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空间数据的丁庄镇土地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4
1
作者 梁宇生 刁海亭 +1 位作者 纪莹莹 梁勇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3-268,共6页
本文以山东省广饶县丁庄镇的国土资源管理为例,针对村镇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需求分析,详细研究了村镇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包含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首先对丁庄镇土地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深入探讨了村镇土地资... 本文以山东省广饶县丁庄镇的国土资源管理为例,针对村镇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需求分析,详细研究了村镇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包含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首先对丁庄镇土地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深入探讨了村镇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和系统界面设计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然后,利用丁庄镇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建立了丁庄镇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研发了丁庄镇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在该地理信息平台上,运用丁庄镇国土资源有关数据和组件式二次开发技术,研究开发了基于空间数据的村镇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本系统具有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土地调查和土地登记等功能。实现了村镇一级基本农田管理到田块、图查属性和属性查图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数据 土地管理 系统设计 基本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阜宁组泥页岩裂缝类型及形成期次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平 陈书平 +2 位作者 刘世丽 梁宇生 程海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20,28,共9页
根据苏北盆地高邮、金湖、盐城主要生油凹陷80口取心井岩心裂缝观察描述结果,按照产状和成因分别将该区裂缝分为直立缝等5种裂缝和平移式剪裂缝等8种裂缝。根据裂缝交切组合关系及应力状态,结合构造演化史,划分了各类型裂缝发育期次,并... 根据苏北盆地高邮、金湖、盐城主要生油凹陷80口取心井岩心裂缝观察描述结果,按照产状和成因分别将该区裂缝分为直立缝等5种裂缝和平移式剪裂缝等8种裂缝。根据裂缝交切组合关系及应力状态,结合构造演化史,划分了各类型裂缝发育期次,并匹配了吴堡运动、三垛运动等主要构造事件。其中,压开直立缝等对于油气保存和运移具有重要作用。裂缝的系统性发育有效地提高了苏北盆地阜宁组泥页岩段储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裂缝 发育期次 构造应力场 阜宁组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分特性的采煤沉陷地充填复垦黄河泥沙容重优选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晓彤 胡振琪 +1 位作者 梁宇生 陈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58-264,共7页
为探究黄河泥沙容重与水分运动特征参数的关系,优选黄河泥沙充填复垦的最佳容重设计,运用土壤的概念和性质进行类比研究。根据不同容重条件下饱和含水率与饱和导水率的实测值、van Genuchten模型中进气吸力相关参数?和经验参数m的模拟值... 为探究黄河泥沙容重与水分运动特征参数的关系,优选黄河泥沙充填复垦的最佳容重设计,运用土壤的概念和性质进行类比研究。根据不同容重条件下饱和含水率与饱和导水率的实测值、van Genuchten模型中进气吸力相关参数?和经验参数m的模拟值,分别建立经验模型,相关系数0.992~0.995(P<0.01),决定系数0.938~0.990,理论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均控制在10.77%以内。研究结果:1)饱和含水率与饱和导水率均随黄河泥沙容重的增大而减小;2)黄河泥沙中非毛管孔隙度占比高,渗透初期非饱和导水率大,在低吸力段迅速失水;3)黄河泥沙容重为1.5 g/cm3毛管孔隙度最大,更有利于土壤有效水分的保持。在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的实践过程中对黄河泥沙充填层进行合理的机械压实,使容重控制为1.5 g/cm3,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黄河泥沙的持水性,实现黄河泥沙充填复垦耕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 孔隙度 复垦 黄河泥沙 充填复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7年展望——土地工程与技术分报告 被引量:10
4
作者 胡振琪 梁宇生 +1 位作者 巩玉玲 王晓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0-79,共10页
研究目的:对2016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展望了2017年国内研究趋势,为土地科学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文献资料综述法。研究结果:2016年土地工程与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测量、土地信息技术、土地... 研究目的:对2016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展望了2017年国内研究趋势,为土地科学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文献资料综述法。研究结果:2016年土地工程与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测量、土地信息技术、土地整治工程等方面。研究结论:推进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深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技术、加强矿区土地复垦的技术工艺及相关新设备研究等将是2016年及未来土地工程与技术领域着重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土地测量 综述 土地工程 土地信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土地工程学 被引量:7
5
作者 胡振琪 梁宇生 +1 位作者 许涛 王晓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23,共9页
研究目的:推进土地工程学科的发展,完善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文献检索法。研究结果:(1)土地工程学是以未利用、未合理利用、损毁的土地和退化与污染的土地作为研究对象,以增加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 研究目的:推进土地工程学科的发展,完善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文献检索法。研究结果:(1)土地工程学是以未利用、未合理利用、损毁的土地和退化与污染的土地作为研究对象,以增加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改善环境(条件)、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2)土地工程学可以作为土地科学的二级学科;(3)土壤重构是土地工程学的核心理论;(4)待整治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工程规划设计、土地工程技术与工艺等组成土地工程学的应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土地工程学 学科体系 土地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区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及防治策略 被引量:8
6
作者 陈超 梁宇生 +2 位作者 杨坤 朱琦 赵鹏鹏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12,共3页
随着我国煤炭开发战略西移,西部风沙区煤炭高强度开采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损害。根据风沙矿区生态环境受损的实际,分析煤炭开采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损害问题,如土地资源破坏、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地质灾害等问题以及对水资源、植被... 随着我国煤炭开发战略西移,西部风沙区煤炭高强度开采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损害。根据风沙矿区生态环境受损的实际,分析煤炭开采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损害问题,如土地资源破坏、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地质灾害等问题以及对水资源、植被的影响。探讨了风沙区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损害的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生态环境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6年展望——土地工程与技术分报告 被引量:8
7
作者 胡振琪 荣颖 +1 位作者 付亚洁 梁宇生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8-96,共9页
研究目的:对2015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展望了2016年国内研究趋势,为土地科学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文献资料综述法。研究结果:2015年土地工程与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测量、土地信息技术、土地... 研究目的:对2015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展望了2016年国内研究趋势,为土地科学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文献资料综述法。研究结果:2015年土地工程与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测量、土地信息技术、土地整治工程等方面。研究结论:开展地籍测量技术研究、推进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深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技术、加强矿区土地复垦的技术工艺研究等将是2016年及未来土地工程与技术领域着重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土地测量 综述 土地工程 土地信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夹层位置对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晓彤 胡振琪 +1 位作者 赖小君 梁宇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86-93,共8页
在中国东部地区,土地复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将采煤沉陷地复垦为耕地,复垦后的耕地生产力水平应接近损毁前的水平。然而,采用传统的黄河泥沙一次性充填后覆盖一定厚度土壤层的复垦方式,复垦后土壤持水性差,生产力水平低。夹层式充填复垦... 在中国东部地区,土地复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将采煤沉陷地复垦为耕地,复垦后的耕地生产力水平应接近损毁前的水平。然而,采用传统的黄河泥沙一次性充填后覆盖一定厚度土壤层的复垦方式,复垦后土壤持水性差,生产力水平低。夹层式充填复垦能够有效改善传统充填复垦土壤的水分特性,该文研究夹层位置对黄河泥沙填复垦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共设计当地普通农田土壤剖面(CK1),传统“上土下沙”土壤剖面构型(CK2)及5个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处理T1~T5:在60cm厚的黄河泥沙充填层中的不同位置夹20cm厚心土层(黏土层),夹层距离表土距离分别为50cm(T1),55cm(T2),60cm(T3),65cm(T4)及70cm(T5)。通过室内入渗试验,分析不同位置设置夹层后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含水率分布情况,优选适应于该地区的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结果表明:入渗率随着夹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即夹层位置距离土表55cm为一临界深度,此时重构土壤的入渗率最低、湿润锋的运移速度最慢、阻水效果最强,但考虑到研究区强降雨天气,易形成地表径流。当心土夹层位置距离土表60cm时,更接近普通农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是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的理想选择。该研究对深入探讨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内部作用机理和指导滨黄河地区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入渗 复垦 黄河 土壤重构 黏土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8年展望——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分报告 被引量:3
9
作者 胡振琪 王晓彤 +3 位作者 梁宇生 赵会顺 陈洋 曹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9-96,共8页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7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结果: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关注的主题相似,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紧紧围绕&...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7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结果: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关注的主题相似,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紧紧围绕"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着重从学科建设、生态整理、整理监管、村庄整理、复垦质量与新技术、污染土地修复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另外,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土地信息采集中的广泛应用成为关注的焦点。研究结论:2017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在学科建设、土地生态整治、整治新技术和质量、信息采集处理技术的革新等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18年,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土地工程领域的研究重点将是生态整治原理与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土地信息技术领域将更加注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土地开发 土地复垦 土地修复 土地信息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区井工开采地裂缝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任慧君 梁宇生 余洋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7-161,共5页
风沙区井工开采地裂缝对区域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以神东矿区某工作面为例,研究分析了该工作面开采后静态裂缝对周围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规律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风沙区沙生植被带和人工林带静态裂缝对不同距离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程... 风沙区井工开采地裂缝对区域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以神东矿区某工作面为例,研究分析了该工作面开采后静态裂缝对周围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规律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风沙区沙生植被带和人工林带静态裂缝对不同距离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同;距静态裂缝200 cm范围内,土壤全氮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继而趋于平缓的趋势,而在距离裂缝10 cm处全氮含量出现最大值;裂缝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边界在100 cm左右;风沙区沙生植被带和人工林带土壤全氮含量(v)与土壤孔隙度(x)、细砂(0.05~0.25 mm)含量(y)的关系式分别为v=-0.297x+0.004y+0.272,v=-2.181x+0.015y-1.337。研究揭示了裂缝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规律及影响机理,为进一步研究薄基岩浅埋深风沙区煤矿开采对矿区土壤质量的影响提供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区 静态裂缝 土壤全氮 影响边界 土壤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城镇化水平协同性关系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余洋 梁宇生 +3 位作者 张志鹏 田磊 何培雍 亓国涛 《国土资源导刊》 2017年第1期17-21,共5页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促进地区和谐发展的战略决策。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合肥市耕地非农化速度过快、耕地资源数量大幅降低等现实问题凸显,导致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之...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促进地区和谐发展的战略决策。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合肥市耕地非农化速度过快、耕地资源数量大幅降低等现实问题凸显,导致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适时开展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城镇化协同性关系研究,深入挖掘城镇化过程中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内在规律,对于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持续推动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水平 耕地资源 协同关系 合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例图像自动语义标注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华 梁宇生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5-258,共4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图像自动语义标注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根据以往的标注经验自动确定图像的标注信息,克服了手工标注的缺点,也可以方便地扩展为半自动标注,为标注者提供了一个简单方便的标注接口。
关键词 图像检索 视觉特征 语义 自动标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下游煤矿采煤塌陷区耕地破碎化动态演变——以山东济宁市为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郭家新 胡振琪 +4 位作者 袁冬竹 梁宇生 李鹏宇 杨坤 浮耀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039-3055,共17页
黄河流域下游煤矿区多属于高潜水位矿区,煤炭开采引发地表塌陷,积水严重。同时存在耕地面积持续消退、生态失衡等问题,严重影响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在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粮食安全保障的重点时期,亟需揭示矿区耕地资源的... 黄河流域下游煤矿区多属于高潜水位矿区,煤炭开采引发地表塌陷,积水严重。同时存在耕地面积持续消退、生态失衡等问题,严重影响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在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粮食安全保障的重点时期,亟需揭示矿区耕地资源的动态演变规律和解决采煤塌陷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通过以黄河流域下游“煤-粮”复合区山东济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概率积分法预测2019—2030年采煤塌陷地扩张以及土地资源损毁情况,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选取1 pixel和2 pixel宽度阈值,通过斑块重要度指数(I_(dPC))分别提取不同阈值下研究区内集中连片且面积较大的耕地重要核心区,采用整体连通性指数(I_(IIC))定量分析2018—2030年耕地核心区因塌陷损毁导致的耕地破碎化动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济宁市2018—2030年间采煤塌陷区不断扩张,到2030年预测采煤塌陷区50613.52 hm 2,损毁土地中耕地面积32603.65 hm 2,且东滩煤矿损毁耕地最为严重;②MSPA分析中边缘宽度阈值设定将会导致斑块数量以及内部连接度显著变化,在1 pixel阈值下表征塌陷导致的细小耕地破碎化作用明显;③未来10 a济宁市采煤塌陷造成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重要核心区域逐渐消退,煤矿区内耕地呈现破碎零散的分布状态,且小尺度的煤矿区耕地面积变化,导致周围大片耕地连接度降低;④不同资源赋存、生产利用状况不同,导致不同煤矿耕地破碎化特征明显差异。其中岱庄生建煤矿、北徐楼煤矿耕地平均I_(IIC)值变化较大,分别下降0.65和0.64;高庄煤矿、横河煤矿、济宁二号煤矿、三河口煤矿和杨庄煤矿平均I_(IIC)值分别下降0.58,0.55,0.55,0.51,0.51,表明未来10 a矿区内的耕地连接度大幅下降、破碎化程度加剧。综上所述,塌陷区耕地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域范围耕地连接度,因此在今后土地复垦工作中,各煤矿区需要强化耕地复垦的力度,从而减小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采煤塌陷区 耕地破碎化 形态学 空间格局分析 济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ydrus-1D的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土壤夹层结构优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晓彤 胡振琪 梁宇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6-86,共11页
中国东部矿区煤粮复合区面积大,因采煤沉陷积水,导致大面积的耕地破坏,采煤沉陷地复垦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技术对实现采煤沉陷地复垦具有积极意义。为优化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夹层式土壤剖面设计,该研究采用Hydr... 中国东部矿区煤粮复合区面积大,因采煤沉陷积水,导致大面积的耕地破坏,采煤沉陷地复垦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技术对实现采煤沉陷地复垦具有积极意义。为优化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夹层式土壤剖面设计,该研究采用Hydrus-1D模拟分析了在充填复垦土壤总厚度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夹层厚度、位置和数量对重构土壤入渗和蒸发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泥沙充填层中夹土壤层后能够有效改善重构土壤的水分运动特性并提高保水性,较“上土下沙”构型(CK2)入渗过程的持水性可提高12.79%,累积蒸发量可降低10.09%,持水系数可提高21.51%。从正交分析结果看,夹层厚度对持水系数影响最大,而夹层位置对持水系数影响最小,夹层位置和夹层数量的组合具有较强的交互效应。在土壤总厚度为60 cm的情况下,夹层厚度为30 cm,夹层位置为20 cm,夹层数量为2层时夹层式重构土壤的持水性最佳。研究探明了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的夹层位置、厚度和数量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并为黄河泥沙夹层式土壤剖面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经济时效的方法,对指导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技术在黄河流域采煤塌陷地的应用推广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 蒸发 土壤 采煤塌陷地 矿区土地复垦 HYDRUS-1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泥沙复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洋 王晓彤 +1 位作者 梁宇生 李星宇 《煤炭技术》 CAS 2018年第10期26-28,共3页
将采煤沉陷地表土、心土和黄河泥沙按不同复配比构成新土壤。通过压力膜法测定新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并采用Gardner模型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Gardner模型对各组水分特征曲线的拟合结果良好;各组水分特征曲线呈现低吸力段陡直、高吸... 将采煤沉陷地表土、心土和黄河泥沙按不同复配比构成新土壤。通过压力膜法测定新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并采用Gardner模型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Gardner模型对各组水分特征曲线的拟合结果良好;各组水分特征曲线呈现低吸力段陡直、高吸力段缓平的特征。同时根据各组比水容重出现10-4数量级的先后顺序,对各组复配土壤在低、中、高3个吸力段下的当量孔径比进行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复配土壤 水分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型控源、迭加控藏——油气盆地资源分级评价与有利勘探方向优选思维及技术 被引量:14
16
作者 徐旭辉 方成名 +3 位作者 陆建林 江兴歌 王保华 梁宇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24-836,共13页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多旋回、多成因、多阶段、多迭加的特点。针对这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盆地研究评价,在朱夏先生提出的3T(环境)-4S(作用)-4M(响应)盆地分析程式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东、西部大量盆地研究实践,总结形成了"...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多旋回、多成因、多阶段、多迭加的特点。针对这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盆地研究评价,在朱夏先生提出的3T(环境)-4S(作用)-4M(响应)盆地分析程式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东、西部大量盆地研究实践,总结形成了"原型控源、迭加控藏"的盆地分析评价思路,并进一步提出了"3342"(3个控制、3个演化、4个有效、2个中心)分析方法,同时发展形成了"TSM盆地模拟资源评价系统"的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和系统对我国油气不同勘探阶段、不同类型盆地的分析研究和勘探评价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分析 原型控源 迭加控藏 盆地模拟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构造-地层层序与盆地演化 被引量:24
17
作者 梁宇生 何登发 +2 位作者 甄宇 张磊 田爱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43-954,共12页
研究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的构造-地层层序及盆地演化,不仅对于认识盆地结构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文章利用井、震结合的思路,精细追踪地震同相轴,结合连井剖面对比,分析石炭纪以来各... 研究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的构造-地层层序及盆地演化,不仅对于认识盆地结构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文章利用井、震结合的思路,精细追踪地震同相轴,结合连井剖面对比,分析石炭纪以来各地层内部的削蚀及超覆尖灭关系,并结合相应的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将研究区综合划分出6个大的构造层。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重点分析了沙湾凹陷自晚石炭世以来的构造演化。研究认为沙湾凹陷的形成演化经历了晚石炭世伸展断陷、早二叠世伸展拗陷、中二叠世—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侏罗纪陆内拗陷及压扭盆地、白垩纪—古近纪陆内拗陷及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7个阶段,其演化过程主要受周缘边界断裂带多期活动的控制。西边界的红车断裂带在晚海西运动中期(P_2),印支运动晚期(T_3)及燕山运动中晚期(J_2-E)的强烈扭压作用对沙湾凹陷的构造演化及相应地层的发育与分布影响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构造-地层层序 盆地演化 沙湾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排子凸起与沙湾凹陷过渡带的构造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宇生 吴松涛 +4 位作者 路玉 郑孟林 刘得光 孔玉华 吴海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5-168,共14页
车排子凸起位于准噶尔盆地扎伊尔山前,是夹持在南部四棵树凹陷和东部沙湾凹陷之间的三角构造带。然而对于这个三角构造带是原地掩伏构造,山前推覆构造,还是走滑构造控制形成的认识还存在争议。目前对于车排子凸起与沙湾凹陷过渡带的... 车排子凸起位于准噶尔盆地扎伊尔山前,是夹持在南部四棵树凹陷和东部沙湾凹陷之间的三角构造带。然而对于这个三角构造带是原地掩伏构造,山前推覆构造,还是走滑构造控制形成的认识还存在争议。目前对于车排子凸起与沙湾凹陷过渡带的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变形机制的认识尚不清楚。而过渡带是研究该区构造变形与演化的良好区域,精细研究该区域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对于揭示其构造变形机制以及认识盆山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并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研究区的连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不整合面识别、轴面分析及平衡剖面等方法,对车排子凸起与沙湾凹陷过渡带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建模与构造复原。研究表明,过渡带发育下二叠统(Pj-Pf),中二叠统(P2x-P2w),上二叠统(PsW),三叠系(T),侏罗系(J),白垩系(K)与古近系-第四系(E-Q)7个构造变形层序。发育佳木河组底部及石炭系内部滑脱层。深部(前二叠系)构造楔发育于整个过渡带,其个数和几何学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上覆背斜形态。构造楔在早二叠世开始楔人,挤压作用持续至三叠纪末期。晚三叠世发育生长地层,显示了P—T构造层褶皱变形的时间,随后三叠纪末期,过渡带受到来自西北缘造山带方向的逆冲推覆构造的叠加作用,表现在后缘发育一系列叠瓦构造,推覆距离约为8km,南部逆冲断层上盘二叠系-三叠系被剥蚀完全,北部残余少量下二叠统佳木河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排子凸起与沙湾凹陷过渡带 几何学 运动学 构造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加改造型盆地油气勘探区带划分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方成名 梁宇生 闫相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8-1088,共11页
合理的区带划分对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与部署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对具有多旋回演化与复杂成藏过程的中国中西部叠加改造型盆地的区带划分研究甚少,缺乏相对统一方案。基于区带的涵义及其外延,针对叠加改造型盆地具有多套组... 合理的区带划分对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与部署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对具有多旋回演化与复杂成藏过程的中国中西部叠加改造型盆地的区带划分研究甚少,缺乏相对统一方案。基于区带的涵义及其外延,针对叠加改造型盆地具有多套组合、多期改造、多类含油气系统复合的特点,提出了以“原型控源、迭加控藏”为主线的划分思路、方法和流程。区带划分,需要从盆地整体研究出发,分析盆地建造—改造过程中原始成藏地质要素分布及其后续的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明确盆地中不同成藏组合在迭加改造过程中的含油气系统类型及其分布,揭示每类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并由此确定区带的类型及其边界。区带名称视含油气系统类型采用“(古)今构造单元+层系或组合+成藏主控因素”组合命名。区带划分方案对深化盆地油气富集规律认识,指导勘探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控源 迭加控藏 区带划分 叠加改造型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3井东侧断层构造几何学、运动学模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宇生 何登发 +2 位作者 吴松涛 路玉 张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0-433,共14页
红3井东侧断层的成因与中拐凸起的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解析其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对于揭示中拐凸起自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具有积极作用,并对于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不整合面识别及平衡剖... 红3井东侧断层的成因与中拐凸起的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解析其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对于揭示中拐凸起自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具有积极作用,并对于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不整合面识别及平衡剖面的方法,对红3井东侧断层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建模与构造复原。中拐凸起发育白垩系-侏罗系、侏罗系-三叠系、三叠系-上乌尔禾组、上乌尔禾组底界及佳木河组-石炭系5个区域不整合面。研究认为,红3井东侧断层为-断层传播褶皱模型,发育生长三角,平面上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受海西晚期及燕山期的区域挤压作用的影响,红3井东侧断层在早二叠世末期(P1f末期)至中二叠世晚期(P2w)及早侏罗世晚期(Jis)至晚侏罗世发生两期传播活动,并在中段发生分支,分支断层的断距较小。早期的断层活动在中段最强,南段其次,北段最弱。中-下二叠统被抬升,遭受大面积剥蚀,地层缩短量约为3.8km。晚期的断层活动微弱,且只发生在中段和北段,地层缩短量约为200m。红3井东侧断层自北东向南西方向的传播、推覆作用控制了中拐凸起的主体构造形态,整体具有“南北分段、早晚期构造叠加”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拐凸起 红3井东侧断层 几何学 运动学 断层传播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