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皮层神经纤维再生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又福 黎春镛 +1 位作者 邹海强 刘雁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1647-1649,共3页
目的观察预防性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实验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组织内GAP-4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持续性双侧顶核电刺激60min,24h后行大脑中动脉栓死术(MCAO),而对照组仅行MCAO,两组动物在脑梗... 目的观察预防性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实验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组织内GAP-4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持续性双侧顶核电刺激60min,24h后行大脑中动脉栓死术(MCAO),而对照组仅行MCAO,两组动物在脑梗死后不同时相处死,定期测定大鼠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同时取脑组织标本送荧光定量PCR。结果在MCAO后3d及7d,FN组神经运动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25±0.46和1.0±0.82较MCAO组(2.33±0.82和1.43±0.79)无明显差异,而FNs组梗死后14d为0.50±0.55,较MCAO组(1.25±0.71)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后病灶边缘区12h和3d时相点GAP-43mRNA表达水平在FNs组分别为0.70±0.23及1.44±0.62和MCAO组0.57±0.25及1.18±0.42无明显差异,FNs组GAP-43mRNA在7d及14d时相点分别升至3.03±1.45和1.82±0.9,较MCAO组1.55±0.72及0.92±0.52明显升高(P<0.05)。结论预防性小脑电刺激可明显降低脑梗死后神经运动功能缺损,使梗死边缘区GAP-43mRNA的表达上调,可能与促进神经可塑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小脑顶核电刺激 神经可塑性 GAP-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可减轻缺氧缺糖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线粒体损伤 被引量:23
2
作者 解龙昌 张波 +4 位作者 高庆春 傅贤 李又福 刘红英 魏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9-342,346,共5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对缺氧缺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条件下内皮细胞中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予以OGD损伤,使用Mit... 目的:探讨丁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对缺氧缺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条件下内皮细胞中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予以OGD损伤,使用MitoTracker Green对线粒体进行定位并观察线粒体形态的变化。使用MitoSOX Red标记线粒体内的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免疫荧光法观察NBP对OGD条件下细胞线粒体内ROS产生的影响。使用SOD活性试剂盒检测NBP对OGD条件下HUVECs内SOD活性的影响。结果:NBP明显减少了OGD诱导后内皮细胞中线粒体的断裂,抑制了线粒体内ROS的生成,提高了OGD诱导后细胞内SOD的活性。结论:NBP可能是通过保护OGD条件下内皮细胞线粒体的功能和增加细胞内ROS清除,减少线粒体内ROS生成,最终减轻了线粒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血管内皮细胞 缺氧缺糖 线粒体 活性氧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延长脑缺血大鼠模型治疗时间窗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刘雁 浦金辉 +2 位作者 李又福 邹海强 董为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444-1447,共4页
目的观察预防性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实验性脑梗死面积及脑组织内iNO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HR持续性双侧顶核(FNs)电刺激60min,24h后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术(MCAO),而对照组仅行MCAO,两组动物在脑梗死后不同时相处死,测... 目的观察预防性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实验性脑梗死面积及脑组织内iNO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HR持续性双侧顶核(FNs)电刺激60min,24h后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术(MCAO),而对照组仅行MCAO,两组动物在脑梗死后不同时相处死,测定脑梗死面积,同时取脑组织标本送荧光定量PCR。结果MCAO后3h,FNs组梗死面积为(64.31±14.70)mm3,较MCAO对照组(84.77±21.01)mm3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后病灶半影区3、8、24h和3d时相点iNOS mRNA表达水平在FNs组分别为30.85±21.47,41.79±33.57,62.65±45.41和194.36±39.32均较MCAO组69.63±37.80,176.75±90.90,293.67±177.25和159.38±87.19明显降低(P<0.01)。从FNs后不同时间内对缺血性脑梗死的保护作用持续时间分析发现,在FNs后14d再行MCAO,其iNOS mRNA表达为248.43±60.70,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HR预防性小脑电刺激可明显降低其后MCAO栓塞导致的脑梗死面积,该结果可能与有效抑制梗死半影区iNOS 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梗死 小脑顶核电刺激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INOS mRNA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非线性分析在尿毒症脑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红英 高庆春 +2 位作者 张波 张莹 李又福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98-1199,1203,共3页
目的运用近似熵(ApEn)和互近似熵(Cross-ApEn)对尿毒症脑病患者脑电图进行非线性定量分析,期望寻找一种客观而又敏感的尿毒症脑病早期诊断指标。方法选择尿毒症脑病患者15例为观察组,尿毒症患者但不伴有尿毒症脑病表现者14例为对照组,... 目的运用近似熵(ApEn)和互近似熵(Cross-ApEn)对尿毒症脑病患者脑电图进行非线性定量分析,期望寻找一种客观而又敏感的尿毒症脑病早期诊断指标。方法选择尿毒症脑病患者15例为观察组,尿毒症患者但不伴有尿毒症脑病表现者14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采集安静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并计算脑电信号的ApEn及Cross-ApEn非线性指数。结果安静状态下,观察组脑电的非线指数ApEn及Cross-ApE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非线性分析能够较早地客观判断脑功能的改变,对尿毒症脑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脑病 脑电图 近似熵 互近似熵 非线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改变正常人群生理功能的非线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波 傅贤 +5 位作者 吴丽 刘红英 李又福 张伟劲 李现亮 高庆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48-52,共5页
目的借助近似熵(Ap En)和交叉近似熵(Cross-Ap En),研究生物反馈过程中脑电、心电的变化,从而发现生物反馈对机体的治疗机制。方法 60例健康受试者纳入研究,其中30例为生物反馈实验组,30例为正常对照组。以肌电生物反馈作为反馈方法,同... 目的借助近似熵(Ap En)和交叉近似熵(Cross-Ap En),研究生物反馈过程中脑电、心电的变化,从而发现生物反馈对机体的治疗机制。方法 60例健康受试者纳入研究,其中30例为生物反馈实验组,30例为正常对照组。以肌电生物反馈作为反馈方法,同时记录脑电和心电的变化,每次生物反馈刺激间隔3 d,作为一个生物反馈阶段,总共7个阶段。采集的数据进行近似熵和交叉近似熵的非线性研究。结果心电方面,随着实验进展,心电Ap En增高。脑电方面,脑电Ap En早期无明显变化,但在最后2次生物反馈阶段可见额叶脑电Ap En升高。当综合分析心电和脑电的关联时,每个生物反馈阶段的EC值[脑电(EEG)和心电图(ECG)之间的Cross-Ap En值]均不同程度地升高,在第3和7实验阶段有2个明显的高值。结论该实验观察生物反馈过程中2种生理学指标的变化,同时通过一种新的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发现生物反馈能够同时影响心电生理和脑电生理系统,使2个系统表现出更加良好的神经网络协调性和自我组织的整合能力,揭示生物反馈潜在的治疗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 人体对照试验 脑电 心电 近似熵 交叉近似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心理特质对生物反馈作用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波 傅贤 +5 位作者 吴丽 刘红英 李又福 张伟劲 李现亮 高庆春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心理特质对生物反馈作用效果的影响,探讨生物反馈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心理量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30名健康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特质,总... 目的研究不同心理特质对生物反馈作用效果的影响,探讨生物反馈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心理量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30名健康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特质,总共分为四个组(每组均包含同样的30名受试者)。每个组内以量表得分的平均值作为分类标准,分为高分亚组和低分亚组,各个组内的人数比为:SLS(12:18)、SCL-90(15:15)、SDS(12:18)、SAS(16:14),分别对比亚组之间生物反馈后16个脑区的脑电心电互近似熵(Cross-Ap En)差别。结果以SLSI分组的两亚组之间,高分亚组的全脑所有脑区的脑电心电Cross-Ap En均高于低分亚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以SCL-90、SDS和SAS分组,高、低分亚组间各个脑区的脑电心电Cross-Ap E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SLSI测定的各种心理应激,其可以影响生物反馈的效果。而SCL-90、SDS和SAS所体现的心理特质对生物反馈影响不大。生物反馈可能通过提高脑电心电间的Cross-Ap En,减弱大脑对心血管系统的非线性控制,减轻心理应激因素对生理指标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 心理特质 脑电 心电 交叉近似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触诊组织定量分析技术在肾移植患者肾纤维化评估中的潜在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陈锐 罗燕华 +6 位作者 祝志敏 张文静 陈菲 邱少东 黄式文 李又福 曾碧丹 《中国医疗设备》 2019年第8期89-92,96,共5页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定量分析(Virtual Touch Tissues Quantification,VTQ)技术在移植肾不同程度纤维化患者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40例疑似移植肾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VTQ检测...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定量分析(Virtual Touch Tissues Quantification,VTQ)技术在移植肾不同程度纤维化患者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40例疑似移植肾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VTQ检测,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移植肾纤维化不同程度患者的VTQ值及其诊断价值。结果无纤维化组VTQ值、eGFR、SWV与轻度纤维化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纤维化组VTQ值、eGFR、SWV显著高于轻度、中度和无纤维化组(P<0.05),中度纤维化组VTQ值、eGFR、SWV显著高于轻度纤维化组(P<0.05),四组患者的测量深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VTQ值、SWV值与移植肾纤维化程度之间呈高度正相关(Spearman r=0.796、0.774,P<0.001),eGFR与移植肾纤维化程度之间呈高度负相关(Spearman r=-0.889,P<0.001)。移植肾轻度纤维化及以上分期ROC曲线下面积为0.865(95%CI,0.768~0.964);将2.69 m/s作为VTQ值的截断值,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82.1%;对中度纤维化及以上分期ROC曲线下面积为0.938(95%CI,0.887~0.987),以3.12 m/s为截断值,敏感度为86.1%,特异度为94.4%;重度纤维化ROC曲线下面积为0.957(95%CI,0.895~0.994)。结论声触诊组织定量分析技术检测移植肾纤维化程度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于移植肾纤维化的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肾 纤维化程度 组织定量分析技术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伴胰岛素抵抗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潘英 魏佳娜 +1 位作者 侯清华 李又福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3期314-316,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与脑梗死的关系,正确评价胰岛素抵抗对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及干预措施。方法连续入组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对照组患者,通过检测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评价胰岛素抵抗情况。结果胰岛素抵抗作为一个新的可治...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与脑梗死的关系,正确评价胰岛素抵抗对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及干预措施。方法连续入组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对照组患者,通过检测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评价胰岛素抵抗情况。结果胰岛素抵抗作为一个新的可治疗的危险因素,在脑梗死患者中普遍存在。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当出现胰岛素抵抗时,其发生脑梗死的几率将明显增高。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尽早治疗,避免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临床分析及一家系报道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红英 李又福 +2 位作者 张莹 李现亮 高庆春 《广州医药》 2019年第4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并总结国内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及遗传特征,以期望对探讨家族性PKD发病机制有一定作用。方法分析我们发现的一个PKD家系并查阅文献对已报道的家族性PKD,总结其临床表现、遗传特点及预后。结果本家系共5... 目的探讨并总结国内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及遗传特征,以期望对探讨家族性PKD发病机制有一定作用。方法分析我们发现的一个PKD家系并查阅文献对已报道的家族性PKD,总结其临床表现、遗传特点及预后。结果本家系共5例患者,结合国内文献已报道47个家系,共48个家系,其中单纯型32个家系,复杂型16个家系,共191例患者,其中男130例,女61例(男:女=2.1:1),发病年龄1~30岁,平均发病年龄10.5岁。临床表现为突然运动诱发的肢体僵硬、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投掷样动作等不自主运动。绝大多数患者对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48个家系中42个家系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家系伴不完全外显,且有10个家系有遗传早现现象,其余6个家系仅有一代人发病。结论国内家族性PKD以单纯型多见,主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家系有遗传早现现象。对抗癫痫药物敏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运动障碍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姜黄素及其单体对β-内分泌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10
作者 刘红英 李中 +3 位作者 张波 李又福 顾琼 高庆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研究类姜黄素(curcuminoids,COM)及其单体成分姜黄素(curcumin,Cur)、去甲氧基姜黄素(demethoxycurcumin,DMC)、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isdemethoxy-curcumin,BDMC))对β-内分泌酶活性的影响,以此探讨其抑制β-淀粉样蛋白(Aβ42)生成的... 目的研究类姜黄素(curcuminoids,COM)及其单体成分姜黄素(curcumin,Cur)、去甲氧基姜黄素(demethoxycurcumin,DMC)、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isdemethoxy-curcumin,BDMC))对β-内分泌酶活性的影响,以此探讨其抑制β-淀粉样蛋白(Aβ42)生成的机制。方法在swAPP-HEK293细胞中,依次分为空白对照组、COM组、Cur组、DMC组和BDMC组(药物浓度为5μM),药物培养作用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状况,运用BioVision公司的β-内分泌酶活性荧光检测试剂盒测定β-内分泌酶的相对活性。结果 5μM浓度的类姜黄素及单体成分对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类姜黄素及其三种单体成分均可明显抑制β-内分泌酶的活性,抑制强弱依次为Cur>DMC>COM>BDMC。结论类姜黄素及其单体成分可通过抑制β-内分泌酶的活性而实现其抑制Aβ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β-内分泌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馈对正常人群心脏功能影响的非线性研究
11
作者 张波 傅贤 +5 位作者 吴丽 刘红英 李又福 张伟劲 李现亮 高庆春 《广州医药》 2015年第6期20-23,共4页
目的目前对于生物反馈发挥治疗作用的机理还未完全研究清楚,该实验借助近似熵(Ap En)这一新型的非线性研究方法,研究在生物反馈过程中心电的变化,从而希望发现生物反馈对心脏功能的潜在影响。方法总数30人的健康正常受试者纳入研究,其... 目的目前对于生物反馈发挥治疗作用的机理还未完全研究清楚,该实验借助近似熵(Ap En)这一新型的非线性研究方法,研究在生物反馈过程中心电的变化,从而希望发现生物反馈对心脏功能的潜在影响。方法总数30人的健康正常受试者纳入研究,其中20人为生物反馈实验组,10人为正常对照组。该实验采用肌电生物反馈作为反馈方法,同时记录心电的变化。实验所得数据采用非线性动力学参数—近似熵(Ap En)进行研究。结果实验组的平均心率在最后两个生物反馈阶段高于对照组。随着实验进展,实验组的心率标准差逐渐缩小,而心率和心电Ap En明显增高。结论该实验发现生物反馈能够影响心电生理系统,使得心脏系统变得更加健康,展现出更强的抗应激能力,从而揭示了生物反馈潜在的治疗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 人体对照试验 心电 近似熵 非线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与胰岛素抵抗及相关因素关系的分析及干预
12
作者 潘英 魏佳娜 +1 位作者 侯清华 李又福 《血栓与止血学》 2013年第6期261-263,共3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及相关因素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正确评价胰岛素抵抗对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及干预措施。方法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对照组患者,通过检测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评价胰岛素抵抗情况。结果胰岛素抵抗作为一个新的可治疗的...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及相关因素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正确评价胰岛素抵抗对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及干预措施。方法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对照组患者,通过检测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评价胰岛素抵抗情况。结果胰岛素抵抗作为一个新的可治疗的危险因素,在脑梗死患者中普遍存在。结论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动脉硬化等代谢综合征疾病代谢紊乱的基础,在脑梗死患者中普遍存在。通过对胰岛素抵抗的控制,可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胰岛素抵抗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检测神经生长抑制因子及受体在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3
作者 葛颂 刘雁 +1 位作者 宋雪珠 李又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26-629,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抑制因子(Nogo-A)及其受体(NgR)在脑梗死大鼠不同时间点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将80只SD大鼠制成易脑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各40只),脑梗死组大鼠施行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术,用免疫组...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抑制因子(Nogo-A)及其受体(NgR)在脑梗死大鼠不同时间点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将80只SD大鼠制成易脑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各40只),脑梗死组大鼠施行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术,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术后第1、2、4和8周脑梗死灶周围Nogo-A及NgR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脑梗死组Nogo-A和NgR含量在病灶周围先呈逐渐上升趋势,第4周达到高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Nogo-A在第8周降低,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NgR略微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荧光定量RT-PCR显示脑梗死组Nogo-A与NgRmRNA表达均先上升,在第4周达到高峰,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第8周Nogo-A mRNA表达下降仍高于对照组(P<0.01);NgR mRNA表达在第8周时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损伤可使梗死灶周围组织中Nogo-A及NgR表达增加,可能与脑梗死后神经再生障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恼梗塞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再生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Nogo—A NG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小鼠脑撞击伤后皮质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
14
作者 宋雪珠 刘雁 +4 位作者 李又福 刘福达 黎春镛 罗高权 武肖娜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370-372,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对小鼠脑撞击伤(brain impact injury,BII)后皮质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将54只昆明小鼠分为假手术组(n=7)、BII组(n=21)、FNS组(n=7)及FNS+BII组(n=19)。假手术组仅行皮...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对小鼠脑撞击伤(brain impact injury,BII)后皮质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将54只昆明小鼠分为假手术组(n=7)、BII组(n=21)、FNS组(n=7)及FNS+BII组(n=19)。假手术组仅行皮肤切开和颅骨分离,但不撞击脑组织。BII组复制小鼠自由落体脑撞击伤,FNS组单纯行FNS。FNS+BII组在FNS后24 h复制小鼠自由落体脑撞击伤。比较BII组和FNS+BII组伤后的临床运动障碍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各组小鼠脑撞击伤病灶边缘区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 FNS+BII组临床运动障碍评分在颅脑损伤后3、7、14 d较BII组无明显降低(均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NS+BII组GAP-43 mRNA表达水平在伤后7 d为(2.69±0.86)pg/μg RNA;BII组为(1.55±0.72)pg/μg RNA,明显低于FNS+BII组(P<0.05)。结论 FNS能显著增加撞击伤后GAP-43 mRNA的表达,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但未见神经运动功能的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撞击伤 小脑顶核电刺激 生长相关蛋白43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年型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一家系的临床、电生理、影像学及基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红英 解龙昌 +4 位作者 苏晨 高庆春 张波 李又福 张莹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06-510,共5页
目的探讨1个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少年型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DRPLA)家系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影像及基因改变的特点。方法详细收集该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两姐弟少年型DRPLA的临床表现、脑电图、诱发电位、头... 目的探讨1个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少年型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DRPLA)家系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影像及基因改变的特点。方法详细收集该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两姐弟少年型DRPLA的临床表现、脑电图、诱发电位、头颅MRI及外周血中肌萎缩蛋白-1基因5号外显子CAG重复序列进行收集、检测及分析。结果该家系共有患者4例,先证者是两姐弟,均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弟弟癫痫发作频繁,伴有明显的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和智力低下。姐姐症状稍轻,伴有轻度的记忆力下降,尚可完成简单的工作。脑电图均可见棘慢、尖慢波,体感诱发电位均提示皮质中枢段病变,P300潜伏期延长。头颅MRI见大脑皮质、脑干、小脑明显萎缩(弟弟),大脑皮质、脑干、小脑轻度萎缩,T2 FLAIR像大脑皮质多发散在点状异常高信号影(姐姐)。外周血DRPLA基因检测CAG重复次数为15/68次(弟弟)和15/64次(姐姐)。结论少年型DRPLA患者常伴有癫痫发作,以肌阵挛发作常见,随病情发展可出现多种发作类型。DRPLA临床表型复杂多样,脑电图、诱发电位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进一步基因检测可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 电生理学 磁共振成像 基因测定
原文传递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不同脑区脑白质病变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廖健颖 朱蔚文 +1 位作者 李又福 王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1期48-53,共6页
背景脑白质病变(WMLs)是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的主要病变类型,SIVD是最常见的血管性认知功能损伤亚型之一,但WMLs对血管性认知功能损伤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SIVD患者不同脑区WMLs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 背景脑白质病变(WMLs)是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的主要病变类型,SIVD是最常见的血管性认知功能损伤亚型之一,但WMLs对血管性认知功能损伤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SIVD患者不同脑区WMLs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32例SIVD患者,根据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受教育程度分为无认知障碍组(NCI组,n=108)、轻度认知障碍组(MCI组,n=75)及血管性痴呆组(VaD组,n=149)。比较三组患者临床资料及不同脑区(额叶、顶枕叶、颞叶、幕下区及基底核区)年龄相关白质改变评分量表(ARWMC)评分,并比较不同WMLs严重程度患者及不同脑区WMLs严重程度患者MMSE评分。结果VaD组患者年龄大于NCI组和MCI组,受教育年限短于MCI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NCI组(P<0.05)。MCI组患者ARWMC总分及额叶ARWMC评分高于NCI组(P<0.05)。VaD组患者ARWMC总分及顶枕叶、颞叶、基底核区ARWMC评分高于NCI组和MCI组,额叶和幕下区ARWMC评分高于NCI组(P<0.05)。重度WMLs患者定向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及语言能力评分低于轻中度WMLs患者(P<0.05)。重度额叶、幕下区、基底核区WMLs患者定向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及语言能力评分分别低于轻中度患者(P<0.05)。重度顶枕叶WMLs患者定向力、注意力和计算力、语言能力评分低于轻中度患者(P<0.05)。重度颞叶WMLs患者回忆能力评分低于轻中度患者(P<0.05)。结论SIVD患者WMLs严重程度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伤有关,其中重度额叶、幕下区、基底核区WMLs患者定向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损伤明显,重度顶枕叶WMLs患者定向力、注意力和计算力、语言能力损伤明显,重度颞叶WMLs患者回忆能力损伤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疾病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白质病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