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良山茶属植物杂交育种研究
1
作者 韦晓娟 杨卓颖 +4 位作者 张幸 武建云 伍思宇 梁晓静 林茂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3,共11页
为培育出观赏价值高的山茶新品种,开展山茶属植物组内、组间的杂交育种研究,以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 Chang)、红山茶组[Sect.Camellia(L.)Dyer]、古茶组(Sect.Archecamellia Sealy)、油茶组(Sect.oleifera Chang)、离生雄蕊组(Sect.... 为培育出观赏价值高的山茶新品种,开展山茶属植物组内、组间的杂交育种研究,以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 Chang)、红山茶组[Sect.Camellia(L.)Dyer]、古茶组(Sect.Archecamellia Sealy)、油茶组(Sect.oleifera Chang)、离生雄蕊组(Sect.Corallina Sealy)、越南茶组[Sect.Piquatia(Pierre)Sealy]的部分种及品种共14个,设计42个杂交组合,其中组内杂交8个,组间杂交24个,正反交组合10个。结果表明:42个组合共授粉2016朵,座果274个,座果率为13.6%,收获杂交果72个,结实率为3.57%,种子199粒,获得杂交苗104株,出苗率为52.26%。宛田红花油茶♀×广宁红花油茶♂获得的杂交苗数量最多,达45株,其次是广宁红花油茶♀×宛田红花油茶♂,得苗14株。多数杂交苗叶片大小、形状、光泽处于父母本的中间性状,远缘杂交获得的杂交幼苗表现出一些可以作为早期鉴别杂交苗真实性的特征;宛田红花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宛田红花油茶♀×越南抱茎茶♂、宛田红花油茶♀×普通金花茶♂组合的杂交亲和性较好,授粉数量分别为32、30、53,结实率分别为12.5%、10.0%、22.6%,授粉数量越多,结实率则越高,代表性更强。组内杂交、组外远缘杂交均显示宛田红花油茶和广宁红花油茶不论作为父本或母本开展杂交育种,可育性均较高,是优良的杂交亲本。越南抱茎茶不论作为父本或母本,与金花茶组植物杂交亲和性均较好。普通金花茶、香花油茶在作为父本可育性强,表明普通金花茶和香花油茶则适合作为杂交父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杂交育种 座果率 结实率 可育性 杂交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语言中颜色词文化异同微探 被引量:7
2
作者 杨卓颖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68-70,79,共4页
英汉语言中均有许多表颜色的词语。本文对处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下的英汉语言中的一些主要颜色词进行了探讨,论述了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的异同,旨在增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促进异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关键词 颜色词 文化内涵 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角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和座果率分析
3
作者 黄开顺 李开祥 +2 位作者 梁文汇 曾祥艳 杨卓颖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1期27-32,共6页
为探明八角(Illiciumverum)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和座果率的变化,指导杂交育种工作,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八角花器官在不同发育阶段柱头的可授性,采用TTC染色法检测不同月份开花的花粉活力,同时调查和分析座果率。结果表明,八角花... 为探明八角(Illiciumverum)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和座果率的变化,指导杂交育种工作,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八角花器官在不同发育阶段柱头的可授性,采用TTC染色法检测不同月份开花的花粉活力,同时调查和分析座果率。结果表明,八角花器官在含苞欲放大蕾期柱头已具有可授性,在盛开期柱头开始失去可授性,在凋谢期柱头已失去可授性;盛开期至凋谢期,雄蕊花药开裂并大量散出花粉,说明八角存在雌蕊先熟的生殖特性。在8—10月花期,不同月份开花的花粉中,有活力花粉百分率差异显著,其中8月有活力和强活力花粉百分率分别为90.27%和66.73%,9月有活力和强活力花粉百分率分别为96.62%和63.52%,10月有活力和强活力花粉百分率分别为69.81%和35.63%。不同月份开花的座果率差异显著,8—10月的自然座果率分别为62.41%、76.88%和61.48%;套袋隔离处理后,座果率分别为10.00%、22.22%和4.44%。综合分析认为,9月八角有活力花粉百分率最高,座果率也最高,此时最适合开展八角杂交授粉工作;应选择柱头具有最佳可授性的含苞欲放花蕾作为杂交母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头可授性 花粉活力 座果率 八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不同产地八角叶和果挥发油含量与成分分析
4
作者 秦荣秀 杨卓颖 +3 位作者 温如斯 孟中磊 杨日升 梁忠云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5期629-635,共7页
为科学开发利用广西八角(Illicium verum)种质资源,筛选优异特色种质材料,采集广西不同产地八角叶和生果,并采用杀青后晒干和直接晒干两种方式处理八角生果,获得八角干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叶、生果和干果中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GC... 为科学开发利用广西八角(Illicium verum)种质资源,筛选优异特色种质材料,采集广西不同产地八角叶和生果,并采用杀青后晒干和直接晒干两种方式处理八角生果,获得八角干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叶、生果和干果中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GC)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广西不同产地八角叶挥发油含量均值为0.47%~0.78%;单株叶挥发油中,反式大茴香脑含量为45.178%~94.778%,龙蒿脑含量为0.121%~45.616%,顺式大茴香脑含量为0.101%~1.460%,大茴香醛含量为0.018%~8.794%。广西不同产地八角生果挥发油含量均值为1.87%~2.09%;单株生果挥发油中,反式大茴香脑含量为41.565%~97.064%,龙蒿脑含量为0.010%~52.700%,顺式大茴香脑含量为0.014%~0.282%,大茴香醛含量为0.006%~5.683%。干燥方式对八角干果挥发油及其特征组分含量有一定影响;不同产地杀青后晒干八角干果挥发油中的反式大茴香脑含量均低于直接晒干八角干果;应控制杀青时间,减少挥发油和反式大茴香脑流失。八角叶和果挥发油及其特征组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可在高产量八角优株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筛选出叶和果挥发油含量及挥发油中反式大茴香脑含量高的八角单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含量 成分 气相色谱 八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质处理对蒜头果幼苗生长的影响
5
作者 杨卓颖 梁文汇 +3 位作者 黄晓露 李宝财 杨日升 廖健明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1期49-56,共8页
为提高蒜头果(Malaniaoleifera)幼苗品质和造林成活率,以泥炭土、轻基质、黄心土、松针、蛭石和珍珠岩为原料,设计9个不同基质处理,测定蒜头果幼苗生长和生物量指标,并分析其与基质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合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基质处理进行... 为提高蒜头果(Malaniaoleifera)幼苗品质和造林成活率,以泥炭土、轻基质、黄心土、松针、蛭石和珍珠岩为原料,设计9个不同基质处理,测定蒜头果幼苗生长和生物量指标,并分析其与基质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合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基质处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不同基质处理下,蒜头果幼苗生长指标均存在差异。T5处理的苗高和地径总生长量均最高,分别为69.39 cm和8.31 mm。T1处理的地上部分鲜质量总重、全株鲜质量、地上部分干质量总重和全株干质量均最高,分别为36.13、69.97、15.57和25.94 g。T8处理的地下部分鲜质量和地下部分干质量均最高,分别为37.03和11.13 g。苗高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地径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幼苗地上部分鲜质量、全株鲜质量和地上部分干质量均与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全株鲜质量与速效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T1处理的叶生物量和全株生物量均最高,综合得分最高;T5处理的苗高和地径均表现最好,叶生物量低于T1处理;T8处理的根系生长最好,最有利于幼苗地下部分生长;这3个基质配方均适用于蒜头果幼苗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处理 苗高 地径 生物量 主成分分析 蒜头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共沉淀法处理含铀钍废水的研究
6
作者 刘小龙 任萌 +2 位作者 杨海涛 杨卓颖 曾诚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1期133-135,120,共4页
在核燃料元件研制和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先进燃料元件掺杂元素种类不同,废液中除放射性污染物铀化合物外,还含有由燃料掺杂产生的钍(Th)等金属元素化合物。在含铀钍废液共沉淀过程中,钍盐还可以作为混凝剂对铀进行去除和净化。实验结果... 在核燃料元件研制和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先进燃料元件掺杂元素种类不同,废液中除放射性污染物铀化合物外,还含有由燃料掺杂产生的钍(Th)等金属元素化合物。在含铀钍废液共沉淀过程中,钍盐还可以作为混凝剂对铀进行去除和净化。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含铀钍废液混凝-共沉淀体系,壳聚糖作为絮凝剂絮凝效果较好,废液中初始铀浓度越高,铀去除率越高,但铀浓度增加至60 mg·L^(-1)时,铀浓度的升高对铀去除率的影响就不再显著;钍铀比在低浓度铀([U]=20~60 mg·L^(-1))废液中对铀去除率影响较为显著,当钍铀比为1∶1时,铀去除率趋于平衡,在较高浓度铀([U]=60~100 mg·L^(-1))废液中没有显著影响。壳聚糖的加入量控制在0.5~1 mg·mgU^(-1)左右;pH值控制在8左右处理效果较好。温度对铀去除率影响较小,温度升高铀去除率略有下降,总体而言铀去除率>92%,钍去除率>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 混凝 共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偏见--以西方媒体新闻报道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徐琴媛 杨卓颖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8-139,共2页
关于媒介偏见的概念媒介偏见(MediaBias)一词人们已不陌生,它是指记者、编辑及其他新闻出品人的偏见,主要体现在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方式上。①作为客观、公正、平衡的对立面,媒介偏见往往成为学者批判的对象。沃尔特·李普... 关于媒介偏见的概念媒介偏见(MediaBias)一词人们已不陌生,它是指记者、编辑及其他新闻出品人的偏见,主要体现在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方式上。①作为客观、公正、平衡的对立面,媒介偏见往往成为学者批判的对象。沃尔特·李普曼将“刻板印象”与新闻领域如何产生偏见加以联系:“一篇报道是知情者和已知的事实的混合产物,观察者在其中的作用总是带选择的,而且通常是带想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报道 偏见 媒介 西方媒体 简论 报道方式 新闻事件 刻板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语教学中学习动机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凤 杨卓颖 《宜春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48-150,共3页
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把外语学习中的动机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所授班级的具体特点和客观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 动机 手段 学习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新质生产力的双重逻辑及实践路径
9
作者 杨卓颖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7期0112-0115,共4页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力,是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分析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的生产逻辑,指出新质生产力繁生、发展的关键外部条件;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力,是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分析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的生产逻辑,指出新质生产力繁生、发展的关键外部条件;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最后探寻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关键措施、实践逻辑,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探究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动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双重逻辑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钍混合氧化物点阵参数及溶解性研究
10
作者 袁波 王溢华 +4 位作者 李明鑫 李佳 许崎伟 李鑫浩 杨卓颖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4-959,共6页
为了回收不合格铀钍混合氧化物燃料中的铀,研究了铀钍混合氧化物的晶格常数以及在硝酸中的溶解性。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钍含量对铀溶解率的影响。采用熔盐辅助焙烧法对高钍含量的铀钍混合氧化物进行活化,对比了不同焙烧助剂的活... 为了回收不合格铀钍混合氧化物燃料中的铀,研究了铀钍混合氧化物的晶格常数以及在硝酸中的溶解性。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钍含量对铀溶解率的影响。采用熔盐辅助焙烧法对高钍含量的铀钍混合氧化物进行活化,对比了不同焙烧助剂的活化效果。结果表明:铀钍混合氧化物的晶格常数与钍含量之间满足Vegard定律;铀钍混合氧化物的溶解性随钍含量增加而降低,适合直接使用硝酸溶解的钍含量上限为24.5%;硝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三种焙烧助剂均能活化铀钍混合氧化物,硝酸钠的活化效果最佳,在金属摩尔比为4,温度850℃下焙烧4.0 h后,铀溶解率≥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钍混合氧化物 点阵参数 溶解 熔盐焙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锆萃取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11
作者 袁波 许崎伟 +4 位作者 杨卓颖 李佳 刘小龙 刘延琦 姚尧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45-48,60,共5页
为了回收铀锆金属燃料车削废料中的铀资源,对铀锆萃取工艺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的TBP-煤油中,较佳的原料液的铀浓度约为70 g/L,原料液酸度为3~4 mol/L,萃取温度为室温,反萃取温度为40℃;为保障萃取过程稳定运行,适宜的... 为了回收铀锆金属燃料车削废料中的铀资源,对铀锆萃取工艺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的TBP-煤油中,较佳的原料液的铀浓度约为70 g/L,原料液酸度为3~4 mol/L,萃取温度为室温,反萃取温度为40℃;为保障萃取过程稳定运行,适宜的碱洗、酸洗频次为每间隔8~9批次洗涤一次;煤油挥发造成贫有机相TBP体积分数增加,是导致贫有机相铀浓度随萃取批次增加而逐渐升高的主要原因。将贫有机相的密度控制在0.833~0.843 g/cm^(3)之间,可有效保障萃取过程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锆金属燃料 TBP 萃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板栗园区土壤养分含量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黄晓露 戴勤 +4 位作者 梁文汇 赵志珩 杨卓颖 谢代祖 廖健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827-2835,共9页
【目的】分析和评价桂西北板栗园区土壤养分状况,为桂西北地区板栗的科学施肥和管护及促进板栗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桂西北地区4个县6个板栗园区,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pH及有机质、大量元素、交换性钙和镁含量,分析... 【目的】分析和评价桂西北板栗园区土壤养分状况,为桂西北地区板栗的科学施肥和管护及促进板栗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桂西北地区4个县6个板栗园区,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pH及有机质、大量元素、交换性钙和镁含量,分析各园区的土壤肥力差异,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进行比对评价,并对板栗园区的pH和土壤养分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桂西北6个板栗园区的土壤pH为4.31~6.71,总体上偏酸性,其中,金城江区和东兰县板栗园区的土壤pH在4.50以下,达强酸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为6.63~57.92 g/kg,各园区间差异明显,其中,金城江区和南丹县板栗园区的土壤有机质水平在中等以上,而东兰县和天峨县板栗园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缺乏;土壤全氮含量为0.54~2.97 g/kg,碱解氮含量为51.66~335.75 mg/kg,其中,大部分板栗园区的土壤全氮含量达中等以上水平,天峨县-1园区和东兰县2个园区的碱解氮含量处于缺乏水平,而天峨县-2园区和金城江区园区表层土的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与下层土差异较明显;各板栗园区的土壤磷、钾、钙和镁元素普遍缺乏,其中,全磷含量为0.13~0.73 g/kg,有效磷含量为1.03~15.76 mg/kg,全钾含量为4.18~19.98 g/kg,速效钾含量为37.97~134.90 mg/kg,交换性钙含量为54.58~423.65 mg/kg,交换性镁含量为3.35~28.62 mg/k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板栗园区土壤pH与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交换性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机质含量与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和交换性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桂西北地区板栗园区的土壤养分及其有效性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明显,土壤磷和钾元素普遍缺乏,因此,其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合理补充磷肥和钾肥并提高其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土壤养分 评价 合理施肥 桂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的八角挥发油合成相关基因挖掘与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博雯 李开祥 +4 位作者 曾祥艳 黄开顺 梁文汇 陈迎迎 杨卓颖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314,共12页
为更好地挖掘八角(Illicium verum)挥发油合成相关基因,该文对挥发油性状差异显著的优良无性系桂角69号及普通品种砧01号叶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及组装注释,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分类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1)转录本经组装后获得8... 为更好地挖掘八角(Illicium verum)挥发油合成相关基因,该文对挥发油性状差异显著的优良无性系桂角69号及普通品种砧01号叶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及组装注释,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分类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1)转录本经组装后获得84182条序列,使用NR、NT、Swiss-Prot、KEGG、KOG、GO和Pfam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共注释了59161条序列,筛选出30572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砧01号相比,桂角69号叶片中上调基因有15025个,下调基因有15547个。(2)GO分类结果显示共有20287个差异基因被注释。KEGG分析结果表明,有21600个差异基因被注释到133条KEGG通路上,其中挥发油合成相关的单萜生物合成通路、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通路、苯丙素合成通路中的芳樟醇合酶、月桂烯合酶、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酶、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咖啡酸3-O-甲基转移酶、肉桂醇脱氢酶等关键酶基因呈差异表达。(3)转录因子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分布于31个转录因子家族,其中MYB家族序列数量最多。该文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八角优良无性系与普通品种叶片的差异基因及其相关功能和代谢通路,获得的候选基因为深入探究挥发油特征组分的合成机制以及八角的分子育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 叶片 挥发油合成 草蒿脑 转录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沙土配比基质对岗松幼苗根系形态及营养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宝财 梁文汇 +3 位作者 蓝金宣 李军集 杨卓颖 黄晓露 《广西林业科学》 2021年第2期157-163,共7页
为了探讨岗松(Baeckea frutescens)根系在养分受限时的适应对策,以1年生岗松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养分梯度的沙土混合基质,研究岗松幼苗的根系形态、功能、不同径级根系变化规律以及养分吸收特征。结果表明,养分受限严重时岗松幼... 为了探讨岗松(Baeckea frutescens)根系在养分受限时的适应对策,以1年生岗松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养分梯度的沙土混合基质,研究岗松幼苗的根系形态、功能、不同径级根系变化规律以及养分吸收特征。结果表明,养分受限严重时岗松幼苗整体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但根冠比显著上升,幼苗选择将生长资源向地下部分转移,增加根系功能来适应逆境;养分受限程度较轻时,幼苗的根长和比根长变长,根表面积变大,细根比例增加,扩大根系在土壤中的范围提高吸收能力;养分充足的条件下,幼苗粗根比例上升,根直径增加,比根长下降,生长资源向地上部分转移,以提高植物抗逆性和降低根系生长率;根系形态的变化与磷元素的吸收、运输和积累关系密切,基质养分的增加也主要促进了幼苗对磷元素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栽试验 根系形态 营养吸收 岗松 适应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桐扦插及其不定根形成的解剖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蓝金宣 梁文汇 +3 位作者 黄晓露 杨卓颖 李宝财 马锦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9期42-46,共5页
为研究油桐扦插生根问题,以13年生油桐母树穗条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外源激素浓度、留叶方式及母树年龄对油桐插穗生根的影响,并从解剖学角度揭示其插穗的生根机理。结果表明,采集1年生母树穗条,留半叶,经1.5 g/L IBA处理2 h,生根效果最... 为研究油桐扦插生根问题,以13年生油桐母树穗条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外源激素浓度、留叶方式及母树年龄对油桐插穗生根的影响,并从解剖学角度揭示其插穗的生根机理。结果表明,采集1年生母树穗条,留半叶,经1.5 g/L IBA处理2 h,生根效果最优,达56.67%;其生根形式为单一皮部生根;根原始体属于诱导原始体,由皮层的薄壁组织细胞分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桐 扦插育苗 不定根 解剖结构 生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樟树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开祥 梁晓静 +3 位作者 朱昌叁 安家成 曾祥艳 杨卓颖 《广西林业科学》 2020年第1期1-6,共6页
为探讨不同种源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果实和种子的表型性状差异程度、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以重庆、湖南和广西等7个种源地的樟树果实和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樟树果实和种子的... 为探讨不同种源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果实和种子的表型性状差异程度、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以重庆、湖南和广西等7个种源地的樟树果实和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樟树果实和种子的8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果形指数外,其他7个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均差异极显著。8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671%~18.497%,其中种子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18.497%),种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3.671%),说明樟树的种子形状最稳定。樟树果实及种子的表型性状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相关性明显,在年均气温高和年均降水量大的分布区,果实和种子较大,并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型性状 对比分析 樟树 果实 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料处理下八角叶挥发油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开顺 曾祥艳 +2 位作者 李宝财 杨卓颖 梁文汇 《南方林业科学》 2020年第4期4-10,共7页
本文利用N、P、K和B元素配方肥料进行八角施肥试验,研究八角叶片中挥发油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施肥响应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春末5月下旬八角叶挥发油含量达到高峰,以N 100 g、P 120 g、K 50 g和B 6 g组成的配方肥料(N2P3K1B2)综合效... 本文利用N、P、K和B元素配方肥料进行八角施肥试验,研究八角叶片中挥发油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施肥响应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春末5月下旬八角叶挥发油含量达到高峰,以N 100 g、P 120 g、K 50 g和B 6 g组成的配方肥料(N2P3K1B2)综合效果最好,既能促进挥发油含量上升,又同时提升反式茴香脑相对含量和降低顺式茴香脑相对含量,在实际栽培生产中可采用此类高磷量和中、低氮量、钾量和硼量的配比肥料,促进挥发油及反式茴香脑的形成与积累,提升八角茴香油品质。秋季10月下旬八角叶草蒿脑相对含量达到高峰,以N 200 g、P 120 g、K 100 g和B 3 g组成高氮磷、中低钾硼的配方肥料(N3P3K2B1)效果最好,在实际栽培生产中可提前于夏季7月施用此肥,秋季10月采收枝叶制取草蒿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方肥料 八角叶 挥发油 化学成分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4个蒜头果家系幼苗光合生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晓露 杨日升 +4 位作者 骆相华 苏方贵 李宝财 杨卓颖 梁文汇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4期482-488,共7页
为探讨广西不同家系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幼苗的光合生理特性,以4个蒜头果家系幼苗为试验材料,对其生长情况和叶片光合生理特征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拟合光响应曲线并计算光合参数。结果表明,有效光辐射为0~600μmol·... 为探讨广西不同家系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幼苗的光合生理特性,以4个蒜头果家系幼苗为试验材料,对其生长情况和叶片光合生理特征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拟合光响应曲线并计算光合参数。结果表明,有效光辐射为0~600μmol·m^(-2)·s^(-1)时,叶片实测净光合速率随有效光辐射增加呈增加趋势;有效光辐射为600~1000μmol·m^(-2)·s^(-1)时,趋于平稳;有效光辐射为1200μmol·m^(-2)·s^(-1)时,FS8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有效光辐射为1800μmol·m^(-2)·s^(-1)时,TL3、BM1和FS1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下降。随有效光辐射增加,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上升趋势,胞间二氧化浓度呈降低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和潜在水分利用效率均随有效光辐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再趋于平稳。光响应曲线模型计算结果显示,4个家系实生幼苗光补偿点为6.170~44.556μmol·m^(-2)·s^(-1),光饱和点为292.703~380.266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为7.511~7.890μmol·m^(-2)·s^(-1)。TL3幼苗的苗高、地径最大,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光补偿点最低,光饱和点最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Fv/Fm、Fv/Fo值最大,捕获光能的效率更高。FS1和FS8幼苗的光饱和点较低,生长情况较弱,对光照要求较高。4个家系幼苗皆处于正常的生长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响应曲线 光合生理特性 叶绿素荧光 蒜头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年桐嫁接愈合过程解剖结构与内源激素的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蓝金宣 梁文汇 +3 位作者 黄晓露 杨卓颖 李宝财 马锦林 《广西林业科学》 2021年第2期144-149,共6页
为探索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嫁接愈合机理,以千年桐嫁接口茎段为试材,采用硬组织切片法,观察嫁接愈合进程中的组织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合部形成层及韧皮部相关内源激素含量。结果表明,嫁接后第5天,接口处出现隔离层;嫁接... 为探索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嫁接愈合机理,以千年桐嫁接口茎段为试材,采用硬组织切片法,观察嫁接愈合进程中的组织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合部形成层及韧皮部相关内源激素含量。结果表明,嫁接后第5天,接口处出现隔离层;嫁接后第7天,愈伤组织形成;嫁接后第11天,形成愈伤组织桥;嫁接后第17天,形成形成层;嫁接后第25天,形成层向内分生出木质部。IAA含量在嫁接后第13、17、25、34和43天处于峰值,在嫁接后第17天最高;ABA含量在嫁接后第11、25、34和43天处于峰值;GA3含量在嫁接后第11、17、22、34和46天处于峰值;ZR含量在嫁接后第9、13、25和43天处于峰值。IAA、ABA、GA3和ZR的含量在嫁接后第7、19、28和37天处于谷值,IAA、ABA和GA3的含量均在嫁接后第28天的值最低。愈合过程历经隔离层期(第1~5天)、愈伤组织分化形成期(第5~9天)、愈伤组织连接期(第9~17天)、形成层分化连接期(第17~25天)和维管组织分化连接期(第25~34天)。嫁接后前9天是决定嫁接体能否形成的关键期,前34天是嫁接苗成活的重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结构 内源激素 嫁接愈合 千年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用樟树无性系炭疽病抗性测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廖旺姣 朱昌叁 +4 位作者 邹东霞 梁晓静 杨卓颖 李开祥 安家成 《广西林业科学》 2020年第1期13-16,共4页
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对前期筛选出的25个油用樟树无性系进行炭疽病抗性测定,为抗病无性系的选育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油用樟树无性系对炭疽病存在一定抗性差异。其中高抗无性系有3个,分别为LL002(芳樟醇型)、BL508(龙脑型)... 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对前期筛选出的25个油用樟树无性系进行炭疽病抗性测定,为抗病无性系的选育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油用樟树无性系对炭疽病存在一定抗性差异。其中高抗无性系有3个,分别为LL002(芳樟醇型)、BL508(龙脑型)和711(邻伞花烃型);抗病无性系有GLC95(芳樟醇型)、LL001(芳樟醇型)和LL004(芳樟醇型)等14个;中抗无性系有LLT11(芳樟醇型)、CN001(柠檬醛型)和SA001(黄樟油素型)等5个;中感、感病和高感无性系均为1个,分别是CA627-1(桉叶素型)、LR201(右旋芳樟)和SA002(黄樟油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性 炭疽病 油用樟树 无性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