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年古冶M_(S)5.1地震序列微震检测及活动性研究
1
作者 王同利 张盛中 +3 位作者 崔博闻 武敏捷 马泽宇 葛慧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01-1514,共14页
2020年7月12日河北省古冶(39.78°N,118.44°E)发生M_(S)5.1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文通过对其周边500 km范围内的84个固定台站连续观测地震数据,采用基于图形处理器的模板匹配定位识别技术(GPU-M&L)对地震前后(2020年6月1日... 2020年7月12日河北省古冶(39.78°N,118.44°E)发生M_(S)5.1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文通过对其周边500 km范围内的84个固定台站连续观测地震数据,采用基于图形处理器的模板匹配定位识别技术(GPU-M&L)对地震前后(2020年6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共三个月的连续数据进行了微震检测和地震活动性分析.我们首先从台网目录的362个古冶地震序列事件中挑选了信噪比较高的118个地震作为模板,通过模板扫描和检测,获得共1017个地震,约为台网目录的2.8倍,然后运用双差定位方法(hypoDD)对669个地震事件进行了重定位.最后我们对古冶地震的事件序列进行时空分布、震源机制解以及b值空间分布等分析.结果显示古冶M_(S)5.1地震前,震中区周边地震活动性显著,地震前后地震序列分布优势方向为NE向,震源深度方向近直立分布;发震断裂为唐山—古冶断裂或其延伸部分,与1976年唐山M_(S)7.8地震同为唐山断裂带,发震断层走向基本一致.据此,我们推测古冶M_(S)5.1地震是1976年唐山M_(S)7.8地震后余震区应力调整所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冶地震 微震检测 模板匹配 完备震级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M_(S)5.1地震前延庆地电场变化
2
作者 王丽红 董鸿燕 +3 位作者 武敏捷 王同利 李菊珍 岳晓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2期68-75,共8页
采用日均值曲线形态、日均值一阶差分及优势方位角法,对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M_(S)5.1地震前北京延庆地震台地电场异常变化进行分析。该台2套地电场日均值具有较为清晰、稳定的年变,存在季节性变化,自2020年5月开始出现年变畸变或年变... 采用日均值曲线形态、日均值一阶差分及优势方位角法,对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M_(S)5.1地震前北京延庆地震台地电场异常变化进行分析。该台2套地电场日均值具有较为清晰、稳定的年变,存在季节性变化,自2020年5月开始出现年变畸变或年变幅改变,表明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台站所在区域地下构造活动由平稳到逐渐加剧。地电场日均值一阶差分在震前1-3个月呈高频突跳或丛集异常变化,震后逐渐平稳。日均值一阶差分可反映日均值突跳、阶跃和快速明显的趋势变化,对缓慢渐变过程反映弱。方位角背景值中间值约为70°,与延庆台所在区域主压应力轴平均值74.45°相当,代表了该区域的主要裂隙方向。方位角的改变,可以反映地震孕育过程中一定范围内地下应力应变活动。方位角自2020年5月跳变范围收窄,变化幅度约为45°,异常开始至发震约3个月。应用方位角法,可以提取台站周边300 km范围内M_(S)5左右地震地电场短期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场 一阶差分 方位角 古冶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地区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武敏捷 林向东 徐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43,共5页
利用华北北部地区2002-01—2010-06月848个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区域构造活动特征将其划分为4个研究区,分析各研究区震源机制解特征,并采用1°×1°的网格,0.5°滑动分区的方法对华北北部地区各研究区和空间滑... 利用华北北部地区2002-01—2010-06月848个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区域构造活动特征将其划分为4个研究区,分析各研究区震源机制解特征,并采用1°×1°的网格,0.5°滑动分区的方法对华北北部地区各研究区和空间滑动进行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研究区的最大主应力的方位为NEE向,最小主应力方位为NNW向,与华北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较一致。各研究区的应力结构均为走滑型,水平应力作用为华北北部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震源错动方式以水平走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最大主应力方位 最小主应力方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圈地区震源机制解综合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武敏捷 安绪 +4 位作者 徐平 林向东 董鸿燕 辛雪侠 李腊月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3-401,共9页
对首都圈地区2002年1月~2010年6月619个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且依据区域构造特征将首都圈划分为3个区域,用聚类统计方法中的最长距离法对各分区的机制解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了各分区的构造应力张量特征... 对首都圈地区2002年1月~2010年6月619个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且依据区域构造特征将首都圈划分为3个区域,用聚类统计方法中的最长距离法对各分区的机制解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了各分区的构造应力张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首都圈地区震源机制解P轴方位的优势分布为NNE-NEE向,T轴方位的优势分布为NNW-NWW向,绝大多数地震震源处的应力场以水平作用为主,破裂以水平走滑为主。首都圈西部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NE75°,中部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NE62°,东部最大主压应力方位近EW向,区域构造应力场以水平向挤压为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系统聚类 应力张量 首都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圈地震活动完整性震级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武敏捷 安绪 +2 位作者 龙锋 林向东 赵雯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8-106,共9页
根据首都圈活动构造展布特征,将首都圈划分为西区、中区、东区三个地区,采用拟合效果测试法计算首都圈及各分区1970年以来最小完整性震级随时间的变化,并且依据各研究区域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将各研究区域从时间上划分为三个研究时段,分... 根据首都圈活动构造展布特征,将首都圈划分为西区、中区、东区三个地区,采用拟合效果测试法计算首都圈及各分区1970年以来最小完整性震级随时间的变化,并且依据各研究区域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将各研究区域从时间上划分为三个研究时段,分别研究各时段最小完整性震级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各时段的最小完整性震级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且2000年以来各研究区域的最小完整性震级趋于稳定,MC均能控制在ML2.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完整性震级 拟合效果测试法 首都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地震活动参数的首都圈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武敏捷 朱红彬 +2 位作者 岳晓媛 林向东 李红 《华北地震科学》 2013年第1期25-30,共6页
根据首都圈近32年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采用b值空间分布及断裂带分段的多地震活动参数值组合分析方法,结合首都圈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背景,分析首都圈现今地震活动特征,综合判定处于相对高应力和闭锁状态的断裂段。研究结果表明,张渤地震... 根据首都圈近32年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采用b值空间分布及断裂带分段的多地震活动参数值组合分析方法,结合首都圈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背景,分析首都圈现今地震活动特征,综合判定处于相对高应力和闭锁状态的断裂段。研究结果表明,张渤地震带陆地段各段落的总体b珔值均低于山西地震带各段落的b珔值,反映张渤地震带陆地段总体应力水平高于山西地震带,b珔、n、槡E和a珔/b珔四个参数值的组合特征提示,今后应注意延怀盆地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参数 地震危险性 首都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复地震观测滦县地区的地壳介质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武敏捷 徐平 +2 位作者 林向东 安绪 韩孔燕 《华北地震科学》 2011年第3期23-27,共5页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滦县地区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ML≥2.0级地震进行精定位,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滦县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计算了滦县地区重复地震序列经过射线追踪方法校正后得到的P波走时差变化。研究发现,2004年1月20日滦县M...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滦县地区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ML≥2.0级地震进行精定位,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滦县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计算了滦县地区重复地震序列经过射线追踪方法校正后得到的P波走时差变化。研究发现,2004年1月20日滦县ML5.0级和2010年3月6日滦县ML4.7级2次中等地震前所选取的测震台站均记录到P波走时差的低值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射线追踪 地壳介质变化 滦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复地震研究滦县地区的地壳介质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武敏捷 徐平 +3 位作者 马士振 林向东 安绪 韩孔燕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年第5期20-24,共5页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滦县地区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M_L≥2.0地震进行精定位,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滦县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计算滦县地区重复地震序列经过射线追踪方法校正后得到的P波走时差变化。研究发现,2010年3月6日滦县M_L...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滦县地区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M_L≥2.0地震进行精定位,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滦县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计算滦县地区重复地震序列经过射线追踪方法校正后得到的P波走时差变化。研究发现,2010年3月6日滦县M_L 4.7地震前糙甸地震台、兴隆东地震台、蓟县地震台和遵化地震台记录到P波走时差的低值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射线追踪 地壳介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多地震活动参数分析晋冀蒙交界地区长期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4
9
作者 武敏捷 朱红彬 +1 位作者 林向东 韩孔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年第3期57-62,共6页
根据晋冀蒙交界近33年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运用最大似然法,分别计算并绘制晋冀蒙交界1980年、1990年、2000年以来b值空间扫描图像,结果显示,低b值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大同、张北、代县一带。依据区域地质构造条件、b值空间分布图像、历史... 根据晋冀蒙交界近33年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运用最大似然法,分别计算并绘制晋冀蒙交界1980年、1990年、2000年以来b值空间扫描图像,结果显示,低b值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大同、张北、代县一带。依据区域地质构造条件、b值空间分布图像、历史强震和现代地震活动特征,将晋冀蒙交界分成张北段、延庆段、大同段和代县段4个段落,采用最佳效果拟合法+最大似然法,对各段落进行b值时间扫描,并且利用断裂带分段的多地震活动参数值组合分析方法,分析4个段落的现今活动习性,综合判定处于相对高应力和闭锁状态的断裂段。研究结果表明,张北段处于高应力背景下的相对闭锁状态,但会受到1998年、1999年张北M 6.2、M 5.6强余震影响。综合分析认为,需注意张北段和延庆段发生中强地震的长期地震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值 多地震活动参数 地震危险性 晋冀蒙交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同地区3次地震序列构造应力张量变化特征的研究
10
作者 武敏捷 兰从欣 徐平 《华北地震科学》 2006年第1期27-32,共6页
利用1989~2002年间3次大同地震序列中共计700多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应用Gephart(1990)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研究了这3次地震序列的构造应力张量的总体变化特征和时序变化特征,研究发现3次主震发生前震源及附近地区的构造应... 利用1989~2002年间3次大同地震序列中共计700多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应用Gephart(1990)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研究了这3次地震序列的构造应力张量的总体变化特征和时序变化特征,研究发现3次主震发生前震源及附近地区的构造应力作用较强。主震发生前后。应力方向存在细节差异。但是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只有1999年震前阶段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226°(SW向)。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大同地区局部构造应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应力张量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西北地区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11
作者 武敏捷 郭祥云 +2 位作者 安绪 林向东 赵桂儒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8期51-52,共2页
京西北地区(113.0°—116.5°E,39.0°—41.5°N)位于NE向山西地震带、N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和近EW向燕山构造带的交汇地段,地质构造复杂,盆岭结构发育。该区域主要分布有NE—NEE向的延矾盆地、怀涿盆地、怀安盆地、... 京西北地区(113.0°—116.5°E,39.0°—41.5°N)位于NE向山西地震带、N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和近EW向燕山构造带的交汇地段,地质构造复杂,盆岭结构发育。该区域主要分布有NE—NEE向的延矾盆地、怀涿盆地、怀安盆地、蔚广盆地、阳原次级盆地、阳高—天镇盆地、灵丘盆地、浑源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和EW向宣化盆地等第四纪活动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构造带 西北地区 应力场特征 震源机制解 怀涿盆地 山西地震带 第四纪活动 构造复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圈M≥4.0地震前震源机制解的空间演化
12
作者 武敏捷 徐平 +2 位作者 安绪 林向东 赵桂儒 《国际地震动态》 2017年第8期41-42,共2页
震源机制解可以反映发震断层的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征,揭示地震破裂的力学机制,给出地震的等效释放应力场,并且为区域应力场分布、地震与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断层的活动性质及相互作用等研究提供可靠的约束信息.首都圈在区域构造地貌上,... 震源机制解可以反映发震断层的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征,揭示地震破裂的力学机制,给出地震的等效释放应力场,并且为区域应力场分布、地震与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断层的活动性质及相互作用等研究提供可靠的约束信息.首都圈在区域构造地貌上,处于近EW向燕山构造带、NNE-NE向的太行山构造带与华北平原带的交汇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地震前 首都圈 空间演化 应力场分布 燕山构造带 力学性质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演化特征
13
作者 武敏捷 林向东 +3 位作者 安绪 岳晓媛 赵桂儒 钟世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218-219,共2页
1研究背景。陈颙(1978)通过对一些强震震例的分析研究发现,强震前震源机制趋于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提出震源机制一致性可作为描述地震活动性的一个新参数,用来确定区域内地震的危险性。国内外学者在震源区应力场研究的基础上,对震源机... 1研究背景。陈颙(1978)通过对一些强震震例的分析研究发现,强震前震源机制趋于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提出震源机制一致性可作为描述地震活动性的一个新参数,用来确定区域内地震的危险性。国内外学者在震源区应力场研究的基础上,对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与区域内地震危险性关系开展了大量研究,如:付虹等(2011)研究滇中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结果表明强震发生在中小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低值分布区内或其边缘附近;张致伟等(2015)基于汶川和芦山地震序列余震震源机制解,通过研究应力张量方差时空变化与强余震活动的关系,发现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对强余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一致性参数 时空演化 唐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14
作者 武敏捷 林向东 +3 位作者 安绪 刘雁冰 赵桂儒 崔博闻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33-35,共3页
1研究背景利用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地壳应力场,可获得区域应力场状态,有助于解释地震成因、断裂活动等现象。北京及邻区(39.0°-41.0°N,115.0°-118.0°E)位于NE向山西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带与NW向张渤带交会区域... 1研究背景利用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地壳应力场,可获得区域应力场状态,有助于解释地震成因、断裂活动等现象。北京及邻区(39.0°-41.0°N,115.0°-118.0°E)位于NE向山西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带与NW向张渤带交会区域,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断裂构造发育,主要由山西断陷带、太行山隆起区、燕山隆起区、北京坳陷、大兴隆起、冀中坳陷、沧县隆起等地质构造单元构成。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使该区地震活动强烈而频繁,有历史记录以来,研究区域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3次,最大地震为1679年三河-平谷8.0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应力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全波形反演:芦山7.0级地震及余震矩张量解 被引量:38
15
作者 林向东 葛洪魁 +4 位作者 徐平 Douglas Dreger 苏金蓉 王宝善 武敏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37-4047,共11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了7.0级地震.该地震是自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以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最强地震,截至5月5日,四川省数字遥测台网记录到了52个(ML≥4.0)余震.我们搜集了信噪比相对较高的宽频带数据,根据已有的三个分别适合...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了7.0级地震.该地震是自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以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最强地震,截至5月5日,四川省数字遥测台网记录到了52个(ML≥4.0)余震.我们搜集了信噪比相对较高的宽频带数据,根据已有的三个分别适合于四川盆地和龙门山断裂东南地区、西南山区、西北山区速度模型,利用TDMT_INVC方法计算矩张量,获得了芦山主震及其16个余震的高质量矩张量解;根据P轴、B轴和T轴的倾角对主震及余震的断层类型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震级为Mw6.46(矩震级),地震矩为0.61×1019 Nm,震源深度为13km,震源机制类型为逆断层.芦山余震类型简单,主要为逆冲型;芦山地震序列震中分布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的彭县—灌县断裂上,本研究获得的主震和余震的震源机制主要为逆冲型,这表明了龙门山断裂西南端主要为逆冲特征.芦山地震震源性质与汶川地震相近,发震间隔时间短,且均发生于同一构造单元内,表明了该地震与汶川地震可能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余震 矩张量 龙门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圈中强震前后视应力时空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岳晓媛 安绪 +3 位作者 冯刚 李红 武敏捷 李腊月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9-131,共13页
选用首都圈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波形资料,利用近震源Brune模式计算首都圈地区2002年至今ML≥2.0地震的视应力值,探讨了震源参数的标度关系,最终选取2.0≤ML≤2.9地震对首都圈地区2002年以来中强地震前视应力的时空异常变化特征进行详... 选用首都圈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波形资料,利用近震源Brune模式计算首都圈地区2002年至今ML≥2.0地震的视应力值,探讨了震源参数的标度关系,最终选取2.0≤ML≤2.9地震对首都圈地区2002年以来中强地震前视应力的时空异常变化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都圈中强地震前,多次地震出现显著的视应力高值异常,且地震多发生在视应力高值异常区域附近。同时与波速比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印证了异常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由此可见,分析识别首都圈地区的应力状态可以为该地区中强震的危险性提供判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应力时空变化 高值异常 首都圈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应力场时间变化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林向东 徐平 +2 位作者 葛洪魁 武敏捷 安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5-762,843,共8页
研究地壳构造应力状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应力变化的信息,是探讨地震成因、分析发震条件的重要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利用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以来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区ML≥2.5的共计740个震源机制解,基于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地... 研究地壳构造应力状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应力变化的信息,是探讨地震成因、分析发震条件的重要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利用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以来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区ML≥2.5的共计740个震源机制解,基于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对研究区进行了分区;以该区域内较大地震为界,结合余震时间序列特征,进行时间上的分段;去除较大地震后,采用最长距离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分区的地震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利用Gephart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根据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出了各分区的优势应力场.结果表明,在观测时段内,根据构造和震源机制,可将研究区域分为A和B两个区域.A区最大主应力σ1方位在4个时段内大致为NNW向,B区北部在4个时段内σ1方位大致为NNW向、WNW和ENE向.从应力结构看,A区和B区北部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B区南部σ1方位大致为NNW向,仍以水平作用为主;B区北部σ1方位变化较大,可能与B区北部地质结构复杂、应力调整活跃有关.而A区主应力方位相对稳定,显示了滇中块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中段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林向东 徐平 +1 位作者 武敏捷 安绪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2-200,共9页
本文利用小江断裂及邻区1998年1月~2007年9月发生的613个ML≥2.5地震的垂直向直达SV波和P波地动位移振幅比计算得出了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根据区域构造对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分区。以小江断裂为界,将小江断裂... 本文利用小江断裂及邻区1998年1月~2007年9月发生的613个ML≥2.5地震的垂直向直达SV波和P波地动位移振幅比计算得出了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根据区域构造对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分区。以小江断裂为界,将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区分为A、B(包含小江断裂带)两个区,为了研究断裂带上的应力特征,又将小江断裂带区域划分出来进行独立分析;同时采用网格1°×1°,以及0.5°空间滑动分区的办法进行研究。分析了该区震源机制解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应力张量反演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应力场进行反演。结果表明:①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的断层错动方式主要以走滑为主,A区、B区和断裂带区域走滑断层分别占81.28%、69.63%、72.97%。②A区的最大主应力σ1方位大致为NNW向,B区和断裂带区的最大主应力σ1方位大致为NWW向;从应力结构来看,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走滑特征明显。③在整个滇中块体,应力场的主体方位由NNW向变为NWW向。但在元谋断裂以东,普渡河断裂以西的区域,主压应力方位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向滑移,而在小江断裂区域主压应力则主要为NW向。从小江断裂继续往东的滇东块体上,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为NW-NNW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中段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河北唐山M_S4.8地震前首都圈东部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岳晓媛 安绪 +2 位作者 冯刚 武敏捷 李红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1-100,共10页
本文采用近震源Brune模式,采用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提供的地震波形资料,测定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首都圈东部85次ML≥2.0地震的视应力,分析了2012年4月28日河北唐山MS4.8地震前动力学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了震源参... 本文采用近震源Brune模式,采用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提供的地震波形资料,测定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首都圈东部85次ML≥2.0地震的视应力,分析了2012年4月28日河北唐山MS4.8地震前动力学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了震源参数的标度关系。结果如下:1视应力时序变化显示,唐山MS4.8地震前首都圈东部视应力出现了明显的升高变化过程;2视应力空间分布显示,唐山MS4.8地震前,首都圈东部视应力在震源区出现了相对高值集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应力时空变化 唐山Ms4.8地震 首都圈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岫岩5.4级地震序列主应力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兰从欣 刘杰 +2 位作者 马士振 武敏捷 苗春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3-82,共10页
根据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的活动特点,将其划分为前震、余震密集、余震平静、余震衰减4个时段,利用收集整理的1999年6月至2000年9月间该序列中161次2.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Gephart的应力反演方法,研究了震源区各时段内构造应力场的... 根据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的活动特点,将其划分为前震、余震密集、余震平静、余震衰减4个时段,利用收集整理的1999年6月至2000年9月间该序列中161次2.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Gephart的应力反演方法,研究了震源区各时段内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和时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序列的主压应力方向与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而且最大主压应力的空间取向经历了主震前相对稳定—主震后分散—最大余震前相对稳定—最大余震后分散的全过程。该结果对主震和最大余震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岫岩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应力反演 时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