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热变形反馈信息的三坐标测量机误差建模与补偿 被引量:7
1
作者 林述温 吴昭同 严拱标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0-74,78,共6页
研究以三坐标测量机的温度场和热变形反馈信息作为控制变量,用自适应共振网络ART2模型 识别热变形特征点,建立测量空间内综合热变形效应的坐标测量误差补偿神经网络模型,以 VIVA860型三坐标测量机为例,对环境温度15... 研究以三坐标测量机的温度场和热变形反馈信息作为控制变量,用自适应共振网络ART2模型 识别热变形特征点,建立测量空间内综合热变形效应的坐标测量误差补偿神经网络模型,以 VIVA860型三坐标测量机为例,对环境温度15~25 ℃范围内综合热效应坐标测量误差建模补 偿进行一系列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利用热变形特征信息和温度场特征信息进行综 合热效应坐标测量误差建模补偿,可使三坐标测量机的热态精度提高4倍以上。这些研究, 开辟了三坐标测量机综合热效应坐标测量误差补偿技术工程应用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标测量机 热变形 社会网络 建模 误差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坐标测量机非刚性效应测量误差分布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林述温 吴昭同 李刚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2-175,共4页
本文采用坐标运动链系统分析法 ,研究三坐标测量机组成构件和运动副的各项基本误差与整机综合坐标测量误差间的关系 ,导出考虑构件和运动副非刚性效应的综合坐标测量误差数学表达式 ,并以移动桥式和固定桥式两种典型结构的三坐标测量机... 本文采用坐标运动链系统分析法 ,研究三坐标测量机组成构件和运动副的各项基本误差与整机综合坐标测量误差间的关系 ,导出考虑构件和运动副非刚性效应的综合坐标测量误差数学表达式 ,并以移动桥式和固定桥式两种典型结构的三坐标测量机为例 ,进一步分析了非刚性效应坐标测量误差的空间分布特征 ,得出对三坐标测量机的综合非刚性效应坐标测量误差建模补偿有指导意义的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坐标测量机 非刚性效应 误差分布 坐标误差模型 误差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挖掘机斗杆结构应力神经网络建模
3
作者 李军 罗承旭 林述温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4年第4期154-160,共7页
为了研究斗杆结构应力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在分析不同典型工况下斗杆结构的应力分布特征基础上,确定斗杆结构的应力特征截面,分析斗杆结构各尺寸参数对各特征截面应力的灵敏度,据此确定斗杆结构应力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进行结构应力... 为了研究斗杆结构应力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在分析不同典型工况下斗杆结构的应力分布特征基础上,确定斗杆结构的应力特征截面,分析斗杆结构各尺寸参数对各特征截面应力的灵敏度,据此确定斗杆结构应力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进行结构应力神经网络建模,并对不同神经网络模型结构进行预测误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快速预测斗杆结构特征截面的应力,实训样本预测误差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掘机 斗杆结构 BP神经网络 应力预测 应力特征截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控机床旋转轴误差的快速测量与辨识新方法 被引量:4
4
作者 林述温 吴城汀 林清锋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69-1174,共6页
根据齐次变换理论推导出旋转轴基本几何误差辨识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球杆仪的旋转轴基本几何误差快速测量和辨识新方法,将球杆仪一端的中心座分别安装在旋转工作台的3个不同位置,通过联动控制球杆仪另一端球心按圆形轨迹运动... 根据齐次变换理论推导出旋转轴基本几何误差辨识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球杆仪的旋转轴基本几何误差快速测量和辨识新方法,将球杆仪一端的中心座分别安装在旋转工作台的3个不同位置,通过联动控制球杆仪另一端球心按圆形轨迹运动,分别测量旋转轴圆周每个离散位置点在X、Y、Z方向上的偏差,并根据所建立的辨识模型,辨识出旋转轴的6项基本几何误差。同时,提出了基于系数矩阵灵敏度分析的方法,用于指导测量点的合理分布,减少测量误差的影响,从而提高误差辨识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误差 球杆仪 灵敏度分析 旋转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坐标测量机基本运动误差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林述温 吴昭同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36-38,共3页
针对三坐标测量机几何误差软件补偿中采用线性插值法推算 18项基本运动误差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分析论证了运动构件沿各坐标轴运动时基本运动误差中的直线度误差与转角误差的内在关系 ,对基本运动误差的神经网络建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相关性分析 坐标测量机 运动误差 建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坐标测量机基本运动误差的相关性及建模 被引量:1
6
作者 林述温 吴昭同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114-1117,共4页
针对现有几何误差软件补偿过程中采用线性插值法推算模型中的1 8项基本运动误差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分析了构件沿各坐标轴运动 1 8项基本误差的直线度误差与转角误差的内在关系。提出用 4层前向神经网络建立三坐标测量机 1 8项基本运... 针对现有几何误差软件补偿过程中采用线性插值法推算模型中的1 8项基本运动误差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分析了构件沿各坐标轴运动 1 8项基本误差的直线度误差与转角误差的内在关系。提出用 4层前向神经网络建立三坐标测量机 1 8项基本运动误差模型 ,并以国产 SZC- 65 4型三坐标测量机为例进行基本运动误差神经网络建模研究 ,提高了误差补偿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标测量机 运动误差 神经网络 建模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种挖掘机恒压网络二次调节液压系统及其能耗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林述温 花海燕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09年第1期52-57,76,共7页
为开发高效节能型挖掘机,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分析了现有挖掘机液压系统在节能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1种基于恒压网络二次调节技术的挖掘机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案,分析了该方案的特点.以具体挖掘机工况为例,对3种不同的挖掘机液压控制系统... 为开发高效节能型挖掘机,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分析了现有挖掘机液压系统在节能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1种基于恒压网络二次调节技术的挖掘机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案,分析了该方案的特点.以具体挖掘机工况为例,对3种不同的挖掘机液压控制系统进行能耗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恒压网络二次调节技术的挖掘机液压控制系统是可行的,且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挖掘机 恒压网络二次调节系统 液压变压器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承沟道磨削工艺参数对磨削变质层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1
8
作者 林述温 刘衍聪 莫开旺 《轴承》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21-23,共3页
轴承沟道的磨削表面不同程度存在磨削变质层,直接影响轴承的使用性能。根据磨削机理分析,提出了影响磨削变质层深度的主要工艺参数。通过一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对生产现场易于调整的工艺参数进行了多因素试验,根据磨削表层斜截面显... 轴承沟道的磨削表面不同程度存在磨削变质层,直接影响轴承的使用性能。根据磨削机理分析,提出了影响磨削变质层深度的主要工艺参数。通过一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对生产现场易于调整的工艺参数进行了多因素试验,根据磨削表层斜截面显微硬度分布曲线来决定磨削变质层深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磨削变质层深度的数学模型,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承 沟道 磨削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挖掘机斗杆结构智能优化中几何形状约束表达新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林述温 张洋梅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14年第5期422-429,共8页
挖掘机斗杆结构智能优化中,几何形状约束直接以数值函数进行完整表达难度大、求解速率低,难以实现畸形斗杆几何形状的合理化自动调整,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矩阵的斗杆结构几何形状约束表达的新方法,通过建立多个特征矩阵表达... 挖掘机斗杆结构智能优化中,几何形状约束直接以数值函数进行完整表达难度大、求解速率低,难以实现畸形斗杆几何形状的合理化自动调整,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矩阵的斗杆结构几何形状约束表达的新方法,通过建立多个特征矩阵表达斗杆几何形状分类模板,实现斗杆结构几何形状的分类约束.以中小型挖掘机耳板分离式斗杆结构为例,采用样本成组聚类法和非均匀网格分割策略,建立几何形状分类模板,实现优化过程中畸形斗杆结构的快速识别及知识引导的几何形状合理化自动调整,提高斗杆结构优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优化 几何形状约束模型 特征矩阵 非均匀网格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磨削加工砂轮锋利度在线建模与监测方法的研究
10
作者 林述温 刘衍聪 吴昭同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5-229,共5页
本文通过考察外圆磨削循环中工件每转实际磨削深度变化规律与砂轮锋利度的密切关系,提出用神经网络ART2模型对磨削过程中工件每转实际磨削深度变化规律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实现在线识别磨削过程砂轮的锋利度。针对磨削加工的特点,... 本文通过考察外圆磨削循环中工件每转实际磨削深度变化规律与砂轮锋利度的密切关系,提出用神经网络ART2模型对磨削过程中工件每转实际磨削深度变化规律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实现在线识别磨削过程砂轮的锋利度。针对磨削加工的特点,提出新的ART2模型匹配度判据。设计制作了相应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对实际磨削过程不同工艺参数的情况下砂轮锋利度进行识别,证实了这种新的识别砂轮锋利度模型及监测系统是十分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削 砂轮 锋利度 自适应共振网络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共振理论的磨削过程砂轮锋利度识别研究
11
作者 林述温 吴昭同 卞铭健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7-49,123,共3页
讨论利用外圆切入磨削循环过程中,初磨阶段持续的时间和工件每转实际磨削深度变化规律与砂轮锋利度密切相关这一特性,通过建立自适应共振网络(ART)模型对磨削过程工件实际每转磨削深度变化规律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实现磨削过程砂... 讨论利用外圆切入磨削循环过程中,初磨阶段持续的时间和工件每转实际磨削深度变化规律与砂轮锋利度密切相关这一特性,通过建立自适应共振网络(ART)模型对磨削过程工件实际每转磨削深度变化规律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实现磨削过程砂轮锋利度的在线识别。对实际磨削过程中多种工艺参数变化的情况下砂轮锋利度进行在线识别,证实对复杂的磨削过程,可以有效地识别出砂轮的锋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磨削 砂轮锋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承沟道磨削表面微观形貌逐步回归建模
12
作者 林述温 卞铭键 吴昭同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16,共4页
探讨用逐步回归建立轴承沟道磨削表面微观形貌特征参数与工艺参数关系的最优回归方程。通过进一步分析特征参数的数学模型 。
关键词 磨削 微观形貌 建模 逐步回归 轴承沟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削的轴承沟道表面微观不平度建模与分析
13
作者 林述温 卞铭健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4期73-77,共5页
在分析轴承内圈沟道磨削机理的基础上,确定影响磨削表面微观不平度平均间距Sm的因素,按混合型正交表设计了多因素试验方案.通过试验数据逐步回归,建立磨削表面微观不平度平均间距Sm与工艺参数关系的最优回归模型.对Sm数学模... 在分析轴承内圈沟道磨削机理的基础上,确定影响磨削表面微观不平度平均间距Sm的因素,按混合型正交表设计了多因素试验方案.通过试验数据逐步回归,建立磨削表面微观不平度平均间距Sm与工艺参数关系的最优回归模型.对Sm数学模型多维分析得出几点重要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承 磨削 微观不平度 沟道表面 滚动轴承
原文传递
磨削轴承内圈沟道的工艺参数对圆度的影响规律
14
作者 林述温 薛昭武 《制造技术与机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37,共3页
文章论述磨削内圈沟道圆度的几何特征 ,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其内在联系 ,确定磨削内圈沟道圆度建模的试验因素 ,按混合型正交表进行试验设计 ,考虑因素间交互效应 ,通过对试验数据逐步回归建模 ,建立磨削圆度与工艺参数关系的数学模型 ,并... 文章论述磨削内圈沟道圆度的几何特征 ,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其内在联系 ,确定磨削内圈沟道圆度建模的试验因素 ,按混合型正交表进行试验设计 ,考虑因素间交互效应 ,通过对试验数据逐步回归建模 ,建立磨削圆度与工艺参数关系的数学模型 ,并以三维曲面直观地表示磨削工艺参数对圆度的影响情况 ,进一步分析圆度数学模型 ,得出几点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模 磨削 轴承内圈沟道 工艺参数 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承沟道磨削工艺参数对磨削变质层的影响规律
15
作者 林述温 莫开旺 《磨床与磨削》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4-66,51,共4页
轴承沟道的磨削表面不同程度存在磨削变质层,直接影响轴承的使用性能。本文根据磨削机理分析,提出影响磨削变质层深度的主要工艺参数,通过一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对生产现场宜于调整的工艺参数安排了多因素试验,根据磨削表层斜截面... 轴承沟道的磨削表面不同程度存在磨削变质层,直接影响轴承的使用性能。本文根据磨削机理分析,提出影响磨削变质层深度的主要工艺参数,通过一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对生产现场宜于调整的工艺参数安排了多因素试验,根据磨削表层斜截面显微硬度分布曲线来决定磨削变质层深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对生产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磨削变质层深度的数学模型,并得出几点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削 工艺参数 变质层 轴承 沟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臂结构设计参数对智能优化约束处理的影响
16
作者 林述温 徐国盛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7年第6期75-79,共5页
挖掘机动臂结构设计参数的表达形式直接影响智能优化约束模型的形式,常用的动臂结构设计参数的表达形式,为避免优化过程中几何形状约束处理耗时长等问题,采用基于规则和特征矩阵的几何形状分类约束模型,模型表达形式十分繁琐,通用性差... 挖掘机动臂结构设计参数的表达形式直接影响智能优化约束模型的形式,常用的动臂结构设计参数的表达形式,为避免优化过程中几何形状约束处理耗时长等问题,采用基于规则和特征矩阵的几何形状分类约束模型,模型表达形式十分繁琐,通用性差。在分析不同动臂结构设计参数的表达形式,改变动臂结构设计参数,其参数化建模中改变动臂结构设计参数所产生的动臂结构几何形状的可行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动臂结构设计参数表达形式,可简化动臂结构几何形状约束的表达方式,无需建立复杂的几何形状分类特征矩阵约束模型,提高约束处理速度。同时新的结构设计参数表达形式下的设计参数变量不仅对优化目标和应力约束的综合灵敏度更好,而且可提高动臂结构应力预测模型的通用性和预测精度。实例优化证明了该动臂结构设计参数的表达形式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参数表达形式 几何形状约束 参数化建模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制造评价系统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4
17
作者 黄敏纯 高诚辉 +3 位作者 林述温 范扬波 姜海 金怡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41,共4页
绿色制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制造评价是保证工业产品制造“绿色程度”的关键技术.本文论述了绿色制造及其评价系统和评价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评价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绿色制造 评价系统 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制造评价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敏纯 林述温 +3 位作者 范扬波 聂晓根 王后红 李文江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1-55,共5页
绿色制造评价是保证工业产品制造“绿色程度”的关键技术 .论述了绿色制造及其评价系统 。
关键词 绿色制造 评价方法 评价系统 资源 环境 工业生产
原文传递
提高刀具寿命的超冷处理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敏纯 高诚辉 +3 位作者 林述温 韩祖行 姜海 黄录官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43,共2页
通过“刀具—工件”摩擦副摩擦学特性的分析和刀具钢中微观组织结构变化的研究 ,揭示出高速钢刀具经超冷处理后降低了刀具表面粗糙度 ,增加耐磨性 。
关键词 超冷处理 摩擦学特性 残余奥氏体 刀具 使用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振动压实系统的整体动力学耦合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沈培辉 林述温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2395-2399,共5页
针对振动模式可调的新型智能化压路机的机构特点和工作特性,建立整体耦合动力学模型,给出压实过程中压实机构与物料连耦、打滑和跳振情况下的数学模型。以YZC12型智能化压路机为例,分析了系统在不同振动模式下,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相互... 针对振动模式可调的新型智能化压路机的机构特点和工作特性,建立整体耦合动力学模型,给出压实过程中压实机构与物料连耦、打滑和跳振情况下的数学模型。以YZC12型智能化压路机为例,分析了系统在不同振动模式下,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相互耦合的激振动力响应特性,与水平振荡单一模式振动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通过高速路沥青的现场施工压实试验予以验证。结果表明,综合考虑系统耦合振动特性的整体耦合动力学模型比现有的单一模式振动模型更适合于智能机构压实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压实 振动模式 动力学模型 耦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