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高层转换层结构的智能选型 被引量:7
1
作者 林煌斌 王全凤 张云波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7-431,共5页
分析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选型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选型的数学模型.有针对性地收集国内外62个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工程实例,分别采用BP(Back-Propagation)算法和L-M(Levernberg-Marquart)... 分析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选型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选型的数学模型.有针对性地收集国内外62个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工程实例,分别采用BP(Back-Propagation)算法和L-M(Levernberg-Marquart)算法进行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选型的研究.设计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复杂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智能选择,使单一设计人员通过向人工神经网络输入若干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基本信息,便可在方案阶段解决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结构型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转换层 结构选型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算法的能量等值延性指标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林煌斌 唐寿高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9,共10页
设计多层前馈BP、径向基RBF和遗传优化GA-BP算法训练并预测能量等值法极限承载延性指标μΔe,采用5个控制参数及PEER库与拟静力试验作为训练和预测样本.编写BP及其隐含层节点数和学习率的优化算法,编写RBF及其节点数和中心宽度的优化算... 设计多层前馈BP、径向基RBF和遗传优化GA-BP算法训练并预测能量等值法极限承载延性指标μΔe,采用5个控制参数及PEER库与拟静力试验作为训练和预测样本.编写BP及其隐含层节点数和学习率的优化算法,编写RBF及其节点数和中心宽度的优化算法,采用GA优化BP算法权值wij和阈值θj并抑制局部最优及逼近数据规律,并实现算法预测足尺框架柱延性指标μΔe值.研究表明GA-BP具有最佳适用性和计算优越性,提供结构损伤评价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算法 能量等值 延性指标 损伤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制度的教学改革 被引量:6
3
作者 林煌斌 曾琦芳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08-112,共5页
通过分析21世纪土木工程教育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培养注册结构工程师的周期和学制、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内容。介绍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提出了结合工程实际的教学内容动态... 通过分析21世纪土木工程教育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培养注册结构工程师的周期和学制、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内容。介绍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提出了结合工程实际的教学内容动态发展、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同时结合集美大学新办土木工程专业的具体情况,比较分析了专业培养目标、周学时数和年学时数、课程设置学时比较、面向工程实际的教学改革、结合结构设计竞赛的专业改革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 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混凝土柱变形-耗能损伤模型的参数确定 被引量:1
4
作者 林煌斌 王全凤 刘良林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2-325,共4页
基于变形-耗能双参数损伤模型,对HRB 400高强度钢筋混凝土柱的试验数据和现象进行损伤评价,确定高强度混凝土柱损伤模型参数.结合试验和震害中观察的破坏现象,计算不同性能HRB 400高强度混凝土柱所对应的损伤指数,并进一步结合构件破损... 基于变形-耗能双参数损伤模型,对HRB 400高强度钢筋混凝土柱的试验数据和现象进行损伤评价,确定高强度混凝土柱损伤模型参数.结合试验和震害中观察的破坏现象,计算不同性能HRB 400高强度混凝土柱所对应的损伤指数,并进一步结合构件破损状态及其对应的损伤指数,确立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等4种不同破坏等级的损伤指数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模型 变形-耗能 高强钢筋混凝土 损伤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描述结构动力卸载刚度的指标验证 被引量:1
5
作者 林煌斌 王全凤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6-679,共4页
提出可用于描述结构动力卸载刚度修正系数和能量变换关系系数,建立卸载过程的弹性变形能及卸载刚度表达式,并用钢骨混凝土柱恢复力试验数据对结论进行可行性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在评价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中引入结构卸载刚度修正系数... 提出可用于描述结构动力卸载刚度修正系数和能量变换关系系数,建立卸载过程的弹性变形能及卸载刚度表达式,并用钢骨混凝土柱恢复力试验数据对结论进行可行性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在评价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中引入结构卸载刚度修正系数和能量变换关系系数,可以定量评价结构动力卸载,较好地解释卸载时,结构卸载刚度矩阵随时间变化构成的时变参数系统;弥补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中未考虑的卸载刚度与运动状态的相互影响效应,解决结构切线刚度和割线刚度表示的动力方程不等效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描述指标 卸载刚度 混凝土结构 恢复力模型 弹性变形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教学楼的特点及地震灾害控制 被引量:4
6
作者 林煌斌 曾琦芳 《南方建筑》 2006年第12期85-90,共6页
针对中小学教学楼对城市整体地震灾害控制的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中小学教学楼设计特点和综合成灾机理,从整体评估的宏观控制和教学楼单体建筑的微观控制进行分析,提出中小学教学楼综合地震灾害控制评价指数的概念,设计并训练该指数人工... 针对中小学教学楼对城市整体地震灾害控制的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中小学教学楼设计特点和综合成灾机理,从整体评估的宏观控制和教学楼单体建筑的微观控制进行分析,提出中小学教学楼综合地震灾害控制评价指数的概念,设计并训练该指数人工神经网络并进行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教学楼防震减灾控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学楼 地震灾害控制 评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筑场的共生哲学分析——兼看康德故乡的建筑 被引量:3
7
作者 林煌斌 曾琦芳 《中外建筑》 2007年第3期47-48,共2页
本文基于对波普三个世界理论的理解以及对康德哲学作品的联想,提出并解释了建筑场概念,同时尝试着用该概念来扩充对康德哲学思想的阐释。本文主要分析了“物自体”与“现象”二分、崇高感、道德律令以及“人为自然立法”四方面思想与哥... 本文基于对波普三个世界理论的理解以及对康德哲学作品的联想,提出并解释了建筑场概念,同时尝试着用该概念来扩充对康德哲学思想的阐释。本文主要分析了“物自体”与“现象”二分、崇高感、道德律令以及“人为自然立法”四方面思想与哥尼斯堡建筑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场 共生 康德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动力结构试验平台规划建设与教学改革
8
作者 林煌斌 迟耀辉 +3 位作者 张照华 吴开微 修明 方悦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国内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结构工程试验平台发展有其特点。多自由度拟动力试验平台规划建设包括结构力学基础教学试验加载系统,多自由度拟动力加载系统,试验平台的建筑、结构、设备设计指标等具体内容。试验平台规... 国内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结构工程试验平台发展有其特点。多自由度拟动力试验平台规划建设包括结构力学基础教学试验加载系统,多自由度拟动力加载系统,试验平台的建筑、结构、设备设计指标等具体内容。试验平台规划建设教学改革建议包括:依托试验室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试验室特色发展,依托试验室的本科生教学科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平台 教学改革 规划建设 拟动力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集人群建筑物的地震灾害控制
9
作者 林煌斌 王全凤 +1 位作者 曾琦芳 刘良林 《基建优化》 2007年第1期69-73,共5页
分析密集人群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综合成灾机理,从整体评估控制的宏观控制和单体建筑的微观控制进行分析。提出高密集人群建筑物综合地震灾害控制评价指数的概念,设计并训练该指数人工神经网络并进行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高密集人... 分析密集人群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综合成灾机理,从整体评估控制的宏观控制和单体建筑的微观控制进行分析。提出高密集人群建筑物综合地震灾害控制评价指数的概念,设计并训练该指数人工神经网络并进行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高密集人群建筑物防震减灾控制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人群建筑物 地震 灾害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损伤评价的累积滞回耗能计算 被引量:20
10
作者 刘良林 王全凤 林煌斌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5-568,共4页
从地震损伤评价的角度出发,概括常见的两种经典模型的参数计算方法及存在的缺陷,并建议研究累积滞回耗能的必要性.基于4个HRB 400级钢筋混凝土柱的低周加载试验,研究累积滞回耗能的计算方法.此外,为了进行地震损伤指数的计算,根据试验结... 从地震损伤评价的角度出发,概括常见的两种经典模型的参数计算方法及存在的缺陷,并建议研究累积滞回耗能的必要性.基于4个HRB 400级钢筋混凝土柱的低周加载试验,研究累积滞回耗能的计算方法.此外,为了进行地震损伤指数的计算,根据试验结果,建立累积滞回耗能与极限位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损伤 损伤模型 损伤指数 损伤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限游离氧化钙混凝土的体积安定性试验 被引量:7
11
作者 曾家民 曾琦芳 林煌斌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6-339,共4页
通过试验条件诱发游离氧化钙(f-CaO)发生反应,以检验混凝土的体积安定.试验结果表明:f-CaO超限是可能引起混凝土体积安定性的影响因素;对芯样进行严格的湿热工艺处理后,芯样线变化率和抗压强度均在允许的范围内,该工程项目不用拆除可继... 通过试验条件诱发游离氧化钙(f-CaO)发生反应,以检验混凝土的体积安定.试验结果表明:f-CaO超限是可能引起混凝土体积安定性的影响因素;对芯样进行严格的湿热工艺处理后,芯样线变化率和抗压强度均在允许的范围内,该工程项目不用拆除可继续施工;经过持续13a的观测,未发现由于f-CaO安定性引起的工程质量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氧化钙 混凝土 体积安定性 结构损伤 材料试验 膨胀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周期的结构整体地震损伤评价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良林 王全凤 林煌斌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315,共3页
基于等效线性方法,分析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后的不同自振周期简化计算方法,并建立结构刚度与周期的关系.在Ghobarah整体损伤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推导新的结构整体损伤指数计算式,并采用4根破坏性试验柱和两榀框架的数据,对表达... 基于等效线性方法,分析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后的不同自振周期简化计算方法,并建立结构刚度与周期的关系.在Ghobarah整体损伤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推导新的结构整体损伤指数计算式,并采用4根破坏性试验柱和两榀框架的数据,对表达式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表达式是合理、正确的,可应用于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整体损伤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 结构位移 延性系数 地震 损伤评价 等效线性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参数设定及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良林 王全凤 林煌斌 《基建优化》 2007年第2期101-103,106,共4页
针对当前广泛应用的人工神经网络,介绍了BP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以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简单地说明了BP神经网络的应用,并在MATLAB环境下,对影响BP神经网络工作的参数取值问题作出分析。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训练 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空间设计手法的建筑情感表达方式——路易斯·巴拉干与安藤忠雄空间设计手法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琦芳 林煌斌 《南方建筑》 2006年第3期83-86,共4页
路易斯·巴拉干与安藤忠雄,两位普利策奖获得者,是西方与东方地域建筑大师中的典型代表。尽管他们的空间设计手法不同,但在各自的作品中都绝妙地体现了建筑空间的情感与精神。本文将对路易斯?巴拉干与安藤忠雄在运用光营造建筑空间... 路易斯·巴拉干与安藤忠雄,两位普利策奖获得者,是西方与东方地域建筑大师中的典型代表。尽管他们的空间设计手法不同,但在各自的作品中都绝妙地体现了建筑空间的情感与精神。本文将对路易斯?巴拉干与安藤忠雄在运用光营造建筑空间、运用色彩表达空间情感和运用构成元素继承建筑传统文脉方面进行比较,并分析他们作品的空间所体现的特殊建筑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设计手法 建筑情感 表达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震害指数地震灾害预测方法的可行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良林 王全凤 林煌斌 《江西科学》 2007年第3期330-333,共4页
针对当前的地震震害指数的模型,列出了震害指数在工程实际中的主要应用。在此基础上,根据地震震害指数与地震烈度之间影响因素,提出用地震震害指数来间接获取地震烈度的建议,并对震害指数的统一的必要性和基于震害指数的地震灾害的预测... 针对当前的地震震害指数的模型,列出了震害指数在工程实际中的主要应用。在此基础上,根据地震震害指数与地震烈度之间影响因素,提出用地震震害指数来间接获取地震烈度的建议,并对震害指数的统一的必要性和基于震害指数的地震灾害的预测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害指数 震害指数的应用 震害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居住心理的高校学生宿舍研究
16
作者 曾琦芳 林煌斌 《南方建筑》 2006年第8期117-119,共3页
高校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它应该在符合建筑设计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同时满足学生行为心理要求.本文高校学生居住心理出发,从组群方式、宿舍单体和居住单元三个方面对高校学生宿舍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 居住心理 高校 学生宿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构件创造建筑细部的方式
17
作者 曾琦芳 林煌斌 《基建优化》 2007年第1期74-77,共4页
众多建筑细部中,有结构意义的细部最能如实反映建筑构筑艺术。笔者从结构构件自身形式美、结构的逻辑性构造体系、建筑手法三个方面讨论了结构构件在建筑细部创造方式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结构构件 建筑细部 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煌斌 王诺 吴涛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7-505,共9页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分析责任血管的斑块特征,并探讨MHR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且行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颅内动脉管壁成像检...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分析责任血管的斑块特征,并探讨MHR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且行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颅内动脉管壁成像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7例,其中无斑块组27例、单支血管病变组72例、多支血管病变组48例。采用HRMR颅内动脉管壁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的狭窄程度和斑块稳定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MHR与斑块强化程度的相关性。以斑块的强化程度作为反映斑块稳定性的标准(0级强化为稳定斑块,1、2级强化为不稳定斑块),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MHR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并根据约登指数计算最佳临界值及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MHR最佳临界值将有斑块患者分为高MHR组和低MHR组,通过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00个月)获得斑块强化程度的变化数据,构建Cox回归方程,探究MHR对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作用。结果单支血管病变组及多支血管病变组的MHR均高于无斑块组(P=0.003、P<0.001),多支血管病变组的MHR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P=0.003)。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HR与斑块强化程度呈正相关(r=0.469,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高血压病史、责任血管狭窄程度、血管重构方向、斑块负荷等因素后,MHR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OR=2.13,95%CI 1.45~3.14,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HR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AUC值为0.821(95%CI 0.726~0.915,P=0.001),最佳临界值为0.52×10^(9)/mmol,灵敏度为0.75,特异度为0.80。高MHR(MHR≥0.52×10^(9)/mmol)组患者44例,低MHR(MHR<0.52×10^(9)/mmol)组76例,高MHR组患者的斑块强化程度高于低MHR组(P=0.009)。Cox回归分析显示,低MHR与责任血管斑块稳定性有关(HR=3.21,95%CI 1.92~5.36,P<0.001)。结论MHR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对斑块稳定有预测作用,或许能成为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 斑块稳定性 颅内动脉 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sac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19
作者 林煌斌 吴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55-1259,共5页
Susac综合征(SS)目前认为是由免疫介导的以脑部、内耳和视网膜相关小血管的闭塞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罕见病。SS以脑病、视网膜分支动脉闭塞和感觉神经性耳聋三联征为主要表现,但是由于临床症状相继出现,易导致漏诊、误诊。头颅MRI、荧光素... Susac综合征(SS)目前认为是由免疫介导的以脑部、内耳和视网膜相关小血管的闭塞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罕见病。SS以脑病、视网膜分支动脉闭塞和感觉神经性耳聋三联征为主要表现,但是由于临床症状相继出现,易导致漏诊、误诊。头颅MR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听力检查有助于SS的早期诊断。SS的治疗较为复杂,需采用联合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Ig、免疫抑制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AC综合征 小动脉 免疫介导性疾病 影像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治疗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雄枫 袁绘 +7 位作者 沈红健 邢鹏飞 朱宣 张敏敏 林煌斌 张永巍 吴涛 邓本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以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8月1日至2019年9月11日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就诊、以反复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共111例...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以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8月1日至2019年9月11日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就诊、以反复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共111例,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57例)和对照组(54例,患者仅接受标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采用治疗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其中治疗后NIHSS评分下降≥0分为有效。采用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远期预后,其中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采用Heidelberg分类标准评估治疗后出血转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ABCD2评分和治疗前TIA发作次数、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静脉溶栓组TIA再发次数低于对照组[0(0,2)次vs 0(0,18)次,P=0.028]。治疗后7 d,静脉溶栓组NIHSS评分下降≥0分的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98.2%(56/57)vs 90.7%(49/54),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7 d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率、90 d预后良好率及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结论静脉溶栓可以改善以反复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且远期疗效与标准药物治疗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预后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