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要农作物面积多维多尺度立体统计遥感调查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潘耀忠 李强子 +12 位作者 张锦水 史击天 朱秀芳 顾晓鹤 朱文泉 岳建伟 贾坤 杜鑫 张富民 张扬 王红岩 王文娜 李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5,共8页
农作物面积等农情信息是农业政策和农业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参考依据.2003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多家科研院所与企事业单位开展主要农作物面积多维多尺度立体统计遥感调查技术创新与应用,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技术攻关,创新发展了新一代... 农作物面积等农情信息是农业政策和农业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参考依据.2003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多家科研院所与企事业单位开展主要农作物面积多维多尺度立体统计遥感调查技术创新与应用,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技术攻关,创新发展了新一代的空天地农作物面积统计遥感调查技术体系,突破了多源数据农作物遥感精细识别、统计抽样与遥感测量相结合的农作物面积估算等关键技术难点,研制了统计调查空间抽样与农作物面积统计产品真实性检验技术,建立了主要农作物面积统计遥感调查新制度和业务化运行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在全国农业统计调查业务中全面推广应用,并支撑了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农作物面积遥感测量工作,实现了我国农作物面积统计从“对人”调查到“对地”调查的技术更新换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面积 遥感 空间抽样 业务化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中国陆地多年平均温度插值方法 被引量:63
2
作者 潘耀忠 龚道溢 +2 位作者 邓磊 李京 高静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6-374,共9页
以1961~2000年全国726个气象站点旬平均温度为基础数据,在分析了多年月平均温度和年平均温度的空间分布与经度、纬度、高度的内在关系后,提出了一种基于DEM和智能搜索距离的温度空间插值方法(SSI),并与反距离平方(IDS) 等传统方法进行... 以1961~2000年全国726个气象站点旬平均温度为基础数据,在分析了多年月平均温度和年平均温度的空间分布与经度、纬度、高度的内在关系后,提出了一种基于DEM和智能搜索距离的温度空间插值方法(SSI),并与反距离平方(IDS) 等传统方法进行了对比。交叉验证结果表明:1) 传统的IDS方法最优结果的MAE范围是1.44 oC^1.63 oC,平均1.510C;而SSI温度插值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53 oC^0.92 oC,平均值0.69 oC,精度超过IDS等方法一倍以上。2) 随着距离的增大,站点间温度的相关性逐渐降低,会降低估算精度;小于一定的搜索半径,被估算点周围的相邻站点的数目逐渐减少,同样会降低插值的精度,因而对中国陆地部分温度插值而言,最优的空间插值搜索半径介于150~250 km之间。最后,结合DEM数据,生成了0.1o ×0.1o中国陆地区域多年月平均和年平均温度栅格图像数据集,该结果表明:利用SSI方法不仅可以生成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温度结果,而且其插值结果能客观细致的反映温度随经度、纬度和高度梯度变化的地带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空间插值 DEM 智能方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综合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3
3
作者 潘耀忠 陈志军 +1 位作者 聂娟 王秀山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82-187,T001,共7页
利用遥感信息融合技术 ,对不同时相的TM和SPOT多源遥感数据进行融合 ,提出了一套基于变异特征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的监测方法———变异特征监测法。并以城镇居民点的动态变化监测为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 :与其它方法比较 ,利用该... 利用遥感信息融合技术 ,对不同时相的TM和SPOT多源遥感数据进行融合 ,提出了一套基于变异特征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的监测方法———变异特征监测法。并以城镇居民点的动态变化监测为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 :与其它方法比较 ,利用该方法进行监测可以获得更高的位置精度和面积精度 ,具有很好的时效性和可继承性 ,且不受传感器类型影响 ,宜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信息融合术 变异特征监测法 土地利用 多源数据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南山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潘耀忠 李晓兵 +5 位作者 史培军 延昊 王平 李积勋 胡静 邓图川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6-79,共4页
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分析研究环境管理与分析信息系统的设计、建立与应用.首先,根据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从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基本业务管理、环境评价分析模型和系统定义5个方面论述了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概念模型.其... 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分析研究环境管理与分析信息系统的设计、建立与应用.首先,根据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从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基本业务管理、环境评价分析模型和系统定义5个方面论述了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概念模型.其次,在Windows环境下,以FoxProw为主要支持工具,结合其它GIS软件,建立了全中文界面的深圳市南山区环境管理与分析信息系统.其中有数据库、业务管理、环评模型、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几个不同层次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市南山区 环境管理 数据库 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保险业的大面积自然灾害防灾核损信息系统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潘耀忠 史培军 +4 位作者 刘慧平 黄崇福 刘新立 周武光 延昊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依据区域自然灾害的组织体系,在Windows环境下,以MapInfo(GIS)软件为主要支持工具,结合FoxProw、VisualC++,提出了一整套保险防灾核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概念化模型,并以湖南省为例,建立... 本文依据区域自然灾害的组织体系,在Windows环境下,以MapInfo(GIS)软件为主要支持工具,结合FoxProw、VisualC++,提出了一整套保险防灾核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概念化模型,并以湖南省为例,建立了全中文界面、面向湖南保险业的大面积防灾核损信息系统。最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防灾 GIS 损失 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40年旱灾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潘耀忠 龚道溢 王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38-142,共5页
基于中国省级报刊自然灾害数据库,借助GLS技术,分析了中国近40a旱灾时空格局特征.发现:中国旱灾区域分异规律首先是东西分异,其次才是南北分异,空间格局呈现“两带一面”的特征;旱灾比重的变化明显分为3个阶段,即194... 基于中国省级报刊自然灾害数据库,借助GLS技术,分析了中国近40a旱灾时空格局特征.发现:中国旱灾区域分异规律首先是东西分异,其次才是南北分异,空间格局呈现“两带一面”的特征;旱灾比重的变化明显分为3个阶段,即1949~1965年、1966~1981年、1982~1990年,而在1965年左右的变化具有突变的性质;季风的不稳定性极易可能导致旱灾持续时间突破tmin而形成重大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旱灾 时空格局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研究—Ⅰ:理论部分 被引量:42
7
作者 潘耀忠 史培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1-9,共9页
本文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组成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最小空间单位——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的概念体系,解决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研究中的最小空间均质单位问题。进而提出了应用GIS技术划分不同空间尺度下基本单元、... 本文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组成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最小空间单位——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的概念体系,解决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研究中的最小空间均质单位问题。进而提出了应用GIS技术划分不同空间尺度下基本单元、提取与基本单元相匹配的不同类型的属性数据的方法,使不同来源的数据在基本单元中得到统一的表达,解决了区域自然灾害研究中以自然单元为基础的数据与以行政单元数据相匹配的问题,为区域自然灾害研究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自然灾害 GIS 基本单元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研究-Ⅱ:应用部分——湖南省综合农业灾情区域分异规律 被引量:15
8
作者 潘耀忠 史培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应用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理论,以湖南省农业自然灾害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将湖南省农业自然灾害系统划分为32524个基本单元。进而,以民政部1978~1993年农业灾情统计数据为标准,通过多因子逐步回归的方法,建... 本文应用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理论,以湖南省农业自然灾害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将湖南省农业自然灾害系统划分为32524个基本单元。进而,以民政部1978~1993年农业灾情统计数据为标准,通过多因子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反映湖南省多年平均状况的五种主要农业灾害灾情模型。最后,以灾害基本单元为最小空间分异单位,对综合农业灾情分异规律进行了探讨,并首次提出了基于自然单元的湖南省综合农业灾情的分异规律首先是受地势控制的东西分异的主要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农业 基本单元 区域分异规律 水灾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空间分异格局及季相分布——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潘耀忠 范一大 +1 位作者 史培军 顾晓鹤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共8页
采用全国396个站点的沙尘暴观测资料,结合1:100万中国数字高程图和1:100万中国沙漠分布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重建了1951~2000年中国沙尘暴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对沙尘暴灾害发生时间的月相、季相的多年平均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采用全国396个站点的沙尘暴观测资料,结合1:100万中国数字高程图和1:100万中国沙漠分布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重建了1951~2000年中国沙尘暴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对沙尘暴灾害发生时间的月相、季相的多年平均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全国沙尘暴空间格局总体呈西南—东北分异,我国沙尘暴的空间和强度变化分布呈现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根据全国各省受影响的程度来看,重点区域在西北,并相对集中分布在新疆南部、西藏北部、青海中西部、内蒙中西部、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及河南部分地区。灾害发生的最大、最小年份和多年平均状况的影响界线分布基本一致,只是影响程度不同。从灾害发生时间的月相和季相过程看,可以分成3种类型和两个过渡带,重度区域从11月一直延续到次年6~7月,时间跨度很长,并与中国沙源地空间分布格局密切相关;其它受影响的区域主要发生在3~5月,且程度较轻。最后指出了在定性到定量的沙尘暴研究中,除了需要对沙尘暴的天气特征进行定量研究外,应该对与沙尘暴有关的下垫面的参数及其时间变化规律进行定量的研究,从而提高沙尘暴的研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发生日数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研究(Ⅲ)──湖南省农业自然灾害灾情综合区划 被引量:6
10
作者 潘耀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21-426,共6页
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概念体系的指导下,以灾害系统基本单元为最小空间单位,选取对湖南省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水灾、旱灾、低温冷害、风雹灾及病虫害5种自然灾害,以民政部1978~1993年农业灾情统计数据为标准,并以综合农业灾... 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概念体系的指导下,以灾害系统基本单元为最小空间单位,选取对湖南省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水灾、旱灾、低温冷害、风雹灾及病虫害5种自然灾害,以民政部1978~1993年农业灾情统计数据为标准,并以综合农业灾情强度(16年年平均状况)为指标,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自下而上”逐级综合,提出了湖南省农业自然灾害灾情综合区划方案,将全省划分为东西分异的3个一级区及18个二级亚区.通过检验,分区方案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区划 自然灾害 基本单元 地理信息系统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环渤海地区城市化过程 被引量:98
11
作者 何春阳 李景刚 +5 位作者 陈晋 史培军 潘耀忠 李京 卓莉 一之瀬俊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9-417,共9页
利用1992年、1996年和1998年的三期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了区域尺度的环渤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群空间信息,建立了城市群地区面状、线状和点状城市化空间模式,分析了环渤海城市群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化过程。基本结论如下:... 利用1992年、1996年和1998年的三期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了区域尺度的环渤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群空间信息,建立了城市群地区面状、线状和点状城市化空间模式,分析了环渤海城市群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化过程。基本结论如下:①20世纪90年代环渤海城市群地区城市斑块数量增长较快,城市化过程明显,但小斑块所占比重较大,城市斑块破碎度增加。同时,区域内城市重心基本维持在经度117.93o和纬度38.49o附近,整体上表现出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②20世纪90年代环渤海城市群地区城市化过程基本上可以从空间上概括为在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周围的面状城市化过程、沿交通干线周围的线状城市化过程和广大区域内以新兴小城市或小城镇出现为特征的点状城市化过程三种基本过程。其中,面状城市化过程一直居于优势地位,但面状城市化过程的基本有效范围主要局限在面状城市斑块周围3 ̄4km范围。线状城市化过程和点状城市过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但表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在区域内的影响范围正逐渐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过程 环渤海地区 20世纪90年代 数据 灯光 夜间 1992年 1998年 1996年 城市群 DMSP 空间信息 区域尺度 空间模式 中心城市 基本过程 交通干线 有效范围 影响范围 斑块 OLS 线状 破碎度 小城镇 小城市 大区域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 被引量:178
12
作者 何浩 潘耀忠 +3 位作者 朱文泉 刘旭拢 张晴 朱秀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22-1127,共6页
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生态学方法,在对生态参数遥感测量的基础上,计算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为9.17×1012元,总体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递减、由中部向东北和南部递... 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生态学方法,在对生态参数遥感测量的基础上,计算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2000年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为9.17×1012元,总体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递减、由中部向东北和南部递增,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梯度基本一致;森林的平均单位面积价值最高,为18789元·hm-2,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40.80%;其次是灌丛(13789元·hm-2)和耕地(13054元·hm-2),分别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10.79%和24.23%.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看,气体调节价值的贡献率最大,占总价值的45.16%;其次是水土保持价值(28.83%)和涵养水源价值(14.44%);有机物质生产和营养物质循环的价值最小,其贡献率为11.57%.生态遥感测量方法克服了传统生态统计方法以点代面的缺点,计算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空间分布,但该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对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评估只是保守和粗略的估计,有待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服务 价值 遥感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2年中国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41
13
作者 刘宪锋 朱秀芳 +2 位作者 潘耀忠 李宜展 赵安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5331-5342,共12页
利用GIMMS NDVI、MODIS NDVI和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分段回归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2—2012年我国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30年我国植被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增速为0.2%/10a;植被覆盖变化阶段性特征... 利用GIMMS NDVI、MODIS NDVI和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分段回归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2—2012年我国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30年我国植被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增速为0.2%/10a;植被覆盖变化阶段性特征明显:即1982—1997年和1997—2012年植被覆盖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分别为1.2%/10a和0.6%/10a,均通过显著水平0.05的检验。(2)空间上,我国陕北黄土高原、西藏中西部以及新疆准格尔盆地等地区植被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而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新疆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以及黄河源和秦巴山区等地区植被NDVI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东北地区和新疆北部山区下降尤为显著,说明近年来我国中高纬度山区植被活动呈下降趋势。(3)不同区域植被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存在差异,我国北方地区植被对气温具有较长的响应持续时间;而除云南外,南方地区植被对降水的响应时间存在1—3个月的响应时间,且随着滞后时间的延长,相关性逐渐增大。(4)我国植被覆盖增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结果,尤其是1999年之后人类活动影响逐渐加强。而我国东北地区和新疆北部山区植被覆盖的下降可能是由于该区降水减少所致,东南沿海地区植被退化则受城市化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时滞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RS的区域陆地植被NPP估算——以中国内蒙古为例 被引量:196
14
作者 朱文泉 潘耀忠 +3 位作者 龙中华 陈云浩 李京 扈海波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0-307,共8页
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地面气象数据和MODIS数据,考虑到最大光利用率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差异,构建了一个区域陆地植被NPP估算模型,并以2002年的内蒙古植被为例,研究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分布。结果表明:(1)该模型在数据获取了上比较... 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地面气象数据和MODIS数据,考虑到最大光利用率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差异,构建了一个区域陆地植被NPP估算模型,并以2002年的内蒙古植被为例,研究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分布。结果表明:(1)该模型在数据获取了上比较容易,仅利用地面气象数据和遥感数据就可以对陆地植被NPP进行估算,使其实际的可操作性得到加强。(2)通过与NPP的实测资料及其他模型的对比研究表明:该模型对区域陆地值被NPP的模拟效果较好,与Chikugo模型相比,它更能反应森林NPP的实际情况。(3)2002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为390.8MtC/a,总体分布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其季节变化也非常明显,在6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3个月时间里,NPP占了全年的72.7%,而1—2月份植物基本停止生长,净初级生产力极低,每月仅为3.59M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净初级生产力 MODIS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分析 被引量:187
15
作者 史培军 潘耀忠 +2 位作者 陈晋 王平 周武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3-299,共7页
应用1980、1988、1994 年的MSS、TM 资料,编制了相应时期深圳市土地利用/ 覆盖图,分析了近20 年来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安全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 应用1980、1988、1994 年的MSS、TM 资料,编制了相应时期深圳市土地利用/ 覆盖图,分析了近20 年来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安全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快速的城市化过程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中城镇用地的增加导致城市洪水的加剧和水土流失的增加; 以乡镇为单元的环境污染的空间差异与对应区域城镇用地比例的大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显著性水平达到0-001, 由此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确保相当数量的绿地对缓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遥感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土地覆盖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测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75
16
作者 朱文泉 张锦水 +2 位作者 潘耀忠 阳小琼 贾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86-594,共9页
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生态学方法,在对生态参数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生态资产计算模型,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1992、1995和2000年的生态资产进行测量,并据此绘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多年的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1992、1... 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生态学方法,在对生态参数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生态资产计算模型,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1992、1995和2000年的生态资产进行测量,并据此绘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多年的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1992、1995及2000年的生态资产分别为8.148×1012元、1.086×1013元和1.244×1013元人民币.从单位面积价值来看,森林的平均单位面积价值最高,为24673元.hm-2;其次为湿地(21353元.hm-2),说明森林和湿地对生态资产的贡献最大.从生态资产的空间分布来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总体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递减,由中部向东北和南部递增,这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梯度基本一致.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呈上升趋势,其最大值的空间分布也明显向南移动,总体变化率在20%左右,但生态资产与GDP的比值则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生态资产 自然资源 服务功能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 被引量:108
17
作者 何春阳 史培军 +2 位作者 李景刚 潘耀忠 陈晋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9-607,共9页
利用系统动力学(SD)的原理和方法,发展了区域土地利用情景变化SD模型.在不同系统状态下,模拟了中国北方13省未来50年不同社会经济情景下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并初步评价了这些变化的可能生态影响.1990~2001年的模型结果表明该SD模... 利用系统动力学(SD)的原理和方法,发展了区域土地利用情景变化SD模型.在不同系统状态下,模拟了中国北方13省未来50年不同社会经济情景下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并初步评价了这些变化的可能生态影响.1990~2001年的模型结果表明该SD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理解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驱动行为,评估脆弱生态区土地系统变化的潜在生态效应提供帮助.2000~2050年的情景仿真结果表明,经济、人口、市场和技术等因素对中国北方13省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系统动力学 情景模拟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4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归因 被引量:81
18
作者 赵安周 刘宪锋 +2 位作者 朱秀芳 潘耀忠 陈抒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68-1578,共11页
基于MODIS-NDVI数据,辅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4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近15年黄土高原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为6.93%/10a(P〈0.01);空间上,植被... 基于MODIS-NDVI数据,辅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4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近15年黄土高原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为6.93%/10a(P〈0.01);空间上,植被归一化指数,或归一化值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格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土石山区、河谷平原区;同时,500m以下和3500米左右的NDVI值最高;在趋势上,NDVI呈现增加和减小趋势的面积比重分别为88.24%和11.76%;Hurst指数表明研究区未来NDVI变化趋势呈持续性和反持续的比重分别为50.07%和49.93%,其中持续改善和由改善变为退化的面积分别占43.98%和44.28%;降水是影响NDVI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表现为NDVI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人类活动也是影响NDVI的重要因素,且对NDVI有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空分布 归因分析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VM的多源信息复合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分类研究 被引量:133
19
作者 张锦水 何春阳 +1 位作者 潘耀忠 李京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9-57,共9页
遥感图像尤其是高空间分辨率(1—4m)遥感图像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信息提取方法存在精度和分类效率低的不足。本文提出的基于SVM的分类方法,复合光谱、纹理和结构信息等多源数据信... 遥感图像尤其是高空间分辨率(1—4m)遥感图像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信息提取方法存在精度和分类效率低的不足。本文提出的基于SVM的分类方法,复合光谱、纹理和结构信息等多源数据信息,对IKONOS高空间分辨率图像进行分类,并与最大似然法和单源数据(光谱)SVM分类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源数据复合的SVM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分类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单源数据信息图像分类效果破碎的问题;总精度达到68.38%,Kappa达到0.5993;对高维输入向量具有高的推广能力;比单源信息的SVM和最大似然方法图像分类精度更高,适合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间分辨率 SVM 最优超平面 纹理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MSP/OLS灯光数据的快速城市化过程的生态效应评价研究——以环渤海城市群地区为例 被引量:54
20
作者 李景刚 何春阳 +3 位作者 史培军 陈晋 潘耀忠 一之瀬俊明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快速有效地评估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后果,对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降低和防范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非常必要。因此本文综合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SPOT/VGT时间序列数据等多源遥感信息,以NDVI与时间的积分值来表征一定时间段... 快速有效地评估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后果,对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降低和防范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非常必要。因此本文综合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SPOT/VGT时间序列数据等多源遥感信息,以NDVI与时间的积分值来表征一定时间段内的植被初级生产力,探讨了环渤海城市群地区城市化过程对植被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影响。发现:(1)研究区全年总的平均初级生产力总体表现为城市地区低于非城市地区的特征。(2)研究区平均初级生产力一般是在8月份最高,而在1月份最低;同时,一个生长季内,平均初级生产力总体呈现为4—11月城市地区低于非城市地区,而12月到次年3月则是城市地区要高于非城市地区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在各土地覆盖类型间也存在很大的不同。(3)研究区全年总的平均初级生产力,城市地区NDVI为110.23d/km2,而非城市地区为123.94d/km2,两者相差13.71d/km2,即城市化过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研究区的植被初级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初级生产力 环渤海地区 DMSP/OLS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