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2024年4月气候概况及极端性分析
1
作者 王娟怀 胡娅敏 +2 位作者 何健 刘尉 郑璟 《广东气象》 2024年第3期1-4,共4页
2024年4月,广东省平均气温创历史4月新高,4月降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但空间分布不均,呈北多南少。月内出现2次冷空气过程,同时先后出现了1981年以来最强的3轮4月份强降水过程,具有强对流明显、暴雨区重叠、累积雨量大、极端性显著的... 2024年4月,广东省平均气温创历史4月新高,4月降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但空间分布不均,呈北多南少。月内出现2次冷空气过程,同时先后出现了1981年以来最强的3轮4月份强降水过程,具有强对流明显、暴雨区重叠、累积雨量大、极端性显著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强降水 极端性 4月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气候态下广东省高温特征及影响
2
作者 王娟怀 胡娅敏 +2 位作者 李芷卉 段海来 郑璟 《广东气象》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基于1951-2021年广东省86个国家站的逐日高温资料,采用常规时序、空间统计等方法对新气候态下广东省高温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年高温日数1951-2021年呈显著增加趋势,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日数增加趋势明显;高温天气主... 基于1951-2021年广东省86个国家站的逐日高温资料,采用常规时序、空间统计等方法对新气候态下广东省高温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年高温日数1951-2021年呈显著增加趋势,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日数增加趋势明显;高温天气主要发生在6-9月,集中在7-8月,其中也包括各地极端最高气温。广东省年平均高温日数呈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并存在3个高值中心;极端最高气温从西北向沿海递减。高温天气对生产生活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如气象敏感性疾病高发,火灾风险加大,农作物产量、质量降低,能源供应压力和用电负荷增加,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高温 气候态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对流性和大尺度降水特征分析
3
作者 杜晖 王娟怀 +1 位作者 黄惺惺 胡娅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2-1474,共13页
华南是中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区域之一。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降水在区域和尺度上已发生较大的变化,干湿季降水的范围在扩大,华南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范围呈显著上升趋势,但不同的降水类型变化及影响并不相同。为进一步了解华南地区不... 华南是中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区域之一。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降水在区域和尺度上已发生较大的变化,干湿季降水的范围在扩大,华南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范围呈显著上升趋势,但不同的降水类型变化及影响并不相同。为进一步了解华南地区不同类型降水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如何响应变化,本文基于ERA5再分析降水资料采用线性相关、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60-2022年华南地区对流性降水和大尺度降水特征。研究表明:(1)华南冬季以大尺度降水为主,其他季节以对流性降水为主。(2)华南对流性降水和大尺度降水在冬季均呈增加趋势,其他季节对流性降水大部分呈减少趋势。冬季华南对流性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存在较为显著的2~4年周期变化;春季对流性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存在由偏多转偏少的年代际特征;在秋季,显著的周期变化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尺度降水周期变化特征除冬季外,其余季节均与对流性降水较为一致。(3)广东和广西4-10月的总降水主要是对流性降水产生(对流性降水占总降水的65%左右),8月占比最多(广东71.8%,广西69.0%);海南前汛期对流性降水占比(5月最高80%以上)明显高于后汛期,即使进入秋冬季,对流性降水占比依然维持在50%左右。(4)海南对流性降水和大尺度降水的日变化强度最强,广西的对流性降水强度最弱。广东、广西和海南的降水最强时段分别发生在13:00(北京时,下同)-17:00、15:00-17:00和14:00-16:00。大尺度降水广东集中在09:00-17:00;广西地区从04:00开始加强,午后开始减弱,最强时段为10:00前后;海南在8月前最强时段为12:00-17:00,9月下旬后最强时段为15:00-16:00。综上分析可见,不同季节不同类型的降水表现特征并不相同,因此今后降水研究中有必要继续考虑不同类型降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性降水 大尺度降水 特征分析 华南 ERA5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空气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娟怀 赵天保 +3 位作者 马玉霞 马盼 杨守懋 王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86-387,共2页
本文应用西安市2009年12月—2012年12月SO2、NO2和PM10等3种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以及同时期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3种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安市污染物在季节变化上表现为冷月高、暖月低的分布特征,... 本文应用西安市2009年12月—2012年12月SO2、NO2和PM10等3种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以及同时期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3种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安市污染物在季节变化上表现为冷月高、暖月低的分布特征,且不同监测点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3种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受多种气象要素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2 NO2 PM10 气象因子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RF2.0的华南前汛期降水订正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娟怀 李清泉 +2 位作者 汪方 杨守懋 胡娅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5-128,共14页
针对我国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2代月动力延伸模式(DERF2.0)结果,利用非参数百分位映射方法将模式预测结果转化为概率预报,并进行概率订正。分别选用交叉建模与独立样本建模两种订正方法,并利用偏差、偏差百分率、... 针对我国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2代月动力延伸模式(DERF2.0)结果,利用非参数百分位映射方法将模式预测结果转化为概率预报,并进行概率订正。分别选用交叉建模与独立样本建模两种订正方法,并利用偏差、偏差百分率、时间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等统计方法检验订正效果。结果表明:订正方法对预报技巧的改善与起报时间无显著相关,且具有误差稳定性,其订正效果受预报误差影响较小;与订正前模式预测降水落区的范围和平均强度相比,订正后结果与观测更接近;按百分位区间统计的不同强度降水订正预报均有明显改进;预测时段的订正效果与回报时段的订正效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分位映射法 概率 订正 稳定性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华南开汛偏早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6
作者 杜晖 温晶 王娟怀 《广东气象》 2024年第3期5-8,共4页
采用合成、相关分析及相关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地区三重La Ni1a背景下2023年华南开汛偏早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特征并与2022年作对比,结果表明:(1)2022和2023年3月广东降水偏多与前冬北太平洋暖海温相关,2022、2023年华南开汛偏早... 采用合成、相关分析及相关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地区三重La Ni1a背景下2023年华南开汛偏早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特征并与2022年作对比,结果表明:(1)2022和2023年3月广东降水偏多与前冬北太平洋暖海温相关,2022、2023年华南开汛偏早分别与前冬中印度洋海岭海域海温、前冬东太平洋海丘的以东海域海温增暖有关。(2)2022和2023年3月850 hPa风场华南沿海均呈现反气旋式分布,华南处于西南到偏南气流中有利水汽输送。两年开汛偏早与冷空气南下有关。(3)2022和2023年3月华南地区局地哈德莱环流在赤道附近北支上升气流加强,北支下沉支减弱且南退,在0°N—20°N范围内为负距平,有利于2022和2023年3月广东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开汛 海温 大气环流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广东“龙舟水”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6
7
作者 王娟怀 杨守懋 +1 位作者 韦智嘉 胡娅敏 《广东气象》 2018年第1期4-8,共5页
利用线性回归、EOF分解等方法对广东省1951—2016年"龙舟水"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龙舟水"期间的大气环流背景和南海夏季风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2005—2016年以来广东的"龙舟水&q... 利用线性回归、EOF分解等方法对广东省1951—2016年"龙舟水"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龙舟水"期间的大气环流背景和南海夏季风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2005—2016年以来广东的"龙舟水"整体呈现出雨量、雨日明显增多,雨强明显增强的新特点;降水偏多年500 h Pa广东高度场偏低,东亚大槽较深,反之偏少年广东高度场偏高,东亚大槽较浅;南海夏季风强度与广东"龙舟水"雨量并不是正相关关系,"龙舟水"偏多(偏少)的多数年份中南海夏季风反而偏弱(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气候变暖 龙舟水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5月广东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娟怀 胡娅敏 杨守懋 《广东气象》 2016年第1期4-7,共4页
利用广东省2015年86个台站的降水观测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5年5月广东省的降水时空特征;并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500 h Pa高度场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提供的130项环流指数对降水场进... 利用广东省2015年86个台站的降水观测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5年5月广东省的降水时空特征;并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500 h Pa高度场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提供的130项环流指数对降水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广东省2015年5月的降水除了雷州半岛、粤东部分地区,其余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异常偏多,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造成该月降水偏多的主要原因是受ENSO信号的影响;5月环流形势由前期的纬向型向经向型的转型,500 h Pa高度场在内蒙古北部、东北上空及日本海地区存在一个正-负-正的偶极子模型,同时配有来自南海充足的水汽条件,从而造成5月降水异常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降水 5月 ENSO信号 环流形势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04号登陆台风“妮妲”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娟怀 李梓贤 +1 位作者 唐力生 杨守懋 《广东气象》 2018年第5期10-14,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2. 5°×2. 5°逐日以及逐6 h再分析资料,对1604号台风"妮妲"登陆广东前后的一些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台风具有"登陆强度强、近海发展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2. 5°×2. 5°逐日以及逐6 h再分析资料,对1604号台风"妮妲"登陆广东前后的一些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台风具有"登陆强度强、近海发展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西太平洋副高强且位置稳定,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南海北部的异常偏暖,南海弱垂直风切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为1604号台风"妮妲"的近海发展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台风“妮妲” 台风特点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2021年华南夏季降水预测成败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娟怀 胡娅敏 +1 位作者 杨守懋 赵亮 《广东气象》 2023年第1期58-62,共5页
基于国内外动力模式和诊断分析,分析了2021年华南夏季降水预测的成功和不足。结果表明:(1)2021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大偏强,水汽输送较弱;西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台风较少,登陆及影响华南的台风偏弱。综合影响导致2021年夏季华南降... 基于国内外动力模式和诊断分析,分析了2021年华南夏季降水预测的成功和不足。结果表明:(1)2021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大偏强,水汽输送较弱;西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台风较少,登陆及影响华南的台风偏弱。综合影响导致2021年夏季华南降水偏少25%以上。(2)2021年华南夏季降水实况与2021年3和4月两次预测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动力模式对副高脊线和西伸脊点位置以及东亚大槽的预报与实况存在较大差异;物理因子诊断分析预测中大部分信号指示2021年华南夏季降水偏多的可能性较大,与实况相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预测 夏季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中国不同季节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董思言 延晓冬 +2 位作者 熊喆 石英 王娟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871-4879,共9页
近几十年中国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较大,在区域气候模拟中尤其需要使用更加准确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于模式原有的USGS和新开发的LUC90两种土地利用/覆盖资料,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拟系统(RIEMS2.0)分别进行连续10a模拟,分析LUC... 近几十年中国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较大,在区域气候模拟中尤其需要使用更加准确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于模式原有的USGS和新开发的LUC90两种土地利用/覆盖资料,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拟系统(RIEMS2.0)分别进行连续10a模拟,分析LUCC对中国不同季节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LUC90资料后,中国及东北、华北、华南夏季平均气温增加,但只有东北模拟与观测值的偏差减小,且通过显著性检验(P<0.01)。中国及东北、华南冬季平均气温增加,并且模拟与观测值的偏差减少。中国及华北和华南对冬季气温年际变率的模拟改善好于夏季。2)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通过影响潜热通量的变化和净吸收辐射通量的变化来影响不同季节气温的变化。冬季净辐射通量变化对气温变化的贡献较夏季大,而夏季潜热通量变化对气温变化的贡献较冬季大。雨养农田转变森林、草地、灌溉农田过程造成通量变化,其对气温变化的影响也存在不同分区季节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数值模拟 气温 地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华南台风强度的前兆信号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娅敏 王永光 +2 位作者 王娟怀 汪明圣 罗晓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78-1286,共9页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登陆华南台风频数减少、强度转弱,这一方面受台风和大尺度环流系统自身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共同影响,另一方面,可能受太平洋年代尺度振荡(PDO)调制。进一步选用年际增量法剔除年代际变化得到,若前冬呈现东部型拉尼...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登陆华南台风频数减少、强度转弱,这一方面受台风和大尺度环流系统自身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共同影响,另一方面,可能受太平洋年代尺度振荡(PDO)调制。进一步选用年际增量法剔除年代际变化得到,若前冬呈现东部型拉尼娜(中部型厄尔尼诺)状态,随后的后汛期120°~130°E越赤道气流偏强(弱),继而是强(弱)辐合带、季风槽偏强偏北(偏弱偏南),有(不)利于台风在华南地区活跃,则对应累计气旋能量指数(ACE)年指数更强(弱),体现了台风、海温、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影响。最后,采用基于年际增量法的主成分回归方法对ACE指数进行建模,结果得到近30年回报相关系数高达0.80,2014和2015年的预报效果与实况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华南 强度 前兆信号 预测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广东气候异常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胡娅敏 李芷卉 +4 位作者 汪明圣 王娟怀 罗晓玲 HAO Quan-cheng WANG Bing 《广东气象》 2017年第4期6-9,14,共5页
从台风、降水(旱涝)和气温(寒冷、冷空气)等角度,对近年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广东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可以得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广东气候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厄尔尼诺年登陆台风频数少于拉尼娜... 从台风、降水(旱涝)和气温(寒冷、冷空气)等角度,对近年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广东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可以得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广东气候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厄尔尼诺年登陆台风频数少于拉尼娜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当年10月份热带气旋频数偏多(少)、生命史偏长(短)、影响时间较长(短)、强度较强(弱),即厄尔尼诺当年及次年台风季偏短,拉尼娜年当年台风季偏长;(2)降水:厄尔尼诺年,广东冬、春、夏季降水明显偏多,拉尼娜年,冬、春降水偏少不明显,但中等及强厄尔尼诺事件以及连续性的厄尔尼诺事件和夏季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广东易发生旱灾;(3)气温、寒潮、冷空气:研究结论不一致。然而即便是厄尔尼诺事件,其不同的分布型、强度和发生时间等也都会对广东气候异常产生不同影响,且具有很强的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台风 降水 气温 述评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0年京津冀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兴山 王娟怀 +2 位作者 赵亮 李猛 包永虎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2年第3期179-186,共8页
利用1960—2020年京津冀83个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京津冀高温热浪日数、频次、有效积温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气候态上,京津冀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有效积温在空间上均呈现南多(强)北少(弱)的分布特征,大值区均... 利用1960—2020年京津冀83个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京津冀高温热浪日数、频次、有效积温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气候态上,京津冀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有效积温在空间上均呈现南多(强)北少(弱)的分布特征,大值区均位于39°N以南。2)京津冀地区高温热浪具有2—5 a显著的短振荡周期,同时也具有“多—少—多—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有效积温均出现了3次突变点,并且第一次和第二次突变较第三次突变明显。3)对比两次高温热浪日数集中偏多期发现,最近一个偏多集中期(1996—2005年)相对于上一个(1960—1972年)表现为北增南减的特征;对比两次偏少集中期发现,最近一个偏少集中期(2006—2020年)相对于上一个(1973—1995年)表现为中南部整体增加的特征,且高温热浪日数大于4 d的影响区域均呈扩大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有效积温 时空特征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分析的城市道路结冰预报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兴山 王娟怀 +3 位作者 叶培龙 桑文军 李猛 包永虎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第11期110-115,共6页
为准确预报冬季道路清扫和喷雾抑尘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道路结冰情况,保障交通运输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构建精度高、实用性强的结冰预报模型。本文利用河北省邯郸1961-2016年国家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要素数据,采用统计分析、Logistic回归... 为准确预报冬季道路清扫和喷雾抑尘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道路结冰情况,保障交通运输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构建精度高、实用性强的结冰预报模型。本文利用河北省邯郸1961-2016年国家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要素数据,采用统计分析、Logistic回归、SVM(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分析邯郸冬季土壤下垫面结冰的气象条件和结冰概率特征,构建邯郸市地面结冰预报模型,并利用2017-2018年当年11月到次年3月的实况数据进行模型检验,显示:1)邯郸市结冰始于当年11月初,结束于次年4月初;临界完全结冰条件为日最低气温≤-1℃或日最低地温≤-5℃,日最低气温≥3℃或日最低地温≥1℃为结冰不发生的条件;2)结冰过渡区域的概率随气温、地温呈S型特征分布。确定性预报中的Lin⁃ear核函数SVM分类器AUC(曲线下面积)达0.982,预报准确率较高;3)在实况检验中结冰概率预报和确定性预报的AUC均接近1,预测效果好,概率性预报略优于确定性预报。这些研究结果可为邯郸市冬季道路清扫和喷雾抑尘作业时间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结冰 回归拟合 预报模型 冬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会市灰霾天气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守懋 王娟怀 +2 位作者 陈晓维 许春林 郑仕友 《广东气象》 2014年第4期34-37,共4页
首先利用四会市气象局观测站1959—2012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四会地区灰霾天气历史情况进行总结,由于2000年以前灰霾判别标准不统一,阈值偏低造成2000年以前灰霾天数记录偏少,故选择2000—2012年13年的灰霾变化特征、变化规律,及其... 首先利用四会市气象局观测站1959—2012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四会地区灰霾天气历史情况进行总结,由于2000年以前灰霾判别标准不统一,阈值偏低造成2000年以前灰霾天数记录偏少,故选择2000—2012年13年的灰霾变化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后四会地区的灰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5年来更加明显;灰霾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呈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特征;绝大多数霾天能见度在5~10 km,为轻微灰霾天气,2007年开始小于5 km的轻度或中度灰霾日数也逐渐增加;连续灰霾天气过程增多,尤其是最近3年,灰霾天气中连续灰霾日已超过1/2,灰霾天气持续时间最长达13 d;灰霾天气受气象要素的影响较显著,较小的风速、较大的相对湿度均有利于霾天气的出现;灰霾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可记录日照长度;近年来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粉尘等大量排放使污染物浓度增大,也可能是灰霾天气频发的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天气 天气变化特征 灰霾天气影响因子 四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04号台风“艾云尼”造成广州市特大暴雨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守懋 王娟怀 +2 位作者 郭腾 王亚楠 郭飞云 《广东气象》 2020年第2期31-35,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 2.5°×2.5°逐6 h再分析资料和广州多普勒雷达资料,对1804号台风"艾云尼"造成广州6月8日特大暴雨降水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6·8"广州特大暴雨呈现...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 2.5°×2.5°逐6 h再分析资料和广州多普勒雷达资料,对1804号台风"艾云尼"造成广州6月8日特大暴雨降水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6·8"广州特大暴雨呈现与地形相关性大的南北带状分布特征;特大暴雨是由"艾云尼"本体对流沿切向发展的较强的螺旋云带产生,前期西南季风的爆发以及南海偏东风的低空急流为特大暴雨的产生提供充足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不稳定能量积聚释放都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条件;暴雨发生时降雨回波列车效应明显,暴雨过程具有雨强、累积雨量较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台风“艾云尼” 特大暴雨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会雾的气候特征及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守懋 王娟怀 +2 位作者 史成 郑仕友 周力群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6年第2期47-51,共5页
利用1959-2013年四会当地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四会雾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四会年平均雾日数总体呈现增加趋势,雾日数总体呈现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的特征;四会雾多出现在夜间及早晨,白天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雾逐渐消散;适... 利用1959-2013年四会当地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四会雾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四会年平均雾日数总体呈现增加趋势,雾日数总体呈现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的特征;四会雾多出现在夜间及早晨,白天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雾逐渐消散;适宜的风速(1-2级)和较高的相对湿度有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雾日大多伴随降水。(2)四会雾主要有两种:辐射雾和平流雾,辐射雾发生时四会受冷高压控制;而平流雾发生时,广东以北存在地面冷高压中心,并伴有弱冷空气持续渗入四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天气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the“2022.06”Extreme Flood in the Beijiang River Basin,China
19
作者 ZHENG Jing WANG Juan-huai YANG Shou-mao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4年第4期444-456,共13页
The occurrence of most major basin-wide floods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PHR).In June 2022,a PHR event that lasted twenty days hit the Beijiang River Basin(BRB)in South China.The record-breaking ... The occurrence of most major basin-wide floods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PHR).In June 2022,a PHR event that lasted twenty days hit the Beijiang River Basin(BRB)in South China.The record-breaking rainfall led to major floods and caused tremendous losses.This study first reviews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ipitation and the flooding process of this PHR event and then analyzes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the event based on the hourly reanalysis data from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RA5).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tablishment and stabilization of mid-to high-latitude blockings provided a favorable background for the“2022.06”PHR event in the BRB.The convergence of water vapor at the low level,the release of unstable energy,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ronger vertical ascending movement provided the necessary dynamic conditions.The vertical circulation of water vapor was much stronger than that of climatology,while the vertical ascending movement was also more active in the BRB.The heavy rainfall belt in the BRB was formed in a region with apparently stronger divergence,which also coincided with regions of higher-than-normal updraft velocity and specific humid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LOOD Beijiang River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nual Frequency of Tropical Cyclones Directly Affecting Guangdong Province:Prediction Based on LSTM-FC 被引量:3
20
作者 HU Ya-min CHEN Yun-zhu +8 位作者 HE Jian LIU Sheng-jun YAN Wen-jie ZHAO Liang WANG Ming-sheng LI Zhi-hui WANG Juan-huai DONG Shao-rou LIU Xin-ru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2年第1期45-56,共12页
Tropical cyclone(TC)annual frequency forecasting is significant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and 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 Tropical cyclone(TC)annual frequency forecasting is significant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and 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V5 data in winter,the TC frequency climatic features and prediction models have been studied.During 1951-2019,353 TCs directly affected Guangdong with an annual average of about 5.1.TCs have experienced an abrupt change from abundance to deficiency in the mid to late 1980 with a slightly decreasing trend and a normal distribution.338 primary precursors are obtained from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egions of SST,sea level pressure,1000hPa air temperature,850hPa specific humidity,500hPa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zonal wind shear in winter.Then those 338 primary factors are reduced into 19 independent predictors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Furthermore,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the 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and the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s and Fully Connected Layers(LSTM-FC)models are constructed relying on the above 19 factors.For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test sets from 2010 to 2019,2011 to 2019 and 2010 to 2019,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s(RMSEs)of MLR,GPR and LSTM-FC between prediction and observations fluctuate within the range of 1.05-2.45,1.00-1.93 and 0.71-0.95 as well as the average absolute errors(AAEs)0.88-1.0,0.75-1.36 and 0.50-0.70,respectively.As for the 2010-2019 experiment,the mean deviations of the three model outputs from the observation are 0.89,0.78 and 0.56,together with the average evaluation scores 82.22,84.44 and 88.89,separately.The prediction skill comparisons unveil that LSTM-FC model has a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MLR and GPR.In conclusion,the deep learning model of LSTM-FC may shed light on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short-term climate prediction about TC frequency.The current research can provide experi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learning in this field and help to achieve further progress of TC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 frequency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 fully connected layers 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