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1
作者 徐磊 赵兰浩 +2 位作者 陈玫 甘磊 李晓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25年第6期145-148,共4页
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通过全面梳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通过多维递进层次分析,构建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确定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涉及的核心要素... 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通过全面梳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通过多维递进层次分析,构建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确定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涉及的核心要素及其内在逻辑,结合调查研究和专家咨询,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为实现多维度协同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可持续科学评价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可为相关院校水利水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 课程思政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的岩土材料破坏准则
2
作者 张宏伟 丰土根 +3 位作者 沈振中 徐力群 甘磊 张箭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1,共11页
为了精确地描述岩土材料的Mohr圆包络线,首先,构建了分数阶微积分破坏准则,阐明了其参数含义,推导了其在三轴面和子午面上的表达形式;其次,分析了在Mohr圆应力平面、三轴面和子午面上分数阶微分阶数和分数阶微分值对分数阶微积分破坏准... 为了精确地描述岩土材料的Mohr圆包络线,首先,构建了分数阶微积分破坏准则,阐明了其参数含义,推导了其在三轴面和子午面上的表达形式;其次,分析了在Mohr圆应力平面、三轴面和子午面上分数阶微分阶数和分数阶微分值对分数阶微积分破坏准则Mohr圆包络线的影响;最后,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破坏准则,研究了超固结黏土剪切强度、干湿循环下砂泥岩混合料的三轴剪切强度及岩石的剪切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分数阶微积分破坏准则认为破坏面上剪应力对正应力的分数阶微分为常数,分数阶微分阶数反映了Mohr圆包络线的非线性演化,其范围为[0.5,1.0];当阶数等于1时,分数阶微积分破坏准则为线性Mohr-Coulomb准则;当阶数为(0.5,1.0),它为一种非线性幂函数准则,且阶数越接近0.5,Mohr圆包络线的非线演化越明显。分数阶微积分破坏准则表明了岩土材料破坏面上剪应力与正应力的微分关系,较好地描述了岩土材料Mohr圆包络线的演化。分数阶微积分破坏准则可以表征岩土材料的非线性强度,丰富了岩土材料破坏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坏准则 Mohr圆包络线 岩土材料 分数阶微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山混凝土面板坝面板失效和临时度汛条件下三维渗流特性
3
作者 岳潇 陈德文 +2 位作者 黄馨怡 甘磊 沈振中 《人民珠江》 2025年第3期39-45,共7页
混凝土面板和接缝止水是面板堆石坝坝体主要防渗结构,面板开裂或止水失效会显著影响裂缝或失效部位局部范围渗流场分布,影响大坝正常服役性能。为探究面板局部开裂和止水结构失效引起的渗流安全问题,设计不同面板开裂和止水失效位置,建... 混凝土面板和接缝止水是面板堆石坝坝体主要防渗结构,面板开裂或止水失效会显著影响裂缝或失效部位局部范围渗流场分布,影响大坝正常服役性能。为探究面板局部开裂和止水结构失效引起的渗流安全问题,设计不同面板开裂和止水失效位置,建立铅山抽蓄电站混凝土面板坝三维渗流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其渗流位势分布、渗透坡降和渗透流量演化规律,探明面板开裂和止水失效的影响,并开展临时度汛条件下垫层料渗透系数敏感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面板止水结构失效、开裂位置降低,通过面板渗透流量增大。临时度汛条件下,随垫层渗透系数增大,垫层最大平均渗透坡降减小。垫层渗透系数从1.0×10^(-5)m/s增大至5.0×10^(-5)m/s时,垫层最大平均渗透坡降减小了1.94。建议垫层渗透系数宜大于5.0×10^(-5)m/s,可提高临时度汛条件下垫层渗透稳定安全。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抽蓄电站面板堆石坝防渗体系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面板坝 面板失效 临时度汛 渗流分析 铅山抽蓄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结构地基对防渗墙渗透溶蚀演化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甘磊 刘源 +1 位作者 沈振中 徐力群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7-301,310,共16页
深厚覆盖层地基渗透性能和厚度变化会影响坝基渗流场的分布,进而改变坝基防渗墙溶蚀演化进程。为研究多元结构地基变化对防渗墙渗透溶蚀的影响机制,结合流体力学、化学动力学理论和对流-扩散方程,提出覆盖层地基混凝土防渗墙渗透溶蚀耦... 深厚覆盖层地基渗透性能和厚度变化会影响坝基渗流场的分布,进而改变坝基防渗墙溶蚀演化进程。为研究多元结构地基变化对防渗墙渗透溶蚀的影响机制,结合流体力学、化学动力学理论和对流-扩散方程,提出覆盖层地基混凝土防渗墙渗透溶蚀耦合分析模型,研究强透水层、弱透水层和第三透水层厚度及渗透系数对防渗墙中钙离子浓度、孔隙率和渗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服役年份增长,防渗墙钙离子浓度表现为先快速增长至峰值,随后不断下降的趋势,孔隙率和渗透系数呈指数型增长变化规律,大坝总渗透流量不断增大;各影响因素中,弱透水层渗透系数对防渗墙钙离子浓度、孔隙率和大坝总渗流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强透水层厚度及其渗透系数;各工况下混凝土防渗墙使用年限为38.46~44.00年。研究成果可为深厚覆盖层多元结构地基上的土石坝工程的长效服役性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结构地基 混凝土防渗墙 渗透溶蚀 孔隙率 渗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龙2井区含蜡原油结蜡微观机理及预测模型
5
作者 甘磊 林铁军 +3 位作者 李建 陈昆 杨洪 尼戈热·居拉提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44-1450,共7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含蜡原油结蜡的微观机理,通过实例优选了结蜡预测模型,根据含水率对结蜡量的影响对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并提出考虑原有结蜡厚度对后续结蜡影响的计算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初始蜡分子先在原油中分散,后在非晶细胞...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含蜡原油结蜡的微观机理,通过实例优选了结蜡预测模型,根据含水率对结蜡量的影响对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并提出考虑原有结蜡厚度对后续结蜡影响的计算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初始蜡分子先在原油中分散,后在非晶细胞盒子中聚集形成蜡晶,随着温度升高径向分布函数峰值降低,蜡分子分布从紧密聚集向分散转变;修正后的结蜡预测模型计算误差仅为4%,随着含水率的增高结蜡厚度减小,随生产时间的延长结蜡厚度增加缓慢。修正后的结蜡预测模型能准确预测金龙2井区清蜡周期,可为现场清防蜡工艺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油井 结蜡 分子动力学 微观机理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L-53(Fe、Al)/PSf共混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
作者 张梅 李博 +2 位作者 甘磊 尤涵博 赵维雪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194,共5页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双金属有机框架MIL-53(Fe、Al)亲水性材料,与聚砜(PSf)共混并通过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MIL-53(Fe、Al)/PSf共混膜。探究了MIL-53(Fe、Al)的添加质量分数对共混膜的结构和亲水性、渗透性、截留性以及抗污染性能的影响...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双金属有机框架MIL-53(Fe、Al)亲水性材料,与聚砜(PSf)共混并通过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MIL-53(Fe、Al)/PSf共混膜。探究了MIL-53(Fe、Al)的添加质量分数对共混膜的结构和亲水性、渗透性、截留性以及抗污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IL-53(Fe、Al)的添加质量分数为0.3%时,与原膜相比,水接触角降低了28.81°,达到54.78°;纯水通量提高了10.21倍,达到179.15 L/(m^(2)·h·bar)。MIL-53(Fe、Al)的加入,显著提高了PSf超滤膜的亲水性和抗污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有机框架 聚砜 共混膜 亲水性 抗污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驱动的金属疲劳寿命模型研究进展
7
作者 甘磊 吴昊 仲政 《力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79,共50页
金属疲劳寿命模型是开展工程结构完整性和可靠性评估的基础.传统的知识驱动模型关注疲劳机理和数理逻辑,一般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并且可高度概括疲劳失效过程.然而,随着对结构安全性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及新兴工程材料的不断涌现,传统模型... 金属疲劳寿命模型是开展工程结构完整性和可靠性评估的基础.传统的知识驱动模型关注疲劳机理和数理逻辑,一般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并且可高度概括疲劳失效过程.然而,随着对结构安全性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及新兴工程材料的不断涌现,传统模型在预测能力、应用场景、工程适用性等方面都逐渐显现出局限性.近年来,由人工智能赋能的数据驱动模型在金属疲劳寿命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正逐步应用于解决包括单轴疲劳、多轴疲劳、变幅疲劳在内的各类经典疲劳问题.数据驱动模型能够在最小化人因误差的情况下,从多变量作用中解析出对疲劳寿命的最优显\隐式表达,可揭示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失效规律,已然成为领域内新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当前数据驱动模型在金属疲劳寿命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总结了纯数据驱动模型的一般应用流程及其应用现状,其次归纳了各类知识-数据混合驱动模型的实现方式及应用优势,最后对未来潜在研究方向及挑战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寿命预测 金属 数据驱动模型 知识-数据混合驱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遂川县50MW光伏发电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8
作者 甘磊 《广西水利水电》 2025年第1期107-110,共4页
为防治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扰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以遂川县50MW二期工程为例,梳理光伏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该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危害。以分区防治的方法,详细阐述了该项目发电场防治区、升压站防治区、集电线路防治区、交... 为防治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扰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以遂川县50MW二期工程为例,梳理光伏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该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危害。以分区防治的方法,详细阐述了该项目发电场防治区、升压站防治区、集电线路防治区、交通道路防治区、施工临时场地防治区的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并总结了该类项目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 遂川县50MW光伏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时代中学英语教学变革研究
9
作者 甘磊 《求知导刊》 2024年第13期77-79,共3页
在智能化时代,社会生活与生产力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风暴。相比之下,教育领域的变化虽有所体现,但相对温和。尽管教育界已表现出对信息技术的部分接纳,但实质上,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面对教育智能化大背... 在智能化时代,社会生活与生产力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风暴。相比之下,教育领域的变化虽有所体现,但相对温和。尽管教育界已表现出对信息技术的部分接纳,但实质上,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面对教育智能化大背景,聚焦于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教学策略以及学校管理体制等方面,针对现状提出一系列创新性变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中学英语 教学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DAR-IMU的动态场景点云建图方法
10
作者 李维刚 甘磊 王永强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6,共12页
针对在城市道路等动态场景下构建点云地图时易受到动态物体干扰,导致建图精度和准确性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雷达(LiDAR)与惯性测量单元(IMU)的动态场景点云地图构建方法。利用基于索引的八叉树体素结构来提高局部感知地图(loca... 针对在城市道路等动态场景下构建点云地图时易受到动态物体干扰,导致建图精度和准确性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雷达(LiDAR)与惯性测量单元(IMU)的动态场景点云地图构建方法。利用基于索引的八叉树体素结构来提高局部感知地图(local perception map,LP-Map)的增量更新和近邻搜索效率;通过地面分割、聚类和动态分数计算的方法对点云进行处理,实时地识别出动态目标点云;利用区域增长方法剔除LP-Map中的动态物体行驶轨迹。实验结果证明,所提方法在建图层面能有效识别并剔除场景中的动态目标,同时具备出色的计算速度和实时性能,为动态场景下实时地构建精确点云地图提供了可靠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惯性测量单元 点云地图构建 动态场景 局部感知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坝基防渗体渗透溶蚀效应的特高土心墙堆石坝服役年限可靠性分析
11
作者 赵邵峰 徐力群 +3 位作者 张宏伟 沈振中 刘得潭 甘磊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91-1403,1416,共14页
特高土心墙堆石坝坝基防渗体非均质特征显著,影响渗透溶蚀效应下长期服役性能的准确评估。本文基于KL展开法离散了水泥基材料参数随机场,构建了水泥基材料渗流-溶蚀耦合随机模型,利用神经网络,建立了随机场与服役年限的映射关系,发展了... 特高土心墙堆石坝坝基防渗体非均质特征显著,影响渗透溶蚀效应下长期服役性能的准确评估。本文基于KL展开法离散了水泥基材料参数随机场,构建了水泥基材料渗流-溶蚀耦合随机模型,利用神经网络,建立了随机场与服役年限的映射关系,发展了服役年限可靠性分析方法。以长河坝工程为背景,研究了坝基防渗体渗透系数、孔隙率和固相钙浓度为随机场情况下特高土心墙堆石坝的渗流与溶蚀特征,并对特高土心墙堆石坝服役年限进行了可靠性分析。渗透溶蚀效应会增大坝基防渗体渗透系数的空间变异性;坝基防渗体渗透系数、孔隙率和固相钙浓度为随机场情况下坝体与坝基总单宽渗流量是均质情况下的0.87~1.19倍;坝基防渗体95%保证率的服役年限为63.4 a;降低主防渗帷幕区与固结灌浆区渗透系数均值、减小固结灌浆区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是延长服役年限较为有效的方法。特高土心墙堆石坝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过程中应重视渗透溶蚀效应下坝基防渗体的空间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土心墙堆石坝 空间变异性 渗流-溶蚀耦合随机模型 可靠性分析 服役年限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体抗拉强度试验研究方法的综述
12
作者 孙一清 沈振中 +2 位作者 徐力群 张宏伟 甘磊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4-1144,共21页
土体抗拉强度比抗压和抗剪强度数值更小,因此时常被忽略,造成理论及试验的落后。文中系统归纳了土体抗拉强度的间接和直接方法,对比分析了现有试验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1)土体抗拉强度的单轴拉伸方法按照力的加载方向可以分为垂直法... 土体抗拉强度比抗压和抗剪强度数值更小,因此时常被忽略,造成理论及试验的落后。文中系统归纳了土体抗拉强度的间接和直接方法,对比分析了现有试验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1)土体抗拉强度的单轴拉伸方法按照力的加载方向可以分为垂直法和水平法,而垂直法中土样破坏前上半部分的重量会影响试验的准确性;(2)常用的土样固定方式有粘结、锚固、摩擦力和夹持,它们各有优势,但夹持较前三者更便捷和可操作。最后,提出水平单轴拉伸试验的后续仍需优化的问题。如制样脱模中土样的损耗、土样受拉段应力分布差,无法适用于大骨料砾质土、土样固定方式繁琐、土样与平台间的摩擦力难以消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拉强度 间接法 直接法 三轴拉伸试验 单轴拉伸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土氧化物示踪法探究冻融循环对黑土团聚体周转的影响
13
作者 刘雅俊 刘帅 +2 位作者 甘磊 张中彬 彭新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4-977,共14页
为区分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破碎过程,阐明冻融循环对黑土土壤结构的影响,本文利用稀土氧化物(REOs)示踪技术,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究不同初始含水量(50%田间持水量(T50)vs.100%田间持水量(T100))和冻融循环次数(0次、3次、6次、12次和20次)... 为区分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破碎过程,阐明冻融循环对黑土土壤结构的影响,本文利用稀土氧化物(REOs)示踪技术,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究不同初始含水量(50%田间持水量(T50)vs.100%田间持水量(T100))和冻融循环次数(0次、3次、6次、12次和20次)对团聚体粒径分布、平均质量直径(MWD)以及团聚体周转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初始含水量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MWD、>0.25mm和<0.053mm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0.25~0.053mm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5)。6次冻融循环后,T50处理下的MWD显著高于T100处理(P<0.05),5~2mm和<0.25mm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差异。除5~2mm团聚体外,冻融循环处理下,相邻粒级团聚体之间周转更为激烈。在同一冻融循环次数下,5~2 mm团聚体向0.25~0.053 mm团聚体的破碎量在T100处理下显著高于T50处理(P<0.05)。冻融循环促进了>0.25 mm团聚体的破碎和<0.053mm团聚体的团聚,表现为0.25~0.053mm团聚体的累积。冻融循环过程中,MWD与各粒径团聚体相对形成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其相对破碎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周转时间显著增加(P<0.05)。同一冻融循环次数下,>0.25mm团聚体的周转时间高于<0.25mm团聚体,T100处理下的团聚体周转时间显著高于T50处理(P<0.05)。综上所述,冻融循环次数和土壤初始含水量通过影响团聚体形成和破碎过程改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冻融循环下黑土土壤结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团聚体周转 黑土 稀土氧化物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甘蔗粉垄与旋耕耕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特征变化
14
作者 张硕 王松 +4 位作者 张钰 张红霞 韦本辉 黄金生 甘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1-229,共9页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甘蔗地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为粉垄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经过3年粉垄20 cm耕作(F_(20))和旋耕20 cm耕作(X_(20))处理的两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甘蔗地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为粉垄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经过3年粉垄20 cm耕作(F_(20))和旋耕20 cm耕作(X_(20))处理的两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并结合ImageJ等软件来获取土壤孔隙分布二维和三维特征的参数指标,并对土壤孔隙结构进行了三维重构可视化。[结果]两种耕作处理下均会对土壤二维和三维孔隙数量产生影响,呈现较小孔隙高于较大孔隙的情况。F_(20)处理在二维及三维孔隙数量形成上要低于X_(20)处理,但前者整体圆度均高于后者。F_(20)处理整体上土壤孔隙面密度远低于X_(20)处理,但相同土层深度下前者土壤孔隙复杂度要高于后者。F_(20)处理的孔隙度和紧实度均值(2.08%,25.22)低于X_(20)处理均值(4.71%,27.23)(p<0.05),但前者比表面积均值(2.62 mm^(-1))高于X_(20)处理均值(2.50 mm^(-1))(p<0.05)。两种处理下连通度均值无明显差异,但F_(20)处理的弯曲度均值1.42%与X_(20)处理均值1.45%差异显著(p<0.05)。两种处理下分支长度密度差异较大,X_(20)处理其均值(115.87 mm/cm^(3))高于F_(20)处理均值(50.41 mm/cm^(3))(p<0.05)。同时两种处理的三维重构上F_(20)处理孔隙分布较为均匀且甘蔗的主要生长区连通性孔隙分布要优于X_(20)处理。[结论]相较传统旋耕而言,在广西地区进行甘蔗种植的过程中,粉垄耕作在土壤孔隙结构上更具优势性,更有利于促进甘蔗根系生长,提高甘蔗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CT扫描 三维重构 粉垄耕作 甘蔗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广西蔗田土壤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孔隙结构的影响
15
作者 王松 张硕 +3 位作者 张钰 张红霞 黄太庆 甘磊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13-2622,共10页
【目的】探究传统旋耕与粉垄耕作方式对广西蔗田土壤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孔隙结构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甘蔗生产中合理选择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蔗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粉垄耕作20 cm(F20)和传统旋耕20cm(X20)2种处理,于甘蔗伸... 【目的】探究传统旋耕与粉垄耕作方式对广西蔗田土壤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孔隙结构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甘蔗生产中合理选择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蔗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粉垄耕作20 cm(F20)和传统旋耕20cm(X20)2种处理,于甘蔗伸长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0~40 cm深度土层的土壤颗粒分布、容重及有机质含量;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并结合ImageJ 1.53c及MATLAB 2019a等软件分离获取土壤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孔隙的二维和三维特征参数,并对2种处理下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构可视化。【结果】与X20处理相比,F20处理0~40 cm土层的黏粒含量平均值显著降低32.16%(P<0.05,下同),而粉粒含量平均值显著提高12.82%。F20处理0~10 mm孔径范围的二维生物性孔隙数量高于X20处理,二者非生物性二维孔隙数量差异不明显;F20处理的生物性孔隙圆度较X20处理显著提高10.58%。在孔隙三维参数中,F20处理的生物性孔隙连通度较X20处理显著提高67.55%,其余参数均小于X20处理;F20处理非生物性孔隙的孔隙度、弯曲度、连通度和比表面积均低于X20处理,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三维重构图中,X20处理生物性孔隙多分布在0~10 cm土壤表层区域,F20处理的生物性孔隙则在10~30 cm土层中形成了更多向下延伸的连续管状结构;X20处理的非生物性孔隙分布较疏松,F20处理的作物根系主要生长区周围存在较多非生物性孔隙。【结论】粉垄耕作形成的生物性孔隙结构优于传统旋耕,特别是在形成上下连通的生物性孔隙和更密集的非生物孔隙分布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更好地促进水肥运移通道的形成。在广西甘蔗种植过程中,可采用粉垄耕作以有效改善土壤孔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田 耕作方式 土壤孔隙 CT扫描 三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掘进期隧洞穿越竖井段对周围土体渗流场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岳潇 王旭峰 +2 位作者 刘地福 甘磊 沈振中 《水力发电》 CAS 2024年第9期30-35,共6页
为研究隧洞盾构掘进期间穿越竖井对周围土体渗流场的影响,以河南省穿沁隧洞为工程依托,建立了盾构掘进期竖井段周围土体三维渗流有限元计算模型,对比分析穿越未灌浆填实和已灌浆填实竖井段前后周围土体渗流场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为研究隧洞盾构掘进期间穿越竖井对周围土体渗流场的影响,以河南省穿沁隧洞为工程依托,建立了盾构掘进期竖井段周围土体三维渗流有限元计算模型,对比分析穿越未灌浆填实和已灌浆填实竖井段前后周围土体渗流场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穿越竖井后相较于未穿越竖井前的竖井周围土体最大渗透坡降、单宽渗透流量分别增加了6.00倍和4.29倍,浸润面逐渐抬高,等势线更为密集;穿越已灌浆填实竖井后土体最大渗透坡降、单宽渗透流量明显降低。隧道掘进期间穿越竖井会对周围土体的渗流场产生影响,降低土体的稳定性,容易引发渗透破坏。同时,灌浆填实竖井能有效降低隧洞开挖对周围土体的影响,提高土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井 周围土体 三维渗流分析 渗流场 渗透坡降 单宽渗透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砂率及骨料粒径对塑性混凝土断裂韧度的影响
17
作者 刘国豪 甘磊 +4 位作者 刘玉 吴志刚 李健 齐建飞 许翼飞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4,87,共7页
为研究不同砂率和骨料粒径对塑性混凝土断裂韧度的影响,开展了塑性混凝土力学性能测试和三点弯曲切口梁断裂试验,分析了不同配合比塑性混凝土物理力学韧度和表观形态,揭示了不同砂率和骨料粒径塑性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 为研究不同砂率和骨料粒径对塑性混凝土断裂韧度的影响,开展了塑性混凝土力学性能测试和三点弯曲切口梁断裂试验,分析了不同配合比塑性混凝土物理力学韧度和表观形态,揭示了不同砂率和骨料粒径塑性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砂率和骨料粒径下的塑性混凝土强度和断裂韧度变化过程差异明显,随着砂率由45%增大至85%,塑性混凝土强度和断裂韧度在骨料粒径为0~5 mm时均下降明显,5~10 mm时均呈上升趋势,但断裂韧度上升幅度较低;骨料粒径为10~20 mm时,试件强度的变化规律与5~10 mm时相似,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砂率由45%增大至85%时断裂韧度先下降后上升;同一配合比条件下塑性混凝土强度、特征荷载和断裂韧度随骨料粒径变化的变化规律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混凝土 砂率 骨料粒径 抗压强度 抗拉强度 断裂韧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洛瓦底江河道水位及微型木桩对土质边坡变形和稳定的影响
18
作者 徐超群 甘磊 +5 位作者 吴志刚 胡继峰 李健 齐建飞 甘元楠 刘源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4,共7页
结合饱和-非饱和渗流和固结理论,构建了伊洛瓦底江干流某土质边坡三维渗流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水位降幅和降速工况下边坡稳定性变化规律,评价了微型木桩对边坡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河道水位降速越快、汛期水位越高时,水位下降过程中坡... 结合饱和-非饱和渗流和固结理论,构建了伊洛瓦底江干流某土质边坡三维渗流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水位降幅和降速工况下边坡稳定性变化规律,评价了微型木桩对边坡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河道水位降速越快、汛期水位越高时,水位下降过程中坡面附近的渗透坡降越大,安全系数越低。布设微型木桩群,当木桩群高度为2、4、6 m时,其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相较无加固情况分别提高了4.50%、9.00%、39.60%,说明微型木桩群的加固效果较好,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木桩 河道水位 渗流 边坡稳定 伊洛瓦底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技术的甘蔗地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甘磊 张静举 +4 位作者 黄太庆 陈晓冰 马蕊 张金莲 陈廷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43-1848,共6页
【目的】开展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为土地合理耕作及耕地水土保持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甘蔗地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耕作和三年免耕条件下,利用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技术,通过相关插件计算获得甘蔗地土壤孔隙数量、... 【目的】开展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为土地合理耕作及耕地水土保持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甘蔗地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耕作和三年免耕条件下,利用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技术,通过相关插件计算获得甘蔗地土壤孔隙数量、孔隙体积和表面积,土壤弯曲度、孔隙连通性和水力半径等孔隙结构,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结果】耕作区的孔隙面密度大于免耕作区;耕作区的孔隙度均值(1.069%)和孔隙数均值(1194个)都小于免耕区的孔隙度均值(1.195%)和孔隙数均值(1519个);由弯曲度和连通性的均值数据可知,耕作区(1.374、0.512)大于免耕作区(1.333、0.299)。翻耕破坏土壤原有结构,导致土壤中的大孔隙数量和孔隙度减少,但增加中小孔隙的数量。使得在二维分布中耕作区的孔隙面密度大于免耕区,而在土壤表层三维形态特征中免耕区土壤孔隙较耕作区分布更密集;翻耕破除了土壤孔隙之间的孤立性,增加了土壤的连通性,使得耕作区的弯曲度、连通性大于免耕区。【结论】适当耕作比免耕有助于土壤内部的连通和导水,促进作物吸水以减少土壤水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技术 土壤孔隙结构 三维重建 甘蔗地 免耕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二次信号的行波故障定位方法 被引量:22
20
作者 甘磊 张哲 尹项根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1-105,共5页
根据行波定位的技术特点,建立了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Capacitor Voltage Transformer,CVT)高频暂态仿真模型, 分析了CVT行波信号的传变特性,论证了利用CVT二次信号进行故障定位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小波分析进行行波波头检测的... 根据行波定位的技术特点,建立了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Capacitor Voltage Transformer,CVT)高频暂态仿真模型, 分析了CVT行波信号的传变特性,论证了利用CVT二次信号进行故障定位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小波分析进行行波波头检测的实现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利用CVT 二次信号,通过小波变换方法可准确识别电压行波波头,实现高精度的故障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故障定位 高频振荡 小波变换 行波 电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