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51
1
作者 杨宝俊 刘万崧 +4 位作者 王喜臣 李勤学 王建民 赵雪平 李瑞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97,共12页
综合利用 7条地学断面 (GGT)资料研究了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附近的壳幔地球物理特征模式 .分析了形成上述地球物理特征的 3种因素 :东亚大陆边缘周边三大板块运动、地幔流运动和地幔热柱 .对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的重力异常的正演拟合结果... 综合利用 7条地学断面 (GGT)资料研究了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附近的壳幔地球物理特征模式 .分析了形成上述地球物理特征的 3种因素 :东亚大陆边缘周边三大板块运动、地幔流运动和地幔热柱 .对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的重力异常的正演拟合结果表明 ,壳幔物质密度不均匀和莫霍界面起伏造成该带的重力异常 .地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产生了该重力梯级带系列地球物理特征 .最后 ,探讨了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成因机制 ,提出了以“挤”、“涌”为动力的“三结点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 重力梯级带 东亚大陆边缘地带 板块运动 三结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反射地震莫霍面的形态、三瞬处理结果及其地质解释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宝俊 李勤学 +9 位作者 唐建人 刘财 王建民 王兆湖 李占林 冯晅 于平 李世哲 刘洋 付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8-402,共5页
概述了近年来用近垂直反射地震技术研究莫霍面的进展 .对在松辽盆地内进行的约 130 0km近垂直反射地震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解释 .得到松辽盆地内莫霍面埋深的一些特点 ,其中重要一条是沿依安—大庆—大安东一线存在 32km的等深线 ,其西... 概述了近年来用近垂直反射地震技术研究莫霍面的进展 .对在松辽盆地内进行的约 130 0km近垂直反射地震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解释 .得到松辽盆地内莫霍面埋深的一些特点 ,其中重要一条是沿依安—大庆—大安东一线存在 32km的等深线 ,其西侧莫霍面埋深明显大于东侧 .对典型剖面段的莫霍面震相进行瞬时信息的提取 .结果表明 ,利用三瞬信息可以补充原始剖面上莫霍面的解释 .并对与莫霍面有关的科学问题进行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地震莫霍面 地质解释 瞬时信息 莫霍面形态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地球物理综合研究 被引量:101
3
作者 杨宝俊 穆石敏 +1 位作者 金旭 刘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72-782,共11页
叙述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的地球物理成果.断面全长1300km,穿越了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岩浆岩带和张广才岭岩浆岩带,松辽盆地和海拉尔盆地,以及郯庐断裂北延部分的敦化-密山断裂、佳木斯-伊通断裂.结合地质资料,解释了断... 叙述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的地球物理成果.断面全长1300km,穿越了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岩浆岩带和张广才岭岩浆岩带,松辽盆地和海拉尔盆地,以及郯庐断裂北延部分的敦化-密山断裂、佳木斯-伊通断裂.结合地质资料,解释了断面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的资料,包括重力、磁力、大地电磁(MT)、地震(广角地震测深、垂直反射地震与天然地震)、地热、古地磁以及综合解释,给出了断面岩石层构造的地球物理解释模型.讨论了松辽盆地基底的性质、莫霍界面的性质、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的特征与成因,以及断面域地块拼合过程.研究结果认为,东北亚大地是一个拼合的增生大陆,是世界上一种新型的小地块碰撞拼合时受大洋板块俯冲的应力场作用形成的盆、山相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断面 岩石层构造 断裂构造 满洲里 地球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岩石圈结构的地震学特征与对矿产资源的动力控制作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宝俊 刘财 +4 位作者 刘万崧 王喜臣 刘国兴 刘洋 胡艳飞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866-873,共8页
利用东北地区1°×1°深至400km的三维Vp(km/s)值数据,选择互相垂直的2条有代表性的剖面,初步建立研究区构造圈、均匀层基本结构模型;利用8套沿不同经纬线的剖面Vp值分布,勾绘出研究区深至过渡层的结构模型谱;进一步综合得... 利用东北地区1°×1°深至400km的三维Vp(km/s)值数据,选择互相垂直的2条有代表性的剖面,初步建立研究区构造圈、均匀层基本结构模型;利用8套沿不同经纬线的剖面Vp值分布,勾绘出研究区深至过渡层的结构模型谱;进一步综合得到研究区三维岩石圈结构模型。东北地区的B″层可能由3部分组成,即下部的低速带,中上部的中速、低速相间互层带和上部的增速带,B″层底界面是区分B″与B'″层的稳定的标志,上部的增速带速度与B'下部速度值接近,按照传统认识,那里是岩石圈底界面的位置,东北地区B″层顶界面形态可能存在不连续或剧烈变化的部位。B″层上中部的宽广的分布边界形态及其变化,可能反映软流圈对周围地球物质的同化熔蚀作用;软流圈物质上涌为固体矿产提供物源,也对油气矿产形成起加速作用。岩石圈结构是壳幔物质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结果,它包含软流圈层对上覆地球物质的影响,并对油气、固体矿产存在一种动力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岩石圈结构 地震学的Vp成像 B″层内的低速带(LVZ) 同化熔蚀作用 矿产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近垂直地震反射方法研究莫霍面的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18
5
作者 杨宝俊 刘财 +2 位作者 杨平华 侯广兵 冯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17-618,共2页
利用近垂直地震反射方法研究了在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泰康-哈尔滨约130km范围内地壳结构和莫霍面特征.通过数据采集,定量处理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认识:在野外观测中激发井深和震源能量是主要参数;在资料处理中速... 利用近垂直地震反射方法研究了在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泰康-哈尔滨约130km范围内地壳结构和莫霍面特征.通过数据采集,定量处理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认识:在野外观测中激发井深和震源能量是主要参数;在资料处理中速度分析与共反射点分布的处理是主要技术.分析莫霍震相可以得到它的层状与似层状内部结构以及起伏、断裂等外形特征.利用傅立叶谱、时频分析与瞬时信息可更细致地研究莫霍特征.影响莫霍特征与成因的因素主要为分异作用、地幔对流、相变、地球转动和板块运动;其中地幔对流和相变是形成莫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 近垂直地震反射 地壳结构 地幔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部反射地震探查 被引量:24
6
作者 杨宝俊 唐建人 +11 位作者 李勤学 刘财 刘振彪 邓世玉 李青仁 王洪志 李占林 王功先 董世学 冯晅 郑海山 王世煜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1年第4期11-17,共7页
概述了近年来用近垂直反射地震方法研究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问题所取得的基本成果 .说明了在松辽盆地内所进行的两次深反射地震探查 ,包括位置、科学目标、资料采集、处理技术和基本结果 .利用延长排列所得到的约 4 2k... 概述了近年来用近垂直反射地震方法研究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问题所取得的基本成果 .说明了在松辽盆地内所进行的两次深反射地震探查 ,包括位置、科学目标、资料采集、处理技术和基本结果 .利用延长排列所得到的约 4 2km长共炮点资料 ,求出松辽盆地内地壳平均速度约为 6 .197km/s .通过初步解释 ,认为在上部地壳存在多组低角度断裂、中下部地壳构造具有更为复杂的震相、Moho震相比较清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深部反射地震探查 低角度断裂 Moho震相 地壳结构 深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善地震勘探记录的4项技术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宝俊 李月 +4 位作者 刘晓华 金雷 赵雪平 袁野 高颖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56-862,共7页
为改善地震勘探记录、提高信噪比,近年来提出了基于混沌理论的混沌振子滤波技术(CVM)、基于多道最小平方原理和CVM的时空域双曲滤波技术(HTDF)、基于时频分析和Wigner-Ville分布的时频峰值滤波技术(TFPF)以及基于独立分量分析(ICA)的多... 为改善地震勘探记录、提高信噪比,近年来提出了基于混沌理论的混沌振子滤波技术(CVM)、基于多道最小平方原理和CVM的时空域双曲滤波技术(HTDF)、基于时频分析和Wigner-Ville分布的时频峰值滤波技术(TFPF)以及基于独立分量分析(ICA)的多次波消减技术。用CVM技术可以在强随机噪声背景中确定同相轴的时空位置;HTDF是CVM的后续处理,使湮没在噪声中的同相轴显现出来。大量仿真实验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TFPF技术可应用于消减地震记录中的随机噪声。基于ICA的多次波消减技术可确定输出信号的振幅和次序。上述4项技术若应用于实际资料,尚需要分别解决诸如计算时间、辅助性处理、因子振幅谱补频、变时窗技术、处理流程的系统工程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振子滤波 时空域双曲滤波 时频峰值滤波 多次渡消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篱笆图及其说明——10条GGT地球物理资料 被引量:8
8
作者 杨宝俊 张兴洲 +5 位作者 孟令顺 吴福元 孙晓猛 孙加鹏 刘财 冯日亘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5-390,共6页
利用中国陆地 10条GGT地球物理资料编制中国岩石圈篱笆图 ,并加以说明。通过对地球物理特征和地质学分析 ,认为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级带和青藏高原周边重力梯级带为界 ,可把中国陆地划分 3个岩石圈构造单元。中国陆壳既有... 利用中国陆地 10条GGT地球物理资料编制中国岩石圈篱笆图 ,并加以说明。通过对地球物理特征和地质学分析 ,认为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级带和青藏高原周边重力梯级带为界 ,可把中国陆地划分 3个岩石圈构造单元。中国陆壳既有三分结构也存在二分结构 ;对地壳中存在的低速带、高导带和天然地震带进行了划分。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级带为界 ,两侧盆地具有不同的地球物理特征 ,这些特征与构造运动、均衡调整过程有关。莫霍面几乎遍布全国 ,它具有内部结构。下部地壳底部存在的地球物理异常与莫霍面有关 ,也可能与岩石圈地幔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结构篱笆图 地学断面 岩石圈构造单元 中国陆壳 莫霍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东部大型盆地区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复合尺度解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宝俊 张梅生 +8 位作者 王璞珺 刘财 孙晓猛 焦新华 单玄龙 孟令顺 刘万崧 许文良 郭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2期317-324,共8页
作为对中国东部陆缘地带大型盆地区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的部分结果 ,本文的基本认识 :(1)穿过松辽盆地的 1孙吴—双辽断裂可能是东倾的低角度壳内断裂 ;(2 )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可能属于“混合型裂谷盆地” ;(3)东海盆地台北... 作为对中国东部陆缘地带大型盆地区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的部分结果 ,本文的基本认识 :(1)穿过松辽盆地的 1孙吴—双辽断裂可能是东倾的低角度壳内断裂 ;(2 )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可能属于“混合型裂谷盆地” ;(3)东海盆地台北坳陷处在多期次张性应力场环境中 ,使在其西部附近产生张性正断层系 ;(4)欧亚大陆东部新生代区域构造运动总体处于右旋走滑拉张环境 ,其动力因素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幔物质运动 ;(5 )研究区莫霍面具有较为复杂的变化 ;(6 )复合尺度研究方法是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分析的必要手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盆地区 复合尺度解析 混合型裂谷盆地 拉张环境 莫霍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莫霍的基本特征(详细摘要)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宝俊 刘财 梁铁成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11-113,共3页
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莫霍的基本特征(详细摘要)杨宝俊刘财梁铁成(长春科技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院,长春130026)0引言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GGT)长1300km,完成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其... 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莫霍的基本特征(详细摘要)杨宝俊刘财梁铁成(长春科技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院,长春130026)0引言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GGT)长1300km,完成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其中包括利用近130km近垂直地震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洲里河 绥芬河 地学断面 莫霍特征 地幔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地震资料采集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宝俊 刘财 +4 位作者 王功先 杨有发 王晓春 勾永锋 孙树森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205-212,共8页
本文着重叙述检波器组合效应、最大炮检距的选择、深反射层的共反射点离散效应等项技术和问题。另外讨论了比较理想的深层资料采集方法。
关键词 地震勘探 深层 地震 资料采集
全文增补中
地震反射的地层综合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宝俊 马勇 刘连翠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75-85,共11页
实践中发现,煤层的反射强度与厚度有直接关系,石油地震勘探中反射层位与钻井地质深度比较往往有较大的误差,本文认为地震反射是一种地层性质的综合效应:同时用过渡层对称层的理论以及超薄层的概念对反射加以分析,得出一致的结论,反射的... 实践中发现,煤层的反射强度与厚度有直接关系,石油地震勘探中反射层位与钻井地质深度比较往往有较大的误差,本文认为地震反射是一种地层性质的综合效应:同时用过渡层对称层的理论以及超薄层的概念对反射加以分析,得出一致的结论,反射的这种综合效应在煤厚预测、找油地质勘探设计等工作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反射 地层 煤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勘探频率中近抛物线型衰减的物理解释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宝俊 张伯军 +1 位作者 杨友发 余迪钧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323-330,共8页
几十年来,人们对地震波在真实介质中传播发生的衰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文中综述了前人工作,包括机制与测试工作,同时给以评论,指出对于传播距离与频率之间关系研究不够,并且对实测结果作物理解释较少。作者用VSP技术进行了不... 几十年来,人们对地震波在真实介质中传播发生的衰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文中综述了前人工作,包括机制与测试工作,同时给以评论,指出对于传播距离与频率之间关系研究不够,并且对实测结果作物理解释较少。作者用VSP技术进行了不同距离上衰减与频率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反射补偿的具体方法,采用了多项式拟合技术,得到了近抛物线型衰减的结果。然后,利用波前压力与振动的固有频率思想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讨论,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勘探 频率 衰减 近抛物线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大陆与陆缘的深部地震探查的进展──1994、1996年两届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宝俊 杨平华 李春华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82-189,共8页
连续两届国际深部地震讨论会成果累累。对深部地震的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以及几类专门地质地球物理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成果在理论、方法方面是该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在地震学应用于陆缘、陆壳与壳幔过渡带等地质问题方面... 连续两届国际深部地震讨论会成果累累。对深部地震的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以及几类专门地质地球物理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成果在理论、方法方面是该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在地震学应用于陆缘、陆壳与壳幔过渡带等地质问题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提出了值得讨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探查 陆缘 莫霍面 地震波速 大陆 深部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量地震资料预测松辽盆地兴城地区深层火山岩与有利含气带 被引量:28
15
作者 王建民 杨冬 +5 位作者 魏修成 付雷 王典 胡艳飞 郝雪 杨宝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914-1923,共10页
松辽盆地断陷期天然气有利带预测是扩大该盆地勘探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在油气资源基地松辽盆地开展大范围深层油气预测,选择徐家围子断陷内局部构造—升平-兴城构造进行地面三分量地震勘探,得到一个可行的预测方案.在深探井控制下... 松辽盆地断陷期天然气有利带预测是扩大该盆地勘探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在油气资源基地松辽盆地开展大范围深层油气预测,选择徐家围子断陷内局部构造—升平-兴城构造进行地面三分量地震勘探,得到一个可行的预测方案.在深探井控制下,利用三分量地震资料,进行P波、P-SV波层位标定、震相对比,得到研究工区断陷期火山岩分布的局部预测;经过目标层段振幅比、频率比等物性参数的计算对比,得到该工区断陷期营城组有利含气区预测.进一步分析了研究工区区域构造对断陷期地层的控制作用.从烃源岩种类、成熟程度以及火山岩储层性能几方面综合分析,认为在更大范围内存在深层有利含气区带是可能的.最后指出在深层有利含气区带预测中采用三维三分量技术的必要性,以及无井控预测的基本方法,包括构造特征、地层特征预测知识的延用,多参数特征间相似性和综合比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深层油气预测 断陷期的营城组 三分量地震勘探 P波和P-SV波 振幅比 频率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沌振子用于强噪声下微弱正弦信号的检测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李月 杨宝俊 +2 位作者 石要武 张忠彬 于功梅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5-77,共3页
提出一种在强噪声背景下用混沌振子检测微弱周期正弦信号的时域信号处理方法 .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将可检信噪比范围扩大到 -4 6 .4d B,灵敏度达到± 0 .0 0 1 m V.
关键词 混沌振子 DUFFING方程 微弱正弦信号 信号处理 信号检测 强噪声背景 相轨迹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油气勘探方向探讨 被引量:26
17
作者 王璞珺 程日辉 +5 位作者 王洪艳 梁晓东 单玄龙 杨宝俊 孙效东 刘万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6-431,共6页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目前已发现深层和中浅层两套烃源岩:深层断陷层序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发育的暗色泥岩和含煤地层及中浅层坳陷层序发育的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暗色泥岩。该区发育有中浅层砂岩、深层砂砾岩和火山岩储集层,嫩一段、嫩二段泥岩...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目前已发现深层和中浅层两套烃源岩:深层断陷层序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发育的暗色泥岩和含煤地层及中浅层坳陷层序发育的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暗色泥岩。该区发育有中浅层砂岩、深层砂砾岩和火山岩储集层,嫩一段、嫩二段泥岩及青一段泥岩为区域性盖层。根据地层层序和构造特征分析,认为本区勘探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注重深层、兼探中浅层;②坳陷层序以找油为主,断陷层序以找气为主,断陷层序中应特别注意寻找类似于XS1井的火山岩气藏;③以滨北地区的逆断层带为线索,重点寻找前古近纪形成并保存下来的油气藏和新近纪以来形成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北地区 地层层序 构造背景 火山岩储集层 油气勘探 坳陷层序 断陷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断陷期超层序界面的地质属性刻画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18
作者 蒙启安 王璞珺 +1 位作者 杨宝俊 程日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6-54,共9页
松辽盆地断陷期分为 1个超层序组、3个超层序、6个层序。从火石岭组到营城组构成一个完整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断陷超层序组。三个超层序分别为同碰撞期火山—断陷超层序 (火石岭组 )、火山间歇期断陷超层序(沙河子组 )和后碰撞期火山... 松辽盆地断陷期分为 1个超层序组、3个超层序、6个层序。从火石岭组到营城组构成一个完整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断陷超层序组。三个超层序分别为同碰撞期火山—断陷超层序 (火石岭组 )、火山间歇期断陷超层序(沙河子组 )和后碰撞期火山—断陷超层序 (营城组 )。超层序组底界 T5界面是前三叠纪拼合基底与侏罗系火山岩—沉积岩互层序列之间的反射界面 ,界面上下层系之间的间断时限≥ 4 5 Ma;界面之下是古亚洲洋构造域时期形成的拼合基底 ,界面之上是鄂霍次克洋构造域形成的火山—沉积建造。超层序组顶界 T4 界面是断陷期火山岩—碎屑岩互层序列与上覆坳陷期正常沉积岩层序之间的反射界面 ,界面上下层系之间的间断时限为 3~ 5 Ma;界面之下是鄂霍次克洋构造域晚期形成的火山—沉积建造 ,界面之上是太平洋构造域早期形成的坳陷期沉积层序。层序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高产工业气藏主要见于超层序组的顶界面 ;工业气藏和低产气藏主要出现在层序界面附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界面 松辽盆地 油气地质意义 断陷期 地质属性 刻画 活动大陆边缘 超层序 反射界面 沉积建造 构造域 沙河子组 古亚洲洋 沉积层序 控制作用 碰撞期 沉积岩 火山岩 坳陷期 气藏 营城组 间歇期 侏罗系 三叠纪 碎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地震勘探微弱同相轴的混沌振子算法 被引量:38
19
作者 李月 杨宝俊 +2 位作者 赵雪平 张铭 林红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28-1433,共6页
针对地震勘探资料湮没在随机噪声中的微弱同相轴问题提出基于混沌理论的混沌振子检测算法.利用修正的Duffing_Holmes方程建立检测微弱同相轴的混沌振子系统,之后经过对同相轴的扫描处理,构成新子波等时间间隔序列W(t),与此同时对随机噪... 针对地震勘探资料湮没在随机噪声中的微弱同相轴问题提出基于混沌理论的混沌振子检测算法.利用修正的Duffing_Holmes方程建立检测微弱同相轴的混沌振子系统,之后经过对同相轴的扫描处理,构成新子波等时间间隔序列W(t),与此同时对随机噪声也进行相同的截断.截断的随机噪声在混沌振子系统中可以具有与周期信号相同的表现;经过大量仿真实验确定出满足通常地震勘探子波延续时间的使混沌振子检测子波不呈现周期相态的随机噪声截断时间范围.选用与松辽盆地T1、T2反射层类似的子波函数并构成待检微弱周期信号,经过MATLAB仿真试验成功地检测出该弱信号,信噪比达到约-10.3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振子检测系统 微弱同相轴 截断的随机噪声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边界带深部构造:地电学证据 被引量:24
20
作者 刘财 杨宝俊 +5 位作者 王兆国 王典 冯晅 鹿琪 刘洋 王世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01-406,共6页
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综合研究了松辽盆地西、东边界的构造特征.在由广角地震波速分布所得到的认识基础上,本文利用松辽盆地西边界带附近新实施的大地电磁测深(MT)(约470 km 42个测点)剖面,经过数据处理的二维电性分布,更为详细地表达... 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综合研究了松辽盆地西、东边界的构造特征.在由广角地震波速分布所得到的认识基础上,本文利用松辽盆地西边界带附近新实施的大地电磁测深(MT)(约470 km 42个测点)剖面,经过数据处理的二维电性分布,更为详细地表达了西边界带深部构造特征.与满绥断面研究相近的结果是西边界带的断裂构造表现为作为盆地西边界的嫩江断裂,在地表附近与黑河贺根山缝合带断裂叠加在一起,于深几公里以下两条断裂分开,缝合带断裂西倾并穿过地壳,嫩江断裂东倾而且可能不超壳.本次研究与满绥断面研究不同点是两条断裂分开部位之下的构造表现.由于兴安微板块与松嫩微板块间碰撞、焊合以及边界断裂走滑等复杂区域应力场作用,留存的岩石圈残片被分割在嫩江断裂两侧.所建立的地质一地球物理解释模型提供了西边界带可能的构造地质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西边界带 嫩江断裂 牙克石-林甸大地电磁(MT)剖面 深部构造 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