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据犯罪刑法规制的体系检视与路径构建
1
作者 李怀胜 华钦卿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数据要素成为中国社会数字经济中的关键要素,但刑法中数据犯罪的规制逻辑仍然囿于“计算机犯罪+其他信息犯罪”的传统架构,未能完成以“数据安全”为核心法益的评价体系的转变,导致数据犯罪呈现法益识别困难、体系布局混乱、调整范围受... 数据要素成为中国社会数字经济中的关键要素,但刑法中数据犯罪的规制逻辑仍然囿于“计算机犯罪+其他信息犯罪”的传统架构,未能完成以“数据安全”为核心法益的评价体系的转变,导致数据犯罪呈现法益识别困难、体系布局混乱、调整范围受限等多重困局。因此,有必要在前置法铺设的框架下,补足相对独立的数据安全视角,重塑数据犯罪刑事规制路径;贯彻数据分类分级的顶层思维,横向形成以部门专项保护为主、主体权益配置为辅的分类机制;纵向贯通以数据重要性、危害性为综合衡量要素的分级策略,围绕数据生命周期打造义务矩阵,明确数据处理者在非法数据留存、数据跨境、数据滥用、数据造假等情形下的刑事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犯罪 数据安全 分类分级保护 数据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静态防御到动态安全:数据安全法律保护的范式变革
2
作者 李怀胜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31,共14页
网络的代际更迭和风险特征的迁移引发数据安全制度体系的变迁和数据安全法律的范式变革。在数据安全法益对信息安全法益的逐步分离过程中,数据安全法律保护范式也完成了从静态防御范式到动态安全范式的转变。两者的技术特征、法律模式... 网络的代际更迭和风险特征的迁移引发数据安全制度体系的变迁和数据安全法律的范式变革。在数据安全法益对信息安全法益的逐步分离过程中,数据安全法律保护范式也完成了从静态防御范式到动态安全范式的转变。两者的技术特征、法律模式配置等均有显著不同,静态防御范式重视数据的要素保护,动态安全范式注重体系保护以及安全和发展的平衡。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数据安全观念与数据安全环境的情势变迁是其范式转换的逻辑基础。动态安全范式是多元多层的数据安全治理机制,包括政策、法律、标准共存的多维治理体系,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合规体系,以及兼有协同共治、风险预防、市场激励的多元价值体系。应当在防御、监测、威慑三位一体的治理架构下,完善和扩充现有的数据安全法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 动态安全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安全的法律保护立场与刑法回应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怀胜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150-163,180,共15页
数字时代“数据安全”概念的确立是多元价值维度参与的结果。数据安全和数据效率共同服务于数据发展的整体目标。前置法中数据安全的动态性、局限性和相对性等特征决定了数据安全法益刑法保护的谦抑性。数据安全的前置法律立场是我国刑... 数字时代“数据安全”概念的确立是多元价值维度参与的结果。数据安全和数据效率共同服务于数据发展的整体目标。前置法中数据安全的动态性、局限性和相对性等特征决定了数据安全法益刑法保护的谦抑性。数据安全的前置法律立场是我国刑事司法治理思路的基本遵循。然而我国刑事司法实践未能完全契合国家数据发展的整体导向,在一些新型数据不正当竞争案件中存在选择性执法、入罪说理薄弱、罪名选择困惑等问题。刑事司法对数据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过度介入推高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可能损害产业的竞争活力,在规范层面也存在可检讨之处。刑事司法应当回归数据安全法律保护的本源,坚持以包容审慎为导向的数据犯罪刑事政策,并在法秩序一体化立场的指导下,处置好数据犯罪违法性的依附性与独立性的关系,给予数据安全犯罪有效的出罪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安全 数据犯罪 数据犯罪治理 包容审慎 法秩序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视角下未成年人发展权与网络受保护权的平衡进路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怀胜 朱军彪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4年第2期126-137,共12页
信息时代,在兼顾未成年人网络受保护权的同时,保障未成年人的发展权是普及数字红利、推动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举措。《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充分体现了未成年人发展权与网络受保护权平衡保护的理念,但未成年人“产品化”、未成年人... 信息时代,在兼顾未成年人网络受保护权的同时,保障未成年人的发展权是普及数字红利、推动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举措。《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充分体现了未成年人发展权与网络受保护权平衡保护的理念,但未成年人“产品化”、未成年人网络产品和服务的单一化和低质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高风险化、未成年人社会形象的污名化与人格矮化等问题依然突出,平衡保护目标的实现存在诸多阻碍。为实现未成年人网络使用和保护的平衡,关键要牵住平台的“牛鼻子”。平台应秉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坚持“内严外宽”的平衡进路,为未成年人营造出宽而不松的网络环境,并遵循普遍保护与特殊保护相结合、限制超量冗余和分级分龄保护的保护思路,构建起未成年人发展权与网络受保护权平衡保护的整体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网络保护 发展权 平台治理 权益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身份欺诈行为的刑法应对
5
作者 李怀胜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32,共9页
身份具有多元法益属性,是资格和利益的承载者,是个人参与社会交往的自我标识、自我认同和自我归属。数字时代的身份欺诈不是传统身份欺诈的简单场域拓展,其行为后果具有复合叠加效应和无序扩散效应,影响面更广、危害性更强。我国刑法关... 身份具有多元法益属性,是资格和利益的承载者,是个人参与社会交往的自我标识、自我认同和自我归属。数字时代的身份欺诈不是传统身份欺诈的简单场域拓展,其行为后果具有复合叠加效应和无序扩散效应,影响面更广、危害性更强。我国刑法关于身份欺诈的罪名体系已无法有效回应数字时代身份欺诈犯罪治理需求。数字时代身份欺诈行为的刑法应对思路,可以从现有罪名的权宜性修补和独立罪名的专门性增设两个维度展开,应注重传统身份欺诈与数字身份欺诈的一体化规制、普通身份欺诈与特定身份欺诈的一体化规制、个人身份欺诈与单位身份欺诈的一体化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欺诈 数字身份 数字时代 刑法规制 一体化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风险的人工智能监管进展、创新与启示:基于欧盟视角的观察
6
作者 王春晓 李怀胜 《网络安全与数据治理》 2024年第11期92-100,共9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市场化应用下的风险衍化,人工智能监管产生并独立于人工智能治理,成为化解人工智能风险的基础理念与新兴领域。欧盟首创面向风险的人工智能监管新范式,并借助国际合作、伦理约束与风险监管框架等方式实现欧盟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市场化应用下的风险衍化,人工智能监管产生并独立于人工智能治理,成为化解人工智能风险的基础理念与新兴领域。欧盟首创面向风险的人工智能监管新范式,并借助国际合作、伦理约束与风险监管框架等方式实现欧盟人工智能监管的领导力和行动力。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参差,欧盟优化人工智能监管主体、监管流程以及监管内容以达到人工智能动态风险的有效监管。面对复杂的人工智能风险态势,我国可借鉴欧盟经验,在政策决定层面,基于本土国情制定面向风险的人工智能法律政策与框架体系;在应用实践层面,构建司法机关、市场监督机关以及企业等主体的交互协同机制;在产业结构层面,通过市场赋能推动人工智能监管职能下沉和产业创新发展;在通识教育层面,培育人工智能素养作为防范人工智能风险的监管“安全阀”,实现公正、和谐和创新的未来人工智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监管 欧盟 人工智能法案 人工智能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扩展路径及策略转变 被引量:23
7
作者 李怀胜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4-122,共9页
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经历了立法层面的间接保护到直接保护的模式转变,以及司法层面的个案探索与规范解释的交替进行的演变轨迹。其基本思路是规制场景的单一化与公民个人信息内涵的扩张。但这种类比隐私权的保护模式已不适应数据开... 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经历了立法层面的间接保护到直接保护的模式转变,以及司法层面的个案探索与规范解释的交替进行的演变轨迹。其基本思路是规制场景的单一化与公民个人信息内涵的扩张。但这种类比隐私权的保护模式已不适应数据开放共享的时代要求以及信息不当滥用的泛化趋势,技术进步也使可识别性标准面临虚化危机。应当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行为类型构造、规范射程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将犯罪的规制链条向全场景延伸。并引入优越利益原则,将其作为社会公共事件等紧急事态下个人信息开放的正当化免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个人信息 开放共享 自主控制 利益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行为入罪化的立法价值与体系性反思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怀胜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1-41,共11页
多次行为入罪化是我国违法与犯罪二元化立法体系的典型产物,广泛存在于司法解释和部分刑法条款中。多次行为入罪化的立法价值,在于弥补反复实施轻微违法行为的刑法评价缺失和作为劳动教养制度废除后的替代性制度。次数在多次行为中,充... 多次行为入罪化是我国违法与犯罪二元化立法体系的典型产物,广泛存在于司法解释和部分刑法条款中。多次行为入罪化的立法价值,在于弥补反复实施轻微违法行为的刑法评价缺失和作为劳动教养制度废除后的替代性制度。次数在多次行为中,充当了行政的违法要素和犯罪的情节要素功能,前行为惩罚量的不足是后行为升高惩罚的重要理由,由此多次情节承担了由违法到犯罪过渡的中介功能和桥梁作用。现行刑事司法解释中大量的多次行为入罪化逻辑混乱、标准模糊,需要进行全面的规范化塑造。多次行为入罪化的广泛适用,折射出我国二元化立法体系在轻微违法行为的评价体系上的不足,更好的制度完善路径是建立违法记录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行为 入罪化 二元化立法体系 违法记录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的罪名体系调整思路——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背景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怀胜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9-44,共6页
早期的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侧重于保护个体利益价值,而此后的有关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和《刑法修正案(九)》更关注一般性的公共秩序价值。刑法中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的罪名体系初步形成。《刑法修正案(九)》关于编造、传播虚假信... 早期的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侧重于保护个体利益价值,而此后的有关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和《刑法修正案(九)》更关注一般性的公共秩序价值。刑法中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的罪名体系初步形成。《刑法修正案(九)》关于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的条文,虽然进一步扩大了"虚假信息"的范围,严密了刑事法网,但是它回避了有关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的立法正当性问题,又可能造成虚假恐怖信息与新设的四类虚假信息的界限不明等问题,是一次不完美的立法修正。应有的解决方案是,取消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将《刑法修正案(九)》中的"虚假的险情、疫情、警情、灾情"改为一般性的"虚假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信息犯罪 网络诽谤解释 立法正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风险及其刑法回应路径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怀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5,共12页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是维系数字经济稳健发展的关键环节,因而有必要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刑法保障制度。数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识别机制,包括风险识别的类型化、法律风险的定型化、刑法风险的...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是维系数字经济稳健发展的关键环节,因而有必要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刑法保障制度。数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识别机制,包括风险识别的类型化、法律风险的定型化、刑法风险的规范化等。根据数据风险的形成机制,数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有静态安全风险和动态安全风险两种范式,两种范式的刑法回应思路存在差异。基于数据是多元利益的承载者、主体属性模糊等特点,以及数字经济时代促进共享、流动的价值导向,刑法应当在适度的积极预防主义刑法观和数据安全法益观的指导下,明确“动静二分”的数据安全体系配置,建立以规制动态安全风险为重心,以规制静态安全风险为补充的保障体系。同时在刑事立法层面增设破坏数据完整性罪和危害算法安全罪,在司法层面重树解释理念,以实现产业利益与数据安全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生命周期 静态安全风险 动态安全风险 数据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牾抑或兼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体法定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怀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2-160,共9页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刑事法律制度,在当前的“宰制性”司法氛围下,已对刑法传统的认罪奖励体系形成架空和依附效应。尽管认罪与自首都要求“如实供述罪行”,但两者却有不同的运作逻辑,而认罚又存在只具有程序功能、还是兼...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刑事法律制度,在当前的“宰制性”司法氛围下,已对刑法传统的认罪奖励体系形成架空和依附效应。尽管认罪与自首都要求“如实供述罪行”,但两者却有不同的运作逻辑,而认罚又存在只具有程序功能、还是兼具实体与程序双重功能的两难选择。再加上认罪认罚的“自愿性”预设及其实践背离又对刑罚价值构成挑战,这些因素都要求审视认罪认罚对自首、坦白等制度的嵌入态势,要求进一步明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体法定位。在刑法的语境下,应当将认罪认罚改造为独立的量刑情节,确立综合性的从宽量刑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技术性自愿认罪认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 实体法 定位 刑罚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犯罪治理的刑行衔接:基本价值与运作模式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怀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9-111,共13页
在网络犯罪的深度社会化和产业链特征的双重加持下,网络犯罪成为严峻的社会挑战。在此背景下,网络犯罪案件的刑行衔接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契合对网络犯罪进行溯源治理、过程治理与协同治理的需求,反电信网络诈骗、个人信息保护、新业态的... 在网络犯罪的深度社会化和产业链特征的双重加持下,网络犯罪成为严峻的社会挑战。在此背景下,网络犯罪案件的刑行衔接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契合对网络犯罪进行溯源治理、过程治理与协同治理的需求,反电信网络诈骗、个人信息保护、新业态的风险管控等网络治理课题也需要贯通性的责任处置策略。网络犯罪刑行衔接的两种模式包括刑事判决生效后的“刑-行关联罚”以及未能实现有效刑事判决后再反向衔接的“行-刑补罚”,前者有助于实现法律责任的闭环而后者有助于司法解释中“多次行为入罪化”模式的实现。基于网络犯罪的产业链特征以及网络犯罪的协同治理需求,司法机关要对案件进行全链条审查,注重追究网络平台等犯罪案件“被害人”的行政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犯罪 协同治理 刑行衔接 一体化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跨国犯罪背景下非现金结算对腐败犯罪的阻抑功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怀胜 王晓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58,共6页
从交易形式变迁对腐败犯罪制约的历史经验出发,结合非现金结算制度的有痕性、人身依附性等特点,我国应当充分重视非现金结算等技术手段在反腐败犯罪中的应用价值,追求查证成本与腐败犯罪预防的正向互动。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的腐败... 从交易形式变迁对腐败犯罪制约的历史经验出发,结合非现金结算制度的有痕性、人身依附性等特点,我国应当充分重视非现金结算等技术手段在反腐败犯罪中的应用价值,追求查证成本与腐败犯罪预防的正向互动。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的腐败犯罪具有腐败犯罪与跨国洗钱紧密结合、犯罪手段对现代信息手段的充分运用以及腐败媒介的隐蔽化等诸多特点,应当充分发挥国际货币流转的法律价值,完善融技术与法律为一体的综合性防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败媒介 货币 非现金结算 信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华外国人犯罪的实证分析与刑事政策应对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怀胜 《犯罪研究》 2014年第2期59-69,共11页
基于京、沪、穗三地近十年来外国人犯罪的整体状态和案发规律,以及世界各国外国人犯罪冲击本国社会秩序、国民心理,乃至成为国家非传统安全的隐患的现实,我国应当充分重视在华外国人违法犯罪活动的现实与潜在威胁。在立法体系相对滞后... 基于京、沪、穗三地近十年来外国人犯罪的整体状态和案发规律,以及世界各国外国人犯罪冲击本国社会秩序、国民心理,乃至成为国家非传统安全的隐患的现实,我国应当充分重视在华外国人违法犯罪活动的现实与潜在威胁。在立法体系相对滞后的背景下,当前防控外国人犯罪的司法实践产生诸多问题,应本着维护本国国家和公民利益原则的基础,兼顾对等原则,构建应对外国人犯罪的法律与实践处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华移民 犯罪 发案规律 司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药品管理法》修订背景下的药品犯罪立法完善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怀胜 《中国药事》 CAS 2020年第5期508-513,共6页
目的:结合《药品管理法》相关条款的修订,分析其对刑法药品犯罪罪名适用的影响,并确立药品犯罪条款的立法完善思路。方法:检索新修订《药品管理法》与药品犯罪相关的条文,分析其修订目的,对照刑法和药品犯罪相关司法解释,分析新修订《... 目的:结合《药品管理法》相关条款的修订,分析其对刑法药品犯罪罪名适用的影响,并确立药品犯罪条款的立法完善思路。方法:检索新修订《药品管理法》与药品犯罪相关的条文,分析其修订目的,对照刑法和药品犯罪相关司法解释,分析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犯罪的司法适用造成的冲击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完善性思路。结果与结论:新修订《药品管理法》重新界定了假药和劣药,导致生产、销售假药罪和生产、销售劣药罪适用范围的限缩,但是不能简单化理解为将进口国内未上市的药品行为除罪化,同时在二元化立法模式下,《药品管理法》部分处罚条款的适用范围会非常狭窄,而假药、劣药证据标准的提高会给刑事司法造成直接的冲击。应结合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对刑法相关条文和刑法司法解释进行修改和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药 劣药 司法解释 立法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思路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怀胜 《中国信息安全》 2017年第1期102-104,共3页
"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范畴、信息持有者的不作为责任、信息交易者的主体责任是目前应当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已成为危害公民个体权益、社会秩序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犯罪类型。个人信息犯罪及其引发的后... "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范畴、信息持有者的不作为责任、信息交易者的主体责任是目前应当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已成为危害公民个体权益、社会秩序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犯罪类型。个人信息犯罪及其引发的后续犯罪的危害性不容小觑,尤其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搜集和处理相对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个人信息 信息犯罪 犯罪类型 网络安全管理 认证信息 互联网产业 国家安全 网络服务提供者 处罚范围 侵犯商业秘密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径依赖与弱势情结——梁丽案的一个法社会学解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怀胜 《西部法学评论》 2010年第2期11-12,共2页
以法社会学的角度看,梁丽案可以划分为权力场域与权利场域两个亚场域,在权力场域中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而推动权利场域话语表达的则是一种弱势情结。无论是路径依赖还是弱势情结,都是追求案件公正性过程的干扰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以法社会学的角度看,梁丽案可以划分为权力场域与权利场域两个亚场域,在权力场域中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而推动权利场域话语表达的则是一种弱势情结。无论是路径依赖还是弱势情结,都是追求案件公正性过程的干扰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为了还原案件真实,应当努力摒弃这两种不良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社会学 盗窃罪 话语 亚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难点与回应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怀胜 《中国信息安全》 2019年第9期68-71,共4页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近年来呈现'双高'趋势.一是发案率节节高升,在有些地区,涉网刑事案件已经占到全年全部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又占到了涉网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二是曝光率高,各类媒体不断曝光各类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近年来呈现'双高'趋势.一是发案率节节高升,在有些地区,涉网刑事案件已经占到全年全部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又占到了涉网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二是曝光率高,各类媒体不断曝光各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日常老百姓到银行办理各类业务或者进行网购时,也不断收到防范诈骗的各类信息提示.按理说,社会公众已经有了一定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知识和能力,为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依然高居不下?其实,如果深入各类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细节,我们会发现,不是人民群众无能,而实在是犯罪分子太狡猾.此外,犯罪数字能够反映犯罪的危害性,但是,未必能充分反映犯罪的真实、完整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 网络 电信 刑事案件 诈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条视频”侵权的刑事责任审查思路探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怀胜 《中国版权》 2021年第6期65-71,共7页
“切条视频”是当前短视频侵权领域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尽管有关“切条视频”的民事侵权标准需进一步明确,但是“切条视频”的刑事责任风险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对“切条视频”的刑事责任审查思路,应当在违法性层面坚持由形式到实质的判... “切条视频”是当前短视频侵权领域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尽管有关“切条视频”的民事侵权标准需进一步明确,但是“切条视频”的刑事责任风险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对“切条视频”的刑事责任审查思路,应当在违法性层面坚持由形式到实质的判定思路,但对“以营利为目的”的审查,则要避免在司法解释确立的间接营利基础上再次扩张。对侵权作品“量”的认定,坚持以实质的可罚性为基础,秉持谦抑性原则。司法解释针对数字时代起步阶段的新型定罪量刑标准已然相对陈旧,应当结合网络犯罪的最新趋势变化,构建更新型的量刑标准,并对原有标准做语义的再次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条视频 民事侵权 侵犯著作权 实质审查
原文传递
中性业务行为的意义、标准及立场选择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怀胜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96-99,共4页
在现代技术环境下,社会分工协作日趋复杂,为保护个人的信赖利益,基于帮助犯免责事由的中性业务行为应运而生。中性业务行为确定了帮助行为可罚与不可罚的边际,是对传统的帮助犯理论的修正和例外,是法益保护与权利保障平衡的产物。
关键词 中性业务行为 帮助犯 标准 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