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用宫内节育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趋势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周健 王冠融 +4 位作者 林洁 施雯慧 杨月华 巴磊 孙志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3283-3287,共5页
目的分析常用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为合理使用IUD、促进避孕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19年收集的IUD不良事件报告数据库和IUD人群使用信息数据库进行记录联接,计算10种常用IUD不良事件发生粗率... 目的分析常用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为合理使用IUD、促进避孕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19年收集的IUD不良事件报告数据库和IUD人群使用信息数据库进行记录联接,计算10种常用IUD不良事件发生粗率,并比较其发生风险。结果放置IUD后第1年,10种常用IUD不良事件的平均发生粗率为2.66%,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IUD(活性γ型除外)不良事件发生粗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活性γ型却随着使用时间延长,不良事件发生粗率逐渐升高。宫铜200型IUD不良事件3年和5年累计发生粗率均列10种IUD之首,显著高于平均发生粗率,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69(95%CI:1.55~1.83)和1.84(95%CI:1.72~1.98)。MLCu375不良事件3年和5年累计发生粗率居第2位,发生粗率亦均高于平均发生粗率,RR分别为1.20(95%CI:1.12~1.28)和1.14(95%CI:1.07~1.21)。结论建议应进一步加强避孕药具不良事件监测,提高报告数量和质量,减少漏报。对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较高IUD品种应适当减少采购和使用数量。做好置器后定期随访和及时处理,重点关注置器后两年内以及临近放置年限的IUD使用状况,从而减少因症取出,促进避孕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节育器 不良事件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内节育器放置后副反应与异位发生风险的11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志明 王冠融 +5 位作者 施雯慧 张学宁 周健 姚捷 杨月华 张敏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6年第6期384-387,共4页
目的:探索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副反应与异位发生风险的关系,为规范随访服务和预防IUD异位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3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在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104例IU... 目的:探索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副反应与异位发生风险的关系,为规范随访服务和预防IUD异位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3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在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104例IUD异位病例,并匹配同一地区年龄相差≤3岁同期放置且正在使用IUD、未发生不良事件的104例育龄妇女作为对照,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配对卡方检验进行IUD异位风险因素的分析评价。结果:病例组总副反应和疼痛副反应发生比例(28.85%、16.35%)均高于对照组(10.58%、1.92%)(均P〈0.001);两组出血、分泌物异常和其他副反应发生比例未见统计学差异(均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放置IUD后出现疼痛副反应增加了IUD异位风险,比值比(OR)为8.50(95%CI:1.96~36.79),调整后OR为39.93(95%CI:3.10~513.72)。结论:放置IUD后疼痛副反应显著增加了IUD异位风险,建议加强施术医生培训,关注IUD使用对象腰背疼痛等不适主诉度给予及时治疗和处理,加强随访服务以更好预防IUD异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节育器 副反应 异位 风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铜300宫内节育器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巴磊 孙志明 +2 位作者 张学宁 许豪勤 王冠融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25-529,共5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使用宫铜300宫内节育器(IUD)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entral等9种数据库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IUD生...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使用宫铜300宫内节育器(IUD)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entral等9种数据库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IUD生产企业、临床试验注册相关网站,采用Openmeta analyst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合并。结果:共检索到6062篇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涉及宫铜300 IUD副反应的文献12篇,均为RCT或准RCT,共计8666例观察对象,其中宫铜300 IUD组3611例。Mtea分析表明,出血与疼痛的发生率均随使用时间延长呈现下降趋势。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组,在放置后3个月和6个月时,出血的发生率[45.0%(95%CI 35.2~54.8)和34.0%(95%CI 24.7~43.3)]均显著高于正常月经间期放置组[21.2%(95%CI 15.0~27.3)和17.6%(95%CI 11.9~23.4)](P<0.05);城市组在放置后6个月出血发生率[20.9%(95%CI 8.5~33.4)]显著高于农村组[7.0%(95%CI 5.7~8.4)](P<0.05)。结论:宫铜300 IUD放置初期应关注出血的处理,若为人工流产后即时放置的对象还应加强后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宫铜300 宫内节育器 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置宫内节育器与继发性不孕关系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杨月华 王冠融 +6 位作者 周健 李新艳 张敏 林洁 徐宁 谭晓艳 许豪勤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放置宫内节育器与继发性不孕的关联性。方法:基于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根据生育一孩后所用避孕措施建立宫内节育器(IUD)组和避孕套组队列,随访观察并分析两组队列继发性不孕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结果:IUD组和避孕套组... 目的:探讨放置宫内节育器与继发性不孕的关联性。方法:基于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根据生育一孩后所用避孕措施建立宫内节育器(IUD)组和避孕套组队列,随访观察并分析两组队列继发性不孕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结果:IUD组和避孕套组继发性不孕率分别为18.7%和18.1%;IUD使用年限<1年、1~年、≥5年的继发性不孕率分别为18.6%、19.8%、16.9%;IUD非医学原因终止和医学原因终止继发性不孕率分别为19.6%、25.0%;未发现IUD使用年限、终止原因与继发性不孕存在统计学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UD组继发性不孕的发生风险是避孕套组的0.95倍(P>0.05);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男方超重为不孕症的保护因素(P<0.05),女方年龄、女方肥胖、女方贫血、一孩患病为不孕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使用IUD不增加继发性不孕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节育器 继发性不孕 队列研究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停用宫内节育器后育龄妇女妊娠率的双向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周健 杨月华 +4 位作者 王冠融 施雯慧 巴磊 张敏 许豪勤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463-466,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宫内节育器(IUD)对女性生育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方法,以生育一孩的妇女采用IUD避孕对象作为观察队列(1 361例),同期使用避孕套妇女作为对照队列(1 307例),于2016年7月1日-2017年9月30日随访观察停用避孕... 目的:探讨使用宫内节育器(IUD)对女性生育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方法,以生育一孩的妇女采用IUD避孕对象作为观察队列(1 361例),同期使用避孕套妇女作为对照队列(1 307例),于2016年7月1日-2017年9月30日随访观察停用避孕措施后1年内的妊娠情况,计算1年累积妊娠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IUD组和对照组停用措施后妊娠者平均受孕时间分别为(144.1±96.86)d和(122.5±91.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UD组累积妊娠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IUD时间小于5年者停用后1年累积妊娠率是停用避孕套者的0.866倍(95%CI:0.788~0.95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使用避孕套妇女相比,使用高铜IUD妇女停用后对妊娠有影响(HR=0.826,95%CI:0.720~0.947)。结论:使用高铜IUD者1年累积妊娠率较使用避孕套者低,受孕时间延长,对于使用高铜IUD者如近期有再生育计划,建议及早取出IUD以做好生育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避孕器 妊娠率 生育力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896例带器妊娠妇女资料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巴磊 王冠融 +3 位作者 施雯慧 杨月华 周健 许豪勤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年第4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宫内节育器(IUD)带器妊娠的可能影响因素和特点,为临床安全使用IUD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全国116个国家级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点提交的使用IUD带器妊娠不良事件报告5896例资料。结果:对象中首次置器4... 目的:探讨使用宫内节育器(IUD)带器妊娠的可能影响因素和特点,为临床安全使用IUD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全国116个国家级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点提交的使用IUD带器妊娠不良事件报告5896例资料。结果:对象中首次置器4206例(71.3%),IUD位置改变2814例(47.7%)。IUD在使用初期发生带器妊娠占比较多,之后呈下降趋势。结论:IUD使用早期对年轻对象加强IUD位置的影像学检查可有效减少部分带器妊娠发生,对发生异位妊娠占比高的IUD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节育器 带器妊娠 异位妊娠 不良事件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未孕育龄妇女贫血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冠融 杨月华 +2 位作者 许豪勤 李新艳 巴磊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0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江苏省未孕育龄妇女贫血的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为科学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江苏省沛县、泰兴市、溧阳市参加免费孕前优生检查的10 448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2236例血红蛋白含量低于120 g/L妇女为病例组... 目的探讨江苏省未孕育龄妇女贫血的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为科学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江苏省沛县、泰兴市、溧阳市参加免费孕前优生检查的10 448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2236例血红蛋白含量低于120 g/L妇女为病例组,剩余8212例妇女为对照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未孕育龄妇女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江苏地区未孕育龄妇女贫血的患病率为21.4%。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职业为非农、体重指数(BMI)<18.5 kg/m^2、有过活产为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使用避孕套和BMI24~<28 kg/m^2为贫血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文化程度、职业、活产、BMI和避孕措施为江苏省未孕育龄妇女贫血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和卫生部门可将这些因素作为本地区贫血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干预的依据,从而提出有效改善贫血状况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未孕育龄妇女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 Ⅲ期无缝设计二分类变量效应的估计
8
作者 王冠融 邵方 +3 位作者 刘丽亚 陈峰 柏建岭 于浩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6-579,584,共5页
目的针对二分类结果变量,探索II/III期无缝设计的效应估计。方法期中分析选择疗效最优的一个试验组进入二阶段,考虑早期无效终止,研究试验进入二阶段条件下的疗效无偏估计。本文基于二分类资料推导出疗效的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法,并比... 目的针对二分类结果变量,探索II/III期无缝设计的效应估计。方法期中分析选择疗效最优的一个试验组进入二阶段,考虑早期无效终止,研究试验进入二阶段条件下的疗效无偏估计。本文基于二分类资料推导出疗效的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法,并比较该法与极大似然估计法及二阶段估计法的偏性和均方误差。结果就偏性而言,二阶段估计法最小,极大似然估计法最大,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法稍高于二阶段估计法;就均方误差而言,极大似然估计法最小,二阶段估计法最大,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法稍高于极大似然估计法。结论针对二分类资料,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法的偏性及均方误差相对较小,在可接受范围内,故推荐该法作为二分类资料无缝设计的效应估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 Ⅲ期无缝设计 二分类资料 效应估计 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铜宫内节育器取出前后宫颈黏液铜离子浓度变化分析
9
作者 孙志明 张敏 +2 位作者 杨月华 王冠融 林洁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年第7期994-997,共4页
目的:了解含铜宫内节育器(IUD)取出前后宫颈铜离子浓度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暴露组为使用IUD 3个月以上妇女,对照组为使用避孕套避孕且从未放置过含铜IUD的妇女,测定并分析暴露组取器前及取器后1个月、6个月宫颈黏液... 目的:了解含铜宫内节育器(IUD)取出前后宫颈铜离子浓度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暴露组为使用IUD 3个月以上妇女,对照组为使用避孕套避孕且从未放置过含铜IUD的妇女,测定并分析暴露组取器前及取器后1个月、6个月宫颈黏液铜离子浓度差异,并与对照组比较,测定使用IUD不同时间者和使用不同铜表面积IUD者宫颈黏液的铜离子浓度。结果:暴露组取器前宫颈黏液铜离子浓度为2.1(1.4,4.9)μg/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0.1,0.3)μg/g(Z=-10.4,P<0.0001);取器后1个月铜离子浓度为0.2(0.1,0.3)μg/g,6个月为0.2(0.1,0.3)μg/g,与对照组结果相似(Z=-0.72,P=0.47;Z=-0.86,P=0.38);使用IUD不同时间者取器前宫颈黏液铜离子浓度无统计学差异(χ^2=3.35,P=0.34)。使用铜表面积≥300mm^2 IUD者取器前宫颈黏液铜离子浓度为2.2(1.0,15.3)μg/g,使用铜面积<300 mm^2 IUD者为2.1(1.4,3.9)μ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9,P=0.77)。结论:使用IUD妇女取器后1个月宫颈黏液的铜离子浓度即恢复到正常水平,且取器前宫颈黏液的铜离子浓度与IUD使用时长短与IUD铜表面积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铜宫内节育器 宫颈黏液 铜离子浓度 变化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宫内节育器严重伤害事件的循证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谭晓艳 张学宁 +8 位作者 杨月华 巴磊 周健 施雯慧 王冠融 陈颖 孙志明 许豪勤 孙大权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0年第9期1273-1279,共7页
目的系统综述国内外常用10种宫内节育器(IUD)在使用后发生严重伤害事件的个案报告,为IUD的安全使用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在Pubmed、Embase、CNKI等数据库中,以intrauterine device、IUD等为检索词,采用检索词组合的形式进行专业检索。... 目的系统综述国内外常用10种宫内节育器(IUD)在使用后发生严重伤害事件的个案报告,为IUD的安全使用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在Pubmed、Embase、CNKI等数据库中,以intrauterine device、IUD等为检索词,采用检索词组合的形式进行专业检索。检索时间限定自数据库收录至2018年12月31日。使用JBI评价纳入的研究质量。结果最终收录54篇IUD相关严重伤害文献:宫内节育器异位56例(子宫外异位49例),8例IUD相关的过敏(铜过敏7例),出生缺陷1例;从节育器类型来看排在前三位的为:吉妮31例,TCu380A 18例,TCu220c 11例。结论10种常用IUD发生严重伤害事件主要为异位和过敏。固定式和开放式节育器(吉妮和TCu)结构上可能更容易发生异位的严重伤害事件。相关医疗单位应提高置器水平,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生理及身体情况,询问铜过敏史,选择适合患者的节育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节育器 严重伤害事件 异位 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江苏省康复人力资源配置现况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姚捷 孙志明 +9 位作者 张敏 王丽娟 施雯慧 巴磊 张学宁 王冠融 杨雪 许光旭 刘欣荣 王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64-1370,共7页
目的:了解江苏省康复人力资源在《江苏省康复医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前后配置现状,为政府制定和优化康复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江苏省卫健委系统对江苏省内13个设区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发放电子版调查表,围绕江... 目的:了解江苏省康复人力资源在《江苏省康复医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前后配置现状,为政府制定和优化康复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江苏省卫健委系统对江苏省内13个设区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发放电子版调查表,围绕江苏省“十三五”期间康复医疗资源基本情况、康复队伍建设等核心问题进行调查,对省内康复资料进行调查。以2015年和2020年作为规划实施前后时间点,分别查询《江苏省统计年鉴》(2016年版和2020年版)等,采用描述性统计、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等方法对江苏省康复人力资源按人口和地理面积配置的公平性进行分析。结果:江苏省2015年和2020年康复人力资源按照人口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21和0.279,按照面积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96和0.420。规划实施后江苏省康复人力资源总体配置情况和公平性虽然有所改善,但配置尚需调整。结论:江苏省亟需优化本省康复人力资源配置,调整人力资源分布,提升康复服务水平和地区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人力资源 配置 公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盟、美国和日本的药物警戒信号管理体系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施雯慧 巴磊 +5 位作者 周健 姚捷 张学宁 王冠融 谭晓艳 孙志明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6-412,共7页
目的:比较欧盟、美国和日本的药物警戒信号管理体系,为建立和完善我国药物警戒信号管理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分析法,系统对比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相关监管机构在药物警戒信号定义、来源、检测方法和管理流程等方面的异同,并... 目的:比较欧盟、美国和日本的药物警戒信号管理体系,为建立和完善我国药物警戒信号管理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分析法,系统对比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相关监管机构在药物警戒信号定义、来源、检测方法和管理流程等方面的异同,并对我国药物警戒管理工作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监管机构对于信号的定义并不统一,欧盟药品管理局采用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第8工作组的定义,美国FDA采用自定定义,而日本监管机构未有明确定义;目前欧盟、美国和日本的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仍主要依靠自发报告系统,且均已开展基于自发报告系统的信号检测,其中欧盟以比例报告比值比法为主,美国以多项伽马泊松分布缩减法为主,日本以报告比值比法为主;欧盟对于信号管理流程设有专门的指南,而美国和日本尚缺乏。建议我国应加快健全药物警戒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系统的药物警戒实践指南,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并推进数据挖掘方法在信号检测中的应用,以加速我国药物警戒工作的规范化、国际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 美国 日本 药物警戒 信号 主动监测 数据挖掘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宫内节育器异位的发生风险:基于监测数据的信号挖掘和验证
13
作者 施雯慧 王冠融 +5 位作者 林洁 巴磊 周健 杨月华 姚捷 孙志明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6-729,共4页
目的分析常用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的异位发生风险,为促进IUD的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比例报告比值比的方法对2016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收集的IUD不良事件报告数据库进行信号检测,并与同时间段的IUD放置类型的... 目的分析常用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的异位发生风险,为促进IUD的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比例报告比值比的方法对2016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收集的IUD不良事件报告数据库进行信号检测,并与同时间段的IUD放置类型的人群使用信息数据库进行联接,计算常用IUD的异位发生粗率,对信号进行初步验证。结果信号检测结果提示,IUD异位的可疑信号涉及MCu、MCuⅡ、MYCu、金属单环、OCu、元宫200型和宫铜200型等类型,数据库记录链接分析结果表明,16种IUD异位的3年累计发生粗率为0.32‰,其中MCu、MCuⅡ、MYCu高于平均水平,相对危险度分别为4.15(95%CI:1.01~17.12)、2.84(95%CI:1.21~6.67)和5.32(95%CI:2.39~11.84)。结论信号检测方法应用于IUD不良事件监测数据有一定可行性。本研究提示应关注MCu系列IUD的异位发生风险,建议生产厂家对发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产品说明书应增加对相关风险因素的提示以指导临床规范使用,减少严重伤害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节育器 异位 数据挖掘 信号检测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10种常用宫内节育器有效性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施雯慧 张学宁 +10 位作者 王冠融 孙志明 周健 巴磊 杨月华 林洁 张敏 陈颖 谭晓艳 唐少文 孙大权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10种常用宫内节育器(IUD)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POPLINE、CNKI、WanFang Data、SinoMed、CMCI、ChiCTR等数据库和网站,搜集有关10种常用IUD有...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10种常用宫内节育器(IUD)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POPLINE、CNKI、WanFang Data、SinoMed、CMCI、ChiCTR等数据库和网站,搜集有关10种常用IUD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WinBUGS 1.4.3和Stata13.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7个RCT,包括59991例研究对象。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随访1年结果显示,GyneFix的意外妊娠率低于TCu220C、TCu380A、元宫300、活性金属环型165和MLCu375,其有效性在10种IUD中位列第二(SUCRA=77.1%);元宫200低于TCu220C,有效性位列第三(SUCRA=71.5%)。随访2年结果显示,GyneFix的意外妊娠率低于TCu220C、TCu380A和活性金属环型165,有效性在10种IUD中位列第一(SUCRA=92.1%);元宫200低于TCu220C、TCu380A、元宫300、活性金属环型165、宫铜200、活性γ型和MLCu375,有效性位列第二(SUCRA=81.2%)。结论现有证据表明,GyneFix和元宫200使用1年、2年时发生意外妊娠的风险较低,短期有效性更好。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节育器 有效性 网状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中不孕不育发生情况的5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杨月华 许豪勤 +8 位作者 查树伟 吕年青 傅雅丽 周健 樊荷莲 王冠融 周定杰 张敏 林洁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0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了解江苏地区孕前检查人群5年生育和不孕不育发生情况。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江苏苏南、苏中、苏北的3个县7个乡镇在2013年前参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5086对夫妇进行5年跟踪随访。结果①5年内共完成3次随访,随访应答率为1... 目的了解江苏地区孕前检查人群5年生育和不孕不育发生情况。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江苏苏南、苏中、苏北的3个县7个乡镇在2013年前参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5086对夫妇进行5年跟踪随访。结果①5年内共完成3次随访,随访应答率为100%。孕前检查人群1年累积受孕率为88.68%,1年累积不孕率为11.32%;2年累积受孕率为90.47%,2年累积不孕率为11.97%;5年累积受孕率为96.88%,5年累积不孕率为11.98%。②孕前检查一般风险人群不孕率为11.16%,低风险人群不孕率为11.78%,高风险人群不孕率为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P<0.05)。③不孕症患者的5年就诊率为31.42%。孕前检查后第1年就诊的患者5年累积受孕率为53.93%,第2年就诊的患者5年累积受孕率为44.29%,第3~5年就诊的患者5年累积受孕率为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7,P<0.05)。④122对已知不孕原因的对象中,女方原因占58.20%,男方原因占11.48%,双方原因占4.92%,不明原因占25.41%,包括2例性染色体异常对象。结论应加强孕前检查人群中不孕症患者的早期管理,结合孕前检查风险评估结果加以指导,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不孕 生育 5年随访
原文传递
苏北地区首次使用宫内节育器对象月经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姚捷 施雯慧 +6 位作者 张学宁 许豪勤 张东峰 吴义丽 王冠融 谭晓艳 巴磊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5期615-618,共4页
目的了解苏北地区首次使用宫内节育器(IUD)妇女的月经问题发生状况,探讨月经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苏北地区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5 027例使用IUD的育龄妇女月经问题发生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月经问题发生率为4.67%。在各种月经... 目的了解苏北地区首次使用宫内节育器(IUD)妇女的月经问题发生状况,探讨月经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苏北地区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5 027例使用IUD的育龄妇女月经问题发生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月经问题发生率为4.67%。在各种月经问题中,月经间期点滴出血、月经过多和月经周期不规则的发生率居前3位,分别为2.90%、1.20%和0.3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5岁妇女中月经问题发生的风险是<35岁的2.173倍(95%CI:1.274~3.707);存在高危因素的使用者月经问题的发生率为无高危因素使用者的2.183倍(95%CI:1.421~3.354);非经后放置的对象月经问题的发生率为经后放置的对象的2.041倍(95%CI:1.508~2.764)。本地区首次放置IUD者中以GT300型含铜宫腔形IUD使用者发生月经问题的风险最高,为TCu220C IUD的3.251倍(95%CI:1.767~5.984)。结论苏北地区使用IUD妇女的月经问题发生率较高,应严格掌握放置IUD的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合适IUD;加强对高危对象及多产次妇女的监测的定期随访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龄妇女 宫内节育器 出血 影响因素 月经问题
原文传递
宫内节育器取出后宫颈黏液铜离子浓度变化及生育力恢复情况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敏 孙志明 +4 位作者 杨月华 王冠融 林洁 施雯慧 周健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0年第10期60-63,共4页
目的了解使用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对象取器时宫颈铜离子浓度含量,及取器后生育力恢复情况。方法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共收集2018年1~12月江苏省某市免费孕前健康检查的164例研究对象,其中IUD组83例,对照组81例,IU... 目的了解使用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对象取器时宫颈铜离子浓度含量,及取器后生育力恢复情况。方法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共收集2018年1~12月江苏省某市免费孕前健康检查的164例研究对象,其中IUD组83例,对照组81例,IUD组为使用IUD 3个月以上妇女,对照组为使用避孕套且从未放置过含铜IUD的妇女,测量IUD组在取器前及取器后1个月宫颈铜离子含量,对照组在停用避孕措施时的宫颈铜离子含量。随访1年了解两组对象之后的妊娠情况。结果IUD组取器前铜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类型IUD及不同使用时间其宫颈铜离子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取器后1个月铜离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器后IUD组的生育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妊娠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UD对象的宫颈铜离子浓度在取器后1个月即恢复正常,暂未发现IUD使用会影响之后妊娠及妊娠结局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节育器 铜离子 生育力
原文传递
停用宫内节育器后再生育人群生育结局双向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冠融 周健 +6 位作者 孙志明 张敏 张学宁 林洁 施雯慧 许豪勤 杨月华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80-1784,共5页
目的探讨停用避孕措施后再生育人群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方法采取双向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参加江苏省溧阳市、泰兴市、沛县3个县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家庭进行筛选,以计划生育二孩的2 ... 目的探讨停用避孕措施后再生育人群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方法采取双向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参加江苏省溧阳市、泰兴市、沛县3个县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家庭进行筛选,以计划生育二孩的2 435人为研究对象,将末次避孕措施为宫内节育器(IUD)定义为研究组,避孕套为对照组,随访比较2组队列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 435名研究对象,其中研究组1 252人,对照组1 183人。发生不良妊娠结局273例,发生率为11.21%。其中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妊娠结局分别为141例和132例,发生率分别为11.26%和1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5),调整人群基本特征、月经问题、女性生殖系统方面特征以及子女健康状况等混杂因素后,IUD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是避孕套组的1.06倍(95%CI=0.81~1.39),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IUD未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力恢复 双向性队列研究 妊娠结局 宫内节育器
原文传递
置器术时情况与宫内节育器异位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冠融 孙志明 +6 位作者 杨月华 施雯慧 张学宁 周健 姚捷 张敏 陈颖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6年第11期67-70,共4页
目的研究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放置术的术时情况对IUD异位的影响,从而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将2013年7月~2015年6月期间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104例... 目的研究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放置术的术时情况对IUD异位的影响,从而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将2013年7月~2015年6月期间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104例IUD异位患者作为研究组,将104例同期放置IUD后的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通过结构式调查表进行资料收集,运用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两组宫腔深度、子宫位置、术中出血、术中用药、术后给药以及术后告知注意事项的情况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疼痛是IUD异位的危险因素,OR值为5.00(95%CI:1.45~17.27),调整混杂因素后,OR值为21.54(95%CI:3.17~146.44)。结论术中疼痛显著增加IUD异位风险,故应加强此类人群的定期随访,以减少IUD异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节育器 异位 术中腹痛
原文传递
宫铜300宫内节育器安全性有效性的系统评估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学宁 唐少文 +10 位作者 孙志明 施雯慧 周健 巴磊 杨月华 林洁 张敏 王冠融 陈颖 姚捷 许豪勤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7年第3期14-21,共8页
目的评价宫铜300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宫铜300与其他IUD的使用效果,为群众安全避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POPLINE、CBMDisc、CMCI、CNKI等数据库,收集宫铜300安全... 目的评价宫铜300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宫铜300与其他IUD的使用效果,为群众安全避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POPLINE、CBMDisc、CMCI、CNKI等数据库,收集宫铜300安全性有效性的相关文献,按照PICOS原则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EpiData 3.1、RevMan5.3.3等软件进行Meta分析。利用"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进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的分级。结果初检文献6 062篇,最终纳入18个涉及宫铜300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准RCT对比研究,包括自1995至2014年正式发表的20篇文献。研究对象共20 9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安全性评价指标中,宫铜300各指标的终止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活性γ型;宫铜300的因症取出率高于TCu 220C、TCu 380A和元宫22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HCu 28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效性评价指标中,宫铜300的妊娠率与其他IUD比较,在1年随访时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铜300使用1年的近期安全性低于TCu 220C、TCu 380A、元宫220、活性γ型,在指导避孕方法使用时可考虑更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铜300 宫内节育器 安全性 有效性 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