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肝病体征对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肝病理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11
1
作者 梁柱石 周德玫 +4 位作者 莫穆隆 甘楚林 程璐宁 周甦 钟大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2年第30期3319-3321,共3页
目的探讨体格检查慢性肝病体征对评估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肝病理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362例肝活检的HBV慢性感染者慢性肝病体征阳性、阴性以及阳性者单项、多项存在情况,比较各组的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计算慢性... 目的探讨体格检查慢性肝病体征对评估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肝病理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362例肝活检的HBV慢性感染者慢性肝病体征阳性、阴性以及阳性者单项、多项存在情况,比较各组的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计算慢性肝病体征阳性与阴性判断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曲线下面积。结果体征阳性组和阴性组各181例,2组在各肝组织G及S分布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多项体征阳性147例,单项体征阳性34例,多项体征阳性组与单项体征阳性组在各G及S分布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体征阳性组≥G2者178例占98.34%,≥S2者174例占96.13%;体征阴性组≤G2者142例占78.45%,≤S2者167例占99.27%;慢性肝病体征阳性与阴性判断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8和0.919。结论慢性肝病体征的阳性与阴性对判断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敏感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慢性肝病体征 肝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I简易模型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德玫 梁柱石 +4 位作者 莫穆隆 周甦 程璐宁 钟大明 黄献球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9期1265-1267,共3页
目的探讨PBI简易模型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13例ACLF患者按治疗后临床转归分为好转存活组103例及恶化死亡组110例,于患者入院时至出院前应用PBI简易模型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比较... 目的探讨PBI简易模型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13例ACLF患者按治疗后临床转归分为好转存活组103例及恶化死亡组110例,于患者入院时至出院前应用PBI简易模型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比较两种评估方法评分差异及变化曲线,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BI与MELD对ACLF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入院时,好转存活组PBI评分为(14.99±11.28)分,明显高于与恶化死亡组的(7.98±7.45)分(P<0.01),MELD评分为(25.69±5.69)分,明显低于恶化死亡组的(31.13±7.42)分(P<0.01)。存活组入院时的PBI评分明显低于出院前(P<0.05),死亡组入院时PBI评分高于出院前(P<0.05),好转存活组入院时的MELD评分高于出院前(P<0.05),恶化死亡组入院时的MELD评分低于出院前(P<0.05)。两组患者的统计曲线变化趋势均呈完全反向状态。在住院初期,PBI模型及MELD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0.71。结论 PBI简易模型评分评估ACLF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简易模型 预后 血小板 总胆红素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血小板与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的比值预测重型肝炎转归 被引量:5
3
作者 梁柱石 周德玫 +7 位作者 莫穆隆 甘楚林 陈伟坚 黄俊 周甦 钟大明 程璐宁 徐琼 《肝脏》 2013年第5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索血小板与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的比值对重型肝炎转归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重型肝炎患者好转存活和恶化死亡各66例,对其血小板计数(P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作Logistic回归分析,将回归系数... 目的探索血小板与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的比值对重型肝炎转归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重型肝炎患者好转存活和恶化死亡各66例,对其血小板计数(P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作Logistic回归分析,将回归系数引入PLT与TBil、INR之比算式(简称PBI),计算患者PBI分值,与MELD评分作对比,比较住院初期、末期的分值以及ROC曲线下面积、诊断性试验。结果 PLT、TBil、INR与重型肝炎患者恶化死亡相关的条件Logistic回归系数分别为0.28、0.62、0.72,P<0.05,OR>1,PBI=0.28×PLT(109/L)÷[0.62×TBil(μmol/L)×0.72×INR]×100。在住院初期,好转存活组与恶化死亡组的PBI均值分别为15.65±12.35和7.58±7.64,MELD均值分别为26.83±6.11和30.74±7.60;在住院末期,PBI均值分别为207.36±304.85和5.27±5.22,MELD均值分别为15.70±7.71和32.77±10.75,各种计分的组间同期比较均为P<0.01。好转存活组的PBI分值呈显著升高趋向,恶化死亡组PBI分值呈下降趋向。PBI和MELD的ROC曲线下面积,在住院初期分别为0.686和0.675,在住院末期分别为0.932和0.850。以PBI计分<10与MELD评分>25预测重型肝炎恶化死亡,各种计分在同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大致相似。结论血小板与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的比值与MELD评分相似,能良好地预测重型肝炎的临床转归,值得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胆红素 国际标准化比率 重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梧州市区首次登革热流行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莫穆隆 钟大明 +2 位作者 周甦 程璐宁 梁柱石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6年第10期923-925,共3页
目的了解梧州市区首次发生登革热流行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该院收治的60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60例患者中,属本土发病患者47例(78.33%),输入性患者13例(22.67%),全组患者呈急性发热起病,热程3-7 d,平均4.92 d... 目的了解梧州市区首次发生登革热流行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该院收治的60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60例患者中,属本土发病患者47例(78.33%),输入性患者13例(22.67%),全组患者呈急性发热起病,热程3-7 d,平均4.92 d,出现皮疹36例(60.00%),白细胞(WBC)减少56例(93.33%)例,中性粒细胞(NEUT)减少55例(91.67%),血小板(PLT)减少45例(75.00%),无红细胞压积(HCT)升高病例;重症登革热发生率为8.33%,全组患者平均住院(4.13±1.75)d,全部临床治愈出院。结论地处亚热带的广西各地,可能存在着登革热隐性感染者或隐性疫源,应该重视和加强监测;及时定点集中治疗、密切监测、防蚊灭蚊是有效治疗患者和控制疫情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临床特征 首次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者体征、年龄、脾厚度、HBV状态积分评估纤维化的价值
5
作者 周德玫 莫穆隆 +6 位作者 梁柱石 江毅 甘楚林 周甦 邓宇雄 程璐宁 钟大明 《肝脏》 2015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研究确定HBV感染者的体征、年龄、脾脏厚度、HBV状态积分及其评估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0例做过肝活检的HBV慢性感染者的慢性肝病体征、年龄、脾脏厚度、HBV状态等指标与肝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根据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研究确定HBV感染者的体征、年龄、脾脏厚度、HBV状态积分及其评估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0例做过肝活检的HBV慢性感染者的慢性肝病体征、年龄、脾脏厚度、HBV状态等指标与肝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根据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评估纤维化积分模型,然后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进行分析。结果脾脏厚度、年龄、HBV-DNA与肝病理分级分期的Spearman等级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3995(P<0.01)、0.1962(P>0.05)、-0.0521(P>0.05),慢性肝病体征、性别、e抗原状态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R×2表线性趋势分析的χ2值分别为76.702(P<0.01)、14.931(P<0.01)、4.0721(P<0.05);慢性肝病体征、病毒状态、脾脏厚度、年龄与肝硬化相关的条件logistic回归系数分别为1.6101(P<0.01)、0.9256(P<0.05)、0.4437(P<0.01)、0.5251(P<0.01),依据回归系数设计各指标积分份额而建立的积分模型诊断肝硬化(S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485,临界值诊断肝硬化的敏感度为60.16%,特异度为75.68%,准确度为70.95%,阳性预测值52.03%,阴性预测值81.25%,阳性似然比2.47,阴性似然比0.53;低积分者78.31%是轻度肝纤维化,高积分者65.63%是肝硬化。结论以慢性肝病体征、病毒状态、脾脏厚度、年龄指标建立的积分模型对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慢性感染 慢性肝病体征 HBV状态 脾脏厚度 积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BI简易模型测算不同临床类型的肝脏病变
6
作者 周德玫 梁柱石 +3 位作者 莫穆隆 周甦 程璐宁 钟大明 《肝脏》 2015年第9期705-708,共4页
目的探索不同临床类型肝脏病变的PBI模型分值状态。方法应用PBI模型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24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3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4例、慢性肝炎患者52例、急性肝炎(自限性)患者51例、非肝脏病患者52例进行回顾性测算。显... 目的探索不同临床类型肝脏病变的PBI模型分值状态。方法应用PBI模型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24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3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4例、慢性肝炎患者52例、急性肝炎(自限性)患者51例、非肝脏病患者52例进行回顾性测算。显示各临床类型肝脏病变的PBI评分均值情况,用Student-Newman-Keuls法比较各组之间的PBI评分均值;用U检验比较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不同临床转归的PBI分值变化情况;比较住院期内死亡患者在住院初期和临死前的PBI与MELD评分情况。结果重型肝炎肝衰竭组的PBI评分均值最低(13.34±14.03),与其他任何一个类型比较差异都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住院初期,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好转存活组与恶化死亡组的PBI评分均值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住院期内死亡的患者中,住院初期的PBI值在1~27分范围,其中62.50%患者的PBI≤7分,用MELD评分则在9~51分范围,其中56.25%患者的MELD≥34分,在患者临死前,PBI值在0~15分范围,其中90.63%患者的PBI≤7分,用MELD评分则在7~60分范围,其中81.25%患者的MELD≥34分,临死前的PBI分值相对集中。结论 PBI简易预测模型显示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呈低分值特征,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恶化死亡的预测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病变 临床类型 简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血小板与胆红素乘以国际标准化比率的比值预测重型肝炎转归的验证 被引量:4
7
作者 梁柱石 黄献球 +8 位作者 周德玫 莫穆隆 甘楚林 陈伟坚 黄俊 吴燕 周甦 程璐宁 钟大明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5期11-15,共5页
目的验证血小板与胆红素乘以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的比值模型(PBI)对重型肝炎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应用PBI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测算两家医院住院的重型肝炎病例,其中好转存活组患者64例,恶化死亡组患者50例,计算两组病... 目的验证血小板与胆红素乘以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的比值模型(PBI)对重型肝炎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应用PBI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测算两家医院住院的重型肝炎病例,其中好转存活组患者64例,恶化死亡组患者50例,计算两组病例住院初期、中期、末期的PBI和MELD分值,比较两组患者各期PBI、MELD分值的变化和诊断患者恶化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好转存活组与恶化死亡组在住院初期、中期、末期,PBI计分的均值分别为(19.22±17.83)与(10.36±13.97)、(32.72±29.20)与(7.26±6.25)、(114.22±144.75)与(5.34±4.58),同期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MELD计分的均值分别为(24.28±4.82)与(31.14±7.28)、(20.97±5.85)与(30.96±8.85)、(16.50±5.71)与(34.50±10.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好转存活组与恶化死亡组患者的PBI和MELD分值变化趋势均呈反向;住院初期、中期、末期,PBI和MELD分值诊断患者恶化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1和0.791,0.818和0.795,0.979和0.887;住院初期,PBI与MELD最佳临界点值预测恶化死亡的敏感度分别为72.00%与80.00%,特异度分别为70.31%与67.19%,准确度分别为71.05%与72.8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5.45%与65.5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27%与81.13%。结论 PBI分值的变化能够良好地反映重型肝炎好转存活与恶化死亡的转变规律,依据PBI变化趋势能良好地预测重型肝炎的临床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血小板 胆红素 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率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肝衰竭患者的血小板与血清钠及血清肌酐变化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莫穆隆 梁柱石 +3 位作者 周德玫 周甦 程璐宁 钟大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7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血清钠和血清肌酐水平对肝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好转存活组(87例)和恶化死亡组(68例),将每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分为四个大致相等的时间阶段,即... 目的:探讨血小板、血清钠和血清肌酐水平对肝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好转存活组(87例)和恶化死亡组(68例),将每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分为四个大致相等的时间阶段,即得T1~T5共5个时间点,比较这5个时间点两组患者血小板、血清钠及血清肌酐的水平和异常率。结果恶化死亡组T3~T5血清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好转存活组[(102.14±75.67)μmol/L 比(78.21±26.68)μmol/L、(116.45±110.64)μmol/L比(78.77±29.25)μmol/L、(161.43±153.23)μmol/L比(76.40±27.26)μmol/L],而 T1~T5血清钠、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好转存活组[(135.05±6.24) mmol/L 比(137.52±5.26) mmol/L、(137.01±4.99) mmol/L 比(139.00±3.89) mmol/L、(134.80±16.74) mmol/L 比(139.15±3.77) mmol/L、(134.40±11.69) mmol/L 比(138.30±8.75) mmol/L、(133.30±8.93)mmol/L比(139.01±9.10)mmol/L,(122.46±72.59)×109/L比(149.70±71.70)×109/L、(110.18±65.10)×109/L 比(152.09±82.79)×109/L、(107.32±70.49)×109/L 比(169.32±100.65)×109/L、(97.06±58.15)×109/L比(183.57±112.68)×109/L、(94.66±57.00)×109/L比(191.36±118.6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死亡组T3~T5血清肌酐异常率、T2~T5血清钠异常率及T1~T5血小板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好转存活组[血清肌酐:22.06%(15/68)比6.90%(6/87)、27.49%(19/68)比8.05%(7/87)、42.65%(29/68)比10.34%(9/87),血清钠:32.35%(22/68)比13.79%(12/87)、39.71%(27/68)比14.94%(13/87)、48.53%(33/68)比12.64%(11/87)、60.29%(41/68)比11.49%(10/87),血小板:45.59%(31/68)比21.84%(19/87)、55.88%(38/68)比24.14%(21/87)、54.41%(37/68)比25.29%(22/87)、55.88%(38/68)比21.84%(19/87)、61.76%(42/68)比20.69%(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各时间点均以血小板异常率最高。结论在肝衰竭恶化死亡患者的病变过程中,相对于血清钠及血清肌酐,血小板是最先最易受到影响的指标;血小板可能是肝衰竭患者临床转归预测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血小板 肌酸酐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