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社会政策时代”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棉管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2-80,共9页
在当前语境下讨论"社会政策时代"这一术语,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认识。"社会政策时代"既不表现为社会政策的密集出现,也不表现为社会政策模式的稳定化。从历史维度和类型学维度的二维分析方法来考察,我国当前的社会政... 在当前语境下讨论"社会政策时代"这一术语,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认识。"社会政策时代"既不表现为社会政策的密集出现,也不表现为社会政策模式的稳定化。从历史维度和类型学维度的二维分析方法来考察,我国当前的社会政策时代来临的真正标志表现为两点:从历史维度看,社会政策从公共政策的从属地位走向公共政策的中心地位;在类型学维度上,一种新型的、与经济政策协调发展的、具有投资效应的积极社会政策开始兴起。社会政策时代也给研究者和决策者提出了新的任务:社会政策研究应该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主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问题的讨论;社会政策的建设应更强调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政策制定者需要将发展理念融入到社会政策建设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策时代 积极社会政策 发展型社会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型社会政策与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棉管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76,157,共6页
当前关于新农村建设有三种主导范式,分别是"内需-转移"论、"组织-市场"论和"文化-秩序"论,三种范式持有各自的理论框架和政策主张,但是也存在着共同的不足,具体表现为经济取向与社会取向的分离、"本... 当前关于新农村建设有三种主导范式,分别是"内需-转移"论、"组织-市场"论和"文化-秩序"论,三种范式持有各自的理论框架和政策主张,但是也存在着共同的不足,具体表现为经济取向与社会取向的分离、"本位"之争与行动主体一元化、发展与保护的脱节。发展型社会政策强调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融合、以"社会投资型国家"取代"福利国家"、多元主体的制度化途径,对目前主导范式的缺陷有重要的弥补和修正作用。以发展型社会政策来指导我国新农村建设,可以探寻出一条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主导范式 发展型社会政策 新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报递增、体制锁定与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一个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棉管 姚媛 《社会工作》 2017年第1期25-35,共11页
近年来,尽管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倡导和鼓励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但其实际推进依旧缓慢,这一现象着实令人费解。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该矛盾现象是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结果。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的路径依赖通过两种具体机制... 近年来,尽管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倡导和鼓励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但其实际推进依旧缓慢,这一现象着实令人费解。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该矛盾现象是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结果。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的路径依赖通过两种具体机制而实现:一方面,由于"回报递增"机制的作用,庞大的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对于公共资源的优先占有使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受限;另一方面,由于"体制锁定"原理的存在,处在"双重弱势"的制度地位的专业社会工作既难以满足生产主义福利体制的需求,也难以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职业化 制度变迁 回报递增 体制锁定 历史制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低保制度与贫困者的“福利依赖”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棉管 《社会工作》 2008年第4期24-27,共4页
本文回顾了福利依赖的研究背景,在此基础上对"福利依赖"的概念进行了澄清,指出福利依赖是"状态"、"行为"、"意向"三位一体的整体,不能片面地理解。进而文章分析了福利依赖产生的两个主要条件:... 本文回顾了福利依赖的研究背景,在此基础上对"福利依赖"的概念进行了澄清,指出福利依赖是"状态"、"行为"、"意向"三位一体的整体,不能片面地理解。进而文章分析了福利依赖产生的两个主要条件:福利替代率与制度惰性。因此可以从以下措施预防和防止福利依赖:预防过高"福利替代率"产生的福利依赖效应;试点针对城市贫困群体的"资产建设";适当借鉴农村反贫困中的扶贫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低生活保障 福利依赖 福利替代率 制度惰性 资产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结构视野下的中国农村扶贫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棉管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1-143,共3页
社会结构视野下的贫困理论认为,贫困产生的根源在于超越于个人之上的宏观因素。反贫困只有着眼于社会政策、社会体制、宏观环境、市场条件的调整才能取得持续性的成效。以社会结构视野下的贫困理论为指导,我国政府的农村扶贫指导思想经... 社会结构视野下的贫困理论认为,贫困产生的根源在于超越于个人之上的宏观因素。反贫困只有着眼于社会政策、社会体制、宏观环境、市场条件的调整才能取得持续性的成效。以社会结构视野下的贫困理论为指导,我国政府的农村扶贫指导思想经历了从个体主义范式为主导向社会结构范式为主导的转变。在一系列宏观措施的作用下,农村扶贫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某些需要重视的问题,比如扶贫资源的瞄准偏差、法制化程度低、协调性差等,必须通过相应的针对性策略加以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 贫困 瞄准偏差 法制化 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村灾后重建中的扶贫开发模式——“整村推进”与“单项突破”的村庄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棉管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8-166,共9页
甘肃三个在汶川地震中都受灾的贫困村,在灾后重建中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扶贫开发模式,在重建的效果上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采取"整村推进"模式的两个村庄在住房重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重建和心理文化重建等各方面都全面领... 甘肃三个在汶川地震中都受灾的贫困村,在灾后重建中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扶贫开发模式,在重建的效果上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采取"整村推进"模式的两个村庄在住房重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重建和心理文化重建等各方面都全面领先于采取"单项突破"模式的第三个村庄。本文分析表明,整村推进模式是引领灾后重建和扶贫开发的有效模式,其有效性和优越性是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创新而实现的,整村推进模式的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资源整合、增权和参与模式的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整村推进模式是今后灾后实践和相关研究的重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村 灾后重建 “整村推进” “单项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救助如何才能减少贫困?--20世纪末至今的中国社会救助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棉管 《社会建设》 2018年第4期23-35,共13页
尽管学术界普遍认同社会救助是反贫困的社会政策,但是关于社会救助如何才能反贫困却争论不休。本文建构了分析社会救助反贫困功能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的瞄准效率、社会救助的保障水平、社会救助的功能定位三个方面(或步骤)。应... 尽管学术界普遍认同社会救助是反贫困的社会政策,但是关于社会救助如何才能反贫困却争论不休。本文建构了分析社会救助反贫困功能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的瞄准效率、社会救助的保障水平、社会救助的功能定位三个方面(或步骤)。应用该分析框架,本文对我国主要的社会救助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以上分析框架基本上可以概括20世纪末期至今我国社会救助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呈现了我国社会救助研究的主要纷争。社会救助反贫困功能的发挥需要综合考虑瞄准效率、保障水平和功能定位等三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救助 反贫困 瞄准效率 保障水平 功能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转型与个体安全的内卷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棉管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10,共5页
现代社会转型一方面使得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社会保护的尝试性举措也越来越多样化,然而人们获得的实际个体安全感受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形成了个体安全内卷化现象。这种内卷化表现在个体安全的各种形态中:总体型个体安全、组织... 现代社会转型一方面使得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社会保护的尝试性举措也越来越多样化,然而人们获得的实际个体安全感受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形成了个体安全内卷化现象。这种内卷化表现在个体安全的各种形态中:总体型个体安全、组织型个体安全、社区型个体和新型个体安全。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安全治理的唯技术取向和消极保护的主导地位,共同导致了个体安全内卷化,因此治理个体安全内卷化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多元主体综合治理、强化安全治理的社会取向、积极实施发展型社会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转型 个体安全 内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度中国儿童社会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棉管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9-12,共4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儿童成长所呈现的历史特质和文化容量都向当代儿童文化理论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近年来,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儿童和儿童文化发展现实进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儿童成长所呈现的历史特质和文化容量都向当代儿童文化理论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近年来,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儿童和儿童文化发展现实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中国儿童文化研究领域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从2009年1月开始,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组织相关学者就2008年度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各领域的学术进展展开了研讨。本刊将分两期选登其中一部分重要的年度学术评论文字,以飨读者。本期发表的几篇论文,分别就2008年度中国儿童政策、儿童社会学、儿童艺术、儿童文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研究 中国儿童 述评 儿童保护 儿童事业 儿童发展 生存权 发展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利体制研究中的二维视角——评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方法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棉管 《社会建设》 2015年第5期88-96,共9页
除了三种福利体制的类型学之外,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还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福利体制的方法论原则,然而这一学术贡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艾斯平·安德森所界定的方法论实际上包括二维视角:中轴原理视... 除了三种福利体制的类型学之外,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还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福利体制的方法论原则,然而这一学术贡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艾斯平·安德森所界定的方法论实际上包括二维视角:中轴原理视角和比较历史视角。中轴原理视角倡导直接把握社会福利制度的本质属性来建构福利体制的类型学;比较历史视角强调从国家的历史结构中寻找类型学差异的原因。研究艾斯平-安德森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它为当前国内福利体制研究的"去中轴化"和"去历史化"的研究现状提供方法论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利体制 方法论 中轴原理 历史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度中国儿童社会学研究述评
11
作者 李棉管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26-29,共4页
本刊在2010年将延续过去两年来的学术传统,与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联合组织相关学者就2009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各领域取得的学术进展展开研讨并撰写相关的年度述评文字。本刊将分两辑先后选登部分述评文字。本辑刊发的3篇论文分别就2... 本刊在2010年将延续过去两年来的学术传统,与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联合组织相关学者就2009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各领域取得的学术进展展开研讨并撰写相关的年度述评文字。本刊将分两辑先后选登部分述评文字。本辑刊发的3篇论文分别就2009年度中国儿童社会学、儿童政策、儿童文化理论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9年 中国儿童 社会学研究 儿童研究 述评 展望 浙江师范大学 201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切换:网络流行语生产的社会机制 被引量:8
12
作者 蒋秀玲 李棉管 安佳乐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9-125,共7页
围绕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这一问题,模因论和虚拟社会论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解释但又都存在解释盲区。空间社会学认为网络流行语核心的生产机制是空间切换,一些网络用语成功地实现了日常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切换,从而既能够唤起个... 围绕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这一问题,模因论和虚拟社会论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解释但又都存在解释盲区。空间社会学认为网络流行语核心的生产机制是空间切换,一些网络用语成功地实现了日常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切换,从而既能够唤起个体情感又能激起集体认同,这是网络流行语生产的核心原因。空间切换通过"主体性投射""扁平化扩散""抗拒性认同"和"例行化建构"等前后相继的四个具体步骤完成。网络流行语被创造出来后,其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流行语与系统世界的关系,系统收编会对网络流行语产生矛盾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日常生活空间 公共空间 空间切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两种视角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绍斌 李棉管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2-177,共6页
当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研究的主流视角是要素分析视角,该视角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由于其"脱嵌"于任何特定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缺陷而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文章尝试性地提出研究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嵌入性视角&q... 当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研究的主流视角是要素分析视角,该视角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由于其"脱嵌"于任何特定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缺陷而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文章尝试性地提出研究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嵌入性视角",并将这一视角操作化为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框架。利用一项针对浙江省农村老年人的问卷调查,文章一方面证明了嵌入性视角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指出,对于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来说,现代社会的价值流变、组织型庇护的变化、社会保护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变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精神文化生活 嵌入性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化时代的社会整合议题 被引量:3
14
作者 蒋秀玲 李棉管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第3期61-65,共5页
网络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社会整合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科学议题。网络化时代使得个体化趋势得以加强,这不但使社会价值层面的系统整合出现困境,还冲击动摇了传统社会整合的组织基础,加剧了整体统一性和... 网络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社会整合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科学议题。网络化时代使得个体化趋势得以加强,这不但使社会价值层面的系统整合出现困境,还冲击动摇了传统社会整合的组织基础,加剧了整体统一性和个体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网络化时代还使得前网络社会的整合规则变得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合法性危机";在社会整合的治理体制上,网络化时代以信息控制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权威体制也遭遇挑战。但是,网络化时代的整合困境并不必然导致一个碎片化的社会,如果社会治理方式能够直面"生活政治"问题,这恰恰是一个重塑社会整合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化时代 社会整合 制度规则 权威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下沉如何激活乡村内生发展能力?——L村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15
作者 李棉管 蒋巧玲 吴多妹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24年第6期102-113,128,共13页
通过对Z市L村“软弱涣散村整顿”的案例考察,建构“组织重构-产业激发-主体激活”的分析框架,分析行政下沉激活乡村内生发展能力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领导挂点、驻村工作队等行政下沉形式通过“行政权威下沉”“公共资源下沉”和“治... 通过对Z市L村“软弱涣散村整顿”的案例考察,建构“组织重构-产业激发-主体激活”的分析框架,分析行政下沉激活乡村内生发展能力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领导挂点、驻村工作队等行政下沉形式通过“行政权威下沉”“公共资源下沉”和“治理理念下沉”,与L村内在基础和资源进行对接互促,成功实现了对L村的“组织重构”“产业激发”和“主体激活”,从而培育出“公共性组织”“在地化产业”和“参与性主体”等乡村内生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这一发生机制反映了将“行政下沉”与“内源基础”结合起来,走“新内源式发展”的道路是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与“改造乡村”比较起来,“激活乡村”可能更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基层治理 行政下沉 激活乡村 内生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工作”:基层挤压型情境下的社会情理治理--D镇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李棉管 覃玉可可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8-118,M0005,共22页
“做某人的工作”是行政话语中常见的非正式表达,但鲜有研究对此加以关注。“做工作”本质上是正式行政任务的非正式执行。D镇的案例表明,当面临通过正式的科层制治理逻辑无法完成的行政任务时,基层执行者会转向“做工作”这种社会情理... “做某人的工作”是行政话语中常见的非正式表达,但鲜有研究对此加以关注。“做工作”本质上是正式行政任务的非正式执行。D镇的案例表明,当面临通过正式的科层制治理逻辑无法完成的行政任务时,基层执行者会转向“做工作”这种社会情理治理逻辑以完成行政任务。D镇社会情理治理由前后相继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诺之以利”三个阶段构成。而社会情理治理的发生机制根源于基层的“挤压型情境”。与“压力型体制”不同,“挤压型情境”的理论视角更强调基层执行者所面临的行政压力和执行阻力并存的矛盾性政策执行环境。在不得不执行的压力和难以执行的阻力所建构的上下挤压情境中,基层执行者通过社会情理治理寻求行政任务的突破。“挤压型情境”为“做工作”提供了一个一般性的中层解释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工作” 社会情理治理 挤压型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业认同的悖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意外后果——职业社会学的解释视角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棉管 岳鹏燕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年第2期49-57,共9页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对实习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了矛盾性影响:实习学生一方面非常认同社会工作知识,另一方面却不愿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实习对学生的表意性认同和工具性认同两个方面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这种矛盾的现象可以通过职...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对实习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了矛盾性影响:实习学生一方面非常认同社会工作知识,另一方面却不愿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实习对学生的表意性认同和工具性认同两个方面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这种矛盾的现象可以通过职业社会学得到部分解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建构通过课堂教育和专业实习共同得以完成。作为职业建构的前提条件,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所提供的真实且具有一定限制性的实践情境,通过检验和反思两种途径强化了实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同。但是,法团自主性和临床自主性的双重低下导致社会工作的职业自主性低下,并在中国的特定情境下形成了“边缘性行政化”的职业特征。社会工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边缘性行政化”的体验,削弱了其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专业认同 专业实习 职业社会学 边缘性行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栏导语:“县域乡村振兴”及其视角展开
18
作者 李棉管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M0003,共4页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有关乡村振兴的研究已然构成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从时间上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明显的阶段分期。早期的乡村振兴研究大多是规范性研究范畴内的“政策阐释性研究”。阐释性研究的核心...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有关乡村振兴的研究已然构成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从时间上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明显的阶段分期。早期的乡村振兴研究大多是规范性研究范畴内的“政策阐释性研究”。阐释性研究的核心特征是将政策话语与学术话语对接起来,用学术命题为政策条文提供注解,由此完成“政策倡导”的研究目的。不可否认,阐释性研究是必要的。宏大的发展战略需要宏观的观察视野,模糊政策有被澄清的必要性,框架性的政策文本有被进一步具体化阐释的空间。因此,如果不是生硬的拼接,而是真正运用理论话语对政策话语进行逻辑展开,这的确是重大战略初期所需要的规范性研究。然而,即便是后者,汗牛充栋的规范性研究似乎也正在走向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性研究 政策文本 乡村振兴 观察视野 党的十九大报告 学术命题 理论话语 框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低水平均衡”及其突破——川西B县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再苹 李棉管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5,M0003,共23页
乡村多样性现实和乡村振兴分类推进的政策要求,呼唤更为丰富的乡村类型研究。尽管“空心化”所导致的“乡村衰落”已经成为诸多乡村振兴研究的默认起点,但以B县为代表的“三区三州”地区可能会成为这一默认共识的“视野盲区”。这类地... 乡村多样性现实和乡村振兴分类推进的政策要求,呼唤更为丰富的乡村类型研究。尽管“空心化”所导致的“乡村衰落”已经成为诸多乡村振兴研究的默认起点,但以B县为代表的“三区三州”地区可能会成为这一默认共识的“视野盲区”。这类地区在人口流动上呈现出明显的“域内流动”特征,而过往的区域发展阶段论或者“封闭说”无法很好地解释这种流动模式得以维持的原因及其对乡村发展的影响。B县乡村振兴的现实背景是以人口“域内流动”为表征的“低水平均衡”发展陷阱,使得在“空心化语境”基础上建立的政策议程与该类乡村面临的首要困难不匹配:与“空心化”议题中“人的流失”相比,“低水平均衡”面对的是人口域内流动和低人力资本带来的负反馈问题。然而,B县在合法性逻辑和内部效率的主导下,采取“情境性抽离”的做法推进乡村振兴,导致了“低水平均衡”的再生产。建议避免照搬“空心化”较强地区的做法,以嵌入性的政策实践来突破“低水平均衡”,并在充分考虑“人口在地化”优缺点的基础上统筹产业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区三州 低水平均衡 乡村衰落 人口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切换是网络流行语生产的核心机制
20
作者 蒋秀玲 李棉管 安佳乐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1-251,共1页
蒋秀玲、李棉管、安佳乐撰文《空间切换:网络流行语生产的社会机制》指出,无论是对语言学还是社会学来说,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视野可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提供一种更有想象力的理论... 蒋秀玲、李棉管、安佳乐撰文《空间切换:网络流行语生产的社会机制》指出,无论是对语言学还是社会学来说,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视野可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提供一种更有想象力的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切换 网络流行语 核心机制 语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