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基础研究最新进展与展望
1
作者 郭冰 杨磊 +31 位作者 郑云 张英逊 李云居 连钢 吕冲 高早春 颜胜权 王友宝 席晓峰 贾会明 赵凯 南巍 李聪博 吴笛 崔莹 连占江 马南茹 温培威 吴晓光 杨峰 闫玉良 曾晟 李天晓 廖俊辉 贺创业 王钊 谌阳平 李志宏 林承键 张焕乔 王乃彦 柳卫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91-216,共26页
核物理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础研究前沿和重大应用领域之一,对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微观层次、国家的地位与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核物理基础研究团队依托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HI-13串列加速器、锦屏深地... 核物理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础研究前沿和重大应用领域之一,对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微观层次、国家的地位与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核物理基础研究团队依托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HI-13串列加速器、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等实验设施,开展了核物理基础相关实验与理论研究,在质子晕核破裂机制、不稳定核衰变新模式、核天体反应深地高精度测量、激光驱动核反应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研究成果。本文评述了“十四五”期间原子能院在核物理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最新进展,并展望了原子能院未来在核物理大科学装置、特色中小型装置、核理论、新型实验技术、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反应 核结构 核理论 核天体物理 激光核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库仑势垒能区^(7)Li+^(207)Pb体系光学势的阈异常现象
2
作者 黄志杰 林承键 +15 位作者 杨磊 贾会明 马南茹 温培威 杨峰 王丹英 骆天鹏 常昶 段海锐 祝颂娴 尹诚 杨炅和 王浩睿 范泽睿 傅凌逸 李慧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55-2261,共7页
对于紧束缚核反应体系,光学势在近库仑势垒能区呈阈异常的现象。对于弱束缚核(如^(6)Li、9Be和6He)参与的反应,光学势呈反常的阈异常现象。然而,对于弱束缚核^(7)Li参与的反应,光学势行为仍存在争议。为此,本工作在近垒和深垒能区高精... 对于紧束缚核反应体系,光学势在近库仑势垒能区呈阈异常的现象。对于弱束缚核(如^(6)Li、9Be和6He)参与的反应,光学势呈反常的阈异常现象。然而,对于弱束缚核^(7)Li参与的反应,光学势行为仍存在争议。为此,本工作在近垒和深垒能区高精度测量了^(7)Li+^(207)Pb体系的弹性散射角分布,采用光学模型拟合并抽取了势参数,结果显示出阈异常的现象。此外,由深垒能区的数据确定了^(7)Li+^(207)Pb体系的反应阈值,约0.82VB(库仑势垒高度),介于典型紧束缚核16O+208Pb体系的0.93VB和弱束缚核^(6)Li+232Th体系的0.73VB之间。这意味着反应阈和破裂阈之间可能存在着关联,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势 弹性散射角分布 弱束缚核 阈异常 色散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核科学长期规划及对中国的启示建议
3
作者 侯梦洁 夏芸 +1 位作者 尹忠红 林承键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4年第8期8-16,共9页
深入分析了美国《探索发现的新时代:2023年核科学长期规划》,旨在为中国核科学发展提供借鉴。解读了美国核科学的优先研究方向,包括夸克与胶子、核结构与核反应、核天体物理、基本对称性、中子和中微子以及理论核物理等领域。研究了美... 深入分析了美国《探索发现的新时代:2023年核科学长期规划》,旨在为中国核科学发展提供借鉴。解读了美国核科学的优先研究方向,包括夸克与胶子、核结构与核反应、核天体物理、基本对称性、中子和中微子以及理论核物理等领域。研究了美国在大科学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经费支持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策略。美国通过持续投入和战略规划,保持其核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提出了中国在核科学领域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大科学装置建设、提供运行费支持、加强国际合作和建立多层次教育体系等建议,以促进中国核科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核科学 加速器 人才 经费 成果转化 交叉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凑的多路△E-E电离室望远镜系统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承键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6-117,共12页
设计、制作了一个紧凑的纵、横向兼容型,多路、多重的ΔE-E电离室望远镜系统。该电离室具有优良的δΔE/ΔE分辨,使得该系统不但有良好的Z分辨,而且有着一定的M分辨。该探测器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重离子核物理... 设计、制作了一个紧凑的纵、横向兼容型,多路、多重的ΔE-E电离室望远镜系统。该电离室具有优良的δΔE/ΔE分辨,使得该系统不但有良好的Z分辨,而且有着一定的M分辨。该探测器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重离子核物理实验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物理 望远镜系统 分辩率 电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形变在近垒和垒下能区阈反常和熔合反应中的效应
5
作者 林承键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7-111,共5页
基于经典的一维势垒穿透模型 ,考虑核静态形变和动力学形变效应 ,建立了联系周边反应和熔合反应的模型———形变 +能量相依的多维势垒穿透模型。该模型成功解释了19F +2 0 8Pb体系的一些实验现象 ,并指出动力学极化效应仅在库仑位垒附... 基于经典的一维势垒穿透模型 ,考虑核静态形变和动力学形变效应 ,建立了联系周边反应和熔合反应的模型———形变 +能量相依的多维势垒穿透模型。该模型成功解释了19F +2 0 8Pb体系的一些实验现象 ,并指出动力学极化效应仅在库仑位垒附近起作用 ,而静态形变效应则在垒下能区起主要作用。这一结论说明 :在用冷熔合形成超重核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形变 垒下能区 静态形变 动力学极化 阈反常 熔合反应 近垒区 库仑位垒 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28)P+^(28)Si总反应截面增强及可能相关的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祖华 阮明 +13 位作者 赵跃林 张焕乔 杨峰 马中玉 林承键 陈宝秋 吴岳伟 詹文龙 郭忠言 肖国青 徐瑚珊 孙志宇 李加兴 陈志强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6-270,共5页
测量了27,28P和相应同中子异位素在28Si靶上的中能反应截面.测得N=12和13同中子异位素的反应截面在Z=15处突然增大.对Z≤14同中子异位素和28P的实验数据结果可以用改进的光学极限近似的Glauber理论很好地描述.28P的反应截面能够用扩大... 测量了27,28P和相应同中子异位素在28Si靶上的中能反应截面.测得N=12和13同中子异位素的反应截面在Z=15处突然增大.对Z≤14同中子异位素和28P的实验数据结果可以用改进的光学极限近似的Glauber理论很好地描述.28P的反应截面能够用扩大核芯以改进的Glauber理论来解释.但是,用改进光学极限和少体近似的Glauber理论却低估了27P的实验数据.理论分析表明,扩大的核芯加质子晕可能是响应27P+28Si反应截面增强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截面 GLAUBER理论 近似 极限 实验数据 光学 质子 异位 机制 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面硅条探测器的研制与测试 被引量:2
7
作者 孙立杰 林承键 +10 位作者 杨峰 郭昭乔 郭天舒 徐新星 包鹏飞 杨磊 贾会明 马南茹 张焕乔 刘祖华 夏清良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6-342,共7页
研制了双面硅条探测器。探测器灵敏面积为48mm×48mm,厚约300μm,结面和欧姆面的硅条互相垂直,均由相互平行、宽度相等的48条组成,每条宽0.9mm、间距0.1mm。对其电气特性(耗尽偏压、反向漏电流、条间电阻)和探测特性(上升时间、... 研制了双面硅条探测器。探测器灵敏面积为48mm×48mm,厚约300μm,结面和欧姆面的硅条互相垂直,均由相互平行、宽度相等的48条组成,每条宽0.9mm、间距0.1mm。对其电气特性(耗尽偏压、反向漏电流、条间电阻)和探测特性(上升时间、能量分辨、条间串扰)进行了测试。在偏压为-15V时,各条平均反向漏电流小于10nA。对于从结面入射的5.157 MeV的α粒子,前放信号上升时间约45ns,结面各条的能量分辨率约0.6%-0.7%,基本无条间串扰;欧姆面各条能量分辨率较差,存在条间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面硅条探测器 微电子工艺 电气特性 探测特性 条间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核物理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志宏 林承键 +23 位作者 郑云 高早春 王友宝 张英逊 李聪博 顾建中 吴晓光 杨磊 谌阳平 颜胜权 赵凯 田源 贾会明 李云居 曾晟 连钢 闫玉良 马南茹 杨峰 温培威 崔莹 连占江 张焕乔 柳卫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7-34,共18页
低能核物理是核能开发与核技术应用的创新源头与基础支撑,在国民经济等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核物理基础研究团队,依托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等国内外核科学装置,在关键天体核反应的间接测量、天体物理圣杯反应12 C(... 低能核物理是核能开发与核技术应用的创新源头与基础支撑,在国民经济等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核物理基础研究团队,依托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等国内外核科学装置,在关键天体核反应的间接测量、天体物理圣杯反应12 C(α,γ)16 O、奇特核体系的光学势和颈部参数对裂变的影响等低能核物理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取得突破,获得一些创新性的研究结果。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团队在低能核物理基础研究方向上取得的一些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科学 低能核物理 核理论 实验核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背角准弹散射研究近库仑势垒能区重离子核反应
9
作者 贾会明 林承键 +9 位作者 杨磊 马南茹 王东玺 杨峰 徐新星 孙立杰 温培威 钟福鹏 孙浩瀚 张焕乔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55-1761,共7页
利用背角准弹散射的方法开展了近库仑势垒(近垒)能区重离子核反应机制的研究。高精度测量了深垒下能区16O+152,154Sm、184W、196Pt和208Pb等体系的背角准弹散射激发函数,用耦合道计算抽取了核势的表面弥散参数,结果表明考虑耦合道效应... 利用背角准弹散射的方法开展了近库仑势垒(近垒)能区重离子核反应机制的研究。高精度测量了深垒下能区16O+152,154Sm、184W、196Pt和208Pb等体系的背角准弹散射激发函数,用耦合道计算抽取了核势的表面弥散参数,结果表明考虑耦合道效应得到的表面弥散参数值正常。基于背角准弹散射势垒分布对核结构的敏感性,尝试用深垒下能区16O+152Sm、170Er和174Yb等体系的背角准弹散射来抽取形变靶核的十六极形变参数,所抽取值与已有结果趋势一致,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此外,研究了弱束缚核体系的破裂效应,其表现为背角准弹势垒分布较全熔合势垒分布向低能移动,所得结果进一步说明势垒分布同时含有核结构和核反应机制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准弹散射 势垒分布 表面弥散参数 十六极形变 破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Ca β缓发质子发射实验研究
10
作者 孙立杰 林承键 +17 位作者 徐新星 王建松 贾会明 杨峰 杨彦云 杨磊 包鹏飞 张焕乔 金仕纶 韩建龙 吴振东 张宁涛 陈思泽 马军兵 马朋 马南茹 刘祖华 郑垒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1-46,共6页
对β缓发质子衰变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获取极丰质子核及其核结构知识的有力工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放射性束流线上开展了37Ca β缓发质子发射实验,采用将感兴趣核注入双面硅条探测器测量其关联衰变的实验方法,在连续束模... 对β缓发质子衰变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获取极丰质子核及其核结构知识的有力工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放射性束流线上开展了37Ca β缓发质子发射实验,采用将感兴趣核注入双面硅条探测器测量其关联衰变的实验方法,在连续束模式下测量了37Ca β缓发质子衰变能谱、半衰期、衰变分支比。实验结果与已有文献数据在误差范围内基本符合,证实了我们实验方法的可行性与数据处理程序的可靠性,为下一步开展更近质子滴线核衰变研究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缓发质子发射 双面硅条探测器 质子能谱 半衰期 衰变分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转移反应研究~6He奇特核体系的光学势
11
作者 杨磊 林承键 +9 位作者 贾会明 马南茹 王东玺 杨峰 徐新星 孙立杰 温培威 钟福鹏 孙浩瀚 张焕乔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62-1772,共11页
由于受到放射性束强度弱、品质差的限制,奇特核体系的光学势性质一直是亟待解决的国际难题。本工作利用稳定束的转移反应作为探针,深入研究了反应出射道奇特核体系的光学势性质。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在近库仑位... 由于受到放射性束强度弱、品质差的限制,奇特核体系的光学势性质一直是亟待解决的国际难题。本工作利用稳定束的转移反应作为探针,深入研究了反应出射道奇特核体系的光学势性质。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在近库仑位垒能区高精度测量了7Li+63Cu、208Pb的弹性散射以及单质子转移反应角分布,并利用扭曲波玻恩近似(DWBA)和耦合反应道(CRC)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抽取了出射道6He+64Zn、209Bi晕核体系的光学势参数。所得参数可重现文献中已有的6He体系的弹性散射角分布,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对所得势参数的能量相依性的分析表明,在重体系6He+209Bi中,基于因果律的色散关系并不适用,其潜在的物理原因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特核体系 光学势 转移反应 色散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Li+^(208)Pb光学势灵敏半径的能量相依性
12
作者 杨磊 林承键 +7 位作者 贾会明 徐新星 杨峰 张焕乔 刘祖华 马南茹 孙立杰 王东玺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5-389,共5页
光学势灵敏区域的确定是研究光学势性质的先决要素。本工作利用扰动法,抽取并研究了弱束缚体系~6Li+^(208)Pb光学势灵敏区域的能量相依性。结果表明,该体系光学势实部和虚部的灵敏区域均呈现多峰结构。内部的灵敏区域对应体系库仑势垒... 光学势灵敏区域的确定是研究光学势性质的先决要素。本工作利用扰动法,抽取并研究了弱束缚体系~6Li+^(208)Pb光学势灵敏区域的能量相依性。结果表明,该体系光学势实部和虚部的灵敏区域均呈现多峰结构。内部的灵敏区域对应体系库仑势垒的穿透过程,其位置基本不随能量的变化而改变;而外部的灵敏区域则对应体系的表面相互作用过程,并且存在强烈的能量相依性。采用新的灵敏区域重新检测了~6Li+^(208)Pb光学势的性质,结果表明在新的灵敏区域内,~6Li+^(208)Pb光学势虚部表现出传统的阈异常现象,而并非之前所观察到的破裂阈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势 灵敏区域 扰动法 阈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核反应及相关核结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杨磊 林承键 +4 位作者 贾会明 马南茹 温培威 杨峰 张焕乔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3-73,共11页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反应团队依托国内外的大科学装置,在重离子熔合-裂变机制、垒下熔合增强机制、奇特核反应机制、奇异结构和奇异衰变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本文对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进行了简要回顾。主要包括:(1)系统调查了正...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反应团队依托国内外的大科学装置,在重离子熔合-裂变机制、垒下熔合增强机制、奇特核反应机制、奇异结构和奇异衰变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本文对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进行了简要回顾。主要包括:(1)系统调查了正Q值中子转移的耦合道效应,并提出了自洽的方法评估转移耦合的贡献,发现了异常的同位素效应;(2)提出了用高精度背角准弹散射方法抽取原子核的形变参数,确证了原子核存在十六极形变;(3)提出了用轻带电粒子的替代俘获反应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关键的^(239)Pu(n,2n)反应截面;(4)系统考察了sd壳丰质子核奇异衰变谱学,发现了^(22)Si的β缓发双质子衰变模式,并发现镜像核^(22)Si/^(22)O的β衰变中存在极大的同位旋不对称性,同时在^(26)Si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强的同位旋混合态;(5)系统研究了奇特核体系在近垒能区的反应机制,首次给出了实验证据表明经典色散关系不适用于中子晕核^(6)He+^(209)Bi体系,并对质子滴线核8B和17F的反应机制进行了细致考察。本文也对将来基于重离子飞行时间谱仪和北京放射性束流线可能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离子核反应 近垒能区 奇异核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垒和垒下重离子熔合裂变碎片各向异性的异常
14
作者 张焕乔 刘祖华 +6 位作者 许谨诚 吕骏 钱兴 阮明 谯愚 林承键 徐侃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系统总结了研究近垒和垒下重离子熔合裂变反应碎片各向异性的异常的结果 ,提出一个新的预平衡裂变模型 ,成功地解释了碎片各向异性的异常现象 .但对异常宽峰结构不能说明 ,有待进一步研究 .
关键词 熔合裂变 碎片各向异性 激发函数 重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F+^(58)Ni弹性散射和破裂反应实验装置的设计
15
作者 郑垒 林承键 +2 位作者 张高龙 贾会明 张焕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08-1713,共6页
近库仑位垒能区弱束缚原子核的动力学效应研究是当前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由于缺乏对其实验方面的研究,没有系统性的结论,因此需要大力开展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质子滴线核17F在中重靶核58Ni上的弹性散射和破裂反应设计了实验装置.根据... 近库仑位垒能区弱束缚原子核的动力学效应研究是当前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由于缺乏对其实验方面的研究,没有系统性的结论,因此需要大力开展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质子滴线核17F在中重靶核58Ni上的弹性散射和破裂反应设计了实验装置.根据反应运动学,利用蒙特卡罗程序模拟计算了散射的17F分布,以及破裂产生的16O和质子分布.根据模拟计算,得到了实验装置的参数,包括探测几何效率,覆盖的立体角,反应产物17F、16O和质子的能量沉积和几何关系等.这套装置对16O和质子的符合效率为4.7%±0.1%,这为实验的开展打好了基础.用此装置,将可以在一系列国际大科学装置上开展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特核 弹性散射 破裂反应 探测器 模拟 符合效率 实验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束流漂移对硅条探测器阵列测量的影响
16
作者 孙浩瀚 林承键 +7 位作者 马南茹 王东玺 贾会明 杨磊 杨峰 钟福鹏 温培威 姚永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87-1293,共7页
为研究束流漂移对结构紧凑、覆盖立体角较大的硅条探测器阵列测量的影响,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束流漂移对熔合蒸发残余核α衰变和卢瑟福散射角分布的影响,表明束流漂移距离小于3.0 mm时,探测器阵列的对称性能将... 为研究束流漂移对结构紧凑、覆盖立体角较大的硅条探测器阵列测量的影响,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束流漂移对熔合蒸发残余核α衰变和卢瑟福散射角分布的影响,表明束流漂移距离小于3.0 mm时,探测器阵列的对称性能将计数误差控制在10%以下。开展了25 MeV和40 MeV 6Li+209Bi体系的实验测量,利用监视器数据研究了束流漂移的情况,结果表明,所有轮次的束流漂移均未超过3.0 mm。对束流漂移进行修正后,用3种不同的立体角刻度方法得到了弹性散射角分布,感兴趣的40 MeV数据与文献数据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条探测器阵列 蒙特卡罗模拟 束流漂移 角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实验熔合激发函数抽取势垒高度
17
作者 崔丹腾 温培威 +10 位作者 林承键 贾会明 王宁 杨磊 马南茹 王东玺 杨峰 徐新星 孙立杰 钟福鹏 钟善豪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729-1736,共8页
库仑势垒在低能重离子核反应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它不能被直接测量,需通过不同类型的重离子核反应间接提取。目前对库仑势垒的系统研究大都比较依赖于所采用的相互作用势模型和反应理论模型。本工作采用实验熔合截面与能量的乘积相对... 库仑势垒在低能重离子核反应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它不能被直接测量,需通过不同类型的重离子核反应间接提取。目前对库仑势垒的系统研究大都比较依赖于所采用的相互作用势模型和反应理论模型。本工作采用实验熔合截面与能量的乘积相对于能量的一阶微分作为穿透系数,并将穿透系数最大值一半的位置定义为熔合反应的经验势垒高度。该定义不依赖于理论模型,具有优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依据该定义,采用耦合道模型CCFULL及Wong公式拟合12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熔合激发函数,进而提取库仑势垒高度。通过比较本工作中从实验值抽取的势垒高度和不同理论势模型预测的势垒高度,以及其随同位旋不对称度的变化,发现Bass80和WKJ公式与本工作的结果最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离子熔合反应 库仑势垒 穿透系数 耦合道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O+^(197)Au准弹性散射实验对硅条探测器定位刻度
18
作者 闫文奇 胡海龙 +19 位作者 张高龙 林承键 张焕乔 张春雷 贾会明 安广朋 吴振东 徐新星 杨峰 刘祖华 Kubono S Yamaguchi H Hayakawa S Binh D N Kwon Y K Iwasa N Mazzocco M Commara La M Romoli M Signorini C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1-75,共5页
本实验利用101 MeV和59 MeV的16O轰击197Au靶对实验中的硅条探测器位置进行了刻度。利用反应产生的准弹散射粒子16O得到在两个能量下此系统的准弹散射角分布,通过对角分布的分析,观察到实验角分布数据合理,符合重离子在重靶上的弹性散... 本实验利用101 MeV和59 MeV的16O轰击197Au靶对实验中的硅条探测器位置进行了刻度。利用反应产生的准弹散射粒子16O得到在两个能量下此系统的准弹散射角分布,通过对角分布的分析,观察到实验角分布数据合理,符合重离子在重靶上的弹性散射角分布的图像规律,说明实验中用到的硅条探测器系统定位准确,能够用于弹性散射角分布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弹性散射 角分布 硅条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cal Potential Parameters of Weakly Bound Nuclear System 17^F+13^C 被引量:2
19
作者 安广朋 林承键 +10 位作者 张焕乔 刘祖华 杨峰 张高龙 张春雷 吴振东 贾飞 贾会明 徐新星 白春林 喻宁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4237-4239,共3页
Elastic scattering angular distributions of the 14^N+16^O system and the angular distributions of transfer reaction 16^O(14^N,13^C)17^F at ELab=76.2 MeV and 57 MeV have been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by means of the ... Elastic scattering angular distributions of the 14^N+16^O system and the angular distributions of transfer reaction 16^O(14^N,13^C)17^F at ELab=76.2 MeV and 57 MeV have been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by means of the exact finiterange distorted-wave Born approximation with the PTOLEMY code. The optical potential parameters for the weakly bound nuclear system 17^F+13^C have been deduced and applied to analyse the elastic scattering angular distributions of the similar systems 17^F+12^C and 17^F+14^N which are taken from literatur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ransfer reaction with stable projectile and target combination can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extract the optical potential parameters for the weakly bound nuclea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eld emission molybdenum dioxide enhancement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Beta-Delayed Proton Emission of 36,37Ca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立杰 林承键 +15 位作者 徐新星 王建松 贾会明 杨峰 杨彦云 杨磊 包鹏飞 张焕乔 金仕纶 吴振东 张宁涛 陈思泽 马军兵 马朋 马南茹 刘祖华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0-34,共5页
The investigation of beta-delayed proton decay mode has become a powerful probe to study the proton-rich nuclei and their nuc/eax structure. To study exotic nuclei with extremely low purity produced by the Radioactive... The investigation of beta-delayed proton decay mode has become a powerful probe to study the proton-rich nuclei and their nuc/eax structure. To study exotic nuclei with extremely low purity produced by the Radioactive Ion Beam Line in Lanzhou, we perform an experiment of beta-delayed proton emission of 36,37^Ca under a high-intensity continuous-beam mode. Ions are implanted into a double-sided silicon strip detector, where the subsequent decays are correlated to the preceding implantations in time sequence. The energy spectra of delayed protons from 36,37^Caβ decay, half-lives and decay branching ratios axe measur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firm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data and some improved results are obtained as well, demonstr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our detection approach and the reliability of our data analysis procedure. This allow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powerful detection arrays and further research on nuclei closer to proton-drip line on the basis of present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erimental Study of Beta-Delayed Proton Emission of 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