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因子对丛粒藻株A的效应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修垣 谢树华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75-277,共3页
研究了温度、NaF和细菌对丛粒藻(BotryococcusbrauniiKutz.)纯培养物A的效应。该藻最适生长温度为25℃。NaF0.1mg/L促进该藻生长。该藻与棒杆菌协同培养可提高产烃量,由无菌对照的0.08... 研究了温度、NaF和细菌对丛粒藻(BotryococcusbrauniiKutz.)纯培养物A的效应。该藻最适生长温度为25℃。NaF0.1mg/L促进该藻生长。该藻与棒杆菌协同培养可提高产烃量,由无菌对照的0.089g/L提高到0.392g/L,总烃水平由56%提高到2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植物 丛粒藻 协同培养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株丛粒藻烃类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修垣 赵苓 宋一涛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84-291,共8页
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定性鉴定了三株不同来源的丛粒藻(Botryococcus braunii)产生的烃类组分。丛粒藻株A(USA)和B(Germany)产生以C_nH_(2n-2)和C_nH_(2n-4)为主的烯基直链烃,丛粒藻C得自我国云南省抚仙湖,产生以丛粒藻烯和异丛粒藻烯为... 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定性鉴定了三株不同来源的丛粒藻(Botryococcus braunii)产生的烃类组分。丛粒藻株A(USA)和B(Germany)产生以C_nH_(2n-2)和C_nH_(2n-4)为主的烯基直链烃,丛粒藻C得自我国云南省抚仙湖,产生以丛粒藻烯和异丛粒藻烯为主的多分枝烃。讨论了不同丛粒藻产生不同烃类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粒藻 藻类 烃类 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I)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修垣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84-385,383,共3页
关键词 石油 采收率 微生物 功能 机理 细菌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单胞菌多糖20吨罐发酵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修垣 崔文华 赵苓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8,共2页
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campestris)L4在20t发酵罐中,以蔗糖为底物发酵72h,发酵液粘度达到7000~9500cp,产物对底物的转化率平均达到61.6%,为投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黄单胞菌多糖 菜单胞菌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单胞菌多糖发酵中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修垣 崔文华 刘秀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27-328,共2页
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campestris)L4在两吨发酵罐中,以蔗糖为底物发酵72h,发酵液粘度达到6000~12000cp,转化率平均达到62.45%。
关键词 黄单胞菌 多糖 发酵 工业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利用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新进展 被引量:34
6
作者 王修垣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83-384,357,共3页
俄罗斯利用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新进展王修垣(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应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微生物研究所所长M.V.伊万诺夫之邀,我和周培瑾所长于1994年10月10日至20日赴莫斯科访问。本文概述他... 俄罗斯利用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新进展王修垣(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应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微生物研究所所长M.V.伊万诺夫之邀,我和周培瑾所长于1994年10月10日至20日赴莫斯科访问。本文概述他们在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方面的新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石油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微生物学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发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修垣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851-1861,共11页
本文较详尽地综述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50多年在涉及石油微生物学的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微生物勘探法和气态烃氧化菌、微生物与油气形成、有机酸的生产、油田微生物与提高采油量、微生物提高采油的现场应用。共引用了105篇文献。
关键词 石油微生物学 微生物勘探法 气态烃氧化菌 有机酸 油田微生物 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热甲酸甲烷杆菌602B_3与拟杆菌5G—102的混合培养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修垣 龚革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6-291,共6页
研究了嗜热甲酸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 thermoformicicum)602B_3与发酵糖蜜产生C0_2和H_2的拟杆菌(Bacteroides sp.)5G-102的人工可配伍性。确定了它们混合培养的适宜培养基组分为(g/L):CaC0_3 50.0,NaHCO_3 4.0,Na_2S 0.16,NH_4Cl ... 研究了嗜热甲酸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 thermoformicicum)602B_3与发酵糖蜜产生C0_2和H_2的拟杆菌(Bacteroides sp.)5G-102的人工可配伍性。确定了它们混合培养的适宜培养基组分为(g/L):CaC0_3 50.0,NaHCO_3 4.0,Na_2S 0.16,NH_4Cl 1.07,K_2HPO_4 1.04,MgCl_2 0.19,糖蜜40(V/V),自来水IL,起始pH 6.8~7.2。混合培养物在60℃培养48h,甲烷产量达到最高,约45mmol/L。人工混合培养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提高石油采收率工艺中的可用性提供了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培养 嗜热杆菌 发酵 甲酸甲烷杆菌 拟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斜面法分离厌氧微生物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修垣 谢树华 薛燕芬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9-120,共2页
描述了一种在斜面上分离厌氧微生物的方法,包括培养基、稀释细菌悬浮液的点样和菌落的挑取等。用此法长出的菌落形态清晰可见,便于分离。此法简便、易行,亦可用于观察厌氧菌的斜面培养特征和菌种保藏。
关键词 斜面培养 厌氧菌 分离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解二噁英及其相关毒物的微生物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修垣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关键词 二恶英 毒物 微生物降解 加氧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与界面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修垣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0-231,共2页
关键词 微生物 界面 营养物富集 分布 界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烃的丛粒藻研究概况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修垣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05-409,共5页
<正> 呈串状集落生的丛粒藻(Botryococcus braunii Kiitzig,1989),又译葡萄藻,是一种在温带、热带和大陆性气候带的陆地、淡水和微咸湖水等地广为分布的单细胞绿色微藻(microalgae)。在培养物中,其产烃量为生物量干重的0.3%~76... <正> 呈串状集落生的丛粒藻(Botryococcus braunii Kiitzig,1989),又译葡萄藻,是一种在温带、热带和大陆性气候带的陆地、淡水和微咸湖水等地广为分布的单细胞绿色微藻(microalgae)。在培养物中,其产烃量为生物量干重的0.3%~76%,通常为25%~40%;在天然样品中,最高达86%,大大高于其它微生物的含烃量(几乎都低于1%)。在国外,从晚远古代(约10~9年前)到近代的沉积岩中,在我国的北部湾沿岸、渤海湾沿岸和茂名油页岩等石油沉积层中,均发现了它的化石。也从云南抚仙湖中得到了该藻。由于在一些石油沉积中几乎全部有机质都是该藻形成的,故美其名曰“油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粒藻 葡萄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油田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修垣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374-374,F003,共2页
1990年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国际会议于5月27—31日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Norman)培训中心举行。来自美国、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德、西德、英国、罗马尼亚、中国、日本、挪威、印度、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和特立尼达等1... 1990年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国际会议于5月27—31日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Norman)培训中心举行。来自美国、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德、西德、英国、罗马尼亚、中国、日本、挪威、印度、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和特立尼达等16个国家的105位专家、学者和采油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石油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的地质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修垣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4-155,共2页
在研究地球历史、地壳和沉积的形成、岩石风化以及矿物的形成和破坏等过程时,遇到并倍受注意的往往是物理的和化学的作用;对于生物的作用,尤其是微生物的作用则常被忽视,置于不顾。但实际上,这些微小的生命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种类... 在研究地球历史、地壳和沉积的形成、岩石风化以及矿物的形成和破坏等过程时,遇到并倍受注意的往往是物理的和化学的作用;对于生物的作用,尤其是微生物的作用则常被忽视,置于不顾。但实际上,这些微小的生命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种类最多、对环境的适应力强、分布最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作用 微生物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原油及其制品生产细菌胞外多糖的研究——Ⅰ.菌株74-230的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修垣 刘秀芳 +1 位作者 王先极 田新玉 《微生物学报》 CAS 1980年第4期345-350,共6页
从南京炼油厂的油污土样中分离出一株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无分枝、不运动、不抗酸、能从原油或其制品大量合成胞外多糖的杆菌。在培养过程中,形态无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培养,菌落圆形,微凸起,淡粉至浅桔红色,表面光滑... 从南京炼油厂的油污土样中分离出一株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无分枝、不运动、不抗酸、能从原油或其制品大量合成胞外多糖的杆菌。在培养过程中,形态无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培养,菌落圆形,微凸起,淡粉至浅桔红色,表面光滑、润泽,边缘整齐。该菌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不液化明胶,石蕊牛奶还原,由葡萄糖氧化产酸,由乳糖不产酸。DNA 中G-C 含量在 SSC 系统中为63.12±2.02克分子%。经鉴定为一新种,由于它具有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把它定名为产粘短杆菌74-230(Brevibacterium viscogenes nvo.sp.74-2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胞外多糖 产酸 南京炼油厂 230 亚硝酸盐 氮化合物 琼脂斜面 阳性 石蕊牛奶 淡粉 原油 石油 牛肉汁 运动性 菌苔 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氯酸钠杀菌解堵增注综合处理新工艺
16
作者 王修垣 刘国振 +4 位作者 薛燕芬 赵苓 王明辉 郑然 郑兴杰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36-340,共5页
用该工艺首次在我国成功地处理了四口注水井。处理后观察到杀菌解堵增注的效果:注水井井口压力下降,注水量增加。单井增注水量平均为1894t,增注有效期平均307天。该工艺施工简便、成本低、成功率高,便于推广。
关键词 杀菌 解堵 次氯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微生物勘探法 被引量:55
17
作者 梅博文 袁志华 王修垣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2年第3期42-43,共2页
本文叙述了油气微生物勘探(MPOG)的发展历史,系统总结了MPOG的理论基础,包括MPOG的原理、物理-化学基础、微生物学基础及其理论模型,简述了MPOG的方法流程。根据国内外MPOG实践经验,论述了MPOG不受地下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特别适合于非... 本文叙述了油气微生物勘探(MPOG)的发展历史,系统总结了MPOG的理论基础,包括MPOG的原理、物理-化学基础、微生物学基础及其理论模型,简述了MPOG的方法流程。根据国内外MPOG实践经验,论述了MPOG不受地下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特别适合于非构造油气藏等的主要特点,详细讨论了MPOG受油气藏性质、地层压力等影响因素,并列举了德国、美国及中国的成功实例,最后论述了MPOG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采用国外研究机构—高校—油田三结合的方式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有效途径。同时,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批地质学—微生物学或微生物学、地质学多学科专门人才,发展中国自己的成套地质生物技术,必将对我国大幅度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微生物勘探 MPOG 甲烷氧化菌 烃氧化菌 微生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蜡酪杆菌B126产生的糖脂的理化性质 被引量:18
18
作者 薛燕芬 王修垣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1-125,共5页
通过纸层析、硅胶薄层层析和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石蜡酪杆菌(Caseobacter paraffinicum)B126至少产生两种糖脂,其主要产物是海藻糖脂。它由海藻糖和两种以上的脂肪酸(十六碳酸和十八碳酸)所组成。其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对重液体石蜡)分别... 通过纸层析、硅胶薄层层析和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石蜡酪杆菌(Caseobacter paraffinicum)B126至少产生两种糖脂,其主要产物是海藻糖脂。它由海藻糖和两种以上的脂肪酸(十六碳酸和十八碳酸)所组成。其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对重液体石蜡)分别为28~29和1~2mN/m,临界胶束浓度(CMC)较低,为64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酪杆菌B126 糖脂 生物表面活性剂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中硫酸盐还原菌引起的腐蚀诊断及其生物学防治 被引量:14
19
作者 何正国 王修垣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90-392,共3页
本文综述了油藏中硫化物来源,硫酸盐还原菌生态、致腐机理以及诊断和防护。重点介绍了一种最新的微生物防腐技术的原理及其油田应用。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油藏 腐蚀 微生物防腐 生物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株嗜热产甲烷菌的特性 被引量:13
20
作者 龚革 王修垣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78-384,共7页
从处理生活废水的厌氧污泥床的4个样品中,分离、纯化了9株嗜热的、利用H_2/CO_2和甲酸盐产甲烷的细菌。它们在细胞形态和生理特性上基本一致。细胞为直或略弯的杆状,两端钝圆,0.3~0.4×1~3μm;单个、成对,或多个相联,可达10μm以... 从处理生活废水的厌氧污泥床的4个样品中,分离、纯化了9株嗜热的、利用H_2/CO_2和甲酸盐产甲烷的细菌。它们在细胞形态和生理特性上基本一致。细胞为直或略弯的杆状,两端钝圆,0.3~0.4×1~3μm;单个、成对,或多个相联,可达10μm以上。革兰氏阳性,不运动。细胞和菌落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产甲烷菌所特有的绿色荧光。化能自养。生长温度30~75℃以下,最适为55~65℃。生长pH5.8~9.0,最适为6.9~7.6。菌株602B_3DNA中G+C含量为44.6mol%。将该菌株鉴定为嗜热甲酸甲烷杆菌的不同菌株:Methanobacterium thermoformicic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嗜热产甲烷菌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