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纯导管接触性溶栓与联合药物机械碎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程章波 丁杭 +6 位作者 黄烽 任飞 蓝永荣 李春平 雷云宏 蔡红 韩涛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8年第3期197-200,227,共5页
目的比较单纯置管溶栓(CDT)与联合药物机械碎栓(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2组,A组36例采用CDT治... 目的比较单纯置管溶栓(CDT)与联合药物机械碎栓(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2组,A组36例采用CDT治疗,B组24例采用PMT或PMT联合CDT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健侧和患侧下肢周径差、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出血并发症、股静脉瓣膜返流情况及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大小腿周径差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均显著低于A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06,P<0.01)。2组溶栓期间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1,P=0.511)。A组和B组中分别有38.9%和41.7%的患者术后存在患肢股静脉瓣膜返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0.098;P=0.922)。2组患者随访期间PTS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900,P=0.343)。结论对于急性髂股静脉DVT的患者,CDT和PMT都是安全有效的。PMT能缩短溶栓时间,减少溶栓药物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药物机械碎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血栓后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garty导管取栓与经皮药物机械碎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程章波 任飞 +3 位作者 蓝永荣 李春平 雷云宏 韩涛 《中外医疗》 2018年第36期78-79,116,共3页
目的比较Fogarty导管取栓与经皮药物机械碎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科室收治的4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23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B组20例... 目的比较Fogarty导管取栓与经皮药物机械碎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科室收治的4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23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B组20例采用经皮药物机械碎栓(Pharmaco Mechanical Thrombolysis,PM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动脉损伤的发生率、远端动脉的栓塞率及围术期死亡率、下肢动脉血管I期通畅率及保肢率。结果两组技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动脉损伤发生率(30.43%)明显高于B组(5.00%)(χ~2=4.57,P=0.03)。Fogarty导管取栓与PMT治疗对于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患者,在动脉血管的I期通畅率(χ~2=0.10,P=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与PMT,两种治疗方案对于急性下肢动脉缺血都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FOGARTY导管取栓 经皮药物机械碎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外科诊疗(附26例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程章波 丁杭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58-59,共2页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正确、及时地处理患者是提高肢体存活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6例急性肢体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急性下肢缺血的认识,减少早期漏...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正确、及时地处理患者是提高肢体存活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6例急性肢体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急性下肢缺血的认识,减少早期漏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下肢动脉栓塞 FOGARTY导管取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二尖瓣反流介入修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程章波 黄烽 韩涛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129-131,共3页
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 MR)是常见的一种瓣膜性疾病,其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根据不同的病因、病理生理、自然病程的发展来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外科二尖瓣的修复或者二尖瓣置换是重度二尖瓣反流治疗的金标准,但很多有症状... 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 MR)是常见的一种瓣膜性疾病,其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根据不同的病因、病理生理、自然病程的发展来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外科二尖瓣的修复或者二尖瓣置换是重度二尖瓣反流治疗的金标准,但很多有症状的重度二尖瓣反流的患者是不适合外科手术的,考虑到外科相关的手术风险,期望能够有一种可以替代的治疗方式用于部分合适的患者,但目前并没有任何一种瓣膜介入治疗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出现了多种经导管二尖瓣介入修复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 二尖瓣反流 人工瓣膜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区域淋巴结LUNX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谭思创 程章波 +4 位作者 马宇超 谭斯品 殷照初 胡文 喻风雷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36-1241,共6页
目的:探讨人类肺组织特异性X蛋白(lung-specific X protein,LUNX)的基因诊断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微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收集43例临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收集15例良性肺部病变患... 目的:探讨人类肺组织特异性X蛋白(lung-specific X protein,LUNX)的基因诊断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微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收集43例临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收集15例良性肺部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检测人类LUNX的靶基因的mRNA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淋巴结中的表达,并与患者相对应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LUNX mRNA在两组患者的肺组织及肿块中均为阳性表达;实验组43例患者的87枚淋巴结中有33枚(37.93%)有LUNX mRNA表达,对照组15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的26枚淋巴结中有2枚(7.69%)表达LUNX mRN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NX mRNA淋巴结表达阳性与肺癌患者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r=0.660,0.500,0.460;P=0.011,0.017,0.021);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以及血清肺癌4项肿瘤标志物(CEA,CA125,NSE和CYFRA211)无明显关系(r=0.230,0.235,0.180,0.354;P=0.739,0.714,0.773,0.125)。结论:与传统的病理切片检查判断NSCLC淋巴结微转移相比,RT-PCR检测肺癌患者淋巴结LUNX mRNA的表达有较高的敏感性。LUNX mRNA的表达是检测肺癌微转移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可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微转移 人类肺组织特异性X蛋白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例肢体假性动脉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丁杭 韩涛 程章波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3-194,共2页
肢体假性动脉瘤是一种不稳定的血管性疾病,易发生感染及远端动脉栓塞,易发生破裂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其病死率高达32%~40%[1]。根据其不同的临床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因此,探讨其治疗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 肢体假性动脉瘤是一种不稳定的血管性疾病,易发生感染及远端动脉栓塞,易发生破裂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其病死率高达32%~40%[1]。根据其不同的临床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因此,探讨其治疗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科室于2011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肢体假性动脉瘤19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例中,男性16例,女性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假性 四肢 回顾性研究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37例腔内修复治疗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丁杭 韩涛 程章波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效果和技巧。方法选择37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患者进行腔内修复治疗,根据其不同特点分别采取单纯腔内修复35例,腔内修复合并正中剖胸人工血管架桥1例,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架桥等... 目的探讨应用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效果和技巧。方法选择37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患者进行腔内修复治疗,根据其不同特点分别采取单纯腔内修复35例,腔内修复合并正中剖胸人工血管架桥1例,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架桥等杂交技术治疗1例。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重大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根据不同特点的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采取介入、介入和外科杂交技术治疗可以达到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黑血成像技术对比下肢CT静脉造影评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林圣美 程章波 +2 位作者 殷磊 张玮 林列兴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98-202,共5页
目的:对比MRI黑血成像技术与下肢CT静脉造影(CTV)在评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可疑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83例,在下肢CTV检查前后2 d内行MRI黑血成像T1 SPACE检查;运用5分法对比T1 SPACE序列及下肢CTV检查在下腔静脉、髂... 目的:对比MRI黑血成像技术与下肢CT静脉造影(CTV)在评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可疑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83例,在下肢CTV检查前后2 d内行MRI黑血成像T1 SPACE检查;运用5分法对比T1 SPACE序列及下肢CTV检查在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及股静脉的图像质量;对比2种检查方法所得患侧髂总静脉最大受压处前后径、对侧同层面髂总静脉前后径、患侧髂总静脉远端前后径、对侧髂总静脉远端前后径及狭窄率。结果:2种检查方法在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及股静脉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 SPACE图像质量评分均低于CTV(均P<0.001);2种方法的图像质量评分均≥3分,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T1 SPACE及下肢CTV测量的患侧髂总静脉最大受压处前后径、对侧同层面髂总静脉前后径、患侧髂总静脉远端前后径、对侧髂总静脉远端前后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 SPACE所测值均较CTV低(均P<0.001)。T1 SPACE及CTV所测髂总静脉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种方法测量的狭窄率一致性较好,95.18%(79/83)的点在一致性区间内。结论:MRI黑血成像技术T1 SPACE序列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无需对比剂、无并发症的优势,可清晰显示髂静脉受压情况,在评估髂静脉狭窄程度上与下肢CTV一致性较好,可为临床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提供影像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黑血成像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非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SPACE技术诊断Cockett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林圣美 程章波 +3 位作者 张玮 殷磊 苏家威 马明平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 探讨T1 SPACE技术诊断Cockett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患有慢性下肢静脉疾病且临床考虑Cockett综合征的患者96例,在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前2 d内行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检查。在T1 SPACE序列上测量患侧髂总静脉受压狭窄... 目的 探讨T1 SPACE技术诊断Cockett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患有慢性下肢静脉疾病且临床考虑Cockett综合征的患者96例,在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前2 d内行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检查。在T1 SPACE序列上测量患侧髂总静脉受压狭窄处前后径和健侧髂总静脉远端分叉处前后径,并计算出狭窄率,观察盆腔内侧支血管显影情况。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最大约登指数下对应的狭窄率,采用ROC曲线评估最大约登指数下单独运用髂总静脉狭窄率及狭窄率联合侧支血管对Cockett综合征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T1 SPACE图像上髂总静脉平均狭窄率为(47.77±21.16)%。以狭窄率作为诊断Cockett综合征的标准,ROC曲线下面积为0.738,取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狭窄率43.85%作为诊断截点,敏感性为63.90%,特异性为83.30%,诊断符合率为68.75%;以髂静脉狭窄率≥43.85%联合侧支血管显像作为诊断标准,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敏感性为90.10%,特异性为83.30%,诊断符合率87.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T1 SPACE技术检查中,髂静脉受压狭窄率对Cockett综合征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狭窄率联合侧支血管能进一步提高磁共振对Cockett综合征的诊断效能,T1 SPACE技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KETT综合征 非增强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A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严骏 任飞 +1 位作者 程章波 黄烽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18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的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检查(CTA)表现并分析患者突发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因急性胸痛入院并确诊ATAAD的患者96例,根据患者发病48 h内是否突发死亡...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的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检查(CTA)表现并分析患者突发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因急性胸痛入院并确诊ATAAD的患者96例,根据患者发病48 h内是否突发死亡,分为死亡的观察组13例,未死亡的对照组8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CTA表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TAAD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TA表现中真腔严重闭塞、冠状动脉受累及、撕裂至髂分叉以远是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ATAAD患者的CTA提示有真腔严重闭塞、冠状动脉受累及、撕裂至髂分叉以远时,患者的猝死率风险较高,需要紧急干预处置并尽早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检查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大改良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分析
11
作者 蓝永荣 丁杭 +3 位作者 黄烽 程章波 任飞 李春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年第35期192-193,共2页
目的分析扩大改良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HOCM并行扩大改良Morrow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前、术后临床数据,末次随访时症状、心功能分级、心脏彩超检查(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压差、二... 目的分析扩大改良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HOCM并行扩大改良Morrow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前、术后临床数据,末次随访时症状、心功能分级、心脏彩超检查(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压差、二尖瓣反流)。结果 26里患者中围术期死亡1例,同期行冠脉搭桥3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室间隔穿孔1例。术后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室流出道压差明显下降(18. 2±11. 5) mm Hg vs.(85. 8±25. 7) mm Hg(P <0. 05);室间隔厚度明显减少(24. 5±5. 6) mm vs.(14. 3±3. 2) mm(P <0. 05);二尖瓣反流明显改善,术后二尖瓣无反流13例、轻度反流8例、中度反流3例、机械瓣术后改变2例,术前二尖瓣无反流3例、轻度反流3例、中度反流8、重度反流12例。1例失访,24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3~93(40±27. 2)个月,无远期死亡。主观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时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心脏彩超检查左室流出道压差、室间隔厚度、二尖瓣反流等与术后早期无明显差别。结论扩大改良Morrow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疗效确切,近中期随访提示能够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心功能分级、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差、减轻二尖瓣反流,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扩大改良Morrow术 左室流出道梗阻 二尖瓣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机械碎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股静脉瓣膜功能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程章波 丁杭 +4 位作者 任飞 蓝永荣 李春平 雷云宏 韩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药物机械碎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股静脉瓣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到2017年3月我科室收治的6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3组:A组, 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 目的比较分析药物机械碎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股静脉瓣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到2017年3月我科室收治的6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3组:A组, 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岁,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B组, 15例,平均年龄55岁,男8例、女7例,行单纯药物机械碎栓(pharmaco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治疗;C组, 9例,平均年龄56岁,男4例、女5例,行PMT联合CDT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股静脉瓣膜功能情况。结果在出院时有40.0%(24/60)的患者存在双侧下肢深静脉瓣膜的反流。有40.0%(24/60)的患者存在单侧深静脉瓣膜反流(均为患肢)。有20.0%(12/60)的患者无瓣膜反流。单纯CDT治疗组中有38.9%(14/36)的患者术后存在患肢股静脉瓣膜反流,单纯PMT治疗组中有33.3%(5/15)的患者术后存在患肢股静脉瓣膜反流,PMT联合CDT组中有55.6%(5/9)的患者术后存在患肢股静脉瓣膜反流(P=0.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MT相比于CDT并不增加对于深静脉瓣膜功能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药物机械碎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静脉瓣膜功能
原文传递
非对比增强SPACE FLOW序列与CT静脉造影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诊断中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林圣美 程章波 +3 位作者 吴建满 殷磊 苏家威 马明平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20-2124,共5页
目的探讨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SPACE FLOW技术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临床上明确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64例,在进行下肢直接法CTV的前后2天内采用西门子Prisma 3.0T进行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检查,扫描序... 目的探讨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SPACE FLOW技术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临床上明确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64例,在进行下肢直接法CTV的前后2天内采用西门子Prisma 3.0T进行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rue-fisp、T_(1) SPACE及SPACE FLOW。运用主观评分对比SPACE FLOW序列及下肢直接法CTV检查的图像质量;分别在两组图像上测量患侧髂总静脉最大受压处最短径、同层面对侧髂总静脉最短径、患侧髂总静脉远端最短径及对侧髂总静脉远端最短径,并根据1-(患侧髂总静脉最大受压处最短径/对侧髂总静脉远端最短径)计算出狭窄率,对比两组检查所得直径及狭窄率的差异;评价盆腔内侧支循环显示差异。结果两名医师对SPACE FLOW图像与下肢直接法CTV图像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值分别为0.75和0.69,两种成像方式横轴位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ACE FLOW在患侧髂总静脉最大受压处最短径值、同层面对侧髂总静脉最短径值、患侧髂总静脉远端最短径值及对侧髂总静脉远端最短径值均较CTV所测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种方法测得的狭窄率不同,SPACE FLOW测得狭窄率(54.92±23.54)%较CTV测得狭窄率(51.45±21.94)%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运用Bland Altman图可见两组测量狭窄率一致性较好。SPACE FLOW盆腔侧支血管显示率与CTV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两种方法显示侧支循环一致性良好,Kappa值为0.620。结论SPACE FLOW序列对比下肢CTV在评价髂静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高,显示侧支循环的一致性良好,可作为临床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另一种辅助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SPACE FLOW序列 非增强 计算机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