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动物低氧适应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康 巴桑珠扎 +6 位作者 次仁罗布 旦增洛桑 尼玛仓决 斯朗旺姆 普布曲珍 德吉玉珍 索朗曲吉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82-1592,共11页
高原低氧环境是生物在高海拔地区所面临的主要生存挑战。动物高原适应性遗传基础复杂,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比较基因组、群体基因组和进化基因组,正选择基因集中体现在低氧诱导因子(HIF)调控通路。目前,动物高原适应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越来... 高原低氧环境是生物在高海拔地区所面临的主要生存挑战。动物高原适应性遗传基础复杂,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比较基因组、群体基因组和进化基因组,正选择基因集中体现在低氧诱导因子(HIF)调控通路。目前,动物高原适应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表观遗传学可以调节基因表达的可塑性和稳定性,影响细胞功能和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研究表明,高原生物经历了长期的低氧适应,表现出了与表观遗传学相关的适应性调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修饰方式,与高原适应密切相关,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水平影响细胞功能。HIF作为低氧环境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复合物,其稳定性和活性受到表观遗传学的调控。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直接影响HIF信号通路的功能,而非编码RNA和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等表观遗传机制同样也参与了HIF信号通路的调控。深入理解高原低氧环境适应与表观遗传学之间的关系以及HIF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对于揭示适应性进化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总结了高原低氧环境适应与表观遗传学的关系,并重点探讨了HIF信号通路在表观遗传学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适应 表观遗传学 HIF信号通路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及开展策略
2
作者 斯朗旺姆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4年第7期0178-0180,共3页
在幼儿教育中,角色扮演游戏被广泛应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本论文旨在探讨角色扮演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状况,并详细分析其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观察法与实验法,选取170名3-6岁幼儿进行为期一年的角色扮演游戏教... 在幼儿教育中,角色扮演游戏被广泛应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本论文旨在探讨角色扮演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状况,并详细分析其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观察法与实验法,选取170名3-6岁幼儿进行为期一年的角色扮演游戏教学实验,并跟踪记录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认知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的参与,幼儿的认知能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社交技能等得到了显著提升。对照组幼儿与实验组幼儿对比,实验组在各项认知能力测试中的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证明了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积极影响。研究结果为幼儿园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突显了角色扮演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色扮演游戏 幼儿教育 认知发展 教学方法 社交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3
作者 斯朗旺姆 《传奇故事》 2024年第10期109-110,共2页
幼儿阶段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语言教学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当重视语言教学,不断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本文将探讨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方法,旨在为幼儿教育事业提供参考... 幼儿阶段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语言教学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当重视语言教学,不断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本文将探讨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方法,旨在为幼儿教育事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语言能力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胸神经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根治Ⅰ期假体乳房重建术后镇痛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邓城旗 王凯元 +6 位作者 王桂月 陈翱翔 于凯丽 张斌 黄胜川 斯朗旺姆 尹毅青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12-615,共4页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Ⅱ型胸神经阻滞(pectoral nerves blockⅡ,PECSⅡ)联合胸横肌平面(transverse thoracic muscle plane,TTMP)阻滞对乳腺癌根治Ⅰ期假体乳房重建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Ⅱ型胸神经阻滞(pectoral nerves blockⅡ,PECSⅡ)联合胸横肌平面(transverse thoracic muscle plane,TTMP)阻滞对乳腺癌根治Ⅰ期假体乳房重建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择期单侧乳腺癌根治Ⅰ期假体乳房重建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复合PECSⅡ联合TTMP组(P组)30例和全身麻醉组(C组)30例,C组给与常规麻醉诱导,P组在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PECSⅡ联合TTMP。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术后1、6、12、24 h患者静息和咳嗽运动时疼痛强度,记录围术期阿片类药物总消耗量和不良反应。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时、术后12 h和24 h采血测定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于术后24 h行15项恢复质量(15-item quality of recovery,QoR-15)评分。结果:与C组相比,P组在术后1、6、12 h静息和咳嗽运动时VAS评分均未超过3分,显著降低(P<0.001)。术后24 h静息时VAS评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198),而咳嗽运动时P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术后24 h的P组芬太尼总消耗量为(240.97±18.76)μg,明显低于C组的(318.37±22.63)μg(P<0.001)。P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术后12 h和24 h血清中的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P<0.001)。P组术后24 h的QoR-15评分为(136.63±4.41)分,高于C组的(130.13±3.52)分(P<0.001)。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超声引导下全身麻醉复合PECSⅡ联合TTMP可明显降低乳腺癌根治Ⅰ期假体乳房重建术后24 h疼痛强度和炎性因子水平,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提高早期的恢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胸神经阻滞 胸横肌平面阻滞 乳腺癌 术后镇痛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Ⅱ型胸神经阻滞在乳腺癌保乳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应用
5
作者 邓城旗 王凯元 +4 位作者 于凯丽 王桂月 尹毅青 黄胜川 斯朗旺姆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第11期1-5,共5页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Ⅱ型胸神经阻滞(pectoral nerves blockⅡ,PECS-Ⅱ)在乳腺癌保乳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2年1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择期行单侧乳腺癌保乳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患者60例,采用随...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Ⅱ型胸神经阻滞(pectoral nerves blockⅡ,PECS-Ⅱ)在乳腺癌保乳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2年1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择期行单侧乳腺癌保乳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PECS-Ⅱ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喉罩全身麻醉,PECS-Ⅱ组在手术结束后苏醒前行超声引导下PECS-Ⅱ阻滞。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术后1 h、6 h、12 h、24 h两组患者乳房和腋窝的疼痛强度,术后24 h评估15项恢复质量(15-item Quality of Recovery,QoR-15)以及记录阿片类药物总消耗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ECS-Ⅱ组术后1 h、6 h乳房NR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6 h、12 h、24 h腋窝NR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CS-Ⅱ组术后24 h QoR-15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CS-Ⅱ组术后24 h阿片类药物总消耗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Ⅱ型胸神经阻滞可明显降低乳腺癌保乳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24 h乳房和腋窝的疼痛强度,提高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胸神经阻滞 乳腺癌 保乳术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术后镇痛 早期恢复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ent selection and introgression facilitated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in cattle 被引量:2
6
作者 Yang Lyu Fuwen Wang +34 位作者 Haijian Cheng Jing Han Ruihua Dang Xiaoting Xia Hui Wang Jincheng Zhong Johannes A.Lenstra Hucai Zhang Jianlin Han David E.MacHugh Ivica Medugorac Maulik Upadhyay Alexander SLeonard He Ding Xiaorui Yang Ming-Shan Wang Suolang Quji Basang Zhuzha Pubu Quzhen Silang Wangmu Nima Cangjue Da Wa Weidong Ma Jianyong Liu Jicai Zhang Bizhi Huang Xingshan Qi Fuqiang Li Yongzhen Huang Yun Ma Yu Wang Yuanpeng Gao Wenfa Lu Chuzhao Lei Ningbo Chen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1期3415-3424,共10页
During the past 3000 years,cattle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have developed adaptive phenotypes under the selective pressure of hypoxia,ultraviolet(UV)radiation,and extreme cold.The genetic mechanism underlying thi... During the past 3000 years,cattle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have developed adaptive phenotypes under the selective pressure of hypoxia,ultraviolet(UV)radiation,and extreme cold.The genetic mechanism underlying this rapid adaptation is not yet well understood.Here,we present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data for 258 cattle from 32 cattle breeds/populations,including 89 Tibetan cattle representing eight populations distributed at altitudes ranging from 3400 m to 4300 m.Our genom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ibetan cattle exhibited a continuous phylogeographic cline from the East Asian taurine to the South Asian indicine ancestries.We found that recently selected genes in Tibetan cattle were related to body size(HMGA2 and NCAPG)and energy expenditure(DUOXA2).We identified signals of sympatric introgression from yak into Tibetan cattle at different altitudes,covering 0.64%–3.26%of their genomes,which included introgressed genes responsible for hypoxia response(EGLN1),cold adaptation(LRP11),DNA damage repair(LATS1),and UV radiation resistance(GNPAT).We observed that introgressed yak alleles were associated with noncoding variants,including those in present EGLN1.In Tibetan cattle,three yak introgressed SNPs in the EGLN1 promoter region reduced the expression of EGLN1,suggesting that these genomic variants enhance hypoxia tolerance.Taken together,our results indicated complex adaptation processes in Tibetan cattle,where recently selected genes and introgressed yak alleles jointly facilitated rapid adaptation to high-altitude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cattle INTROGRESSION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Noncoding variant CIS-REGULATION
原文传递
麻醉方式对高原大骨节病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及预后的影响
7
作者 邓城旗 黄胜川 +3 位作者 孔珍珍 斯朗旺姆 郑向前 尹毅青 《西藏科技》 2025年第1期57-61,80,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高原大骨节病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西藏昌都市藏医院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大骨节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7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31例,女45例,年龄41~83岁,BMI 17.33~33.73 kg/m^(2),AS...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高原大骨节病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西藏昌都市藏医院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大骨节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7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31例,女45例,年龄41~83岁,BMI 17.33~33.73 kg/m^(2),ASA分级Ⅰ~Ⅲ。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GA组,n=26)与椎管内麻醉组(IA组,n=50)。收集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术前和术中血气分析中pH、PaO_(2)、PaCO_(2)、SaO_(2)值和PaO_(2)变化量,术后1个月膝关节VAS疼痛评分、HSS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IA组比较,GA组麻醉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术前血气分析(未吸氧)中pH、PaO_(2)、PaCO_(2)和SaO_(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A组比较,GA组术中血气分析中pH值明显降低,PaO_(2)、PaCO_(2)、SaO_(2)值明显升高(P<0.05)。GA组术中与术前PaO_(2)变化量为(155.46±78.01)mmHg,明显高于IA组PaO_(2)变化量(35.55±23.19)mmHg(P<0.05)。两组术后1月内膝关节VAS疼痛评分、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椎管内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可明显提高高原大骨节病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氧合情况,但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术后1月内预后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大骨节病 全身麻醉 椎管内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