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板块西缘黄草坝A型复式花岗岩体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黄露玉 陈友良 +4 位作者 郭锐 殷桂芹 范伟 詹国鑫 郭俏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69-2192,共24页
扬子板块西缘分布有一系列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中期的岩浆岩体,是探究Rodin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的重要窗口。黄草坝复式花岗岩体出露于扬子西南缘的云南牟定戌街地区,岩性包括有片麻状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这些花岗岩... 扬子板块西缘分布有一系列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中期的岩浆岩体,是探究Rodin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的重要窗口。黄草坝复式花岗岩体出露于扬子西南缘的云南牟定戌街地区,岩性包括有片麻状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在主量元素组成上均具有高SiO_(2)(70.77%~78.79%)、高碱(Na_(2)O+K_(2)O=7.15%~8.73%)、高FeO^(T)/(FeO^(T)+MgO)(0.70~0.98)值和高10000×Ga/Al(2.68~6.84)值,以及低P_(2)O_(5)(0.01%~0.06%)、低CaO(0.07%~0.90%)、低MgO(0.02%~0.88%)的地球化学特点。在稀土元素组成上均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具明显的负Eu异常特征。在微量元素组成上表现为Rb、Th、U、K、Nd、Sm等元素相对富集,Nb、Zr、Hf等元素相对亏损,Ba、Sr、P、Ti等元素强烈亏损。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黄草坝复式花岗岩体属于典型的A型花岗岩。锆石原位微区U-Pb定年结果显示片麻状花岗岩(1090±24 Ma)和二长花岗岩(1063±5 Ma)均形成于中元古代时期,ε_(Hf)(t)=+4.3~+10.3,T_(DM2)年龄介于1.33~1.62 Ga,表明成岩物质来自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黑云母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782.4±8.2 Ma(ICP-MS U-Pb法),属于新元古代,其ε_(Hf)(t)=-7.3~-2.1,T_(DM2)年龄介于1.80~2.14 Ga,表明成岩物质可能来源于古老地壳。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分析,笔者等认为黄草坝A型复式花岗岩体形成于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时期多阶段造山旋回中的碰撞造山后伸展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西缘 黄草坝岩体 岩石成因 ICP-MS U-Pb年龄 Lu—Hf同位素 RODINIA超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吸性保护杀菌剂灭瘟唑的合成及应用
2
作者 鲁伊恒 殷桂芹 +2 位作者 陈银南 黄英仙 车荣山 《安徽化工》 CAS 1994年第3期28-30,共3页
1 概况 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农药行业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新的防治稻瘟病的杀菌剂,如四氯苯酞、三环唑、CG—114(咯喹酮)和灭瘟唑等产品。这些产品可强烈地抑制稻瘟病菌黑素的生物合成。尤其是灭瘟唑,不但具有内吸传导和持效,还具有显著的熏... 1 概况 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农药行业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新的防治稻瘟病的杀菌剂,如四氯苯酞、三环唑、CG—114(咯喹酮)和灭瘟唑等产品。这些产品可强烈地抑制稻瘟病菌黑素的生物合成。尤其是灭瘟唑,不但具有内吸传导和持效,还具有显著的熏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灭瘟唑 合成 农药 稻瘟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米易垭口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与其侵入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殷桂芹 陈友良 +4 位作者 张宝玲 顾孟娟 王勤 姚建 尹观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6-1148,共23页
在扬子板块西缘断续分布有多套变质沉积岩系,厘定区内不同岩石单元的时代对于探讨扬子西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出露于扬子板块西缘米易垭口地区的五马箐组变沉积岩以及侵入其中的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 在扬子板块西缘断续分布有多套变质沉积岩系,厘定区内不同岩石单元的时代对于探讨扬子西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出露于扬子板块西缘米易垭口地区的五马箐组变沉积岩以及侵入其中的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区内五马箐组的沉积时代介于1.19~1.01Ga,其地层归属为会理群而非康定群,位于五马箐组之下的“冷竹关组”并非变沉积地层而是一套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五马箐组碎屑锆石年龄存在~1.56Ga、~2.50Ga两个主要峰值以及~1.43Ga、~1.68Ga、~1.87Ga、~2.32Ga、~2.68Ga五个次要峰值,推断其物质来源主要为扬子板块西南缘的撮科杂岩、隐伏的或还暂未发现的太古代基底岩石、同时期岩浆岩和早期变沉积岩的再循环。碎屑锆石的ε_(Hf)(t)值在~1.7Ga发生了显著变化,暗示扬子板块西缘的构造体制由陆壳汇聚向裂谷活动转变,且在~1.56Ga处于裂谷岩浆活动的峰期。花岗岩体正的ε_(Hf)(t)值反映出扬子板块西缘在~1.0Ga有一次新生陆壳生长事件,可能是格林威尔造山后的伸展塌陷构造背景下裂谷岩浆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垭口地区 五马箐组 锆石U-Pb-Lu-Hf同位素 沉积时代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枝花米易地区白马含矿岩体岩石学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殷桂芹 陈友良 +2 位作者 郭涛 郭彦宏 欧何琼 《四川冶金》 CAS 2021年第2期14-19,27,共7页
文章以白马铁矿及及坪矿段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详细调查和系统取样进行岩矿鉴定的基础上,对白马含矿岩体的岩石组合特征、各类岩石的矿物组合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结果表明:白马岩体的主体岩性为层状辉长岩类,岩石类型主要为角闪辉长岩... 文章以白马铁矿及及坪矿段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详细调查和系统取样进行岩矿鉴定的基础上,对白马含矿岩体的岩石组合特征、各类岩石的矿物组合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结果表明:白马岩体的主体岩性为层状辉长岩类,岩石类型主要为角闪辉长岩、橄榄辉长岩和伟晶状辉长岩,矿石类型主要为橄榄辉长岩矿石及辉石橄长岩矿石,各类岩石的造岩矿物组合基本一致,均为一套“斜长石辉石橄榄石”的组合。从造岩矿物橄榄石和角闪石的两种不同结构状态来看,矿区岩浆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最少具有两次岩浆的叠加和补给作用,使形成橄榄石和角闪石的岩浆具有重复结晶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含矿岩体 岩石组合特征 矿物组合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氯苯甲醛合成 被引量:2
5
作者 殷桂芹 丁宗明 +1 位作者 余继发 陈银南 《安徽化工》 CAS 1998年第2期9-11,共3页
本文介绍了氯化水解法制备对氯苯甲醛的工艺路线。在较低的温度、光照条件下进行氯化。
关键词 对氯苯甲醛 光氯化 水解 合成 氯苯甲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枝花大田地区康定群咱里组变质杂岩P—T—t轨迹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宝玲 陈友良 +3 位作者 欧何琼 付于真 殷桂芹 顾孟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1-896,共16页
扬子板块西缘的康定杂岩为一套由侵入岩和变质岩共同组成的岩浆—变质混合杂岩,是研究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的重要窗口。长期以来对康定杂岩中的岩浆杂岩研究较多,但对变质杂岩研究较为薄弱。为全面了解康定杂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及成因机制... 扬子板块西缘的康定杂岩为一套由侵入岩和变质岩共同组成的岩浆—变质混合杂岩,是研究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的重要窗口。长期以来对康定杂岩中的岩浆杂岩研究较多,但对变质杂岩研究较为薄弱。为全面了解康定杂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及成因机制,笔者等对扬子板块西缘的攀枝花大田地区康定群咱里组石榴夕线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地球化学、变质P—T条件估算研究,同时对同一层位的石榴二云片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石榴夕线黑云斜长片麻岩可识别出三期变质矿物组合: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1)为石榴子石变斑晶核部及其核部包裹体(石榴子石核部+第一期黑云母+第一期夕线石+钛铁矿+石英),P—T条件为609~690℃—0.2~0.3 GPa;峰期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2)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幔部及变基质矿物(石榴子石幔部+第二期黑云母+第二期夕线石+斜长石+石英),P—T条件为643~732℃—0.20~0.51 GPa;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3)为石榴子石变斑晶边部及变基质矿物(石榴子石边部+第二期黑云母+第二期夕线石+斜长石+石英),P—T条件为602~687℃—0.27~0.39 GPa。石榴夕线黑云斜长片麻岩记录了具近等压冷却型(IBC)的逆时针P—T演化轨迹;石榴二云片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区内的变质时代为842±10 Ma,综合分析表明:扬子板块西缘的变质杂岩形成于拉张环境,结合区内的同期岩浆活动特征,认为区内新元古代变质事件可能与超级地幔柱引发的岩浆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田地区 康定群变质杂岩 逆时针P—T轨迹 变质时代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牟定县戌街地区黄草坝岩体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郭锐 陈友良 +3 位作者 殷桂芹 张宝玲 顾孟娟 姚建 《矿产勘查》 2023年第4期563-573,共11页
黄草坝岩体位于扬子陆块西南缘,是康定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开展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可以为扬子陆块西缘的构造岩浆演化提供新的依据。本文通过LA-ICP-MS方法对该岩体3期花岗岩中的锆石微量元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黄草坝岩体的3... 黄草坝岩体位于扬子陆块西南缘,是康定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开展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可以为扬子陆块西缘的构造岩浆演化提供新的依据。本文通过LA-ICP-MS方法对该岩体3期花岗岩中的锆石微量元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黄草坝岩体的3期花岗岩中的锆石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介于0.01~0.17)及显著的Ce正异常(δCe介于1.09~199.27),整体呈左倾配分型,Th/U比值大于0.2,与岩浆锆石的特征一致。锆石的结晶温度大部分<750℃,推测岩体岩浆可能来源于水近饱和条件下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相对氧逸度计算结果表明,黄草坝岩体与铌钽(中期二长花岗岩)、钨成矿作用有关的花岗岩(晚期黑云母花岗岩)相比岩浆氧逸度相对较高。锆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早中期花岗岩可能形成于裂谷环境,与地幔柱活动相关,而晚期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大陆弧边缘的弧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草坝岩体 锆石微量元素 锆石Ti温度计 岩浆氧逸度 戌街地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枝花米易地区白马含矿岩体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欧何琼 陈友良 +2 位作者 郭涛 郭彦宏 殷桂芹 《四川冶金》 CAS 2020年第6期18-25,共8页
文章以白马铁矿具有代表性的及及坪矿段为研究对象,对白马含矿岩体的赋矿围岩和矿石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马含矿岩体具有高铁、钛、钾、钠,低硅、镁的特征。赋矿围岩的A/CNK为0.298~0.914,NK/A为0.156~0.424,N... 文章以白马铁矿具有代表性的及及坪矿段为研究对象,对白马含矿岩体的赋矿围岩和矿石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马含矿岩体具有高铁、钛、钾、钠,低硅、镁的特征。赋矿围岩的A/CNK为0.298~0.914,NK/A为0.156~0.424,Na2O>K2O,表明白马含矿岩体为富钠偏铝质岩体。随着含矿岩浆中铁元素的富集,成矿岩浆有着去硅、碱、铝、钙,而富镁钛的演化趋势。其成矿母岩浆可能与攀枝花岩体同源,来源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的高钛玄武岩浆,原始地幔岩浆在向上运移过程中发生过壳幔混染或者交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岩体 主量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米易垭口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岩石学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詹国鑫 陈友良 +3 位作者 殷桂芹 张宝玲 顾孟娟 范伟 《四川冶金》 CAS 2022年第5期22-25,共4页
本文以四川米易垭口地区五马箐组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剖面实测以及室内岩矿鉴定,对五马箐组的岩石组合与岩相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米易垭口地区的五马箐组为一套海相沉积的陆缘碎屑岩建造,其岩性组合... 本文以四川米易垭口地区五马箐组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剖面实测以及室内岩矿鉴定,对五马箐组的岩石组合与岩相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米易垭口地区的五马箐组为一套海相沉积的陆缘碎屑岩建造,其岩性组合为一套以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片状石英岩夹变质泥岩、变质粉砂岩等组成的变沉积岩系,其地层层序相当于会理群下部的力马河组。野外观察和镜下岩矿鉴定结果均表明五马箐组变沉积岩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指示其为近源沉积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垭口地区 五马箐组 岩石组合 岩相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枝花米易地区白马含矿岩体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彦宏 陈友良 +2 位作者 郭涛 欧何琼 殷桂芹 《四川地质学报》 2021年第1期131-139,共9页
文章以白马铁矿具有代表性的及及坪矿段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野外观察和剖面实测的基础上,对白马含矿岩体各矿层岩、矿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白马含矿岩体可划分为四个矿层,各矿层富集的微量元素随着含铁量... 文章以白马铁矿具有代表性的及及坪矿段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野外观察和剖面实测的基础上,对白马含矿岩体各矿层岩、矿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白马含矿岩体可划分为四个矿层,各矿层富集的微量元素随着含铁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Ⅰ矿层显著富集V、Cr、Ni、Co等亲铁元素,Ⅱ、Ⅲ和Ⅳ矿层则相对富集Sr、Ba等亲石元素。各矿层样品的稀土元素具有从Ⅰ矿层→Ⅱ矿层→Ⅲ矿层→Ⅳ矿层逐渐增加的特征,反映随着岩浆的演化有逐渐富集稀土元素的趋势。Ⅰ、Ⅱ、Ⅲ和Ⅳ矿层的δEu值分别为1.35、1.32、1.20和0.94,反映各矿层的结晶先后顺序为:Ⅰ矿层→Ⅱ矿层→Ⅲ矿层→Ⅳ矿层;总体上各矿层形成于相对还原的环境,且随着岩浆演化及磁铁矿的大量结晶,系统氧逸度逐渐降低。依据各矿层样品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配分曲线以及特征元素比值特征,认为白马岩体至少由两期(或两阶段)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侵入而成,其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上与OIB相似,且与峨眉山高Ti玄武岩具有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岩体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 高Ti玄武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枝花米易地区白马含矿岩体共伴生成矿元素特征
11
作者 邬雨婷 陈友良 +1 位作者 郭涛 殷桂芹 《四川冶金》 CAS 2022年第3期1-4,共4页
本文以白马铁矿具有代表性的及及坪矿段为研究对象,对各矿层岩、矿石的主要共(伴)生成矿元素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马铁矿及及坪矿段中各共(伴)生元素的富集系数、变异系数明显不同,反映各元素的富集、分异存在较大差异,含矿... 本文以白马铁矿具有代表性的及及坪矿段为研究对象,对各矿层岩、矿石的主要共(伴)生成矿元素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马铁矿及及坪矿段中各共(伴)生元素的富集系数、变异系数明显不同,反映各元素的富集、分异存在较大差异,含矿岩体中共(伴)生元素Cr、Ni富集程度高,变异系数大,在有利部位可能富集成矿,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共(伴)生成矿元素可根据其同源性分为两个元素组合,分别为TFe、Ti、V、Co元素组合和Ni、Cu元素组合,7种共(伴)生成矿元素浓度偏离正态分布且峰值位置不同,反映了白马含矿岩体有成矿岩浆的多期多阶段补给叠加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岩体 共(伴)生成矿元素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米易垭口地区火山沟花岗岩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顾孟娟 陈友良 +3 位作者 邬雨婷 朱峻永 殷桂芹 张宝玲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9,共11页
火山沟花岗岩体是扬子板块西缘新近厘定的Grenville期花岗岩体之一,对其开展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于阐明岩体的成因与形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对该岩体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岩体在主量元素组成... 火山沟花岗岩体是扬子板块西缘新近厘定的Grenville期花岗岩体之一,对其开展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于阐明岩体的成因与形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对该岩体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岩体在主量元素组成上变化较大,但总体上具有高硅w(SiO_(2))为72.20%~81.85%,高碱w(K_(2)O+Na_(2)O)为2.82%~10.37%,贫铁w(TFeO)为0.56%~5.16%,贫钙w(CaO)为0.27%~2.09%等特征,属过铝质(A/CNK值为1.38~1.87)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在微量元素组成上显示出Rb,U,K,Nd,Sm等元素相对富集,Ba,Nb,Sr,P,Zr,Ti等元素相对亏损。其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范围很大(20.61×10^(-6)~725.04×10^(-6)),但配分曲线总体相似,呈略微右倾的“海鸥”型分布,以轻稀土右倾重稀土平坦(LREE/HREE为2.75~15.27)和较明显的负Eu异常(δEu为0.08~0.78)为特征。地球化学图解表明火山沟花岗岩体为S型花岗岩,其源区物质既有泥质岩石部分熔融,也有砂质岩石部分熔融,导致岩体不同岩石化学成分明显差异的原因很可能与其重熔的物质来源不同有关。岩体形成于碰撞造山后的伸展构造背景,是全球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大背景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垭口地区 火山沟岩体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意义
原文传递
四川米易垭口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变沉积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13
作者 范伟 陈友良 +3 位作者 殷桂芹 朱桃秀 詹国鑫 郭俏萍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32,共13页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分布于四川米易垭口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变沉积岩的沉积时代属中元古代晚期,但对其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沉积时的构造环境仍缺少深入的探讨。本次研究对米易垭口地区五马箐组变沉积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分布于四川米易垭口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变沉积岩的沉积时代属中元古代晚期,但对其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沉积时的构造环境仍缺少深入的探讨。本次研究对米易垭口地区五马箐组变沉积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米易垭口地区五马箐组变沉积岩在主量元素上显示富硅(w(SiO_(2))均值为73.28%)、富铝(w(Al_(2)O_(3))均值为13.23%)、贫钙(w(CaO)均值为0.50%)、贫镁(w(MgO)均值为0.85%)的特点,其原岩应为一套以杂砂岩、黏土岩等为主的泥砂质沉积岩。变沉积岩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均值为71.6,成分变异指数(ICV)均值为0.93,指示变沉积岩物源区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经历了中等程度的风化作用,属近源沉积的产物。变沉积岩的Al_(2)O_(3)/TiO_(2)比值(均值为27.8)、Al_(2)O_(3)/(Al_(2)O_(3)+Fe_(2)O_(3))比值(均值为0.80)以及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ΣLREE/ΣHREE均值为8.17)和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均值为0.52)等,反映垭口地区五马箐组变沉积岩的物源以中酸性岩石为主,并有一定程度的循环再沉积,沉积时的构造环境属被动大陆边缘,为探讨扬子板块西缘中元古代晚期的构造背景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垭口地区 五马箐组 变沉积岩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