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凝血因子Ⅷ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张颖 郭志芳 +10 位作者 王晶晶 卢文亮 郝瑾瑜 王欣 潘芝娟 郭艳茹 郭新蕾 孙佳佳 姜波 李治 郭志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9-1517,共9页
目的:检测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的凝血因子Ⅷ(FⅧ)药代动力学(PK)参数,对PK参数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并对患者进行PK指导下的个体化预防治疗。方法:对23例FⅧ抑制物阴性的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的FⅧPK参数进行检测,分析患者年龄... 目的:检测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的凝血因子Ⅷ(FⅧ)药代动力学(PK)参数,对PK参数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并对患者进行PK指导下的个体化预防治疗。方法:对23例FⅧ抑制物阴性的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的FⅧPK参数进行检测,分析患者年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水平、血型、体重和体重指数(BMI)、FⅧ基因突变对于FⅧPK参数的影响,并根据PK参数推荐个体化预防方案。结果:FⅧ平均半衰期(t_(1/2))为20.6±9.3(11.47-30.12)h。t_(1/2)随着年龄增长(r=0.580)和vWF:Ag水平升高(r=0.814)呈延长趋势。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913±399(328-1878)IU·h/dl,与年龄(r=0.557)和vWF:Ag水平(r=0.784)呈正相关。平均驻留时间(MRT)为24.7±12.4(13.2-62.2)h,与年龄(r=0.664)和vWF:Ag水平(r=0.868)呈正相关。FⅧ平均回收率(IVR)为2.59±0.888(1.5-4.29)(IU/dl)/(IU/kg),平均清除率(CL)为3±1.58(0.97-7.18)ml/(kg·h),IVR和CL与年龄及vWF:Ag均无明显相关性。PK指导的个体化给药模式下,15例患者为超低剂量、6例为小剂量、2例为中剂量预防方案。结论: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FⅧ半衰期个体差异较大,患者年龄越大,vWF:Ag水平越高,FⅧ半衰期越长。需要根据FⅧPK参数进行个体化给药,以优化预防治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血友病A 凝血因子Ⅷ 成人 药代动力学 半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HLA抗体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潘芝娟 何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12-815,共4页
近期有研究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体内存在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specific antibodies,DSA),尤其是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HLA是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物植入、造血重建时间... 近期有研究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体内存在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specific antibodies,DSA),尤其是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HLA是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物植入、造血重建时间延缓和存活最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DSHA)与供受者HLA错配allo—HSCT失败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抗HLA抗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 供者特异性 预后 干细胞移植物 特异性抗体 HLA错配
原文传递
在家系完整的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中研究供受者HLA单倍型和等位基因错配对移植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文娟 何军 +6 位作者 鲍晓晶 袁晓妮 李杨 薛胜利 潘芝娟 陈佳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91-596,共6页
目的在HLA—A、-B、-C、-DRB1、-DQB14高分辨基因分型的基础上,分析供受者单倍型和等位基因错配在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行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的23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目的在HLA—A、-B、-C、-DRB1、-DQB14高分辨基因分型的基础上,分析供受者单倍型和等位基因错配在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行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的23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基因测序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进行供受者HLA—A、-B、-C、-DRB1、-DQB1高分辨基因分型。结果供受者根据HLA—A、-B、-C、-DRB1、-DQB1基因分型结果及相合度,分为HLA-5/10、-6/10、-7/10、98/10四组,其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48.7%、59.3%、71.1%、38.3%(P=0.068)。供受者HLA-6/10相合组与HLA-5/10相合组相比,3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在供受者HLA-6/10相合组:当HLA—I类位点(HLA-A、-B、-C)相合3年OS率为61.5%,与HLA-5/10相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且HLA—A位点等位基因相合3年OS及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90.5%8n84.4%,明显高于HLA-5/10相合组(P=0.013,P=0.013)。供受者与脐血单倍型相合88例,不合51例,两者巨核系重建累积发生率分别为95.3%和86.2%(P=0.007),粒系重建累积发生率分别为98.8%和96.1%(P=0.022)。结论在单倍体联合第三方脐血移植的供者选择中,HLA相合度及等位基因错配对预后均有意义,选择与供受者单倍型相合的第三方脐血可促进移植后造血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胎血 人类白细胞抗原 等位基因错配 单倍型
原文传递
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在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潘芝娟 张轶群 郭志萍 《中国综合临床》 2024年第6期422-426,共5页
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PTCL)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 临床多具有较高侵袭性, 疾病进展迅速, 目前治疗效果差, 总体预后不良, 复发难治患者尤为如此。近年来,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 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PTCL)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 临床多具有较高侵袭性, 疾病进展迅速, 目前治疗效果差, 总体预后不良, 复发难治患者尤为如此。近年来,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抑制剂的研究发展迅速, 可以有效改善复发难治PTCL患者的预后。现综述近年来PI3K抑制剂治疗复发难治PTCL的治疗机制、有效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复发难治 磷脂酰肌醇3-激酶 外周T细胞
原文传递
IL10-592位点AA基因型对HLA-10/10全相合无关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志洛 邱桥成 +3 位作者 丁子轩 潘芝娟 赵勤勤 何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2-376,共5页
目的研究供患者IL10基因.592(rs1800872)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不同基因型对HLA全相合无关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预后的影响。方法104对HLA全相合供患者和100名健康人的DNA样本,均采用Sanger法基因测序技术检... 目的研究供患者IL10基因.592(rs1800872)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不同基因型对HLA全相合无关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预后的影响。方法104对HLA全相合供患者和100名健康人的DNA样本,均采用Sanger法基因测序技术检测IL10-592位点SNP,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基因型对allo-HSCT各预后因素的影响。结果当供患者IL10—592位点基因型相同且分别为AA/AA、AC/AC、CC/CC时,移植后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分别为47.1%、3.7%和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当供患者IL10—592位点基因型不同,且患者为AA或供者为AA基因型时,不同基因型组合Ⅲ~Ⅳ度aGVHD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6,P=0.041)。当患者IL10—592位点为AA、AC、CC基因型时,移植后Ⅲ-Ⅳ度aGVHD发生率分别为27.8%、10.2%、11.1%(P=0.072);肠道a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22.2%、5.1%、11.1%(P=0.040);2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48.2%、75.1%、85.7%(P=0.002);2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48.5%、66.3%、76.2%(P=0.045)。当供者IL10-592位点为AA、AC、CC基因型时,患者Ⅲ~Ⅳ度aGVHD发生率分别为26.5%、8.9%、0(P=0.024);肠道aGVHD发生率分别为20.4%、4.4%、0(P=-0.026)。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或供者IL10-592位点AA基因型组移植后有较高Ⅲ。Ⅳ度aGVHD发病风险(OR=3.3,P=0.049;OR=3.9,P=0.043)。而患者或供者IL10—592位点为AA、AC、CC不同基因型时,对慢性GVHD发生率和复发率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在HLA.10/10全相合无关供者allo—HSCT中,患者和(或)供者IL10—592位点AA基因型是allo—HSCT后发生较高Ⅲ-Ⅳ度aGVHD和较低OS、DFS率的不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0 单个核苷酸多态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总体 生存 无病生存
原文传递
HLA-10/10全相合供受者间DQA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勤勤 李杨 +3 位作者 潘芝娟 李翎婕 陈璐瑶 何军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26-931,共6页
目的研究在HLA—A、B、C、DRB1、DQB1(10/10)全相合中供受者间HLA—DQA1高分辨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SOP和SSP方法对非血缘HIA-10/10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27对患者和供者,共计254份样本进行HLA—DQA... 目的研究在HLA—A、B、C、DRB1、DQB1(10/10)全相合中供受者间HLA—DQA1高分辨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SOP和SSP方法对非血缘HIA-10/10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27对患者和供者,共计254份样本进行HLA—DQA1高分辨等位基因分型。结果在127对供患者中36对采用SSOP方法可直接判断分型结果,91对需采用高分辨SSP方法解决模棱两可的分型结果,除5对供患者HLA—DQA1等位基因错配但抗原相合外其余均为全相合。在127例无关供者中共检出16种DQA1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从高到低分别为DQA1^*02:01(19.3%),DQAI^*01:02(19.3%),DQA1^*03:02/03(17.0%),DQA1^*01:03(9.8%),DQA1^*06:01(9.1%),DQA1^*05:01(7.1%),DQA1^*05:05(5.9%),DQA1^*03:01(4.7%),DQA1^*01:04(2.4%),DQA1^*01:05(2.O%),DQA1^*01:01(1.2%),DQA1^*05:03(0.8%),DQA1^*05:08(0.8%),DQA1^*04:01(0.4%),DQA1^*05:06(0.4%)。患者与供者HLA—DQA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患者样本中发现一例新基因提示为DQA1^*01:XX。在DQA1与DQm的单倍型频率与连锁不平衡分析中,最常见的单倍型是DQA1^*02:01—DQB1^*02:02(16.1%),其次为DQA1^*03:02/03-DQB1^*03:03(11.8%),DQA1^*01:03.DQB1^*06:01(9.1%),且DQA1^*02:01与DQB1^*02:02、DQA1^*03:02与DQB1^*03:03、DQA1^*01:03与DQB1^*06:01、HIA—DQA1^*06:01与DQB1^*03:01、DQA1^*05:01与DQB1^*02:01之间均存在强连锁关系(P〈0.001)。结论HLA-OQA1和DQm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性,且DQA1的基因多态性远低于DQB1基因多态性,因此,在无关供者和患者HLA-10/10全相合基础上增加DQA1等位基因分型不能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选择提供更多的指导,但在HLAⅡ类基因位点错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仍然有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 HLA—DQA1 HLA—DQB1 基因频率 连锁不平衡
原文传递
肾移植术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的变化特征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魏雪栋 何军 +3 位作者 袁晓妮 潘芝娟 浦金贤 侯建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71-2074,共4页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预存及新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的变化特征。方法通过免疫磁珠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各随访点血清中的抗HLA抗体,结合供者的HLA基因分型及临床资料,分析移植术后预存或新生HLA抗体变化的临床...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预存及新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的变化特征。方法通过免疫磁珠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各随访点血清中的抗HLA抗体,结合供者的HLA基因分型及临床资料,分析移植术后预存或新生HLA抗体变化的临床特征,并分析术前供受者HLA基因错配对术后新生抗供者HLA特异性抗体(HLA DSA)的影响。结果术前共9例受者(8.0%,9/113)预存HLA抗体,以HLA-Ⅰ类为主(88.9%,8/9),其中仅1例含DSA(11.1%,1/9),其余均为非抗供者特异性抗体(NDSA),且所有预存HLA抗体术后6个月(1~36)内全部消失,术后受者在1、6、12、36、60个月肌酐水平分别为125.0(82~591)、102.0(84~105)、98.0(76~131)、111.5(75~137)和89.0(68~125) mmol/L。术后共有20例受者(19.2%,20/104)新生HLA抗体,其中6例为非持续性(Ⅰ类3例,Ⅱ类3例)、14例为持续性(Ⅰ类2例,Ⅱ类10例,Ⅰ+Ⅱ类2例)。非持续性受者中1例含DSA,持续性受者中12例含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所有新生的25种DSA中以HLA-Ⅱ类为主(80.0%,20/25),尤其以DQ(80.0%,16/20)抗体为主。与HLA其他位点(A、B、C、DR)相比,HLA-DQ位点错配更易导致DSA产生(P=0.019、0.000、0.000、0.015),且2个等位基因错配产生DSA的概率大于1个等位基因(P=0.084)。持续存在的新生DSA在初始滴度和峰值滴度上均高于非持续DSA(P=0.059,P=0.027),且呈逐渐增高趋势(P=0.017),并以HLA-Ⅱ类抗体为主(P=0.016),但两者术后新生时间的早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1)。结论术后新生HLA-Ⅱ类、高滴度及滴度持续升高的抗体都是DSA持续存在的危险相关因素。因此,术前进行供受者HLA基因分型,尤其重视DQ位点配型是预防术后主要新生HLA DSA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肾移植 预存 新生 抗供者特异性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