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不同海拔高度籼稻产量差异形成分析
1
作者 夏琼梅 岩三胆 +5 位作者 卓晓芳 龙瑞平 朱海平 李贵勇 杨久 杨从党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5-29,共5页
以6个籼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云南不同海拔高度对籼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降低,籼稻本田生育期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升高2.4~2.5℃,昼夜温差、日平均湿度和日平均太阳辐射差异较小。海拔降低、温度升高导致籼稻本... 以6个籼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云南不同海拔高度对籼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降低,籼稻本田生育期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升高2.4~2.5℃,昼夜温差、日平均湿度和日平均太阳辐射差异较小。海拔降低、温度升高导致籼稻本田生育期缩短,总叶片数减少,孕穗期和齐穗期的高效叶面积指数和总叶面积指数降低,孕穗期至成熟期地上部分群体干物重降低,最终籼稻产量显著降低,从产量构成因素看,主要原因是每穗总粒数减少。该研究为云南地区水稻生产制定合理的栽培调控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海拔高度 气象因子 产量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薯—稻轮作模式下播种密度对旱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朱海平 王耀伟 +5 位作者 欧阳怡平 李贵勇 李如会 田淑玲 李秉菊 杨从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目的】探明高地力条件下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对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云南省冬马铃薯—水稻(以下简称“薯—稻”)轮作高地力土壤上进行田间试验,以超级杂交籼稻F优498为供试品种,设置行穴距30 cm×13 cm(CK)、30 cm... 【目的】探明高地力条件下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对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云南省冬马铃薯—水稻(以下简称“薯—稻”)轮作高地力土壤上进行田间试验,以超级杂交籼稻F优498为供试品种,设置行穴距30 cm×13 cm(CK)、30 cm×11 cm(D1)、30 cm×15 cm(D2)、30 cm×17 cm(D3)和30 cm×19 cm(D4)共5种播种密度,比较不同密度对出苗质量、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以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小,有效穗数逐渐减少,单穴茎蘖数逐渐增加,每穗粒数显著增加,使总颖花量维持在4.4×10^(8)/hm^(2)以上。不同播种密度在维持适宜LAI的同时,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小,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率增加,提高了收获指数,从而使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12.0 t/hm^(2)以上)。【结论】在薯—稻轮作模式下,将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调减至30 cm×19 cm,有利于齐穗后干物质的积累,增加每穗粒数,实现产量的稳定高效,并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直播 密度 产量 干物质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型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4
3
作者 杨从党 袁平荣 +5 位作者 周能 朱德峰 杨爱兵 郑学玉 黄庆宇 应继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0-72,共3页
于 1996和 1998年对国内外 9份高产水稻品种灌浆结实期的叶型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 1)在叶片角度 (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 )较小时 ( <2 0°) ,结实率和理论产量都随着功能叶 (剑叶、倒 2叶和倒 3叶 )... 于 1996和 1998年对国内外 9份高产水稻品种灌浆结实期的叶型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 1)在叶片角度 (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 )较小时 ( <2 0°) ,结实率和理论产量都随着功能叶 (剑叶、倒 2叶和倒 3叶 )的叶片角度增加而增加 ,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 2 )千粒重与剑叶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 r=0 .9119* * ) ,而与倒 2叶、倒 3叶的长度呈负相关 ( r=- 0 .70 2 9*、- 0 .82 77* ) ,表明剑叶是决定千粒重大小的因素之一 ,而其余功能叶的影响较小 ;( 3)在叶片曲率较小 ( <0 .0 15 )时 ,剑叶的曲率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 ( r =- 0 .90 5 7* * ) ,表明叶片曲率越大 ,其相应的籽粒数越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型 叶片 产量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分析 被引量:42
4
作者 杨从党 朱德峰 +2 位作者 周玉萍 周能 袁平荣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B05期35-39,共5页
通过不同稻作生态环境(热带、亚热带)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导致云南水稻高产的主要因子是单位面积上颖花量较多。无论与热带还是亚热带不同稻区相比,云南都具有较高的颖花量。与热带的IRRI相... 通过不同稻作生态环境(热带、亚热带)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导致云南水稻高产的主要因子是单位面积上颖花量较多。无论与热带还是亚热带不同稻区相比,云南都具有较高的颖花量。与热带的IRRI相比,云南稻区能同时提高水稻的穗粒数和有效穗,达到提高颖花量;而与亚热带的杭州相比,云南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同时提高穗粒数来提高颖花量。不同生态条件下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变化较小。云南水稻增产的主要因子是穗粒数和有效穗,其次是结实率,单位面积的颖花量是导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条件 水稻 产量 云南 穗粒数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生态区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从党 李刚华 +6 位作者 李贵勇 夏琼梅 邓安凤 刘正辉 王绍华 凌启鸿 丁艳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04-1913,共10页
【目的】检验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RP)的适应性,并探索其增产机理。【方法】于2008—2009年在云南省6个生态区,以当地的主栽品种为材料,设置RP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调查叶龄、茎蘖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在6个生态区R... 【目的】检验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RP)的适应性,并探索其增产机理。【方法】于2008—2009年在云南省6个生态区,以当地的主栽品种为材料,设置RP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调查叶龄、茎蘖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在6个生态区RP技术显著增产,2008年籼、粳稻分别增产16.0%和15.8%;2009年分别增产18.3%和15.3%;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RP技术增加穗肥的用量促进了颖花的分化并降低了颖花的退化,从而促进大穗的形成,提高了穗粒数。【结论】RP技术通过降低基本苗和高峰苗提高茎蘖成穗率,获得更多的有效穗,通过重施穗肥促进大穗的形成,显著扩大库容量,最终获得高产。基于此提出了不同生态区12 t.hm-2水稻高产的群体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立体生态区 水稻定量促控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水稻品种的物质生长特性 被引量:18
6
作者 杨从党 周能 +4 位作者 袁平荣 贺庆瑞 应继锋 杨洪 杨高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3期90-95,共6页
本试验于1995年在云南省丽江地区永胜县涛源乡进行,研究了每公顷实收7.47~14.33吨的6个籼稻品种的物质生长特性。结果表明:①生物产量的差异主要出现在抽穗以后,生物产量高的品种,籽粒产量也高,者的相关性达极显著... 本试验于1995年在云南省丽江地区永胜县涛源乡进行,研究了每公顷实收7.47~14.33吨的6个籼稻品种的物质生长特性。结果表明:①生物产量的差异主要出现在抽穗以后,生物产量高的品种,籽粒产量也高,者的相关性达极显著(r=0.9579**)。②抽穗后光合产物对产量的贡献大于运转量的贡献,然而产量却随着运转量的增加而提高。③群体生长率(CGR)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出现3次高峰,分别在穗分化期、开花期和收获期;不同品种CGR的差异主要出现在某一生长期的结束阶段;④穗分化前,CGR主要受叶面积指数(LAI)的限制;穗分化以后,主要受净光合速率(NAR)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物质生长 生物产量 籽粒产量 群体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水稻对氮的吸收、分配和利用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从党 朱德峰 +5 位作者 应继锋 张玉屏 林贤青 袁平荣 周能 周玉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400-403,共4页
采用不同生态类型的6个主栽品种和组合,分别在热带(IRRI)和亚热带(云南涛源)不同生态区研究了高产水稻对氮的吸收、分配、运转和生理效率。结果表明,涛源比IRRI平均产量高49%,总氮量高25%,吸氮量差异主要在营养生长期。在涛源水稻营养... 采用不同生态类型的6个主栽品种和组合,分别在热带(IRRI)和亚热带(云南涛源)不同生态区研究了高产水稻对氮的吸收、分配、运转和生理效率。结果表明,涛源比IRRI平均产量高49%,总氮量高25%,吸氮量差异主要在营养生长期。在涛源水稻营养生长期吸氮量高达62%,而IRRI较低,仅42%。在涛源开花期叶氮的运转率高达71.0%。涛源的氮生理效率比IRRI高20%。每100 kg产量需氮量,涛源为1.80 kg,而IRRI为2.15 kg。产量与氮生理效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水稻 运转率 氮生理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立体生态稻区水稻叶龄模式建立 被引量:9
8
作者 杨从党 李刚华 +6 位作者 李贵勇 夏琼梅 邓安凤 王绍华 刘正辉 凌启鸿 丁艳锋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72-1377,共6页
水稻叶龄模式是根据叶龄进程准确诊断各器官生长的进程,确定生长指标,制定生产措施的栽培模武。随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扩大应用,叶龄模式的重要性日益突现。为了准确诊断云南省立体气候条件下水稻的生长指标,研究了海拔900—22... 水稻叶龄模式是根据叶龄进程准确诊断各器官生长的进程,确定生长指标,制定生产措施的栽培模武。随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扩大应用,叶龄模式的重要性日益突现。为了准确诊断云南省立体气候条件下水稻的生长指标,研究了海拔900—2240m稻区的主栽品种的总叶片数(IN)和伸长节间数(sn),不同海拔稻区同一品种的总叶片数和伸长节间数的变化情况,以及同一生态条件下不同品种的总叶片数和伸长节间数差异。结果表明,云南省籼稻品种的总叶片数在16—20叶,伸长节间数在5—6节,粳稻品种总叶片数在11-16叶,伸长节闻数为4—5节。随着海拔的升高,籼稻品种的叶片数增多,而粳稻品种的总叶片数减少;有的品种伸长节间数保持不变,有的减少;同一生态条件下,不同品种的总叶片数差异较小,仅1叶左右。根据N和n的差异,建立了云南立体生态条件下水稻叶龄模式,为精确指导不同生态区水稻生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龄模式 伸长节间数 立体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物质生产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杨从党 朱德峰 +3 位作者 袁平荣 黄庆宇 郑学玉 杨爱兵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560-564,共5页
以汕优63、Ⅱ优162、Ⅱ优419、K18A/149和65002为材料,在云南省涛源乡、宾川县和杭州市富阳县进行试验,分析了水稻高产的物质生长特性,并比较了不同环境下物质生长特性的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云南涛源和宾川产量分别比杭州高80%和66%,... 以汕优63、Ⅱ优162、Ⅱ优419、K18A/149和65002为材料,在云南省涛源乡、宾川县和杭州市富阳县进行试验,分析了水稻高产的物质生长特性,并比较了不同环境下物质生长特性的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云南涛源和宾川产量分别比杭州高80%和66%,导致云南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生物产量较高。生物产量差异主要在幼穗分化以后,尤其是灌浆结实期。在云南生态条件下,中后期能容纳较高的叶面积系数(LAI),群体生长速率(CGR)较高,使花后物质生产量大,且花后物质运转量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群体生长速率 运转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汕优63”不同产量水平下增产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从党 贺庆瑞 +2 位作者 郑学玉 黄庆宇 朱德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3-35,共3页
试验研究了“汕优63”不同产量水平下(7.1~15.5t/hm^2)产量与其构成因子的相关性增产因子结果表明,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实粒数决定,产量<12t/hm^2时产量随总穗粒数增加而提高,而>12t/hm^2时产量则随穗数增加而提高。单位... 试验研究了“汕优63”不同产量水平下(7.1~15.5t/hm^2)产量与其构成因子的相关性增产因子结果表明,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实粒数决定,产量<12t/hm^2时产量随总穗粒数增加而提高,而>12t/hm^2时产量则随穗数增加而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5.5万个/m^2时颖花数随总穗颖花数提高而提高,而>5.5万个/m^2时颖花数则随穗数增加而增加。穗粒重与穗粒数呈正相关,穗粒数每增加1粒则穗粒重提高0.0241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增产因素 水稻 单位面积颖花数 穗粒重 穗粒数 汕优63品种 产量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水稻氮肥减量后移增效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从党 龙瑞平 +3 位作者 夏琼梅 邓安凤 朱海平 李贵勇 《中国稻米》 2019年第3期53-56,59,共5页
为了探索减量增效施肥技术,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在云南省不同生态稻作区进行了氮肥减量增效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降低和氮肥后移比例的增加,籼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粳稻产量均比对照增产3.0%左右;籼稻... 为了探索减量增效施肥技术,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在云南省不同生态稻作区进行了氮肥减量增效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降低和氮肥后移比例的增加,籼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粳稻产量均比对照增产3.0%左右;籼稻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由7.11kg/kg提高到11.35kg/kg,粳稻由10.10kg/kg提高到19.59kg/kg;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随着氮肥用量和基蘖肥比例的降低呈下降趋势,而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总之,采用氮肥减量后移技术可以实现水稻减肥增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减量后移 产量 氮肥农学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结实率和若干生理因素的品种间差异及其相关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杨从党 周能 +1 位作者 袁平荣 贺庆瑞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44-148,共5页
在云南水稻高产环境下种植6个籼稻品种(IR6559、IR59682、IR65467、IR72、汕优63、桂朝2号),在没有破坏水稻自身的源库关系的情况下,分析了开花期、成熟期及开花至成熟期的部分生理因素对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总颖花数、... 在云南水稻高产环境下种植6个籼稻品种(IR6559、IR59682、IR65467、IR72、汕优63、桂朝2号),在没有破坏水稻自身的源库关系的情况下,分析了开花期、成熟期及开花至成熟期的部分生理因素对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总颖花数、粒叶比、物粒比、比叶重、颖花茎鞘量是影响结实率的主要因素。开花至成熟期间,运转量是影响结实率的唯一因素。成熟期结实率对产量、收获指数的影响较大,而成熟期结实率本身又受到物粒比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实率 粒叶比 物粒比 比叶重 相关分析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简介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从党 李贵勇 +3 位作者 夏琼梅 龙瑞平 邓安凤 刘吉新 《中国稻米》 2013年第4期129-130,共2页
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水稻高产的定量指标,并定量了云南省立体生态稻区12t/hm2的高产模式,对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出现的偏差,通过肥水的调节促控水稻群体,使之向高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水稻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研究过程中生态场理论的应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从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08-110,共3页
生态场理论是物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现主要应用于森林生态领域研究,而在作物研究领域尚未应用。研究分析了近年来作物育种、生理和栽培的研究方向与特性,初步尝试如何在农作物育种、生理和栽培方面应用生态场理论,对现代育种研究和栽培... 生态场理论是物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现主要应用于森林生态领域研究,而在作物研究领域尚未应用。研究分析了近年来作物育种、生理和栽培的研究方向与特性,初步尝试如何在农作物育种、生理和栽培方面应用生态场理论,对现代育种研究和栽培理论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研究过程 生态场理论 应用 生态势 理想株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区温度差异与水稻产量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从党 朱德峰 +6 位作者 KwakKangsu 孙有泉 YangYunho 袁平荣 周能 周玉萍 贺庆瑞 《云南农业科技》 2003年第B06期41-44,共4页
通过对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生长季节内温度的差异及变化的探讨,分析了温度与最适温度和极限温度的关系,并对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温度差异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其结果是:①不同生态区水稻分蘖期和灌浆期的温度差异较... 通过对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生长季节内温度的差异及变化的探讨,分析了温度与最适温度和极限温度的关系,并对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温度差异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其结果是:①不同生态区水稻分蘖期和灌浆期的温度差异较大,适宜的温度对籽粒的灌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决定了最终籽粒产量。②极限温度之内的温差越大越有利于籽粒的灌浆结实,灌浆期最低温度的高低决定了籽粒的充实度和百分比。③高温有利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较大的日温差有利于增加有效穗和产量。④云南水稻高产的温度特性为:整个生育期都接近水稻生长的最适温度,并且最低温度都高于极限温度下限,尤其是分蘖期和灌浆期的温度都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区域 温度差异 水稻 产量因子 生长季节 分蘖期 灌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沼气为纽带 建设生态型新农村
16
作者 杨从党 李贵勇 《云南农业科技》 2008年第S3期155-158,共4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首先,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首先,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其次,要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内容。第三,要扩大公益事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沼气池 生态型 沼气工程 农村经济 村庄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 农业可持续发展 纽带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籼稻每公顷15吨高产的产量及其结构分析 被引量:45
17
作者 袁平荣 孙传清 +4 位作者 杨从党 周能 应继峰 S.Peng 王象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56-762,共7页
本文利用 IR72、汕优 63等材料 ,在云南永胜县涛源乡高产环境下 ,对高产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研究表明 ,高产品种的结实率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8181;有效穗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 本文利用 IR72、汕优 63等材料 ,在云南永胜县涛源乡高产环境下 ,对高产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研究表明 ,高产品种的结实率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8181;有效穗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值 ,其中以结实率的影响力最大 ,直接通径系数为 0 .7979。穗数型、大穗型和中间型的品种 (组合 )均能获得 15t/ hm2 的产量 ,但穗粒协调的中间型品种更易获得 15t/ hm2 的高产。云南涛源获得每公顷 15t以上产量就在于在高水平的穗数群体下 ,仍能协调与穗粒数及产量的关系 ,使得粒数和粒重达到相当的水平 ,1996年汕优 63获得 15.2 7t/ hm2产量的产量结构为 ,每平方米穗数 4 89,每穗实粒数 10 1.4 ,千粒重 30 .7g;桂朝 2号获 15.18t/ hm2 的产量结构为每平方米穗数 4 33,每穗实粒数 12 6.2 ,千粒重 2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高产品种 产量构成因素 云南 穗粒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秧苗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被引量:32
18
作者 李刚华 李德安 +6 位作者 宁加朝 黄庆宇 顾伟 杨从党 王绍华 凌启鸿 丁艳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0-616,共7页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利用杂交籼稻组合协优107,设计了氮肥处理(10.3、20.7、31.0和41.4g/m2N)和秧苗密度处理(353、706、1059和1412苗/m2)双因子试验,旨在探讨施氮水平、秧苗密度和秧龄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利用杂交籼稻组合协优107,设计了氮肥处理(10.3、20.7、31.0和41.4g/m2N)和秧苗密度处理(353、706、1059和1412苗/m2)双因子试验,旨在探讨施氮水平、秧苗密度和秧龄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秧苗密度降低或施氮量增加,均降低出叶所需的有效积温,加快秧苗的出叶,且秧苗密度的效应更显著;2)高密度或低氮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在高氮或低密度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在播种后27d(7叶期)内呈增加趋势,之后进入分蘖衰减期;3)施氮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单株干质量的增加以及植株含氮量的提高均有正效应;4)秧苗密度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单株干质量的增加均有负效应,并比氮效应明显;对植株含氮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负效应;对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有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秧苗密度 秧龄 杂交水稻 秧苗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加土壤温度对高海拔生态区水稻分蘖成穗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李景蕻 李刚华 +4 位作者 杨从党 王绍华 刘正辉 王强盛 丁艳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6-42,共7页
在高海拔寒冷稻作区,通过晒水池增温进行温水灌溉和垄作栽培提高土壤温度。垄作栽培、温水灌溉在移栽后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土壤日平均温差分别比常规栽培(对照)高2.94℃和0.57℃。通过调查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水稻的分蘖发生数量和质... 在高海拔寒冷稻作区,通过晒水池增温进行温水灌溉和垄作栽培提高土壤温度。垄作栽培、温水灌溉在移栽后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土壤日平均温差分别比常规栽培(对照)高2.94℃和0.57℃。通过调查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水稻的分蘖发生数量和质量,探讨增加土壤温度对水稻分蘖发生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丽粳10号垄作栽培、温水灌溉成穗率比对照分别高14.59和0.14个百分点,大白谷分别高12.08和2.09个百分点。丽粳10号垄作栽培、温水灌溉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3.79%和10.82%,大白谷分别高13.35%和11.54%。土壤增温可促进高寒生态区水稻早发和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分蘖,优化群体质量,提高成穗率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成穗率 高海拔 土壤温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稻Y两优2号在两生态区的抗倒性分析 被引量:28
20
作者 张俊 李刚华 +4 位作者 宋云攀 张巫军 杨从党 王绍华 丁艳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2-692,共11页
2011—2012年在水稻特高产生态区(云南涛源)和太湖稻区(江苏丹阳),以超级稻品种Y两优2号为材料,通过比较倒伏指标、形态、生理特征指标,分析不同生态区抗倒性差异及氮素对水稻抗倒性影响。结果表明,特高产生态区水稻倒伏指数显著低于太... 2011—2012年在水稻特高产生态区(云南涛源)和太湖稻区(江苏丹阳),以超级稻品种Y两优2号为材料,通过比较倒伏指标、形态、生理特征指标,分析不同生态区抗倒性差异及氮素对水稻抗倒性影响。结果表明,特高产生态区水稻倒伏指数显著低于太湖稻区。主要原因是其株高及重心高度较低,植株的弯曲力矩较小,基部茎秆弯曲应力、叶鞘单位长度干重弥补了其粗度及壁厚在抗折能力上的劣势。两生态区倒伏指数与弯曲应力、抗折力呈显著负相关。特高产生态区受氮素影响显著,随氮素用量增加,株高、穗颈高、重心高度、上三叶长度及干重显著增加,基部茎秆强度、充实度显著降低,抗折能力下降;太湖稻区增加氮素用量时,株高、上三叶干重显著增加,抗折力显著降低。氮素后移使茎秆机械强度降低,但有利于增加茎秆粗度及壁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产生态区 水稻 氮素 抗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