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下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双向困境及其破解机制——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柑橘供应链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梦琪 郭沛 柯雪龙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37-1949,共13页
农业供应链虽然在提升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核心主体与中小经营主体之间的双向困境矛盾突显,具体体现为供应链主体间高信任度要求和第三方担保主体发展良莠不齐的困境、抵押担保物低成本高转换要求和农业产业资产... 农业供应链虽然在提升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核心主体与中小经营主体之间的双向困境矛盾突显,具体体现为供应链主体间高信任度要求和第三方担保主体发展良莠不齐的困境、抵押担保物低成本高转换要求和农业产业资产评估不统一的困境、产业发展需求和自偿性闭环不稳定的困境。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发现相较于传统的“公司+合作社+农户”供应链融资模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以下简称农合联)供应链融资模式在契约结构、交易成本、自偿性水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的柑橘供应链为例,对其破解双向困境的机制进行分析验证。研究发现,农合联集正规制度约束和非正规社会约束于一体,能够有效提升供应链的合作效应、协同效应、分工效应,缓解融资困境。据此认为,缓解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双向困境的突破口在于构建经营主体共建共享的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立足专业化服务,强化市场化经营,助力规模化发展,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 农业供应链 融资模式 双向困境 破解机制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农农业何以存续?——基于华北一个村庄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熊春文 柯雪龙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6,共12页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尽管有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和影响,具备规模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村庄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仍然维持着以小农农业为主的农业格局。研究发现,虽然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村庄农业生产...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尽管有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和影响,具备规模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村庄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仍然维持着以小农农业为主的农业格局。研究发现,虽然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村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使其有利于经营规模农业,小农农业却在乡土社会的基础上找到了克服小生产局限的经营之道,实现了规模效益与家庭经营优势的结合。本文认为,应当重视乡土社会观念及其规则的重要作用,因为正是乡土社会与诸多外来力量的互动赋予了小农农业存续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农农业 社会基础 农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社会学的主要议题、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第三届中国农业社会学论坛观点综述 被引量:5
3
作者 熊春文 李阳阳 柯雪龙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4,共10页
以往农业问题主要是经济学和农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社会学可以为这一问题的解析提供独特视角。201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农业社会学论坛"聚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主题,分别就"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脱贫攻坚""农村土地制... 以往农业问题主要是经济学和农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社会学可以为这一问题的解析提供独特视角。201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农业社会学论坛"聚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主题,分别就"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脱贫攻坚""农村土地制度土地保护与土地流转""农业转型与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态、农耕文明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四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我国农业社会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学 主要议题 前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中国与农业社会学:理论·议题·实践研讨会综述
4
作者 熊春文 李阳阳 柯雪龙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33,共9页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为农业社会学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性与历史性的新议题。农业社会学的理论与视角有助于揭示处于社会变迁中的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复杂机制与过程,从而为政策与实践提供启发。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的研讨会以“转型中国与...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为农业社会学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性与历史性的新议题。农业社会学的理论与视角有助于揭示处于社会变迁中的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复杂机制与过程,从而为政策与实践提供启发。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的研讨会以“转型中国与农业社会学:理论·议题·实践”为主题,围绕农业社会学的经典传统、农业社会学与中国实践、产业振兴的社会基础、新型经营主体的行动机制、农业环境与乡村文化再出发等议题展开讨论交流,并对农业社会学的学科内涵、学科意识与学术使命进行了深入探讨。研讨会还举行了“农业社会学名著译丛”启动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学 转型中国 学科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强国、城乡融合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社会学论坛观点综述 被引量:8
5
作者 桑坤 郭婉莹 +1 位作者 柯雪龙 熊春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5-201,共17页
随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处于建设农业强国、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2022年、2023年的中国社会学年会第六届、第七届农业社会学论坛分别以“城乡融合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与中国... 随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处于建设农业强国、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2022年、2023年的中国社会学年会第六届、第七届农业社会学论坛分别以“城乡融合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从农业社会学视角出发,直面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小农户与现代大市场、作物特性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粮食安全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主体性与乡村建设发展、家庭经营与乡土社会底蕴等议题,回应理论与实践呼唤,展现农业社会学的品格、知识与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学 城乡融合 农业强国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排斥数字信贷吗?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梦琪 柯雪龙 郭沛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4-185,共12页
当前,数字信贷排斥已成为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因素。借助计划行为理论和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依托全国9个省份(含自治区)92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从排斥成因和影响因素两方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信贷排斥展开研究发... 当前,数字信贷排斥已成为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因素。借助计划行为理论和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依托全国9个省份(含自治区)92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从排斥成因和影响因素两方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信贷排斥展开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数字信贷排斥,且自我排斥是数字信贷排斥形成的主要成因。负责人风险感知能力、政府补贴力度、地区数字信贷水平、资产构成情况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信贷自我排斥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信贷自我排斥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特征等方面有关。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数字信贷下沉,需要依据主体特征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数字金融培训教育和差异化的数字信贷服务,以化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信贷自我排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数字信贷 农村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体制理论的演进及其中国意义--一个农业社会学的视角
7
作者 熊春文 柯雪龙 李梦琪 《社会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M0003,共24页
作为农业社会学的经典理论流派,食物体制理论揭示了全球农业和食物体系背后复杂的权力与利益关系。在贸易纠纷、政治斗争和地缘冲突不断的当下,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农业和食物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了食物体制理论的渊源、内容及... 作为农业社会学的经典理论流派,食物体制理论揭示了全球农业和食物体系背后复杂的权力与利益关系。在贸易纠纷、政治斗争和地缘冲突不断的当下,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农业和食物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了食物体制理论的渊源、内容及演进,讨论将该理论应用于中国研究的可能。食物体制理论有助于认识现代农业体系的构成,对发展中国海外农业体系、探索“大国小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及完善中国内部粮食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该理论与中国经验的结合呼应了国际食物体制理论的最新研究动向,也是发展扎根本土的中国农业社会学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体制 食物安全 全球化 农业社会学
原文传递
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济韧性:赋能还是负能?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梦琪 柯雪龙 +1 位作者 康宽 郭沛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3,共14页
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风险大及稳定性低等难题,基于全国9省(自治区)1 02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新农主体经济韧性,并对数字金融的普惠效应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新农主体经济韧性普遍较弱,不... 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风险大及稳定性低等难题,基于全国9省(自治区)1 02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新农主体经济韧性,并对数字金融的普惠效应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新农主体经济韧性普遍较弱,不同类型新农主体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差异。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纵向多元化经营和融资稳定性赋能新农主体经济韧性的同时,也会提升横向多元化经营水平,负能新农主体经济韧性。3)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经营类型新农主体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当新农主体经营规模跨越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农主体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将明显降低。因此,在提升新农主体经济韧性过程中,本研究建议应优化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强化金融机构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准确定位数字普惠金融受众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经济韧性 数字普惠金融 门槛效应 农地规模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