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批评实践的“召唤”中深化当代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段吉方教授访谈
1
作者 段吉方 颜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共7页
经过几代文学理论研究者和学人的共同努力,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美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理论观念的更新、方法论的进步、批评话语的繁荣等。本访谈中,段吉方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首先,针对当前整个人文... 经过几代文学理论研究者和学人的共同努力,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美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理论观念的更新、方法论的进步、批评话语的繁荣等。本访谈中,段吉方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首先,针对当前整个人文学科所面临的困境及问题,认为理论研究不能变成单纯的理论学派的研究、理论话语的重复研究或批评阐释的叠加,否则理论难以科学发展;其次,目前国内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方面,伊格尔顿研究持续受到关注,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给伊格尔顿的研究增加了多元阐释空间,且伊格尔顿自身研究的拓展也会带领他的阐释者和研究者进入到新的领域;第三,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马克思研究重新热了起来,中西方在马克思研究领域都较之前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研究更加多元,更多融入当代实践问题;第四,后现代主义与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时空距离非常大,导致其建设性意义不大,应该在中国语境之中、在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之中,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在访谈中,段吉方教授基于本土文本、本土文化经验和情感,借鉴西方当代文论,提出"召唤式批评"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实践 召唤式批评 理论创新 伊格尔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 被引量:3
2
作者 段吉方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61,F0003,共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百年文艺的理论经验与历史经验的深刻表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历史...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百年文艺的理论经验与历史经验的深刻表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相通性,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塑造起到重要作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化主体性在主体性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实践意识、本土化的理论塑造与文化建构努力、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思想凝结与理论锤炼三个方面展现内蕴与特征,并对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创造产生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化主体性 文化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验到理论: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及其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段吉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从西方文化研究中汲取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但文化研究如何表征与重构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经验,在从经验到理论的生成中展现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价值,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理论范式,这是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在理...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从西方文化研究中汲取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但文化研究如何表征与重构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经验,在从经验到理论的生成中展现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价值,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理论范式,这是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在理论上需要反思的问题。文化研究在理论起源上具有经验性特征,在面对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生活等问题时形成了基于经验视角的方法论;文化研究同时具有情感社会学的经验分析传统,在文化分析中体现为一种情感社会学的理论话语方式,这些理论与方法构成了文化研究从经验到理论的发展脉络。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同样具有这种从经验到理论的对象性问题,这内在地决定了它的研究重心是经验而非纯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中国语境 经验 情感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问题指向与方法创新 被引量:1
4
作者 段吉方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10期46-54,I0002,共10页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中国文艺评论理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具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话语自主建构是其重要呈现方式。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不仅仅是话语本身...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中国文艺评论理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具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话语自主建构是其重要呈现方式。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不仅仅是话语本身的问题,还应该深植于它的问题指向与方法创新过程。从学科角度看,中国文艺评论有其独特的思想资源和文化特性,这方面的内容是其“中国”属性的标识;从学术角度看,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评论、评析、鉴赏、论说层面,“建构”之所以是“建构”,还需要展现出对当代文艺问题的理论把握的高度、思想表达的厚度、时代观照的深度,最终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评论 话语建构 自主知识体系 方法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典”走向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阐释的问题、方法与路径
5
作者 段吉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8,178,共10页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经典阐释是一种基本方法,也是一种理论深化的路径。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家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来源,经典阐释从这一来源出发,但不拘泥于摘句式、照搬式、引用式的研究,强调...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经典阐释是一种基本方法,也是一种理论深化的路径。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家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来源,经典阐释从这一来源出发,但不拘泥于摘句式、照搬式、引用式的研究,强调从“经典”走向经典,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论述的哲学观念、基本精神与方法论启发走向文艺问题的整体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阐释面临不同语境与理论历史发展变化的影响,需要强化问题性选择与论域,需要坚持系统性、问题性、批判性、对话性、当代性的研究路径,通过经典阐释,确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论述框架和解析方式,在经典阐释、问题介入与批评实践的合理融合中,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建设提供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经典阐释 论述框架 解析方式 批评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华与反升华:齐泽克的艺术本体论探微
6
作者 段吉方 刘宇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176,178,共11页
受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齐泽克从升华与反升华的角度展开艺术本体问题研究,他将精神分析与文学艺术作品、文化现象进行互释,认为艺术是占据了神圣之“物”的空无位置的物品,艺术的本质外在于艺术自身。尤其在现代艺术中,艺术不再遵... 受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齐泽克从升华与反升华的角度展开艺术本体问题研究,他将精神分析与文学艺术作品、文化现象进行互释,认为艺术是占据了神圣之“物”的空无位置的物品,艺术的本质外在于艺术自身。尤其在现代艺术中,艺术不再遵循过去的升华模式,而体现出一种“反升华”的倾向。在艺术本体问题上,齐泽克拓展了拉康理论的思想深度,同时将拉康理论与黑格尔思想、批判理论等相结合,不断打开精神分析与当代艺术问题的阐释与对话潜能,并揭示了现代主义艺术在打破“后意识形态幻象”方面的革命潜能及实践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泽克 艺术本体论 升华 反升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
7
作者 张福贵 朱国华 +7 位作者 张法 沈杏培 周志强 李松 单小曦 段吉方 曾军 刘康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163,共14页
2024年5月24-26日,“地方性与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译介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25日下午设置了“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原计划1小时的对话一经展开,思想火花的碰撞便让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专家之间的辩... 2024年5月24-26日,“地方性与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译介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25日下午设置了“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原计划1小时的对话一经展开,思想火花的碰撞便让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专家之间的辩论让原本文质彬彬的会场充满张力与强度。现将记录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思想火花 文质彬彬 译介与传播 圆桌论坛 研究范式 马克思主义 地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与记忆——文化记忆的历史表征与美学再现 被引量:22
8
作者 段吉方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0-24,共5页
自从美国社会学家、文化理论家杰弗里·亚历山大提出创伤理论以来,关于文化记忆与创伤研究就成了当代文化社会学研究中的焦点之一。亚历山大认为:“创伤并非自然而然的存在;它是社会建构的事物。”亚历山大的创伤理论强调文化创... 自从美国社会学家、文化理论家杰弗里·亚历山大提出创伤理论以来,关于文化记忆与创伤研究就成了当代文化社会学研究中的焦点之一。亚历山大认为:“创伤并非自然而然的存在;它是社会建构的事物。”亚历山大的创伤理论强调文化创伤建构中的社会属性,创伤研究具有融人一定社会思想文化的文化记忆特征,他的这一理论观念对文学叙事中的创伤体验与创伤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文学叙事中的创伤体验毫无疑问也无法忽略或剔除某种社会建构的属性特征,特别是某些具体个体创伤体验续写特征的创伤叙事,更是一种受社会文化建构制约的文化记忆形式。因此,从创伤叙事入手,探讨文学叙事层面上文化创伤建构的社会属性,超越个体文学书写的经验现实,才可能重构文化记忆的历史与现实,走向具有人类属性的文化创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叙事 文化记忆 历史与现实 美学 表征 亚历山大 社会属性 社会思想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生成艺术与后人类技术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19
9
作者 段吉方 阎恺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64,共11页
随着AI生成技术的发展,AI文艺作品已经大量出现在网络世界,并且在数字艺术比赛中获奖。AI生成的作品已经做到了同人类艺术品同台竞技、难以分辨的程度,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艺术从诞生时就是技艺不分、密切联系的,AI生成技术正是通过与... 随着AI生成技术的发展,AI文艺作品已经大量出现在网络世界,并且在数字艺术比赛中获奖。AI生成的作品已经做到了同人类艺术品同台竞技、难以分辨的程度,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艺术从诞生时就是技艺不分、密切联系的,AI生成技术正是通过与艺术同源的工艺技术的路径,不断模仿人类作品的风格特点,实现了效果上的相近。也正是AI技术的发展,使得分析新技术与人类关系的后人类主义的美学应运而生,探索新技术之下人类艺术的存在意义,以及艺术实践性、反思性,为新的人与技术相结合的后人类美学探索开辟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技术 生成式AI 风格 AI绘画 后人类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觉结构”与“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踪迹——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美学的理论细读 被引量:10
10
作者 段吉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2-158,共7页
在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美学理论中,"文化唯物主义"与"感觉结构"是两个并行不悖的理论概念和批评术语,"感觉结构"对威廉斯不同时期的理论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威廉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重要... 在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美学理论中,"文化唯物主义"与"感觉结构"是两个并行不悖的理论概念和批评术语,"感觉结构"对威廉斯不同时期的理论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威廉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重要的理论原点。从"感觉结构"的角度对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美学提出反溯性批评,对于深层次把握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美学的理论踪迹及其思想内涵有重要的启发。从理论细读出发打破那种阐释性的理论应用与评价的方式,是把握威廉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思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蒙·威廉斯 感觉结构 文化唯物主义 理论细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区隔与趣味判断: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及其美学批判 被引量:9
11
作者 段吉方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5-181,共7页
法国理论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社会学的文化区隔理论。这种文化区隔理论将美学、社会学与文学研究融为一体,在美学研究中植入文化趣味、文化需要、审美配置等社会属性,体现了一种新的美学理论状貌。布尔迪厄的文... 法国理论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社会学的文化区隔理论。这种文化区隔理论将美学、社会学与文学研究融为一体,在美学研究中植入文化趣味、文化需要、审美配置等社会属性,体现了一种新的美学理论状貌。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在当代美学视野中重新提出趣味批判观念,体现了对传统美学理论的反拨和新的“大众”美学的重新建构,展现了文化批判理论在当代美学研究中新的走向与理论形态。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和趣味判断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资本和审美配置的再生产机制而言的,文化资本研究本身包含了生产、审美、政治与伦理等多重理论意涵,文化资本从生产传播机制融入文化心理、情感与经验,已经演变为一种新的审美体验形式。在当代社会,这种审美体验形式正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审美趣味及其文化区隔的作用更加明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双向连接的,体现出当代社会审美生产关系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恰恰是当代美学研究需要认真对待的内容,也是布尔迪厄提出的所谓重建一种“大众”美学的希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迪厄 文化资本 文化区隔 趣味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的“守正创新”:理论、路径与任务 被引量:7
12
作者 段吉方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8-177,共10页
中国特色文艺评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艺评论上的主要建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文艺评论方面的成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提供了... 中国特色文艺评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艺评论上的主要建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文艺评论方面的成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实践导向与话语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构成了它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特色文艺评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坚守人民立场,在现实主义批评精神的坚守与再造中,实现文艺评论“守正创新”的目标与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习近平关于文艺问题系列论述 中国特色文艺评论 守正创新 人民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激进美学的逻辑和立场 被引量:10
13
作者 段吉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47-53,共7页
英国当代美学家特里.伊格尔顿以审美意识形态为核心,在审美话语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存在中确立了他的激进的美学立场和美学批判原则。他的激进的美学锋芒进一步强化了审美话语的现实介入功能和美学批判的现代意义,并对当代美学批判精... 英国当代美学家特里.伊格尔顿以审美意识形态为核心,在审美话语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存在中确立了他的激进的美学立场和美学批判原则。他的激进的美学锋芒进一步强化了审美话语的现实介入功能和美学批判的现代意义,并对当代美学批判精神的赓续和弘扬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他的激进美学主张也带有很浓厚的影响审美实践的理论主义缺陷,为此,他的激进美学主张也必须面对各种批判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审美意识形态 激进政治 理论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的突围与话语的孕育——20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理论话语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段吉方 沈文秀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3,共9页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30年代“左联”所倡导的“文艺大众化”从文艺的形式与内容、作家立场、社团组织、实践功能等方面探讨了文艺如何大众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发展,在中国特定语境中推动了马克思主...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30年代“左联”所倡导的“文艺大众化”从文艺的形式与内容、作家立场、社团组织、实践功能等方面探讨了文艺如何大众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发展,在中国特定语境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话语形式的孕育。20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也展现了文艺突围中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艰难探索的过程,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系统化、共识性理论方略的追求,但由于理论论争不彻底等因素,影响了话语表现的不同意见。但从思潮史、理论史的角度而言,20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话语的孕育,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迈进仍然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艺大众化 文艺人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研究走向“后理论时代”了吗——“理论之后”问题的反思与批判 被引量:8
15
作者 段吉方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5-39,共5页
"理论之后"的观念的出场与热议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当代西方学科互涉中所展现出的理论融通困难与阐释裂隙问题,也就是理论的限度问题,在中国则仍然是一个西方理论的本土接受与本土应用问题。面对"后理论... "理论之后"的观念的出场与热议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当代西方学科互涉中所展现出的理论融通困难与阐释裂隙问题,也就是理论的限度问题,在中国则仍然是一个西方理论的本土接受与本土应用问题。面对"后理论""、反理论""、理论的抵抗"乃至弥漫甚久的"理论危机论",仅着眼于某一人的观念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理论之后",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描述作为一种"理论"的"理论之后"观念,需要的是对其所蕴含的理论发展脉象和思想裂变现实做深入研究,特别需要对理论发展范式做深入的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之后 反理论 阐释裂隙 范式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理论、问题与实践 被引量:8
16
作者 段吉方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79,共7页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强调审美和艺术的政治介入,展现了一种包含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的美学乌托邦的理论取向。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不仅仅意味着美学转向政治思想,它强调审美与艺术是文化改造和政治主体形塑的重要力量,既突出审美的意识形态功...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强调审美和艺术的政治介入,展现了一种包含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的美学乌托邦的理论取向。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不仅仅意味着美学转向政治思想,它强调审美与艺术是文化改造和政治主体形塑的重要力量,既突出审美的意识形态功能,更强调超越意识形态的"感觉共同体"或"审美共同体"的建构。当代美学和艺术正在不同程度地遭受工具理性的影响,美学和艺术存在着成为单向度思维工具的危机,因此需要从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中吸取"下行通道"的思想资源,其目的是将那种学理和思辨层面的美学真正转化为文化的批判力量和理论的建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美学 政治转向 审美乌托邦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大众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问题 被引量:8
17
作者 段吉方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9-142,共4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问题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没有获得深入讨论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获得了深入的发展,但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突出的理论范式...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问题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没有获得深入讨论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获得了深入的发展,但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突出的理论范式是什么?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否拥有自身的理论范式?与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相比,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理论形态与理论方式上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深入的理论说明。文章着眼于此类问题,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文艺大众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建设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理论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消费时代的审美实践与艺术悖论——从徐岱《艺术新概念》谈起 被引量:4
18
作者 段吉方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28,共5页
一、消费时代,艺术何为? 随着当代经济大潮的深入发展,以娱乐和享受为中心的消费文化逐渐控制了人们的生活。经历了太长时间的物质贫乏和经济困顿,在今天,人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迷恋于消费所带来的种种诱惑体验。“我们处在‘... 一、消费时代,艺术何为? 随着当代经济大潮的深入发展,以娱乐和享受为中心的消费文化逐渐控制了人们的生活。经历了太长时间的物质贫乏和经济困顿,在今天,人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迷恋于消费所带来的种种诱惑体验。“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①法国学者波德里亚如此论断并非夸大其词。“消费是个神话”,②在很多时候.人们不仅陶醉于它给我们带来的物质满足感之中.而且由于文化消费的广泛性与大众化,人们欣喜地庆贺自己轻而易举地成为了文化与艺术的积极参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时代 消费文化 艺术 审美实践 概念 悖论 当代经济 波德里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发动与思想的进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文本考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段吉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163,196,共13页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文本传播有两个层次,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典文献,可以称为“经典文本”;二是“解读文本”或“研说文本”。“解读文本”或“研说文本”是对“经典文本”的研讨、论争、...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文本传播有两个层次,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典文献,可以称为“经典文本”;二是“解读文本”或“研说文本”。“解读文本”或“研说文本”是对“经典文本”的研讨、论争、讨论和论辩;形成了传播的“三大主线”,即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一项重要的传播标志,即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发生一种持续的影响,作为一个时代的思想研究的结晶,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是一种辉煌的历史记忆,同时更是一个时代的思想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 文本研究 五四文学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林焕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被引量:1
20
作者 段吉方 沈文秀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8-165,共8页
林焕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经历了从机械反映论到能动反映论再到文艺审美性研究的发展过程,对文艺功能的认识则经历了由革命特殊时期的"革命论""武器论"走向改革开放后的文艺"人民性"研究。... 林焕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经历了从机械反映论到能动反映论再到文艺审美性研究的发展过程,对文艺功能的认识则经历了由革命特殊时期的"革命论""武器论"走向改革开放后的文艺"人民性"研究。林焕平的理论研究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突破既定语境限制走向理论的丰富性与特殊性的过程,他在新时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批评原则,对现代主义、唯"主体"论以及"向内转"思潮等现代文艺思潮批判,对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亦有积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焕平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现实主义 人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