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肠癌平均风险人群结肠镜筛查间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域玲 李兆申 蔡全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91-94,共4页
及时有效的结肠镜检查及肠镜下息肉摘除术可以使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对于平均风险人群应间隔多长时间再次行结肠镜检查,目前还没有定论。本文就大肠癌平均风险人群结肠镜筛查间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结肠镜 筛查间隔 预防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伟 何晓荣 +2 位作者 王域玲 施新岗 李兆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3-396,401,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受ESD治疗的171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ESD技术特征、术...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受ESD治疗的171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ESD技术特征、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术后复发等指标。结果 171例均顺利完成ESD治疗,平均手术时间65.0min(12~272 min)。术中穿孔5例(2.9%),术后延迟性出血3例(1.8%),术后延迟性穿孔1例(0.6%)。病灶整块切除165例(96.5%),完整切除159例(93.0%)。术后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5例(49.7%),高分化癌70例(40.9%),中分化癌16例(9.4%)。9例(5.3%)因基底部切缘和(或)脉管癌细胞累及追加外科手术。术后2个月食管狭窄37例(21.6%),其中切除范围<1/2周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2.3%(2/86),1/2周~3/4周为30.0%(15/50),>3/4周为45.8%(11/24),全周型为81.8%(9/11)。重度食管狭窄19例(11.1%),均接受扩张治疗,平均扩张1.9次(1~6次),其中12例因扩张效果欠佳行食管金属支架置入术,平均支架置入2.2次(1~6次)。术后平均随访40.4月(24~54个月),复发6例(3.5%),均接受二次内镜治疗。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期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大面积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高,往往需要多次食管扩张或支架置入治疗。术后病理是判断病灶完整切除的重要依据,定期内镜随访是监测病灶残留与复发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早期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查结肠镜阴性人群结直肠肿瘤发生风险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域玲 于恩达 +5 位作者 钱维 杨帆 朱伟 张永镇 李兆申 蔡全才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目的 调查初查结肠镜结果阴性人群再次进行结肠镜检查情况,探讨不同性别、年龄、风险等级人群在不同时间间隔结直肠肿瘤的发生风险.方法 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设计,利用自制调查表对1995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在长海医院初查结肠镜结... 目的 调查初查结肠镜结果阴性人群再次进行结肠镜检查情况,探讨不同性别、年龄、风险等级人群在不同时间间隔结直肠肿瘤的发生风险.方法 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设计,利用自制调查表对1995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在长海医院初查结肠镜结果阴性无症状平均风险人群进行电话随访.调查内容包括初次结肠镜检查以后所有结肠镜检查情况、结直肠癌危险分层相关因素(年龄、性别、吸烟情况、糖尿病病史、绿色蔬菜摄人情况、腌制食品摄人情况、油炸熏制食品摄人情况、白肉摄人情况)等.采用寿命表生存分析法研究不同性别、年龄、风险等级人群发生结直肠肿瘤的累积风险.结果 共纳入455例研究对象,有91例发生息肉病变,24例发生腺瘤病变,9例发生进展期肿瘤病变,初查结肠镜阴性人群5年后结直肠息肉、腺瘤、进展期肿瘤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1.9%、4.2%和2.0%.12年进展期肿瘤的累积发生率为3.9%.男性发生息肉病变的风险高于女性(x2=8.142,P=0.004);年龄≥60岁人群发生息肉病变的风险高于年龄<60岁人群(x2=6.321,P=0.012);高风险组人群发生息肉病变的风险高于低风险组人群(x2=4.082,P=0.043).结论 对于初查结肠镜结果阴性人群,结直肠息肉、腺瘤、进展期肿瘤5年的累积发生率均较低,12年内发生进展期肿瘤的风险也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结肠镜
原文传递
十二指肠非乳头区腺瘤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域玲 高杰 施新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9-152,共4页
十二指肠腺瘤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十二指肠局部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外科手术方式,由于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微创切除此类病变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非乳头区十二指肠腺瘤的诊治作一综述。
关键词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十二指肠非乳头区腺瘤
原文传递
骨桥蛋白在大鼠慢性胰腺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域玲 安薇 +2 位作者 李桂香 朱建伟 蒋斐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51-255,共5页
目的观察骨桥蛋白(OPN)在慢性胰腺炎(CP)大鼠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胰腺纤维化的关系。方法2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P模型组,对照组尾静脉注射无水乙醇及甘油,CP组采用单次尾静脉注射二氯二丁基锡(DBTC)构建C... 目的观察骨桥蛋白(OPN)在慢性胰腺炎(CP)大鼠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胰腺纤维化的关系。方法2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P模型组,对照组尾静脉注射无水乙醇及甘油,CP组采用单次尾静脉注射二氯二丁基锡(DBTC)构建CP模型。术后6周处死大鼠取胰腺组织,常规行病理学检查,采用Sirius-Red染色评估胰腺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胰腺组织OP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的表达,分析OPN表达与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结果CP组死亡3只大鼠,成活的7只大鼠胰腺组织镜下见胰腺小叶间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腺泡细胞空泡样变性坏死,小叶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胰管扩张。Sirius-Red染色显示CP组胰腺小叶间隙内大量鲜红色条索状及网状胶原纤维沉积,而对照组仅在血管及胰管周围有少许纤维沉积,CP组染色面积为(51±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P组7只大鼠中3只胰腺组织OPN强阳性表达,4只阳性表达;对照组10只大鼠中3只胰腺组织OPN弱阳性表达,7只阴性表达,CP组OPN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70,P<0.01),且其表达与Sirius-Red染色面积呈正相关(r=0.790,P<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CP组OPN、α-SMA及ColⅠ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0.70±0.22比0.24±0.11,0.71±0.10比0.06±0.01,2.83±1.42比0.39±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尾静脉单次注射DBTC可成功构建CP大鼠模型,CP大鼠胰腺组织OPN表达明显增加,且与胰腺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慢性 纤维化 骨桥蛋白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