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定位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皇甫呈惠 孙筱璐 +2 位作者 刘树堂 贾志越 赵洪翠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3-159,共7页
为合理利用秸秆并进行碳固定,在青岛农业大学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包括相同施氮条件下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WCN)和一季小麦秸秆还田(WN),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WC),对照(CK)及单施有机肥处理(M),测定玉米... 为合理利用秸秆并进行碳固定,在青岛农业大学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包括相同施氮条件下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WCN)和一季小麦秸秆还田(WN),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WC),对照(CK)及单施有机肥处理(M),测定玉米-小麦轮作收获后土壤中的总有机碳、土壤的活性碳组分(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团聚体、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及各活性碳组分含量均表现为M>WCN>WN>WC>CK,其中M处理和WCN处理总有机碳含量在小麦季和玉米季较对照分别提高了99.78%,117.94%和84.73%,98.03%,差异显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0.25~2.00 mm粒级占比、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平均质量直径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亦表现为M>WCN>WN>WC>CK,与对照相比,M处理和WCN处理在0.25~2.00 mm粒级占比提高了10.2,9.6百分点,几何平均直径和平均质量直径分别提高了53.1%,45.8%和10.9%,5.4%,各粒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129.9%~330.2%,69.0%~188.4%。综上,有机肥处理及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各活性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和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总有机碳 土壤活性碳组分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氮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及生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皇甫呈惠 王安臻 +4 位作者 刘树堂 陈延玲 高占 贾志越 柯妍柠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4期79-83,共5页
通过池栽试验,研究不同缓控氮肥处理对玉米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缓控氮肥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施用缓控氮肥60 d对提高玉米产量最明显,其产量为:9 490 kg·hm-2,比对照提高了54%。缓控氮肥90 d对玉米氮素... 通过池栽试验,研究不同缓控氮肥处理对玉米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缓控氮肥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施用缓控氮肥60 d对提高玉米产量最明显,其产量为:9 490 kg·hm-2,比对照提高了54%。缓控氮肥90 d对玉米氮素产谷效率影响显著,产谷效率最低,为40.95 kg·kg-1,比对照降低42%。缓控氮肥60 d氮肥生产效率最高,为48.92 kg·kg-1,比对照提高53.98%。缓控氮肥60 d玉米氮素阶段性的吸收积累显著,且出苗60 d时吸收强度最大,为7.19 kg·hm-2·d-1。缓控氮肥可以控制养分释放,在玉米需肥时期能够及时补充,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氮肥 产谷效率 生产效率 肥料利用率 生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耦合对夏玉米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隋凯强 赵龙刚 +3 位作者 刘树堂 皇甫呈惠 林少雯 陈晶培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32-238,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水肥耦合对夏玉米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试验方案,分析了各处理的根系形态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并对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及模型建立预测。结果表明,W_3N_2C_2处理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 为了探究不同水肥耦合对夏玉米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试验方案,分析了各处理的根系形态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并对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及模型建立预测。结果表明,W_3N_2C_2处理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都是最大,分别是W0N0C0的2. 89,2. 41,2. 68倍,且都呈显著性差异。W_3N_2C_2处理的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百粒质量等指标分别是W_0N_0C_0的1. 31,1. 19,1. 22,1. 62倍,各产量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灌溉量,其次是施碳量,施氮量最小。W_3N_2C_2相比W_0N_0C_0产量提高了72. 39%,当氮、有机肥分别处于N_2、C_2水平时,灌水能使玉米产量提高19. 78%~48. 46%,在灌水量、有机肥处于W_2、C_2水平时,施氮能使玉米产量提高6. 59%~15. 68%,在灌溉量、氮肥分别处于W_2、N_2水平时,施有机肥能使产量提高4. 99%~9. 67%。有机肥能够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改良土壤条件,在低水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及氮肥可以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以达到减少水肥浪费、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研究表明,在缺水条件下合适的水肥配比利于作物生长,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在本试验的设计范围内,产量的三元二次回归方程为Y=6 723. 94+1 589. 98X_1+470. 79X_2+182. 50X_3-194. 23X_1~2-74. 70X_2~2-78. 66X_3~2+42. 12X_1X_2+98. 28X_1X_3+89. 39X_2X_3,在相对含水量70%,施氮量225 kg/hm^2、施碳量2 700 kg/hm^2时,得到最大产量,为12 393. 69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耦合 玉米 根系形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下硅素对玉米苗期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林少雯 刘树堂 +1 位作者 隋凯强 皇甫呈惠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0-167,共8页
为研究水分胁迫下硅素对玉米苗期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利用水分与硅肥的耦合效应,通过试验分析玉米苗期株高、叶面积、茎粗、根系长度、根系活力、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光合作用等生理生化性状指标。结果得出,在同一水分处理条件下... 为研究水分胁迫下硅素对玉米苗期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利用水分与硅肥的耦合效应,通过试验分析玉米苗期株高、叶面积、茎粗、根系长度、根系活力、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光合作用等生理生化性状指标。结果得出,在同一水分处理条件下随着施用硅素的增加,株高、叶面积、茎粗、根系长度、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丙二醛含量以及脯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在同一单硅酸浓度条件下,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加,株高、叶面积、茎粗、根系长度、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丙二醛含量以及脯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表明施用硅素可以缓解玉米苗期水分胁迫的逆境,在相对含水量为75%,施用0.266 g/kg的单硅酸时玉米生长最好;在相对含水量为45%,施用0.133~0.266 g/kg单硅酸后,显著增强了玉米的抗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硅素 玉米 生理生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深度下调控水肥对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隋凯强 付丽亚 +3 位作者 韩伟 林少雯 刘树堂 皇甫呈惠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2-218,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调控水肥配比对玉米养分及产量的影响,共设16个试验处理,对玉米各器官的氮、磷、钾分配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水肥条件下,耕作深度30 cm处理的产量均高于耕作深度20 cm,产量最大的处理是...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调控水肥配比对玉米养分及产量的影响,共设16个试验处理,对玉米各器官的氮、磷、钾分配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水肥条件下,耕作深度30 cm处理的产量均高于耕作深度20 cm,产量最大的处理是A_1M_2W_3,为9 950 kg/hm^2,较A_1M_1W_0的产量增加了46. 32%。玉米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大小顺序为籽粒>叶>茎秆>根,茎秆、根中氮素含量最高的是处理A_1M_2W_3,籽粒、叶中的氮素积累量最大的是处理A_1M_2W_2,磷素在各器官内的积累量高低依次是:籽粒>叶>茎秆>根。各器官钾素的积累量大小顺序为茎秆>籽粒>叶>根,各器官钾素含量最高的处理是A_1M_2W_3。钾素含量最高的处理是A_1M_2W_3,最低的处理是A_2M_1W_0。当耕作深度与有机肥同一水平(A_1M_2)时,各处理的产量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中氮素的含量占整个玉米植株氮素含量的百分比分别是49. 57%,49. 29%,45. 21%,43. 82%,磷素分别是43. 61%,36. 69%,43. 31%,40. 88%,钾素分别是26. 05%,29. 27%,28. 65%,27. 79%。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调控合适的水肥配比对玉米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相同的水肥水平调控下,耕作深度30 cm较深度20 cm提高了玉米的生物产量,提高了玉米各器官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在耕作深度30 cm、水分在70%、有机肥施用7 500 kg/hm^2时,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积累量最大,产量最高。深翻能改变土壤结构,促进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强了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提高玉米对养分的吸收积累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深度 水肥耦合 玉米养分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对玉米氮磷钾养分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安臻 皇甫呈惠 +3 位作者 高占 贾志越 柯妍柠 刘树堂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12期58-62,共5页
为明确玉米氮磷钾养分高效分配及高产稳产的氮肥运筹,利用池栽试验,以青农11号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不施氮肥、普通复合肥、脲缓控释肥、自制缓控释肥60天和自制缓控释肥90天,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氮磷钾... 为明确玉米氮磷钾养分高效分配及高产稳产的氮肥运筹,利用池栽试验,以青农11号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不施氮肥、普通复合肥、脲缓控释肥、自制缓控释肥60天和自制缓控释肥90天,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氮磷钾养分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缓控释肥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提高,与对照相比缓控释肥60天处理的玉米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穗长、小区粒重分别增加31.7%、28.9%、13.9%、15.9%、53.9%。缓控释肥60天、90天处理的氮磷钾养分分配差异不明显。施用缓控释肥60天的处理,玉米根、茎、叶、籽粒中氮素含量依次为12.77、46.10、50.36、107.80 kg/hm^2,分别比对照提高2.51、1.81、1.59、1.26倍;磷素含量依次为3.21、10.06、4.99、72.50 kg/hm^2,分别比对照提高1.28、1.23、1.26、1.60倍;钾素含量依次为18.19、96.12、24.44、44.84 kg/hm^2,分别比对照提高2.03、2.10、1.67、1.13倍。可见施用缓控释肥60天,玉米可得到氮磷钾养分的高效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 氮磷钾养分分配 产量构成因素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