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脆弱拟杆菌ZY-312多糖TP2安全性评价
1
作者 邓慧敏 杨斯琪 +5 位作者 毕玉晶 刘洋洋 王晔 白杨 杨瑞馥 智发朝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4年第10期1173-1179,共7页
目的通过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评价一株新型脆弱拟杆菌ZY-312菌株表面多糖TP2的安全性。方法通过MTT法及实时细胞分析仪器检测不同剂量浓度的TP2对LoVo、SW480、HT-29细胞系的存活、黏附、增殖影响以检测TP2细胞毒性;给予SPF级6~8周龄BAL... 目的通过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评价一株新型脆弱拟杆菌ZY-312菌株表面多糖TP2的安全性。方法通过MTT法及实时细胞分析仪器检测不同剂量浓度的TP2对LoVo、SW480、HT-29细胞系的存活、黏附、增殖影响以检测TP2细胞毒性;给予SPF级6~8周龄BALB/c小鼠灌服50μg TP240次(隔日1次,共80日),监测一般情况、评估脏器病理、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变化评估TP2对活体动物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10~1000μg/mL)对结肠细胞系的存活、黏附、增殖无显著影响;长期服用TP2不导致小鼠腹泻、体重下降,不引起脏器病理变化,不引起血清炎症因子升高,并能显著增加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加Bacteroidete、Muribaculaceae、Prevotellaceae等肠道菌群的丰度,展示了其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结论脆弱拟杆菌ZY-312表面多糖TP2具有细胞及动物安全性,有望成为一种应用于临床的新型生物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拟杆菌 多糖A 安全性评价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疫动物模型:经典与问题 被引量:3
2
作者 毕玉晶 杨瑞馥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61-171,共11页
一直以来,鼠疫菌的研究多围绕致病机制、疫苗效果评价及鼠疫治疗方案选择展开,而合理有效的鼠疫动物模型正是这些实验研究的基础与前提。研究者构建了包括小鼠、豚鼠及非人灵长类模型在内的多种动物模型,而这些模型也为人类认识、防御... 一直以来,鼠疫菌的研究多围绕致病机制、疫苗效果评价及鼠疫治疗方案选择展开,而合理有效的鼠疫动物模型正是这些实验研究的基础与前提。研究者构建了包括小鼠、豚鼠及非人灵长类模型在内的多种动物模型,而这些模型也为人类认识、防御及治疗鼠疫菌提供了帮助,特别是一些经典动物模型沿用至今。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些动物模型由于存在某种问题而逐渐被淘汰。本文就鼠疫菌动物模型构建以来,不同模型的优势与不足及其应用展开综述,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菌 模型 动物 致病机制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毕玉晶 翟俊辉 杨瑞馥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4年第6期652-655,共4页
介绍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常用试验方法、基本仪器构建及应用进展。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是基于光波在光纤内以全反射方式传输时产生倏逝波的原理熏以生物分子作为敏感元件进行检测的一类新兴传感器。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 介绍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常用试验方法、基本仪器构建及应用进展。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是基于光波在光纤内以全反射方式传输时产生倏逝波的原理熏以生物分子作为敏感元件进行检测的一类新兴传感器。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有望应用于环境监控、食品卫生监控、临床疾病监测、DNA检测和生物战剂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光纤 倏逝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鼠疫耶尔森氏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玲 翟俊辉 +4 位作者 周冬生 郭兆彪 毕玉晶 王津 杨瑞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 利用LightCycler建立一种简便、特异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用于鼠疫耶尔森氏菌的快速检测。 方法 采用SYBRGreenI随机掺入法 ,以Roche试剂盒为标准 ,比较两公司的DNA聚合酶 ,用鼠疫菌 310 0 4建立荧光PCR反应体系 ;针对鼠疫耶... 目的 利用LightCycler建立一种简便、特异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用于鼠疫耶尔森氏菌的快速检测。 方法 采用SYBRGreenI随机掺入法 ,以Roche试剂盒为标准 ,比较两公司的DNA聚合酶 ,用鼠疫菌 310 0 4建立荧光PCR反应体系 ;针对鼠疫耶尔森氏菌特异的染色体标识序列和质粒上F1抗原基因设计引物 ,检测其灵敏度和特异性 ,以盲测试验进行验证 ;在此基础上鉴定 2 75株鼠疫耶尔森氏菌 ,并测试该法检测脏器污染模拟标本的灵敏度。结果 建立以一个公司试剂为主较低成本的PCR反应体系 ;EV76的检测灵敏度可达每反应体系 1.6个菌 ;检测我国 18个生态型共计 2 75株鼠疫耶尔森氏菌及 2 8株非鼠疫菌株的PCR扩增结果表明 ,鼠疫菌株均出现特异的扩增结果 ,2 8株对照菌株均为阴性 ;肝、脾、肺模拟标本检测灵敏度可达每反应体系 4 0 0 0个菌。结论 该方法对于检测鼠疫耶尔森氏菌具有简便、快捷、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耶尔森氏菌 荧光定量PCR 标识序列 LightCycl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光纤生物传感器检测炭疽杆菌、鼠疫杆菌及葡萄球菌肠毒素B 被引量:12
5
作者 魏华 姜永强 +6 位作者 赵永凯 毕玉晶 郭兆彪 翟俊辉 宋亚军 黄惠杰 杨瑞馥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6年第3期374-377,共4页
目的:用新研制的光纤生物传感器FOB-3检测多种病原微生物及细菌毒素。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法,优化免疫反应的时间和浓度后,用FOB-3分别检测炭疽芽孢及繁殖体、鼠疫F1抗原和葡萄球菌肠毒素B。为便于结果判定,确定截断(cutoff)值,并以Ssig... 目的:用新研制的光纤生物传感器FOB-3检测多种病原微生物及细菌毒素。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法,优化免疫反应的时间和浓度后,用FOB-3分别检测炭疽芽孢及繁殖体、鼠疫F1抗原和葡萄球菌肠毒素B。为便于结果判定,确定截断(cutoff)值,并以Ssignal与Nnoise差值的形式消除荧光信号中的噪声。结果:使用光纤生物传感器FOB-3,在20min内可分别检测到50~1000ng/mL的鼠疫F1抗原、0.1~100μg/mL的葡萄球菌肠毒素B、3×101~3×106CFU/mL的炭疽杆菌繁殖体和4×104~4×107CFU/mL的炭疽芽孢。结论:光纤生物传感器可以灵敏、快速、便捷地检测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器 双抗原夹心法 炭疽杆菌 鼠疫杆菌 葡萄球菌肠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分析鼠疫疫苗免疫和鼠疫菌攻毒后恒河猴脾组织中T和B淋巴细胞增殖(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小红 田光 +13 位作者 邱业峰 祁芝珍 张青雯 毕玉晶 杨永海 李豫川 杨晓燕 辛有全 李存香 崔白忠 王祖郧 王虎 杨瑞馥 王效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在我们先前的研究中发现,鼠疫疫苗免疫的猕猴脾组织中B细胞和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然而,是否这些细胞是由鼠疫疫苗引起的增殖性B细胞和T细胞还不得而知。方法为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使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方法检测了猕猴脾组织中T细胞和... 目的在我们先前的研究中发现,鼠疫疫苗免疫的猕猴脾组织中B细胞和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然而,是否这些细胞是由鼠疫疫苗引起的增殖性B细胞和T细胞还不得而知。方法为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使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方法检测了猕猴脾组织中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应用Ki67抗体以及T细胞和B细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双标法,对脾组织T细胞和B细胞增殖进行检测。脾组织分别来自于亚单位疫苗SV1(20μg F1+10μg rV270)免疫的猕猴以及分别通过SV2(200μg F1+100μg rV270)、减毒活疫苗EV和铝佐剂免疫并分别攻毒的猕猴。结果与正常动物相比,受试动物脾组织生发中心有较多的B细胞增殖,边缘区有较多的静止B细胞,在动脉周围淋巴鞘区有较多的静止T细胞,提示原始T细胞可能在免疫早期发生增殖。经SV1、SV2或EV76免疫并攻毒的动物脾组织生发中心较仅用SV1免疫动物的生发中心扩大。此外,铝佐剂免疫并攻毒的猕猴脾组织生发中心不完整,这可能归因于强毒株鼠疫菌感染引起的病理损伤。B细胞增殖、静止B细胞增加、静止T细胞增多及生发中心扩大是诱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和保持免疫记忆反应的标志。结论这些结果与我们先前的发现的SV1、SV2或者EV76免疫动物激发较高的抗体和IL-4分泌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疫苗 恒河猴 免疫组化 鼠疫耶尔森氏菌 淋巴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及Bcl-2、c-Jun基因在人肝细胞脂肪变性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包成 毕玉晶 +1 位作者 杨瑞馥 智发朝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7期12-14,共3页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及Bcl-2、c-Jun基因在人肝细胞L02脂肪变性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以油酸和软脂酸(2∶1)混合液处理L02细胞0、5、10、20 h,建立人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用油红O染色检测L02细胞内脂质含量;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及Bcl-2、c-Jun基因在人肝细胞L02脂肪变性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以油酸和软脂酸(2∶1)混合液处理L02细胞0、5、10、20 h,建立人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用油红O染色检测L02细胞内脂质含量;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L02细胞脂肪变性过程中CDK2、CDK4、Cyclin D1、Bcl-2、c-Jun mRNA表达。结果随造模时间延长,L02细胞内橘红色脂滴聚集越来越多,至造模20 h,肝细胞染成橘红色。L02细胞内CDK2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造模5 h达最高(P均<0.05),随后逐渐下降;CDK4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造模10 h达最高(P均>0.05),随后逐渐下降,造模20 h最低(P均>0.05);不同时间点Cyclin D1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cl-2 mRNA相对表达量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升高,造模10 h达最高(P<0.05),随后降低;造模5、10、20 h的c-Jun 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造模0 h高(P均<0.05),但无变化规律。结论人肝细胞L02脂肪变性过程中癌症相关基因CDK2、CDK4、Bcl-2、c-Jun表达先升高后降低,Cyclin D1表达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脂肪变性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蛋白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 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基因2 C-JUN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关系及其研究技术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常宇骁 杨瑞馥 毕玉晶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1年第2期211-216,共6页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在中国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三。肠道菌群对肿瘤增殖、存活、转移与肿瘤发生都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物可以刺激炎症细胞诱导慢性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会影响机体和调节结直肠甚至整个消化系统的...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在中国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三。肠道菌群对肿瘤增殖、存活、转移与肿瘤发生都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物可以刺激炎症细胞诱导慢性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会影响机体和调节结直肠甚至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这与结直肠癌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测序技术和细菌-宿主机制相互作用是研究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测序技术可以快速大量的对粪便样本进行菌群的种类、基因和功能上的分析,细菌-宿主相互作用技术可以从实验角度研究细菌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更精准地确定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的关系。但DNA提取差异、引物偏差、测序深度,以及细菌菌株差异、未知细菌的影响等都制约着研究的进展。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培养组学以及肠道类器官技术为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关系研究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测序技术和实验技术的不足。本文就针对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技术展开综述,讨论了其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结直肠癌 宏基因组 培养组学 类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矿区蒙脱石基人工藻结皮的构建及其固铅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毕玉晶 周克强 +3 位作者 夏令 宋少先 朱江 胡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1-100,共10页
基于半干旱铅矿区水分匮乏、地表退化、铅污染等极端环境问题,构建蒙脱石基人工藻结皮旨在稳定表土层,防止地表侵蚀,同时固定基质铅,避免尾矿铅浸出威胁生态安全。本研究采用藻(Microcoleussteenstruppi)与蒙脱石(MT)在铅基沙土上构建... 基于半干旱铅矿区水分匮乏、地表退化、铅污染等极端环境问题,构建蒙脱石基人工藻结皮旨在稳定表土层,防止地表侵蚀,同时固定基质铅,避免尾矿铅浸出威胁生态安全。本研究采用藻(Microcoleussteenstruppi)与蒙脱石(MT)在铅基沙土上构建人工藻结皮,通过观察人工藻结皮的形貌变化,同时监测藻结皮的生物学指标变化,获得蒙脱石促进蓝藻增殖的最佳投入量。通过粒度、Zeta电位、SEM-EDS、铅化学形态、FTIR、XRD分析,探究人工藻结皮对基质铅的固定能力及解毒机制。结果表明,M_(500)中蓝藻的长势最好,其藻丝密度较M_0大大提高。第62d,最佳处理组M_(500)的叶绿素a含量为M_0的1.9倍。基质铅可分布于藻丝、胞外聚合物和蒙脱石上。第62d,最佳处理组M_(500)的总固铅量为231.97μg/cm^(2),为M_0的1.2倍。在固铅阶段,蒙脱石促使弱酸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的铅化合物转化为更稳定的有机结合态、残渣态的铅化合物。根据表征,人工藻结皮促使基质铅转化为溶解度极低的碱式碳酸铅和碱式磷酸铅。因此,蒙脱石基人工藻结皮扩充了其对基质铅的固定效果,并通过降低铅的生物可利用性达到机体解毒的功效。本研究首次提出一种粘土型人工藻结皮治理铅污染土壤的新方法,并揭示了人工藻结皮的固铅机理,为半干旱铅污染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绿色科学的治理手段,对绿水青山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人工藻结皮 铅污染 矿区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对煤炭浮选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毕玉晶 李剑波 夏令 《当代化工研究》 2022年第21期1-3,共3页
煤炭浮选体系存在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该细菌对浮选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浮选作业时,选煤厂通常使用煤油作为捕收剂,以分离纯煤和主要杂质矿物——石英和黄铁矿。因此,探究该细菌分别在煤、石英、黄铁矿表面的吸附作用,在优化浮选效... 煤炭浮选体系存在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该细菌对浮选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浮选作业时,选煤厂通常使用煤油作为捕收剂,以分离纯煤和主要杂质矿物——石英和黄铁矿。因此,探究该细菌分别在煤、石英、黄铁矿表面的吸附作用,在优化浮选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纯煤、石英、黄铁矿及吸附后的复合体系的Zeta电位、表面接触角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谱图表明,该细菌会导致原浮选体系效率降低,当引入煤油后,该体系浮选效率提高,这主要是溶液中带电离子相互结合和细菌与矿物表面官能团相互作用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 煤炭 吸附 亲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一种潜在的益生菌 被引量:4
11
作者 宾蕾 邓仲良 +1 位作者 毕玉晶 杨瑞馥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9年第5期674-682,共9页
肠道微生物群在宿主代谢和低度炎症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因此,以肠道原籍菌为基础的益生菌有望成为许多疾病新的治疗方法。嗜黏蛋白阿克曼菌是人体正常肠道菌群的重要成员,占菌群的1%~3%,是一... 肠道微生物群在宿主代谢和低度炎症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因此,以肠道原籍菌为基础的益生菌有望成为许多疾病新的治疗方法。嗜黏蛋白阿克曼菌是人体正常肠道菌群的重要成员,占菌群的1%~3%,是一种可降解黏蛋白的细菌,与肥胖、糖尿病、炎症和代谢紊乱呈负相关,近年来成为肠道微生态和益生菌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介绍该菌在人体不同部位、不同年龄阶段的定植情况;阐述其生物学特性、在宿主中的代谢及其与人体健康的联系;重点探讨分离培养方法与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成为益生菌的可能性和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群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 益生菌 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病共栖菌谱
12
作者 毕玉晶 杨瑞馥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2-352,共1页
致病共栖菌谱(Pathobionts)是指导致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失衡菌群谱.“菌群”并不限于细菌,还包括真菌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在健康状态下以共生形式存在于肠道、口腔、阴道等部位,与宿主互作,共同维持着人类或其他宿主的健康.在非健康状... 致病共栖菌谱(Pathobionts)是指导致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失衡菌群谱.“菌群”并不限于细菌,还包括真菌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在健康状态下以共生形式存在于肠道、口腔、阴道等部位,与宿主互作,共同维持着人类或其他宿主的健康.在非健康状态下导致微生物群失调,即这些微生物构成与数量发生异常变化,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代谢性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神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这个概念也同样适用于动物和植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谱 致病 代谢性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健康状态 微生物群 健康问题 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鼠疫耶尔森菌 被引量:6
13
作者 冯娜 周亚洲 +6 位作者 范艳晓 汪琼 毕玉晶 韩延平 杨瑞馥 周育森 王效义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68-872,共5页
目的建立简单、快速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鼠疫耶尔森菌的方法。方法基于鼠疫菌染色体上特异的核酸序列3a设计引物;应用浊度仪和目视法对反应结果进行检测;通过对鼠疫菌和其他近源菌同时进行检测评价方法的特异性;通过对不同稀... 目的建立简单、快速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鼠疫耶尔森菌的方法。方法基于鼠疫菌染色体上特异的核酸序列3a设计引物;应用浊度仪和目视法对反应结果进行检测;通过对鼠疫菌和其他近源菌同时进行检测评价方法的特异性;通过对不同稀释浓度的鼠疫菌DNA模板进行LAMP和PCR检测以确定方法的灵敏度。结果用建立的LAMP法对与鼠疫菌近源30种其他菌株进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LAMP法检测鼠疫菌DNA的灵敏度可达到20 pg,比常规PCR法高10倍。检测反应在25 min以内完成。结论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操作简单的特点,有望发展成为现场快速检测鼠疫菌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耶尔森菌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 检测
原文传递
鼠疫耶尔森菌Pla毒力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范艳晓 周亚洲 +5 位作者 冯娜 汪琼 毕玉晶 韩延平 杨瑞馥 王效义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77-681,687,共6页
目的制备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Pla)蛋白,为研究鼠疫菌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和鼠疫的免疫学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应用PCR从鼠疫菌基因组中扩增pla基因,将其克隆到p ET28a表达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中,IPTG诱导表... 目的制备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Pla)蛋白,为研究鼠疫菌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和鼠疫的免疫学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应用PCR从鼠疫菌基因组中扩增pla基因,将其克隆到p ET28a表达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中,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表达结果;应用8 mol/L尿素将包涵体变性,梯度稀释透析法将其复性,SDS-PAGE电泳和Western印迹检测目的蛋白;奶粉平板法检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结果与结论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测序结果证明表达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Pla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表达产物主要为目的蛋白,且目的蛋白的表达量较高;包涵体经变性、复性得到了电泳纯Pla蛋白,并具有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该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高效制备具有活性的Pla蛋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耶尔森菌 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 表达 纯化
原文传递
难培养微小小单胞菌培养基改良
15
作者 凌慧 常宇骁 +5 位作者 李东 王立坤 张欢 覃小铭 谭亚芳 毕玉晶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47-3558,共12页
【目的】改良微小小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培养基组分,提高活菌量,探究一套模型化的难培养细菌培养方法。【方法】选取一株微小小单胞菌,对其进行生化分析,初步筛选出可能促进微小小单胞菌生长的底物,对每种底物分别设置3个浓度并采... 【目的】改良微小小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培养基组分,提高活菌量,探究一套模型化的难培养细菌培养方法。【方法】选取一株微小小单胞菌,对其进行生化分析,初步筛选出可能促进微小小单胞菌生长的底物,对每种底物分别设置3个浓度并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对筛选出的增菌效果明显的底物进行浓度优化,得到新的培养基。【结果】单因素试验筛选后得到增菌效果明显的底物为L-丝氨酸、L-苏氨酸、甘氨酰-L-谷氨酰胺。在本优化体系下,培养基中添加4.8g/L的L-丝氨酸后微小小单胞菌活菌量可达3.6×10^(8)CFU/mL,较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ryptone soya broth,TSB)培养基+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基础培养基活菌量提高了4.2倍;将改良后的培养基应用于其他微小小单胞菌菌株,培养结果显示改良后的培养基在菌种水平上有良好地促进微小小单胞菌生长的效果。【结论】本研究表明利用生化鉴定板筛选难培养细菌培养基补充剂,是一种快捷、高效的筛选手段,并为难培养细菌的扩大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小单胞菌 难培养细菌 培养基改良
原文传递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营养与健康 被引量:16
16
作者 毕玉晶 杨瑞馥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0-271,共12页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消化道系统中栖息的微生物总称.这些微生物与人体长期共进化,形成了一个平衡的微生态系统.人体微生物群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被视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该器官具有调节功能,通过改变微生物群的构...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消化道系统中栖息的微生物总称.这些微生物与人体长期共进化,形成了一个平衡的微生态系统.人体微生物群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被视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该器官具有调节功能,通过改变微生物群的构成、种类与比例实现维护和恢复人体健康的目的.因此,人体微生物群及其与机体互作平衡网络研究,将为精准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带来革命性变化.肠道微生物群与摄入食物营养密切互作,不仅有助于降解食物营养素,还能够合成多种营养素供人体利用.研究者逐步认识到人体、微生物群、营养和免疫存在密切互作关系,因此,解析这一互作网络将为精准营养学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本文在总结目前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营养与健康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多个视角综述了此交叉领域日新月异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 微生物群 营养 健康 疾病
原文传递
利用培养组学技术分离培养肺部微生物群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月姣 李俭杰 +12 位作者 孙一凡 黄自然 李军峰 安彤同 卓明磊 迟雨佳 李生 杨晓丹 颊博 潘志远 杨瑞馥 王子平 毕玉晶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0-1118,共9页
【目的】使用培养组学技术分离培养肺部微生物群,初步了解人体肺部可培养细菌的组成特点,建立呼吸道微生物菌库,为以后进行重点菌株的功能研究提供菌株条件。【方法】针对6个临床肺泡灌洗液样本,使用补充不同添加剂的血培养瓶对样本进... 【目的】使用培养组学技术分离培养肺部微生物群,初步了解人体肺部可培养细菌的组成特点,建立呼吸道微生物菌库,为以后进行重点菌株的功能研究提供菌株条件。【方法】针对6个临床肺泡灌洗液样本,使用补充不同添加剂的血培养瓶对样本进行预增菌,在预增菌不同的时间点对血培养瓶内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和保藏,使用MALDI-TOF质谱和16SrRNA基因测序鉴定分离菌株。【结果】共获得101种已鉴定细菌,6株潜在新菌,2株真菌。其中细菌包括5个门、14个纲、24个目、35个科和45个属。预增菌前期的时间点分离菌种数较多,厌氧环境分离菌种多于需氧条件,在预增菌时添加羊血和瘤胃液起到良好的分离效果,本实验分离的肺部微生物群与人体其他部位(尤其是肠道)有很大的交叉。【结论】利用培养组学技术可以实现对肺部微生物群的分离培养,继续探索对肺部微生物群培养的优化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组学 肺部微生物群 肺泡灌洗液 方法优化
原文传递
肠道微生物群研究的测序与培养组学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毕玉晶 杨瑞馥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19年第3期189-193,共5页
肠道微生物群是定居在宿主消化道内的肠道微生物的总称.研究表明,许多疾病都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在复杂生态系统中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即16S rRNA测序及元基因组测序,极大地丰富了肠道微生物组数据库,也鉴定出了很多细菌新种,促... 肠道微生物群是定居在宿主消化道内的肠道微生物的总称.研究表明,许多疾病都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在复杂生态系统中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即16S rRNA测序及元基因组测序,极大地丰富了肠道微生物组数据库,也鉴定出了很多细菌新种,促进了肠道微生物组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研究.但测序技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DNA提取差异、引物偏差、测序深度偏差及分析偏性等.而早期被忽略的培养组学研究,由于方法的改进,能培养出更多的肠道细菌,发现了很多测序中无法鉴定到的新物种.这对促进肠道微生物群株水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目前常用的肠道菌群研究的方法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16S RRNA 测序 元基因组 培养组学
原文传递
RTCA与MTT法用于检测肠道微生物细胞毒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宾蕾 邓慧敏 +2 位作者 李正超 毕玉晶 邓仲良 《军事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2-447,共6页
目的运用实时细胞分析(RTCA)法和MTT法检测干酪乳杆菌(L.casei)、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细胞毒性,并比较两者优缺点。方法将L.casei及EHEC的菌液、菌体裂解液(MOI=200)以及上清液(25%)感染HT-29和LoVo细胞,经RTCA法和MTT法观察细菌... 目的运用实时细胞分析(RTCA)法和MTT法检测干酪乳杆菌(L.casei)、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细胞毒性,并比较两者优缺点。方法将L.casei及EHEC的菌液、菌体裂解液(MOI=200)以及上清液(25%)感染HT-29和LoVo细胞,经RTCA法和MTT法观察细菌对细胞的校正细胞指数(NCI)及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RTCA法与MTT法结果一致,L.casei的活菌、菌体裂解液对HT-29细胞和LoVo细胞无明显毒性。EHEC的活菌对HT-29细胞和LoVo细胞有明显毒性,其菌体裂解液对HT-29细胞有明显毒性、对LoVo细胞无明显毒性。在上清液实验中,RTCA法检测出L.casei和EHEC对HT-29细胞无明显毒性,而LoVo细胞受培养基影响未能正确反映出上清液细胞毒性结果。结论与MTT法相比,RTCA法更适于细菌细胞毒性检测,但应在实验前选择合适的细胞系及种植浓度,建议在选用RTCA法检测细胞毒性时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系,多方验证以避免漏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细胞分析 MTT 干酪乳杆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细胞毒性
原文传递
利用培养组学技术分离鉴定体外降解胆固醇肠道细菌及其功能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和生辉 潘志远 +7 位作者 韩妮 葛燕 常宇骁 魏文婷 刘月娇 张倩文 杨瑞馥 毕玉晶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734-3744,共11页
高胆固醇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降低胆固醇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治疗,但其存在费用高及副作用多的弊端。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对机体的胆固醇代谢有重要影响,但降胆固醇肠道细菌的筛选方式及功能评价却少有报道。本研... 高胆固醇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降低胆固醇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治疗,但其存在费用高及副作用多的弊端。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对机体的胆固醇代谢有重要影响,但降胆固醇肠道细菌的筛选方式及功能评价却少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培养组学方法,使用牛胆汁酸或人工混合胆汁酸作为筛选条件,从健康人体肠道筛选出36种耐胆汁酸细菌。以鼠李糖乳杆菌GG株(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作为阳性对照,设置0 g/L、0.3 g/L、3 g/L三种胆汁酸浓度组,对耐胆汁酸细菌进行体外降胆固醇能力评估,确定奇异变形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普通变形菌等10种细菌为降胆固醇优势菌。随后对其中6种降胆固醇优势菌——奇异变形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普通变形菌、潘氏变形菌、污蝇解克杆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进行体外降甘油三酯能力评估以及人工胃液耐受能力评估。结果显示,上述6株细菌体外降甘油三酯能力均优于LGG。伴随人工胃液pH值的下降和作用时间的延长,6株细菌的生存率均下降。上述筛选实验及功能评价为进一步开发潜在的降胆固醇细菌制品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细菌 培养组学 胆汁酸 胆固醇 甘油三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