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志友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9,共8页
中国人民通过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获得了追求现代化的政治资格,由此真正迈入现代化的门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提升和跨越现代化的历史层级,从而塑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模式。由于独特的... 中国人民通过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获得了追求现代化的政治资格,由此真正迈入现代化的门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提升和跨越现代化的历史层级,从而塑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模式。由于独特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的现代化叙事形成话语破解,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建构、一般规律认知以及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特色等方面展示出现代化的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的出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探赜
2
作者 王司祺 林志友 《创造》 2024年第5期21-25,共5页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建党百年以来,我们党持续推进“第二个结合”并获得了辉煌成就,如欲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浪潮下站稳脚跟、凝聚伟力,更应该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认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出场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自信 实践进路 深刻把握 价值意蕴 持续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发展 被引量:5
3
作者 林志友 何白鸥 关玉梅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这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判断,坚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这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判断,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是一个伴随社会主义始终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找到了认识这一问题的科学路径,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只有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路径,坚持从实践出发,才能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从而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被引量:4
4
作者 林志友 孙炳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4-30,共7页
"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构成了市场经济两大运行机制:"自由竞争"激励了劳动,促使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优胜劣汰"带来了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化,要求生产关系做出相应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保证&qu... "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构成了市场经济两大运行机制:"自由竞争"激励了劳动,促使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优胜劣汰"带来了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化,要求生产关系做出相应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保证"自由竞争"中的"自由"得以真正实现和"优胜劣汰"所造成的两极分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就必须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形成完备社会规范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构建公平教育体系,创新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在按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向前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自由竞争 优胜劣汰 社会基本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重境界 被引量:2
5
作者 林志友 孙炳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共4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不能止步于通俗化,而是包括紧密相联的三个环节:真、善、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重境界是求理论之真,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彻底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不能止步于通俗化,而是包括紧密相联的三个环节:真、善、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重境界是求理论之真,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彻底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二重境界是务理论之善,即人民群众所要接受的理论必须是在实践中能够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三重境界是致理论之美,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必须能够成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武器,创造一个"美"的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求真 务实 致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习近平的中国共产党人担当思想 被引量:7
6
作者 林志友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7,共8页
习近平的共产党人担当思想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习近平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实践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从使命、政治、责任和世界情怀等维度详细阐述了中国共... 习近平的共产党人担当思想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习近平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实践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从使命、政治、责任和世界情怀等维度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担当思想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习近平的共产党人担当思想既同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初衷和肩负使命的历史情怀一脉相承,也凸显了我们党关照现实、持续加强自身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还彰显了我们党实现未来社会发展的期待和决心,更体现了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一员的世界情怀,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无论是应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抑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都需要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充分和强烈的担当意识,必须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习近平的共产党人担当思想的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使命担当 政治担当 责任担当 大国担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多维审视 被引量:5
7
作者 林志友 章冠博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70,共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厚重的历史根基,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从理论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厚重的历史根基,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从理论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内在的思想特性,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人民大众广泛认同;从价值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政治凝聚、经济服务、社会整合、价值引领等重要功能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 历史维度 理论维度 价值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农民动员模式探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林志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3-196,共4页
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如何动员农民走出家庭、加入革命这一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造了以土地改革为内容的经济动员、以政治参与为手段的政治动员、以灌输无产阶级思想为方法的文化动员、以群众路线为途径的组织动员和以诉... 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如何动员农民走出家庭、加入革命这一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造了以土地改革为内容的经济动员、以政治参与为手段的政治动员、以灌输无产阶级思想为方法的文化动员、以群众路线为途径的组织动员和以诉苦、控诉为形式的情感动员等多种模式。这些动员模式在激发农民的革命热情、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和增强革命队伍的战斗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动员 政治动员 文化动员 组织动员 情感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经济的演进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被引量:4
9
作者 林志友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44,共8页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更是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践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理论观点逐步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思想到江泽民对...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更是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践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理论观点逐步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思想到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新概括,从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认识到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新判断,呈现出一种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断创新的发展态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本质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多维解读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志友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0,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步演进的过程,它首先是从策略层面开始的,然后进入到制度层面,最后发展到理念层面,其间,始终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始终表现阶段性与连续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步演进的过程,它首先是从策略层面开始的,然后进入到制度层面,最后发展到理念层面,其间,始终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始终表现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发展形态上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运行必须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其实践目标需要体现人类文明现代进展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马克思主义 基本规律 民族主体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志友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92-94,共3页
革命理论的贫困和饥渴,呼唤着一种新思想、新理论的到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工人阶级队... 革命理论的贫困和饥渴,呼唤着一种新思想、新理论的到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物质条件。五四运动则把存在于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的否定资本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来自西方又相当激烈地批判西方的特性与中国人民当时具有的反传统意识和民族主义精神相一致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社会并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工人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之原因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志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9-112,共4页
从中日两国文化的心理传统来看,日本是无我为中心型,中国则是以我为中心型。从两国文化的历史传统来看,日本是外向开放型,中国则是内向封闭型。从两国文化的基本形态来看,日本是并存型,中国则是单一型。从两国文化的摄取形态来看,日本... 从中日两国文化的心理传统来看,日本是无我为中心型,中国则是以我为中心型。从两国文化的历史传统来看,日本是外向开放型,中国则是内向封闭型。从两国文化的基本形态来看,日本是并存型,中国则是单一型。从两国文化的摄取形态来看,日本是全面摄取型,中国则是部分摄取型。从两国社会的协作形态来看,日本是非亲族协作型(忠),中国则是亲族协作型(孝)。从两国社会的教育形态来看,日本是普及、提高能力型,中国则是选拔、达到目的型。由于中日两国各自独特文化形态的差异,决定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文化 成功 失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志友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18,共4页
利用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区别于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国特色"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邓小平不断推进市场经济... 利用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区别于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国特色"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邓小平不断推进市场经济、江泽民始终坚持市场经济、胡锦涛继续发展市场经济,从而在理论上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进市场经济 坚持市场经济 发展市场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8~1960年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及其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志友 曲星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55,共5页
深入研究1958~1960年中国这段经济发展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发掘毛泽东对商品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深刻的理论内容和独到的个人见解:中国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生产阶段;发展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发展商品生产是巩... 深入研究1958~1960年中国这段经济发展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发掘毛泽东对商品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深刻的理论内容和独到的个人见解:中国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生产阶段;发展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发展商品生产是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关于商品经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商品经济 中国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危机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志友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42,169,共5页
限于时代提供的具体条件,经典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主要关涉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还远未完成的今天,人类社会又共同遭遇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样的现实使人们对关注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诸多... 限于时代提供的具体条件,经典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主要关涉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还远未完成的今天,人类社会又共同遭遇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样的现实使人们对关注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诸多质疑。当前,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绕不开的重要课题。中国在改革实践中,为应对发展困境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破解生态危机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经济危机 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反对把“毛泽东思想”改为“毛泽东主义”的历史考证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志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1-104,共4页
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毛泽东曾多次反对过“毛泽东主义”这一提法。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反对王稼祥、萧三等人试图用“毛泽东主义”来替代“毛泽东思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反对吴玉章建议把“毛泽东思想”改为“毛泽东主义”... 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毛泽东曾多次反对过“毛泽东主义”这一提法。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反对王稼祥、萧三等人试图用“毛泽东主义”来替代“毛泽东思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反对吴玉章建议把“毛泽东思想”改为“毛泽东主义”加以宣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反对部分同志提议把“毛泽东思想”改为“毛泽东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反对林彪、康生等人力图把“毛泽东思想”改为“毛泽东主义”加以吹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泽民论“三农”问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志友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3-36,共4页
关键词 “三农”问题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农村工作会议 中国农村改革 建国以来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践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进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志友 王笑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7,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进充分反映和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规避市场经济的弊端,使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进充分反映和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规避市场经济的弊端,使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区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为了化解市场经济带来的诸多弊端和各种矛盾,使其与社会主义目标相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两者的同频共振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所规定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精神文明 先进文化 和谐文化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公社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林志友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4-12,21,共10页
本文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生产者积极性和我国农业生产特点三个角度分别对人民公社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实践效果进行透视 ,加以比较研究 ,以科学地解说人民公社制被取缔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 本文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生产者积极性和我国农业生产特点三个角度分别对人民公社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实践效果进行透视 ,加以比较研究 ,以科学地解说人民公社制被取缔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的兴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公社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经济 管理体制 分配制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梦实现的动力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志友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20,50,共5页
较之于中国梦实现方法、途径、道路的研究,动力的研究似乎有着更为根本性的作用。生产力、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分别居于基础、重要和关键地位,是中国梦实现的动力研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三种力量。生产力是推动中... 较之于中国梦实现方法、途径、道路的研究,动力的研究似乎有着更为根本性的作用。生产力、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分别居于基础、重要和关键地位,是中国梦实现的动力研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三种力量。生产力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基础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深深植根于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人民群众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量,引导人民合理有序参与民族复兴过程并保证复兴的最终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才能使这一力量的推动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拧结各种动力以便形成"合力",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关键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动力 生产力 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