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路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韩炳泰 杜悠 +1 位作者 王升儒 仉建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2-437,共6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发病年龄在10~16岁,通过询问病史、神经检查和一系列诊断性检查等排除椎体形成异常、神经系统异常、综合征等常见病因的脊柱侧凸,是最常见的脊柱侧凸亚类。绝大多数AIS...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发病年龄在10~16岁,通过询问病史、神经检查和一系列诊断性检查等排除椎体形成异常、神经系统异常、综合征等常见病因的脊柱侧凸,是最常见的脊柱侧凸亚类。绝大多数AIS患者可正常生活,但有些患者侧凸进展伴有肺功能下降和后背痛,影响正常生活,所以应早期积极治疗以阻止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异常 诊断性检查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发病年龄 常见病因 前路手术治疗 肺功能下降 侧凸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升儒 仉建国 +3 位作者 邱贵兴 郭建伟 张延斌 杨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77-682,共6页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5岁以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中期疗效,分析相关并发症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2月~2012年6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14例(男4例,女10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平均年龄3.5±1.2岁(2~5岁)...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5岁以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中期疗效,分析相关并发症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2月~2012年6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14例(男4例,女10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平均年龄3.5±1.2岁(2~5岁)。通过复习病历,对年龄、撑开次数以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侧凸Cobb角、胸后凸、腰前凸、T1-S1距离以及内固定的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以及脊柱、胸廓的生长指标——坎贝尔的空间供肺比值(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SAL)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54.6±22.4个月(24~100个月)。14例患儿共接受99次手术,其中85次为撑开术,平均每例患者经历6.1次撑开术。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73.8°±19.1°,术后35.8°±12.8°,末次随访时34.5°±16.3°。T1-S1距离从术前23.9±4.2cm增至术后27.1±4.8cm,末次随访时为33.6±5.2cm,平均年增长率为1.61cm/y。内固定长度初次手术术后为23.1±5.3cm,末次随访时为28.0±6.2cm。SAL术前为0.90±0.10,术后改善至0.92±0.09,末次随访时为0.96±0.11。有4例患者发生8例次并发症,主要为内固定相关(7例次)并发症,均在撑开手术同时进行翻修;无感染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双生长棒技术用于治疗5岁以下、保守治疗无效的进展性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脊柱畸形的进展,保留脊柱的生长潜能,而且对患儿胸廓畸形也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尽管该技术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较高,但通过翻修手术仍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性脊柱侧凸 双生长棒技术 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 非融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与并发症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升儒 仉建国 +1 位作者 李书纲 翁习生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1年第6期427-433,共7页
目的评价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完全分节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女32例,男2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患者。所有病例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均应用椎弓根螺... 目的评价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完全分节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女32例,男2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患者。所有病例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均应用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固定,随访24~58个月,平均32.9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进行测量分析。同时复习病历,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365min,平均210min;术中出血量150~2100ml,平均812ml;固定椎体节段2~11个,平均5个。冠状面节段性侧凸Cobb角术前平均42.4°,术后11.5°,末次随访14.1°,矫形率为72.9%;节段性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42.0°,术后12.6°,末次随访14.5°,矫形率为70.0%;躯干偏移术前平均16.2mm,术后14.8mm,末次随访8.0mm。术前存在神经症状的2例患者均得到良好的缓解。1例出现伤口延迟愈合;2例手术后出现椎弓根螺钉切割;2例出现断棒;1例术后出现交界性后凸。结论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获得满意的矫形,同时可以获得脊髓的360°减压,可缩短时间、减少融合节段。但是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而言,内固定失败,主要是凸侧椎弓根骨折、螺钉的切割,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 一期 半椎体切除 疗效 并发症 先天性脊柱侧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并发症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升儒 林莞锋 +2 位作者 杨阳 粟喆 仉建国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976-981,共6页
背景: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常见病因。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已逐渐成为治疗此类畸形的有效方法,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揭示其疗效及并发症的研究。目的:评估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半椎体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并发症及对策... 背景: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常见病因。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已逐渐成为治疗此类畸形的有效方法,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揭示其疗效及并发症的研究。目的:评估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半椎体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并发症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32例(男222例,女210例)接受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治疗的半椎体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患者,年龄1.5~17岁,平均(8.7±3.4)岁,随访12~180个月,平均(68.4±27.3)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进行测量分析。同时复习病历,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0~365 min,平均(197.5±41.1)min;术中出血量80~2100 ml,平均(654.4±357.5)ml;固定节段2~11个,平均(5.7±1.7)个节段。冠状面原发侧凸Cobb角术前平均56.1°±11.2°,术后10.5°±5.1°,末次随访15.4°±7.2°;节段性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47.7°±16.3°,术后16.5°±9.2°,末次随访18.3°±11.1°;躯干偏移术前平均(15.1±7.6)mm,术后(10.8±7.2)mm,末次随访(8.2±5.8)mm。1例次(0.2%)患者出现一过性脊髓损伤,1例次(0.2%)患者出现永久性C8神经根损伤;18例次(4.2%)患者出现一过性神经根损伤症状,其中1例次(0.2%)患者为一过性Horner综合征;3例次(0.7%)手术后出现椎弓根螺钉切割,10例次(2.3%)出现血胸,6例次(1.4%)出现伤口延迟愈合;在随访过程中,3例次(0.7%)出现断棒,15例次(3.5%)患者因冠状面或矢状面失代偿接受手术治疗。结论: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患儿早期手术可保留脊柱的生长潜力及运动功能并获得良好的矫形。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主要为一过性神经根刺激症状,多可自行缓解;在脊柱生长发育期,可能出现冠状面及矢状面失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 疗效 并发症 先天性脊柱侧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脊柱畸形椎弓根螺钉置入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升儒 杜悠 +4 位作者 余伟杰 许晓林 叶笑寒 李芷仪 仉建国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9期784-787,共4页
背景:脊柱畸形椎弓根螺钉置入是脊柱外科教学中的难点,存在练习机会少,学习曲线长等问题。目的:探讨通过3D打印技术辅助初级医师理解和掌握脊柱畸形的解剖结构,为初级医师提供模型进行螺钉置入练习,提高教学效果。方法:选取在北京协和... 背景:脊柱畸形椎弓根螺钉置入是脊柱外科教学中的难点,存在练习机会少,学习曲线长等问题。目的:探讨通过3D打印技术辅助初级医师理解和掌握脊柱畸形的解剖结构,为初级医师提供模型进行螺钉置入练习,提高教学效果。方法:选取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获取术前全脊柱CT薄扫影像资料,通过Mimics 15.0软件构建三维重建模型,并应用聚乳酸材料打印出1∶1的3D全脊柱模型。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我院在读骨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及八年制骨科实习医师36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8人。对照组应用正常脊柱模型、示意图、椎弓根螺钉置入器械、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全程视频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教学。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3D打印模型进行模拟置钉操作示范,并在带教老师指导下于3D模型上练习椎弓根螺钉置入。课后即刻进行解剖结构辨识考核及调查问卷评估,课后1个月应用3D打印模型进行实操考核,评估教学效果。结果:课后即刻解剖结构辨识考核、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及课程评价,试验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课后1个月,试验组置钉时间较对照组更短,成功率更高,操作评分也更高(P<0.05)。结论:将3D打印模型引入脊柱畸形椎弓根螺钉置入教学切实可行,既可帮助初级医师感性认识记忆各类复杂解剖结构,理解脊柱三维畸形,也可作为极佳的操作模型提供动手练习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临床教学 教学改革 3D打印 脊柱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T联合CBL教学模式在手术室护士骨科专科护理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6
作者 徐薇 王升儒 +5 位作者 杜悠 仉建国 马璐璐 张圣洁 王惠珍 黄宇光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3758-3760,共3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联合基于病例教学法(CBL)在手术室骨科亚专业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室骨科亚专业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由手术室骨科专科护士、脊柱外科医生和骨科麻醉亚专业医生采用典型病例结合手术...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联合基于病例教学法(CBL)在手术室骨科亚专业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室骨科亚专业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由手术室骨科专科护士、脊柱外科医生和骨科麻醉亚专业医生采用典型病例结合手术配合、外科手术及麻醉管理需求,对骨科亚专业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前后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培训后采用满意度调查表了解骨科亚专业护士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培训后骨科亚专业护士理论考试成绩高于培训前;除有效沟通外,高年资护士理论及技能评分均高于低年资护士(P<0.05);满意度调查显示,骨科亚专业护士对MDT联合CBL教学模式给予充分肯定。结论:MDT联合CBL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手术室骨科亚专业护士理论及临床技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协作 基于病例教学法 专科护士 继续教育 手术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其并发症 被引量:11
7
作者 郭建伟 仉建国 +5 位作者 王升儒 王海 张延斌 杨阳 杨新宇 赵丽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83-688,共6页
目的:评估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半椎体所致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3.5±1.1岁(2~5岁),其中3... 目的:评估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半椎体所致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3.5±1.1岁(2~5岁),其中3例合并心脏畸形,1例合并脊髓拴系,1例合并脊髓空洞。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总结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手术并发症及矫形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89.9±56.8min,出血量306.6±152.3ml。手术切除单个半椎体35例,切除2个半椎体4例。融合节段数3.4±1.4个,其中2节段融合22例,占56.4%。术后随访时间5.9±2.6年(3~11年)。术前冠状面节段性侧凸Cobb角39.3°±12.2°,术后即刻6.3°±7.2°,矫正率为(85.2±14.8)%,末次随访丢失3.2°±7.7°;术前节段性后凸角17.7°±17.0°,术后即刻2.9°±8.2°,矫形率为(87.0±69.0)%,末次随访丢失3.2°±11.4°;术后冠状面矫形节段头侧代偿弯及尾侧代偿弯自发矫正率(72.0±46.4)%和(81.8±34.5)%。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发生了3例并发症(7.7%),包括椎弓根骨折1例,断棒1例,畸形加重行翻修1例。另有2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现椎弓根拉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术对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早期手术可以达到短节段固定融合,但是内固定及与脊柱生长相关的并发症仍需临床医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切除 后路手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治疗脊柱上胸段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10
8
作者 仉建国 孙武 +3 位作者 邱贵兴 王升儒 赵玉娟 赵丽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观察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胸段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2月我院共收治半椎体所致脊柱上胸段侧后凸畸形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11~15岁,平均13岁。3例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均行后... 目的:观察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胸段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2月我院共收治半椎体所致脊柱上胸段侧后凸畸形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11~15岁,平均13岁。3例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拍摄站立位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与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JOA评分评价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神经系统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50个月,平均22.8个月。手术时间150~420min,平均278min。术中出血量500~3500ml,平均1787ml。固定融合节段4~11节,平均8.5节。冠状面局部侧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45.5°矫正至术后1周的14.4°;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47.9°矫正至术后1周的21.6°;3例合并神经系统损伤患者平均JOA评分由术前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分。1例连接器固定患者术后10个月随访时发现细棒断裂,翻修后随访24个月效果良好。结论:对于先天性脊柱上胸段畸形,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段 脊柱畸形 半椎体切除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杨阳 仉建国 +7 位作者 沈建雄 赵宇 于斌 邱贵兴 王以朋 王升儒 张延斌 林莞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5-500,共6页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2014年3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8例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者(男2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7.4±...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2014年3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8例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者(男2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7.4±1.4岁(5~9岁)。通过复习病历,对患者年龄、撑开次数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侧凸主弯Cobb角、胸后凸、腰前凸、T1-S1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以及脊柱、胸廓的生长指标(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SAL)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9±13.5个月(24~64个月)。8例患者共接受41次手术,其中33次为撑开手术,平均每位患者经历4.1次撑开手术。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为75.4°±26.4°,术后矫正至31.6°±10.8°,末次随访时为30.9°±11.4°。T1-S1长度从术前的30.0±4.4cm增至术后的35.1±4.0cm,末次随访时为39.9±3.5cm,平均年增长率为1.66±0.43cm/y。术前SAL为0.92±0.10,术后改善至0.99±0.02,末次随访时为1.00±0.05。有3例患者发生了5例次并发症,主要为内固定相关并发症(4例次);无感染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安全有效,可有效地控制脊柱畸形的进展,保留脊柱的生长潜能,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患者的胸廓畸形,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神经纤维瘤病 早发性脊柱侧凸 营养不良型 双生长棒技术 非融合技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段半椎体畸形及其远端椎体的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其一 仉建国 +6 位作者 邱贵兴 沈建雄 李书纲 郭建伟 张延斌 王升儒 杨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97-1000,共4页
目的:分析腰段半椎体畸形及其远端腰椎和骶骨的影像学特点,为远端融合椎的选择及手术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93例手术治疗的腰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6例,女47例,年龄10.5±7.2岁(2~42岁)。所... 目的:分析腰段半椎体畸形及其远端腰椎和骶骨的影像学特点,为远端融合椎的选择及手术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93例手术治疗的腰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6例,女47例,年龄10.5±7.2岁(2~42岁)。所有病例均行全脊柱X线片及三维CT检查,测量侧后凸的节段性Cobb角及冠状面、矢状面平衡;通过CT三维重建,对半椎体畸形进行分型;测量站立正位及凹侧Bending像上L4、L5和S1椎体的倾斜度(即相应椎体上终板与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的夹角),计算L4和L5倾斜的柔韧性。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年龄≤6岁,B组,年龄7~12岁,C组,年龄≥13岁,对各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8例(94.6%)患者为单个半椎体,5例患者为2个半椎体。其中55个(56.1%)半椎体为完全分节型,43个半椎体为不完全分节型。节段性侧凸Cobb角42.5°±15.9°(12°~93°),柔韧性为(26.6±17.9)%(0~90%),顶椎椎体偏距为22.4±14.5mm(2~72mm)。51例(54.8%)患者有局部后凸,Cobb角度为20.5°±20.3°(2°~94°)。13例患者冠状面失平衡,19例患者矢状面失平衡。L4、L5和S1椎体在站立位正位X线片上的倾斜度分别为23.5°±10.2°、17.2°±9.0°和9.8°±5.9°;18例S1椎体倾斜度≥15°,其中5例倾斜度≥20°。L4和L5在凹侧Bending像上的倾斜度分别为14.5°±10.6°和12.0°±8.8°,椎体倾斜的柔韧性分别为(43.4±29.1)%和(39.3±29.5)%。A、B、C三组L4椎体在Bending像上的倾斜度和柔韧性在分别为7.6°±6.6°、13.9°±10.5°、21.1°±9.8°和(59.1±34.0)%、(42.9±25.7)%、(31.4±22.0)%,L5椎体在Bending像上的倾斜度和柔韧性分别为7.0°±6.6°、11.1°±8.5、17.2°±8.7°和(41.8±33.8)%、(39.1±23.4)%、(25.6±21.9)%,三组L4、L5椎体在Bending像上的平均倾斜度和柔韧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段半椎体畸形常伴有远端椎体的倾斜,L4和L5在Bending像上的倾斜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柔韧性随年龄增加而减低。术前对L4、L5和S1椎体倾斜度以及L4和L5倾斜的柔韧性测量对决定远端融合椎及矫形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 腰椎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选择性胸腰弯或腰弯融合治疗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延斌 王升儒 +5 位作者 郭建伟 杨阳 仉建国 沈建雄 王以朋 翁习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65-870,共6页
目的:评价后路选择性胸腰弯或腰弯融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行后路选择性胸腰弯(20例)或腰弯(25例)融合的Lenke 5C型AIS病例,男4例,女41例,平均年龄1... 目的:评价后路选择性胸腰弯或腰弯融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行后路选择性胸腰弯(20例)或腰弯(25例)融合的Lenke 5C型AIS病例,男4例,女41例,平均年龄14.9±2.1岁(12-20岁)。所有病例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融合,平均随访36±20个月(24-105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躯干偏移、融合节段邻近椎间盘开角、远端融合椎的倾斜、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术前胸腰弯或腰弯Cobb角平均47.3°±7.2°,术后矫正至6.4°±4.6°,矫正率(84.8±11.6)%,末次随访时为9.1°±5.4°,矫形丢失2.7°±4.6°。胸弯术前25.7°±7.4°,凸侧Bending像Cobb角7.6°±5.8°,柔韧性(72.7±23.0)%,术后矫正至13.2°±6.7°,自动矫正率(48.5±29.4)%,末次随访14.2°±7.6°,矫形丢失1°±6°。躯干偏移:术前21.3±11.5mm,术后19.5±13.3mm,末次随访10.9±8.9mm。术后近端与远端融合椎邻近椎间盘开角较术后明显减小,且在随访过程中无明显加重。远端融合椎倾斜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交界性后凸1例,躯干失衡3例,胸弯失代偿并行融合延长手术1例。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选择性胸腰弯或腰弯融合对Lenke 5C型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矫形效果,胸弯可获得良好的自动矫正,有效缩短了融合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选择性融合 矫正水平 椎间盘开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双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阳 仉建国 +10 位作者 王升儒 沈建雄 邱贵兴 王以朋 赵宏 赵宇 李书纲 林莞锋 杜悠 粟喆 叶笑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2-407,共6页
目的:观察传统双生长棒技术(traditional dual growing rods,TDGR)治疗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early onset scoliosis,CEOS)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接受TDGR治疗的CEOS患者。所有患... 目的:观察传统双生长棒技术(traditional dual growing rods,TDGR)治疗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early onset scoliosis,CEOS)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接受TDGR治疗的CEOS患者。所有患者至少接受2次生长棒撑开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统计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根据是否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撑开次数、撑开间隔、随访时间;同时对影像学资料(包括侧弯数目、主弯Cobb角度、T2-5后凸、T5-12后凸、T10-L2后凸、L1-S1前凸、T1-12长度、T1-S1长度等)进行测量。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其中23例(47.9%)患者出现了49例次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包括脱钩15例次,螺钉拔出12例次,内固定棒断裂8例次,尾帽松动2例次,近端交界性后凸12例次。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2-12后凸≥40°、术前T10-L2后凸≥10°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显著性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10-L2后凸≥10°[OR 4.12,95%CI(1.20-14.14),P=0.025]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接受TDGR治疗的CEOS患者,术前T10-L2后凸≥10°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处理,以降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 传统双生长棒技术 内固定相关并发症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不同年龄先天性脊柱侧凸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建伟 仉建国 +2 位作者 王升儒 张延斌 杨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5岁以下与5~10岁单个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10岁以下单发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3例,根...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5岁以下与5~10岁单个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10岁以下单发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3例,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两组:婴幼儿组(≤5岁)35例,儿童组(6~10岁)25例。两组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植骨融合术。通过复习病历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全脊柱正侧位 X 光片,记录手术时间、融合节段、出血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冠状面节段性 Cobb 角、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矢状面节段性后凸角。结果患儿术后均获得规律随访,随访时间:婴幼儿组平均65.0(29~127)个月,儿童组平均80.3(32~14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平均出血量:婴幼儿组285.8(100~700)mL,儿童组512.6(80~1400)mL。融合节段数:婴幼儿组平均3.3(2~7)个,儿童组平均4.9(2~11)个。术前冠状面节段性侧凸 Cobb 角:婴幼儿组平均37.9°(21°~71°),儿童组平均45.8°(25°~94°)。不同年龄组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术前冠状面节段性 Cobb 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矢状面后凸角、术后及末次随访冠状面 Cobb 角、术前及术后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婴幼儿组采用短节段融合比例与儿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1% vs 28%,P <0.05)。婴幼儿组有2例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发生并发症(椎弓根骨折1例,术后畸形失代偿行翻修术1例),儿童组有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7% vs 4.0%,P >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是治疗完全分节的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术后及随访效果。但与婴幼儿组相比,儿童组畸形重,术中需要融合的节段更多,创伤更大;建议对于具有生长潜力的非嵌合型半椎体畸形,应在患儿能耐受手术的情况下尽早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脊柱侧凸伴发畸形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南 张元强 +9 位作者 王连雷 赵森 林茂 王升儒 林莞锋 王以朋 沈建雄 吴志宏 邱贵兴 仉建国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9期663-667,共5页
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CS)常伴发其他系统畸形,包括脊髓、心脏、肾脏、消化道系统等。文献报道多局限于椎管内畸形和心脏畸形的发生率和分类,且研究报道的伴发畸形发生率差异较大。目的:总结CS伴发其他系统畸形的临床分布特点,探讨各系... 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CS)常伴发其他系统畸形,包括脊髓、心脏、肾脏、消化道系统等。文献报道多局限于椎管内畸形和心脏畸形的发生率和分类,且研究报道的伴发畸形发生率差异较大。目的:总结CS伴发其他系统畸形的临床分布特点,探讨各系统伴发畸形之间可能的内在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手术矫形治疗的CS患者2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CT、MRI、肺功能、超声心动图及腹部超声检查,分析CS伴发畸形临床分布特点及联系。结果:68例(31.9%)CS患者合并椎管内畸形,发生率最高,以脊髓纵裂最常见。女性患者合并椎管内畸形发生率高于男性(P=0.017),CS合并椎管内畸形与患者年龄及体重指数(BMI)无关。不同类型CS中椎管内畸形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01),分节不良型CS患者合并椎管内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形成障碍型(P=0.01)和混合型(P=0.01)。其他伴发畸形依次包括:31例(14.6%)合并心脏畸形,15例(7.0%)合并腹部/胃肠道畸形,13例(6.1%)合并泌尿系统畸形,9例(4.2%)合并骨骼肌肉畸形,3例(1.4%)合并眼部畸形。结论:CS合并椎管内畸形发生率最高;分节不良型CS患者有更高的合并椎管内畸形风险。CS常伴发脊髓、心脏、泌尿系统、骨骼肌肉及眼部等其他系统畸形,患者应进行全脊柱MRI、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检查全面评估伴发畸形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伴发畸形 椎管内畸形 心脏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栓系的诊断及合并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郭建伟 仉建国 +2 位作者 王升儒 姚子明 何宇翔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年第S1期70-72,共3页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spinal cord syndrome,TCS)是由各种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导致脊髓或圆锥受拉,脊髓缺血、缺氧,受到损伤发生病理改变而出现的一系列神经功能损伤的症状和畸形的综合征。1953年在临床上首次报道,1981年由Yamada命...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spinal cord syndrome,TCS)是由各种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导致脊髓或圆锥受拉,脊髓缺血、缺氧,受到损伤发生病理改变而出现的一系列神经功能损伤的症状和畸形的综合征。1953年在临床上首次报道,1981年由Yamada命名[1]。脊髓栓系出现临床症状的不多,因此早期脊髓栓系的诊断并不多。随着影像技术,特别是MR技术的发展,一些隐匿的脊髓栓系被人们发现的越来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髓栓系 脊髓缺血 tethered 手术时间 后天因素 神经功能损伤 神经功能损害 先天因素 脊髓纵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佟冰渡 李高洋 +5 位作者 王薇 杨莹 田雪 仉建国 王升儒 陈亚萍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7期626-631,共6页
背景:早期离床活动是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核心,了解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现状有助于不断优化下床活动流程,保障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目的:了解国内医院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现状,为医疗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背景:早期离床活动是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核心,了解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现状有助于不断优化下床活动流程,保障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目的:了解国内医院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现状,为医疗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通过问卷星,对全国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各城市采用目的抽样选取骨科综合能力较强的三级甲等医院进行调查。结果:国内医院已经开始重视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风险,并通过评估以期降低风险。多数医院由主管医师根据自身专业认知水平结合患者情况决定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机,但是首次下床活动流程的实施主要由护士完成,评估和实施的主体不一,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提高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成功率,在下床活动流程中已增加训练动作,但是多依据医护人员经验进行。使用规范化流程,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面临的风险更少。结论:目前已对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风险有了一定的重视,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但很多环节仍需进一步规范。应充分发挥医护一体化及康复师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形成《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标准化实践方案》,通过全面、细化的评估内容及量化、标准化的下床活动流程,保障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患者 首次下床活动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损伤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盖毅文 来炳祺 +2 位作者 成少利 王升儒 吴夏慧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9年第11期2068-2070,共3页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药丙泊酚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丙泊酚静脉注射组(实验组),每组10只,各组均用氯胺酮(1mg/kg)基础麻醉。对照组直接进行手术,实验组加用丙泊酚维持麻醉,同时进...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药丙泊酚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丙泊酚静脉注射组(实验组),每组10只,各组均用氯胺酮(1mg/kg)基础麻醉。对照组直接进行手术,实验组加用丙泊酚维持麻醉,同时进行手术。两组肝脏缺血再灌注后取肺脏灌洗液以及肺组织标本。观察肺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并测定肺组织和肺泡灌洗液NF-κB的含量。结果:丙泊酚用于实验动物维持麻醉,可以有效地降低肺组织以及肺泡灌洗液中NF-κB的含量。结论:丙泊酚对肝缺血再灌后的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肝缺血再灌注 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Ilizarov技术矫治血友病儿童双膝关节重度屈曲畸形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其一 翁习生 +2 位作者 秦泗河 王升儒 邱贵兴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1年第5期422-425,共4页
甲型血友病是一种表现为Ⅷ因子缺乏的X连锁的遗传性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1]。关节积血是严重血友病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其中膝关节受累约占44%[2]。血友病患者关节内反复出血及出血倾向可导致关节腔内积血发生机化,关节间隙狭窄甚... 甲型血友病是一种表现为Ⅷ因子缺乏的X连锁的遗传性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1]。关节积血是严重血友病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其中膝关节受累约占44%[2]。血友病患者关节内反复出血及出血倾向可导致关节腔内积血发生机化,关节间隙狭窄甚至消失,对软骨的侵蚀可导致患者关节面的破坏,进而可导致膝关节严重的屈曲畸形[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 膝关节 屈曲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 被引量:6
19
作者 郑毅全 仉建国 +4 位作者 王升儒 郭建伟 张延斌 杨阳 林莞锋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6年第5期371-375,385,共6页
背景: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需外科手术干预,已有文献报道使用多种外科术式治疗。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Posterior-only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治疗严重脊柱畸形的文献报告中,病例的病因组成混杂,目... 背景: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需外科手术干预,已有文献报道使用多种外科术式治疗。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Posterior-only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治疗严重脊柱畸形的文献报告中,病例的病因组成混杂,目前尚无针对PVCR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的大宗病例报道。目的:探讨PVCR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的疗效、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PVCR治疗的66例严重脊柱侧后凸/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3例,女33例;年龄2-49岁,平均(16.0±2.3)岁;包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36例,先天性脊柱后凸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椎弓根螺钉技术,其中翻修手术8例。10例患者存在椎管内畸形。通过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冠状面和矢状面节段性Cobb角、躯干偏移(Trunk shifl,TS)以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情况,同时记录围手术期以及迟发并发症情况。结果:平均切除椎体(1.5±0.7)个(1~3个),手术时间195~540min,平均(330±44)min;出血量250-3000ml,平均(1171±387)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29个月,平均(55.5±7.4)个月。侧后凸组的冠状面侧凸、矢状面后凸、TS、SVA、胸后凸、腰前凸,和后凸组的矢状面后凸、SVA、胸后凸、腰前凸均得到明显改善。共1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不完全脊髓损伤2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例,近端交界性后凸1例,内固定失败4例,血胸2例,术中硬膜撕裂4例,脑脊液漏l例。结论:PVCR是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段,其矫形效果良好。对于角状畸形而言,常需1个节段以上的脊椎切除。该手术技术要求高,且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尤以断棒的发生率较高,主要与后方结构缺如以及前柱钛笼植骨愈合不充分有关。神经系统并发症仍为最大的挑战。前柱高度的充分恢复和重建、术前椎管内栓系畸形的松解、术中血压的控制、避免同时切断双侧神经根以及术中应用脊髓监测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脊柱侧凸畸形患者超声心动图异常分析:特发性脊柱侧凸与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斌 仉建国 +7 位作者 沈建雄 王以朋 赵宏 赵宇 李书纲 王升儒 吴南 邱贵兴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1期1-4,共4页
背景:脊柱畸形患者可合并有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phy,UCG)结果异常,但文献中缺乏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UCG异常的比较。目的:比较青少年IS患者与CS患者UCG... 背景:脊柱畸形患者可合并有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phy,UCG)结果异常,但文献中缺乏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UCG异常的比较。目的:比较青少年IS患者与CS患者UCG结果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手术治疗的青少年IS与CS患者的UCG结果。结果:共分析452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其中IS患者313例,UCG结果异常99例(31.6%),瓣膜病变为主者84例,非瓣膜病变为主者15例;CS患者139例,UCG结果异常36例(25.9%),瓣膜病变为主者24例,非瓣膜病变为主者12例。IS患者UCG异常发生率与CS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5);瓣膜病变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男性、女性,主弯位于胸弯、腰弯,主弯向左、主弯向右患者,UCG结果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IS患者与CS患者UCG结果异常的发生率相当,瓣膜病变发生率IS患者高于CS患者,性别、主弯位置与方向未影响IS患者与CS患者UCG异常的发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特发性脊柱侧凸 先天性脊柱侧凸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