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对胶质瘤周围区判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樊翊凌 王勇 +4 位作者 万杰清 周正文 江基尧 沈加林 李费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54-857,共4页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胶质瘤肿瘤周围区判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周围区肿瘤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40例胶质瘤患者均在术前行1H-MRS检查,并按术后肿瘤病理分级分为低级别胶质瘤组(n=20)和高级别胶质瘤组(n=20)。在神经导航...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胶质瘤肿瘤周围区判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周围区肿瘤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40例胶质瘤患者均在术前行1H-MRS检查,并按术后肿瘤病理分级分为低级别胶质瘤组(n=20)和高级别胶质瘤组(n=20)。在神经导航系统指导下实施肿瘤切除,同时获得事先标记的肿瘤周围区组织,并进行病理学检查。按病理切片是否含有肿瘤细胞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分析两组不同周围区(1、2、3区)病理学表现和1H-MRS值的差异。结果低级别胶质瘤组除1例患者在周围1区有肿瘤浸润,其余各区均未发现肿瘤浸润现象;高级别胶质瘤组在各周围区均发现肿瘤浸润现象。高级别胶质瘤的阳性组(n=24)和阴性组(n=36)各区的1H-MR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MRS对于肿瘤周围区的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可实现肿瘤真正意义上的全切除,但相关技术尚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神经导航系统 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丛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2
作者 樊翊凌 王勇 +1 位作者 周正文 崔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31-1132,共2页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源性肿瘤切除的显微手术和锁骨固定技巧。方法10年间收治的15例臂丛神经源性肿瘤患者,均采用锁骨固定加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15例患者神经功能无障碍,1例因肿瘤巨大无法全部切除,其余14例均全部切除。患者术后随访6月...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源性肿瘤切除的显微手术和锁骨固定技巧。方法10年间收治的15例臂丛神经源性肿瘤患者,均采用锁骨固定加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15例患者神经功能无障碍,1例因肿瘤巨大无法全部切除,其余14例均全部切除。患者术后随访6月~4年后均无复发,其中1例大部切除患者随访10月未见残余部分增大,现仍在随访中。结论结合神经外科显微技术和锁骨固定技术,全部切除臂丛神经源性肿瘤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神经源性肿瘤 显微外科 锁骨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对液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周正文 王勇 +1 位作者 樊翊凌 万杰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02-806,共5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液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SD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假损伤组,其中模型组均经液压颅脑损伤建模并根据所接受的氧疗方式分为低浓度氧治疗组(n=23)、高浓度氧治疗组(n=24)和HBO治疗组(...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液压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SD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假损伤组,其中模型组均经液压颅脑损伤建模并根据所接受的氧疗方式分为低浓度氧治疗组(n=23)、高浓度氧治疗组(n=24)和HBO治疗组(n=23);假损伤组(n=22)则接受与模型组同样的手术,但不予液压颅脑损伤,接受与低浓度氧治疗组相同的治疗。氧疗结束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大脑皮层三磷酸腺苷(ATP)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组织线粒体活性氧分子(ROS)的生成;Nissl染色对海马区神经元进行计数。Morris水迷宫法记录大鼠逃避潜伏期,评判颅脑损伤后11~15d的大鼠认知功能。结果 HBO治疗组和高浓度氧治疗组脑组织ATP水平与假损伤组接近(P>0.05),显著高于低浓度氧治疗组(P<0.05)。HBO治疗组海马CA2/3区和门区神经元计数均显著高于低浓度氧治疗组和高浓度氧治疗组(P<0.05)。各组间脑组织线粒体ROS生成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orris水迷宫测试中,HBO治疗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低浓度氧治疗组和高浓度氧治疗组(P<0.05)。结论 HBO治疗液压颅脑损伤大鼠,有助于维持大脑线粒体ATP合成功能;同时减少海马区神经元丢失,改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高压氧 三磷酸腺苷 海马神经元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5
4
作者 万杰清 潘耀华 +5 位作者 孙亚蒙 戴炯 樊翊凌 周正文 王勇 江基尧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9年第4期12-14,共3页
目的评估血管内支架(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行CAS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5例颈动脉狭窄均成功进行了CAS,颈动脉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其中100例(80%)采用脑保护装... 目的评估血管内支架(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行CAS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5例颈动脉狭窄均成功进行了CAS,颈动脉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其中100例(80%)采用脑保护装置;多发性狭窄40例(32%),伴发颅内动脉瘤3例(2.4%);术后30天内死亡2例(1.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小中风6例(4.8%);100例随访6~52个月(平均22个月),无TIA及中风发生;DSA发现3例(3.0%)再狭窄。结论颈内动脉狭窄的CAS治疗是安全的,操作规范能减少并发症,中远期随访效果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yx胶栓塞治疗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一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晟 万杰清 +1 位作者 樊翊凌 王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90-91,共2页
患儿男,3岁。因家长叙述"头痛1个多月",于2011年3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入院体检:意识清楚,头围约50 cm,无明显智力和神经功能障碍,无头皮静脉扩张。胸X线片及心脏彩超示心脏轻度扩大,心功能基本正常。患儿系第1胎第1产,... 患儿男,3岁。因家长叙述"头痛1个多月",于2011年3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入院体检:意识清楚,头围约50 cm,无明显智力和神经功能障碍,无头皮静脉扩张。胸X线片及心脏彩超示心脏轻度扩大,心功能基本正常。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剖宫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栓塞 治疗性 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 Onxy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层电极埋藏对累及运动功能区病灶切除的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赵晨杰 徐纪文 +5 位作者 王桂松 周洪语 田鑫 樊翊凌 江基尧 罗其中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7年第5期271-275,共5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毗邻和侵犯中央区的病灶周边运动功能区的保护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例病灶累及中央区的病例资料(5例为药物难治性癫痫,1例为颅内转移瘤),采用神经导航定位病灶,第一次手术埋藏皮层电极覆盖病灶,术外患者清醒状态下实施...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毗邻和侵犯中央区的病灶周边运动功能区的保护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例病灶累及中央区的病例资料(5例为药物难治性癫痫,1例为颅内转移瘤),采用神经导航定位病灶,第一次手术埋藏皮层电极覆盖病灶,术外患者清醒状态下实施皮层电刺激定位躯体运动区,绘制病灶与功能区关系图,第二次手术依据皮层电刺激结果行病灶切除。结果6例患者第一次术后,均成功实施皮层电刺激,准确定位病灶周边运动功能区。依据关系图第二次手术3例患者(2例药物难治性癫痫,1例颅内转移瘤)行病灶全切,3例患者(3例药物难治性癫痫)行部分病灶切除。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结论神经导航定位病灶指导埋藏皮层电极,术外行皮层电刺激定位病灶周边运动功能区,绘制功能区与病灶关系图指导第二次手术切除病灶,是在保护患者运动功能前提下,最大范围切除累及中央区病灶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 功能区 皮层电极 皮层电刺激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内球后肿瘤的外科治疗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书国伟 张珏 +7 位作者 崔华 李骁雄 费智敏 周正文 戴炯 樊翊凌 王勇 李善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年第10期580-582,共3页
目的探讨眶内球后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0年至2006年收治的28例眶内球后肿瘤患者采用额下眶顶入路或眶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并根据病理诊断指导术后治疗。结果28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视力... 目的探讨眶内球后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0年至2006年收治的28例眶内球后肿瘤患者采用额下眶顶入路或眶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并根据病理诊断指导术后治疗。结果28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视力改善4例(14.3%),无变化22例(78.6%),恶化2例(7.1%)。14例恶性肿瘤术后行放疗和/或化疗。随访6~14个月,肿瘤均无复发。结论手术是治疗眶内球后肿瘤的主要方法。手术虽不能明显改善术后视力,但对维系术前视力有帮助。恶性肿瘤术后还应行放疗和/或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内球后肿瘤 外科治疗 视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神经内镜手术的双极显微剪刀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邱永明 杨修 +4 位作者 林毅兴 罗其中 樊翊凌 葛建伟 刘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51-151,共1页
关键词 神经内镜 手术治疗 双极显微剪刀 临床应用 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临床疗效的评估 被引量:3
9
作者 费智敏 罗其中 +4 位作者 王宇 王勇 周正文 书国伟 樊翊凌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3期144-146,共3页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55例经手术治疗后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于手术后施以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降至33℃~35℃;对照组体温维持在36.5...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55例经手术治疗后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于手术后施以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降至33℃~35℃;对照组体温维持在36.5℃~37.5℃。共治疗3~7d,分别于术后第1d及第8d对两组患者进行GCS疗效和体感诱发电位评估;6个月后进行GOS预后评估。结果 亚低温组患者经治疗后,GCS评分及体感诱发电位测定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6个月亚低温组患者GOS预后评估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体感诱发电位是评估颅脑创伤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亚低温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 临床疗效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放疗后主动脉弓上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殷晓明 万杰清 +4 位作者 樊翊凌 潘耀华 丁圣豪 陈磊 江基尧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196-200,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鼻咽癌放疗后主动脉弓上动脉狭窄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鼻咽癌放疗后症状性主动脉弓上动脉中重度狭窄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脑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鼻咽癌放疗后主动脉弓上动脉狭窄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鼻咽癌放疗后症状性主动脉弓上动脉中重度狭窄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脑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随访。结果 8例患者均经全脑DSA证实,主动脉弓上颅外段共有中重度狭窄动脉24处,其中包括颈内动脉11处,颈总动脉2处,椎动脉10处,锁骨下动脉1处。(1)经血管扩张成形及支架置入后,血管腔残余狭窄率平均<20%。术后复查头部CT未见出血。术后定期复查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未见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无过度灌注等不良事件发生。(2)随访1年所有患者无再发脑缺血症状,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未发现明显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是鼻咽癌放疗后主动脉弓上动脉狭窄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放射疗法 主动脉弓上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曹佳雨 丁圣豪 +3 位作者 赵兵 樊翊凌 潘耀华 万杰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1期19-21,28,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OSAs)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5年12月年收治的88例OSAs的临床资料。88例共109枚动脉瘤。无眼部症状的48例69枚小型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9枚,单纯弹簧圈栓塞20枚...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OSAs)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5年12月年收治的88例OSAs的临床资料。88例共109枚动脉瘤。无眼部症状的48例69枚小型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9枚,单纯弹簧圈栓塞20枚;无眼部症状的17例单发大型或巨大动脉瘤中,球囊辅助栓塞2例,支架辅助栓塞13例,球囊联合支架辅助栓塞2例;合并视力障碍的23例(均为单发动脉瘤,小型动脉瘤12枚,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11枚),12例栓塞,11例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栓塞治疗的98枚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示,致密栓塞87枚,瘤颈部分显影11枚。88例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6个月DSA或CTA随访,致密栓塞的47枚小型动脉瘤中,复发2枚(4.2%);17例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中,复发5例(29.4%)。合并视力障碍的23例中,术后眼部症状改善13例(栓塞6例,夹闭7例),未见明显变化6例(栓塞3例,夹闭3例),加重4例(栓塞3例,夹闭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OSAs微创、安全、有效,但对改善视力障碍而言,夹闭术可能优于栓塞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 视力障碍 血管内治疗 夹闭术 支架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医务人员视角的“互联网+”上门医疗服务风险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旻洁 沈璐 +5 位作者 樊翊凌 郑涛 陈敏 张红 余岚 郑军华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3年第9期54-57,共4页
目的从医务人员视角探讨“互联网+”上门医疗服务模式存在风险,提出应对措施,以更好的为公众健康服务。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关键知情人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互联网+”上门医疗服务模式存在人身安全、特殊医疗和信息安全... 目的从医务人员视角探讨“互联网+”上门医疗服务模式存在风险,提出应对措施,以更好的为公众健康服务。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关键知情人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互联网+”上门医疗服务模式存在人身安全、特殊医疗和信息安全等风险。结论建议开发专项医疗意外险和交通意外险,建立准入和监管体系,推广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在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在地区层面搭建线上公示和纠纷处理平台,同时针对性开展医务人员法制知识和信息安全培训教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上门医疗服务 医疗风险 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出血的后颅窝脑动静脉瘘一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余超 万杰清 +1 位作者 樊翊凌 杨柏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441-442,共2页
患者男,37岁。因头痛加重14h并意识障碍13h,于2009年4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入院体检:血压为125/89mmHg,脉搏为86次/min,体温为38.9℃,呼吸为26次/min,血氧饱和度为0.8。意识处于昏迷状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 患者男,37岁。因头痛加重14h并意识障碍13h,于2009年4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入院体检:血压为125/89mmHg,脉搏为86次/min,体温为38.9℃,呼吸为26次/min,血氧饱和度为0.8。意识处于昏迷状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分,左侧瞳孔为1.5113111,右侧瞳孔为2mm,对光反射迟钝,颈项抵抗明显,双侧巴宾斯基征(+),克氏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治疗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文华 樊翊凌 +3 位作者 丁圣豪 赵兵 潘耀华 万杰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8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再通术治疗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8月行血管内再通术治疗18例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中,16例(88.9%)实现闭塞血...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再通术治疗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8月行血管内再通术治疗18例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中,16例(88.9%)实现闭塞血管再通,闭塞血管远端中位TIMI血流分级由术前的0提高到2.4;术后6例症状改善,9例症状稳定,1例因颅内出血死亡。15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其中11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较术前改善,4例没有明显改善;Malek评分1分12例,2分3例;DSA随访仅1例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程度大于50%),余未见明显血管内再狭窄。结论亚急性、慢性椎基-动脉闭塞腔内支架成形再通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的,并且可以取得良好的中远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语音系统在日间手术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15
作者 樊翊凌 张继东 +3 位作者 贾昊 吴玲娣 胡潇泓 闻大翔 《华西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索人工智能在日间手术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以建立智慧医疗框架,推进医院智能化进程,提升日间手术管理水平。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日间手术管理中心人工智能语音助手从2018年6月1日正式上线,采用基于语音、语义识... 目的探索人工智能在日间手术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以建立智慧医疗框架,推进医院智能化进程,提升日间手术管理水平。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日间手术管理中心人工智能语音助手从2018年6月1日正式上线,采用基于语音、语义识别技术的人工智能语音系统,对接院内信息中心数据,开展日间手术患者术后随访工作。2018年6月1日—11月30日共2 245例日间手术患者通过智能语音系统回访(AI随访组),2018年1月2日—5月31日共2 576例日间手术患者通过人工电话随访信息(人工随访组)。对两组电话接通率、信息采集率和通话时长进行比较。结果 AI随访组与人工随访组电话接通率分别为85.70%和86.68%,信息采集率分别为98.86%和98.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I随访组与人工随访组通话时长分别为(165.48±43.28)、(135.37±36.3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智能语音系统在日间手术中应用,其接通率和信息采集完整性上都有较好的表现。将其运用到日间手术管理中,对于提升效率、延伸医疗服务、加强医疗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慧医疗 智能语音 日间手术
原文传递
脊柱硬膜外脓肿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被引量:4
16
作者 樊翊凌 王勇 +2 位作者 万杰清 周正文 崔华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9年第1期90-92,共3页
关键词 硬膜外脓肿 脊柱 脊柱骨髓炎
原文传递
三维黑血磁共振成像与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赵辉林 万杰清 +6 位作者 曹烨 樊翊凌 刘晓晟 赵锡海 王津楠 许建荣 江基尧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97-800,共4页
目的通过与DSA比较,评价三维黑血磁共振成像(3D—BB—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同时对4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DSA和3D—BB—MRI检查,比较两者在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病变累及范围、破溃斑块检出的差异。结果以DSA... 目的通过与DSA比较,评价三维黑血磁共振成像(3D—BB—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同时对4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DSA和3D—BB—MRI检查,比较两者在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病变累及范围、破溃斑块检出的差异。结果以DSA为金标准,3D—BB—MRI判断颈动脉狭窄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65,以狭窄率70%为判断点,其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5.6%和阳性预测值为100%。3D—BB—MRI显示溃疡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3.9%、准确度为95.6%和阳性预测值为85.7%。3D—BB—MRI和DSA的病变累及范围分别为(18.4±8.2)mm和(14.0±6.2)mm,P〈0.05。结论3D—BB—MRI能较准确地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溃疡斑块,在显示病变累及范围方面具有优势,可辅助DSA为临床提供可靠、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8
作者 龚如 万杰清 +1 位作者 樊翊凌 江基尧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25-729,共5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和慢性脑缺血患者周围血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EPC表面标记CD34、CD133和激酶插入嵌合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用于鉴定循环EPC数.分别从...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和慢性脑缺血患者周围血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EPC表面标记CD34、CD133和激酶插入嵌合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用于鉴定循环EPC数.分别从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30例)发病24h内和慢性脑缺血患者(缺血组,20例)和无脑缺血症状患者(对照组,10例)采集外周静脉血4 ml.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测定各组循环EPC数,以及各组患者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等指标. 结果 梗死组CD34细胞数、CD34/CD133细胞数、CD34/KDR细胞数分别为(14.2±8.1)‰、(7.1±4.1)‰、(5.0±3.7)‰,缺血组分别为(28.5±9.9)‰、(15.2±3.7)‰、(6.8±2.0)‰,对照组分别为(44.8±9.5)‰、(22.1±6.6)‰、(16.7±6.9)‰;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梗死组、缺血组循环EPC水平明显下降(P<0.05);梗死组循环EPC较缺血组更少(P<0.05).梗死组循环EPC水平与收缩压、TC、TG和LDL-C呈中度负相关(P<0.05),与HDL-C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急性脑梗死循环EPC数量降低可能是脑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EPC对于急性脑梗死的预测、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中动脉 脑缺血 内皮祖细胞
原文传递
微血管多普勒在颅内动脉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崔华 王勇 +7 位作者 费智敏 周正文 李骁雄 书国伟 戴炯 樊翊凌 张珏 李善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7-388,共2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这一无创性监测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微血管多普勒的20MHz微探头进行术中监测,记录放置动脉瘤夹前后的动脉瘤、载瘤动脉及主要邻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对血流参数进行...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这一无创性监测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微血管多普勒的20MHz微探头进行术中监测,记录放置动脉瘤夹前后的动脉瘤、载瘤动脉及主要邻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对血流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术中微血管多普勒监测。根据微血管多普勒比较夹闭前后血流情况显示,有4例动脉瘤夹闭不完全,有7例夹闭后出现邻近血管狭窄,经调整瘤夹位置后平均血流速度基本恢复。术后复查DSA与微血管多普勒显示结果相符合。结论微血管多普勒是一种方便、快捷、可以信赖的术中监测技术,可常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 动脉瘤 手术
原文传递
后颅窝巨大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8
20
作者 崔华 王勇 +3 位作者 万杰清 周正文 樊翊凌 周彩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78-680,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后颅窝巨大血管母细胞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6例后颅窝巨大血管母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为14~62岁,平均36.4岁,有8例合并VHL病。术前通过头颅影像学来诊断,有7例术前行肿瘤...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后颅窝巨大血管母细胞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6例后颅窝巨大血管母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为14~62岁,平均36.4岁,有8例合并VHL病。术前通过头颅影像学来诊断,有7例术前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本组患者根据肿瘤分型分别采用枕下患侧人路、改良远外侧入路、枕下正中入路或枕下小脑上人路,术中辅以微血管多普勒分辨肿瘤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果16例患者中,肿瘤均全切除,1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得到改善,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12个月,有6例因伴有VHL病出现颅内其他部位复发,有2例手术后因肾细胞癌转移死亡。结论显微技术的提高和对肿瘤血供特性的熟悉明显提高了全切除率,降低了死亡率,显微手术切除是后颅窝巨大血管母细胞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 显微外科手术 栓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