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姜黄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汤敏燕 汪洪武 孙凌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3期274-277,共4页
采用GC MS DS对中药姜黄挥发油进行系统分析 ,共分离得到 10 2个气相色谱峰 ,鉴定出 70种化合物 ,其中α 侧柏烯 ,β 侧柏烯 ,2 辛醇 ,cis 芳樟醇氧化物 ,(+) 香芹酮 ,紫苏醇 ,γ 瑟林烯等 2 5种化合物为首次鉴定 .
关键词 姜黄 挥发油 化学成分分析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萜类化合物 被引量:10
2
作者 汤敏燕 汪洪武 孙凌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2期146-150,共5页
萜类化合物是广泛分布于植物、昆虫、微生物和海洋生物体内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生物活性.这些抗肿瘤天然萜类化合物中分布较多的为倍半萜类和二萜类.它们分子结构中的主要生物活性基团为α亚甲基γ丁... 萜类化合物是广泛分布于植物、昆虫、微生物和海洋生物体内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生物活性.这些抗肿瘤天然萜类化合物中分布较多的为倍半萜类和二萜类.它们分子结构中的主要生物活性基团为α亚甲基γ丁内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萜类化合物 抗肿瘤活性 天然化合物 倍半萜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莪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汤敏燕 孙凌峰 汪洪武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5-69,共5页
采用GC MS DS对莪术药材挥发油进行系统分析 ,共分离得到 10 0个气相色谱峰 ,鉴定出 62种化学成分 ,其中α 侧柏烯、β 侧柏烯、异松油烯、松香芹醇、δ 愈创木烯等 17种成分为首次鉴定。其次 ,对莪术挥发油进行柱层析分离得到一无色晶... 采用GC MS DS对莪术药材挥发油进行系统分析 ,共分离得到 10 0个气相色谱峰 ,鉴定出 62种化学成分 ,其中α 侧柏烯、β 侧柏烯、异松油烯、松香芹醇、δ 愈创木烯等 17种成分为首次鉴定。其次 ,对莪术挥发油进行柱层析分离得到一无色晶体 ,经GC MS DS分析为一混晶 ,由 4种抗肿瘤有效成分组成 :莪术醇 ( 64% )、异莪术醇 ( 30 % )、莪术二酮 ( 1.1% )、莪术烯醇 ( 4 .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 挥发油 化学成分 中药 药用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郁金挥发油成分及挥发油中蜡质成分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汤敏燕 孙凌峰 +1 位作者 汪洪武 刘艳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0年第4期74-78,共5页
对中药郁金挥发油成分进行 GC- MS- DS分析 ,共分离得到 137个气相色谱峰 ,鉴定出 73种成分 ,其中 36种为首次鉴定出。其次 ,作者对其挥发油中蜡质成分进行分离 ,经 GC- MS- DS分析得其主要成分为长直链烷烃和长直链脂肪酸。
关键词 郁金 挥发油 GC-MS-DS分析 蜡质成分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萜类化合物 被引量:5
5
作者 汤敏燕 汪洪武 孙凌峰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3-79,共7页
萜类化合物是广泛分布于植物、昆虫、微生物和海洋生物体内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生物活性。这些抗肿瘤天然萜类化合物中分布较多的为倍半萜类和二萜类。它们分子结构中的主要生物活性基团为α-亚甲基-γ-丁... 萜类化合物是广泛分布于植物、昆虫、微生物和海洋生物体内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生物活性。这些抗肿瘤天然萜类化合物中分布较多的为倍半萜类和二萜类。它们分子结构中的主要生物活性基团为α-亚甲基-γ-丁内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萜类化合物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叶中绿原酸类物质的提取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汪洪武 汤敏燕 +1 位作者 孙凌峰 吉庆森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4期339-341,共3页
该文首先采用Et2OEtOH回流法从产于江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杜仲叶中提取绿原酸类物质,然后用铅盐沉淀、酸化、EtOAc萃取、重结晶等手段对绿原酸类物质进行纯化,平均得率为0.31%,取得了预期的结果.
关键词 杜仲 绿原酸 提取 滋补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甜味剂紫苏葶的合成 被引量:12
7
作者 孙凌峰 汤敏燕 +1 位作者 汪洪武 李萍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0-32,共3页
用亚硫酸氢钠加成—碱分解法从含醛量为4787%的紫苏油中提取得纯度为965%~97.0%的紫苏醛,提取率达96%。以此紫苏醛为原料,通过肟化反应合成了超级甜味剂紫苏葶。合成反应的产率最低为754%,最高为80... 用亚硫酸氢钠加成—碱分解法从含醛量为4787%的紫苏油中提取得纯度为965%~97.0%的紫苏醛,提取率达96%。以此紫苏醛为原料,通过肟化反应合成了超级甜味剂紫苏葶。合成反应的产率最低为754%,最高为805%,平均产率为777%。合成工艺的最佳条件是:紫苏醛和羟胺的投料质量比为20∶9,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h。产物经后处理及转化后纯度不低于98%,其中顺式肟含量低于1%,产品甜度为蔗糖的200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油 紫苏葶 甜味剂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紫苏油合成超级甜味剂1,8-对二烯-7-肟的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凌峰 汪洪武 汤敏燕 《化学世界》 CAS CSCD 1998年第9期480-482,共3页
采用亚硫酸氢钠加成法从紫苏油中单离出紫苏醛,并以此为原料,通过肟化反应合成了超级甜味剂1,8-对二烯-7-肟。对合成工艺的最佳技术条件进行了报导。
关键词 紫苏油 甜味剂 合成 紫苏醛 对二烯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樟素的天然来源及其在合成香料中的利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孙凌峰 汪洪武 汤敏燕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17,36,共5页
在八种樟属植物精油中含有较多的黄樟素。其中含量超过90%的有沉水樟、岩桂、坚叶樟、狭叶阴香和少花桂。文中还对以黄樟素为原料合成洋茉莉醛、旅馥香兰素和乙基香兰素等七种香料的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黄樟素 樟属植物 洋茉莉醛 合成香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 被引量:5
10
作者 汪洪武 汤敏燕 孙凌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6年第3期233-237,共5页
从各种生物中寻找天然抗肿瘤活性物质是抗癌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生物碱类在已分离的各类天然抗肿瘤活性物质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中有些已经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抗肿瘤作用.在已知的生物碱中,来源于芸香科植物山油柑心材和根部... 从各种生物中寻找天然抗肿瘤活性物质是抗癌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生物碱类在已分离的各类天然抗肿瘤活性物质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中有些已经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抗肿瘤作用.在已知的生物碱中,来源于芸香科植物山油柑心材和根部的降真香碱可能是最广谱的抗肿瘤活性物质;而从印度洋海蠕虫中提取的几种双甾体生物碱的抗肿瘤活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活性 生物碱 抗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紫苏油合成超级甜味剂1,8-对二烯-7-肟的研究
11
作者 孙凌峰 汤敏燕 +1 位作者 汪洪武 李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2期146-149,共4页
该文采用亚硫酸氢钠加成法从紫苏油中单离出紫苏醛,并以此为原料,通过肟化反应合成了超级甜味剂1,8对艹孟二烯7肟.文中对合成工艺的最佳技术条件进行了报导.
关键词 紫苏油 甜味剂 合成 Meng二烯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我国居民储蓄组成与内需拉动
12
作者 汤敏燕 温怀德 《商场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4-385,共2页
居民内需不足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过去的经验看,拉动消费需求却不那么容易。目前,巨额的居民储蓄被普遍认为是刺激消费的重要资金来源。本文分析了居民储蓄结构和来源,以及消费需求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储蓄率、低消费... 居民内需不足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过去的经验看,拉动消费需求却不那么容易。目前,巨额的居民储蓄被普遍认为是刺激消费的重要资金来源。本文分析了居民储蓄结构和来源,以及消费需求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储蓄率、低消费率的原因,据此本文提出了从储蓄与消费角度拉动内需的若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蓄 消费 消费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叶中绿原酸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乃炽 汪洪武 +2 位作者 刘艳清 汤敏燕 孙凌峰 《经济林研究》 2001年第2期59-61,共3页
关键词 杜仲 杜仲叶 药用植物 绿原酸 提取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下金刚石薄膜上沉积立方氮化硼薄膜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健 徐闰 +3 位作者 汤敏燕 张旭 乐永康 王林军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83-1087,共5页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分别在纳米与微米金刚石薄膜上制备立方氮化硼(c-BN)薄膜。金刚石薄膜由拉曼光谱(Raman)及原子力显微镜(AFM)进行表征。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不同沉积温度对c-BN薄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金刚石薄...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分别在纳米与微米金刚石薄膜上制备立方氮化硼(c-BN)薄膜。金刚石薄膜由拉曼光谱(Raman)及原子力显微镜(AFM)进行表征。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不同沉积温度对c-BN薄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金刚石薄膜上生长c-BN不存在温度阈值,室温下生长的c-BN含量可达70%以上。当沉积温度由室温向上升高时,对于纳米金刚石薄膜衬底上生长的BN薄膜而言,其中的立方相含量反而逐渐降低。此外,随着沉积温度的降低,c-BN对应的峰位向低波数方向偏移的现象表明低温下生长的c-BN薄膜内应力较小。文中探讨了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薄膜 金刚石薄膜 射频磁控溅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尺度薄型封装焊点失效机理和可靠性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钱佳民 徐闰 汤敏燕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1-566,共6页
通过实验研究了印刷电路板(print circuit board,PCB)设计对小尺寸薄型封装(thin small outline package,TSOP)焊点可靠性的影响.实验制作了包含引脚焊盘的长度、焊盘的表面处理方式及背靠背的双面贴装偏移量3种设计参数的可靠性测试板... 通过实验研究了印刷电路板(print circuit board,PCB)设计对小尺寸薄型封装(thin small outline package,TSOP)焊点可靠性的影响.实验制作了包含引脚焊盘的长度、焊盘的表面处理方式及背靠背的双面贴装偏移量3种设计参数的可靠性测试板,并采用表面贴装工艺(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将TSOP器件焊接到测试板上;经-40~85℃的高低温循环试验后,收集了TSOP引脚焊点裂纹的生长数据;讨论了焊点失效的机理,相应考虑了2种可靠性判断准则,并对各参数条件下的裂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长尺寸焊盘、有机保焊膜(organic solderability preservatives,OSP)及不对称的两面布置方式有助于提高TSOP引脚的焊点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尺寸薄型封装 焊点可靠性 失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杜仲样品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测定
16
作者 刘艳清 汪洪武 +1 位作者 汤敏燕 孙凌峰 《广州化工》 CAS 1999年第4期72-75,共4页
对四种杜仲样品中绿原酸类物质进行了提取,首次用制备硅胶G薄板一次将它们逐一分离。采用高压液相色谱、紫外、红外、质谱及核磁共振等对绿原酸类物质进行了定性及结构分析;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该四种类型杜仲中绿原酸类物质的总... 对四种杜仲样品中绿原酸类物质进行了提取,首次用制备硅胶G薄板一次将它们逐一分离。采用高压液相色谱、紫外、红外、质谱及核磁共振等对绿原酸类物质进行了定性及结构分析;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该四种类型杜仲中绿原酸类物质的总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分离 结构分析 杜仲 样品 生物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lence band offsets of the strained and longitudinally relaxed diamond/c-BN superlattices
17
作者 汤敏燕 徐闰 +1 位作者 高永超 王林军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1年第3期218-222,共5页
The valence band offsets of the strained and longitudinally relaxed diamond/cubic boron-nitride (c-BN) (110) superlattice are investigated by the plane wav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pproach and using the on-site... The valence band offsets of the strained and longitudinally relaxed diamond/cubic boron-nitride (c-BN) (110) superlattice are investigated by the plane wav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pproach and using the on-site core electron as a reference energy level. For the strained diamond/c-BN superlattice, the valence band offset of around 1.50 eV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using all the electrons methods. As for the longitudinally relaxed superlattice, the valence band offset of around 1.28 eV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strained superlattice. The reason for this is mainly due to the split of the valence band maximum caused by the anisotropic st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mond/cubic boron-nitride(c-BN) SUPERLATTICE valence band offset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ore lev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oretical study on isotope separation of an ytterbium atomic beam by laser deflection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闰 徐海涛 +1 位作者 汤敏燕 王林军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92-196,共5页
Isotope separation by laser deflecting an atomic beam is analyzed theoretically. Interacting with a tilted one- dimensional optical molasses, an ytterbium atomic beam is split into multi-beams with different isotopes ... Isotope separation by laser deflecting an atomic beam is analyzed theoretically. Interacting with a tilted one- dimensional optical molasses, an ytterbium atomic beam is split into multi-beams with different isotopes like 172yb, Jv3yb, and J74yb. By using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the dependences of the splitting angle on the molasses laser intensity and detuning are studied, and the optimal parameters for the isotope separation are also investigated. Furthermore, the isotope separation efficiency and purity are estimated. Finally a new scheme for the efficient isotope separation is proposed. These findings will give a guideline for simply obtaining pure isotopes of various e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tope separation YTTERBIUM optical molasses laser coo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brid density functional studies of cadmium vacancy in CdTe
19
作者 徐闰 徐海涛 +1 位作者 汤敏燕 王林军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7期634-639,共6页
The intrinsic defect of cadmium vacancy (Vcd) in cadmium telluride (CdTe) has been studied by first-principles cal- culations using potentials with both the screened hybrid functional of Heyd, Scuseria, and Ernzer... The intrinsic defect of cadmium vacancy (Vcd) in cadmium telluride (CdTe) has been studied by first-principles cal- culations using potentials with both the screened hybrid functional of Heyd, Scuseria, and Ernzerhof (HSE) approximation and the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of the Perdew-Burke-Ernzerhof form (PBE-GGA). Both results show that the Ta structure of the Vctl defect for different charges is the most stable structure as compared with the distorted C3v structure with one hole localized at one of the four nearest Te atom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John-Teller distortion (C3v) structure may be unstable in bulk CdTe crystal. The reason likely lies in the delocalized resonance nature of the t2 state of the Vcd defect. Moreover, the formation energy obtained by the HSE method is about 0.6-0.8 eV larger than that obtained by the PBE method. The transition levels calculated by the PBE method and the HSE method are similar and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fect levels semiconductor compou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itaxial Growth of Si(111)/Er2O3(111)Structure on Si(111)by Molecular Beam Epitaxy
20
作者 XU Run TANG Min-Yan +1 位作者 ZHU Yan-Yan WANG Lin-Jun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76-179,共4页
The Si overlayers are grown by molecular beam epitaxy on atomically smllth Er_(2)O_(3)(111)films prepared on Si(111)substrates.Single crystalline Si overlayers are achieved and are evident due to the spot-like reflect... The Si overlayers are grown by molecular beam epitaxy on atomically smllth Er_(2)O_(3)(111)films prepared on Si(111)substrates.Single crystalline Si overlayers are achieved and are evident due to the spot-like reflective high 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RHEED)patterns and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The epitaxial relationship of the Si overlayer along the surface with respect to the orientation of Er_(2)O_(3)and the Si substrate is as follows:overgrown Si(111)//Er_(2)O_(3)(111)//Si(111).The rough surface of Si overlayers,as identified by both RHEED patterns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images,indicates a three-dimensional growth mode.The reason for this is based on the interfacial energy argument.Further growth of Er_(2)O_(3)films on this rough Si overlayer leads to the polycrystalline nature of the topmost Er2O3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111) EPITAXY REFLECTI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