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支君 段文标 +3 位作者 高明 胡伟 李猛 王姝人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3,共12页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在土壤生态功能的预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黑土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该研究分析了东北黑土区农田、林地和草地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共现网络结构及功能基因,并采用结...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在土壤生态功能的预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黑土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该研究分析了东北黑土区农田、林地和草地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共现网络结构及功能基因,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细菌多样性、细菌群落结构、共现网络和功能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林地和草地的多样性及共现网络平均度显著高于农田(P<0.05)。林地细菌共现网络正相关边的占比高于其他处理,即林地土壤细菌之间存在更强的协同作用。功能基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基因丰度(P<0.05)。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细菌群落结构对功能基因的直接影响最大,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基因的间接影响最大。综上,该研究进一步证实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黑土区土地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细菌 共现网络 功能预测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及生长收获效益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文 陈立新 +2 位作者 段文标 沈海龙 于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目的】以中温带湿润气候区东段60年生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出最适宜的立地类型组合,并分析主导因子与立木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的生长关系特征,为红松人工林集约化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分析林分生长... 【目的】以中温带湿润气候区东段60年生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出最适宜的立地类型组合,并分析主导因子与立木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的生长关系特征,为红松人工林集约化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分析林分生长状况与立地因子的关系,并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和立地类型划分,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划分立地类型等级,对立地评价结果的预测值与调查实测值进行线性拟合确定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引入合适的函数进行优势木树高-胸径非线性拟合;运用冗余分析探究林分密度及土壤化学指标中影响立木生长的主导因子,绘制散点图分析主导因子与林分蓄积量的数量关系特征。【结果】1)基于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共划分了30个立地类型,其中海拔为600~700 m、阴坡、斜坡、厚有机质层和中腐殖质层的立地组合最优,各立地类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2)为0.758,P值均在0.001水平显著。2)系统聚类法将立地类型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时,Ⅰ~Ⅴ级的立地类型占比依次为13.3%、43.3%、20%、20%、3.33%;3)Richards函数对60年生红松人工林优势木拟合效果最优,RSS、RMSE和R^(2)依次为21.566、0.202和0.886,P值在0.001水平显著,其优势木树高与胸径间的关系为H=24.569 (1-e^(-0.162D))^(5.199);4)株数密度对本研究区域的60年生红松人工林的生长影响最显著(解释比例达54.3%,F=89.2,P=0.002),60年生红松人工林的最大林分蓄积量约为550 m^(3)/hm^(2)。【结论】总体来说,在海拔较低、坡向偏向阴坡、坡度较缓、有机质层及腐殖质层较厚的红松人工林区域的立地质量较高,株数密度对红松人工林生长性状影响最大,并遵循“最终收获量一定法则”,建议适当施肥或调控林分密度进行科学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立地类型划分 立地质量评价 数量化理论Ⅰ 冗余分析 林分蓄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伐后各演替阶段红松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唐国强 陈立新 +2 位作者 王亚飞 段文标 王郅臻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8-378,共11页
研究阔叶红松林皆伐后各演替阶段红松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及其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机制,为林区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分布于小兴安岭地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原始红松林采伐后形成的4个不同演... 研究阔叶红松林皆伐后各演替阶段红松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及其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机制,为林区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分布于小兴安岭地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原始红松林采伐后形成的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林为对象,根据全体乔木和红松的种群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生存函数和动态指数以及对其时间序列预测,进行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分析。1)在次生演替序列中,在先锋群落和中期群落,全体乔木和红松第Ⅰ龄级的株数均较多,分别为1 486 plant·hm^(-2)和467 plant·hm^(-2),占总株数的77.032%和94.341%。2)全体乔木在先锋群落第Ⅳ-Ⅴ龄级死亡率(q_x)最高,达到0.934;而在稳定群落第Ⅲ-Ⅳ龄级的死亡率最低,仅有0.032。红松在先锋群落第Ⅱ-Ⅲ龄级死亡率最高,达到了0.911;而在顶极群落第Ⅲ-Ⅳ龄级死亡率最低,仅有0.065%。3)红松和全体乔木的存活曲线均更接近于Deevey-Ⅱ型。4)从反映红松和全体乔木整体年龄结构动态的V_(pi)和V_(pi′)来看,两者都有缓慢增长的趋势。红松在未来6个龄级时间内,先锋群落第Ⅷ龄级株数一直为0株;稳定群落第Ⅵ和Ⅶ龄级株数增长到11株和7株后会稳定;顶极群落第Ⅶ和Ⅷ龄级的株数有一定的起伏,峰值分别为25株和21株。小兴安岭地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阔叶红松林是能够自我更新的生态系统,红松的种群动态表现出低龄级个体成活率较低,高龄级成活率较高的特点。建议在小兴安岭地区进行阔叶红松人工林经营时,可以在先锋群落和中期群落时期采取适宜的抚育措施,来调节种群的生长发育以及自我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红松林 演替阶段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凋落叶对土壤酚类物质及其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帅威 段文标 +3 位作者 王浩宇 牟淼先 刘建功 袁鸿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4,共7页
针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纯林自然更新困难的问题,通过探究樟子松凋落叶覆盖量及处理时间对土壤酚类物质的影响,分析樟子松凋落叶与樟子松幼苗的关系,为樟子松幼苗更新及科学抚育提供依据。试验采用盆栽法培养... 针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纯林自然更新困难的问题,通过探究樟子松凋落叶覆盖量及处理时间对土壤酚类物质的影响,分析樟子松凋落叶与樟子松幼苗的关系,为樟子松幼苗更新及科学抚育提供依据。试验采用盆栽法培养樟子松幼苗,通过实地踏查,使用环刀法测量林地樟子松凋落叶覆盖量后,确定4种樟子松凋落叶覆盖量(4.30、2.15、1.08、0.54 kg·m^(-2))处理。分别使用福林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土壤总酚和单体酚质量分数,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覆盖量和处理时间对土壤酚类物质质量分数的影响,并通过冗余分析(RDA)分析土壤酚类物质与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樟子松凋落叶覆盖处理后,土壤中检出了咖啡酸、丁香酸、香兰素、肉桂酸、花旗松素等5种酚类物质;(2)酚类物质在本试验所用沙土的留存量为凋落叶的0.37%~2.77%;(3)覆盖量、处理时间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均对土壤总酚质量分数及5种酚类物质质量分数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4)土壤咖啡酸和肉桂酸对土壤总酚贡献较多,与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5)土壤酚类物质质量分数与樟子松幼苗鲜质量、叶绿素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和根系活力呈负相关,与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呈正相关。樟子松凋落叶中含有多种酚类物质,使土壤总酚、咖啡酸、丁香酸、肉桂酸和香兰素质量分数不同程度升高,对樟子松幼苗的生长和生理特征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其中咖啡酸和肉桂酸是影响幼苗的主要酚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凋落叶 土壤酚类物质 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不同阶段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5
作者 田珍 王亚飞 +3 位作者 段文标 王郅臻 杨文 陈立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7,共8页
选取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内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序列中的天然枫桦次生林、次生阔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以及原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的一元和二元分布,分析林木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选取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内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序列中的天然枫桦次生林、次生阔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以及原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的一元和二元分布,分析林木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一元二元分布中,林分角尺度均呈现相对正态分布,在W=0.5时频率最高,4个阶段的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577、0.557、0.634、0.589,均以轻度聚集分布为主;并随着演替进行,聚集趋势上升,到原始阔叶红松林后聚集程度又下降;4个演替阶段林木之间呈现混交状态为极强混交,强度和极强度混交的比例依次为69.94%、70.08%、65.56%、63.64%,混交林木的比例随着演替序列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种空间分布来看,前5位优势树种呈集聚分布,树种混交程度都较高,但阳性先锋树种和耐阴树种林木的大小分化差异较大。可见,阔叶红松林4个演替阶段的变化说明演替前期林木的角尺度和混交度较大,后期尤其是原始阔叶红松林中聚集程度降低,随机分布比例上升,有利于群落长久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次生林 演替 空间结构 一元分布 二元分布 小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浸提液对2年生樟子松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6
作者 王浩宇 刘建功 +3 位作者 袁泓昌 段文标 朱帅威 牟淼先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为探讨柠条枯枝、苔草枯叶和青杨枯叶是否存在抑制樟子松幼苗生长的化感物质,研究樟子松人工林内天然更新的障碍因子,采用盆栽试验,设置质量浓度为1∶50、1∶250、1∶500、1∶1 000浸提液处理,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和最... 为探讨柠条枯枝、苔草枯叶和青杨枯叶是否存在抑制樟子松幼苗生长的化感物质,研究樟子松人工林内天然更新的障碍因子,采用盆栽试验,设置质量浓度为1∶50、1∶250、1∶500、1∶1 000浸提液处理,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极差法,探究3种类型浸提液对樟子松2年生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质量浓度为1∶50时,柠条枯枝浸提液对幼苗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分别较对照低34.52%、35.58%、30.50%、40.28%;2)苔草枯叶浸提液对幼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表现为低质量浓度1∶1 000时促进而高质量浓度1∶50抑制的趋势,在质量浓度为1∶1 000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分别较对照高出37.71%、49.22%、18.51%、6.13%;3)青杨枯叶浸提液在质量浓度为1∶50时对净光合速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性,分别低于对照36.88%、18.24%、45.10%、20.48%。其中,柠条枯枝和青杨枯叶所有质量浓度浸提液对幼苗的可溶蛋白质有促进作用。4)质量浓度对2年生樟子松幼苗对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离差平方和均大于供体,其余反之。5)浸提液对樟子松幼苗生长阶段的影响由大到小排序为苔草、青杨、柠条。因此,在综合比较之下,可将苔草打碎作为肥料来促进2年生樟子松幼苗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浸提液 幼苗生长 化感作用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地雷达技术在土壤性质探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富美玲 朱向明 段文标 《农学学报》 2024年第4期93-100,共8页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中小尺度近地传感技术,因其具有信息量大、分辨率高、空间连续性好等优点在土壤性质探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系统介绍探地雷达在探测土壤性质原理的基础上,概述了正演模拟方...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中小尺度近地传感技术,因其具有信息量大、分辨率高、空间连续性好等优点在土壤性质探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系统介绍探地雷达在探测土壤性质原理的基础上,概述了正演模拟方法与目前应用广泛的土壤介电模型,归纳了探地雷达技术在土壤性质(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土壤层次、土壤压实、土壤盐分)探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并讨论了该技术在实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实地探测影响因子复杂,难以分离,数据解译复杂且具有主观性,大部分研究仅停留在定性或半定量阶段等。最后针对探地雷达在土壤学领域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其不足与展望:随着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探地雷达在土壤特性探测中仍然是一个有潜力的工具。旨在为探地雷达在土壤性质探测应用中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土壤性质 正演模拟 土壤介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皆伐后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形态与矿化速率变化
8
作者 邹珊 段文标 +2 位作者 王亚飞 牟淼先 王韶琪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90,共12页
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森林恢复方式有极强的敏感性,为阐明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与碳形态之间的关系,2023年6月选择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区域内2种不同恢复方式下形成的2种林分(天然恢复形成的天然枫桦次生林,人... 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森林恢复方式有极强的敏感性,为阐明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与碳形态之间的关系,2023年6月选择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区域内2种不同恢复方式下形成的2种林分(天然恢复形成的天然枫桦次生林,人工恢复形成的红松人工林)的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未受干扰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的林地土壤作为对照(PK),采用野外样地设置与调查、土样采集与室内培养及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有机碳矿化速率对不同恢复方式的响应,并结合土壤碳形态的分布,探究不同恢复方式下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土壤碳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从第3天开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不断下降直至趋于平稳的趋势,且矿化速率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小;2)原始阔叶红松林(PK)的矿化速率最高、天然枫桦次生林(BC)次之、红松人工林(PM)最低;3)2种恢复方式下土壤的总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与非活性有机碳由大到小依次为PK、BC、PM;颗粒有机碳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BC、PM、PK;4)培养过程中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呈现出一致减小的趋势,且与有机碳矿化量呈显著负相关性,其中易氧化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率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622。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矿化量无显著相关性。综上,相较于红松人工林,天然枫桦次生林增强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并且在2种恢复方式中,活性有机碳主导着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天然恢复 人工恢复 有机碳矿化速率 土壤碳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小气候特征 被引量:38
9
作者 段文标 王晶 李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561-2566,共6页
利用HOBO自动气象站对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郁闭林分和空旷地的小气候因子进行了为期一个生长季的测定.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与对照样地的光照、地面温度和气温的日变化及其在生长季的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曲线.... 利用HOBO自动气象站对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郁闭林分和空旷地的小气候因子进行了为期一个生长季的测定.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与对照样地的光照、地面温度和气温的日变化及其在生长季的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曲线.林隙和对照样地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均为早晨和傍晚较高,正午较低,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生长季内呈单峰型曲线,其中郁闭林分相对湿度最大,其次为小、中、大3个林隙,空旷地最小.林隙和对照样地降水量及降雨次数随林冠层郁闭程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大林隙降雨量约为小林隙的1.4倍.在生长季内,空旷地、大、中和小林隙以及郁闭林分最大风速分别为3.34、2.97、2.87、2.41和1.84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阔叶混交林 林隙 小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莲花湖库区水源涵养林水文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段文标 刘少冲 陈立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30,共5页
对莲花湖库区流域人工林主要林型的降水截持效益、林地和荒草地枯落物层持水性能、土壤层物理性状及其蓄水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人工林、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和杂木林林冠截留率分别为34.83%,13.05%,19.61%,树干茎流率分别为6.79%... 对莲花湖库区流域人工林主要林型的降水截持效益、林地和荒草地枯落物层持水性能、土壤层物理性状及其蓄水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人工林、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和杂木林林冠截留率分别为34.83%,13.05%,19.61%,树干茎流率分别为6.79%,0.58%,4.01%,穿透率分别为58.37%,86.18%,77.66%。林冠截留量、茎流量、穿透率与降水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并分别给出了它们之间的经验模型。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12.024.0 t/hm2,其大小顺序为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杂木林>荒草地。有效拦蓄量变化范围为2.9445.97 t/hm2,排序为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杂木林>荒草地。几种主要林型和荒草地有效拦蓄率变化范围为53.45%65.95%,排序为红松林>杂木林>兴安落叶松林>荒草地。各林型土壤最大蓄水量变化范围为1 838.62 186.3 t/hm2,依次为兴安落叶松林>杂木林>红松林>荒草地。土壤非毛管蓄水量为16.2625.28 mm,依次为兴安落叶松林>红松林>杂木林>荒草地。林地土壤入渗速率显著高于荒草地。从土层厚度来说,土壤入渗速率随土层厚度的下移表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即空间特征表现出土层上部>中部>下部。本试验为研究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以及进一步综合评价该地区的森林生态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花湖 水文效应 树冠截留 枯落物持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8
11
作者 段文标 冯静 陈立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5-393,共9页
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林隙及其周围郁闭林分内,通过网格法布点,于2010年7—9月使用TDR200测定中、小林隙I III层的土壤含水量。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基本特征及同一林隙各样点土... 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林隙及其周围郁闭林分内,通过网格法布点,于2010年7—9月使用TDR200测定中、小林隙I III层的土壤含水量。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基本特征及同一林隙各样点土壤含水量的差异性,利用surfer 8.0软件进行克立格空间局部插值,并绘制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图,分析林隙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小林隙I III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中等程度变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斑块连接度增大。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林隙中心和近中心区域,并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面积扩大并向中心靠拢的变化趋势;土壤含水量最小值出现在扩展林隙及其郁闭林分内。中、小林隙中心与边缘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均为II层较I和III层大。7—9月土壤含水量均值呈单峰型变化,最大值出现在8月,且中林隙土壤含水量较小林隙的大;9月I和II层土壤含水量较8月大幅度减小,但III层与8月相比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阔叶红松混交林 林隙 土壤含水量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地表温度和浅层土壤温度的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段文标 郭绮雯 +3 位作者 陈立新 冯静 王丽霞 杜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8-121,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大小林隙地表温度和浅层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为阔叶红松混交林苗木更新、生物多样性维持及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中林隙和小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和十字样线法分别布设地... 【目的】探究不同大小林隙地表温度和浅层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为阔叶红松混交林苗木更新、生物多样性维持及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中林隙和小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和十字样线法分别布设地表温度表和土壤温度表观测样点,在植物生长季测定了两个林隙的地表温度、地表最低和地表最高温度以及浅层(5、10、15和20 cm)土壤温度,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对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进行测量及时空异质性的分析。【结果】(1)地表温度和地表最高温度在生长季内(6—9月)的月变化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单峰型曲线分布,且7月达到最大值。地表温度的升温速率高于降温速率,升温幅度大,降温幅度小。(2)不同样地间地面最高温度与地面温度的变化相同,生长季内(6—9月)地面温度变化为: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最低温度变化为: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3)各月份林隙土壤温度空间变异程度不同,6月和9月变异程度较7月和8月有所增加;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温度的变异减小。(4)林隙日均地表温度和日均土壤温度均较郁闭林分高,且林隙土壤温度的最大值区域随时间出现动态变化。林隙中心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极其日较差均高于郁闭林分。中、小林隙各土层温度差并无明显差异。(5)7月和8月土壤温度均呈较弱变异,6月和9月部分呈中等变异。【结论】地表温度和浅层土壤温度在不同月份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生长季(6—9月)的地表温度与土壤温度恰恰是苗木更新及种子萌发的关键条件之一,本文旨在对群落演替和种群动态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阔叶混交林 林隙 地表温度 浅层土壤温度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和枯叶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碳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段文标 龚建美 +5 位作者 周美珩 陈立新 张玉双 李梦薇 翟亚坤 关鑫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8-275,共8页
[目的]分析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凋落物放置位置和采样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碳(SMBC)的影响,揭示影响本地区SMBC变化的因素,为天然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天然红松混交林3... [目的]分析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凋落物放置位置和采样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碳(SMBC)的影响,揭示影响本地区SMBC变化的因素,为天然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的大、中、小林隙内不同位置的土壤表层放置装有红松、椴树、枫桦枯叶的分解袋,并以各自的郁闭林分为对照,在2012年植物生长季的6—9月,每月采集枯叶分解袋下0 10 cm土层土样,采用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测定SMBC。[结果]在椴树红松混交林(TP)内,林隙大小对SMBC的影响依次为小林隙>大林隙>中林隙;在云冷杉红松混交林(PAP)内,依次为中林隙>大林隙>小林隙;在枫桦红松混交林(BP)内,依次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3种林型下,采样时间(月份)对SMBC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林隙大小对其影响均不显著(P>0.05);枯叶分解袋放置位置对大、中、小林隙内SMBC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林型下林隙大小对SMBC的影响排列顺序不同;枯叶分解袋放置位置对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大、中和小林隙内SMBC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隙 土壤微生物碳 凋落物 放置位置 天然红松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蒲洼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段文标 陈立新 余新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4期53-57,72,共6页
为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以蒲洼小流域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适用的、可操作的、简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类目指标层、项目指标层和指标变量层构成... 为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以蒲洼小流域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适用的、可操作的、简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类目指标层、项目指标层和指标变量层构成。目标层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 ,类目指标层为社会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项目指标层为物质需求度、核心发展度、经济富强度、资源丰富度和环境容忍度 ,指标变量层由 16个具体的指标构成。按照从低层到高层的次序 ,逐层计算各项指标值 ,最终得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的指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指标 经济发展 项目 社会发展能力 资源丰富 小流域综合治理 北京山区 防沙治沙工程 生态环境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阳沟油田朝55断块储层流体连通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段文标 郭建军 +3 位作者 陈践发 张晓宁 李程善 马春林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31,共4页
朝阳沟油田是典型的湖相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低渗透油田,储层内断层和裂缝非常发育,储层砂体分布非均质性强。为了了解储层内流体的分布特征和储层被断层分割的情况,从而为该油田开发后期采取有针对性的加密调整、提高开发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朝阳沟油田是典型的湖相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低渗透油田,储层内断层和裂缝非常发育,储层砂体分布非均质性强。为了了解储层内流体的分布特征和储层被断层分割的情况,从而为该油田开发后期采取有针对性的加密调整、提高开发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薄层色谱-火焰离子检测技术(TLC-FID)和原油色谱指纹技术,结合地质资料研究了朝阳沟油田典型区块——朝55区块扶余油层原油的分布特征,该区块断层之间和断层内部各井间在横向和纵向上的连通情况。结果表明:虽然朝55断块的断层和裂缝广泛发育,但是对储层内砂体的分割性不强,总体上,储层流体在横向和纵向上均具有较好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55断块 气相色谱指纹技术 流体非均质性 油藏流体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林隙近地层光照微环境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段文标 李岩 陈立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6期82-86,共5页
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林隙近地层光照的微环境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月份林隙近地层平均光照水平呈单峰变化趋势,6月份林隙光照水平最高,而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各月份林隙近地层光照变异程度... 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林隙近地层光照的微环境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月份林隙近地层平均光照水平呈单峰变化趋势,6月份林隙光照水平最高,而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各月份林隙近地层光照变异程度均属于中等变异,6月份变异程度较大,5月份最小。2)各月份林隙光照空间变异程度不同,并呈单峰型变化趋势;除5月份以外,其他月份林隙光照自相关部分的空间异质性在总空间异质性中占主要部分,并表现出较强变异趋势。3)各月份林隙内光斑出现的位置一致,均位于林隙东侧,但各月份林隙内光斑强弱及分布复杂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林隙 光照 微环境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小流域可持续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5
17
作者 段文标 任翠梅 +1 位作者 颜永强 冯万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2-135,140,共5页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迅速兴起和广泛传播,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过去的单一防护型转变为现在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型,并呈现出向可持...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迅速兴起和广泛传播,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过去的单一防护型转变为现在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型,并呈现出向可持续发展轨道靠拢的趋势。在剖析了可持续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重点对实现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旨在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共同推进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综合治理 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冷杉林风倒区坑丘微立地微气候因子时空变化及其与土温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段文标 王金铃 +6 位作者 陈立新 景鑫 张玉双 魏全帅 杜珊 赵莹 秦必达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8-517,共10页
为了揭示云冷杉林生长季坑丘微立地上微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以及PPFD、RH、SWC与不同深度Ts的相关性。2013年7—9月在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风倒区1.50hm2的固定样地内,测定所有35对坑丘微立地(丘顶、丘面、坑底、坑壁)的光量子通量... 为了揭示云冷杉林生长季坑丘微立地上微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以及PPFD、RH、SWC与不同深度Ts的相关性。2013年7—9月在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风倒区1.50hm2的固定样地内,测定所有35对坑丘微立地(丘顶、丘面、坑底、坑壁)的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空气相对湿度(RH)、地表土壤温度(Ts0)、5cm和10cm深度的土壤温度(Ts5和Ts10),以及0~7.6cm、0~12cm和0~20cm土壤含水量(SWC1、SWC2和SWC3)等微气候因子,并将完整立地(未受掘根干扰的完整林地)设为对照样地。比较5个不同微立地微气候因子的月变化以及PPFD、RH以及SWC对土壤温度(Ts)的影响。结果表明:7-9月,坑丘微立地(丘顶、丘面、坑底、坑壁)的月均脚和%均为7月〉8月〉9月,月均RH以及Ts5和Ts10均为8月〉7月〉9月,月均SWC均为8最大;7—8月不同微立地月均PPFD大小顺序均为丘顶〉丘面〉坑底〉完整立地,9月却为丘顶〉丘面〉完整立地〉坑底〉坑壁;7—9月,各微立地Ts0大小顺序均为丘顶〉丘面〉完整立地〉坑壁〉坑底,而5cm和10cm均为丘顶〉丘面〉坑壁〉完整立地〉坑底;月均RH和月均SWC均为坑底〉坑壁〉完整立地〉丘面〉丘顶;7月丘顶的PPFD最大,为736.11μmol·m-2·s-1,完整立地最小,为25.46μmol·m-2·s-1,丘顶乐最Ts,为26.29℃,坑底以最低,为5.13℃;浅层SWC大于较深层的,最大SWC出现在8月的坑底,为51.58%。相同微立地(丘顶、坑底、完整立地)PPFD与浅层瓦的相关性大于较深层的土壤,Ts0与PPFD呈正相关,与RH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顶 坑底 微气候因子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石匣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段文标 余新晓 +1 位作者 侯旭峰 吴敬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6-90,共5页
以石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用的、可操作的、简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类目指标层、项目指标层和指标变量层构成。目标层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类目指标层为社会发展能力、经济发展... 以石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用的、可操作的、简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类目指标层、项目指标层和指标变量层构成。目标层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类目指标层为社会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项目指标层为物质需求度、核心发展度、经济富强度、资源丰富度和环境容忍度,指标变量层由18个具体的指标构成。按照从指标变量层、项目指标层、类目指标层到目标层的次序,逐层计算各项指标值,最终得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的指标值。对不同年度石匣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山区 石匣小流域 综合治理 可持续发展 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牧场防护林综合效益研究综述 被引量:6
20
作者 段文标 赵雨森 陈立新 《山地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90-96,共7页
草牧场防护林是为改善草牧场小气候、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增加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提高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而营造的防护林。由于其具有多种功能和效益 ,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发表的有关草... 草牧场防护林是为改善草牧场小气候、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增加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提高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而营造的防护林。由于其具有多种功能和效益 ,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发表的有关草牧场防护林效益的大量文献 ,综合论述了草牧场防护林的气象效益、改良土壤效益、生物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牧场防护林 气象效益 土壤效益 生物效益 经济效益 承载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