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死者》中的海军元素与帝国意识探究
1
作者 罗愈福 段汉武 《文教资料》 2024年第14期21-25,共5页
众多国内外学者在解读乔伊斯的《死者》时皆十分关注其中的生死与爱情主题,却忽略了其中的海军元素和帝国意识。如果我们细读《死者》中所描述的海军服以及比较康斯坦丁与英国海军名将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的人生经历,即... 众多国内外学者在解读乔伊斯的《死者》时皆十分关注其中的生死与爱情主题,却忽略了其中的海军元素和帝国意识。如果我们细读《死者》中所描述的海军服以及比较康斯坦丁与英国海军名将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的人生经历,即可发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皇家海军在当时公众中的形象特征和扮演的角色隐喻。《死者》中的加布里埃尔认为西部爱尔兰充满愚蠢与无知,与他向往的欧洲大陆格格不入,这不仅体现了加布里埃尔对英国的赞美,反映了帝国意识入侵爱尔兰程度之深,而且显示出他与爱尔兰民族主义共同体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与冲突。《死者》通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揭示了一个英国海军形象损毁和地位没落的短暂时期以及其中帝国意识构建的宏大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者》 海军 乔伊斯 帝国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特维格之死:对《野鸭》的伦理学解读 被引量:4
2
作者 段汉武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50,共6页
从主题内容与表现手法上来看,《野鸭》是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过渡时期的作品,其中所蕴涵的“多重代码”,使读者或观众能够选择不同阅读策略,从多个视角进行解读与诠释。立足康德、石里克、韦伯等构建的责任道德伦理,... 从主题内容与表现手法上来看,《野鸭》是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过渡时期的作品,其中所蕴涵的“多重代码”,使读者或观众能够选择不同阅读策略,从多个视角进行解读与诠释。立足康德、石里克、韦伯等构建的责任道德伦理,以《野鸭》为个案,全新分析和阐释海特维格自杀这一作品中最富于悲剧性的事件,可以认为正是她生父老威利、养父雅尔马与同父异母的哥哥———格瑞格斯不负责任的行为才导致了这人间悲剧。《野鸭》以海特维格之死换得了雅尔马和基纳矛盾的和解而拉上了帷幕,一种喜剧般的形式消解了剧本中所体现出的悲剧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特维格 《野鸭》 悲剧 责任 伦理 野鸭 解读 伦理学 不负责任 表现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的创作手法 被引量:15
3
作者 段汉武 钱虹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4-55,117,共3页
现代美国小说家波特的经典作品《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的意识流和互文性这些现代派文学的创作手法,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而且使主题意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凸现和深化。
关键词 创作手法 意识流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中的反义词和反义关系刍议 被引量:8
4
作者 段汉武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1999年第3期29-31,共3页
关于反义词的界定和范围标准,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传统的观点只强调其在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中的不相合性,而忽视了它们在语用、语法等方面的相合性。对反义关系这一重要语义关系的研究也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在文学创作中,可以使用... 关于反义词的界定和范围标准,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传统的观点只强调其在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中的不相合性,而忽视了它们在语用、语法等方面的相合性。对反义关系这一重要语义关系的研究也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在文学创作中,可以使用反义词和反义关系进行逆说、对照、矛盾修饰等,来塑造人物、描绘情景、描写心理、陈述或反驳观点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艺术魅力和雄辩的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词 反义关系 修辞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蝇王》中人物的道德伦理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段汉武 黄青青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6期25-29,共5页
《蝇王》和唯美主义小说背道而驰,属于一部内涵丰富的青少年文学作品,其中充满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作品中唯一的伦理高尚的化身"西蒙"则寄托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真诚友爱的社会的向往。戈尔丁认为,爱是建... 《蝇王》和唯美主义小说背道而驰,属于一部内涵丰富的青少年文学作品,其中充满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作品中唯一的伦理高尚的化身"西蒙"则寄托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真诚友爱的社会的向往。戈尔丁认为,爱是建立有秩序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手段,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皆可以使人类的伦理道德状况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王》 人性 道德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英国文学史的叙述模式 被引量:2
6
作者 段汉武 于丽娜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第4期64-67,共4页
用叙述的方式来展现文学史的发展过程是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方法。选择何种叙述线索不仅是如何处理具体叙述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文学史家的史观、史识和史才。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编写和出版的英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按照叙述线索和叙... 用叙述的方式来展现文学史的发展过程是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方法。选择何种叙述线索不仅是如何处理具体叙述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文学史家的史观、史识和史才。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编写和出版的英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按照叙述线索和叙述侧重点的不同,将其叙述模式概括总结为四种,即以理论观念预设为主线,以文学体裁为主线,以重要作家为主线和综合多种因素为主线的叙述模式。同时举例分析了上述叙述模式各自的特点,并从中挖掘中国学者在构建文学史框架时所体现的史观、撰写标准和本土意识。总之,多角度、多元化的叙述模式体现了中国学者在英国文学史写作方面日臻完善的叙述技巧和不断突破与创新的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文学史 叙述模式 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风雨》后的沉思:海洋文学概念探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段汉武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5-19,139,共6页
当下关于海洋文学的概念,存在着同义反复、晦涩难懂、意义不定的多重误区。结合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暴风雨》,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与探究,认为海洋文学应该是以海洋为背景或以海洋为叙述对象或直接描述航海行为以及通过描写海岛生... 当下关于海洋文学的概念,存在着同义反复、晦涩难懂、意义不定的多重误区。结合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暴风雨》,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与探究,认为海洋文学应该是以海洋为背景或以海洋为叙述对象或直接描述航海行为以及通过描写海岛生活来反映海洋、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文学作品。无论从《暴风雨》的剧本情节与叙述背景,还是从其的主题表现来看,《暴风雨》皆属于海洋文学的经典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风雨》 海洋文学 概念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朝山水艺术和英国湖畔派诗歌之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段汉武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8-113,共6页
我国唐朝山水诗人、画家和英国湖畔派诗人皆以山水自然为创作素材 ,借以表现其政治理想、忧民情怀和人生哲学。但由于各自时代背景和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 ,两者又存在差异。唐朝山水艺术在关注山水时 ,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而湖畔派诗人... 我国唐朝山水诗人、画家和英国湖畔派诗人皆以山水自然为创作素材 ,借以表现其政治理想、忧民情怀和人生哲学。但由于各自时代背景和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 ,两者又存在差异。唐朝山水艺术在关注山水时 ,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而湖畔派诗人在徜徉山水时更注重主体的内心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人 诗人 诗歌 唐朝 内心感受 情怀 政治理想 人生哲学 存在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暗深处》之后殖民主义文化解读 被引量:2
9
作者 段汉武 林旭文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年第4期81-84,共4页
文章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康德拉小说《黑暗深处》进行分析,指出该小说从两个方面表现了殖民主义的罪恶:殖民主义者对非洲物质上的掠夺、精神上的压迫和文化上的颠覆;殖民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与此相对应,肯定了非洲土著人充满人性... 文章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康德拉小说《黑暗深处》进行分析,指出该小说从两个方面表现了殖民主义的罪恶:殖民主义者对非洲物质上的掠夺、精神上的压迫和文化上的颠覆;殖民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与此相对应,肯定了非洲土著人充满人性的一面。认为康拉德作品中反映的文化冲突具有不可调和性。最后探讨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深处》 后殖民主义理论 文化冲突 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丽人》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段汉武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年第4期33-36,共4页
影片《美国丽人》以莱斯特和菲茨两家为代表 ,描述了美国后现代社会人们欲望的虚幻、道德的沦丧和追求生命本真意义的徒劳。导演运用诸多后现代手法 ,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
关键词 影片《美国丽人》 后现代 悲剧 黑色幽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美海洋小说中的人类生存困境 被引量:1
11
作者 段汉武 米莉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年第4期24-27,共4页
文章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视角出发,依据"周围世界""共在世界"与"自身世界"的三重结构世界理论,对英美海洋小说中的人类生存困境进行分类与梳理。认为随时代的发展,作品对生存困境的探索逐渐深化,由探索人... 文章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视角出发,依据"周围世界""共在世界"与"自身世界"的三重结构世界理论,对英美海洋小说中的人类生存困境进行分类与梳理。认为随时代的发展,作品对生存困境的探索逐渐深化,由探索人与物的关系,演变为探索人与物、人与人的双重关系;之后发生质的飞跃,由生存探索进入存在探索,着力于探索超脱于物与人的虚无,进而寻求虚无与现实的结合点,对依然身处困境的当代人的生存探索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海洋小说 人类生存困境 “周围世界” “共在世界” “自身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我国绘画史著研究方法与编撰体例刍议 被引量:3
12
作者 段汉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4年第4期85-87,共3页
我国传统的绘画史著偏重考证义理和记载画家生平而忽视了对绘画艺术的综合研究和对绘画作品、绘画流派和绘画思潮的分析论述。而民国时期,以滕固、郑午昌和胡蛮等为代表的绘画(美术)史工作者运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颠覆了传统的绘画史... 我国传统的绘画史著偏重考证义理和记载画家生平而忽视了对绘画艺术的综合研究和对绘画作品、绘画流派和绘画思潮的分析论述。而民国时期,以滕固、郑午昌和胡蛮等为代表的绘画(美术)史工作者运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颠覆了传统的绘画史学叙述方式,在研究方法、编撰体例等方面都有诸多创新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史著 研究方法 编撰体例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拉德海洋小说中的帝国意识——以《青春》和《阴暗线》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段汉武 魏祯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4,共4页
作为英帝国的发展的文化向心力,帝国意识贯穿于康拉德的多部小说。以海洋小说中的《青春》和《阴暗线》为研究文本,围绕海洋文学之中特有的"海洋"、"船只"、"水手"三个要素,来分析这两部小说中人与自然... 作为英帝国的发展的文化向心力,帝国意识贯穿于康拉德的多部小说。以海洋小说中的《青春》和《阴暗线》为研究文本,围绕海洋文学之中特有的"海洋"、"船只"、"水手"三个要素,来分析这两部小说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三方面所体现的帝国意识,从中读出康拉德对大英帝国的深切关注,并探索隐匿于文本之后的帝国崛起意识形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意识 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与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中的女性缺席 被引量:5
14
作者 段汉武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年第2期34-37,103,共5页
文章运用了文化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中女性缺席的现象进行了新的解读和评析,认为作品中女性的缺席不仅体现着笛福和戈尔丁不同的女性观,而且体现了孤岛文学特征,深化了主题意义,使人物形象得到了... 文章运用了文化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中女性缺席的现象进行了新的解读和评析,认为作品中女性的缺席不仅体现着笛福和戈尔丁不同的女性观,而且体现了孤岛文学特征,深化了主题意义,使人物形象得到了更为生动的塑造,并构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叙述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宾逊漂流记》 蝇王》 女性缺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报刊英语标题的文体特点 被引量:1
15
作者 段汉武 李丹 《许昌师专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123-124,共2页
报刊英语标题的文体有别于普通英语和文学英语 ,但是在某些方面与它们也有共同之处。掌握这些特点 ,不仅是理解新闻文本的关键 ,而且对报刊英语教学。
关键词 报刊英语标题 词语 句法 修辞 文体特点 标题语言 新闻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内学者对英国文学史的分期
16
作者 段汉武 李坚 于丽娜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66,共5页
文学史研究是当下的学术热点。以21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4部英国文学史著作(两部教材,两部学术著作)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英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从中国学者对英国文学史分期实践中探究其分期的不同标准、原则,意在说明有中国特色的英国文... 文学史研究是当下的学术热点。以21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4部英国文学史著作(两部教材,两部学术著作)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英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从中国学者对英国文学史分期实践中探究其分期的不同标准、原则,意在说明有中国特色的英国文学史分期理论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文学史 分期标准 分期原则 分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虑的帝国号手──吉卜林诗歌作品分析
17
作者 段汉武 邵佳俊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年第5期32-36,共5页
英国作家吉卜林的诗集《营房谣》(1892)、《七海》(1896)等以豪迈风趣的笔调讴歌了英国军队在海外殖民地的征战,为诗人赢得了"帝国号手"的称号;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七海》中的诗歌,发现豪迈的诗歌下方隐藏着吉卜林对当时大英... 英国作家吉卜林的诗集《营房谣》(1892)、《七海》(1896)等以豪迈风趣的笔调讴歌了英国军队在海外殖民地的征战,为诗人赢得了"帝国号手"的称号;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七海》中的诗歌,发现豪迈的诗歌下方隐藏着吉卜林对当时大英帝国时局的焦虑和他对海外出生的新生殖民者的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卜林 《七海》 诗歌 焦虑 新生殖民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文学研究的三维视角——“青少年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5
18
作者 贺爱军 段汉武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4-176,共3页
关键词 《外国文学研究》 青少年文学 国际研讨会 综述 三维 儿童文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文学研究的三维视角——“青少年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贺爱军 段汉武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第2期308-309,共2页
关键词 《外国文学研究》 青少年文学 国际研讨会 综述 三维 儿童文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体学视角下《西风颂》两家译本之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毛跃祖 段汉武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2年第1期151-153,共3页
《西风颂》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名篇。诗人借西风之名抒革命之志。诗中的西风在诗人的描绘下闻之有音、望之有形、念之有意,是一篇以文体见长的佳作。该诗由郭沫若第一次介绍到中国后,陆续出现了许多译本。本文选取两篇较有代表性的译... 《西风颂》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名篇。诗人借西风之名抒革命之志。诗中的西风在诗人的描绘下闻之有音、望之有形、念之有意,是一篇以文体见长的佳作。该诗由郭沫若第一次介绍到中国后,陆续出现了许多译本。本文选取两篇较有代表性的译文比较评析,探究两位译者在保留原诗的音韵、形式和意境方面的得与失,以期对提高英诗汉译水平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颂》 西风 雪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