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颈原发性透明细胞癌16例临床病理分析
1
作者 赵晓延 张瑶 +3 位作者 乔佳欣 任志敏 李文才 李新敏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原发性透明细胞癌(PCCA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PCCAC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PCCAC的临床病理学、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免疫表型特征等。结果患者年龄9~77岁,平均年龄49岁。临床表现:13例为... 目的探讨子宫颈原发性透明细胞癌(PCCA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PCCAC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PCCAC的临床病理学、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免疫表型特征等。结果患者年龄9~77岁,平均年龄49岁。临床表现:13例为接触性出血或者阴道异常出血,1例为阴道褐色分泌物伴异味,1例为下腹痛,1例无明显症状。眼观:10例子宫颈或者宫颈内口可见明显肿物,3例子宫颈外口糜烂,3例未见明显病灶。镜检:低倍镜观,肿瘤细胞呈乳头状、腺管状、管囊状或实性生长;高倍镜观,肿瘤细胞为透明细胞或扁平细胞,细胞核有多形性,可见核仁,伴有丰富的透明胞质,细胞边缘清楚,部分细胞为鞋钉样细胞。肿瘤间质为纤维性间质,内有较多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癌细胞中p16(9/10)、NapsinA(7/9)阳性或灶状阳性,PAX-8(9/9)、HNF-1β(12/12)、CK7(7/7)均阳性,16例ER、PR、CD10、CEA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70%,平均增殖指数31.88%。HPV检测:1例阳性,15例阴性。结论PCCAC是一种罕见的子宫颈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与HPV感染无显著相关性;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形态,需要注意与子宫颈中肾腺癌及转移性癌相鉴别,免疫表型分析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 透明细胞癌 临床病理 免疫表型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DAPK和ES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宫颈癌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新敏 古雅丽 +2 位作者 王香芝 郭华锋 宫宏宇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2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p16、DAPK及ESRβ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宫颈癌组织及血清中p16、DAPK及ESRβ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分析三者与宫颈癌发生、发展... 目的探讨p16、DAPK及ESRβ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宫颈癌组织及血清中p16、DAPK及ESRβ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分析三者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100例宫颈癌组织中,p16和DAPK甲基化率分别为80%和35%,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或慢性炎症的宫颈组织);p16和DAPK任意一个基因甲基化率为84%。30例宫颈癌患者血清中,p16和DAPK甲基化率分别为40%(12/30)和20%(6/30),而对照组中未检出甲基化;p16和DAPK任意一个基因甲基化率为46.7%(14/30)。宫颈癌组织和血清中均未检出ESRβ启动子区甲基化。进一步分析p16和DAPK基因甲基化与临床病理关系发现,二者甲基化与宫颈鳞状细胞癌关系更密切,鳞状细胞癌与腺癌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p16和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宫颈癌特别是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ESRβ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状细胞癌 腺癌 P16 DAPK ESRβ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胃型黏液性癌1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新敏 杨安强 +3 位作者 陈慧萍 周秋媛 赵晓延 李文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8-461,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胃型黏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子宫颈胃型黏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学、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24~64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7例... 目的探讨子宫颈胃型黏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子宫颈胃型黏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学、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24~64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7例为阴道淋漓出血或接触性出血,7例为下腹痛,4例为阴道分泌物增多。眼观:13例子宫颈或子宫颈管内见明显肿物,5例未见明显肿物。镜检:低倍镜下大部分腺体分化较好,大小不一,部分区域腺体分化中等。高倍镜下见腺体被覆单层高柱状上皮,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细胞核形态温和,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部。免疫表型:癌细胞中CEA(14/18)、CK7(18/18)、CK20(8/18)、p53(12/18)和p16(3/18)均阳性,18例ER、PR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60%。结论子宫颈胃型黏液性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胃型黏液性癌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地区门诊和体检患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新敏 赵国红 +3 位作者 张瑶 陈慧萍 任志敏 古雅丽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2期350-355,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门诊和体检患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差异,探讨检测HPV的重要性。方法: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门诊14426例患者和体检9081例妇女进行HPV检测并分型。结果:患者年龄15~85(36.0±9.9)岁。总HPV... 目的:对比分析门诊和体检患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差异,探讨检测HPV的重要性。方法: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门诊14426例患者和体检9081例妇女进行HPV检测并分型。结果:患者年龄15~85(36.0±9.9)岁。总HPV检出率16.7%(3939/23507),其中高危型16.1%(3790/23507),低危型1.2%(273/23507);单一亚型感染占83.1%(3272/3939),多亚型混合感染占16.9%(667/3939);30岁以下、40~49岁以及60岁以上患者以感染高危型HPV52亚型为主,30~39岁和50~59岁患者以感染高危型HPV16亚型为主。门诊患者与体检患者在检出率、感染类型和年龄相关性方面均存在差异。两组患者高危型HPV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门诊患者中高危型HPV51亚型感染低于体检患者(χ^2=9.055,P=0.003);而低危型HPV检出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低危型HPV6亚型和HPV11亚型感染均明显高于体检患者(χ^2=53.306,P<0.001和χ^2=10.539,P=0.001)。结论:门诊患者检测HPV重要,体检患者HPV的检测也要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 宫颈癌 癌前病变 人乳头瘤病毒 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基细胞学染色质量控制对宫颈病变诊断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新敏 古雅丽 李文才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58-659,共2页
宫颈病变是女性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危害女性身体健康。大量研究显示,从正常宫颈组织到癌前病变、再到宫颈浸润性癌大约需要数年到数十年的时间,表明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漫长。如果在此期间定期宫颈细胞学筛查,可以发现癌前病变,进行早... 宫颈病变是女性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危害女性身体健康。大量研究显示,从正常宫颈组织到癌前病变、再到宫颈浸润性癌大约需要数年到数十年的时间,表明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漫长。如果在此期间定期宫颈细胞学筛查,可以发现癌前病变,进行早期干预,使广大女性远离宫颈癌。目前,国内宫颈细胞学筛查首选液基细胞学(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基细胞学 质量控制 宫颈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与HPV相关性宫颈癌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新敏 潘晓琳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98-800,共3页
关键词 宫颈癌 P53 HPV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宫颈癌筛查方法对比研究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李新敏 古雅丽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传统巴氏涂片法和液基细胞学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12302例和15750例患者分别进行传统巴氏涂片法和液基细胞学检测的宫颈癌筛查。对细胞学阳性者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并分析结果。结果:传统巴氏涂片法和液基细... 目的:探讨传统巴氏涂片法和液基细胞学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12302例和15750例患者分别进行传统巴氏涂片法和液基细胞学检测的宫颈癌筛查。对细胞学阳性者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并分析结果。结果:传统巴氏涂片法和液基细胞学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45%和6.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与活检符合率分别为22.84%和5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的假阳性率分别为77.16%和4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基细胞学检测用于宫颈癌的筛查与活检的符合率高,假阳性率低,优于传统巴氏涂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筛查 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测 传统巴氏涂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16 E6与p53 Arg72Pro基因的多态性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新敏 潘晓琳 +2 位作者 杨安强 郑兴征 周秋媛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13-616,共4页
目的探讨HPV16 E6对p53 Arg72Pro不同基因型的p53蛋白及其功能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为研究宫颈癌的致癌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脂质体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HPV16 E6转染p53Arg和p53Pro细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转... 目的探讨HPV16 E6对p53 Arg72Pro不同基因型的p53蛋白及其功能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为研究宫颈癌的致癌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脂质体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HPV16 E6转染p53Arg和p53Pro细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转染前后两种细胞内p53、p21、Bax、Ki-67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转染后两种细胞内p53、Bax、Ki-67蛋白的表达均受到影响,但p21蛋白变化不大。结论两种细胞内p53蛋白均可被降解,被降解后两者抑制细胞增殖能力和诱导细胞凋亡能力降低的程度不同,通过不同机制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基因 多态性 HPV 细胞周期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新敏 古雅丽 +2 位作者 张瑶 陈慧萍 李文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6-757,共2页
患者,68岁,以“阴道不规则出血3个月”为主诉,月经规律4~5天/30天,56岁绝经。3个月前阴道出血,量少;3天前阴道出血增多,因症状持续存在而就诊。彩超示:子宫后位,长径38 mm,前后径28 mm,横径35 mm,内膜厚3 mm,轮廓清晰,形态正常,肌层回... 患者,68岁,以“阴道不规则出血3个月”为主诉,月经规律4~5天/30天,56岁绝经。3个月前阴道出血,量少;3天前阴道出血增多,因症状持续存在而就诊。彩超示:子宫后位,长径38 mm,前后径28 mm,横径35 mm,内膜厚3 mm,轮廓清晰,形态正常,肌层回声不均。子宫宫底部可见大小21 mm×15 mm×20 mm稍强回声团,边界欠清,压迫内膜,其与宫腔分界不清,周边及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入院查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人附睾蛋白4、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等指标均正常。全麻下腹腔镜行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子宫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微生态改变与HPV不相关宫颈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新敏 王利军 +1 位作者 任志敏 钱进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6期461-464,共4页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改变对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不相关性宫颈病变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6-07—2020-02期间36537例患者,进行阴道微生态、宫颈液基细胞学(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和HPV检测,根据筛查结果阴道镜...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改变对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不相关性宫颈病变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6-07—2020-02期间36537例患者,进行阴道微生态、宫颈液基细胞学(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和HPV检测,根据筛查结果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应用卡方检验分析阴道微生态改变对HPV不相关性宫颈病变的影响。结果宫颈不同临床特征的TCT诊断结果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阴道清洁度级别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乳酸杆菌数量的减少和滴虫感染,TCT结果阳性率也增高(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和<0.05);阴道微生态各指标改变与宫颈病变关系不密切。结论阴道微生态改变可导致宫颈细胞的异常,与HPV不相关性宫颈病变有一定影响,但关系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 微生态 妇科液基细胞学 宫颈上皮内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新敏 杨黎明 +2 位作者 古雅丽 陈慧萍 张瑶 《中国医学工程》 2015年第10期101-102,共2页
目的探讨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子宫腺肌病发病情况与其他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子宫腺肌病组发生情况及合并其他疾病情况。结果全子宫切除患者中,子宫腺肌病发病率42.19%,其中93.52%合并其他疾病。40~5... 目的探讨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子宫腺肌病发病情况与其他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子宫腺肌病组发生情况及合并其他疾病情况。结果全子宫切除患者中,子宫腺肌病发病率42.19%,其中93.52%合并其他疾病。40~50岁的子宫腺肌病组和非子宫腺肌病组合并发生宫颈病变、子宫体病变及卵巢病变均存在差异(P〈0.05)。在60岁以上,非子宫腺肌病患者全子宫切除人数明显高于子宫腺肌病组。两组合并子宫体恶性肿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合并宫颈及卵巢恶性肿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可能诱发卵巢良性病变,又可能是子宫体病变的保护性因素。因此,临床医护工作者应对子宫腺肌病患者正确指导,消除患者对子宫腺肌病的恐惧心理,同时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子宫切除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病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398例子宫内膜诊刮结果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新敏 张瑶 +1 位作者 陈慧萍 古雅丽 《中国医学工程》 2020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诊刮和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该院子宫内膜诊刮18 398例患者病理结果,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诊刮子宫内膜患者发病率位于前三的疾病分别为与妊娠相关疾病35.1%(6 464/18 398),子...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诊刮和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该院子宫内膜诊刮18 398例患者病理结果,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诊刮子宫内膜患者发病率位于前三的疾病分别为与妊娠相关疾病35.1%(6 464/18 398),子宫内膜增生31.2%(5 742/18 398)和子宫内膜息肉15.8%(2 898/18 398)。子宫内膜增生又分为子宫内膜增生紊乱、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和非典型性增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7.1%(2 703/5 742)、44.5%(2 555/5 742)、6.1%(353/5 742)和2.3%(131/5 742)。与妊娠相关子宫内膜诊刮患者中,各种原因流产导致刮宫占61.4%(3 968/6 464)。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诊刮结果显示正常内膜42.8%(317/740),子宫内膜增生42.7%(316/740),炎症7.7%(57/740),子宫内膜息肉6.5%(48/740),子宫内膜癌0.3%(2/740)。结论子宫内膜诊刮患者最常发生的疾病是与妊娠相关疾病、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息肉,且不同疾病发生年龄段不同,与妊娠相关疾病子宫内膜病变主要是各种流产,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诊刮需要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诊刮 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息肉 不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特征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新敏 古雅丽 +1 位作者 王天琦 杨茜 《中国医学工程》 2011年第8期110-110,113,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特征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对16520名妇女进行细胞学筛查,899例进行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细胞学阳性临床特征以宫颈糜烂为主,光滑、肥大、增生、接触性岀血、Ⅰ度糜烂、Ⅱ度糜烂及Ⅲ度糜烂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 目的探讨临床特征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对16520名妇女进行细胞学筛查,899例进行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细胞学阳性临床特征以宫颈糜烂为主,光滑、肥大、增生、接触性岀血、Ⅰ度糜烂、Ⅱ度糜烂及Ⅲ度糜烂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分别为26.0%、40.2%、36.7%、43.5%、37.7%、42.3%和51.7%。后六组数据与光滑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但这六组之间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细胞学阳性者,无论宫颈临床特征如何均需要进行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糜烂 接触性出血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地区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新敏 陈慧萍 +2 位作者 任志敏 张瑶 师雅琳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第6期10-16,共7页
目的分析48113例手术患者手术标本的临床病理特征,为指导女性健康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女性手术48113例,对患者一般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患者占33.7%,以宫颈手术为... 目的分析48113例手术患者手术标本的临床病理特征,为指导女性健康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女性手术48113例,对患者一般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患者占33.7%,以宫颈手术为主80.2%;住院患者占66.3%,以子宫内膜手术为主50.2%。手术患者年龄集中在20~50岁,占总人数的89.9%;40岁以下患者主要以子宫内膜手术为主,40岁以上患者以宫颈手术为主。因单一疾病手术患者占86.9%,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患者占13.1%;按疾病常发生部位依次子宫内膜、宫颈、子宫、输卵管、卵巢、会阴、胎盘和阴道。门诊患者2010年至2012年呈上升趋势,2013年至2017年呈下降趋势;住院患者一直呈上升趋势。结论不同年龄段不同部位所发生疾病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系统疾病 病理特征 手术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16 E6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5
作者 李新敏 周秋媛 +3 位作者 潘晓琳 杨安强 郑兴征 郑莉莉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694-697,共4页
本研究目的是构建HPV16E6真核表达载体,为细胞转染研究E6蛋白和p53Arg或p53Pro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奠定基础。应用PCR技术从质粒pSP64-HPV16E6上扩增出HPV16E6片断,根据Kozak序列对真核蛋白表达的影响,设计2条引... 本研究目的是构建HPV16E6真核表达载体,为细胞转染研究E6蛋白和p53Arg或p53Pro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奠定基础。应用PCR技术从质粒pSP64-HPV16E6上扩增出HPV16E6片断,根据Kozak序列对真核蛋白表达的影响,设计2条引物扩增出2个HPV16E6目的片断均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中,构建pcDNA3.1/myc-His(-)A-HPV16E6重组质粒。研究结果显示: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克隆的基因片段为HPV16E6 cDNA;建立了pcDNA3.1/myc-His(-)A-HPV16E6重组质粒。这表明,已成功构建HPV16E6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HPV16E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16 E6 宫颈癌 pcDNA3.1/myc-His(-)A 真核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四价HPV疫苗患者宫颈病变特征分析
16
作者 李新敏 任宏 +3 位作者 赵国红 王香枝 古雅丽 郭华峰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第11期13-16,共4页
目的分析接种四价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患者宫颈病变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1月17日至2019年6月20日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四价HPV疫苗接种女性44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接种人群随访宫颈HPV检查史和宫颈手术史,不同组别间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接种四价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患者宫颈病变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1月17日至2019年6月20日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四价HPV疫苗接种女性44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接种人群随访宫颈HPV检查史和宫颈手术史,不同组别间对比分析。结果 448例20~45岁接种患者中位年龄(33±6.1)岁,其中30~39岁患者占接种人群的一半,为49.8%(223/448),随访成功率为97.5%(437/448)。曾进行过HPV检查占63.2%(276/437),HPV阳性者占14.9%(41/276)。41例HPV阳性病史患者接种时,20例为阴性,21例为阳性,且3例患者仍为HPV16亚型阳性。16例患者有宫颈活检病史,其中3例患者曾行宫颈锥切术,1例行宫颈利普刀术。同样,30~39岁占HPV阳性患者的大部分,为68.3%(28/41)。结论宫颈曾有HPV检查史和/或治疗史的患者占接种人群大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疫苗 子宫颈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病变组织中HPV-D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
17
作者 李新敏 王志刚 +1 位作者 古雅丽 陈慧萍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11期1-2,4,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组织中HPV感染类型及病毒载量。方法 284例组织分为慢性子宫颈炎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CINⅢ级组、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组、腺癌组和外阴尖锐湿疣组,应用表面等离子谐振(SPR)技术对每组进行HPV类型及载量的检测。结果...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组织中HPV感染类型及病毒载量。方法 284例组织分为慢性子宫颈炎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CINⅢ级组、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组、腺癌组和外阴尖锐湿疣组,应用表面等离子谐振(SPR)技术对每组进行HPV类型及载量的检测。结果 HPV总阳性率72.54%;高危型中以HPV16、45和18亚型为主,分别占39.81%、24.76%和9.22%;低危型中以HPV6和11亚型为主,分别占20.87%和6.80%。多重感染率占26.21%,主要以双重感染为主85.19%;而外阴尖锐湿疣占多重感染比例高达40.74%。从慢性子宫颈炎到宫颈鳞状细胞癌发展过程中,HPV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且病毒平均载量也呈上升趋势。CINⅡ级组、CINⅢ级组、鳞状细胞癌组和外阴尖锐湿疣组分别与慢性子宫颈炎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CINⅠ级组和腺癌组分别与慢性子宫颈炎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慢性子宫颈炎组、CINⅢ级组及鳞状细胞癌组中均以感染HPV16亚型为主,且平均载量呈上升趋势。结论宫颈病变与HPV感染密切相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病毒载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 人乳头瘤病毒 石蜡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表子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慧萍 胡桂明 +5 位作者 曾宪旭 任景丽 张瑶 任志敏 李新敏 古雅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18-1221,共4页
目的探讨浅表子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superficial cervicalvaginal myofibroblastoma,SCVM)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预后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CVM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35... 目的探讨浅表子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superficial cervicalvaginal myofibroblastoma,SCVM)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预后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CVM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1岁。肿瘤均为单发,9例位于阴道或阴道穹窿,3例位于子宫颈。8例临床表现为阴道流液或不规则出血。眼观:肿块呈息肉样外观,表面光滑,切面有光泽,最大径0. 8~3. 6 cm(平均2. 7 cm)。镜检:肿瘤位于黏膜下,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但无包膜。肿瘤排列方式多样,4例呈网格状排列,细胞相对稀疏,间质呈黏液样或水肿样; 8例呈条束状、波浪状或杂乱排列,肿瘤细胞相对密集,细胞之间可见纤细、致密的胶原纤维。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12/12)、desmin(10/12)、ER(10/12)、PR(10/12)、CD34(9/12)和SMA(4/12)均阳性; S-100、EMA及CK(AE1/AE3)均阴性。12例随访4个月~6年(平均34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SCVM是一种发生于女性下生殖道的良性间叶性肿瘤,形态及免疫表型与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及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有重叠,特定的发病部位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肿瘤 子宫颈肿瘤 肌纤维母细胞瘤 间叶性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泌性乳腺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慧萍 胡桂明 +3 位作者 李新敏 任志敏 张瑶 古雅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8-281,共4页
目的探讨分泌性乳腺癌(secretory breast carcinoma,SB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6例SBC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采用免疫组化、FISH技术检测ETV6基因,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1... 目的探讨分泌性乳腺癌(secretory breast carcinoma,SB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6例SBC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采用免疫组化、FISH技术检测ETV6基因,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6~76岁,平均38. 7岁。左侧乳腺2例,右侧乳腺4例。5例表现为无痛性乳腺肿块,1例表现为乳头溢液。肿瘤直径1. 0~3. 1 cm,平均2. 0 cm,边界较清,但无包膜。镜下实性巢状、微囊状、腺管样或乳头状排列的肿瘤细胞被玻璃样变的纤维组织分隔,呈多结节状生长;胞质内含嗜酸性分泌物或分泌小泡。免疫表型:6例CK7、CEA、S-100均阳性,ER、PR、HER-2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40%; 1例分子检测存在ETV6基因易位。2例行肿块切除术; 4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其中2例有淋巴结转移(3/15、1/16)。5例随访6个月~20年,1例发生肺转移。结论 SBC属于临床经过相对惰性、预后较好的罕见乳腺肿瘤,依据典型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特征性的ETV6基因易位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分泌性癌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0-5p靶向调控VEGFA参与卵巢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6
20
作者 阎臻 付晓瑞 +1 位作者 李新敏 崔珺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18-1123,共6页
目的:探究miR-140-5p靶向调控VEGFA基因参与卵巢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采集实验组织标本和细胞系,qRT-PCR检测组织和细胞中miR-140-5p和VEGF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VEGFA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STAT3、HIF-1α和bFGF的表达。... 目的:探究miR-140-5p靶向调控VEGFA基因参与卵巢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采集实验组织标本和细胞系,qRT-PCR检测组织和细胞中miR-140-5p和VEGF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VEGFA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STAT3、HIF-1α和bFGF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卵巢癌组织和细胞中miR-140-5p低表达,VEGFA为高表达(均P<0.05)。荧光素酶报告法确认VEGFA为miR-140-5p靶点。上调miR-140-5p表达,可降低卵巢癌细胞株CAOV3中VEGFA表达,下调miR-140-5p表达,可诱导VEGFA表达(均P<0.05)。与mimic NC+VEGFA-NC组相比,miR-140-5p mimic+VEGFA-NC组miR-140-5p表达量增加(P<0.05),而VEGFA mRNA和蛋白表达量变化未达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miR-140-5p mimic+VEGFA-NC组相比,miR-140-5p mimic+VEGFA-siRNA组miR-140-5p表达量显著增加,VEGFA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且STAT3、HIF-1α、bFGF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下降(均P<0.05)。同时,与mimic NC+VEGFA-NC组和miR-140-5p mimic+VEGFA-NC组相比,miR-140-5p mimic+VEGFA-siRNA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40-5p在卵巢癌中低表达,VEGFA高表达,miR-140-5p能特异结合VEGFA基因;上调miR-140-5p表达靶向下调VEGFA表达可降低卵巢癌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并诱导癌细胞凋亡,为卵巢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生物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40-5p VEGFA 卵巢癌 血管生成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