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研究的现象学取向及其教育意蕴
1
作者 杨妍璐 秦元东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4,共9页
童年现象学是立足于现象学精神的儿童研究,是对儿童研究中儿童主体缺失问题的回应。它包含理论的童年现象学以及实践的童年现象学,前者以现象学哲学为儿童研究的理论资源,后者以实践现象学为儿童研究的研究方法。两者共同构成了童年现... 童年现象学是立足于现象学精神的儿童研究,是对儿童研究中儿童主体缺失问题的回应。它包含理论的童年现象学以及实践的童年现象学,前者以现象学哲学为儿童研究的理论资源,后者以实践现象学为儿童研究的研究方法。两者共同构成了童年现象学的整体价值取向,即回到儿童本身、聚焦儿童体验以及关注成长的意义。童年现象学对教育的启示在于它邀请我们时刻保持对童年的惊奇,承认理解儿童的限度,最终促进对成人与儿童共在关系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研究 现象学取向 教育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的边缘:幼儿倒爬滑梯的教育现象学阐释
2
作者 杨妍璐 李婧扬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7-23,共7页
在幼儿户外活动中,滑滑梯游戏本是安全的,但部分幼儿倒爬滑梯的行为却引起了教师的不安与担忧,对这一现象的关注涉及人们对幼儿游戏体验的深层理解以及对冒险游戏的观念革新。基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对幼儿倒爬滑梯的游戏体验、情境性内... 在幼儿户外活动中,滑滑梯游戏本是安全的,但部分幼儿倒爬滑梯的行为却引起了教师的不安与担忧,对这一现象的关注涉及人们对幼儿游戏体验的深层理解以及对冒险游戏的观念革新。基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对幼儿倒爬滑梯的游戏体验、情境性内涵及这一行为背后潜在的教育学意义与幼儿成长的多重内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克服重力、滑落再尝试的攀登中,幼儿通过恐惧与快乐、可控与失控、安全与危险、倦怠与新奇的复杂感受,逐步发现了身体能够摆脱外界控制的“隐秘的自由”与理解他者的自我负担。幼儿倒爬滑梯虽然是他们挑战成人权威的意志行为,但违抗教师的禁令本身也是他们感受自主与承担责任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重估游戏风险的教育意义,在把控游戏风险的同时积极引导幼儿建构完整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倒爬滑梯 游戏风险 游戏安全 自我建构 教育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哲学视野下的幼儿社会情感学习——以“大带小”混龄活动为例
3
作者 陈奇科 杨妍璐 《福建教育》 2024年第34期38-40,共3页
混龄活动是促进幼儿社会情感学习的有效途径。但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混龄活动的实施常忽视了幼儿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无法实现促进幼儿社会情感学习的目标。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教师要理解幼儿对混龄活动的亲身感知与意义建构,以此探寻... 混龄活动是促进幼儿社会情感学习的有效途径。但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混龄活动的实施常忽视了幼儿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无法实现促进幼儿社会情感学习的目标。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教师要理解幼儿对混龄活动的亲身感知与意义建构,以此探寻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社会情感学习路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哲学 社会情感学习 混龄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的诞生: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现象学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妍璐 李娜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9-76,共8页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极为常见,通过揭示幼儿告状意识的结构和告状行为体验的情境性内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育学反思。作为童年基本现象的幼儿告状行为,其背后充满着交织的矛盾:在遭遇困境的呼喊中,幼儿本身是“弱小”却...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极为常见,通过揭示幼儿告状意识的结构和告状行为体验的情境性内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育学反思。作为童年基本现象的幼儿告状行为,其背后充满着交织的矛盾:在遭遇困境的呼喊中,幼儿本身是“弱小”却又是“强大”的;在渴望被爱的表现中,师幼关系是“亲密”却又是“疏离”的;在守护内心的秩序中,告状行为既是对班级规则的“保存”却又是某种意义上的“瓦解”。以教育现象学理论来审视幼儿园告状行为的复杂性,有助于教师理解告状行为在幼儿自我建构中的成长性意义,最终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告状行为 师幼关系 教育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哲学:为不确定性辩护的教育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妍璐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67-74,共8页
在基础教育中推广儿童哲学的理念时,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反思平衡”,它旨在处理教育整体筹划所指向的确定性与哲学探究本身所蕴含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张力。儿童哲学教育中的不确定性给予我们的启示乃在于,完全杜绝任何风险的课堂将危及教... 在基础教育中推广儿童哲学的理念时,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反思平衡”,它旨在处理教育整体筹划所指向的确定性与哲学探究本身所蕴含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张力。儿童哲学教育中的不确定性给予我们的启示乃在于,完全杜绝任何风险的课堂将危及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与“关心”,教育筹划只有容纳不确定性,教学才可能成为一份创造主体性与独特性的“礼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哲学 不确定性 反思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有没有哲学?——儿童哲学的本真性问题考察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妍璐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3-140,共8页
儿童哲学的本真性问题是儿童哲学教育的逻辑前提,尽管不少学者都为此回答过“儿童为什么是哲学家”,但这些论证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一方面,儿童哲学并不要求哲学抛弃抽象的概念和严肃的慎思,承认儿童哲学乃是因为我们能够接受哲学在当... 儿童哲学的本真性问题是儿童哲学教育的逻辑前提,尽管不少学者都为此回答过“儿童为什么是哲学家”,但这些论证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一方面,儿童哲学并不要求哲学抛弃抽象的概念和严肃的慎思,承认儿童哲学乃是因为我们能够接受哲学在当代的多元化样态。另一方面,儿童哲学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并不必然产生矛盾,驳斥儿童心理理论反倒会让我们失去通往儿童哲学之本真性道路。给予儿童哲学清晰的定位不仅有助于揭开教育实践的迷雾,也将为当代哲学的实践化转向开辟新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哲学 哲学 本真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哲学:一种基于“关心”的教育 被引量:7
7
作者 杨妍璐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40-46,共7页
儿童哲学对于培养儿童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工具性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原初意义上对于儿童的"关心"更值得重视。以诺丁斯的关心伦理学作为引导来表明儿童哲学并非仅仅是一项"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项目。当哲学为儿童创... 儿童哲学对于培养儿童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工具性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原初意义上对于儿童的"关心"更值得重视。以诺丁斯的关心伦理学作为引导来表明儿童哲学并非仅仅是一项"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项目。当哲学为儿童创造了一个充满游戏性和创造性的对话空间,成人与儿童在哲学探究活动中一起重拾对世界的"关心"时,儿童哲学更应该是一种基于"关心"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哲学 关心 苏格拉底式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适度启蒙的儿童哲学教育:基于康德哲学的视角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妍璐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49-55,共7页
儿童哲学教育虽秉承"启蒙"的精神,但需要在现代性的危机中找寻一个"适度启蒙"的出路:在知识的确定性与哲学探究的不确定性之间,在儿童的自由与教育需要保留的界限之间,以及在承认个体性价值与倡导多元的尊重文化之... 儿童哲学教育虽秉承"启蒙"的精神,但需要在现代性的危机中找寻一个"适度启蒙"的出路:在知识的确定性与哲学探究的不确定性之间,在儿童的自由与教育需要保留的界限之间,以及在承认个体性价值与倡导多元的尊重文化之间,儿童哲学教育必须寻找平衡点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借助康德的视角,作为适度启蒙的儿童哲学教育之可能性最终得以确立,即学校教育应当在保障确定性知识的同时容纳不确定性知识,在允许儿童发挥自主性的同时巧妙地实施教育的约束性方面,在鼓励儿童独立思考的同时通过"反思批判力"学会尊重。唯此,作为适度启蒙的儿童哲学教育方可达其宗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最终培养出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世界公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儿童哲学 启蒙 自由 尊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极境况”中的儿童哲学教育——基于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的阐释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妍璐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66,共10页
随着人类社会动荡与不安的加剧,儿童哲学教育应当从工具价值走向人类生存的自我关照。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认为理性的生存交往是我们应对“终极境况”的最终出路。从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出发,审慎剖析儿童哲学教育的... 随着人类社会动荡与不安的加剧,儿童哲学教育应当从工具价值走向人类生存的自我关照。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认为理性的生存交往是我们应对“终极境况”的最终出路。从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出发,审慎剖析儿童哲学教育的根源、内涵与任务将澄清儿童哲学的工具主义疑难。忽视儿童生存事实的哲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应引起注意,儿童哲学教育旨在捍卫儿童生存交往的权利,是一种对于人类自身存在的关照,最终将促进社会健全理性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哲学 雅斯贝尔斯 终极境况 生存交往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格拉底五指诘问法”在科学活动中的运用——以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为例
10
作者 孙为为 杨妍璐 《福建教育》 2021年第16期19-21,共3页
多年来,在幼儿园科学活动方面,我始终存在着一个这样的困惑:如何在科学活动中让幼儿围绕一个话题津津有味地进行深入讨论?这个困惑源于三年前观摩上海特级教师袁晶晶老师的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记得当时在场的老师们... 多年来,在幼儿园科学活动方面,我始终存在着一个这样的困惑:如何在科学活动中让幼儿围绕一个话题津津有味地进行深入讨论?这个困惑源于三年前观摩上海特级教师袁晶晶老师的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记得当时在场的老师们都在感叹:她是如何做到在科学活动中以谈话为主要方式,但仍能让幼儿在活动结束时都意犹未尽?直到今天我看到了《小哲学家的大问题——和幼儿一起做哲学》中提及的"苏格拉底五指诘问法",我的困惑终于有了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幼儿园科学活动 大班科学活动 特级教师 老师 诘问 意犹未尽 如何做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有没有哲学——儿童哲学的本真性问题考察
11
作者 杨妍璐 《教育科学文摘》 2023年第1期69-71,共3页
儿童到底有没有哲学,童年哲学家们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捍卫这一主张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对哲学概念的颠覆”以及对“儿童心理理论的驳斥”。第一种,纠正大众对“哲学”的偏见,摘掉哲学家身上的光环,承认一般人(包括儿童)甚至原始人也... 儿童到底有没有哲学,童年哲学家们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捍卫这一主张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对哲学概念的颠覆”以及对“儿童心理理论的驳斥”。第一种,纠正大众对“哲学”的偏见,摘掉哲学家身上的光环,承认一般人(包括儿童)甚至原始人也有哲学。第二种惯用的论证思路是将立足点从哲学转向儿童。不少儿童哲学教育的支持者认为儿童抽象能力的发展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哲学 本真性 哲学转向 能力的发展 论证思路 哲学概念 儿童心理理论 原始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友好赋能学前教育的三种可能
12
作者 杨妍璐 《福建教育》 2022年第38期1-1,共1页
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做出重要部署,... 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即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儿童成长 校外活动场所 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空间 五年规划 生存权 参与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倦怠社会中的幼儿教育危机
13
作者 杨妍璐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23年第5期1-1,共1页
当下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即倦怠感。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认为,功绩社会作为积极的社会,逐渐发展成一种“兴奋剂社会”,从而导致过度疲劳和倦怠。幼儿园尽管是一个充满着活力和生机的地方,却依旧未能幸免... 当下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即倦怠感。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认为,功绩社会作为积极的社会,逐渐发展成一种“兴奋剂社会”,从而导致过度疲劳和倦怠。幼儿园尽管是一个充满着活力和生机的地方,却依旧未能幸免于倦怠社会的威胁。近来,我时常在幼儿老师口中听闻这样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倦怠感 兴奋剂 幼儿园 过度疲劳 幼儿老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一日生活中陪伴幼儿做哲学——以“洗手间的标志”事件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楼梦娜 杨妍璐 《福建教育》 2021年第7期25-27,共3页
在幼儿园的教育生态中,儿童哲学不只是课程,更是陪伴幼儿一起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在“洗手间的标志”事件中,教师通过捕捉和回应幼儿的好奇心,运用儿童哲学的技巧引发幼儿对男女性别观念进行思考和自我纠正,最终促成... 在幼儿园的教育生态中,儿童哲学不只是课程,更是陪伴幼儿一起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在“洗手间的标志”事件中,教师通过捕捉和回应幼儿的好奇心,运用儿童哲学的技巧引发幼儿对男女性别观念进行思考和自我纠正,最终促成了幼儿创造性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哲学 一日生活 好奇心 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课程原则的儿童哲学——教育理论的根据与经验基础 被引量:2
15
作者 Kerstin Michalik 杨妍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11-17,共7页
本文系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凯斯汀·米夏利克(Kerstin Michalik)在德国教育学杂志《教育学全球展望》(《Pdagogische Rundschau》)2013年第6期所发表的论文。凯斯汀从理论与实证的双重维度阐述了作为课程原则的儿童哲学对于学校教育... 本文系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凯斯汀·米夏利克(Kerstin Michalik)在德国教育学杂志《教育学全球展望》(《Pdagogische Rundschau》)2013年第6期所发表的论文。凯斯汀从理论与实证的双重维度阐述了作为课程原则的儿童哲学对于学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哲学探究在跨学科的运用中有其教育理论根据与经验基础,并在全世界的跟踪研究中表明,哲学探究的方法不仅将促进学生对于学科对象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探究 跨课程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家园共育的小班儿童哲学实施策略探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雨濠 杨妍璐 《福建教育》 2021年第42期13-15,共3页
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儿童哲学的实践重心在于家园共育。在成人与幼儿之间的观念持续共享方面,儿童哲学旨在唤醒家长走出育儿的无意识状态,从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无视走向对儿童好奇心的呵护。教师通过搭建幼儿与父母之间的对话平台,邀... 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儿童哲学的实践重心在于家园共育。在成人与幼儿之间的观念持续共享方面,儿童哲学旨在唤醒家长走出育儿的无意识状态,从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无视走向对儿童好奇心的呵护。教师通过搭建幼儿与父母之间的对话平台,邀请家长在日常生活陪伴孩子做哲学,儿童哲学.走入家庭教育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哲学 家园共育 好奇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园教师专业自信的思与辨
17
作者 于梦瑶 杨妍璐 《福建教育》 2022年第51期8-10,共3页
专业自信是指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中所包含的专业领域持积极态度的表现。当前,影响幼儿园教师专业自信的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致使部分幼儿园教师感到无力与倦怠,时常出现自我怀疑和迷信权威的现象。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得教师在陪伴完整、... 专业自信是指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中所包含的专业领域持积极态度的表现。当前,影响幼儿园教师专业自信的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致使部分幼儿园教师感到无力与倦怠,时常出现自我怀疑和迷信权威的现象。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得教师在陪伴完整、鲜活的儿童时,常常摇摆不定,无法发挥专业自主性,具体表现为对专家的话照单全收,对行业热词、新词不加以分析和思考就追捧,面对家长的质疑没有专业底气进行辩解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 专业自主性 自我怀疑 照单全收 专业自信 积极态度 思与辨 健康的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与幼儿谈论死亡--以中班班本化活动"小鹌鹑去哪里"为例
18
作者 冯燕 杨妍璐 《福建教育》 2022年第29期16-18,共3页
幼儿总会在不经意间遇见死亡的现象并表现出谈论的愿望。面对幼儿的疑问,如果教师不能做出适当的回应与支持,那么幼儿对死亡的认识就会停滞不前甚至由此感到焦虑。本文以中班班本化活动“小鹌鹑去哪里”为例来说明,与幼儿谈论死亡现象... 幼儿总会在不经意间遇见死亡的现象并表现出谈论的愿望。面对幼儿的疑问,如果教师不能做出适当的回应与支持,那么幼儿对死亡的认识就会停滞不前甚至由此感到焦虑。本文以中班班本化活动“小鹌鹑去哪里”为例来说明,与幼儿谈论死亡现象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通过尝试家园共育、晨间谈话、绘本阅读、表征活动等方式,教师鼓励幼儿释放自己的情感并寻求理性的自我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问题 儿童哲学 班本化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孩子一起探究AI——家庭中的人工智能启蒙
19
作者 何晓勤 杨妍璐 《家庭教育(幼儿版)》 2025年第1期4-11,共8页
随着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意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人工智能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语音和图像识别、智能化设备管理、机器人辅助教学等... 随着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意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人工智能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语音和图像识别、智能化设备管理、机器人辅助教学等方式,人工智能在为孩子提供更丰富、更具个性化的生活与学习体验的同时,也逐渐影响着亲子互动的方式。拥抱AI时代,家长需要在观念和行动上做好相应的准备,以此与孩子协同适应当下的数字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子互动 人工智能 智能化设备 智能系统 图像识别 AI 一起探究 家庭教育
原文传递
“人类世”中的儿童哲学:一个关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0
作者 杨妍璐 《教育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48,共7页
为应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态恶化事件与个体生存危机,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也是全球教育的核心议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年轻一代面向未来的思维与行动能力,提升受教育者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素... 为应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态恶化事件与个体生存危机,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也是全球教育的核心议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年轻一代面向未来的思维与行动能力,提升受教育者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素养,这与马修·李普曼当初创立的儿童哲学教育计划在理念上是一致的。在人类世背景下,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样是儿童哲学的内在关切,哲学探究的意义在于帮助儿童树立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原则,建立与自我、他人、世界的关心关系,转变碎片的、只顾眼前的机械思维方式,从而维护儿童生活与学习的可持续性。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儿童哲学教育要求我们秉承可持续教育的教学伦理,拓宽哲学探究活动的时空疆域,加强儿童公共生活的对话协商以及重视教师思维品质的良性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可持续发展教育 儿童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