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1
作者 林冈 白玉 《闽台关系研究》 2025年第1期44-59,共16页
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既凸显了共和党和民主党在意识形态与政策上的不同,也展现了两个竞争对手在年龄、性别、族群、从政经历与性格上的差异。两个阵营在选举期间的政策辩论、人身攻击,以及对选举和司法公正性的不同认知,反映了美国极化... 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既凸显了共和党和民主党在意识形态与政策上的不同,也展现了两个竞争对手在年龄、性别、族群、从政经历与性格上的差异。两个阵营在选举期间的政策辩论、人身攻击,以及对选举和司法公正性的不同认知,反映了美国极化政治的加剧。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中美关系将持续紧张,充满新的不确定性。虽然特朗普偏重于从经济利益的视角处理国际事务,但传统共和党势力和军工集团的利益,决定了自由意志主义者的孤立主义倾向不可能主导美国的外交政策思维及涉台政策走向。美国在继续打“台湾牌”的同时,会加深岛内的焦虑感。两岸关系正面临严峻挑战,但也可能出现一些意外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选举 极化政治 中美关系 美国涉台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地区选举政治与政党重组发展前景初探——基于2024年选举结果的分析
2
作者 林冈 《闽台关系研究》 2024年第2期33-46,共14页
基于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结果,探讨该地区选举政治变化与政党重组前景。根据以往选举中不同政党得票情况的起伏变化,观察蓝、绿阵营和南北政治光谱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结合政党重组的分析概念,展望政党政治的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结果,探讨该地区选举政治变化与政党重组前景。根据以往选举中不同政党得票情况的起伏变化,观察蓝、绿阵营和南北政治光谱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结合政党重组的分析概念,展望政党政治的未来发展趋势。国民党在2024年立法机构选举中扭转败局,民众党作为第三势力强势崛起,为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两种可能性。如果国民党在下次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中获胜,台湾地区行之有年的两党体系可望得以延续,也就不会发生严格意义的政党重组;如果民众党在未来选举中继续得分,则意味着台湾地区可能从两党政治走向多党政治。台湾地区是否会发生公认的政党重组现象,还要根据国民党和民众党在未来选举中的表现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举 政党政治 政党重组 国民党 民进党 民众党 第三势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政治信任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3
作者 林冈 顾佳雯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6,共7页
政治信任既对政治体制的正当性与政治稳定具有正面意义,且是民众彰显政治支持的重要指标。对其加以学理研究,探究其规律,有着特殊的意义。政治信任反映的是民众对政治体系的情感与评价情况。影响民众政治信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 政治信任既对政治体制的正当性与政治稳定具有正面意义,且是民众彰显政治支持的重要指标。对其加以学理研究,探究其规律,有着特殊的意义。政治信任反映的是民众对政治体系的情感与评价情况。影响民众政治信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心理因素,也有绩效认知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政治信任还要受到公民意识的状况影响。政治信任的程度是可以被客观地加以研判的。除了模糊的感知之外,政治信任更可以进行相对精确的测量。在美国,政治信任主要有两种测量方式:一是全国选举调查数据研究;二是世界价值观调查与测量。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我国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测量,就必须在认真借鉴这两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逐步研制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社会心理 绩效认知 批判性公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当局“活路外交”评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林冈 刘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28,共9页
本文分析台湾二次政党轮替后,国民党当局所提出的"活路外交"思路,辨析其与"弹性外交"、"务实外交"等相关概念的异同,探讨其意涵和特点,并从台湾"国际空间"的阶段性变化,说明随着中国大陆经济... 本文分析台湾二次政党轮替后,国民党当局所提出的"活路外交"思路,辨析其与"弹性外交"、"务实外交"等相关概念的异同,探讨其意涵和特点,并从台湾"国际空间"的阶段性变化,说明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大国外交的拓展,台湾当局的"国际空间"只会更加紧缩;其现有"邦交国"对其生存的实际意义有限,台湾的对外交往问题,只能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通过两岸协商逐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路外交” “务实外交” 两岸关系 国际组织 对外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政党再次轮替的深层原因 被引量:5
5
作者 林冈 储俊庚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0年第1期59-66,共8页
台湾在2008年出现第二次政党轮替的深层原因是民进党未能解决政治贪腐和经济衰退这两项选民最关心的议题。2005年"三合一"地方选举是民进党"由盛转衰"的分水岭。2008年1月的"立法院"选举,初次采取以小区... 台湾在2008年出现第二次政党轮替的深层原因是民进党未能解决政治贪腐和经济衰退这两项选民最关心的议题。2005年"三合一"地方选举是民进党"由盛转衰"的分水岭。2008年1月的"立法院"选举,初次采取以小区单席为主、政党比例代表为辅的制度,放大了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得票悬殊,在"立法院"形成"一大一小"的席次格局,为台湾政党的再次轮替埋下了重要伏笔。在2008年最高领导人选举中,民进党候选人既无法有效整合内部的派系结构,也无法摆脱扁案和激进"台独"路线的困扰,争取中间选民的支持,从而导致了台湾政党的再次轮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政治 选举制度 单席选区制 民进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被引量:10
6
作者 林冈 王晓笛 吴维旭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83,共13页
作为当前最富争论的学术概念之一,民粹主义已经成为指涉欧美国家诸多社会思潮、社会运动、政治策略和政策论述的常用术语。这一现象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社会经济结构两极化和社交媒体催化的产物,客观反映出西方各派政治势力在选举政治... 作为当前最富争论的学术概念之一,民粹主义已经成为指涉欧美国家诸多社会思潮、社会运动、政治策略和政策论述的常用术语。这一现象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社会经济结构两极化和社交媒体催化的产物,客观反映出西方各派政治势力在选举政治动员与政策论述中持续不断的“框架整合”需求。概念的过度延伸导致民粹主义从一个左派思潮的元概念沦为包含左、右翼民粹主义的宽泛概念,甚至与民族主义概念相混淆,造成“民粹民族主义”和“民族民粹主义”的“概念创新”现象。事实上,民粹主义的概念内涵应包括经济平等主义、政治平等和直接参与、文化通俗化、反精英主义和反自由多元主义。作为面向社会底层的独特意识形态体系,民粹主义具有左派倾向。民粹主义反对精英主义和社会不平等,可以视为自由民主的部分内容,但其对政治代议制度、优绩统治和自由多元主义的过度挑战,又有损民主精神和政治的制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粹主义 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平等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治理者政治的建构——评帕萨·查特杰的政治社会理论 被引量:2
7
作者 林冈 储俊庚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86,共6页
印度"底层研究"(subaltern studies)的著名学者帕萨.查特杰(Partha Chattelilee)对目前盛行的公民社会理论提出了质疑。查特杰认为规范性的公民社会理论无法解释印度的现实情况,故提出"政治社会"的概念和理论,以弥... 印度"底层研究"(subaltern studies)的著名学者帕萨.查特杰(Partha Chattelilee)对目前盛行的公民社会理论提出了质疑。查特杰认为规范性的公民社会理论无法解释印度的现实情况,故提出"政治社会"的概念和理论,以弥补公民社会理论的短处,维护印度底层社会成员的权益。查特杰对印度社会底层的民主参与做出了具有新意的论证,但其政治社会理论尚有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社会 政治社会 被治理者的政治 底层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朗普时期美国涉台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 被引量:11
8
作者 林冈 《闽台关系研究》 2020年第1期14-28,共15页
特朗普时期美国涉台关系发生重要变化。美台“准官方”“准同盟”关系的急剧发展,意味着美方正逐步将台湾纳入“印太战略”的政策框架,并对中美建交的“断交”“撤军”“废约”三个前提条件构成严峻挑战。美国涉台关系迅速升级的原因包... 特朗普时期美国涉台关系发生重要变化。美台“准官方”“准同盟”关系的急剧发展,意味着美方正逐步将台湾纳入“印太战略”的政策框架,并对中美建交的“断交”“撤军”“废约”三个前提条件构成严峻挑战。美国涉台关系迅速升级的原因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内行政与立法系统的互动可谓美方调整涉台政策的内在机制,中美战略竞争关系的演进和两岸政治关系的持续紧张,则是美方调整涉台政策的外部诱因。在这种形势下,美国行政当局与国会相互配合,将“台湾牌”发挥得淋漓尽致,进一步冲击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从而限缩了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涉台政策 美台关系 印太战略 特朗普行政当局 中美关系 两岸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湾地区实践西方民主的深刻教训 被引量:6
9
作者 林冈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2-111,共10页
由外部条件骤变所催生的台湾地区政治转型具有天生的早熟性和跳跃性。政治民主化暴露了台湾地区社会所固有的国家认同危机,如何界定和处理两岸关系,构成蓝绿对抗的主要面向,并与社会分配和经济发展何者优先的左右分歧相重叠。从选举期... 由外部条件骤变所催生的台湾地区政治转型具有天生的早熟性和跳跃性。政治民主化暴露了台湾地区社会所固有的国家认同危机,如何界定和处理两岸关系,构成蓝绿对抗的主要面向,并与社会分配和经济发展何者优先的左右分歧相重叠。从选举期间的造势拼场、负面文宣和金钱人情动员,议场内的质询杯葛、肢体冲突和政党密室协商,到游走法律边缘的街头悲情抗争和冲击公权力部门的"壮举",可以看到台湾地区在实践西方"党争民主"上所存在的"选举超载""政党超载""质询超载"和"抗争超载"等弊病,其深层原因是权力体制、选举制度的不合理设计和重叠性的社会分歧。当"党争民主"蜕变为政党对抗时,民粹主义的光环自然凌驾于多数统治和法治等民主原则之上,治理绩效无从保证,"民主赤字"也在所难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 民粹主义 选举 行政立法关系 民主赤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海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冈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36,共6页
在台海问题上,美国政策是一个关键因素。它的政策底线是台湾问题必须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和平解决,对统"独"结果持开放态度。其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思路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即中美关系状况和两岸关系状况。
关键词 台海问题 两岸立场 美国政策 和平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巴马政府的两岸关系政策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冈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1,共5页
美国新政府对台海政策的总体目标仍然是维持两岸关系的现状,即不统不独。美国支持两岸关系改善,其底线是台湾不走向统一的不归路。随着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的积极发展,美国对台海政策积极面将增多,致力于营造三赢局面。
关键词 奥巴马政府 两岸关系 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台湾选举对政党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22,共10页
台湾立法机构选举所采取的以单名选区为主、政党比例代表为辅的并立式两票制和各级行政首长选举所实行的相对多数当选制,有利于强化既有两党体系,使其朝均等制衡的方向发展。基于国、民两党目前在"立法院"的席次分布和22个县... 台湾立法机构选举所采取的以单名选区为主、政党比例代表为辅的并立式两票制和各级行政首长选举所实行的相对多数当选制,有利于强化既有两党体系,使其朝均等制衡的方向发展。基于国、民两党目前在"立法院"的席次分布和22个县市长选举的得票近况,民进党恐难赢得2012年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选举,在立法机构也仍将处于少数地位,但两党在这次"二合一"选举中的得票数和得票率将趋于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举制度 政党体系 国民党 民进党 “泛蓝” “泛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合一”选举与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4
13
作者 林冈 吴维旭 田弘 《闽台关系研究》 2022年第4期37-52,共16页
在2022年台湾地区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大获全胜,民进党遭到惨败,台湾地区民众党失大于得。“九合一”选举结果显示,谋求连任的县市长享有继续执政的优势,在没有现任县市长参选的县市竞争较激烈,同时政党轮替的一般性规律仍起作用。选举... 在2022年台湾地区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大获全胜,民进党遭到惨败,台湾地区民众党失大于得。“九合一”选举结果显示,谋求连任的县市长享有继续执政的优势,在没有现任县市长参选的县市竞争较激烈,同时政党轮替的一般性规律仍起作用。选举结果再次呈现典型的“北蓝南绿”特征。台湾地区政治地理差异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政治和经济原因。“北蓝南绿”选票结构的未来变化主要取决于南北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人口流动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合一”选举 政党政治 政党轮替 “北蓝南绿” 国民党 民进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因素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林冈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8年第3期1-6,16,共7页
美国对两岸和谈的政策立场,是出于维系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局面的战略考虑,以保证自己在台海地区的最大战略利益。美国既不希望两岸举行统一谈判又希望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复杂心态,表现在一方面希望两岸进行谈判,降低敌对... 美国对两岸和谈的政策立场,是出于维系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局面的战略考虑,以保证自己在台海地区的最大战略利益。美国既不希望两岸举行统一谈判又希望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复杂心态,表现在一方面希望两岸进行谈判,降低敌对状态,另一方面又长期对台提供军售,使其增加与大陆相抗衡的资本。此一"双轨政策"对两岸和平关系的构建,有着不同方向的影响,往往起了互相抵消的作用。由于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谋求"法理台独"的强烈反应以及台海紧张局势的升高,美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两岸政治谈判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美国的上述战略考虑,在反对台湾"独立"、维系两岸和平这一点上,与中国政府的立场有相通之处,客观上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对台政策 政治谈判 两岸和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政党体系发展趋势探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冈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4-91,共8页
2009年台湾的县市长选举、2010年初的两次"立委"补选以及年底的"五都"选举表明,民进党的政治实力已经从2008年的低谷回升。鉴于国民党和民进党各有源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基本支持者,台湾民众在身份认同、统"... 2009年台湾的县市长选举、2010年初的两次"立委"补选以及年底的"五都"选举表明,民进党的政治实力已经从2008年的低谷回升。鉴于国民党和民进党各有源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基本支持者,台湾民众在身份认同、统"独"议题、两岸关系、涉外关系方面存在较明显的"蓝、绿"分野,有理由预料均衡两党体系和政党轮替,将成为岛内的政治常态。选举制度对政党体系具有形塑作用,台湾的选举制度有利两党体系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举制度 政党体系 国民党 民进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选民议题取向的空间模型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冈 张彬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5,共11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统"独"议题一直在台湾的政党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近年台湾经济不景气、贫富差距扩大,公共政策议题的影响力明显上升。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社会正义与贫富不均更成为国民党和民进党政策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统"独"议题一直在台湾的政党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近年台湾经济不景气、贫富差距扩大,公共政策议题的影响力明显上升。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社会正义与贫富不均更成为国民党和民进党政策攻防的焦点之一。那么,社会福利议题和统"独"议题何者更能影响选民的投票行为?本文基于2012年"台湾选举与民主化调查"数据,运用"空间理论"的"趋近模型"和"空间模型"分别检验统"独"议题和社会福利议题,找出最符合台湾选民"议题投票"行为的解释模型。同时,通过台湾选民议题取向的历时性分析,判断议题立场对选民投票行为影响程度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题取向 统“独”议题 社会福利议题 空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问题: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两难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冈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7年第1期45-50,65,共7页
台湾问题是困扰中美关系的一大难题。美国基于维护台湾海峡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利益考虑,试图对双方采取平衡交往的双轨政策。但这一政策却因美国国内不同利益团体的作用,选举周期的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海峡两岸的政治角力,... 台湾问题是困扰中美关系的一大难题。美国基于维护台湾海峡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利益考虑,试图对双方采取平衡交往的双轨政策。但这一政策却因美国国内不同利益团体的作用,选举周期的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海峡两岸的政治角力,不时地受到冲击,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美国对华政策的周期摇摆性,不利于维持台海现状。1995-1996年的海峡危机和2003-2004年岛内公投、制宪、正名风潮,与美方未能妥善处理台湾这一难题,给台北发出错误信号就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对台政策 两岸关系 中美关系 台湾难题 战略模糊 战略清晰 中程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进党内的派系演化轨迹及其制度性原因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20,共8页
本文以台湾民进党领导层和党籍"立委"为观察指标,讨论民进党内的派系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探寻其制度性原因。民进党的派系政治具有制度化运作和"派系共治"的历史传统。民进党在2006年宣布解散派系后,党内派系出现了... 本文以台湾民进党领导层和党籍"立委"为观察指标,讨论民进党内的派系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探寻其制度性原因。民进党的派系政治具有制度化运作和"派系共治"的历史传统。民进党在2006年宣布解散派系后,党内派系出现了由强组织向弱组织转化的迹象。派系林立的根本原因是党内高层选举所实行的单记不可让渡投票制,为中小派系留下了存活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进党 派系政治 选举制度 党内提名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台湾地区两党体系的可延续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林冈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7年第4期75-82,共8页
2016年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结果,意味着岛内政党生态已经发生"绿大于蓝"的逆转,但国民党仍是岛内第二大政治势力,在台湾中北部地区较有基础。台湾对抗性的社会分歧,决定了民进党和国民党各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 2016年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结果,意味着岛内政党生态已经发生"绿大于蓝"的逆转,但国民党仍是岛内第二大政治势力,在台湾中北部地区较有基础。台湾对抗性的社会分歧,决定了民进党和国民党各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党际竞争中的地位优劣与否对党内派系的整合或分化具有形塑作用,而党内斗争的激化又会透露党际竞争的生态改变和政党轮替的蛛丝马迹。台湾发生政党轮替的深层原因是台湾面临的治理问题,即在社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如何兼顾经济增长和收入公平,如何界定和处理两岸关系问题。台湾社会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维倾向,将轮番牵动中间选民,包括年轻而尚未确定长期政党认同的选民的投票行为。这将导致政党轮替和政策变更不断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认同 社会分歧 派系治理 国民党 民进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美国涉台关系:特点、影响因素与走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冈 《闽台关系研究》 2021年第1期11-27,共17页
2020年美国涉台关系延续前三年急剧变化的轨迹,呈现涉台立法提案剧增、涉台立法成案数目增多、美台“准同盟”“准官方”关系骤升三大特点。美国政府的涉台政策成为其对华“极限施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显偏离了“一个中国政策”的... 2020年美国涉台关系延续前三年急剧变化的轨迹,呈现涉台立法提案剧增、涉台立法成案数目增多、美台“准同盟”“准官方”关系骤升三大特点。美国政府的涉台政策成为其对华“极限施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显偏离了“一个中国政策”的底线。这既源于特朗普作为非典型的共和党总统的施政风格,也跟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的同步紧张有关。新总统拜登作为典型的民主党老牌政客,其内政外交具有民主自由主义的明显意识形态特征。在对华与涉台政策上,拜登将通过价值联结、同盟外交和多边架构,与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和治理模式方面进行战略竞争,同时避免中美全面脱钩和战略对抗,并进行有原则的、选择性的合作,在美方所界定的“一个中国政策”的框架内维持与台湾的“非官方关系”和民间交流,提高台湾的“自我防卫”能力和“国际能见度”,以维持台海不统、不“独”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台关系 中美关系 自由意志主义 保守主义 战略克制 特朗普 拜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