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洼兴Mo多金属矿区花岗岩成因及其对成矿的指示
1
作者 易陈龙 史冬岩 +7 位作者 张兴春 蓝江波 王洪超 荣学谦 邓聚庭 汪殿钟 杨宗永 朱经经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112,共26页
洼兴Mo多金属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中段,是区域内新发现、正在勘探的斑岩型矿床。矿区内发育多期岩浆活动,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MG)、花岗闪长岩(GD)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BMG)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77±1.9 Ma~17... 洼兴Mo多金属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中段,是区域内新发现、正在勘探的斑岩型矿床。矿区内发育多期岩浆活动,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MG)、花岗闪长岩(GD)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BMG)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77±1.9 Ma~174±1.2 Ma、170±1.9 Ma~169±2.1 Ma和172±1.5 Ma~172±1.4 Ma。三类花岗岩均以富硅(64.41%~77.77%)、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P(P2O5=0.02%~0.21%)和Nb、Ta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其铝饱和指数(A/CNK)在0.99~1.21之间,为准铝-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全岩Nb/Ta值(7~13)与地壳可类比,三类花岗岩锆石εHf(t)值为3.9~18.8,表明其可能主要来源于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暗色微粒包体(MMEs)的广泛发育暗示可能有一定的地幔物质加入。综合区域构造演化史,认为研究区花岗岩可能形成于佳木斯和松嫩地块碰撞晚期-碰撞后的构造背景。矿区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别与Cu-W、Mo-W矿化具有较好的空间耦合关系,且二者的侵位年龄与辉钼矿Re-Os加权平均年龄(169.0±2.2 Ma;MSWD=0.042)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暗示二者可能为成矿岩体,而二长花岗岩则为成矿前贫矿岩体。结合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和岩相学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可能为同期岩浆不同演化程度的产物,更高的演化程度可能有利于岩浆中Mo的富集。矿区成矿期花岗岩(La/Yb)_(N)值较成矿前花岗岩显著降低,表明该地区在此期间发生了挤压-伸展的构造转换,此种转换可能有利于大规模岩浆-流体的累积和集中释放,从而有利于Mo矿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花岗岩 全岩地球化学 年代学 壳幔混合 构造背景转换 Mo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侏罗纪构造体制转换: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26
2
作者 杨宗永 何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0-591,共12页
中生代时,华南经历了从古特提斯构造域到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转折时限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差异。此外,对粤东地区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沉积背景的工作还很缺乏。对此,本文选取粤东地区出露的早-中侏罗世碎屑岩为研究... 中生代时,华南经历了从古特提斯构造域到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转折时限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差异。此外,对粤东地区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沉积背景的工作还很缺乏。对此,本文选取粤东地区出露的早-中侏罗世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锆石U-Pb定年方法,探究华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时限和构造背景。碎屑锆石测年结果显示,早侏罗世的样品中普遍出现约250 Ma的主要峰值年龄,而中侏罗世的样品则都显示约180 Ma的主要峰值年龄。研究区早侏罗世的主要物源为印支期岩浆活动产物,可能主要来自华南的南部边缘;而中侏罗世的主要物源则可能来自南岭东段中生代火山岩。研究区碎屑沉积岩的碎屑锆石主要年龄峰值的转变,及其对应的物源区转变可能表明,华南在早侏罗世末期(约180 Ma)即已经完成了从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变。其大地构造背景则相应地从前期总体的挤压转变为伸展作用,粤东盆地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时受挤压叠合走滑作用的类前陆盆地转变为早侏罗世末期的伸展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物源 侏罗系 粤东盆地 构造转换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碎屑锆石地质年代学:物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7
3
作者 杨宗永 何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1-596,共16页
南盘江盆地的物源及其构造性质至今尚未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目前主要的观点认为其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南面的云开大山地区,盆地的性质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形成的前陆盆地。本文采用碎屑锆石年代学方法,首次报道该盆地中三叠统碎屑锆石... 南盘江盆地的物源及其构造性质至今尚未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目前主要的观点认为其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南面的云开大山地区,盆地的性质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形成的前陆盆地。本文采用碎屑锆石年代学方法,首次报道该盆地中三叠统碎屑锆石年龄组成,分析了该盆地的沉积物源,并基于物源分析探讨了成盆机制和板块间动力学关系。该盆地中三叠统碎屑锆石年龄组成最主要的特征性的年龄分布在320~250Ma之间,此区间内存在280Ma和250Ma两个峰值。通过与相邻各块体锆石年龄谱对比,本研究认为:(1)南盘江盆地的主要物源区应为古特提斯北缘(华南一侧)的石炭-二叠纪岩浆弧,SongMa构造带可能是三叠纪的缝合线,而不是因Sibumasu板块增生到印支板块而导致的板内活化带;(2)该盆地三叠纪时为古特提斯闭合在华南形成的前陆盆地,与古特提斯沿SongMa带向北俯冲闭合有关,前人认为的南盘江盆地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作用的观点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盘江盆地 地质年代学 印支运动 SongMa构造带 特提斯 岩浆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侵蚀的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
4
作者 黄彤宇 王强 杨宗永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9-740,共22页
俯冲侵蚀是指在板块俯冲过程中,俯冲板块通过构造作用移走俯冲上盘的物质并将其带到深部地幔的过程。前人研究表明,俯冲侵蚀在新生代环太平洋俯冲带是一种十分普遍且非常重要的地质过程,同时对活动陆缘的构造变形、岩浆弧的形成、金属... 俯冲侵蚀是指在板块俯冲过程中,俯冲板块通过构造作用移走俯冲上盘的物质并将其带到深部地幔的过程。前人研究表明,俯冲侵蚀在新生代环太平洋俯冲带是一种十分普遍且非常重要的地质过程,同时对活动陆缘的构造变形、岩浆弧的形成、金属成矿、壳-幔物质循环以及大陆地壳的生长与演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俯冲侵蚀的基本模型和控制因素,系统总结了俯冲侵蚀引起的地质效应以及识别依据,分析探讨了俯冲侵蚀与金属成矿、大陆地壳演化的关系。此外,本文还介绍了俯冲侵蚀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青藏高原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晚中生代俯冲侵蚀识别的研究实例,揭示了欧亚大陆南缘在晚中生代是一个侵蚀型的板块汇聚边界。最后对我国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汇聚边界 俯冲带 俯冲侵蚀 岩浆作用 金属成矿 陆壳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积分因子法试解一阶微分方程
5
作者 杨宗永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1994年第4期23-27,31,共6页
用积分因子的方法,讨论工科高等数学几种常见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并把这几种方程的具体解法用积分因子法统一起来,由此而涉及了另一些重要的一阶方程。
关键词 积分因子法 一阶微分方程 高等数学 求解方法 工科 具体 解法 统一
全文增补中
H_x^s类拟微分算子的强Gārding不等式
6
作者 杨宗永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5期29-31,共3页
在证明椭圆偏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和探求解的正则性时,Garding不等式起着关键作用.对于无穷次可微象征类的拟微分算子,很多数学家曾研究过并得到了相应的Grding不等式,对于有限次可微象征的拟微分算子,赖绍永1991... 在证明椭圆偏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和探求解的正则性时,Garding不等式起着关键作用.对于无穷次可微象征类的拟微分算子,很多数学家曾研究过并得到了相应的Grding不等式,对于有限次可微象征的拟微分算子,赖绍永1991年证明了相应的Grding不等式.对于H_x~s空间里的拟微分算子,是否有相应的Grding不等式?本文就对H_x~s空间里的拟微分算子,肯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推广了Beals,Fefferman(1973),Hrmander(1966,1979)及Taylor(1981)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x^s空间 拟微分算子 Gàrding不等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东部新元古代埃达克质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蔡文春 曾忠诚 +5 位作者 赵鹏彬 杨宗永 李景晨 王明志 朱雪丽 张小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6-702,共17页
秦岭造山带是一条复合型大陆碰撞造山带,存在若干新元古代构造岩浆事件的遗迹,它们对深化认识南北秦岭汇聚-碰撞过程和Rodinia超大陆聚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南秦岭东部豆腐尖岩体英云闪长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主微量... 秦岭造山带是一条复合型大陆碰撞造山带,存在若干新元古代构造岩浆事件的遗迹,它们对深化认识南北秦岭汇聚-碰撞过程和Rodinia超大陆聚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南秦岭东部豆腐尖岩体英云闪长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代表性样品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860.7±6.0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高SiO_(2)(62.41%-68.89%)、高Al_(2)O_(3)(15.33%-17.33%),富Na_(2)O(4.23%-5.80%)和高Na_(2)O/K_(2)O比值(1.11-2.41),富Sr(>400×10^(-6)),低MgO(0.55%-2.08%),低Y(7.40×10^(-6)-18.20×10^(-6))、Yb(0.63×10^(-6)-1.62×10^(-6)),高Sr/Y比值(31.49-78.22),轻稀土元素显著富集[(La/Yb)_(N)>20],弱Eu正异常,具埃达克质岩特征。较高的K_(2)O含量(2.00%-4.31%)和低MgO以及显著的高La/Yb比值等特征指示,其具有典型高钾钙碱性埃达克质岩特征,很可能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推测该岩体形成时南秦岭地壳厚度可能达到65 km。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豆腐尖岩体形成于陆-陆碰撞环境,是新元古代松树沟洋盆闭合后北秦岭和南秦岭碰撞造山的产物,是Rodinia超大陆聚合事件在该地区的岩浆响应。新元古代早期商南豆腐尖高钾钙碱性埃达克质岩的首次识别为限定南-北秦岭碰撞事件提供了有力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质岩 U-PB年代学 新元古代 松树沟洋 碰撞造山 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高耀—官坡地区锡及稀有金属伟晶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8
作者 蔡文春 高峰 +7 位作者 杨宗永 张小明 吴应忠 鲁麟 王天毅 张炳林 姚肖博 田科 《地质学报》 2025年第4期1274-1288,共15页
北秦岭豫陕交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伟晶岩型铀和稀有金属成矿区,近年来在该区域相继发现了火炎沟锡铌钽矿和大东沟锡锂钽多金属矿,指示这一地区具有一定的锡及稀有金属成矿潜力。本文对火炎沟和大东沟矿化伟晶岩开展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 北秦岭豫陕交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伟晶岩型铀和稀有金属成矿区,近年来在该区域相继发现了火炎沟锡铌钽矿和大东沟锡锂钽多金属矿,指示这一地区具有一定的锡及稀有金属成矿潜力。本文对火炎沟和大东沟矿化伟晶岩开展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锡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含矿伟晶岩的成矿时代、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含矿花岗伟晶岩的锡石U-Pb年龄分别为410.4±3.1 Ma和428.8±8.3 Ma,其形成于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含矿花岗伟晶岩富含白云母等富铝矿物,CIPW标准矿物中刚玉含量高(平均4.24%),铝饱和指数(A/CNK)平均值为1.35,具强过铝质特征;富集Li、Rb、Cs、Ta,Nb/Ta比值较低(平均5.43),Y与Rb呈负相关趋势,具S型花岗岩特征;低钙(CaO平均0.36%)、低LREE含量(平均9.02×10^(-6))和Zr/Hf值(平均9.44),CaO/Na_(2)O<0.3,富集Rb、Ta,亏损Ba、Th、Sr,源于下地壳变质泥岩脱水熔融。伟晶岩中出现电气石、锂辉石、磷灰石等富含挥发分岩浆特征矿物和锡石、铌钽矿、绿柱石等高分异花岗岩特征矿物,分异指数(DI)高(平均93.15),强烈富集Rb、Cs,亏损Ba,经历了高程度结晶分异。根据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表明其形成于造山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与黄龙庙、骡子坪等晚志留世花岗岩体具岩浆演化关系,是源于下地壳变质泥岩脱水熔融形成的过铝质花岗岩浆高程度分异演化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花岗伟晶岩 锡及稀有金属 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