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视觉和YOLOv5的油菜角果表型参数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威 朱怡航 +2 位作者 顾清 林宝刚 张小斌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9-1388,共10页
为了更加高效和准确地获取油菜角果表型参数,在图像处理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基础上,以迎春一号油菜角果为实验材料,综合考虑油菜育种对角果外观表型参数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油菜角果表型分析方法: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 为了更加高效和准确地获取油菜角果表型参数,在图像处理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基础上,以迎春一号油菜角果为实验材料,综合考虑油菜育种对角果外观表型参数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油菜角果表型分析方法: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油菜角果的柄喙长度、果身长度、果身宽度、弦长、弧长、面积等外观表型性状的提取,使用YOLOv5对单角果籽粒进行无损计数。对角果实物及标定物进行测量验证,结果表明,图像分析出的角果表型指标与人工实际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6,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均小于3 mm,平均绝对值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均小于2.80 mm,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均不超过4%。标定物直径最大RMSE为0.3 mm,MAE均小于0.28 mm,MAPE均小于2.00%,面积指标最大RMSE为12.09 mm^(2),MAE均小于11.56 mm^(2),MAPE均小于5%。YOLOv5识别出的籽粒数与实际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R^(2)为0.987,RMSE为0.68粒,MAE为0.27粒,MAPE为1%。该研究的油菜角果表型分析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能有效地减少人工测量的误差,提高获取表型信息的可靠性和油菜育种工作的效率,为油菜表型信息的定量化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角果 表型 图像处理 籽粒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区对油菜薹营养品质的影响及摘薹后产量表现 被引量:27
2
作者 林宝刚 任韵 +5 位作者 柳寒 何伟民 张冬青 吴德志 余华胜 华水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71-2079,共9页
为明确油菜薹的营养品质、不同"油蔬"两用型油菜薹品质、菜薹产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测定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类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比较了油菜薹、红菜薹和白菜薹3种菜薹的营养品质;6个"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系... 为明确油菜薹的营养品质、不同"油蔬"两用型油菜薹品质、菜薹产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测定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类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比较了油菜薹、红菜薹和白菜薹3种菜薹的营养品质;6个"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系)油菜薹营养品质;杭州余杭和丽水龙泉2个生态区的油菜薹产量、籽粒产量以及经济效应。结果表明,油菜薹可溶性糖、3种维生素类物质(维生素C、B1和B6)、有效Zn和全Se含量分别是白菜薹的1.82、2.61、4.44、1.68、1.81和1.67倍,表明油菜薹具有优良的营养品质。6个油菜品种(系)的油菜薹的糖类物质(除果糖)和维生素类物质含量在丽水龙泉均显著高于杭州余杭。就微量元素而言,有效Fe、有效Cu、有效Zn和全Se含量在杭州余杭显著高于丽水龙泉,有效Mn含量则相反。说明油菜薹中需要经过代谢、运转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在丽水龙泉具有显著优势,而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元素则相反。"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系)籽粒和菜薹产量受生态区影响显著。通过增加采收一季菜薹,油菜的经济效益可增加一倍。本研究为"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利用以及不同生态区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薹 品质 产量 生态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Polima和Shan 2A CMS的orf224基因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林宝刚 黄海 +1 位作者 张龙 张明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82-1286,共5页
目的油菜PolimaCMS的线粒体基因组中含有orf224的4.5kb的区段是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验证Shan2ACMS与PolimaCMS在orf224的差异性。方法根据orf224设计5′端和3′端的1对特异引物,对PolimaCMS和Shan2ACMS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在... 目的油菜PolimaCMS的线粒体基因组中含有orf224的4.5kb的区段是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验证Shan2ACMS与PolimaCMS在orf224的差异性。方法根据orf224设计5′端和3′端的1对特异引物,对PolimaCMS和Shan2ACMS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在Shan2A中得到与orf224同源的DNA片段,对其测序分析。结果两序列均由675个碱基组成,核苷酸同源性为99.3%。结论证实Shan2ACMS与PolimaCMS的orf224基因上存在差异,不能简单的从两者具有共同的恢保关系上说明Shan2ACMS就是已知的Polima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Polima不育系 Shan2A不育系 Orf224 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采收时期对油蔬两用型油菜菜薹维生素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林宝刚 怀燕 +5 位作者 李志平 柳寒 任韵 张冬青 余华胜 华水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813-2822,共10页
为明确施氮量和采收时期对油蔬两用型油菜薹维生素含量的影响,以富硒1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施氮量(120、180和240 kg·hm^-2)和4个采收时期(以株高20、30、40和50 cm表示),分析了油菜薹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和... 为明确施氮量和采收时期对油蔬两用型油菜薹维生素含量的影响,以富硒1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施氮量(120、180和240 kg·hm^-2)和4个采收时期(以株高20、30、40和50 cm表示),分析了油菜薹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含量的变化;比较了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抗坏血酸氧化酶(AAO)、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并分析了维生素家族基因在菜薹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薹还原型维生素C(AsA)含量降低;氧化型维生素C(DHA)含量在株高20 cm采收时增加,但在30 cm及以上株高采收时则降低;维生素E和维生素B6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维生素B1含量增加;维生素C合成关键酶GalLDH活性先略增加后降低;AAO和DHAR活性增加,APX和MDHAR活性则整体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且施氮量增加后,维生素家族各基因在株高30和40 cm采收的菜薹中主要表现为正向调控,而在株高20和50 cm采收的菜薹中主要表现为负向调控。就采收时期而言,菜薹中的维生素含量在株高30~40 cm时高于其他时期;在同一施氮量下,随着菜薹采收株高的增加,维生素家族基因的表达量主要呈上调模式。综合分析可知,GalLDH活性的降低以及AAO/DHAR和APX/MDHAR代谢平衡是增施氮肥导致菜薹维生素C含量降低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为油蔬两用型油菜薹优质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采收时期 油菜薹 维生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钠对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的胁迫效应 被引量:12
5
作者 林宝刚 张尧锋 +2 位作者 余华胜 丁厚栋 张冬青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4-627,共4页
以种子发芽指数、相对根长和相对苗高为耐盐性指标,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对10个油菜品系种子发芽的盐胁迫效应。结果表明:0.4%NaCl的浓度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对大多数品系发芽指数和相对根长的抑制也不显著,0.6%NaCl的浓度对根的生长有显著... 以种子发芽指数、相对根长和相对苗高为耐盐性指标,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对10个油菜品系种子发芽的盐胁迫效应。结果表明:0.4%NaCl的浓度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对大多数品系发芽指数和相对根长的抑制也不显著,0.6%NaCl的浓度对根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其他2个指标的盐胁迫效应不显著,0.8%NaCl的浓度能显著抑制根和苗的生长,但发芽指数没有显著的胁迫反应,1.0%NaCl的浓度能使有些品系发芽,但其发芽指数受到了显著抑制,并且完全抑制了根和苗的生长。综合分析3个指标对NaCl盐胁迫的反映得知,‘S82’和‘制B14’的耐盐性最好,‘Zm50×[9603×浙758]’耐盐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钠 种子萌发 胁迫 甘蓝型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密度和氮肥用量对‘浙油50’产量和含油量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林宝刚 余华胜 +3 位作者 张尧锋 丁厚栋 黄银琪 张冬青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1-544,共4页
以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新品种‘浙油50’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播期、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其产量、经济性状和含油量的影响,探索‘浙油50’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9月20日—10月10日播种期,随着播期推迟,平均产量、含油量... 以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新品种‘浙油50’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播期、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其产量、经济性状和含油量的影响,探索‘浙油50’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9月20日—10月10日播种期,随着播期推迟,平均产量、含油量及单株总角数、单株产量、一次分枝数和主花序结角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千粒重不断增大;种植密度7.5万株.hm-2的平均产量、含油量和有效分枝位显著低于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的密度水平,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和一次分枝数与之相反,而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2个密度水平间以上性状除有效分枝位外无显著性差异。在氮肥用量150~450 kg.hm-2范围内,施用氮肥越多,产量极显著增高,一次分枝数越多,单株总角数越多,单株产量也越高,而每角粒数越少,含油量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油50 播期 密度 氮肥 产量 经济性状 含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诱导的新雄性不育系过氧化物酶和脂酶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林宝刚 张明龙 王桂荣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4-306,共3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对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olima、Shan2A、Ogu和辐照处理的新雄性不育系Xin1和Xin2及其保持系Shan2B的种子进行了脂酶和过氧化物酶分析,结果表明:5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比保持系Shan2B多1条迁移率为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对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olima、Shan2A、Ogu和辐照处理的新雄性不育系Xin1和Xin2及其保持系Shan2B的种子进行了脂酶和过氧化物酶分析,结果表明:5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比保持系Shan2B多1条迁移率为0.45的脂酶(EST)谱带;Xin1、Shan2A和Polima各有4条过氧化物酶(POD)谱带,保持系缺少1条迁移率为0.61的POD谱带,推测这一同工酶的表达可能与雄性不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 脂酶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物酶(POD)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同工酶分析 辐照诱导 聚丙烯酰胺凝胶 甘蓝型油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品质育种方法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林宝刚 张冬青 +5 位作者 丁厚栋 张尧锋 余华胜 华水金 邵美红 刘化宙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79-1984,共6页
为提高油菜中油份和油酸等品质性状的含量,根据油菜遗传规律和育种经验,总结出了油菜品质育种的新方法——优群优选法。该方法的核心是构建目标品质的优类群,低世代(F1~F2)开放选择,中世代(F3~F5)套袋自交和开放单株优选同步进行,待... 为提高油菜中油份和油酸等品质性状的含量,根据油菜遗传规律和育种经验,总结出了油菜品质育种的新方法——优群优选法。该方法的核心是构建目标品质的优类群,低世代(F1~F2)开放选择,中世代(F3~F5)套袋自交和开放单株优选同步进行,待F6~F8代形成稳定的高产高品质株系后,利用多环境种植测定其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性,选出目标性状变异幅度小、品质优异、产量高的品系参加各级试验。以该方法选育出浙油50、浙油51、浙油33、浙油21等含油量高于47%的品种,其含油量和产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育成了我国第1个高油酸品种浙油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品质育种 优群优选 选择世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和过氧化物酶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林宝刚 张明龙 张龙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39,共4页
对3个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和亲本的农艺性状表现及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浅析,研究结果表明:杂种的产量性状,如单株粒重、单株有效角果数、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等,比其双亲有明显的优势;杂种花期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 对3个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和亲本的农艺性状表现及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浅析,研究结果表明:杂种的产量性状,如单株粒重、单株有效角果数、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等,比其双亲有明显的优势;杂种花期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双亲,与株高、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千粒重等性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杂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农艺性状 杂种优势 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采收株高对油菜薹外观性状、养分积累和氨基酸组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宝刚 郝鹏飞 +4 位作者 任韵 怀燕 张慧 薛波文 华水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74-2481,共8页
为明确施氮量和采收株高对油菜薹外观性状、养分积累和氨基酸组分含量的影响,以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富硒1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采收株高为副区,测定了油菜薹粗度和鲜重,氮(N)、磷(P)和钾(K)浓度,硝酸还原酶(NR)、... 为明确施氮量和采收株高对油菜薹外观性状、养分积累和氨基酸组分含量的影响,以油蔬两用型油菜品种富硒1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采收株高为副区,测定了油菜薹粗度和鲜重,氮(N)、磷(P)和钾(K)浓度,硝酸还原酶(NR)、谷酰胺合成酶(GS)和天冬酰胺合成酶(AS)活性,亚硝酸盐含量以及16种氨基酸组分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株高的增加,油菜薹粗度降低,但施氮量对油菜薹粗度影响不显著;增施氮肥增加了油菜薹鲜重;在各施氮量处理下,采收株高30 cm时,油菜薹鲜重高于其他采收株高。油菜薹N和K浓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而施氮量对油菜薹P浓度影响不显著。氮代谢过程中NR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与氮素浓度变化一致;而GS和AS活性则表现为持续降低。在采收株高20和30 cm处理下,油菜薹氨基酸组分含量主要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采收株高40 cm时,油菜薹中的缬氨酸等7种氨基酸含量在各施氮量处理下差异不显著,天冬氨酸等8种氨基酸含量在施氮量180 kg·hm^(2)处理下最高,采收株高50 cm时,谷氨酸等4种氨基酸含量在施氮量180 kg·hm^(2)处理下最高,其余氨基酸组分含量在各施氮量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在施氮量180 kg·hm^(2)、采收株高40 cm时油菜薹具有较好的品质。本研究结果为油蔬两用型油菜薹优质栽培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薹 施氮量 采收株高 养分 氨基酸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仙人掌的离体培养及其快繁技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宝刚 张明龙 张龙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3-66,共4页
本文研究了食用仙人掌的离体培养所需的适宜培养基及其移栽技术,适宜的培养基为:不定芽诱导,2/3MS+BA0.5mg/L+NAA0.05mg/L,在诱导分化过程中,有些产生淡黄色颗粒状愈伤组织,从愈伤组织中分化出芽,有些直接分化出丛生芽;继代增殖,同诱导... 本文研究了食用仙人掌的离体培养所需的适宜培养基及其移栽技术,适宜的培养基为:不定芽诱导,2/3MS+BA0.5mg/L+NAA0.05mg/L,在诱导分化过程中,有些产生淡黄色颗粒状愈伤组织,从愈伤组织中分化出芽,有些直接分化出丛生芽;继代增殖,同诱导分化培养基相同,继代培养30d,平均增殖系数为4.0,分化率达100%;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mg/L,培养一周后,开始生根,20d后,生根率达100%,平均每颗生根4颗。当根长达5cm时,移栽到石英砂,成活率达95%,再移栽到花盆,成活率也达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仙人掌 离体培养 快繁技术 愈伤组织 不定芽诱导 分化培养基 生根培养基 移栽技术 分化过程 直接分化 继代增殖 增殖系数 继代培养 成活率 颗粒状 丛生芽 生根率 石英砂 平均 出芽 花盆 根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辐照新不育系Mx1与Mx2及其保持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宝刚 张明龙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8-20,共3页
Mx1和Mx2是通过辐射甘蓝型油菜瑞典品种得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采用RAPD技术对Mx1和Mx2及其保持系陕2B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了比较研究。共使用了210个随机引物,其中有163个引物在两系之间都得到了扩增产物,15个引物扩增结果在两系... Mx1和Mx2是通过辐射甘蓝型油菜瑞典品种得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采用RAPD技术对Mx1和Mx2及其保持系陕2B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了比较研究。共使用了210个随机引物,其中有163个引物在两系之间都得到了扩增产物,15个引物扩增结果在两系之间表现出了遗传多态性。Mx1和Mx2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持系 甘蓝型油菜 两系 RAPD分析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随机引物 扩增产物 线粒体DNA 遗传多态性 RAPD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林宝刚 丁厚栋 +2 位作者 张尧锋 余华胜 张冬青 《中国种业》 2010年第4期47-49,共3页
利用系统聚类法,对117份国外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10个农艺性状和4个品质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亲缘关系,合理利用品种资源。结果表明:117份材料分为2个类群,分别包括71个和46个品种(系)。第Ⅰ、Ⅱ类群又分别分为6个和7个亚类群,... 利用系统聚类法,对117份国外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10个农艺性状和4个品质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亲缘关系,合理利用品种资源。结果表明:117份材料分为2个类群,分别包括71个和46个品种(系)。第Ⅰ、Ⅱ类群又分别分为6个和7个亚类群,第Ⅰ-1、Ⅰ-2亚类群各再分为7个品种群,第Ⅱ-2、Ⅱ-6亚类群分别再分为5个和3个品种群。第Ⅰ类群的品质较好,芥酸含量平均为4.3%,6个亚类群间农艺性状有较大差异,而第Ⅱ类群品质较差,7个亚类群间差异较小。从中发现了长荚、大粒、早熟和角密等特异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不同药剂对油菜浙油50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宝刚 丁厚栋 +3 位作者 余华胜 张尧锋 华水金 张冬青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第7期975-976,1014,共3页
为了研究初花期叶片喷施多聚硼+磷酸二氢钾、赤霉酸、多效唑和能量合剂对油菜产量、品质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浙油50为材料,在初花期与咪酰胺混合一次性叶面喷施4种不同药剂。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多效唑和能量合剂效果最佳,产量和产油量比... 为了研究初花期叶片喷施多聚硼+磷酸二氢钾、赤霉酸、多效唑和能量合剂对油菜产量、品质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浙油50为材料,在初花期与咪酰胺混合一次性叶面喷施4种不同药剂。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多效唑和能量合剂效果最佳,产量和产油量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并能降低有效分枝位,增加一次分枝数和二次分枝数,从而提高单株角果总数,而含油量和千粒重有所下降,但喷施赤霉酸和多聚硼+磷酸二氢钾处理的产油量增产不显著。从用工及药剂成本分析,建议浙油50在初花期每667 m2叶面喷施40 g多效唑+30 m L咪酰胺,对水30 kg,667 m2可增纯收益36元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油50 叶面喷施 多效唑 能量合剂 产量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创意文化图案的田间种植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宝刚 张冬青 +3 位作者 张尧锋 余华胜 华水金 丁厚栋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第10期1626-1628,共3页
近年来,创意农业在我国快速发展,各地兴起了利用不同作物或同种作物不同花色或叶色品种种植创意文化图案用于观光旅游的热潮,也逐渐发展成了一门独特的大地艺术。但在田地里将创意文化图案种植成功,则是一件费工、费时、费力的工作,本... 近年来,创意农业在我国快速发展,各地兴起了利用不同作物或同种作物不同花色或叶色品种种植创意文化图案用于观光旅游的热潮,也逐渐发展成了一门独特的大地艺术。但在田地里将创意文化图案种植成功,则是一件费工、费时、费力的工作,本研究利用自编软件计算出图案目标花色与背景花色相交像素点的坐标及相对于地头坐标线的距离,采用一根皮尺即可种植出创意图案,并模拟出种植后的效果图,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创意农业 图案 种植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油菜联品试验品种的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宝刚 赵坚义 +5 位作者 李育 姚祥坦 舒佳宾 钱武 费礼青 余华胜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2期258-260,262,共4页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浙江省油菜联品试验中新品种(系)的稳定性,以2017—2018年度浙江省油菜联品试验产量数据为资料,应用线性回归、Shukla模型和AMMI模型对产量的基因型与环境(G×E)互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双1610、浙油杂1606和嘉...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浙江省油菜联品试验中新品种(系)的稳定性,以2017—2018年度浙江省油菜联品试验产量数据为资料,应用线性回归、Shukla模型和AMMI模型对产量的基因型与环境(G×E)互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双1610、浙油杂1606和嘉油1605不能用回归系数来判断其稳定性,其他品种的回归系数与1无显著性差异,无法进一步比较各品种的稳定性。Shukla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嘉友油菜3号、越优1115、越优1518、H14PB8和嘉友早油1号等5个品种比对照秦优10号稳定,浙双1610最不稳定;经bartlett测验各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AMMI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嘉友油菜3号、越优1518和越优1115表现比对照秦优10号稳定,其欧氏距离(Dg值)分别为2.41、2.47和2.86,对照Dg值为3.46,浙双1610最不稳定,Dg值高达7.06;试点以衢州、绍兴、嘉兴的分辨率较好(Dg值>5.72),而天台和温州的分辨率较低(Dg值<4.96);利用IPCA1和IPCA2制作双标图进一步分析了各品种在不同地点的适应性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试验 线性回归 Shukla模型 AMMI模型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端混合池(BSA)全基因组重测序的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基因定位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尧锋 张冬青 +4 位作者 余华胜 林宝刚 华水金 丁厚栋 傅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3029-3039,共11页
【目的】适合机械化收获是当今油菜育种改良和遗传研究的重要目标。该研究以一个自然变异产生的油菜有限花序(denterminate inflorescence 1,di1)突变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有限花序的遗传模式,开展有限花序性状的基因定位和克隆,以期... 【目的】适合机械化收获是当今油菜育种改良和遗传研究的重要目标。该研究以一个自然变异产生的油菜有限花序(denterminate inflorescence 1,di1)突变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有限花序的遗传模式,开展有限花序性状的基因定位和克隆,以期发掘候选基因,为培育适合机械化收获的油菜新品种提供新思路和新材料,为揭示油菜有限花序遗传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一个稳定遗传的有限花序突变株系FM8与野生型自交系FM7开展正反交,观察F1和F2后代的花序形态,分析有限花序性状的遗传模式。在F2群体中挑选20个有限花序单株和20个野生类型单株构建混合池,对混合池和亲本开展20×和10×覆盖度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定位有限花序性状的关联区间。根据关联区间对应到拟南芥基因组的共线性区段和基因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并对候选基因进行同源克隆,发掘序列变异,筛选关键基因。【结果】油菜有限花序突变性状表现为初花期主花序和侧枝花序顶部形成一个或若干个顶生花,花序无限生长受阻,导致结角期主枝和侧枝有封顶特征即有限花序。有限花序突变株系与野生型正反交F1均表现为野生型,F2代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的分离比符合13﹕3,说明有限花序的遗传受2对隐性基因和1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互作控制。对混合池及亲本开展全基因组重测序,得到30 12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标记和107 636个插入缺失标记(In Dels)标记,用于有限花序性状的全基因组定位。定位结果共检测获得7个显著关联区间,分布于油菜A08、A09、A10、C08和C09共5条染色体。其中,A10染色体上的关联区间峰值最高,是控制有限花序性状的主效位点。并且,A10染色体关联区间内的14.36—15.07 Mb的区域与C09染色体2个关联区间显示高度同源性。候选基因预测发现位于A08、A09、A10、C08和C09的5个关联区间包含有8个候选基因,包括TERMINAL FLOWER 1(TFL1)、FLOWERING LOCUS C(FLC)、ATBZIP14(FD)、MULTICOPY SUPPRESSOR OF IRA1 4(FVE)和SCHLAFMUTZE(SMZ)。基因序列分析表明di1突变体TFL1、FVE和SMZ的基因编码区存在序列变异,并导致蛋白序列变异。【结论】油菜有限花序突变由2对隐性基因和1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互作控制。与有限花序性状显著关联的区间有7个,其中,位于染色体A10和C09的关联区间具有高度同源性。TFL1、FVE和SMZ被推断为有限花序性状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有限花序 基因定位 关联区间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甘蓝型油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被引量:25
18
作者 张尧锋 余华胜 +4 位作者 曾孝元 林宝刚 华水金 张冬青 傅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8-266,共9页
随着油-稻-稻三熟制种植模式的推进和油菜机械化生产的要求,早熟性状已经成为油菜理论研究和品种选育的关键性状。本文从油菜早熟性状的理论研究、品种选育以及生产应用的层面开展了综合论述。首先介绍了早熟油菜的界定标准及其生长特... 随着油-稻-稻三熟制种植模式的推进和油菜机械化生产的要求,早熟性状已经成为油菜理论研究和品种选育的关键性状。本文从油菜早熟性状的理论研究、品种选育以及生产应用的层面开展了综合论述。首先介绍了早熟油菜的界定标准及其生长特性和选择依据。随后从早熟性状的遗传特性、早熟基因的定位等层面介绍了早熟性状的理论研究现状。在品种选育和应用层面,从早熟品种选育的必要性、早熟品种的选育途径、育种现状以及早熟油菜品种生产应用现状和前景等方面开展了论述。最后针对油菜早熟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了简要概述。本文将为我国早熟油菜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早熟 理论研究 育种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被引量:31
19
作者 丁厚栋 张尧锋 +2 位作者 余华胜 林宝刚 张冬青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103-105,共3页
利用系统聚类法,对84份国内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亲缘关系,合理利用品种资源,结果表明:84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Ⅱ类群有75个品种(系),又可分为2个亚群,第Ⅱ-1、2亚群可再分为3个和4个品种(系)... 利用系统聚类法,对84份国内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亲缘关系,合理利用品种资源,结果表明:84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Ⅱ类群有75个品种(系),又可分为2个亚群,第Ⅱ-1、2亚群可再分为3个和4个品种(系)组。4个类群的农艺性状有较大差异,第Ⅱ-2亚类群生育期较短,但单株产量最高。从中发现了长荚、大粒、早熟和角密等特异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高油优质油菜浙油50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冬青 张尧锋 +3 位作者 余华胜 林宝刚 华水金 丁厚栋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1-526,共6页
为培育稳产、高产、高含油量、低芥酸和低硫甙含量的油菜新品种,缓解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中优质油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文章详细阐述了高产、高油、双低油菜品种浙油50的选育过程,并就其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还探... 为培育稳产、高产、高含油量、低芥酸和低硫甙含量的油菜新品种,缓解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中优质油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文章详细阐述了高产、高油、双低油菜品种浙油50的选育过程,并就其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还探讨了浙油50的育种策略。以9715为母本,鉴6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历经8代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产量的选择,育成了高产、高油的优质油菜新品种浙油50。区试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浙油50最高含油量达50.78%,产量达303.8 kg·667 m-2。该品种现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浙油50 产量 含油量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