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吉林株的致病性研究
1
作者 相群 尹仁福 +1 位作者 杨闽楠 丁壮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2-153,261,共3页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猪急性接触性传染病。PRRS主要表现为发热,厌食,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弱仔及仔猪的呼吸道症状。1986年美国首次发生PRRS,1991年荷兰首次分离出PRRSV,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猪急性接触性传染病。PRRS主要表现为发热,厌食,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弱仔及仔猪的呼吸道症状。1986年美国首次发生PRRS,1991年荷兰首次分离出PRRSV,1995年北京地区首次爆发PRRS,1996年郭宝清等首次分离出PRRSV,目前PRRS在我国已广泛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致病性 蓝耳病病毒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种猪 PRRSV 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吉林 呼吸道症状
原文传递
医学微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初探 被引量:43
2
作者 杨闽楠 邢效瑞 +2 位作者 王光西 年四季 叶迎春 《基础医学教育》 2018年第2期137-140,共4页
针对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文章初步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方案。将虚拟技术与现实教学有效结合,充分发挥虚拟平台的优势,从而不断深入进行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丰富基础医学教育手段,培养学生... 针对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文章初步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方案。将虚拟技术与现实教学有效结合,充分发挥虚拟平台的优势,从而不断深入进行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丰富基础医学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虚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9
3
作者 池云彦 信彩岩 +1 位作者 杨闽楠 宋章永 《创新教育研究》 2019年第2期155-158,共4页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提高西南医科大学医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本研究以创新创业平台为基础,采用导师指导医学本科生开展科研项目为实践,着重培养医学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践构...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提高西南医科大学医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本研究以创新创业平台为基础,采用导师指导医学本科生开展科研项目为实践,着重培养医学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践构建了适合培养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系统性实践体系,促进了本校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本科生 创新项目 导师制 创新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耳发酵产物的体外抑菌及免疫增强作用
4
作者 邢效瑞 崔京春 +2 位作者 郭海勇 钱爱东 杨闽楠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期122-125,共4页
为探讨榆耳G930菌种发酵上清液的抑菌谱及理化因素对其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和榆耳发酵液多糖对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采用杯碟法对体外抑菌作用进行研究,通过测定小鼠脾脏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血清溶血素水平及淋巴细胞转化率对免疫... 为探讨榆耳G930菌种发酵上清液的抑菌谱及理化因素对其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和榆耳发酵液多糖对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采用杯碟法对体外抑菌作用进行研究,通过测定小鼠脾脏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血清溶血素水平及淋巴细胞转化率对免疫增强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榆耳发酵上清液抑菌谱较广,对肠道致病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强于对呼吸系统致病菌的体外抑制作用;榆耳发酵上清液中的抑菌物质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及耐酸性,但在碱性环境中易失活。小鼠饲喂榆耳发酵上清液多糖21 d后,所有试验组小鼠的血清溶血素水平均极显著增强(P<0.01);当榆耳发醇上清液多糖的剂量为5、10 mg/d时,可以显著增强小鼠的脾脏指数、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极显著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数(P<0.01),说明榆耳发酵液多糖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耳 抑菌谱 榆耳发酵液多糖 免疫增强作用 淋巴细胞转化率 脾脏指数 腹腔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微生物实验室文化建设探索 被引量:2
5
作者 邢效瑞 杨闽楠 +1 位作者 信彩岩 宋章永 《基础医学教育》 2018年第5期368-371,共4页
近年来随着学校不断投入,西南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实验室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了保持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变得尤为迫切。通过分析实验室文化的内涵,确定医学微生物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最后,从精神文化... 近年来随着学校不断投入,西南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实验室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了保持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变得尤为迫切。通过分析实验室文化的内涵,确定医学微生物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最后,从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方面规划医学微生物实验室文化建设路径。实验室文化建设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实验室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升实验室发展水平,保证实验室建设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室建设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i靶向N基因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复制 被引量:7
6
作者 杨闽楠 李志杰 +3 位作者 丁壮 张泉鹏 宣华 王贵平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71-1575,1579,共6页
根据编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核衣壳蛋白(N)基因的序列,设计3个干扰靶位(N12、N23、N26),构建siRNA表达载体,转染Marc-145细胞后接毒,测定病毒TCID50、CPE,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毒在Marc-145细胞上的复... 根据编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核衣壳蛋白(N)基因的序列,设计3个干扰靶位(N12、N23、N26),构建siRNA表达载体,转染Marc-145细胞后接毒,测定病毒TCID50、CPE,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毒在Marc-145细胞上的复制情况。结果表明,利用RNAi技术靶向N基因,其中N12干扰靶位可以高效抑制PRRSV的增殖,证实N基因可能是病毒复制所必需的结构基因,所选的干扰靶位是病毒复制的关键性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N基因 RNA干扰
原文传递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病毒样颗粒的制备 被引量:7
7
作者 李芹 王建忠 +6 位作者 黄楚荻 穆昱 周玉龙 高超 杨闽楠 赛度 丁壮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25-1731,共7页
为了制备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病毒样颗粒,本试验通过RT-PCR技术扩增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JL株的VP2全长基因,并将其插入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供体质粒pFastBacHTA中,构建含有IBDV VP2基因的重组供体质粒pFast-VP2,转化DH10Bac E.... 为了制备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病毒样颗粒,本试验通过RT-PCR技术扩增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JL株的VP2全长基因,并将其插入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供体质粒pFastBacHTA中,构建含有IBDV VP2基因的重组供体质粒pFast-VP2,转化DH10Bac E.coli感受态细胞中,经蓝白斑筛选,获得重组杆粒rBacmid-VP2,将重组杆粒rBacmid-VP2转染sf9细胞后得到重组杆状病毒vBac-VP2。rBac-VP2感染sf9细胞,提取DNA,经PCR电泳分析,得到1条与预期大小相符的特异性条带;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特异性荧光;Western-blotting分析,在大约53 000处出现1条特异性的蛋白条带;电镜观察感染重组杆状病毒的细胞上清和沉淀,均可见重组VP2蛋白自行组装形成的病毒样颗粒。试验结果表明IBDV VP2基因在昆虫细胞中得到了表达,并自组装成了IBDV病毒样颗粒。本试验为研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样颗粒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VP2 真核表达 病毒样颗粒 SF9细胞
原文传递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吉林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9
8
作者 相群 尹仁福 +1 位作者 杨闽楠 丁壮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33-1038,共6页
从吉林某猪场采集曾接种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的发病猪病料,经RT-PCR初步鉴定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后,利用反转录合成cDNA,用针对PRRSV M、N基因片段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及电泳,在紫外凝胶成像系统下可见约为660bp特异性... 从吉林某猪场采集曾接种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的发病猪病料,经RT-PCR初步鉴定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后,利用反转录合成cDNA,用针对PRRSV M、N基因片段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及电泳,在紫外凝胶成像系统下可见约为660bp特异性扩增条带。解剖发病仔猪,发现其有HP-PRRSV发病的特征,两耳及鼻端淤血,呈蓝紫色,肺部等内脏器官淤血呈暗红色。病理组织切片显示,病猪有典型的间质性肺炎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将其接种于Marc-145细胞后,在培养至第4代时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CPE),表现为细胞聚集成丛、随后固缩、变圆、脱落;经Reed-Muench法计算得出两PRRSV分离株的病毒滴度分别为10-5.30 TCID50/0.1mL和10-5.53TCID50/0.1mL。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观察到在接种病料的Marc-145细胞胞浆内出现特异性荧光,而未接种PRRSV的细胞对照则未见到荧光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分离 鉴定 吉林株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抗猪呼吸与生殖综合征病毒Nsp9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娟 王潇博 +2 位作者 黄志强 杨闽楠 丁壮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9期1180-1184,共5页
目的制备抗猪呼吸与生殖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Nsp9蛋白单克隆抗体,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用纯化的重组Nsp9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PRRSV Nsp9蛋白单克隆抗体,采用Wes... 目的制备抗猪呼吸与生殖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Nsp9蛋白单克隆抗体,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用纯化的重组Nsp9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PRRSV Nsp9蛋白单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分析单抗的特异性;使用免疫球蛋白标准亚类鉴定试剂盒鉴定单抗的亚类;将杂交瘤细胞分别保存1、2、3、4个月后复苏,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细胞分泌抗体的能力。结果共获得3株可稳定分泌特异性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D6、3C11和4E6,其细胞培养上清的ELISA效价分别为1∶6 400、1∶3 200和1∶1 600,腹水的ELISA效价分别为1∶640 000、1∶512 000和1∶256 000。3株单抗均可与Nsp9蛋白和PRRSV特异性结合;2D6和3C11株单抗的Ig亚型为IgG1,4E6株单抗为IgM亚类抗体;3株杂交瘤细胞保存4个月均能稳定分泌单抗。结论已制备抗PRRSVNsp9蛋白单克隆抗体,其特异性高,稳定性良好,为建立鉴别自然感染与注射疫苗感染PRRSV的诊断方法提供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呼吸与生殖综合征病毒 Nsp9蛋白 单克隆抗体
原文传递
新城疫病毒3′及5′末端非编码区序列的反向遗传研究
10
作者 李想 高超 +5 位作者 李芹 王建忠 杨闽楠 王泽 张晓东 丁壮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1-755,760,共6页
以新城疫病毒(NDV)LaSota株感染性克隆PCI-La为平台进行反向遗传操作,并利用PCR技术将其3′端和5′端非编码区分别替换为鹅源NDV NA-1株3′端和5′端非编码区,以及3′端和5′端非编码区同时替换,通过生物学软件DNAStar对替换后的序列进... 以新城疫病毒(NDV)LaSota株感染性克隆PCI-La为平台进行反向遗传操作,并利用PCR技术将其3′端和5′端非编码区分别替换为鹅源NDV NA-1株3′端和5′端非编码区,以及3′端和5′端非编码区同时替换,通过生物学软件DNAStar对替换后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所替换的序列未出现基因突变现象,证明非编码区替换成功,从而分别获得3株突变全长感染性克隆pCI-rL-NL、pCI-rL-NT、pCI-rL-NL-NT;将所获得的这3株突变感染性克隆分别与辅助质粒pCI-NP、pCI-P、pCI-L共转染BSR细胞,进行重组病毒的拯救。结果显示,pCI-rL-NL、pCI-rL-NT两种质粒表达系统均可拯救到有感染活性的病毒粒子,其HA效价为24,23,HI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均为阳性,并且通过电镜观察到具有典型副黏病毒科特征的、有囊膜的NDV颗粒。本试验成功构建了2株NDV LaSota突变株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为后期进行重组NDV致病性的研究奠定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筛选新型分子标记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 末端序列 替换 拯救
原文传递
单纯疱疹病毒1型糖蛋白gD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1
11
作者 邢效瑞 周正丽 +1 位作者 信彩岩 杨闽楠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表达及纯化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糖蛋白D(glycoprotein D,gD)并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双酶切pcDNA 3.1-HSV1-gD和pFastBacTM I质粒,gD基因克隆到pFastBacTM I载体,连接产物转化E.coli DH10Bac感受态... 目的表达及纯化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糖蛋白D(glycoprotein D,gD)并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双酶切pcDNA 3.1-HSV1-gD和pFastBacTM I质粒,gD基因克隆到pFastBacTM I载体,连接产物转化E.coli DH10Bac感受态细胞并鉴定重组杆状病毒质粒Bacmid-gD。将构建正确的重组杆粒转染Sf9细胞包装杆状病毒。杆状病毒经传代扩增后,诱导重组gD蛋白的表达,使用Ni-NTA亲和层析及凝胶过滤层析纯化重组gD蛋白,进行15%SDS-PAGE电泳鉴定并采用肽指纹图谱分析纯化的gD蛋白。将纯化的gD蛋白进行热稳定性试验检测其在不同缓冲液条件下的稳定性。用重组gD蛋白免疫小鼠,利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滴度。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TM I-gD,转化E.coli DH10Bac感受态细胞后,经蓝白斑筛选鉴定重组杆状病毒质粒Bacmid-gD,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感染Sf9细胞,包装出重组杆状病毒,获得滴度为8×108 pfu/ml的P3代杆状病毒。重组杆状病毒再次感染Sf9细胞能够表达高纯度可溶性的重组gD蛋白。不同缓冲液条件下重组gD蛋白稳定性良好。用gD蛋白免疫小鼠,获得ELISA效价为1×105的多克隆抗体。结论成功构建重组杆状病毒质粒Bacmid-gD,表达的HSV-1 gD蛋白稳定及免疫原性良好,制备的抗gD蛋白多克隆抗体滴度高,为HSV-1的亚单位疫苗的制备鉴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1型 gD糖蛋白 可溶性表达及纯化 多克隆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