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单中心经验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樊友启 杨倩 王建安 《心脏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对中国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预防血栓栓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单中心经验总结。方法入选年龄40~90岁的非瓣膜性AF患者,CHADS2-VAS评分≥2分和HAS-BLED评分≥3分,且不愿意长期口服抗凝... 目的对中国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预防血栓栓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单中心经验总结。方法入选年龄40~90岁的非瓣膜性AF患者,CHADS2-VAS评分≥2分和HAS-BLED评分≥3分,且不愿意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或口服抗凝药物有禁忌证。经股静脉途径,穿刺房间隔,将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输送系统置入左心房,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装置至左心耳颈部。结果入选102例AF患者,年龄(72±9)岁,CHADS2-VAS评分4~7(5.3±1.2)分及HAS-BLED评分3~4(3.4±0.6)分,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手术时间(76±18)min,围手术期及术后2个月随访无出血及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AF患者中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预防血栓栓塞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封堵术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近况 被引量:2
2
作者 樊友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96-400,共5页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 ,众多的动物模型及临床应用后证实 ,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及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于受损心肌后 ,在受损的的心肌中存活、增殖 ,局部毛细血管增生、瘢痕组织增厚和瘢痕面积减少 ,抑制了心室重构 ,改...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 ,众多的动物模型及临床应用后证实 ,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及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于受损心肌后 ,在受损的的心肌中存活、增殖 ,局部毛细血管增生、瘢痕组织增厚和瘢痕面积减少 ,抑制了心室重构 ,改善了心肌缺血和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细胞 移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1
3
作者 樊友启 王建安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5年第3期142-144,153,共4页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和鉴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的方法,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受损心脏、改善心脏功能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Percoll(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中单个核细胞,用含10%的胎牛血清...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和鉴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的方法,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受损心脏、改善心脏功能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Percoll(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中单个核细胞,用含10%的胎牛血清低糖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扩增骨髓MSC,并通过FCM对其纯度进行鉴定。结果Percoll液能成功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显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倍增能力。体外扩增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CD166等表面抗原,不表达CD34、CD45等表面抗原。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分裂增殖能力,体外培养无明显的分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鉴定 表面抗原 CD29 CD16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及防治 被引量:5
4
作者 易建华 陶谦民 +5 位作者 陈君柱 樊友启 张芙荣 朱建华 郑良荣 邱原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48-450,共3页
目的 :报告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术中、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探讨其原因和机制 ,总结经验、教训 ,以期减少其发生。方法 :2 0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用Sigwart法行化学消融术 ,观察术中、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 目的 :报告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术中、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探讨其原因和机制 ,总结经验、教训 ,以期减少其发生。方法 :2 0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用Sigwart法行化学消融术 ,观察术中、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结果 :2 0例患者中合并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2例 ,前壁心肌梗死 1例 ;术后心室颤动 1例 ;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 ;术后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 1例 ;术中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栓塞 1例。结论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中及术后可发生多种严重并发症 ,明确靶血管与消融心肌之间的关系、选择恰当的一支或多支间隔支动脉行化学消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并发症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防治措施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祖文 蒋汝红 +4 位作者 盛夏 樊友启 刘强 孙雅逊 蒋晨阳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1年第6期489-492,共4页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接受首次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的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颤患者85例,按年龄大小分为老年人房颤组(≥60岁,45例)和非老年人房颤组(<60岁,40例),所有患者接受环肺静脉...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接受首次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的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颤患者85例,按年龄大小分为老年人房颤组(≥60岁,45例)和非老年人房颤组(<60岁,40例),所有患者接受环肺静脉隔离术治疗。观察患者房颤的复发情况。结果通过(37.2±3.2)月的随访,85例患者中,共23例(27.1%)出现房颤复发,其中≥60岁与<60岁年龄组在复发率上无显著性差异(12/45 vs 11/40,P=0.931)。85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消融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是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手段,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与非老年人群并无临床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上调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长岭 樊友启 +2 位作者 傅国胜 范伟民 孙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2-127,共6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对Epo受体(EpoR)的影响。方法含rhEpo0,5及10kU.L-1的培养基培养MSCs24,48及72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6d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EpoR阳性的细胞百分率。rhEpo预处理24h,再... 目的研究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对Epo受体(EpoR)的影响。方法含rhEpo0,5及10kU.L-1的培养基培养MSCs24,48及72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6d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EpoR阳性的细胞百分率。rhEpo预处理24h,再缺氧处理48h,Hoechst染色,通过形态变化检测细胞凋亡率;rhEpo预处理6d,再缺氧处理48h,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EpoR,磷酸化Janus激酶2(p-Jak2),磷酸化转导及转录活化蛋白(p-Stat5)及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蛋白表达。结果MTT结果显示,rhEpo处理的MSCs增殖能力增强;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随rhEpo浓度的增加,EpoR阳性细胞数增加;对照组,rhEpo5及10kU.L-1组EpoR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3±4.2)%,(24.7±8.1)%和(30.8±10.5)%。rhEpo预处理能增强MSCs抗缺氧凋亡的能力,缺氧处理后,对照组、rhEpo5及10kU.L-1组细胞核固缩率分别为(42.2±8.7)%,(21.9±8.0)%和(20.1±7.9)%。Western蛋白印迹结果显示,rhEpo预处理及预处理后行低氧培养的MSCs,随rhEpo浓度的增加,EpoR及下游抗细胞凋亡蛋白p-Jak2,p-Stat5和Hif-1a蛋白表达增加。结论rhEpo可以促进MSCEpoR的表达,并增加EpoR下游抗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红细胞生成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蛋白表达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脑钠肽前体N端片段水平与心功能不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杜来景 王建安 樊友启 《科技通报》 2006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研究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N端片段(NT-proBNP)在心血管病人心功能评价方面的作用。方法收录95个病人。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对病人进行评估。分为3组:A组(心功能正常,n=25)、B组(左室舒张功能不全,n=52)和C组(收缩功能不全... 目的研究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N端片段(NT-proBNP)在心血管病人心功能评价方面的作用。方法收录95个病人。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对病人进行评估。分为3组:A组(心功能正常,n=25)、B组(左室舒张功能不全,n=52)和C组(收缩功能不全,有或无舒张功能不全,n=18)。血浆NT-proBNP浓度在RochElecsys2010全自动测定仪上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结果在未分组的样本分析中,血浆NT-proBNP浓度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r=0.54,P=0.0016)、左房舒张末期内径(r=0.49,P=0.0016)、左室射血分数(r=0.59,P=0.0015)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与年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男性病人平均血浆NT-proBNP水平(945.5±3238.2)pg/mL和女性病人(722.0±1414.2)pg/mL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66)。分组后分析显示:B组和C组病人的平均血浆NT-proBNP浓度分别是(128.6±194.8)pg/mL,(2496.2±4054.0)pg/mL与A组(39.6±46.1)pg/mL相比明显升高。结论在中国人群中,心血管病病人血浆NT-proBNP浓度的升高与心脏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受损及心腔扩大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钠肽 心功能衰竭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勇 樊友启 《心电学杂志》 2008年第1期19-22,共4页
肺静脉的肌袖电位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肺静脉节段性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开始到目前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的线性消融,消融已成为心房颤动临床研究的热点。但在消融后早期出... 肺静脉的肌袖电位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肺静脉节段性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开始到目前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的线性消融,消融已成为心房颤动临床研究的热点。但在消融后早期出现心房颤动复发及新发的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已越来越引起临床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介绍心房颤动消融后心房颤动复发、新发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的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药物治疗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心动过速 电解剖标测系统 临床研究 心房扑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消融导管引起的房间隔夹层和心脏穿孔1例
9
作者 刘强 樊友启 +1 位作者 张祖文 蒋晨阳 《心电学杂志》 2009年第4期284-285,共2页
本文报道1例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下称消融)中发生的心脏穿孔。与常见心脏穿孔的原因不同,该例在成功穿刺房间隔后,由消融导管通过房间隔卵圆窝的穿刺点时发生的。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术 心脏穿孔 房间隔 夹层 心房颤动 穿刺点 卵圆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融合系统指导下的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研究
10
作者 蒋晨阳 孙勇 +6 位作者 盛夏 樊友启 张祖文 冯慧琴 何红 鲁端 傅国胜 《心电学杂志》 2008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评价图像融合系统指导下构建的左心房三维结构对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接受消融的80例心房颤动患者,其中42例在图像融合系统指导下(A组)、38例单纯在常规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B组)行消融。消融策略:... 目的评价图像融合系统指导下构建的左心房三维结构对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接受消融的80例心房颤动患者,其中42例在图像融合系统指导下(A组)、38例单纯在常规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B组)行消融。消融策略:左右侧肺静脉环形电隔离→左心房碎裂电位消融→左心房顶部、底部、峡部和右房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冠状窦口部消融。结果A组平均随访21.2±3.6月,36例(85%)3月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心房颤动复发,其中3例扩张型心肌病和1例肥厚型心肌病消融成功,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B组平均随访22.1±3.3月,27例(71%)3月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心房颤动复发;另2例在再次消融后痊愈。结论图像融合系统能提高心房颤动消融的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电解剖标测 图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T在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11
作者 项美香 樊友启 王建安 《心电与循环》 2013年第4期257-259,共3页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临床试验已证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状况包括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患者的预后。近几年,随着RE—VERSE、MADIT—CRT和RAFT等研究结果的相继公布,...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临床试验已证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状况包括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患者的预后。近几年,随着RE—VERSE、MADIT—CRT和RAFT等研究结果的相继公布,进一步拓展了CRT在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心力衰竭 CRT 患者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心室射血分数 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试验 MAD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心房颤动不同消融终点的预后研究
12
作者 林建伟 蒋汝红 +3 位作者 刘强 张祖文 樊友启 蒋晨阳 《心电学杂志》 2010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触”)转为窦性心律与否在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预测价值。并探讨相关的复发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分步法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79例,包括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冠状窦消... 目的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触”)转为窦性心律与否在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预测价值。并探讨相关的复发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分步法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79例,包括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冠状窦消融、复杂碎裂电位消融,对充分消融后未转为窦性心律者给予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依据消融结果分为A组(转为窦性心律组,n=25)和B组(未转为窦性心律组。n=54),对两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经过平均(121±4.9)个月的随访。A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20%)低于B组(50%)(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维持转为窦性心律上A组高于B组(P〈0.05)。在预测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因素中,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消融术后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史长和左心房前后径增大是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转为窦性心律与否直接影响术后的成功率。消融术后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左心房前后径增大及心房颤动史长是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颇动 消融 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 被引量:47
13
作者 周达新 +12 位作者 张晓春 付华 储慧民 樊友启 潘翠珍 曾杰 江立生 黄鹤 宁忠平 白元 陈发东 林颖 葛均波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661-672,共12页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AF可致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LAA)内血栓形成,而血栓脱落可致血栓栓塞性疾病。Framingham研究[1]表明,AF与卒中事件有显著相关性。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是预防栓塞的...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AF可致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LAA)内血栓形成,而血栓脱落可致血栓栓塞性疾病。Framingham研究[1]表明,AF与卒中事件有显著相关性。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是预防栓塞的主要方法,但因其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受药物、食物等因素影响较多,患者长期服药依从性较差,临床应用受限。外科切除LAA可以降低卒中风险[2]。Madden手术切除了2例患者的LAA,以预防卒中复发,引起了临床医师对干预LAA的关注[3]。1969年,Aberg[4]在对642例死亡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中发现,约90%的血栓起源于LA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 封堵术 临床路径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ed into damaged rabbit heart to improve heart function 被引量:26
14
作者 王建安 樊友启 +3 位作者 李长岭 何红 孙勇 吕炳建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42-248,共7页
Obj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test whether 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 chymal stem cells (hMSCs) in New Zealand rabbi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n improve heart function; and... Obj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test whether 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 chymal stem cells (hMSCs) in New Zealand rabbi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n improve heart function; and whether engrafted donor cells can survive and transdifferentiated into cardiomyocytes. Methods: Twenty milliliters bone marrow was obtained from healthy men by bone biopsy. A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separate bone marrow cells (BMCs) and red blood cells. BMCs were incubated for 48 h and then washed with phosphate-buffered saline (PBS). The culture medium was changed twice a week for 28 d. Finally, hematopoietic cells were washed away to leave only MSCs. Human MSCs (hMSCs) were premarked by BrdU 72 h before the transplantation. Thirty-four New Zealand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control group and cell treated group, which received hMSCs (MI+MSCs) through intramyocardial injec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same volume of PBS.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induced by ligatio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Cell treated rabbits were treated with 5×106 MSCs transplanted into the infarcted region after liga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y for 1 h,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same volume of PBS. Cyclosporin A (oral solution; 10 mg/kg) was provided alone, 24 h before surgery and once a day after MI for 4 weeks. Echocardiography was measured in each group before the surgery and 4 weeks after the surgery to test heart function change. The hearts were harvested for HE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after MI and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4 weeks. Results: Our data showed that cardiac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hMSC transplan- tation in rabbit infarcted hearts 4 weeks after MI (ejection fraction: 0.695±0.038 in the cell treated group (n=12) versus 0.554±0.065 in the control group (n=13) (P<0.05). Surviving hMSCs were identified by BrdU positive spots in infarcted region and transdifferentiated into cardiomyocytes characterized with a positive cardiac phenotype: troponin I. Conclusion: Transplan- tation of hMSCs could transdifferentiate into cardiomyocytes and regenerate vascular structures, contributing to functional im- 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lograftic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ed into heart infarcted model of rabbit to renovate infarcted heart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建安 李长岭 +2 位作者 樊友启 何红 孙勇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CSCD 2004年第10期1279-1285,共7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rected transplantation of allograftic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in myocardial infarcted (MI) model rabbits. Materials and Methods: Rabbi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rected transplantation of allograftic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in myocardial infarcted (MI) model rabbits. Materials and Methods: Rabbi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heart infarcted model with MSCs transplanted treatment (MSCs group, n=12), heart infarcted model with PBS injection (control group, n=20), sham operation with PBS injection (sham group, n=17). MSCs labelled by BrdUrd were injected into the MI area of the MSCs group. The same volume of PBS was injected into the MI area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sham group. The mortality, LVIDd, LVIDs and LVEF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4 weeks later. Tropomyosin inhibitory component (Tn I) and BrdUrd immunohistochemistry identified the engrafted cells 4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Result: The mortality of the MSCs group was 16.7% (2/12), and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mortality [35% (7/20) (P<0.05)]. Among the animals that survived for 4 weeks, the LVIDd and LVIDs of the MSCs group after operation were 1.17±0.21 cm and 0.74±0.13 cm, and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model group, which were 1.64±0.14 cm and 1.19±0.12 cm (P<0.05); the LVEF of the MSCs group after operation was 63±6%, and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odel group, which was 53±6% (P<0.05). Among the 10 cases of animals that survived for 4 weeks in the MSCs group, in 8 cases (80%), the transplanted cells survived in the non MI, MI region and its periphery, and even farther away; part of them differentiated into cardiomyocytes; in 7 cases (70%), the transplanted cells participated in the formation of blood vessel tissue in the MI region. Conclusion: Transplanted allograftic MSCs can survive and differentiate into cardiomyocytes, form the blood vessels in the MI region. MSCs transplantation could improve the heart function after 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血栓栓塞 被引量:15
16
作者 樊友启 杨倩 +11 位作者 蒋峻 何伟 胡颖红 严敏 蒲朝霞 李长岭 刘先宝 冯燕 孙勇 马骥 项美香 王建安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35-739,共5页
目的 评价中国房颤患者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预防血栓栓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年龄18至85岁之间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DS2-VAS评分≥2分和HAS-BLED评分≥3分,且不愿意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或口服抗凝药物有禁忌证.经股静... 目的 评价中国房颤患者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预防血栓栓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年龄18至85岁之间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DS2-VAS评分≥2分和HAS-BLED评分≥3分,且不愿意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或口服抗凝药物有禁忌证.经股静脉途径,穿刺房间隔,将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输送系统置入左心房,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装置至左心耳颈部.结果 入选4例心房颤动患者,年龄(74.75±8.69)岁,CHADS2-VAS评分(5.5±1.29)分,(4~7分)及HAS-BLED评分(3.75±0.5)分,(3~4分),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手术时间(100.00±17.79) min.围手术期及术后2个月随访无出血及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中国房颤患者中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预防血栓栓塞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封堵 左心耳 血栓
原文传递
磁导航系统在中国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樊友启 吕兴广 +8 位作者 边昶 应志强 王捷 张昱 冯燕 孙勇 马骥 项美香 王建安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27-1029,共3页
磁导航系统是一项先进的电生理远程标测系统,其与CARTO三维标测系统结合,具有操作精准、导管到位率高、手术并发症低、减少医患X线曝光量及减少医护人员工作负荷等优势[1].国内引进该系统已有近10年的历史.但因第一代的磁导航系统(magn... 磁导航系统是一项先进的电生理远程标测系统,其与CARTO三维标测系统结合,具有操作精准、导管到位率高、手术并发症低、减少医患X线曝光量及减少医护人员工作负荷等优势[1].国内引进该系统已有近10年的历史.但因第一代的磁导航系统(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MNS)软件反应速度慢及没有冷盐水灌注磁导管以及医保限制等因素,该系统在国内使用较少,仅有少量病例报道[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航系统 室性心律失常 安全性分析 射频消融术 心室流出道 CARTO三维标测系统 有效性 中国
原文传递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44
18
作者 王建安 谢小洁 +5 位作者 何红 孙勇 蒋峻 骆荣华 樊友启 董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研究自身骨髓间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入选24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细胞移植组各12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接受自身骨髓间质干细胞冠... 目的研究自身骨髓间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入选24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细胞移植组各12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接受自身骨髓间质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对照组冠状动脉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前、术后48H、3个月和6个月分别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术前、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行血浆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检测和6MIN步行试验。结果细胞移植组术后上述三时间点的血清IL6、TNFΑ和HSCRP与对照组和自身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移植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BNP水平,较自身术前增高[(378.10±147.47),(420.40±148.50)比(292.40±148.54)NG/L,P<0.05],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3个月:(378.10±147.47)比(473.10±106.31)NG/L;6个月:(420.40±148.50)比(544.60±93.11)NG/L,P<0.05]。术后6个月,细胞移植组6MIN步行路程增加,与对照组和自身术前比较亦具统计学意义[(519.00±43.28)比(396.33±42.19),(464.00±76.5)M,P<0.05]。术后心超示两组间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及术后6个月随访中未见任何严重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身骨髓间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可降低血浆BNP水平,延长6MIN步行路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运动耐量,无明显的致心律失常、栓塞和免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疾病 造血干细胞 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治疗无钙化单纯性主动脉瓣重度反流一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先宝 董樑 +14 位作者 蒋巨波 周琦晶 何伟 蒲朝霞 周丽明 黄朝旭 冯燕 孔敏坚 胡颖红 孙勇 蒋峻 樊友启 董爱强 严敏 王建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5-186,共2页
患者男性,80岁,因反复活动后胸闷3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3年前活动或劳累后出现胸闷,休息10 min左右可缓解,后逐渐出现活动耐量下降,严重时夜间不能平卧.曾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超声心动图示心脏扩大,主动脉瓣和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对症... 患者男性,80岁,因反复活动后胸闷3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3年前活动或劳累后出现胸闷,休息10 min左右可缓解,后逐渐出现活动耐量下降,严重时夜间不能平卧.曾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超声心动图示心脏扩大,主动脉瓣和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对症和支持治疗后症状可缓解.2个月前患者症状明显加重,对症治疗后胸闷无明显缓解,仍发作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既往有冠心病史,右冠状动脉曾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还有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 支持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单纯性 无钙化 置入术 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继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和对策 被引量:4
20
作者 蒋晨阳 张祖文 +7 位作者 盛夏 樊友启 冯慧琴 孙勇 周斌全 何红 鲁端 傅国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09-1012,共4页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F)患者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后继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ATA)的机制和对策。方法继发ATA15例。左房各肺静脉逐一标测,对恢复心房-肺静脉传导的静脉补点消融,达到心房-肺静脉电隔离。成功后仍然存在或诱发ATA的则进...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F)患者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后继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ATA)的机制和对策。方法继发ATA15例。左房各肺静脉逐一标测,对恢复心房-肺静脉传导的静脉补点消融,达到心房-肺静脉电隔离。成功后仍然存在或诱发ATA的则进行CARTO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并行辅线消融或局灶消融,直到不能诱发。结果经电生理标测发现14例恢复了心房-肺静脉传导。相应补点消融后电隔离,9例不能再诱发,3例诱发了左房大折返心动过速,左房顶部/峡部消融后终止,1例诱发左房局灶心动过速,局灶消融后成功。2例诱发右房大折返心动过速,右房峡部消融后消失。术后随访1~16(5.5±4.4)个月,13例无复发,2例发作明显减少。结论左房-肺静脉传导恢复是继发ATA的重要机制;其他机制还包括左房顶部、峡部、右房峡部依赖的大折返心动过速以及局灶房性心动过速等。对继发ATA,先检查肺静脉并补点消融很重要,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尚需根据CARTO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进行个体化的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