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陕西省安康市黄石滩、八仙镇2份野生桑叶绿体基因组进行PCR扩增,获得matK编码基因及其侧翼序列,扩增长度为1715 bp,ORF长度为1518 bp,2份序列仅存在1处单碱基差异。利用matK序列分析7份桑树(Morus alba L.)之间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对陕西省安康市黄石滩、八仙镇2份野生桑叶绿体基因组进行PCR扩增,获得matK编码基因及其侧翼序列,扩增长度为1715 bp,ORF长度为1518 bp,2份序列仅存在1处单碱基差异。利用matK序列分析7份桑树(Morus alba L.)之间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桑树matK序列相似度较高,仅存在6个单位点碱基差异,定义3种单倍体,单倍型多样度为0.714,核苷酸多样度为0.00132,平均核苷酸差异为2.000。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八仙镇桑树与印度桑(M.indica)、鲁桑(M.multicaulis)的遗传距离最近,黄石滩桑树与蒙桑(M.mongolica)、华桑(M.cathayana)的遗传距离最近。聚类分析将7份桑树聚为1支,且桑树品种之间的进化支长要明显短于其他科属之间的长度,表明桑树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经历较少进化事件。展开更多
为筛选不同用途的桑(Morus alba L.)品种,选取7份栽培桑和5份野生桑种质夏季成熟的叶片,分别测定其12项成分含量,比较栽培桑和野生桑各组分含量间的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对叶质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栽培桑的粗...为筛选不同用途的桑(Morus alba L.)品种,选取7份栽培桑和5份野生桑种质夏季成熟的叶片,分别测定其12项成分含量,比较栽培桑和野生桑各组分含量间的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对叶质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栽培桑的粗蛋白、粗纤维、类黄酮和总酚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桑,粗脂肪、野尻霉素、钙和硒含量显著低于野生桑,而总糖、生物碱、γ-氨基丁酸含量与野生桑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8.37%,以此计算桑叶品质的综合得分,结果显示“908”叶质综合得分最高,其次为广1号、小红皮、黑玉墨斗、伦教408、GM41和“731”,而野生桑主成分得分均为负值;相关性分析表明夏季叶质综合评价指标可简化为粗蛋白、总糖、总酚和粗脂肪含量4项指标。该夏季叶质评价体系模型可为桑树优良品种选育以及桑叶产品加工原料的选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对陕西省安康市黄石滩、八仙镇2份野生桑叶绿体基因组进行PCR扩增,获得matK编码基因及其侧翼序列,扩增长度为1715 bp,ORF长度为1518 bp,2份序列仅存在1处单碱基差异。利用matK序列分析7份桑树(Morus alba L.)之间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桑树matK序列相似度较高,仅存在6个单位点碱基差异,定义3种单倍体,单倍型多样度为0.714,核苷酸多样度为0.00132,平均核苷酸差异为2.000。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八仙镇桑树与印度桑(M.indica)、鲁桑(M.multicaulis)的遗传距离最近,黄石滩桑树与蒙桑(M.mongolica)、华桑(M.cathayana)的遗传距离最近。聚类分析将7份桑树聚为1支,且桑树品种之间的进化支长要明显短于其他科属之间的长度,表明桑树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经历较少进化事件。
文摘为筛选不同用途的桑(Morus alba L.)品种,选取7份栽培桑和5份野生桑种质夏季成熟的叶片,分别测定其12项成分含量,比较栽培桑和野生桑各组分含量间的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对叶质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栽培桑的粗蛋白、粗纤维、类黄酮和总酚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桑,粗脂肪、野尻霉素、钙和硒含量显著低于野生桑,而总糖、生物碱、γ-氨基丁酸含量与野生桑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8.37%,以此计算桑叶品质的综合得分,结果显示“908”叶质综合得分最高,其次为广1号、小红皮、黑玉墨斗、伦教408、GM41和“731”,而野生桑主成分得分均为负值;相关性分析表明夏季叶质综合评价指标可简化为粗蛋白、总糖、总酚和粗脂肪含量4项指标。该夏季叶质评价体系模型可为桑树优良品种选育以及桑叶产品加工原料的选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