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李钊硕 李天晓 +7 位作者 薛绛宇 冯光 王子亮 白卫星 朱良付 赵同源 许岗勤 杨博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8-482,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瘤体大小分为大型-巨大型组和中小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瘤体大小分为大型-巨大型组和中小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获得成功治疗,其中接受单纯支架植入9例,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17例。围手术期共发生5例并发症,其中3例为后循环梗死(单纯支架组1例,支架结合弹簧圈组2例),2例为小脑出血(均发生于支架结合弹簧圈组),随后4例恢复良好出院,1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死亡。2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结果显示12例改善,7例稳定,3例复发(2例有新发症状)。亚组分析显示单纯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支架结合弹簧圈组,两组远期疗效相当;大型-巨大型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残死率均高于中小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Z=3.247)。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重支架技术仍然是目前优先推荐的术式,需依据不同病变特点确定是否使用弹簧圈辅助。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治疗仍然棘手,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夹层 动脉瘤 支架 血管内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Wingspan支架成形术 被引量:9
2
作者 李钊硕 李天晓 +4 位作者 翟水亭 薛绛宇 王子亮 白卫星 史帅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555-559,共5页
目的评价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应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1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支架置入前后症状、狭窄率改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 目的评价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应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1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支架置入前后症状、狭窄率改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结果17处病变,其中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5处,大脑中动脉5处,椎动脉颅内段4处,基底动脉3处。16处病变经Gateway球囊预扩张后支架成功准确释放。1例因Gateway球囊无法到达靶病变,支架直接定位后释放。支架成功率100%。治疗前平均狭窄率为82%,治疗后残余平均狭窄率为43%。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4例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患者未再次发作;12例卒中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1例发生并发症,考虑为对侧半球梗死。未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结论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良好的安全性与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支架再通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贺迎坤 李钊硕 +4 位作者 李天晓 薛绛宇 王子亮 朱良付 白卫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97-801,共5页
目的分析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腔内支架再通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策略。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1例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腔内支架再通治疗。其中12例为单纯椎动脉闭塞(闭塞未累及基底动脉),9例... 目的分析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腔内支架再通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策略。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1例非急性期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腔内支架再通治疗。其中12例为单纯椎动脉闭塞(闭塞未累及基底动脉),9例为基底动脉闭塞(闭塞累及基底动脉)。记录和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中,20例(95.2%)成功开通,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发生率14.3%:1例术中导丝通过时出现动脉夹层,手术终止,未成功再通;1例再通术后急性闭塞,尽管成功再通,但病情无缓解,术后3个月死于系统性并发症;1例术中急性血栓形成,及时球囊扩张再通,无新发症状。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中,椎动脉组1例(1/12,8.3%),基底动脉组2例(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3)。结论腔内支架再通术治疗非急性期颅内椎-基底动脉闭塞病变技术上可行,但较高的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复杂的手术操作应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闭塞 再通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认知功能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菁 韩冰莎 +2 位作者 贺迎坤 李钊硕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43-945,共3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干预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重度颈动脉狭窄老年患者(DSA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70%)。所有患者接受CAS术干预治疗,... 目的研究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干预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重度颈动脉狭窄老年患者(DSA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70%)。所有患者接受CAS术干预治疗,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CAS术前、术后3、6个月认知功能评分。结果 CAS术操作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自体对照显示,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MoCA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术干预治疗可有效改善重度颈动脉狭窄老年患者认知功能,对延缓和阻止认知功能障发展为痴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认知功能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立 李天晓 +6 位作者 薛绛宇 朱良付 王子亮 白卫星 赵同源 李钊硕 许岗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585-589,共5页
目的比较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单发狭窄103例患者的资料,共103处狭窄,根据狭窄部位分为椎动脉起始部组(33例)... 目的比较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单发狭窄103例患者的资料,共103处狭窄,根据狭窄部位分为椎动脉起始部组(33例)和椎动脉颅内段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再狭窄率及并发症。结果①支架到位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率<10%的有86处,其余16处的残余狭窄率均<20%,1处因出血用弹簧圈闭塞。②有3例在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占2.9%(3/103),其中1例并发脑出血,2例并发脑梗死,均为椎动脉颅内段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组并发症的发生率(0/33)与颅内段组(3/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9。③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67例,其中13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32.1%,9/28)高于颅内段组(10.3%,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④术后临床随访94例,平均9个月,无死亡病例。有8例再次发生后循环脑梗死,其中椎动脉起始部组3例(3/30,10.0%),颅内段组5例(5/64,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椎动脉颅内段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起始部组,而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内段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贺迎坤 蔡栋阳 +3 位作者 王子亮 许斌 李天晓 李钊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64-567,共4页
目的探讨自膨式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7月至2013年4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科接受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91例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相关临床... 目的探讨自膨式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7月至2013年4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科接受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91例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术者手术经验,将早期完成的30例患者定义为A组,中期完成的30例患者定义为B组,近期完成的31例患者定义为C组。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支架成形术。平均狭窄率由术前(82.2±5.8)%改善至术后即刻(15.9±5.7)%;围手术期30 d内发生脑卒中事件13例(14.3%,13/91):穿支卒中8例(8.8%,8/91)、血栓形成4例(4.4%,4/91)、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1.1%,1/91);致死致残性脑卒中2例(2.2%,2/91)(死亡1例、重残1例),未出现其它非卒中相关并发症。统计学分析显示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病变累及基底动脉中段(P=0.049)、病变节段长(P=0.002)、狭窄度较重(P=0.001)相关,与术者手术经验不相关(P=1.000)。结论自膨式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基底动脉中段、长节段重度狭窄患者更易发生并发症,但致死致残性脑卒中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基底动脉 支架 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植入术后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菁 韩冰莎 +3 位作者 李钊硕 蔡栋阳 贺迎坤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回顾成功实施颅内支架植入术的39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基线资料,对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大脑...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回顾成功实施颅内支架植入术的39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基线资料,对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脉动指数(PI)进行分析,比较手术前后病变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39例患者中1例术后狭窄改善不明显,38例动脉平均管径狭窄率由治疗前(80.3±8.5)%改善为术后即刻(16.3±9.2)%(P=0.011)。术后1周、术后3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PSV与术前比较有明显降低(P=0.023),PI也较术前明显降低(P=0.028)。术后3个月时2例患者平均PSV回复升高31%-39%;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平均PSV略有升高(P=0.129),PI稍有增高(P=0.1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后短期内脑血流得到有效增加,长期血流改善程度有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血管成形术 经颅多普勒 脑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91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大型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4
8
作者 薛绛宇 李天晓 +3 位作者 白卫星 王子亮 李立 李钊硕 《当代医学》 2010年第23期397-402,共6页
目的总结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宽颈大型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使用使用微导管穿越支架(stent-jacket)"技术,"支架稳定微导管(stent-jailing)"技术,"Y型支架(Y-configuration)"技术,"... 目的总结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宽颈大型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使用使用微导管穿越支架(stent-jacket)"技术,"支架稳定微导管(stent-jailing)"技术,"Y型支架(Y-configuration)"技术,"冰淇淋(Wafflecone)"技术,对吻支架(Kissingstent)技术等,治疗27例颅内大型、巨大型宽颈动脉瘤。结果 16例致密填塞,11例大部分栓塞。所有患者术前症状不同程度地改善。3~9个月后复查,4例出现弹簧圈压缩、动脉瘤再通,进行第二次栓塞治疗。其余动脉瘤稳定。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可以提高致密栓塞率,降低动脉瘤复发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颅内大型宽颈动脉瘤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技术 颅内宽颈动脉瘤 大型动脉瘤 巨大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5
9
作者 薛绛宇 李天晓 +3 位作者 王子亮 白卫星 李立 李钊硕 《当代医学》 2010年第29期512-515,共4页
目的探讨各种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的7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 目的探讨各种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的7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72个,完全或近全栓塞率为83.3%,部分栓塞率9.7%,永久性致残率2.8%,死亡率1.4%。20例患者随访2~13个月,平均6.5个月,均无颅内出血或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相对安全有效的选择,各种新型栓塞技术、栓塞材料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逐步积累将使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迈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复杂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被引量:2
10
作者 薛绛宇 白卫星 +6 位作者 王子亮 李钊硕 李立 曹广劭 曹会存 翟水亭 李天晓 《当代医学》 2010年第5期12-15,共4页
目的动脉分叉处承受更大的血流动力学压迫,容易形成脑动脉瘤,但是我们发现颈内动脉分叉处(ICBi)的动脉瘤通常不生长在ICB的顶点,而是位于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本文回顾研究了ICBi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研究了18个ICBi动脉... 目的动脉分叉处承受更大的血流动力学压迫,容易形成脑动脉瘤,但是我们发现颈内动脉分叉处(ICBi)的动脉瘤通常不生长在ICB的顶点,而是位于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本文回顾研究了ICBi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研究了18个ICBi动脉瘤患者,测量了动脉瘤的瘤体直径、瘤颈宽度,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和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段)的管径,瘤颈中点距离颈内动脉顶点的长度,对比了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别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形成的弯曲度,注意了动脉瘤的生长方向。结果16例动脉瘤生长在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动脉瘤体的最大直径为2.45~15.05(平均5.74±2.91)mm,瘤颈宽度1.46~6.21(平均2.51±1.07)mm。动脉瘤颈中心距离颈内动脉分叉顶点0~2.91(平均1.72±0.79)mm。大脑前动脉水平段管径1.77~3.08(平均2.22±0.37)mm,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管径2.32~3.64(平均2.93±0.51)mm。动脉瘤向前或向上生长的4例,向后上、后、或后下生长的14例。17例患者的大脑前动脉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形成的弯曲明显大于大脑中动脉的弯曲度。结论ICBi动脉瘤规律性地从大脑前动脉起始段的弯曲顶点出生长。与血管弯曲的方向一致,动脉瘤通常突向后方。血流剪切力在弯曲顶点的局部血管壁的作用是动脉瘤形成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分叉 脑动脉瘤 颈内动脉 血流动力学 剪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狭窄支架成形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天晓 王子亮 +3 位作者 薛绛宇 白卫星 曹广劭 李钊硕 《当代医学》 2009年第29期524-526,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8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狭窄支架成形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88例患者(男性67例),平均年龄为66.4±9.0(45~78岁),大脑中动脉病变28例、颈内动脉颅内段16例、椎动脉颅内段25例、基底动脉19例。结果采用球扩支架组治... 目的回顾性分析8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狭窄支架成形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88例患者(男性67例),平均年龄为66.4±9.0(45~78岁),大脑中动脉病变28例、颈内动脉颅内段16例、椎动脉颅内段25例、基底动脉19例。结果采用球扩支架组治疗25例(Appolo支架21例,冠脉支架4例),采用自膨式支架治疗63例。3例因球囊支架无法到位放弃治疗,1例患者拟行Wingspan支架成形因术中导丝穿破分支血管而被迫终止手术,技术成功率95.5%(84/88)。术中3例颅内出血、术后3小时高灌注脑出血颅内出血1例,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发生率为4.6%(4/88);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3例(2例完全缓解、1例明显改善),发生率为3.5%(3/88),围手术期症状性卒中发生率为8.0%(7/88);严重致残、致死2.3%(2/88)。结论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症状性脑卒中的发生率虽较高,但严重致残、致死率较低,是顽固性症状性中重度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支架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球囊封堵术140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薛绛宇 李天晓 +3 位作者 王子亮 白卫星 李立 李钊硕 《当代医学》 2010年第23期384-387,共4页
目的观察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效果。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将造影导管送入颈动脉进行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再将同轴微导管超选入瘘口内,将可脱球囊充盈脱下栓塞瘘口,达到治愈目的。结果本组140例病人中有126例治疗... 目的观察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效果。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将造影导管送入颈动脉进行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再将同轴微导管超选入瘘口内,将可脱球囊充盈脱下栓塞瘘口,达到治愈目的。结果本组140例病人中有126例治疗后痊愈,14例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未出现永久性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3年,15例病人复发。结论经导管介入栓塞瘘口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一种行之有效方法,其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为治疗该病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瘘口 可脱性球囊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植入与药物治疗对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冰莎 李天晓 +2 位作者 李钊硕 许岗勤 李立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18期7-11,共5页
目的探究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支架植入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8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将有适应证的45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支架组),未行支架治疗的35例患者给予药... 目的探究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支架植入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8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将有适应证的45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支架组),未行支架治疗的35例患者给予药物治疗(药物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功能量表(Mo C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来观察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经治疗6个月的药物组和手术后1、3、6个月的支架组在MMSE、Mo CA评分及Barthel指数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MMSE、Mo CA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药物组相比亦有明显提高,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可改善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置入 药物治疗 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天晓 李钊硕 +3 位作者 王子亮 薛绛宇 白卫星 李立 《当代医学》 2010年第5期1-5,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并文献复习了解最新进展。方法对39例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行经皮腔内颈动脉支架支架血管成形手术... 目的回顾性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并文献复习了解最新进展。方法对39例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行经皮腔内颈动脉支架支架血管成形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出现典型脑过度灌注综合症患者2例;术中及术后明确诊断颈动脉窦反应10例;未出现严重脑缺血事件;未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结论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硬化狭窄疾病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确切的疗效,但是高龄患者的病情复杂,确定完备客观的高危因素并进行量化评价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 高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P-1在脑动脉支架植入术围术期及随访期间的炎症研究
15
作者 韩冰莎 陈佳佳 +2 位作者 李天晓 李钊硕 许岗勤 《中外医疗》 2014年第31期1-3,共3页
目的以脑血管支架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ELISA方法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围术期及随访期间的表达,进一步了解MCP-1在支架植入术后的炎症免疫反应过程。方法筛选50例该中心给予脑血管支架植入的患者,另有30例同期住院未接受... 目的以脑血管支架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ELISA方法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围术期及随访期间的表达,进一步了解MCP-1在支架植入术后的炎症免疫反应过程。方法筛选50例该中心给予脑血管支架植入的患者,另有30例同期住院未接受支架术治疗的同病患者为对照组。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分别在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和术后6个月,用ELISA检测其相关炎性细胞因子MCP-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支架治疗患者外周血中MCP-1水平在术前分布接近(P>0.05),在术后7 d和术后6个月明显升高(P<0.01)。支架治疗组患者术后6个月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发生再狭窄患者16例(32%),其血清MCP-1水平分布在术前和术后7 d与支架术后无再狭窄患者接近(P>0.05),但术后6个月MCP-1水平显著高于后者(P<0.01)。结论血浆MCP-1的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脑血管支架植入后引发的局部和系统的急性炎症反应,且指标随访期间高表达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置入术 炎性反应 围术期 随访 MC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综合救治》试行方案中原区域专家共识 被引量:6
16
作者 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河南省微循环学会神经重症分会 +5 位作者 李天晓 冯光 栗超跃 韩冰莎 赵黎明 李钊硕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6期513-521,共9页
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oor-grade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aSAH)是临床症状严重、治疗难度大、治疗周期长、病死率和致残率高,需多学科医护团队协作进行救治的高危疾病。目前,针对PaSAH诊疗的指南和共识仍然匮乏... 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oor-grade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aSAH)是临床症状严重、治疗难度大、治疗周期长、病死率和致残率高,需多学科医护团队协作进行救治的高危疾病。目前,针对PaSAH诊疗的指南和共识仍然匮乏,尤其在神经专科监测、集束化重症管理和一体化综合救治等方面亟需更新循证证据。为此,我们邀请数十位神经内外科、神经重症、神经介入、麻醉科、急诊科、康复科专家,全面收集、筛选研究数据,同时结合中原区域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救治能力撰写本共识,并制定推荐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级动脉瘤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综合救治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金钊 张建刚 +1 位作者 李钊硕 冯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85-86,共2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内方法治疗的31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23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行单纯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术后即刻DSA复查显示,不显影9例,瘤颈残余...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内方法治疗的31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23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行单纯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术后即刻DSA复查显示,不显影9例,瘤颈残余6例,部分残余16例。术后2例发生急性脑梗死,2例发生小脑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6例DSA随访3~6个月,其中改善13例,稳定10例,复发3例。31例术后1年随访结果示,预后良好22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9例,其中2例预后不佳。结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椎-基底动脉 血管内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希望水平对出院准备度的影响
18
作者 姜鑫 李海云 +3 位作者 马小丽 李钊硕 司亮亮 彭会珍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1447-1450,共4页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希望水平及出院准备度,并探讨希望水平对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06月-2022年06月收治的72例P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评估患者希望水平,采用中文版出院准...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希望水平及出院准备度,并探讨希望水平对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06月-2022年06月收治的72例P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评估患者希望水平,采用中文版出院准备度量表评估患者出院准备度,记录HHI及出院准备度量表各维度评分,分析HHI各维度评分与出院准备度量表各维度评分的相关性。根据出院准备度量表评分将患者划分为出院准备良好组及出院准备不佳组,比较两组HHI评分,分析HHI评分对PHC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结果 72例PHC患者介入治疗15 d后的HH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HC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5 d后的HHI各维度评分与出院准备度量表评分均与出院准备度量表总分呈正相关(r>0,P<0.005);出院准备良好组治疗前、治疗15 d后的HHI评分均高于出院准备不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希望水平低下(HHI评分过低)会影响PHC患者出院准备度,可能导致出院准备度不佳(OR>1,P<0.05)。结论 PH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希望水平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希望水平与出院准备度有密切关系,应关注PH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希望水平变化,制定针对性措施,可能对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有一定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希望水平 出院准备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no模式在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19
作者 司亮亮 李海云 +2 位作者 李钊硕 姜鑫 彭会珍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1444-1446,共3页
目的 探讨Kano模式在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将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接受常规干预的45例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接受Kano模式干预的45例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临床资料纳入观察... 目的 探讨Kano模式在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将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接受常规干预的45例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接受Kano模式干预的45例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干预前、干预结束时两组神经功能[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S)]、负性情绪[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统计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皮下血肿、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肺部感染)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干预结束时,两组NFDS评分均降低,FMAS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HAMA、HAMD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更低(P<0.05)。干预期间,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4.44%低于对照组17.78%(P<0.05)。经评估,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5.56%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 Kano模式应用于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干预中,利于恢复患者运动及神经功能,缓解患者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介入治疗 Kano模式 神经功能 负性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闭塞开通救治延误原因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强 周腾飞 +7 位作者 贺迎坤 管民 李钊硕 吴立恒 冯光 王子亮 朱良付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血管内开通救治延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并接受急诊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分为延误组&g... 目的探讨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血管内开通救治延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并接受急诊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分为延误组>120 min和非延误组≤120 min。收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术中影像及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析院内脑卒中血管内开通救治延误的原因。结果共纳入院内脑卒中患者34例(延误组n=22,非延误组n=12),中位年龄68.0(56.0,73.5)岁,其中男24例(70.6%)。中位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为233(110.7,300.0)min。非延误组发病至会诊时间(42.0 min比137.0 min,P<0.001)、影像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43.0 min比130 min,P<0.001)均显著短于延误组;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5比10.0,P=0.032)低于延误组,90 d良好预后比率(66.7%比18.2%,P=0.008)高于延误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会诊时间(OR=0.905,95%CI=0.818~1.000,P=0.049)、影像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R=0.944,95%CI=0.907~0.983,P=0.005)延长是院内脑卒中救治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危科室发病(OR=6.800,95%CI=1.428~32.373,P=0.016)是减少院内脑卒中救治延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及时识别院内非高危科室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缩短发病至会诊时间和影像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可有效减少院内脑卒中救治延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治疗延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