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创”思想的理论定位、哲学基础与文化指向——访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维武教授
1
作者 李新潮 李维武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1年第1期30-36,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想体系,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就理论定位而言,“两创”思想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想体系,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就理论定位而言,“两创”思想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文化观,应该被纳入近百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展脉络中加以理解和阐发;就哲学基础而言,“两创”思想以历史的唯物论和历史的辩证法为根据,进而呈现出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特征;就文化指向而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非意味着复兴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而是主张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创”思想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唯物辩证法 文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展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思维空间——李维武教授访谈
2
作者 李维武 欣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4-112,共9页
李维武教授,在您从事的中国哲学研究中,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无疑是最主要的领域。我们今天的访谈也想以此作为主题,着重探讨拓展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思维空间问题。首先,想请您谈一谈您是怎样走上哲学道路,又是怎样进入20世纪中国... 李维武教授,在您从事的中国哲学研究中,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无疑是最主要的领域。我们今天的访谈也想以此作为主题,着重探讨拓展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思维空间问题。首先,想请您谈一谈您是怎样走上哲学道路,又是怎样进入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维武 中国哲学 思维方式 哲学本体论 人文主义 徐复观
原文传递
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纪律问题的哲学思考
3
作者 李维武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毛泽东从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时起就重视党的纪律建设,不仅从一般意义上阐明了党的纪律要求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党的纪律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使党的纪律具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成为有着马克思主... 毛泽东从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时起就重视党的纪律建设,不仅从一般意义上阐明了党的纪律要求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党的纪律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使党的纪律具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成为有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的规范和要求。这一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唯物史观出发思考中国共产党的纪律问题;二是阐明党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三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纪律的自觉原则。中国共产党的纪律之所以能成为铁的纪律,之所以能获得广大党员的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是与党的纪律具有这种哲学基础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 纪律 唯物史观 辩证法 自觉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大学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哲学——王星拱与《科学概论》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维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9-394,共6页
曾长期任武汉大学校长的王星拱,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名著《科学概论》,是武汉大学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该书对科学与玄学论战中所提出的主要哲学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与探讨,建构起一个相当完备系统的科学宇宙论体系... 曾长期任武汉大学校长的王星拱,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名著《科学概论》,是武汉大学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该书对科学与玄学论战中所提出的主要哲学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与探讨,建构起一个相当完备系统的科学宇宙论体系,从而对20世纪20年代经验论科学主义的开展进行了系统总结,成为20世纪中国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星拱 《科学概论》 经验论 科学主义 武汉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达所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特色的性格——为纪念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而作 被引量:6
5
作者 李维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6期696-703,共8页
在 2 0世纪的近半个世纪中 ,李达通过自己的再阐释再创造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特色的性格。他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 ,所主张的以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来探寻中国出路的致思趋... 在 2 0世纪的近半个世纪中 ,李达通过自己的再阐释再创造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特色的性格。他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 ,所主张的以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来探寻中国出路的致思趋向 ,所凸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继承人类认识史积极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在 2 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必将仍然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启示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世纪中与时俱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 武汉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大学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范寿康与《中国哲学史通论》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维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8-583,共6页
范寿康是一位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哲学家。20世纪30年代,他在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期间所著《中国哲学史通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写作的中国哲学通史。该书既坚持从唯物史观出发看待中国... 范寿康是一位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哲学家。20世纪30年代,他在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期间所著《中国哲学史通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写作的中国哲学通史。该书既坚持从唯物史观出发看待中国哲学历史,又重视发掘中国哲学史自身的特色精义,留下了有益于中国哲学研究的宝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寿康 《中国哲学史通论》 中国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武汉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申府实现哲学之“通”的三重维度及其启示
7
作者 李维武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5-75,共11页
张申府哲学之思的一个重要目的和追求,在于立足于中西古今哲学之间,以实现哲学之“通”。他以“大客观主义”和“具体相对论”作为实现哲学之“通”的理论根据,从“解析”与“唯物”的结合、西学与中学的融通、逻辑与诗的共存三重维度,... 张申府哲学之思的一个重要目的和追求,在于立足于中西古今哲学之间,以实现哲学之“通”。他以“大客观主义”和“具体相对论”作为实现哲学之“通”的理论根据,从“解析”与“唯物”的结合、西学与中学的融通、逻辑与诗的共存三重维度,融会贯通不同的哲学传统、形态和资源,力求创造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现代形态中国哲学。这对于现代形态中国哲学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推进,都是富有启发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申府 “通” 20世纪中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习近平文化观的思考 被引量:52
8
作者 李维武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2,共8页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观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点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回答传统文化与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关系问题。由此出发,这一思想阐发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据、指...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观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点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回答传统文化与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关系问题。由此出发,这一思想阐发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据、指导思想和切入点,要求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关系,从中来确立中国文化由"古"而"今"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的古今变化及其联系——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41
9
作者 李维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5-121,共7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分属于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近现代文化两种类型,并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古代传统与中国文化的现代传统。中国文化的两种类型和两种传统,既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的古今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分属于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近现代文化两种类型,并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古代传统与中国文化的现代传统。中国文化的两种类型和两种传统,既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的古今之变,又通过中国文化的由古而今和由今融古的两种走向相联系。要处理好中国文化的古与今的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解决好立足点与方法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启蒙说的历史演变与萧萐父先生的思想贡献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维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39,共17页
早期启蒙说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中的一派文化观,是20世纪中国思想家在全球性现代化运动背景下探寻中国现代化的内在动因及思想资源的产物。近90年来,以梁启超为开端,经过张岱年、范寿康、吕振羽、侯外庐等人的阐发,早期启蒙说取得了... 早期启蒙说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中的一派文化观,是20世纪中国思想家在全球性现代化运动背景下探寻中国现代化的内在动因及思想资源的产物。近90年来,以梁启超为开端,经过张岱年、范寿康、吕振羽、侯外庐等人的阐发,早期启蒙说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诸多的研究成果。萧萐父先生在李达指导下直接承继吕振羽、侯外庐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启蒙说,在近半个世纪中,开展王夫之的个案研究,改写中国哲学史教科书体系,全面阐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对早期启蒙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思想贡献,成为早期启蒙说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主要代表人物。发扬早期启蒙说的合理内核,修正早期启蒙说的自身局限,早期启蒙说在21世纪中国思想世界将仍然富有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启蒙说 梁启超 张岱年 范寿康 吕振羽 侯外庐 李达 萧莛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实践论”的创立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认识论的开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维武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29,共18页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奋点由本体论移至认识论,创立了"实践论"哲学体系。从中国哲学史坐标系看,"实践论"的创立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认识论开展的重要成果,从认识论路向深化了中国知行观的现...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奋点由本体论移至认识论,创立了"实践论"哲学体系。从中国哲学史坐标系看,"实践论"的创立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认识论开展的重要成果,从认识论路向深化了中国知行观的现代开展,以实践为基础推进了中国现代认识论的体系建构,作为方法论发展出一整套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和传统更新作出了重要贡献。进至20世纪下半叶,如何发展和超越"实践论",又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实践论 知行观 认识论 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运动与社会主义新价值观的确立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维武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39,共18页
发生在100年前的五四运动,使"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中国人新的价值观念与理想追求。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新变化和新趋势,其间经历了许多的思想争论,这些争论主要环绕三个相关联的问题展开:中国要不要选择社会主义?中国要选择何种... 发生在100年前的五四运动,使"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中国人新的价值观念与理想追求。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新变化和新趋势,其间经历了许多的思想争论,这些争论主要环绕三个相关联的问题展开:中国要不要选择社会主义?中国要选择何种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这些问题及其争论,构成了社会主义新价值观在中国思想世界得以确立的主要思想环节。这种社会主义新价值观,不仅具有五四运动的"救亡"性质,而且承继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不能被曲解为"救亡压倒启蒙"来加以贬抑或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社会主义新价值观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达对唯物史观的多向度开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维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2,共18页
李达对唯物史观的传播、阐释与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这就是对唯物史观作了多向度的开展,由历史观进而涉及政治哲学、本体论、历史学、经济学、法理学等不同领域,赋予了唯物史观以诸多的形态与丰富的内涵,使唯... 李达对唯物史观的传播、阐释与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这就是对唯物史观作了多向度的开展,由历史观进而涉及政治哲学、本体论、历史学、经济学、法理学等不同领域,赋予了唯物史观以诸多的形态与丰富的内涵,使唯物史观在中国思想世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巨大的活力。总结并承继李达所留下的宝贵的思想遗产,对唯物史观在21世纪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富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达 唯物史观 政治哲学 本体论 历史学 经济学 法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儒学的兴起及其对中国思想世界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维武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20,共5页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政治儒学 思想世界 现代新儒学 改革开放 文化现代性 现代化运动 发生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维武 《江淮论坛》 CSSCI 1999年第5期2-8,共7页
关键词 邓小平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民群众 民本思想 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 辩证思维方法 和而不同 历史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中国现代革命观念的形成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维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29,247-254,共25页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中国人的革命观念实现了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从而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王朝的覆灭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现代革命观念形成中,既承继了中国古代革命观念的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内容,又引入了西方近代革命观念、...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中国人的革命观念实现了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从而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王朝的覆灭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现代革命观念形成中,既承继了中国古代革命观念的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内容,又引入了西方近代革命观念、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无政府主义革命理论,更有中国革命派思想家综合中西古今思想资源所进行的融贯与创新,如邹容初步提出的中国民主革命纲领、孙中山确立的三民主义、陈天华主张的"国民革命"与"英雄革命"相区分、朱执信主张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相并行,其中不仅包含了反清的内容,也不仅包含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还包含了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社会主义理想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汤武革命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国民革命 社会革命 邹容 孙中山 陈天华 朱执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人民至上观念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维武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6,共12页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作出深入而准确的理解,需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进行哲学史性质的探讨。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百年开展,可以清楚看到人民至上观念的哲学内涵及逻辑结构:...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作出深入而准确的理解,需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进行哲学史性质的探讨。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百年开展,可以清楚看到人民至上观念的哲学内涵及逻辑结构:在历史观转换中发现人民创造历史的力量,在民主观变革中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在政党观上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在认识论上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由此表明,人民至上观念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深厚的学理性和历史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李大钊 陈独秀 毛泽东 习近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复观对中国道德精神的阐释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维武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6,共8页
本文认为 ,徐复观对中国道德精神的高扬 ,对人立足于生命和现世进行道德追求的强调 ,对西方文化重知识、重宗教传统的批判 ,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他的这一思想 ,对于把握中国道德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建设中华民... 本文认为 ,徐复观对中国道德精神的高扬 ,对人立足于生命和现世进行道德追求的强调 ,对西方文化重知识、重宗教传统的批判 ,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他的这一思想 ,对于把握中国道德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文明 ,对于帮助人类走出现代性困境 ,具有相当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中国 道德精神 阐释 现代意义 儒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保守主义再度兴起的实质、原因与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维武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38,45,共7页
文化保守主义在新世纪之交的再度兴起,已成为今天中国思想世界的一个重要现象。这一思潮的最基本实质,在于力图重新确立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以重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一思潮再度兴起的根本原因,则在于近30年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所造成... 文化保守主义在新世纪之交的再度兴起,已成为今天中国思想世界的一个重要现象。这一思潮的最基本实质,在于力图重新确立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以重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一思潮再度兴起的根本原因,则在于近30年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所造成的思想空间的开放、主流价值观念的重建及对民族根性与民族身份的认同和保持。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巨大影响所具有的复杂性,我们要把它放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背景下予以深入而辩证的分析,既要看到其中所具有的合理的积极的内容,也要看到其中所具有的不合理的负面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保守主义 文化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维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5-100,共6页
中国哲学存在着古代传统与现代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结合,应当并且必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古代传统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参与建构中国哲学现代传统。只有这样,马克思主... 中国哲学存在着古代传统与现代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结合,应当并且必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古代传统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参与建构中国哲学现代传统。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进入到中国哲学传统中去,而成为中国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有了共同的传统后,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毛泽东所说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实已隐然涉及到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哲学 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