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探讨 被引量:20
1
作者 程应东 单志堂 +1 位作者 周培建 张永川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 86例全胃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6例患者中 ,胃癌 76例 ,恶性淋巴瘤 8例 ,平滑肌肉瘤 2例 ;Ⅱ期 17例 ,Ⅲ期 48例 ,Ⅳ期 2 1例。根治性全胃切除 48例 ,姑息性全...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 86例全胃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6例患者中 ,胃癌 76例 ,恶性淋巴瘤 8例 ,平滑肌肉瘤 2例 ;Ⅱ期 17例 ,Ⅲ期 48例 ,Ⅳ期 2 1例。根治性全胃切除 48例 ,姑息性全胃切除 3 8例 ,其中联合脏器切除 2 8例 ,肝动脉置MT药泵 2 8例。消化道重建方式 :食道十二指肠吻合术 12例 ,食道空肠袢式吻合术 15例 ,食道空肠Roux en Y吻合术 2 9例 ,间置空肠加袋术 3 0例。术后并发症 18例 ,其中吻合口漏 3例 ,胰瘘 1例。术后症状 :烧心 2 1例 ,倾倒综合症 18例 ,餐后上腹饱胀 15例 ,腹泻 12例 ,吞咽困难 9例。结论 全胃切除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切除术 胃肿瘤 外科学 消化道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早期外周血前炎症细胞因子变化的规律与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程应东 余争平 +1 位作者 姚榛祥 杨从冰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49-251,共3页
目的 探讨脓毒症早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变化的规律与意义。方法 应用盲肠结扎穿孔(CLP)复制脓毒症的病理模型,观察CLP后外周血细胞因子TNF α、IL 1β、IL 6、IL 10变化及心、肝、肺、肾功能和形态学损伤。结果 在 CLP模型上,血中TNF ... 目的 探讨脓毒症早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变化的规律与意义。方法 应用盲肠结扎穿孔(CLP)复制脓毒症的病理模型,观察CLP后外周血细胞因子TNF α、IL 1β、IL 6、IL 10变化及心、肝、肺、肾功能和形态学损伤。结果 在 CLP模型上,血中TNF α浓度3 h开始升高,6h达到峰值水平;血清IL 1β水平6h开始显著增高,24h达到峰值水平;血清IL 6水平3 h显著高于对照水平,12h达到峰值状态,至72 h显著低于对照水平;抗炎细胞因子 IL 10 在 24h开始显著高于对照值,48h达到峰值水平,至72h恢复到对照水平;心、肾功能在12h出现显著改变,肝功能于24h出现显著改变。结论 脓毒症早期存在外周血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上调,多脏器功能不全与细胞因子表达失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多脏器功能不全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手术切除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程应东 梁平 +1 位作者 张朝军 罗云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883-886,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肿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110例腹腔镜下行结直肠癌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中转开腹24例,腹腔镜下完成结直肠手术86例.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5例,左半结肠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切除术10例,Dixon术22例,Mile...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肿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110例腹腔镜下行结直肠癌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中转开腹24例,腹腔镜下完成结直肠手术86例.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5例,左半结肠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切除术10例,Dixon术22例,Miles术46例,全大肠切除术1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腹腔镜手术时间120~360(平均225)min,术中出血20~400(平均135)mL.淋巴结切除数1~30(平均8.7)个,阳性淋巴结数0~24(平均2.2)个.术中发生并发症6例:包括输尿管损伤1例,出血5例,均经及时中转手术解决.术后发生尿瘘2例,大出血2例,肠梗阻2例,均经再手术治愈.术后12~72h均恢复胃肠功能.术后住院7~15(平均8.6)d.随访100例(90.9%),随访时间1~33(平均14.3)个月.1例Miles术后3个月发生会阴部转移;3例术后6~15个月腹腔广泛种植转移.未发现套管针穿刺部位及小切口部位肿瘤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行结直肠肿瘤切除手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胃肠干扰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可以达到安全根治性切除肿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外科学 外科学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P70基因转染对大鼠脓毒症早期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程应东 梁平 +2 位作者 张朝军 姚榛祥 杨从冰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目的 探讨HSP7 0基因转染对大鼠脓毒症早期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 (cecalligationpuncture,CLP)制作脓毒症的病理模型并转染HSP7 0基因,分析HSP7 0基因转染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 1 0的变化... 目的 探讨HSP7 0基因转染对大鼠脓毒症早期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 (cecalligationpuncture,CLP)制作脓毒症的病理模型并转染HSP7 0基因,分析HSP7 0基因转染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 1 0的变化。结果 CLP组血清TNF-α浓度 3h开始升高, 6h达到峰值 (tTNF α= 1 6. 5 0 6, P< 0. 0 1 );IL 1β浓度 6h显著增高, 2 4h达到峰值 (tIL 1β=2 2. 5 3 6, P< 0. 0 1 ); IL 6浓度 3h显著升高, 1 2h达到峰值 (tIL 6 = 3 3. 9 7 7, P< 0. 0 1 );IL 10浓度2 4 h显著升高, 4 8 h达到峰值 (tIL 10 = 1 5. 0 5 6, P< 0. 0 1 ), 7 2 h恢复到对照组水平。HSP7 0基因转染组 6h的TNF α, 1 2h的IL 6, 2 4h的IL 1β血清浓度与对照组相比都没有明显的差异 (tTNF α=0. 580; tIL 6 = 1. 5 8 9; tIL 1β= 0. 8 0 2; P> 0. 0 5 )。 4 8h的IL 1 0的血清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tIL 10 = 3. 7 9 6, 0. 0 1 <P< 0. 0 5 )。结论 HSP 7 0基因转染能下调外周血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不影响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提示HSP 7 0基因转染具有抗炎作用,对于防治脓毒症及多脏器功能不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遗传学 转染 基因 HSP7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 被引量:5
5
作者 程应东 杨桦 罗云生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6-528,共3页
目的探讨残胃癌临床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19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残胃癌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与转归。结果残胃癌平均潜伏期24.3年。全组19例患者均接受了剖腹探查,手术切除9例(47.4%)。根... 目的探讨残胃癌临床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19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残胃癌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与转归。结果残胃癌平均潜伏期24.3年。全组19例患者均接受了剖腹探查,手术切除9例(47.4%)。根治性切除7例(36.8%),包括残胃全切除3例,行联合器官切除术4例:残胃加左半肝切除1例,残胃加横结肠切除1例,残胃加脾切除1倒,残胃加脾、胰尾切除1例;姑息性残胃切除、残胃空肠吻合2例,空肠造瘘5例;4例剖腹探查加置化疗泵;1例诊断性探查与活检。消化道重建术式均为Roux—en-Y吻合术。本组无住院死亡病例。14例患者获得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4.3%、42.9%、21.4%;7例根治性切除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5.7%、42.9%。姑息性切除患者生存时间平均为20(15~25)个月。残胃病灶未切除者生存时间平均为6.8(3~11)个月。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要定期进行内镜检查,可早期发现残胃癌,及时行残胃癌根治术或联合脏器切除术,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残胃 生存 临床特点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早期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变化与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程应东 余争平 +1 位作者 姚榛祥 杨从冰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04年第5期470-473,共4页
目的 :探讨脓毒症早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变化的规律与意义。方法 :应用盲肠结扎穿孔 (CLP)复制脓毒症的病理模型 ,观察CLP后外周血细胞因子TNF α、IL 1β、IL 6、IL 10变化和心、肝、肺、肾功能及形态学损伤。结果 :在CLP模型上 ,血中... 目的 :探讨脓毒症早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变化的规律与意义。方法 :应用盲肠结扎穿孔 (CLP)复制脓毒症的病理模型 ,观察CLP后外周血细胞因子TNF α、IL 1β、IL 6、IL 10变化和心、肝、肺、肾功能及形态学损伤。结果 :在CLP模型上 ,血中TNF α浓度 3h开始升高 ,6h达到峰值水平 ;血清IL 1β水平 6h开始显著增高 ,2 4h达到峰值水平 ;血清IL 6水平 3h显著高于对照水平 ,12h达到峰值状态 ,至 72h显著低于对照水平 ;抗炎细胞因子IL 10在 2 4h开始显著高于对照值 ,4 8h达到峰值水平 ,至 72h恢复到对照水平 ;心、肾功能在 12h和肝功能于 2 4h出现显著改变。结论 :脓毒症早期存在外周血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上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外周血细胞因子 多脏器功能不全 盲肠 结扎穿孔 C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9例小肠出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程应东 周培建 +1 位作者 汪彪 张永川 《临床外科杂志》 2002年第5期276-276,共1页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49例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 2 1例 (4 2 .9% ) ,以良性肿瘤多见 ;感染性疾病 12例 (2 4.5 % ) ;憩室 8例 (16.3 % ) ;血管畸形 6例 (12 .2 % )。各种检查的阳性率 :核素扫描 7...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49例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 2 1例 (4 2 .9% ) ,以良性肿瘤多见 ;感染性疾病 12例 (2 4.5 % ) ;憩室 8例 (16.3 % ) ;血管畸形 6例 (12 .2 % )。各种检查的阳性率 :核素扫描 76.9% ,血管造影 5 8.9% ,肠系X线 2 5 %。术后再出血 5例 ,短肠综合征 1例。结论 小肠出血以肿瘤最常见 ,感染性疾病值得重视。核素扫描憩室的阳性率高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血管病变及富含血管的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肠系X线对实质性病变及憩室的诊断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出血 临床分析 诊断 治疗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外科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程应东 单志堂 罗云生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家庭性腺瘤性息肉病 外科手术 结肠息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 被引量:13
9
作者 程应东 《医学与哲学》 2002年第11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EBM 循证医学 临床医学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2
10
作者 程应东 罗云生 单志堂 《临床外科杂志》 2000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效果。方法 对 17例 FA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病人中良性 13例 ,癌变 4例。全部病人均施行了全结肠切除 ,采用回肠造口 1例 ,回直肠吻合 2例 ,直肠切除、回肠肛... 目的 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效果。方法 对 17例 FA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病人中良性 13例 ,癌变 4例。全部病人均施行了全结肠切除 ,采用回肠造口 1例 ,回直肠吻合 2例 ,直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或回肠储袋、回肠肛管吻合 7例 ,部分直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经直肠肌鞘回肠肛管吻合 7例。并发症 2例 (肠坏死 1例 ,吻合口瘘 1例 )。随访 2~ 2 0年 ,良性病人术后均存活 ,其中 2例发生储袋炎 ,1例术后 5年发生癌变。4例癌变病人中 2例因广泛转移死亡 ,另 2例仍存活。排便功能以回肠造口术较差 ,保留直肠的术式较好。结论 比较各种术式的利弊 ,选择全结肠切除 ,保留直肠肌鞘 ,回肠储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 腺瘤性息肉瘤 外科手术 结肠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探讨
11
作者 程应东 单志堂 +1 位作者 周培建 张永川 《临床外科杂志》 2003年第S1期7-8,共2页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 86例全胃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 86例中 ,胃癌 76例 ,恶性淋巴瘤 8例 ,平滑肌肉瘤 2例。Ⅱ期 17例 ,Ⅲ期48例 ,Ⅳ期 2 1例。根治性全胃切除 48例 ,姑息性全胃切除 3 8...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 86例全胃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 86例中 ,胃癌 76例 ,恶性淋巴瘤 8例 ,平滑肌肉瘤 2例。Ⅱ期 17例 ,Ⅲ期48例 ,Ⅳ期 2 1例。根治性全胃切除 48例 ,姑息性全胃切除 3 8例 ,联合脏器切除 2 8例。肝动脉置MT药泵 2 8例。消化道重建方式 :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12例 ,食管空肠袢式吻合术 15例 ,食管空肠Roux Y吻合术 2 9例 ,间置空肠加袋术 3 0例。结果 术后并发症 18例 ,其中吻合口漏 3例 ,胰漏 1例。术后症状 :烧心 2 1例 ,倾倒综合征 18例 ,餐后上腹饱胀 15例 ,腹泻 12例 ,吞咽困难 9例。结论 全胃切除后 ,间置空肠加袋术在改善病人术后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是比较理想的重建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胃切除术 胃肿瘤 间置空肠加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
12
作者 程应东 《医学教育研究》 2002年第2期30-31,共2页
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已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其发展促进了临床医学教育观念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化。必将对临床医学和临床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循证医学 医学教育 临床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腹症腹腔镜探查100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立明 杨华 +7 位作者 张朝军 陈组林 程应东 马丹 蔡瑜娇 肖卫东 马小干 罗云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2151-2151,2155,共2页
关键词 急腹症 腹腔镜 腹腔探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HER2基因表达阳性者17号染色体倍体性与HER2蛋白表达及临床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红 许建平 +4 位作者 马小干 程应东 杨桦 孙建国 陈正堂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03-804,814,F0003,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HER2基因表达阳性者17号染色体倍体性与HER2蛋白表达以及临床预后因素的相关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FISH、IHC等方法研究34例HER2基因有扩增的乳腺癌病例,分析17号染色体倍体性与HER2蛋白表达、乳腺癌临床预后因... 目的分析乳腺癌HER2基因表达阳性者17号染色体倍体性与HER2蛋白表达以及临床预后因素的相关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FISH、IHC等方法研究34例HER2基因有扩增的乳腺癌病例,分析17号染色体倍体性与HER2蛋白表达、乳腺癌临床预后因素的关系。结果HER2基因表达阳性者17号染色体的多体性表达者较二体性表达者有更高的HER2蛋白表达级别(P<0.05),有更多的乳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出现概率(P<0.05)。结论FISH作为乳腺癌HER2基因检测手段不仅准确率高,而且能定量17号染色体的倍体性,从而为综合判断疾病的预后提供更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荧光原位杂交 免疫组织化学 基因 HER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癌直肠全系膜切除保肛手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朝军 梁平 +4 位作者 罗云生 马小干 程应东 王立明 向佳梅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887-889,共3页
目的 探索腹腔镜下行直肠癌直肠全系膜切除(TME)保肛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2年余住院的54例直肠癌患者文施在腹腔镜下行TME保肛于术。54例中51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包括前切除14例,低位前切除(吻合门距离齿状线2.0cm以上)19例... 目的 探索腹腔镜下行直肠癌直肠全系膜切除(TME)保肛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2年余住院的54例直肠癌患者文施在腹腔镜下行TME保肛于术。54例中51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包括前切除14例,低位前切除(吻合门距离齿状线2.0cm以上)19例,超低位前切除(吻合口与齿状线的距离小于2.0cm)16例,结肠-肛管吻合(吻合口位于齿状线)2例。3例中转开腹;其中2例因Dukes C期肿瘤已浸润肠管周围,1例因骨盆狭小,肿瘤距肛缘7cm.腹腔镜下操作困难而中转开腹。结果 51例腹腔下TME的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10~210(平均145)min;术中出血30~80(平均50)mL;术后48~36h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住院时间7~14(平均9)d。术后应用止痛剂20例。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控便功能的恢复旧吻合口高低而存在差异.6个月后均恢复正常排便功能。51例术后均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均尤操作孔种植和肿瘤复发。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TME保肛手术安全可行,其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是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外科学 外科学 腹腔镜 肠系膜/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层间断缝合加吻合器吻合在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朝军 杨桦 +5 位作者 谢娜 王立明 程应东 陈祖林 马小干 罗云生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4-525,共2页
目的探讨一层间断缝合法关闭直肠残端加双吻合器吻合在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一层间断缝合法关闭直肠残端加吻合器吻合行保肛手术,对术后吻合口并发症、排便功能、... 目的探讨一层间断缝合法关闭直肠残端加双吻合器吻合在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一层间断缝合法关闭直肠残端加吻合器吻合行保肛手术,对术后吻合口并发症、排便功能、局部复发等进行了随访。结果术后无吻合口瘘发生,无吻合口狭窄,术后排便功能控制好,无局部复发,术后10个月至2年肝脏转移3例。结论一层间断缝合法关闭直肠残端加双吻合器吻合行保肛手术具有保肛率高,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低廉、术后并发症少、排便功能控制好等优点,在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保留肛门括约肌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的自杀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17
作者 程应东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2年第3期216-219,共4页
从自杀基因治疗乳腺癌的研究现状、自杀基因体系、旁观者效应。
关键词 乳腺癌 自杀基因治疗 研究进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在复发性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立明 张朝军 +5 位作者 秦荣 马小干 程应东 陈祖林 马丹 罗云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305-2305,共1页
关键词 补片 腹股沟疝 复发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置空肠消化道重建术对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营养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作金 罗云生 +4 位作者 葛海燕 马小干 王立明 程应东 张朝军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 评估间置空肠法 (JIP)是否是一种理想的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方法 将 94例在我院行择期全胃切除术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 ,其中JIP组 4 2例 ,Roux en Y消化道重建术组 (RYP) 5 2例 ,对两组术后 1年内无肿瘤复发患者的营养... 目的 评估间置空肠法 (JIP)是否是一种理想的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方法 将 94例在我院行择期全胃切除术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 ,其中JIP组 4 2例 ,Roux en Y消化道重建术组 (RYP) 5 2例 ,对两组术后 1年内无肿瘤复发患者的营养状况的随访资料 (有无消化道症状、体重变化及其他营养指标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明显优于术前 (P<0 .0 1) ,JIP组较RYP组改善更为明显 ,且无倾倒综合征 ,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低 (P<0 .0 1)。结论 JIP术后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率低 ,且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早期营养状况 ,是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置空肠消化道重建术 全胃切除术 营养状况 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形吻合器乙状结肠造口术在腹腔镜下腹会阴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丹 张朝军 +2 位作者 陈祖林 程应东 杨桦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6-557,560,共3页
目的探讨管形吻合器乙状结肠造口术在腹腔镜下腹会阴切除术(LAPR)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2月,于LAPR术中行管形吻合器乙状结肠单腔造口34例(A组);同期LAPR术中采用传统手工缝合法行乙状结肠单腔造口28例(B组... 目的探讨管形吻合器乙状结肠造口术在腹腔镜下腹会阴切除术(LAPR)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2月,于LAPR术中行管形吻合器乙状结肠单腔造口34例(A组);同期LAPR术中采用传统手工缝合法行乙状结肠单腔造口28例(B组)。术后对两种造口方法从手术时间、术后造口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病例。A组手术时间、术后造口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造口肠管水肿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形吻合器乙状结肠造口术应用于LAPR可进一步减小患者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 乙状 腹腔镜 管形吻合器 单腔造口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