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辣椒品种对细菌性斑点病抗病性鉴定与分析
1
作者 李柏宏 刘丽 +3 位作者 于舒怡 关天舒 邹春蕾 王辉 《辽宁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78-80,共3页
近年辽宁大型育苗企业辣椒细菌性斑点病发生严重,为有效利用辣椒抗病优质品种,试验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在辣椒8片真叶期对30份辽宁主栽辣椒品种进行室内抗病性鉴定工作。研究结果表明:神禾8819与韩国红峰平均病指13.92与14.42,为抗病品种... 近年辽宁大型育苗企业辣椒细菌性斑点病发生严重,为有效利用辣椒抗病优质品种,试验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在辣椒8片真叶期对30份辽宁主栽辣椒品种进行室内抗病性鉴定工作。研究结果表明:神禾8819与韩国红峰平均病指13.92与14.42,为抗病品种(R);万金早椒与新品线椒玉平均病指17.17与15.25,为中抗品种(MR),4个品种均为线椒。其余3个甜椒、3个羊角椒、9个牛角椒、4个麻辣椒,7个螺丝椒平均病指在30.1~40.0,均为感病品种(S)。研究结果可为我省辣椒生产优选抗病品种与品种推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细菌性斑点病 抗病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莱斯芽孢杆菌SF18-3的鉴定及对辣椒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效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辉 刘丽 +4 位作者 于舒怡 关天舒 邹春蕾 李柏宏 郑丽娇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7-425,共9页
近年辽宁地区辣椒细菌性斑点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Doidge)Dye]发生严重,为挖掘新的优质高效生防资源,以辣椒细菌性斑点病菌BWB3为靶标,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从动物粪肥混合物中分离获得1株高效生防细菌SF18-3。为进... 近年辽宁地区辣椒细菌性斑点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Doidge)Dye]发生严重,为挖掘新的优质高效生防资源,以辣椒细菌性斑点病菌BWB3为靶标,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从动物粪肥混合物中分离获得1株高效生防细菌SF18-3。为进一步明确SF18-3的生防潜力,利用抑菌圈法优化最佳发酵条件后,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发酵液中6种胞外酶活性,测定其室内抑菌活性并评价田间盆栽防治效果,并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与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以NB为基础培养基140 r·min^(-1)恒温30℃发酵84 h后SF18-3抑菌效果最好,发酵液中蛋白酶活性与木聚糖酶活性较高,分别为536.13 U·L^(-1)与564.22 U·L^(-1);最佳发酵条件下平板抑菌圈直径为3.40 cm,盆栽防治效果达70.17%;显微镜观察SF18-3菌体呈杆状、有芽孢;革兰氏染色为阳性。16Sr DNA序列与已知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OK169608及(B.velezensis)OK147645聚为一类,结合其菌落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确定菌株SF18-3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细菌性斑点病 贝莱斯芽孢杆菌 胞外酶 防治效果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溃疡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柏宏 《园艺与种苗》 CAS 2012年第6期110-111,共2页
番茄溃疡病是番茄生产上的毁灭性细菌病害。该文主要阐述该病在番茄叶、茎秆、果实被侵染后的症状、病害传播途径、发病条件,提出番茄溃疡病防治技术,为番茄生产、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番茄溃疡病 症状 传播途径 发病条件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丽 刘长远 +3 位作者 王辉 关天舒 于舒怡 李柏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7-182,195,共7页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通过对辽宁省不同葡萄品种进行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调查,以期为葡萄抗性品种的选育和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中,没有对霜霉病完全免疫的品种,室内离...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通过对辽宁省不同葡萄品种进行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调查,以期为葡萄抗性品种的选育和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中,没有对霜霉病完全免疫的品种,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和田间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品种间霜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供试的65个品种中,室内离体叶片接种评价高抗品种3个,抗病品种23个,感病品种24个,高感品种15个;田间自然发病调查评价高抗品种1个,抗病品种19个,感病品种35个,高感品种10个。欧美杂交品种(系)相对欧亚杂交品种(系)较抗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霜霉病 抗病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不同抗霜霉病品种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刘丽 刘长远 +4 位作者 王辉 于舒怡 关天舒 王东旭 李柏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4-599,共6页
筛选抗霜霉病的葡萄品种可为病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为了探讨葡萄抗霜霉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以不同抗性的葡萄品种贝达(高抗)、红地球(感病)和无核白鸡心(高感)为材料,分别测定接种霜霉病菌前后不同时期的防御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 筛选抗霜霉病的葡萄品种可为病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为了探讨葡萄抗霜霉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以不同抗性的葡萄品种贝达(高抗)、红地球(感病)和无核白鸡心(高感)为材料,分别测定接种霜霉病菌前后不同时期的防御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接种霜霉病菌的各葡萄品种防御酶活性差异不大;接种后,防御酶活性均高于对照且不同抗性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接种后第1天,贝达和无核白鸡心CAT活性达到最大值,酶活性上升分别为0.79倍和0.26倍;接种后第3天,各葡萄品种POD、SOD、PPO和PAL活性达到最大值;贝达在接种后第3天PPO活性达24.7 U·g^(-1) FW·min^(-1),酶活性升高最大,为1.29倍。高抗品种贝达的酶活性一直高于感病品种红地球和高感品种无核白鸡心,表明霜霉病菌的侵染能够诱导植物体内酶活性升高,并且高抗品种酶活性提升幅度更大,能够在接种后11 d内维持较高酶活性。接种霜霉病菌后,不同品种葡萄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均下降,高抗品种的叶绿素可变荧光(Fv)、光系统Ⅱ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Fv/Fo)下降幅度明显小于感病和高感品种。表明霜霉病菌的侵染破坏了叶绿素的合成,高抗品种叶绿素的合成能力以及抵御致病毒素的能力强于感病品种;高抗品种具有更高的光能捕获能力和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 防御酶 叶绿素 叶绿素荧光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抗疫病材料的筛选 被引量:15
6
作者 关天舒 刘长远 +3 位作者 王丽萍 梁春浩 王辉 李柏宏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100-102,共3页
利用苗期接种法对国内外217份辣椒材料进行辣椒疫病的抗性鉴定和筛选,结果表明:不同辣椒种质材料之间的抗病性存在很大差异,幼苗发病率为0%~99%,病情指数为1.48~88.52,其中高抗材料有84份,占试材总数38.71%;抗病材料有57份,占总试材数... 利用苗期接种法对国内外217份辣椒材料进行辣椒疫病的抗性鉴定和筛选,结果表明:不同辣椒种质材料之间的抗病性存在很大差异,幼苗发病率为0%~99%,病情指数为1.48~88.52,其中高抗材料有84份,占试材总数38.71%;抗病材料有57份,占总试材数的26.27%;感病材料有34份,其中8份来自国外2,6份来自国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病 抗病材料 筛选 灌根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疫病生防菌株鉴定及控病机理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马晓飞 刘长远 +4 位作者 赵奎华 梁春浩 关天舒 王辉 李柏宏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0期136-141,共6页
为筛选出对辣椒疫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生防菌株,达到控制辣椒疫病的目的,从辣椒种植区土壤中分离大量微生物,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辣椒疫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生防菌株XD6,通过常规方法和16SrDNA确定其分类地位,并测定相关酶活性... 为筛选出对辣椒疫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生防菌株,达到控制辣椒疫病的目的,从辣椒种植区土壤中分离大量微生物,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辣椒疫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生防菌株XD6,通过常规方法和16SrDNA确定其分类地位,并测定相关酶活性变化。试验分离得到的XD6菌株,平板对峙试验防治效果高达80%~100%,初步鉴定为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酶活测定显示,生防菌株XD6的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都存在显著变化,且接种XD6菌株的辣椒植株PAL活性、PPO活性、POD活性均明显升高。菌株XD6对辣椒疫病具有较高防效,其生防因子可作用于辣椒疫病菌细胞壁,并诱导辣椒自身防御酶系的增强,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病 筛选 生防菌株 鉴定 控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对草莓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13
8
作者 关天舒 王疏 +2 位作者 董海 朱茂山 李柏宏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10期93-94,共2页
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10种化学杀菌剂对草莓炭疽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参试的10种杀菌剂对草莓炭疽病菌菌丝抑制效果差异很大,烯唑醇、阿米妙收、嘧霉胺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0.721、1.31686、3.262 mg/L。
关键词 草莓 炭疽病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味子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关天舒 朱茂山 +1 位作者 李柏宏 张子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5-438,共4页
分离纯化了五味子叶枯病的病原菌细极链格孢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PDA,PSA,JB培养液中最有利于孢子萌发。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影响显著,30℃菌丝生长最快,25℃孢子萌发率最高... 分离纯化了五味子叶枯病的病原菌细极链格孢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PDA,PSA,JB培养液中最有利于孢子萌发。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影响显著,30℃菌丝生长最快,25℃孢子萌发率最高。病菌在pH值2~12之间均能生长,pH值8最适合菌丝生长,pH值6~7孢子萌发率最高。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麦芽糖和果糖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碳源,蛋白胨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氮源。不同微量元素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产生作用不同,Ca2+、Zn2+有利于病菌菌丝生长,Na+促进病菌孢子萌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防治五味子叶枯病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叶枯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种杀虫剂对稻水象甲的防效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彦 田春晖 李柏宏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0-32,共3页
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试验了 12种杀虫剂的常规用量之常量喷雾防治稻水象甲的田间药效。比较了药后 1、5和 15天对成虫防效及药后 15天按卵量、药后 40天按幼虫量计算的防效之差异。分析了药剂的持效性等性能特征。
关键词 稻水象甲 杀虫剂 水稻 药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KL-40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柏宏 赵锡海 +12 位作者 张润华 王蓬莲 薛军 黄曼维 监志东 潘岳松 姜勇 田蕊 王宇 林金嬉 王伊龙 王拥军 刘改芬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66-271,共6页
目的探讨YKL-40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在社区人群中进行横断面调查,经统一问卷调查获得人口学、行为生活方式、疾病史、用药史等信息,经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斑块情况。根据责任斑块的彩色超声成像影像学特征分... 目的探讨YKL-40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在社区人群中进行横断面调查,经统一问卷调查获得人口学、行为生活方式、疾病史、用药史等信息,经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斑块情况。根据责任斑块的彩色超声成像影像学特征分为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YKL-40水平。按四分位数,将YKL-40浓度分为低水平组(<17.96 ng/ml),低-中水平组(17.96-33.40 ng/ml),中-高水平组(33.40-61.59 ng/ml),高水平组(≥61.59 ng/ml)。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YKL-40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96例有颈动脉斑块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6例(60.8%),中位年龄69岁,YKL-40浓度中位数33.40 ng/ml(四分位数:17.96-61.59 ng/ml)。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低-中水平组为参照,高水平组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检出风险为3.25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水平组和中-高水平组风险都增加了1.836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等因素后,与低-中水平组相比,低水平组发生不稳定性斑块的风险是1.638(95%CI 0.580-4.627,P=0.351 3),中-高水平组发生不稳定性斑块的风险是2.144(95%CI 0.786-5.851,P=0.136 3),高水平组发生不稳定性斑块的风险是2.653(95%CI 1.002-7.023,P=0.049 6)。结论 YKL-40的水平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KL-40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炭疽病菌鉴定及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丽 刘长远 +3 位作者 王辉 关天舒 于舒怡 李柏宏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35期132-136,共5页
为揭示葡萄炭疽病菌种类和遗传特征,给深入研究该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研究对不同地区的26株葡萄炭疽病菌通过形态学和r 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及同源性研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对病菌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将测序结果与NCBI... 为揭示葡萄炭疽病菌种类和遗传特征,给深入研究该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研究对不同地区的26株葡萄炭疽病菌通过形态学和r 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及同源性研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对病菌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将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上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利用Clustalx 1.83和MEGA 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病菌菌落为白色或灰白色,菌丝呈绒状或絮状,分生孢子为圆柱形或圆筒状,单孢,无色;测得病菌ITS序列为500 bp左右,鉴定病原均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不同地区葡萄炭疽菌的r DNA-ITS序列同源性高,亲缘关系比较近,但是各菌株间存在着遗传差异,并且菌株之间差异与地理来源和品种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炭疽病 形态学鉴定 ITS序列测定 同源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田间空气中病菌孢子囊浓度的葡萄霜霉病病情估计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舒怡 李柏宏 +3 位作者 王辉 刘丽 关天舒 刘长远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67-1777,共11页
【目的】明确沈阳地区空中病菌孢子囊浓度、气象因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和风速)对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发展的影响,开展基于田间空气中孢子囊浓度的葡萄霜霉病病情预测模型研究。【方法】2016—2019年连续调查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 【目的】明确沈阳地区空中病菌孢子囊浓度、气象因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和风速)对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发展的影响,开展基于田间空气中孢子囊浓度的葡萄霜霉病病情预测模型研究。【方法】2016—2019年连续调查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对空气中病菌孢子囊浓度和气象因素进行定期监测,经相关性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构建并检验葡萄霜霉病病情预测模型。【结果】葡萄霜霉病季节流行曲线通常表现为S形曲线,始发期为7月上旬至下旬,盛发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衰退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降雨量对葡萄霜霉病始发时间和流行程度具有重要影响。经相关性分析,明确空气中孢子囊浓度主要与7 d平均相对湿度和7 d累积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r>0.224,p<0.030;r>0.209,p<0.040),与日累积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r>-0.233,p<0.025),确定上述3个气象因子是影响霜霉病菌孢子囊空气中飞散的主要气象因素。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明确了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与累积孢子囊浓度的关系均为幂函数关系,其中病情指数与累积孢子囊浓度和一周前累积孢子囊浓度的拟合效果最佳。【结论】根据4 a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可利用累积孢子囊浓度预测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发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 病情指数 空气中孢子囊浓度 气象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白元俊 陈彦 +2 位作者 李柏宏 朱茂山 李小平 《辽宁农业科学》 1998年第5期9-13,共5页
通过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明确了该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态及着生方式,得出了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范围为6~7,最适萌发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在90%以上才可萌发。分生孢子在适合条件下,经2h即可萌... 通过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明确了该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态及着生方式,得出了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范围为6~7,最适萌发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在90%以上才可萌发。分生孢子在适合条件下,经2h即可萌发,4h即可达到最高萌发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30~32℃,最适pH范围为5~6,最适碳源为6碳糖,氮源以NH4+形态为好。碳氮源浓度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霉叶斑病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避雨设施减轻葡萄霜霉病发生试验 被引量:5
15
作者 梁春浩 赵奎华 +3 位作者 刘长远 关天舒 王辉 李柏宏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45,80,共4页
2005—2009年在沈阳市、锦州市北镇通过对原有葡萄园篱架和棚架的改造,采取简易的避雨技术开展了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通过调查,末期防效均达到或接近80%,高于常规管理区。
关键词 葡萄 葡萄霜霉病 避雨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蝶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蒋晓星 王伟民 +6 位作者 汪健 李天栋 张聿浩 李柏宏 李林 白红民 贺道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180-180,共1页
关键词 垂体肿瘤 经鼻蝶入路 神经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灰霉病生物防治措施研究概况 被引量:14
17
作者 关天舒 朱茂山 李柏宏 《辽宁农业科学》 2009年第1期39-41,共3页
关键词 番茄灰霉病 生物防治 灰葡萄孢菌 葡萄孢属 有性阶段 绿色组织 茄科蔬菜 灰霉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2型糖尿病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润华 刘改芬 +12 位作者 王伊龙 潘岳松 姜勇 李柏宏 田蕊 张国军 陈燕 林金嬉 田爱红 东黎光 郝春怡 沈凌霞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8期659-664,共6页
目的分析社区2型糖尿病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和颈动脉斑块危险性的关系。方法在社区人群中进行横断面调查,经统一问卷调查获得人口学、行为生活方式、疾病史、用药史等信息,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纳入自报有医生明确... 目的分析社区2型糖尿病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和颈动脉斑块危险性的关系。方法在社区人群中进行横断面调查,经统一问卷调查获得人口学、行为生活方式、疾病史、用药史等信息,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纳入自报有医生明确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正在服用降糖药或胰岛素者,年龄≥40岁,共552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进行分层分析,研究不同特征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的差异。结果纳入的2型糖尿病患者(男218例,女334例)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41.9%,糖化血红蛋白平均浓度为(7.25±1.5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每升高一个单位,颈动脉斑块危险度的比值比为1.10(95%CI 0.98~1.22,P=0.108),调整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后的比值比为1.13(95%CI 1.00~1.26,P=0.047),当调整疾病史、吸烟、饮酒、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休闲体育锻炼等级、药物服用情况、睡眠时间、卒中家族史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每升高一个单位,颈动脉斑块危险度的比值比为1.16(95%CI 1.02~1.33,P=0.025)。对糖化血红蛋白浓度进行分类处理后,高水平组是低水平组颈动脉斑块检出危险性的1.71倍(95%CI 1.06~2.76,P=0.028),中水平组是低水平组危险性的1.40倍(95%CI 0.87~2.25,P=0.170)。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组、BMI≥24kg/m^2组、伴发高血压组中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和颈动脉斑块危险性具有相关性。结论在社区2型糖尿病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与颈动脉斑块检出呈现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 颈动脉斑块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葡萄霜霉病流行动态及防控对策 被引量:2
19
作者 于舒怡 王辉 +3 位作者 刘丽 关天舒 李柏宏 刘长远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3期34-36,共3页
以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Berk et Curt.)Burl.&de Toni]为监测对象,对辽宁省5个葡萄主栽地区的霜霉病流行情况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葡萄霜霉病的发生逐年加重,其中2016年该病害成灾严重。针对葡萄霜霉病流行特点,结... 以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Berk et Curt.)Burl.&de Toni]为监测对象,对辽宁省5个葡萄主栽地区的霜霉病流行情况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葡萄霜霉病的发生逐年加重,其中2016年该病害成灾严重。针对葡萄霜霉病流行特点,结合病害监测情况,分析了未来葡萄霜霉病的发生趋势和防控对策,为该病的流行预测及防治决策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Berk ET Curt.)Burl.&de Toni] 病害流行 发生趋势 防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菌剂防治葡萄霜霉病药效试验 被引量:6
20
作者 关天舒 刘长远 李柏宏 《辽宁农业科学》 2015年第1期82-83,共2页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百泰、烯酰吗啉、丙森锌、代森锰锌、甲霜·锰锌等5种药剂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百泰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到87.79%,显著高于其他药剂。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 药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