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9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智能算法的稳定点自动分析方法研究
1
作者 张超 邓扬 +3 位作者 李爱群 周泰翔 李雨航 钟国强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2,200,共9页
为了提高辨识稳定图中真实模态的准确性与自动化程度,首先,从稳定点定义方式的角度论述了聚类算法效果欠佳的原因,并采用异阶系统非等权重的定义方式输出稳定点;其次,基于数据挖掘思想,采用改进的辨识聚类结构的有序点(ordering points ... 为了提高辨识稳定图中真实模态的准确性与自动化程度,首先,从稳定点定义方式的角度论述了聚类算法效果欠佳的原因,并采用异阶系统非等权重的定义方式输出稳定点;其次,基于数据挖掘思想,采用改进的辨识聚类结构的有序点(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简称OPTICS)算法自动清洗稳定点集,通过遍历性搜索的方式确定输入参数;然后,提出结合度矩阵去噪的自适应局部密度谱聚类(local density adaptive spectral clustering,简称SC-DA)算法分析稳定点集,并以簇中值作为模态参数的代表值,实现模态参数的自动化识别;最后,将含有密集模态的外滩大桥作为识别对象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与频域分解(frequency domain decomposition,简称FDD)法的频率结果最大相差仅为0.012 3 Hz,且在线识别的准确率达到82.86%,显著高于基于层次聚类的自动识别方法,实现了无人工干预下模态参数的自动、准确识别,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参数识别 自动化 聚类分析 辨识聚类结构的有序点算法 自适应局部密度谱聚类算法 随机子空间法 稳定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浆缺陷套筒连接预制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
作者 苗启松 钟勃健 +3 位作者 李爱群 陈曦 閤东东 刘谦敏 《工程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6,共11页
套筒连接是预制混凝土结构最常用的连接方式,灌浆不饱满缺陷是影响灌浆套筒连接剪力墙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为明确灌浆缺陷对预制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该研究同时开展了套筒连接和足尺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在连接层次,考虑4种灌浆缺陷... 套筒连接是预制混凝土结构最常用的连接方式,灌浆不饱满缺陷是影响灌浆套筒连接剪力墙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为明确灌浆缺陷对预制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该研究同时开展了套筒连接和足尺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在连接层次,考虑4种灌浆缺陷率影响,设计制作5个连接试件进行了大变形反复拉压试验,通过与无缺陷试件对比明确了缺陷率对连接力学性能和破坏模式的影响,识别了发生钢筋滑移破坏的缺陷率阈值。在剪力墙构件层次,在连接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1个无灌浆缺陷和1个设置了缺陷率阈值的足尺剪力墙试件,进行了拟静力抗震性能试验,对比分析试件的破坏模式、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对于12 mm直径的纵筋,就本研究所开展的实验而言,当灌浆缺陷率接近60%时,在钢筋达到约2倍屈服应变时发生钢筋滑移破坏,承载力急剧退化,延性远小于其他连接;不同于无缺陷剪力墙试件的弯曲破坏模式,60%灌浆缺陷的剪力墙试件在钢筋屈服后很快就发生了钢筋滑移,钢筋滑移后该试件呈现出明显的摇摆变形行为特征,试件承载力、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显著低于无缺陷试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浆套筒连接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 灌浆缺陷率 足尺试验 钢筋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持时地震动对建筑结构抗震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维 李爱群 王星星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0,共13页
该文综述了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长持时地震动的定义和特性;梳理了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研究进展;详细综述了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延性性能、耗能能力、... 该文综述了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长持时地震动的定义和特性;梳理了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研究进展;详细综述了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延性性能、耗能能力、易损性和抗倒塌性能的研究进展。此外,介绍了考虑长持时地震作用影响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对长持时地震作用的考虑方法,并对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建议关注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一步研究长持时地震动的定义和特性,改进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易损性和抗倒塌性能,为未来结构抗震设计及评估中考虑长持时地震作用的影响和规范修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综述 长持时地震动 定义 建筑结构 抗震性能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性能水平下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位移角限值研究
4
作者 孙传智 缪长青 +3 位作者 董勃 李爱群 高立 庄美玲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2,共13页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的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位移角限值研究,对于推广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应用至关重要。通过17根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试件和3根HRB400钢筋混凝土柱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其抗震性能。与HRB400钢筋混凝土柱相...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的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位移角限值研究,对于推广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应用至关重要。通过17根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试件和3根HRB400钢筋混凝土柱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其抗震性能。与HRB400钢筋混凝土柱相比,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滞回曲线的形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试件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延性。将基于Kunnath损伤模型计算的损伤指数与试验中测量的损伤指数范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Kunnath损伤模型可以准确计算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损伤指标。根据HTRB630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破坏特点,以屈服点、峰值点和极限点作为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性能水平控制点。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思想,将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性能水平划分为5个性能水平,即正常使用、暂时使用、修复后使用、生命安全和接近倒塌性能水平。结合参考文献中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的试验数据,对65个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各特征点的位移角进行了相对频率统计分析,得到了600 MPa级高强钢筋混凝土柱在暂时使用、修复后使用和接近倒塌3个性能水平下具有超过90%安全保证率的位移角限值分别为1/150、1/80和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0 MPa级高强钢筋 抗震性能 损伤指数 性能水平 位移角限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目标协同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爱群 解琳琳 杨参天 《工程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消能减震技术是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主要控制目标的传统消能减震技术,逐渐难以满足更综合性、系统性的结构地震安全需求,催生了多目标协同减震技术。该文重点介绍和总结课题... 消能减震技术是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主要控制目标的传统消能减震技术,逐渐难以满足更综合性、系统性的结构地震安全需求,催生了多目标协同减震技术。该文重点介绍和总结课题组在多目标协同减震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以“结构最大响应与损伤集中协同控制”、“多地震水准响应协同控制”和“结构刚度与耗能能力的协同控制”三种协同减震策略为例,逐一阐述分析协同控制的需求,概括介绍团队提出的协同控制思路和研究进展,并展望多目标协同减震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震结构 多目标协同减震 消能减震装置 双阶阻尼器 组合减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铝复合结构的制备研究进展与展望
6
作者 李爱群 晁磊 +2 位作者 刘少波 吴宜峰 杨参天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90-98,168,共10页
泡沫铝是一种含有大量孔洞的多功能多孔金属材料,具备减震吸能、电磁屏蔽、隔热、阻尼、降噪等特性。由于其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较差,研究人员多以密实金属材料作为面板或外壁提升泡沫铝的综合性能。泡沫铝夹芯板结构和泡沫铝填充管结... 泡沫铝是一种含有大量孔洞的多功能多孔金属材料,具备减震吸能、电磁屏蔽、隔热、阻尼、降噪等特性。由于其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较差,研究人员多以密实金属材料作为面板或外壁提升泡沫铝的综合性能。泡沫铝夹芯板结构和泡沫铝填充管结构作为泡沫铝复合结构的两种形式,具有显著的吸能特性与结构强度。现如今,泡沫铝复合结构因生产效率低、产品尺寸小、界面结合强度差以及制备成本高等问题,其快速发展与行业推广受到了限制。首先综述了有关泡沫铝复合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泡沫铝夹芯板结构的胶粘连接、螺栓连接、焊接连接及粉末冶金连接等方法,泡沫铝填充管结构的原位制备法和非原位制备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泡沫铝复合结构的力学性能以及不同制备方法的局限性。最后,简要分析了泡沫铝复合结构在土木工程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并对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铝复合结构 夹芯板结构 填充管结构 制备方法 力学性能 土木工程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协同特性的人群跳跃下结构振动响应分析
7
作者 操礼林 宋珺瑜 +1 位作者 崔峰 李爱群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4-1471,共8页
为精准预测人群跳跃激励下大跨楼盖结构的振动响应,研究了人群跳跃荷载协同性因子的概率密度特性,依据单人半正弦平方跳跃荷载模型建立了一种考虑人群协同特性的人群跳跃荷载模型,基于人体生物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了人群跳跃作用下楼盖结... 为精准预测人群跳跃激励下大跨楼盖结构的振动响应,研究了人群跳跃荷载协同性因子的概率密度特性,依据单人半正弦平方跳跃荷载模型建立了一种考虑人群协同特性的人群跳跃荷载模型,基于人体生物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了人群跳跃作用下楼盖结构动力特性参数与加速度响应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较于完全同步人群跳跃激励,考虑时间滞后因素的人群跳跃激励下结构振动加速度响应下降显著,其中峰值加速度降幅最高达77.33%;随着人数的增加,人-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峰值加速度响应的影响效果更明显,其中9人跳跃激励下楼盖峰值加速度响应降幅最大为6.83%.研究结果可为大跨楼盖结构人致振动响应分析与评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跃荷载模型 参数识别 协同性因子 人-结构相互作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见微知著、随机而变”——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8
作者 陈燕俐 孙力娟 +3 位作者 李爱群 李凌燕 许建 沈澍 《计算机教育》 2024年第10期15-19,共5页
针对微机原理课程存在的三“重”三“轻”的教学痛点,提出“见微知著、随机而变”的教学改革方案,围绕“学生发展为中心,立德树人为根本,能力为导向,学科前沿和工程实际为双驱”的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评价3个方... 针对微机原理课程存在的三“重”三“轻”的教学痛点,提出“见微知著、随机而变”的教学改革方案,围绕“学生发展为中心,立德树人为根本,能力为导向,学科前沿和工程实际为双驱”的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评价3个方面阐述如何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从而实现创新“三变”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新工科 微机原理 混合式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新”而行:体育新质生产力的价值要义、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述评 被引量:10
9
作者 曾珍 吕万刚 +1 位作者 万晓红 李爱群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4,共8页
在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体育新质生产力表现了独有的内涵特征和时代价值。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记录、整理和提炼会议发言,对武汉体育学院主办的“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的会议成果进行综述性研... 在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体育新质生产力表现了独有的内涵特征和时代价值。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记录、整理和提炼会议发言,对武汉体育学院主办的“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的会议成果进行综述性研究。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要义体现在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学理支撑,是实现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双向增能的内在机制形成一个“三轮驱动—三维传动—耦合联动”的系统性分析框架。从全面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四个层面明确新质生产力促进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此基础上,基于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强国建设、体育教育发展、体育科技创新与体育人才培养四个维度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体育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体育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时域和频域特征的图片时序数据解析方法——以地震动数据为例
10
作者 程庆乐 任昊天 +2 位作者 田源 陆新征 李爱群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8,共9页
时序数据对于理解和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保密、获取途径的限制等原因,需要从时域、频域数据的图片中获取时序数据。传统方式下通过直接对图片中时序数据数字化得到的时序数据在时域和频域上均存在较大误差。针对该问... 时序数据对于理解和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保密、获取途径的限制等原因,需要从时域、频域数据的图片中获取时序数据。传统方式下通过直接对图片中时序数据数字化得到的时序数据在时域和频域上均存在较大误差。针对该问题,提出了考虑时域和频域特征的图片时序数据解析方法。该方法首先从图片中通过数字化方法获取时域和频域数据,以识别得到的较为准确的频域数据曲线作为目标频域数据,采用连续小波变换修正从图片中直接识别得到的时序数据,从而提高图片时序数据的解析精度。以地震动这一典型时序数据为例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展示与说明,并与传统直接从图片识别的数字化地震动方法和基于反应谱匹配的频域方法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将该方法应用于2022年台湾省台东县6.5级地震的破坏力评估中。主要结论有:提出的图片时序数据解析方法能够兼顾图片中时域和频域的信息,从而能够解析得到更为准确的时域数据,用于后续工程防灾分析时的误差也更小,为从时序数据图片中识别数据提供了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记录 图片时序数据解析 连续小波变换 反应谱 时频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座用石墨烯/导电炭黑橡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宜峰 张啸天 +4 位作者 王浩 李爱群 张瑞君 张恒源 刘跃庭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49,共6页
以石墨烯和特制导电炭黑为功能填料,溴化丁基橡胶(BIIR)为基胶,制备出阻尼性能较好的导电橡胶材料.针对石墨烯/导电炭黑10种不同的组分,开展了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与电阻率测试实验,探究了加入石墨烯与导电炭黑对BIIR性能的影响规律... 以石墨烯和特制导电炭黑为功能填料,溴化丁基橡胶(BIIR)为基胶,制备出阻尼性能较好的导电橡胶材料.针对石墨烯/导电炭黑10种不同的组分,开展了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与电阻率测试实验,探究了加入石墨烯与导电炭黑对BIIR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导电炭黑对BIIR材料有补强效果,石墨烯/导电炭黑协同并用可以有效提高BIIR的阻尼性能与导电性能.在每100 g总胶料中添加40 g导电炭黑时,BIIR/导电炭黑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与撕裂强度分别达到20.28 MPa和45.66 kN/m.当导电炭黑和石墨烯并用组分的质量比为40∶10时,BIIR/导电炭黑/石墨烯复合橡胶材料最大损耗因子提升至0.5,电阻率为3 646Ω·cm.复合材料的导电炭黑和石墨烯组分最优质量比为40∶5.制备得到的新型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阻尼性能与导电性能,可为隔震支座用高阻尼导电橡胶的制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化丁基橡胶 石墨烯 导电炭黑 导电橡胶 隔震支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剪力墙震损修复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心宇 杨参天 +3 位作者 李爱群 李晓园 刘谦敏 程庆乐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32,共9页
中国现阶段以及未来将存在较大数量的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抗震韧性成为研究热点。该研究针对抗震韧性中的震损修复问题展开研究,以灌浆套筒连接预制剪力墙为研究对象,参照现有现浇构件的震损修复方法,考虑初始灌浆缺陷对预制剪力墙... 中国现阶段以及未来将存在较大数量的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抗震韧性成为研究热点。该研究针对抗震韧性中的震损修复问题展开研究,以灌浆套筒连接预制剪力墙为研究对象,参照现有现浇构件的震损修复方法,考虑初始灌浆缺陷对预制剪力墙震损特征的影响,对两个震损预制剪力墙进行了严重损伤状态下的修复。随后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并与现浇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现浇构件中常用的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同样适用于震损预制剪力墙构件,尽管钢筋屈服前混凝土的裂缝开展与现浇试件存在一定差别,但修复后的试件也呈现出了弯曲破坏模式;修复后试件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与现浇试件基本一致,灌浆缺陷虽然会影响预制剪力墙构件的震损模式,但对震损修复后的试件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小;采用现有置换混凝土加固法修复震损预制剪力墙,基本可实现与现浇剪力墙构件一致的抗震性能。该研究的成果可为灌浆套筒剪力墙构件的损失后果函数研究以及该类结构的抗震韧性设计方法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剪力墙 震损修复 抗震性能 拟静力试验 灌浆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塔大底盘RC框架隔震建筑抗震韧性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吉智 王心宇 +1 位作者 李爱群 杨参天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2,共9页
以位于Ⅷ度区(0.3 g)的某多塔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大底盘隔震设计,研究了在设防、罕遇地震作用下3个塔楼的动力响应,并基于韧性评价标准对该隔震方案展开了2个地震水准下的抗震韧性评价。... 以位于Ⅷ度区(0.3 g)的某多塔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大底盘隔震设计,研究了在设防、罕遇地震作用下3个塔楼的动力响应,并基于韧性评价标准对该隔震方案展开了2个地震水准下的抗震韧性评价。结果表明:隔震后结构基本周期延长至原来的3倍,降低了地震作用,有效控制了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楼面绝对加速度的显著控制基本消除了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构件的损伤。结构构件以及位移敏感型非结构构件的修复费用主导了建筑的修复费用。建筑的修复时间由阶段Ⅰ中结构构件的修复时间控制,此隔震方案下建筑的抗震韧性等级达到了三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塔大底盘RC框架 隔震设计 设防地震 罕遇地震 抗震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阶受力干式装配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参天 李爱群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3,共8页
研究提出了一种双阶受力干式装配梁-柱节点(DADBJ)。该节点的关键组件是摩擦铰(RFH)和预设缝防屈曲钢板(SBRSP),具备2个受力工作阶段和损伤集中易修复的特性。为了验证DADBJ构造的合理性,揭示其双阶段受力工作机理,设计加工了DADBJ试件,... 研究提出了一种双阶受力干式装配梁-柱节点(DADBJ)。该节点的关键组件是摩擦铰(RFH)和预设缝防屈曲钢板(SBRSP),具备2个受力工作阶段和损伤集中易修复的特性。为了验证DADBJ构造的合理性,揭示其双阶段受力工作机理,设计加工了DADBJ试件,以SBRSP的预设缝隙宽度作为试验变量,进行了2个工况的低周往复拟静力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DADBJ构造实现了预期的双阶段受力特性,第一阶段由RFH提供节点的力学性能,第二阶段由RFH和SBRSP共同提供节点的力学性能;DADBJ的损伤集中于芯板,通过更换SBRSP芯板对节点快速修复,节点的性能可恢复到初始状态;SBRSP的预设缝隙宽度可直接决定DADBJ第二阶段的启动位移;提出的DADBJ双阶屈服荷载理论公式和二阶启动位移理论公式精确度好。该研究可为装配式框架结构和多阶受力型结构的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框架结构 干式装配梁-柱节点 双阶受力 转动摩擦阻尼器 金属屈服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激非平稳振动数据驱动的拉索动力性能表征
15
作者 赵瀚玮 丁幼亮 +2 位作者 李爱群 张小楠 王智文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9-547,共9页
跨海斜拉桥的拉索在非极端风环境下会产生自激振动,基于现代监测与数据分析技术可即时把握拉索自激振动的数字特征,并以此反映拉索的实时动力性能。根据某跨海大桥主航道斜拉桥拉索振动加速度长期监测数据中的共性特征,提出基于振动加... 跨海斜拉桥的拉索在非极端风环境下会产生自激振动,基于现代监测与数据分析技术可即时把握拉索自激振动的数字特征,并以此反映拉索的实时动力性能。根据某跨海大桥主航道斜拉桥拉索振动加速度长期监测数据中的共性特征,提出基于振动加速度时间序列信号上包络线高斯混合模型和频域功率谱的拉索风致自激振动非平稳段自动提取方法。提出基于各自激振动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主导频率识别,并采用带通滤波后的最后1个下降段数据进行阻尼比识别的策略,排除了振动幅值上升段环境风自然激励带入能量对阻尼比识别的干扰。基于各自激振动非平稳段主导频率-阻尼比的识别结果,通过对频率值进行聚类,得到各阶模态对应的模态频率-阻尼比数据簇。根据阻尼比数据的离散、偏态特征提出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的e^(μ)和其累积分布函数的分位值来描述拉索阻尼比统计规律。采用各数据簇的频率质心以及阻尼比概率特征参数作为表征拉索动力性能当前状态的指标。针对背景工程的主要结论包括:桥梁拉索振动加速度信号噪声强、干扰大,在动力特征分析时须排除类似干扰;桥梁拉索的自激振动加速度幅值最高已超过3000 mm/s^(2),振动幅度较大;桥梁拉索的阻尼比平均水平约为0.03%,与设计规范推荐值相比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健康监测 桥梁拉索 自激振动 动力性能表征 非平稳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特征对应县木塔柱头铺作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贺俊筱 杨文懿 +3 位作者 李爱群 刘崇治 蒋永慧 王祥津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44,共12页
铺作节点是应县木塔的重要组成节点之一,开展铺作的抗震性能研究对应县木塔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文主要进行了三层至五层的明层外槽柱头铺作的缩尺模型的拟静力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构造差异对柱头铺作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 铺作节点是应县木塔的重要组成节点之一,开展铺作的抗震性能研究对应县木塔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文主要进行了三层至五层的明层外槽柱头铺作的缩尺模型的拟静力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构造差异对柱头铺作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具有不同构造特征的三个柱头铺作模型的铺数越多,其耗能能力越强,水平承载力越大。柱头铺作在正向加载时都是以转动变形为主,在负向既有转动变形也有滑移变形。铺数增加会降低构件滑移变形的占比。铺数减少时,柱头铺作模型在负向加载中滑移变形的占比越大,但是当某相邻两层之间的散枓或齐心枓枓耳被剪坏时,负向的滑移变形占比增加明显,DG-1、DG-2和DG-3构件间的最大滑移占比分别达到51%、47%和87%。三层至五层柱头铺作的构件滑移主要位置在模型的中、上端部分。该研究可为应县木塔的安全现状和修缮保护提供充分的基础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县木塔 柱头铺作 构造特征 变形模式 受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箱式暗钢托座装配式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7
作者 陈鹏 贺秉东 +1 位作者 张瑞君 李爱群 《建筑技术》 2024年第22期2706-2710,共5页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建设所面临的建设效率低下、质量无法保障,环境保护难以兼顾等难题,提出一种新型箱式暗钢托座装配式梁柱节点。该节点组装简单高效,显著降低了施工现场的工作强度;此外,该节点便于拆装,有利于在构件服役期间进行升...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建设所面临的建设效率低下、质量无法保障,环境保护难以兼顾等难题,提出一种新型箱式暗钢托座装配式梁柱节点。该节点组装简单高效,显著降低了施工现场的工作强度;此外,该节点便于拆装,有利于在构件服役期间进行升级和震后损伤修复与更换。为验证其性能,加工了一组装配式节点模型,开展了拟静力试验,并与一组现浇节点模型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箱式暗钢托座装配式梁柱节点组装简便,承载能力略大于现浇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承载力,其破坏模式满足强柱弱梁,节点失效时,装配式梁柱节点的梁体上仅出现少量微细裂缝,而塑性变形主要集中在梁顶的连接件和暗钢托座上,这种设计便于拆卸与更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 梁柱节点 箱式暗钢托座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念·方法·路径:体教融合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讨——“体教融合:理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述评 被引量:194
18
作者 李爱群 吕万刚 +2 位作者 漆昌柱 简德平 王相飞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12,共8页
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引领下,体教融合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引领下,体教融合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记录会议发言,对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主办的“体教融合理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成果进行了述评。研究认为,体教融合可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协调稳步发展。通过正确认识体教融合的全面性、整体性、协同性、特色性和战略性,可以实现对体教融合理念的深层释析与解读。通过从方法学的层面推动体教融合顶层设计的落地化支持,加快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之间的协同进程,保障体教融合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对接条件,提升体教融合与育人效应之间的关联水平,优化体教融合与科学方法之间的支持环境,把握体教融合与政策治理之间的现实机遇,将有助于优化体教融合实践路向的设计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教融合 学校体育 青少年体育 体育锻炼 体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扬长江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165
19
作者 李爱群 缪长青 +4 位作者 李兆霞 韩晓林 吴胜东 吉林 杨玉冬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4-548,共5页
介绍了国家重点工程———润扬长江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的主要成果 ,综合评述了大跨桥梁健康监测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关键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 :系统的构成、目标和主要子系统的功能、监测项目的确定和布点策略、监测仪器的选择与检测... 介绍了国家重点工程———润扬长江大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的主要成果 ,综合评述了大跨桥梁健康监测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关键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 :系统的构成、目标和主要子系统的功能、监测项目的确定和布点策略、监测仪器的选择与检测技术分析、桥梁结构状态识别与安全性评估的方法与策略等 .文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目前大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建立与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指出了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状态识别和可靠性评估的可能技术途径 ,阐述了大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发展方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桥梁 健康监测 安全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竖向荷载下“米字形”补间铺作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0
作者 祝磊 蒋永慧 +2 位作者 贺俊筱 李爱群 杨文懿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64,共13页
明晰古建筑木结构铺作节点的抗震性能,是了解古建筑木结构受力性能和安全状态的重要基础。为揭示不同竖向荷载下“米字形”补间铺作的抗震性能,以应县木塔三层明层东南向补间铺作为原型,制作2个1∶3.7的缩尺模型,进行了不同竖向荷载作... 明晰古建筑木结构铺作节点的抗震性能,是了解古建筑木结构受力性能和安全状态的重要基础。为揭示不同竖向荷载下“米字形”补间铺作的抗震性能,以应县木塔三层明层东南向补间铺作为原型,制作2个1∶3.7的缩尺模型,进行了不同竖向荷载作用下补间铺作的拟静力荷载试验,分析了“米字形”补间铺作竖向荷载传递路径,研究了不同竖向荷载作用下补间铺作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重点关注了补间铺作各层构件内部的滑移和转动变形模式,研究了竖向荷载对其变形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竖向荷载下“米字形”补间铺作的变形模式和破坏特征基本一致。变形模式均为在正向加载时以转动变形为主,在负向加载时以构件间滑移变形为主,且滑移变形主要集中在“米字形”交叉构件层上部。增大竖向荷载会使产生主要滑移的构件层位置下移,也会使构件层间相对滑移量减少,同一加载级下滑移量可减少25%。破坏特征主要表现为斗类构件斗耳开裂甚至被剪掉。增大竖向荷载会提高试验铺作模型的水平承载力、初始刚度和耗能能力,竖向荷载增至3.7倍,水平荷载在正向和负向加载时分别提高至2.5倍和2.43倍,初始刚度提高至3.29倍,耗能能量增加至2.3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字形”补间铺作 竖向荷载 破坏模式 滑移模式 传力路径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