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有鮈鲫性别决定类型初探 被引量:4
1
作者 游翠红 童金苟 +2 位作者 王剑伟 俞小牧 李远友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5-228,共4页
稀有鲍鲫(Gobiocypris raru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鲤科鱼类,属于[鱼丹]亚科、鲍鲫属,俗称金白娘、墨线鱼,主要分布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支流的流沙河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被中国野生动物红皮书列为濒危鱼类。稀有鲍鲫具有... 稀有鲍鲫(Gobiocypris raru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鲤科鱼类,属于[鱼丹]亚科、鲍鲫属,俗称金白娘、墨线鱼,主要分布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支流的流沙河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被中国野生动物红皮书列为濒危鱼类。稀有鲍鲫具有性成熟周期短、繁殖季节长、产卵频次多、在实验室饲养可周年繁殖等特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鱼病学、遗传学、环境科学、生理生态学等研究领域,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实验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鮈鲫 雌核发育 转性 性别决定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莼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对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生长以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游翠红 李茜 +1 位作者 王树启 李远友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6-54,共9页
为探讨酶制剂是否有助于提高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对石莼(Ulva pertusa)海藻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在总蛋白水平为32%、总脂肪水平为8%情况下配置6种饲料,其中两个对照组(未添加石莼为C1、添加15%石莼为C2)、4个实验组,饲养黄... 为探讨酶制剂是否有助于提高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对石莼(Ulva pertusa)海藻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在总蛋白水平为32%、总脂肪水平为8%情况下配置6种饲料,其中两个对照组(未添加石莼为C1、添加15%石莼为C2)、4个实验组,饲养黄斑蓝子鱼幼鱼56 d,通过比较鱼的生长性能、消化道消化酶的活性及饲料的表观消化率等,以确定酶制剂的效果及其适宜添加量。结果显示,4种实验饲料养殖的黄斑蓝子鱼在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等方面均优于C2对照组,与C1对照组无显著差异(T4实验组的蛋白质效率除外)(P>0.05)。全鱼生化成分及胃、前肠、肝脏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2对照组(P<0.05)。添加石莼组鱼肌肉中除多不饱和脂肪酸18:2n6、20:5n3、22:5n3和必需氨基酸Met、Tyr含量显著降低(P<0.05)以及Glu与His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外,无其他显著变化。结果表明,石莼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可提高黄斑蓝子鱼的生长效果和饲料利用率,且对鱼肉品质无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淀粉多糖酶 黄斑蓝子鱼 海藻饲料 消化酶 表观消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鳞副泥鳅7个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游翠红 童金苟 俞小牧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91,共8页
利用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微卫星引物跨种扩增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通过家系扩增、PCR产物测序筛选出6个座位,用于大鳞副泥鳅7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在3.167~4.833,... 利用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微卫星引物跨种扩增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通过家系扩增、PCR产物测序筛选出6个座位,用于大鳞副泥鳅7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在3.167~4.833,平均观测杂合度(Ho)在0.248~0.417,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379~0.505,多个座位存在零等位基因、杂合子缺失现象,显示大鳞副泥鳅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采用UPGMA法对7个群体基于DA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可分为4类,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沙市、澧县、武汉、鄱阳湖群体先聚为一类,后与石首群体聚类,最后与珠江水系的广州群体聚类,而位于长江上游的泸州群体则单独聚为一类。群体的F-统计量(Fst)为0.2987,表明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主要由泸州群体与其它地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鳞副泥鳅Sox基因保守区的克隆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游翠红 童金苟 俞小牧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0-498,共9页
为探讨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采用Sox基因HMG盒保守区的2对简并引物,SoxN与Sox9,用以扩增大鳞副泥鳅的基因组DNA,并对其性腺组织进行RT-PCR分析。SoxN引物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pdSox1、pdSox2、pdSox... 为探讨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采用Sox基因HMG盒保守区的2对简并引物,SoxN与Sox9,用以扩增大鳞副泥鳅的基因组DNA,并对其性腺组织进行RT-PCR分析。SoxN引物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pdSox1、pdSox2、pdSox3、pdSox4、pdSox11、pdSox14、pdSox19、pd-Sox21等13个Sox基因,分属SoxB与SoxC类群;Sox9引物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pdSox8、pdSox9等5个Sox基因,属于SoxE类群,这5个Sox基因均含有一个内含子,且内含子的起始位置一致。基于Sox基因HMG盒蛋白质的遗传距离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表明,大鳞副泥鳅18个Sox基因在小鼠或斑马鱼中均能找到相应的Sox直系同源基因,其中,pdSox4、pdSox8、pdSox9、pdSox11、pdSox14、pdSox19等6个基因存在基因加倍现象,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拷贝。用Sox9引物对大鳞副泥鳅的性腺进行RT-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精巢中表达的是pdSox9a,在卵巢中表达的是pdSox8a。以上结果表明,pdSox8与pdSox9是大鳞副泥鳅的性别相关基因,它们可能在大鳞副泥鳅的性别分化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 SOX基因 HMG盒 性别决定 性别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基江蓠对半封闭式拟穴青蟹养殖池塘水质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游翠红 韩耀龙 +4 位作者 吴清洋 陈博 王树启 柯文伟 李远友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4期138-143,共6页
为减少青蟹疾病爆发的风险、提高青蟹产量。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养殖后期在半封闭式青蟹养殖池塘中放养细基江蓠,结合水体理化因子、青蟹产量与存活率等指标探讨细基江篱对养殖水体的水质改善作用。结果发现:DO、pH分别在放养细基江蓠之后... 为减少青蟹疾病爆发的风险、提高青蟹产量。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养殖后期在半封闭式青蟹养殖池塘中放养细基江蓠,结合水体理化因子、青蟹产量与存活率等指标探讨细基江篱对养殖水体的水质改善作用。结果发现:DO、pH分别在放养细基江蓠之后第10天、20天开始显著地高于同期的对照池塘,盐度从第20天开始显著地低于同期的对照池塘;NH4+、NO2-浓度从第10天开始低于同期的对照池塘,无机磷(IP)与化学需氧量(COD)指标由于起始浓度比对照池塘高,在整个监测期间基本一直高于对照池塘,但是,在第40天两口池塘的IP浓度的差异逐渐缩小。此外,拟穴青蟹的产量、存活率分别比对照池塘高出14.30 kg、2.23%,其他各品种的产量与存活率也均高于对照池塘。上述结果表明,细基江蓠改善了半封闭式拟穴青蟹养殖池塘的水质,降低了水体理化因子恶化的可能性,提高了青蟹与其他养殖品种的产量与成活率,使得控制、减少青蟹病害的发生成为可能,值得进一步地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细基江蓠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海藻用作黄斑蓝子鱼配合饲料原料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游翠红 张文涛 +1 位作者 王树启 李远友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0-64,共5页
为探索大型海藻作为水产动物配合饲料原料的可行性,将大型海藻石莼和龙须菜干粉与其他3种常用的饲料原料小麦淀粉、麸皮淀粉及玉米淀粉等各按30%的比例添加到植食性海水鱼类黄斑蓝子鱼的配合饲料中,对黄斑蓝子鱼幼鱼进行2周的养殖试验,... 为探索大型海藻作为水产动物配合饲料原料的可行性,将大型海藻石莼和龙须菜干粉与其他3种常用的饲料原料小麦淀粉、麸皮淀粉及玉米淀粉等各按30%的比例添加到植食性海水鱼类黄斑蓝子鱼的配合饲料中,对黄斑蓝子鱼幼鱼进行2周的养殖试验,比较不同组鱼的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及肠道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蓝子鱼对5组饲料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以小麦饲料组最高(60.48%),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4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以小麦饲料组最高(56.94%),显著高于玉米饲料组(P<0.05),而海藻石莼饲料组(44.13%)与龙须菜饲料组(43.20%)仅次于小麦饲料组;能量表观消化率仍然以小麦饲料组最高(65.59%),2种海藻饲料组最低,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前肠淀粉酶活力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小麦淀粉为黄斑蓝子鱼最适的饲料能量原料,但使用会与人类争食,石莼和龙须菜海藻可作为黄斑蓝子鱼新型的饲料原料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 配合饲料 黄斑蓝子鱼 表观消化率 淀粉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虻幼虫粉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加州鲈生长、机体健康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游翠红 李鸿伟 +4 位作者 周萌 林蠡 董烨玮 谭小红 黄燕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2-383,共12页
配制4组等氮等脂(45%蛋白,15%脂肪)的配合饲料,对照组含有30%的鱼粉(FM30),其他3组分别用黑水虻(Hermitia illucens)幼虫粉替代16.67%(FM25)、33.33%(FM20)、50%(FM15)鱼粉,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投喂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 配制4组等氮等脂(45%蛋白,15%脂肪)的配合饲料,对照组含有30%的鱼粉(FM30),其他3组分别用黑水虻(Hermitia illucens)幼虫粉替代16.67%(FM25)、33.33%(FM20)、50%(FM15)鱼粉,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投喂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8周,探究用黑水虻幼虫粉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加州鲈生长性能、机体健康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组加州鲈在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FM20组鱼拥有较高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其饲料系数最低,显著低于FM15和FM25组(P<0.05)。用黑水虻幼虫粉部分替代鱼粉,降低了全鱼和肝脏的脂肪含量、血清甘油三酯含量、肝脏的C14﹕0、C16﹕0、C18﹕1n-9和C18﹕3n-3的含量和肌肉的DHA含量,但是,增加了肝脏C18﹕0、DHA、EPA和C22﹕5n-3的含量,对肌肉和肝脏的氨基酸组成影响较小。与对照组相比,FM20组鱼前肠和肝脏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P<0.05),前肠和血清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前肠上皮出现肠绒毛破损、肠皱褶粘连等结构受损情况,前肠脂肪酶活性、肌肉脂肪含量和全鱼粗蛋白含量、肝脏DHA含量最高。上述结果表明,加州鲈具有内源合成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在加州鲈幼鱼的配合饲料中可以用黑水虻幼虫粉替代50%鱼粉(FM15),鱼粉的添加量最低可降到15%,不影响加州鲈的生长性能,但是,最适宜的黑水虻幼虫粉替代水平是替代33.33%鱼粉。研究成果为研制营养组成科学合理、成本低的加州鲈配合饲料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粉替代 生长性能 脂肪酸 黑水虻幼虫 加州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蓝子鱼CRH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浅水应激后的mRNA表达 被引量:3
8
作者 游翠红 卢玉标 +1 位作者 王树启 李远友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2期43-51,共9页
鱼类应激时主要启动两种生理反应系统,即"交感-嗜铬组织"系统/和/或"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轴"(HPI轴)系统.在实际生产操作中,鱼类容易受到浅水暴露应激.为了探讨黄斑蓝子鱼在受到浅水应激后HPI轴是否被激活,本研究... 鱼类应激时主要启动两种生理反应系统,即"交感-嗜铬组织"系统/和/或"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轴"(HPI轴)系统.在实际生产操作中,鱼类容易受到浅水暴露应激.为了探讨黄斑蓝子鱼在受到浅水应激后HPI轴是否被激活,本研究克隆了下丘脑中启动HPI轴活性的关键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基因,并检测其在应激前和受到浅水应激后不同时间点(0、20、40、60、80 min)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CRH前体的cDNA全长为1025 bp,编码170个氨基酸(aa),分别由一个信号肽(24个aa)、一个功能未知保守区(13个aa)和一个成熟肽(41个aa)组成;该CRH前体和成熟肽与其他鱼类的相应肽分别具有62%-98%和78%-100%的序列相似性.当鱼体受到短暂(4 min)浅水应激后80 min内,脑中CRH mRNA水平在应激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说明黄斑蓝子鱼在受到急性浅水应激后可能主要启动"交感-嗜铬组织"系统而不是HPI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蓝子鱼 浅水应激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基因克隆与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土池与室内水泥池养殖实验 被引量:1
9
作者 游翠红 李远友 王树启 《海洋与渔业》 2012年第4期56-58,共3页
半滑舌鳎(G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属鲽形目、舌鳎科、舌鳎属,俗称龙力、鳎米,伏底栖生活,为我国北方传统名贵的海水养殖种类。它适宜的温度、盐度范围较广,能在4-32℃水温、5-37‰盐度的水体中存活。 为探讨半滑舌鳎能... 半滑舌鳎(G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属鲽形目、舌鳎科、舌鳎属,俗称龙力、鳎米,伏底栖生活,为我国北方传统名贵的海水养殖种类。它适宜的温度、盐度范围较广,能在4-32℃水温、5-37‰盐度的水体中存活。 为探讨半滑舌鳎能否南移至广东汕头地区养殖,适应南方夏季高温天气以及半成水的养殖水体,我们于2011年4月从山东引进一批半滑舌鳎鱼苗到汕头市牛田洋围垦区半咸水水产养殖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池养殖 半滑舌鳎 实验 室内 土池 养殖水体 养殖种类 汕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鼓鱼幼鱼对脂肪的适宜需要量
10
作者 游翠红 林思源 +1 位作者 王树启 李远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96,共7页
为确定金鼓鱼(Scatophagus argus)日粮中脂肪的适宜添加量,以鱼油为脂肪源,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3%、6%、9%、12%、15%的5种等氮的配合饲料(F1~F5),在海上网箱中对初始体质量为4.3g左右的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测定其生长、免疫与抗... 为确定金鼓鱼(Scatophagus argus)日粮中脂肪的适宜添加量,以鱼油为脂肪源,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3%、6%、9%、12%、15%的5种等氮的配合饲料(F1~F5),在海上网箱中对初始体质量为4.3g左右的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测定其生长、免疫与抗氧化指标、内源性消化酶活性等。结果显示,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饲料脂肪水平为9%的F3组最大,与饲料脂肪水平为12%和15%的两试验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蛋白质效率以饲料脂肪水平为12%的F4组最大,在F2~F5组间没有显著差异;饵料系数以饲料脂肪水平为9%的F3组最低,在F2~F5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其变化趋势与上述3个指标相反;肝体比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不断上升,饲料脂肪水平为15%的F5组鱼的肝体比显著大于F1和F2组。饲料脂肪水平也显著影响金鼓鱼的粗脂肪、粗蛋白、灰分及水分含量。当饲料脂肪水平为9%时,金鼓鱼胃和肠道的脂肪酶活性较高,且肠道和肝脏的免疫与抗氧化指标较好。根据饲料脂肪含量与金鼓鱼的增重率、饵料系数分别作曲线回归分析,确定金鼓鱼饲料脂肪的适宜添加量为8.6%~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鼓鱼 脂肪需求 生长性能 消化酶 免疫与抗氧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 被引量:28
11
作者 谢帝芝 王树启 +3 位作者 游翠红 陈芳 张庆昊 李远友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56-466,共11页
由于海水鱼类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合成能力一般缺乏或很弱,所以其配合饲料中需要添加较高比例富含HUFA的鱼油才能满足其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随着鱼油资源的日益紧缺,研究者们试图寻找提高鱼体内源性HUFA合成能力的方法或途径,以... 由于海水鱼类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合成能力一般缺乏或很弱,所以其配合饲料中需要添加较高比例富含HUFA的鱼油才能满足其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随着鱼油资源的日益紧缺,研究者们试图寻找提高鱼体内源性HUFA合成能力的方法或途径,以提高配合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的比例,而HUFA合成调控机制的阐明将有助于达到此目的。本文着重介绍影响鱼类HUFA生物合成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包括不同脂肪源、日粮中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因子,温度、盐度、光周期等环境因子,以及转录因子、激素与遗传因子等,以期为鱼类HUFA合成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生物合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锯缘青蟹混合感染症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感染治疗 被引量:18
12
作者 夏小安 吴清洋 +3 位作者 李远友 王树启 游翠红 林尤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3-110,共8页
从汕头市牛田洋水产养殖区的患病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中分离纯化到2株优势细菌,在TCBS培养基上生长,颜色呈黄色的命名为HY,呈绿色的命名为HG,两者都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人工感染此两株细菌的健康青蟹均产生与自然病蟹相同的症状和组... 从汕头市牛田洋水产养殖区的患病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中分离纯化到2株优势细菌,在TCBS培养基上生长,颜色呈黄色的命名为HY,呈绿色的命名为HG,两者都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人工感染此两株细菌的健康青蟹均产生与自然病蟹相同的症状和组织病理变化,并导致死亡,说明它们都是青蟹的病原菌。以这两种细菌的DNA为模板,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后分别获得HY的1509bp和HG的1532bp核苷酸序列。通过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合细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HY和HG分别被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这是首次报道嗜水气单胞菌为青蟹的病原菌。两种病原菌均对阿莫西林、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链霉素高度敏感,对磺胺嘧啶、甲砜霉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钠不敏感。采用嗜水气单胞菌浸泡感染或注射感染青蟹,发病后进行阿莫西林药浴3天,均获得100%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组织病理学 病原分离与鉴定 药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饲料对黄斑篮子鱼幼鱼生长及肌肉蛋白质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徐树德 刘雪兵 +3 位作者 王树启 游翠红 谢帝芝 李远友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9-535,共7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不同饲料对黄斑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的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为开发基于以低值海藻为原料的篮子鱼配合饲料提供依据。选用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ra)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以及冰...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不同饲料对黄斑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的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为开发基于以低值海藻为原料的篮子鱼配合饲料提供依据。选用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ra)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以及冰鲜鱼、配合饲料(自制)等4种饲料投喂黄斑篮子鱼8周。结果显示:生长效果以配合饲料组最好,海藻组最差。不同饲料对鱼体的生化成分有明显影响。配合饲料组和冰鲜鱼组全鱼的蛋白和脂肪含量明显高于海藻投喂组,而冰鲜鱼组全鱼的灰分含量明显低于其它3组。从肌肉必需氨基酸和半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来看,龙须菜组明显高于其它3组,尤以精氨酸和组氨酸的含量最为明显;配合饲料组鱼肌肉的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而浒苔组鱼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以上结果说明,结合海藻和配合饲料各自在生长或肌肉营养成分上的优点,可望开发出基于此类低值海藻原料的低成本黄斑篮子鱼配合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篮子鱼 低值海藻 配合饲料 生长 肌肉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浒苔对黄斑蓝子鱼生长性能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周胜强 游翠红 +1 位作者 王树启 李远友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57-1265,共9页
试验用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幼鱼捕白汕头大学南澳临海试验站附近海域,在海上网箱中暂养半个月后将其转入室内水族缸(容积200L)中驯养2周,饵料为自制配合饲料。新鲜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从汕头市南澳县盐... 试验用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幼鱼捕白汕头大学南澳临海试验站附近海域,在海上网箱中暂养半个月后将其转入室内水族缸(容积200L)中驯养2周,饵料为自制配合饲料。新鲜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从汕头市南澳县盐田采得,用水清洗后晒干,经小型粉碎机粉碎,过60目筛,制成海藻干粉。选取体质量约23g黄斑蓝子鱼进行试验。在蛋白水平32%、脂肪水平8%的情况下,配制6种配合饲料,其中3种饲料分别添加5%、10%和15%的浒苔干粉,另2种添加10%、15%浒苔的饲料中还添加0.2%非淀粉多糖酶(NSP酶),对照组饲料不添加浒苔。养殖试验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浒苔组鱼的生长性能不受影响(P〉0.05),但10%和15%浒苔组鱼的生长性能显著降低(P〈0.05);然而,在添加0.2%NSP酶的情况下,10%和15%浒苔组鱼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俨〉0.05)。各饲料组鱼的成活率及全鱼的水分、蛋白、脂肪、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鱼相比,浒苔饲料组鱼肝和肌肉中的过氧化氢酶及谷胱甘肽过氧物酶的活性增高,丙二醛含量降低。结果表明,黄斑蓝子鱼配合饲料中浒苔的添加比例可达5%;在加入一定量NSP酶的情况下,其添加比例可达10%~15%。饲料中添加适当比例的浒苔可提高鱼体的抗氧化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浒苔作为黄斑蓝子鱼配合饲料原料加以利用的可行性,为浒苔资源开辟一条有效的利用途径,并为研发高效、低成本蓝子鱼配合饲料提供指导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蓝子鱼 配合饲料 海藻 浒苔 非淀粉多糖酶 生长性能 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蓝子鱼幼鱼对蛋白质和脂肪适宜需要量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树启 徐树德 +5 位作者 吴清洋 张亮 张涛 游翠红 郑怀平 李远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8-22,共5页
采用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脂肪含量为8%而蛋白水平分别为24%、28%、32%、36%和40%,以及蛋白含量为32%而脂肪水平分别为3%、6%、9%和12%的9种配合饲料,对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幼鱼开展8周的生长试验,以研究... 采用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脂肪含量为8%而蛋白水平分别为24%、28%、32%、36%和40%,以及蛋白含量为32%而脂肪水平分别为3%、6%、9%和12%的9种配合饲料,对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幼鱼开展8周的生长试验,以研究其对蛋白质和脂肪的适宜需要量。结果显示,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对蓝子鱼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及鱼体生化成分等都有一定的影响。蛋白水平过高(40%)或过低(24%)的饲料组鱼的生长效果较差;32%蛋白水平组鱼的增质量率和蛋白质效率最好、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鱼体的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但水分、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不受影响。3%~9%脂肪水平组鱼的增质量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相互间无显著差异,但它们的增质量率及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12%脂肪水平组鱼,而饲料系数正好相反。肝体指数和鱼体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但鱼体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不大。3%脂肪水平组鱼的成活率较低。根据增质量率及蛋白质效率与饲料蛋白水平的二次回归分析,获得蓝子鱼幼鱼对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为29.01%~34.37%;综合考虑上述指标,认为蓝子鱼幼鱼饲料中脂肪的适宜添加量为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 蛋白质需要量 脂肪需要量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鮈鲫与其他模式实验鱼类基因组大小的比较 被引量:13
16
作者 童金苟 俞小牧 +1 位作者 张菁 游翠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8-210,共3页
关键词 稀有鮈鲫 DNA含量 基因组大小 实验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植酸酶替代磷酸二氢钙对黑鲷生长和磷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树德 王树启 +4 位作者 游翠红 张敏智 张婷 杜红方 史宝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22-530,共9页
以鱼粉、豆粕、菜粕等为蛋白原料设计配方,磷酸二氢钙的添加量分别为1.5%、1.0%、0.5%和0(对应的饲料组为P1.5、PP1.0、PP0.5和PP0组),其中PP1.0、PP0.5和PP0组中均添加200 mg/kg的中性植酸酶,开展为期8周的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 以鱼粉、豆粕、菜粕等为蛋白原料设计配方,磷酸二氢钙的添加量分别为1.5%、1.0%、0.5%和0(对应的饲料组为P1.5、PP1.0、PP0.5和PP0组),其中PP1.0、PP0.5和PP0组中均添加200 mg/kg的中性植酸酶,开展为期8周的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养殖实验,以探讨中性植酸酶替代磷酸二氢钙对黑鲷生长和磷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黑鲷摄食实验饲料8周后,各组间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摄食饲料PP1.0、PP0.5和对照组(P1.5组)实验鱼的增重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PP0处理组,饲料系数则显著低于PP0处理组(P<0.05)。摄食不同饲料的黑鲷全鱼中蛋白质、脂肪、灰分及钙磷含量在不同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植酸酶的各组鱼磷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磷酸二氢钙添加量的降低,黑鲷对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呈升高的趋势,当饲料中磷酸二氢钙的添加量降到0时,黑鲷对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说明,在本研究配方下,黑鲷正常生长对饲料有效磷的需求量≥0.51%;磷酸二氢钙可部分被植酸酶替代,当黑鲷饲料中含有20%鱼粉、32%豆粕和12%菜粕,且植酸酶添加量为200 mg/kg时,与饲料中添加1%的磷酸二氢钙相当;在不影响黑鲷生长的前提下,植酸酶部分替代磷酸二氢钙不仅可降低无机磷的添加,同时可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降低磷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鲷 中性植酸酶 磷酸二氢钙 生长 磷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蓝子鱼LC-PUFA合成代谢与渗透压调节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谢帝芝 徐树德 +3 位作者 陈芳 王树启 游翠红 李远友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50-959,共10页
为探讨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LC-PUFA)合成代谢与渗透压调节的关系,本研究以鱼油(FO)和混合植物油(苏子油与双低菜籽油,VO)为脂肪源配制两种等氮等脂饲料,投喂... 为探讨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LC-PUFA)合成代谢与渗透压调节的关系,本研究以鱼油(FO)和混合植物油(苏子油与双低菜籽油,VO)为脂肪源配制两种等氮等脂饲料,投喂饲养在3种盐度(10、20和32)下的黄斑蓝子鱼幼鱼8周后,分析了各处理组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鳃的磷脂脂肪酸组成、Na+/K+-ATPase(NKA)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结果显示,相同盐度下,VO组和FO组鱼的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FO组鱼鳃磷脂中的n-3 LC-PUFA含量显著高于VO组(P<0.05),但VO组鱼的n-6 LC-PUFA水平显著高于FO组(P<0.05);VO组鱼鳃的NKA酶活力及其m RNA表达量都显著高于FO组(P<0.05)。不同盐度下,无论VO组还是FO组的鱼,盐度10组鱼的生长性能显著低于盐度20和32组(P<0.05),而其鳃的LC-PUFA含量、NKA酶活力及其m RNA表达量都显著高于盐度20和32组(P<0.05),各指标在后两个盐度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盐度10对黄斑蓝子鱼具有一定的胁迫性,导致其生长性能较差。摄食鱼油脂肪源饲料,可以提高鱼鳃磷脂的n-3 LC-PUFA水平;而摄食植物脂肪源饲料时,鱼体可能通过自身合成的n-6LC-PUFA调控鳃的NKA基因表达及其酶活力以调节渗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蓝子鱼 盐度 脂肪源Na+/K+-ATPase 渗透压调节 LC-PUFA合成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穴青蟹两种养殖模式的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树启 韩耀龙 +4 位作者 吴清洋 陈博 游翠红 柯文伟 李远友 《水产养殖》 CAS 2012年第4期32-36,共5页
以拟穴青蟹为主养品种,比较半封闭式养殖模式与传统开放式中水体理化生因子、放养品种的存活率和产量,以探索汕头牛田洋的适宜青蟹养殖模式。经过10个月的养殖试验,半封闭式养殖模式水体理化指标、污染物指标、菌体指标等总体优于开放... 以拟穴青蟹为主养品种,比较半封闭式养殖模式与传统开放式中水体理化生因子、放养品种的存活率和产量,以探索汕头牛田洋的适宜青蟹养殖模式。经过10个月的养殖试验,半封闭式养殖模式水体理化指标、污染物指标、菌体指标等总体优于开放式养殖模式。半封闭式养殖模式青蟹存活率高出开放式养殖模式66.22%,其他养殖品种的存活率和产量也均高于开放式养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开放式养殖模式相比,半封闭养殖模式能有效降低水体污染指标,提高养殖产量,较为适合在汕头牛田洋青蟹养殖区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养殖模式 半封闭式养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LC-PUFA合成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谢帝芝 陈芳 +6 位作者 张庆昊 陈军亮 董烨玮 王树启 游翠红 聂国兴 李远友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2期3-19,共17页
鱼类是人体获取优质蛋白、特别是LC-PUFA的主要食物来源,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将主要依赖于水产养殖.然而,鱼油资源短缺、价格昂贵严重制约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弄清鱼类LC-PUFA合成代谢的调控机制,有助于解决在水产饲料中利用植... 鱼类是人体获取优质蛋白、特别是LC-PUFA的主要食物来源,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将主要依赖于水产养殖.然而,鱼油资源短缺、价格昂贵严重制约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弄清鱼类LC-PUFA合成代谢的调控机制,有助于解决在水产饲料中利用植物油替代鱼油存在的不良效果问题,降低或摆脱水产养殖对鱼油的依赖.本文主要从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表观遗传水平等方面,对鱼类LC-PUFA合成代谢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LC-PUFA 合成代谢 调控机制 鱼油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