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宏基因组来源高活性酯酶的鉴定及其酶学性质表征
1
作者 张颖 董耀 +2 位作者 吕云斌 王绍琛 冯治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28,共7页
土壤中大量的非培养微生物是新酶发现的重要资源。该研究利用功能宏基因组学策略筛选获得高活性酯酶,并对其进行鉴定分析。采用三丁酸甘油酯平板法对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中具有酯酶活性的克隆进行筛选,获得高活性的阳性克隆,通过生... 土壤中大量的非培养微生物是新酶发现的重要资源。该研究利用功能宏基因组学策略筛选获得高活性酯酶,并对其进行鉴定分析。采用三丁酸甘油酯平板法对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中具有酯酶活性的克隆进行筛选,获得高活性的阳性克隆,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生化实验对酯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表征。获得一个比活力高达(3 957±3) U/mg的酯酶AesZF899,该酯酶为不含信号肽的酯酶第四家族胞内酯酶,蛋白大小34 kDa,与来自Afipia sp.P52-10中未表征的α/β水解酶(GenBank登录号为WP_034470467.1)一致性达76.43%。AesZF899的最佳底物为对硝基苯乙酸酯,酶反应的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分别是9.0和40℃。AesZF899在30℃温育8 h后仍可保持初始活性,在35、40℃分别温育7和4 h后仍可保持50%的活性,在反应温度大于80℃后酶活性丧失。终浓度10 mmol/L的Fe3+可以增强酶活性,而终浓度10 mmol/L的Na+、Li+和Mg2+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体积分数为1%二甲基亚砜可以增强酶活性,异戊醇也对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酶 HSL家族 宏基因组 异源表达 高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β-内酰胺酶GOB-54的发现与表征
2
作者 章升霞 王绍琛 +1 位作者 吕云斌 冯治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44-50,共7页
该文旨在从土壤中挖掘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分析耐药机制,做好临床预警,为开发新型β-内酰胺类药物提供信息。利用功能筛选策略,从土壤宏基因组文库中筛选获得阳性克隆,通过亚克隆构建和序列测定,得到耐药基因序列。利用序列... 该文旨在从土壤中挖掘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分析耐药机制,做好临床预警,为开发新型β-内酰胺类药物提供信息。利用功能筛选策略,从土壤宏基因组文库中筛选获得阳性克隆,通过亚克隆构建和序列测定,得到耐药基因序列。利用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分析、三维结构建模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耐药基因进行分析。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估β-内酰胺酶的耐药活性,利用生化实验分析酶水解抗生素的能力。鉴定出一个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基因,与已知的β-内酰胺酶基因最高只有52.30%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命名为gob-54,编码β-内酰胺酶GOB-54。SWISS-MODEL三维建模发现GOB-54与临床来源的GOB-18具有高度相似的结构。动力学参数表明在所测试的β-内酰胺抗生素中,GOB-54对哌拉西林具有最高的亲和力和催化活性,动力学参数Km和Kcat/Km分别为121.82μmol/L和49.15 L/(mmol·s)。该研究利用功能宏基因组学方法挖掘出土壤来源的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基因gob-54,编码广谱β-内酰胺酶GOB-54,为临床上监测和防控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传播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 土壤微生物 功能宏基因组学 抗生素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胚免疫器官组织学发育过程观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绍琛 刘迎春 +2 位作者 高怀涛 陈健舜 鲍恩东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7-61,共5页
通过对孵化至 12~ 2 1日龄鸡胚的免疫器官胸腺、脾及腔上囊进行组织学连续性观察 ,较为详细地描述了鸡胚免疫器官的组织发育过程。观察结果显示 ,胸腺的组织结构发育和形成较早 ,自 12日龄起胸腺就已形成原始的胸腺小叶 ;虽然脾在 12... 通过对孵化至 12~ 2 1日龄鸡胚的免疫器官胸腺、脾及腔上囊进行组织学连续性观察 ,较为详细地描述了鸡胚免疫器官的组织发育过程。观察结果显示 ,胸腺的组织结构发育和形成较早 ,自 12日龄起胸腺就已形成原始的胸腺小叶 ;虽然脾在 12日龄时就已初具轮廓 ,但脾直到 18日龄才开始隐约形成形态可辨的红髓和白髓 ;腔上囊淋巴滤泡自鸡胚发育到 17日龄时即渐趋明显 ,但完整的滤泡皮质和髓质结构在出壳前仍然处于分化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胚 免疫器官 组织学 发育 胸腺 腔上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工家庭与城镇化——一项内蒙古赤峰市的实地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王绍琛 周飞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6,177,共8页
学界对于中西部农民打工群体的研究,在主题上较关注他们在东部大城市的生存处境以及社会融入的诸种困难,指出他们是一批难以在大城市生根落地的"半城市化"人口。本文侧重关注的则是东西部打工农民与他们家乡城镇化的关系,并... 学界对于中西部农民打工群体的研究,在主题上较关注他们在东部大城市的生存处境以及社会融入的诸种困难,指出他们是一批难以在大城市生根落地的"半城市化"人口。本文侧重关注的则是东西部打工农民与他们家乡城镇化的关系,并且十分强调将打工者的个人行为置于家庭的框架内予以考察。根据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诸村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一方面,城镇化打散了农村家庭原有的聚合状态,使其家庭成员在空间上的分工呈现出高度的分散性,这体现了市场经济对于劳动力在地域之间要实现高效分配的强大逻辑;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市场经济的逻辑又深深地镶嵌在打工家庭成员之间浓厚的血缘伦理关系之中。同时也正因为此,他们得以在中西部家乡的城市"返乡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工家庭 城镇化 家庭分工 婚姻 教育 返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巴贝斯虫病的诊治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绍琛 钱存忠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犬巴贝斯虫病 诊断 治疗 临床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米考星、红霉素体外诱导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耐药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绍琛 王桂琴 +1 位作者 吴聪明 沈建忠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9,共3页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替米考星和红霉素对5株临床分离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最小抑菌浓度,并用药物浓度递增法体外诱导App对两种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替米考星和红霉素对App都具有很高的体外抑菌活性;经15代诱导,App对替米考星的...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替米考星和红霉素对5株临床分离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最小抑菌浓度,并用药物浓度递增法体外诱导App对两种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替米考星和红霉素对App都具有很高的体外抑菌活性;经15代诱导,App对替米考星的最高耐受浓度没发生明显变化,而对红霉素的最高耐受浓度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表明App对替米考星不易产生耐药,而对红霉素可缓慢产生耐药。试验结果提示替米考星是治疗App感染的理想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替米考星 红霉素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喹诺对几种常见动物病原菌的体外抗菌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绍琛 刘金凤 +1 位作者 廖建维 吴聪明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28,共3页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国产头孢喹诺对5种常见动物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与头孢噻呋、氨苄西林及环丙沙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头孢喹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2μg/mL,抗菌活性强于其他3种药物;对大肠杆菌的MIC≤0.031...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国产头孢喹诺对5种常见动物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与头孢噻呋、氨苄西林及环丙沙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头孢喹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2μg/mL,抗菌活性强于其他3种药物;对大肠杆菌的MIC≤0.031—0.25μg/mL,抗菌活性与环丙沙星相近,高于头孢噻呋和氨苄西林;对链球菌的MIC≤0.031—1μg/mL,抗菌活性与头孢噻呋和氨苄西林相近,高于环丙沙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以及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分别≤0.031—0.5μg/mL和≤0.031μg/mL,抗菌活性与头孢噻呋和环丙沙星相近,强于氨苄西林。结果表明头孢喹诺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具有强大的体外抗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喹诺 体外抗菌活性 最小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祠堂与祖厝:“晋江精神”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渊源 被引量:14
8
作者 焦长权 周飞舟 +1 位作者 王绍琛 庄家炽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27,247,共7页
文章通过对文化伦理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讨论,分析了"晋江精神"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渊源,认为其的源头可追溯至"仁""义"为基本德性的儒家伦理,在历史基础上形成了以"亲亲"和"尊尊"为... 文章通过对文化伦理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讨论,分析了"晋江精神"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渊源,认为其的源头可追溯至"仁""义"为基本德性的儒家伦理,在历史基础上形成了以"亲亲"和"尊尊"为核心的行动原则,在现实层面上则表现为以祠堂、祖厝为载体的尊祖敬宗活动,这些活动背后蕴育着以合作、诚信、仁爱为中心的精神理念,并对晋江的经济成功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江精神 宗族祠堂 历史建筑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乳房炎病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12
9
作者 夏胜超 吴聪明 +2 位作者 王绍琛 刘金凤 沈建忠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奶牛乳房炎 毒素基因 分子检测 病例 产品质量安全 呼和浩特地区 流行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弓形虫病的诊治
10
作者 王绍琛 《福建畜牧兽医》 2004年第5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弓形虫病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实验室诊断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动物病原菌对替米考星耐药性的体外诱导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聪明 王建国 +2 位作者 王绍琛 柳焜耀 沈建忠 《中国兽药杂志》 2007年第11期12-16,共5页
在测定替米考星对鸡毒支原体、多杀巴氏杆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基础上,采用药物浓度递增法体外诱导3种病原菌对替米考星的耐药性。结果鸡毒支原体经9次传代对替米考星产生了高水平耐药,多杀巴氏杆菌经7~9次传代对替... 在测定替米考星对鸡毒支原体、多杀巴氏杆菌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基础上,采用药物浓度递增法体外诱导3种病原菌对替米考星的耐药性。结果鸡毒支原体经9次传代对替米考星产生了高水平耐药,多杀巴氏杆菌经7~9次传代对替米考星产生了高水平耐药,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经14次传代对替米考星的耐受浓度未发生明显变化;鸡毒支原体和多杀巴氏杆菌替米考星诱导耐药株对红霉素、阿奇霉素、泰乐菌素、吉他霉素和林可霉素表现交叉耐药。研究结果提示,替米考星较易诱导鸡毒支原体和多杀巴氏杆菌产生耐药性,兽医临床应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毒支原体 多杀巴氏杆菌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替米考星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宏基因组来源新型四环素破坏酶基因tet(64)的表达及功能鉴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荣宇凤 王绍琛 +3 位作者 卫林 高月皎 吕云斌 冯治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7-395,共9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土壤宏基因组来源的新型四环素破坏酶Tet(64)的耐药机制并分析tet(64)的基因环境,为tet(64)基因的传播及抗生素和佐剂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利用体外生化反应验证Tet(64)降解四环素的功能,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土壤宏基因组来源的新型四环素破坏酶Tet(64)的耐药机制并分析tet(64)的基因环境,为tet(64)基因的传播及抗生素和佐剂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利用体外生化反应验证Tet(64)降解四环素的功能,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降解产物,结合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构建、分子对接等生物信息学方法推测Tet(64)中与四环素结合的重要氨基酸残基,解析Tet(64)的耐药机制和tet(64)基因的水平转移风险。[结果]MQ776克隆的序列分析发现tet(64)上游存在IS1插入序列,暗示tet(64)基因具有潜在的水平转移风险。Tet(64)属于黄素依赖型单加氧酶,与首次发现的四环素破坏酶Tet(X)仅有18.93%的序列一致性,与最近发现的一系列土壤来源四环素破坏酶Tet(47)—Tet(56)也只有70%左右的序列一致性。SWISS-MODEL三维建模发现Tet(64)与土壤来源的Tet(50)具有相似的结构,包含1个四环素结合域、1个FAD结合域以及连接上述2个结构域的2个α-螺旋。体外生化试验发现Tet(64)降解四环素后产生了2个特异产物,m/z均为461.0,与Tet(X)催化产物一致。推测反应中四环素C11a位点被羟基化,破坏了C11和C12组成的β-二酮区域,导致四环素不能螯合镁离子而失去抗菌活性。[结论]鉴定了土壤来源的新型四环素破坏酶Tet(64)的四环素降解功能,初步解析了Tet(64)的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破坏酶 生化分析 耐药机制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地震波CT反演技术预测冲击地压危险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边戈 李煜 +2 位作者 王绍琛 何俊江 高红兵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4期177-181,共5页
为预防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亭南煤矿基于PASAT-M型CT微震探测系统,采用主动CT反演技术对309工作面未开采区域进行原位探测。根据探测结果,结合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进行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的预测,以指导后续卸压防冲工作。此次探测区内煤... 为预防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亭南煤矿基于PASAT-M型CT微震探测系统,采用主动CT反演技术对309工作面未开采区域进行原位探测。根据探测结果,结合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进行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的预测,以指导后续卸压防冲工作。此次探测区内煤岩层总体处于中等冲击危险等级;采用综合考虑地震波波速异常系数和地震波波速梯度系数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进行预测,结果与现场实际基本一致。主动地震波CT反演技术与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结合,可以有效探测回采区域内潜在冲击危险区,为下一阶段卸压防冲措施提供精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地震波 冲击危险性评价 CT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局与突破:城乡融合发展中小城镇问题再探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绍琛 周飞舟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当前小城镇发展面临的困局,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对立所造成的历史现象,表现为小城镇在城乡体系中位置的失衡和发展着力点的塌落,而这一问题又与我国无论是城镇化还是农村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障碍互为因果。城乡关系在新时期由对立到融合... 当前小城镇发展面临的困局,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对立所造成的历史现象,表现为小城镇在城乡体系中位置的失衡和发展着力点的塌落,而这一问题又与我国无论是城镇化还是农村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障碍互为因果。城乡关系在新时期由对立到融合的转变,应该给予小城镇发展以契机,以使得其在城乡发展体系中既能充分起到衔接和过渡作用,又能自成一类。三产融合发展为探索小城镇在新形势下的未来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基本设想。这一思路的落实依赖区域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有待于土地城镇化作为旧有的发展模式真正成为过去,并且农村得以全面振兴,其中既蕴藏有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又有足以引导塑造未来文明聚落形态的重要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小城镇 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 三产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之以为治--以《牧鉴》为个案的社会学研究
15
作者 王绍琛 《社会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36,M0005,M0006,共25页
有关传统型权威在传统中国地方治理实践中的基本性格,既有研究尚未在士人心性与治理实践之间搭建根本桥梁。本文通过对《牧鉴》兼及“儒先议论”及“经传之言”的编排方式与内容考察发现,《牧鉴》作为“官箴书”的一种,带有鲜明的理学... 有关传统型权威在传统中国地方治理实践中的基本性格,既有研究尚未在士人心性与治理实践之间搭建根本桥梁。本文通过对《牧鉴》兼及“儒先议论”及“经传之言”的编排方式与内容考察发现,《牧鉴》作为“官箴书”的一种,带有鲜明的理学色彩。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针对《牧鉴》所引人物事例展开分析,认为州县官作为传统型权威的代表,在其治理实践中必然展现出“教者”“父母之官”及“能吏”三种不同又统一的形象。本文将这种传统治理理想型独特的处理经术与治术关系的方式概括为“仁之以为治”。最后,本文指出《牧鉴》在现代世界必然遭遇的内在价值困境及仍然具备的超越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鉴》 传统治理者 理学 “仁之以为治”
原文传递
新官上任:清代地方政治秩序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绍琛 《社会发展研究》 2014年第2期170-207,共38页
清代州县官莅任他乡会遭遇两种结构性困境:一是清代文官回避制度限制下,"外乡人"融入地方政治秩序的困难;二是八股取士的选官制度限制下,"外行人"参与地方治理的实务性知识匮乏的困难。为了还原对地方政治秩序更真... 清代州县官莅任他乡会遭遇两种结构性困境:一是清代文官回避制度限制下,"外乡人"融入地方政治秩序的困难;二是八股取士的选官制度限制下,"外行人"参与地方治理的实务性知识匮乏的困难。为了还原对地方政治秩序更真切、丰富和贴近历史意见的理解,本文着力描述清代州县官莅任他乡的程序,关注州县官莅任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应对这些困难所采取的办法,力图揭示导致州县官采取这些办法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同时探究这些结构性因素与地方政治具体形态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认为,站在理想型意义上的、具有饱满儒家人格的州县官的角度,来看待、理解其所应对的困难及所采取的种种办法,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些办法对他们为政理念的浸润。因此,本文是在传统政治的框架之内考察地方政治秩序的一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官上任 外乡人 外行人 为政理念 地方政治秩序
原文传递
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335
17
作者 周飞舟 王绍琛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83,203,共18页
在"统筹城乡"模式带动的城镇化进程中,成都市以政府主导、资本介入的方式推动了农民集中居住("农民上楼")与农业的规模经营("资本下乡"),不但改变了"三农"的面貌,也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在"统筹城乡"模式带动的城镇化进程中,成都市以政府主导、资本介入的方式推动了农民集中居住("农民上楼")与农业的规模经营("资本下乡"),不但改变了"三农"的面貌,也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将这种模式放到中央与地方、国家与农民、政府与企业这三对彼此联系的关系结构中进行考察,并将其与中国正在经历的高速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可以看到政府、资本、农民在这个过程中的得失损益和当前以"土地经营"为中心的城镇化模式的问题所在,以及转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历史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城乡统筹 农民集中居住 国家与农民关系
原文传递
土壤微生物中新型β-葡萄糖苷酶的挖掘与鉴定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霏 王绍琛 +1 位作者 曹明明 冯治洋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80,共10页
【背景】通过培养微生物来获得新β-葡萄糖苷酶因只有少部分微生物可以被培养而受到限制,但宏基因组学技术可以挖掘非培养微生物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资源。【目的】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挖掘土壤微生物来源的新型β-葡萄糖苷酶,并对其酶... 【背景】通过培养微生物来获得新β-葡萄糖苷酶因只有少部分微生物可以被培养而受到限制,但宏基因组学技术可以挖掘非培养微生物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资源。【目的】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挖掘土壤微生物来源的新型β-葡萄糖苷酶,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构建土壤微生物的宏基因组文库,利用七叶苷平板显色法对所构建的文库进行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并对阳性克隆所含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进行异源表达和生物化学特性分析。【结果】通过筛选文库中的62万个克隆,获得一个具有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克隆,其插入片段中包含一个2 301 bp的ORF(YNBG3),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其属于β-葡萄糖苷酶第三家族。对YNBG3酶的生化分析确定其最佳反应温度为53°C,最适p H为5.2,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对一定浓度范围内的DMSO、丙酮、乙醇等有机试剂有较好的耐受性,EDTA和尿素可增加该酶的活性。【结论】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获得了一个有较好热稳定性及耐受一定浓度有机试剂和尿素的新β-葡萄糖苷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学 功能性筛选 Β-葡萄糖苷酶 酶学性质
原文传递
基于序列筛选发掘宏基因组文库中的新颖卤化酶基因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冬寒 曹明明 +3 位作者 李延清 王绍琛 郝鹏 冯治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01-1306,共6页
绝大部分微生物的不可培养性使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受到了限制,而宏基因组学策略为研究土壤中的不可培养微生物提供了途径.天然卤化物具有抗菌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等生物活性,卤化酶在催化化合物的卤化过程中,对化合物活性产生重要影响,而以... 绝大部分微生物的不可培养性使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受到了限制,而宏基因组学策略为研究土壤中的不可培养微生物提供了途径.天然卤化物具有抗菌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等生物活性,卤化酶在催化化合物的卤化过程中,对化合物活性产生重要影响,而以卤化酶基因为探针,可以发现与之偶联的天然生物合成基因簇,为卤化物的发现提供基础.利用卤化酶基因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筛选土壤宏基因组文库获得卤化酶阳性克隆,并对获得的卤化酶基因间的进化及其与天然产物合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同源序列筛选获得了65个卤化酶阳性克隆,序列同源分析表明约85%的阳性克隆中的卤化酶基因序列与已知卤化酶的相似性低,所获卤化酶基因具有较好的新颖性和多样性.而对所获克隆中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分析表明其中一个克隆中同时存在聚酮合酶基因与卤化酶基因,其可能与卤代I型聚酮合成相关.本研究基于序列筛选的方法,从宏基因组文库中发现了新的卤化酶基因和聚酮合酶基因,为进一步发现新颖的天然卤化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及天然卤化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学 序列筛选 土壤微生物 卤化酶基因 天然卤化物
原文传递
土壤宏基因组文库来源酯酶的鉴定与表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云娣 曹明明 +5 位作者 顾昕琪 郑林格 龙伊迪 蔡栋梁 王绍琛 冯治洋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55-1262,共8页
【目的】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挖掘土壤微生物来源的新型酯酶。【方法】构建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利用三丁酸甘油酯平板法对所构建的文库进行筛选,并对阳性克隆中鉴定出的酯酶基因进行异源表达和生物化学特性分析。【结果】通过筛选文... 【目的】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挖掘土壤微生物来源的新型酯酶。【方法】构建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利用三丁酸甘油酯平板法对所构建的文库进行筛选,并对阳性克隆中鉴定出的酯酶基因进行异源表达和生物化学特性分析。【结果】通过筛选文库中的12万个克隆,获得了一个阳性克隆,对克隆中的DNA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发现了一个可能的酯酶基因,通过研究其表达产物,确定其最适pH为9.0,最适反应温度为56°C,在90°C下仍可保持20%的酶活性;能专一性水解短链脂类,对长链脂类无水解作用;对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有机试剂如二甲基亚砜、甲醇、乙醇有较好的耐受性,尤其当二甲基亚砜含量为10%(体积比)时,相对酶活可提高44%。【结论】不依赖于微生物可培养性的宏基因组学技术可以发现新的活性酶,本研究获得的对高温、有机试剂有较好耐受性的酯酶ESTYN1具有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学 酯酶 功能性筛选 土壤微生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