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系统疾病继发皮肤软组织温和气单胞菌感染2例
1
作者 杨育卉 管立勋 +4 位作者 吴赛微 谭敏 郑文帅 张小娟 程龙灿 《传染病信息》 2024年第4期378-380,共3页
温和气单胞菌是一种罕见的低毒性病原菌,人感染后可导致胃肠炎、腹膜炎、败血症、肺炎等,病情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坏死性筋膜炎。本文报道了2例血液病患者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病例。2例患者以发热、皮肤软组织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经... 温和气单胞菌是一种罕见的低毒性病原菌,人感染后可导致胃肠炎、腹膜炎、败血症、肺炎等,病情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坏死性筋膜炎。本文报道了2例血液病患者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病例。2例患者以发热、皮肤软组织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经抗感染和手术干预最终治愈,提示对于皮肤软组织感染温和气单胞菌的免疫缺陷患者,手术干预治疗是必要的,尤其是如果出现致命性坏死性筋膜炎,更早的外科干预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疾病 温和气单胞菌 外科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外周血NK细胞S1PR5表达变化对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管立勋 蔡博 +4 位作者 高丽 李晓红 李猛 王莉莉 高春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2-415,共4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供者来源的自然杀伤细胞(NK)可在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的同时发挥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作用。NK细胞表面的1磷酸鞘氨醇受体5(S1PR5)通过与胞外的第一信使1磷酸鞘氨醇(S1P)相互作用,调节N...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供者来源的自然杀伤细胞(NK)可在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的同时发挥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作用。NK细胞表面的1磷酸鞘氨醇受体5(S1PR5)通过与胞外的第一信使1磷酸鞘氨醇(S1P)相互作用,调节NK细胞的迁移和在外周血、脾、淋巴结等器官中的分布。本研究旨在探讨allo-HSCT后外周血NK细胞S1PR5表达变化及对GVHD的影响。分离纯化17例供者及相应受者移植后1个月外周血NK细胞,通过荧光探针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S1PR5 mRNA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者与allo-HSCT后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S1PR5表达变化(0.235±0.191 vs0.330±0.261,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GVHD(aGVHD)患者组移植后外周血NK细胞S1PR5表达水平较无aGVHD的患者组明显下降(0.973±0.834 vs 6.166±5.32,P<0.05);移植后患者与相应供者相比,外周血NK细胞S1PR5表达水平下降超过10%时易发生aGVHD;NK细胞S1PR5表达变化与慢性GVHD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3.401±2.324 vs 2.762±1.972,P>0.05)。结论:NK细胞S1PR5表达水平下调与aGVHD发生有关,可能机制是由于S1PR5的低表达影响了NK细胞在体内的分布,从而影响到调控aGVHD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然杀伤细胞 1-磷酸鞘氨醇受体5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核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分子标志与临床意义
3
作者 管立勋 高春记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92-95,共4页
细胞遗传学检测已作为常规方法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辅助诊断、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40%-45%为正常核型,在该类患者中逐渐发现一些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异常,并发现此类基因的改变与预后存在着明显关系。本文就此方... 细胞遗传学检测已作为常规方法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辅助诊断、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40%-45%为正常核型,在该类患者中逐渐发现一些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异常,并发现此类基因的改变与预后存在着明显关系。本文就此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核型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基因突变 基因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素酶标记A20鼠B细胞淋巴瘤移植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4
作者 赵莎莎 管立勋 +3 位作者 高哲 王飞雁 王莉莉 高春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3-158,共6页
目的:建立荧光素酶标记A20鼠B细胞淋巴瘤移植模型,为后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提供实验工具。方法:将萤火虫荧光素酶作为标记基因导入A20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建立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A20细胞株;将其与C57BL/6... 目的:建立荧光素酶标记A20鼠B细胞淋巴瘤移植模型,为后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提供实验工具。方法:将萤火虫荧光素酶作为标记基因导入A20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建立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A20细胞株;将其与C57BL/6小鼠骨髓经尾静脉共同接种于辐射后的BALB/c小鼠体内,建立移植肿瘤模型;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检测肿瘤的发生发展,并观察小鼠的活存,体重变化以及成瘤部位;取肿瘤组织和动物脏器行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结果:经慢病毒转染和嘌呤霉素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A20细胞株。活体荧光成像观察发现,在A20细胞接种第8天,即可观察到肿瘤发光,随着观察天数的增加荧光强度增强。相比较于骨髓移植(BMT)组,BMT+A2 0-Luc^+组小鼠存活率下降,体重降低明显。大体解剖显示,成瘤部位主要波及肝脏和脾脏,成瘤组织特征类似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成功构建了荧光素酶标记A20鼠B细胞淋巴瘤移植模型,为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肿瘤作用提供了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0细胞株 B细胞淋巴瘤 荧光素酶 骨髓移植 活体荧光成像 移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动物十二指肠和回肠肌层及肌间神经丛的形态计量学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管立勋 安霞 +3 位作者 刘际颖 张静静 高慧英 王新成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526-528,共3页
目的对不同动物十二指肠和回肠肌层及肌间神经丛进行形态计量学比较,为小肠的生理、病理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取人、兔和大鼠十二指肠、回肠,常规组织学制片HE染色和PAS反应,镜下观察并进行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两段小肠环形肌均比纵形... 目的对不同动物十二指肠和回肠肌层及肌间神经丛进行形态计量学比较,为小肠的生理、病理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取人、兔和大鼠十二指肠、回肠,常规组织学制片HE染色和PAS反应,镜下观察并进行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两段小肠环形肌均比纵形肌厚,自身比较P<0.05,P<0.01,但回肠纵行肌比十二指肠纵形肌有所增厚。人的肌间神经丛最大并且所含神经元的个数最多;三种动物神经丛体积比较P<0.01。结论三种动物肌层厚度与肌间神经丛形态计量学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肌层 肌间神经丛 形态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T淋巴细胞亚群S1P5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猛 管立勋 +7 位作者 谷振阳 赵莎莎 王飞雁 魏华萍 王利 李红华 薄剑 高春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32-1136,共5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供者T淋巴细胞亚群1磷酸鞘氨醇受体(S1P5)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集1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在rh G^-CSF动员前及动员后静脉血,应用流式细...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供者T淋巴细胞亚群1磷酸鞘氨醇受体(S1P5)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集1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在rh G^-CSF动员前及动员后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3^+、CD4^+和CD8^+T细胞及CD3^-/CD56^+NK细胞等细胞亚群的S1P5表达率变化。结果:rh G^-CSF动员前及动员后淋巴细胞胞均无S1P5表达。采用破膜剂对淋巴细胞进行破膜处理后,可检测到rh G^-CSF动员后淋巴细胞胞内S1P5表达较动员前明显上调,其中CD3^+T细胞(57.92±2.32)%vs(7.94±1.47)%(P<0.05),CD4^+T细胞(72.58±1.73)%vs(5.48±0.82)%(P<0.05),CD8^+T细胞(51.79±3.57)%vs(6.46±1.01)%(P<0.05),CD3^-/CD56^+NK细胞(40.00±1.47)%vs(4.97±0.74)%(P<0.05),其中CD4^+T细胞S1P5表达率上升幅度最大,与其他淋巴细胞亚群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h G^-CSF动员可使allo^-HSCT供者T淋巴细胞亚群S1P5表达上调,其中CD4^+T细胞S1P5表达率上升幅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动员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1磷酸鞘氨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肿瘤性胸腔漏出液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猛 管立勋 +2 位作者 韩晓蘋 薄剑 高春记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495-497,528,共4页
目的探讨以肿瘤性胸腔漏出液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2015年收治的1例以肿瘤性胸腔漏出液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例,就其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男性... 目的探讨以肿瘤性胸腔漏出液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2015年收治的1例以肿瘤性胸腔漏出液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例,就其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男性,49岁,双侧胸腔积液导致活动后憋喘,无其他症状。入我院前曾就诊于多家大型医院,由于化验为胸腔漏出液且为唯一临床表现,均重点考虑良性疾病而未能找到病因,曾给予抗感染、抗结核治疗无效,对症给予胸腔置管引流缓解症状。每日自行引流胸腔积液1 500-3 000 ml,病程长达1年,多次复查血清白蛋白正常。入我院后查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g G-LAM阳性,提示可能为浆细胞疾病。骨髓涂片浆细胞占4.8%,免疫分型克隆性浆细胞占有核细胞的5.31%。但患者无骨髓瘤相关症状,不符合活动性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且胸腔积液细胞学阴性。采用流式细胞术行胸腔积液免疫分型检查,发现克隆性浆细胞占有核细胞的49.99%,提示胸腔积液为克隆性浆细胞浸润所致,据此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结论骨髓瘤性胸腔积液可以为漏出液,且可以为多发性骨髓瘤主要临床表现,但临床罕见。用流式细胞术对胸腔漏出液进行免疫分型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胸腔积液 漏出液 浆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新成 邹立森 +4 位作者 刘立伟 高慧英 李亚鲁 高英华 管立勋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6年第5期513-514,共2页
为解决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阅片难的问题,培养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本室研制了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主要介绍了制作过程,并时教学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该软件的使用,可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组织学与胚胎学 实验教学 多媒体课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U2AF1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9
作者 赵婷媛 管立勋 +6 位作者 郑文帅 王美璐 程龙灿 狐亚磊 徐媛媛 谷振阳 窦立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U2AF1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和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61例AML患者,应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U2AF1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161例AML患者中,U2AF1基因突变率为3.... 目的:探讨U2AF1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和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61例AML患者,应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U2AF1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161例AML患者中,U2AF1基因突变率为3.73%。U2AF1基因突变组外周血白细胞数和血小板数较野生型组低。U2AF1基因突变组完全缓解率为66.67%,野生型组为55.48%,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70)。U2AF1基因野生型组和突变组的中位无事件生存期分别为未达到和133 d(P=0.03),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未达到和210 d(P=0.01)。结论: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伴有U2AF1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预后较野生型组差,这可能是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不良的一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U2AF1基因 基因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0
作者 刘有 刘肖 +6 位作者 管立勋 刘路录 洪超 于超 杨润 张志勇 宁浩勇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8期722-727,共6页
目的探讨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aggressive systemic mastocytosis,ASM)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以及治疗与预后。方法报道1例ASM,观察其组织形态特点、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结果、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女性,61岁。... 目的探讨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aggressive systemic mastocytosis,ASM)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以及治疗与预后。方法报道1例ASM,观察其组织形态特点、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结果、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女性,61岁。6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腹胀、反酸、食欲减退及体重下降等症状,检查发现盆腔、腹腔及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全身骨骼骨髓腔弥漫性糖代谢异常增高及脾大,临床先后行胃肠镜活检、骨髓穿刺活检及腹腔内淋巴结穿刺活检。组织形态学表现:在十二指肠黏膜、骨髓和淋巴组织内均可见小片状、簇状形态较一致的单核样异常细胞浸润,细胞中等大小,胞质较丰富、呈细颗粒状,胞核淡染、呈卵圆形或短梭形,部分见小核仁,未见明确核分裂象,周围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及部分中性粒细胞。免疫组化:异常细胞CD117和CD25(+);CD2、CD3、CD20、CD30、MPO和S-100等均(-);Ki-67阳性指数30%。甲苯胺蓝染色:异常细胞(+)。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测:异常细胞CD117(+)。外周血测C-KIT D816V:未见突变。结论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是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一个特殊亚型,极为罕见,常以消化道及皮肤为首发症状,易误诊。利用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证实。该肿瘤预后差,易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特殊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地区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特征及患者临床预后单中心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程龙灿 杨婷 +9 位作者 匡慧慧 于帅 管立勋 谷振阳 徐媛媛 郑文帅 王璐 狐亚磊 高晓宁 王全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5-271,共7页
目的:研究热带地区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患者预后及危险因素,为临床上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血培养结果及预... 目的:研究热带地区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患者预后及危险因素,为临床上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血培养结果及预后。结果:本院81例次恶性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中原发感染部位以肺部(46.91%)最常见,其次为中心静脉置管(11.11%);血培养中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0.98%和30.02%,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多见;在革兰阴性菌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34.38%)、大肠埃希菌(18.75%)、铜绿假单胞菌(18.75%);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等均100%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尤其是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高达83.33%;在总体生存方面,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患者的30d总生存率为77.42%,革兰阳性菌败血症患者30d的总生存率为9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性休克(P=0.001,RR=269.27)是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疾病处于缓解状态(P=0.027,RR=0.114)是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与其他地区不同,革兰阳性菌是导致热带地区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加强PICC导管护理是降低热带地区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措施;使用正确的治疗方案使疾病达到缓解以及积极地预防和治疗感染性休克可以降低热带地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地区 恶性血液病 血流感染 感染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设计的NK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魏华萍 杨楠 +5 位作者 谷振阳 赵莎莎 王飞雁 罗澜 管立勋 高春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96-801,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CAR(CD138-CD28-CD3ζ)-NK细胞,探讨CAR(CD138-CD28-CD3ζ)-NK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抗肿瘤作用。方法:把抗CD138scFv-CD28-CD3连接到pc DNA3.1质粒,使用三质粒慢病毒包装系统转染293T细胞,收集病毒后感染NK92MI细胞系,应... 目的:通过建立CAR(CD138-CD28-CD3ζ)-NK细胞,探讨CAR(CD138-CD28-CD3ζ)-NK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抗肿瘤作用。方法:把抗CD138scFv-CD28-CD3连接到pc DNA3.1质粒,使用三质粒慢病毒包装系统转染293T细胞,收集病毒后感染NK92MI细胞系,应用嘌呤霉素筛选阳性细胞株;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AR在NK92MI细胞系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NK92MI细胞分泌细胞因子cd107a的能力。结果:经过基因工程技术,体外构建了CAR基因片段,基因测序验证基因序列正确。通过病毒包装技术,获得表达该片段的病毒株。经过病毒转染实验,获得表达CAR融合蛋白的稳转NK细胞株。PCR及Western blot证实,CAR融合蛋白在NK细胞表达。细胞杀伤实验证实CAR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cd107a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杀伤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效应。结论:CAR能在体外构建并在NK92细胞表面表达,CARNK细胞能杀伤表达CD138抗原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从而发挥抗骨髓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NK细胞 嵌合抗原受体 免疫治疗 肿瘤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与大鼠十二指肠回肠粘膜上皮及固有层淋巴细胞分布的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英华 于君 +3 位作者 管立勋 张鹏 高慧英 王新成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399-401,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动物十二指肠和回肠黏膜上皮、固有层内淋巴细胞分布的差异,为不同饮食条件下消化道的免疫提供资料。方法取健康兔W istar大鼠十二指肠和回肠,分别将其分为上、中、下段,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黏膜上皮及固有层中淋巴细胞数量... 目的研究不同动物十二指肠和回肠黏膜上皮、固有层内淋巴细胞分布的差异,为不同饮食条件下消化道的免疫提供资料。方法取健康兔W istar大鼠十二指肠和回肠,分别将其分为上、中、下段,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黏膜上皮及固有层中淋巴细胞数量。结果兔与大鼠十二指肠绒毛上皮内的淋巴细胞(iIEL)各段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上段P<0.05,中段P<0.01,下段P<0.01;回肠固有层内淋巴细胞(PL)各段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上段P<0.01,中段P<0.05,下段P<0.05。兔与大鼠回肠各段iIEL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上段P<0.01,中段P<0.05,下段P<0.05;上、中段PL分布也存在差异,分别为上段P<0.05,中段P<0.01。结论兔与大鼠十二指肠和回肠的iLEL与PL分布情况具有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与小肠的结构及食物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STAR大鼠 十二指肠 回肠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初治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4
作者 谭敏 杨育卉 +4 位作者 狐亚磊 郑文帅 程龙灿 林静凯 管立勋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4期429-432,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初治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21年2月1日收治的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初治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形态...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初治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21年2月1日收治的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初治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案,临床结局,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63岁男性,以发热伴腹痛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骨髓形态学、病理学检查等均支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涂片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一群单克隆成熟B细胞,免疫分型为CD19^(+)、CD20^(+)、CD5^(-)、CD10^(-),考虑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经常规化疗和联合新药维奈克拉治疗后均未获缓解,化疗后发生Ⅳ度骨髓抑制、脓毒血症等。最终因疾病进展和感染死亡。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少见,容易漏诊,该类患者不易缓解,同时抵抗力低,易发生感染,治疗难度高,临床预后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维奈克拉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地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谭敏 杨育卉 +6 位作者 程龙灿 管立勋 曹雅婷 杨莉 王玲蓉 吕发勤 张小娟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9期1024-1026,共3页
目的分析热带地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OM)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血液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8例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3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 目的分析热带地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OM)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血液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8例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3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O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58例患者中,36例(62.1%)患者移植过程中发生了OM,其中Ⅰ~Ⅱ级和Ⅲ~Ⅳ级OM分别占94.4%(34/36)和5.6%(2/36)。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移植期间感染(OR=6.079,P=0.031)是O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期间接受呋喃西林预防OM者的Ⅱ~Ⅲ级OM发生率(37.8%)高于接受苯扎氯铵预防OM者(15.8%),但差异无显著性(P=0.089)。移植期间接受苯扎氯铵预防OM者的OM持续时间短于接受呋喃西林预防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4)。结论OM是热带地区移植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移植期间感染是O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苯扎氯铵漱口比呋喃西林更适合预防OM并可加快其恢复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口腔黏膜炎 感染 危险因素 苯扎氯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地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2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文帅 管立勋 +6 位作者 程龙灿 徐媛媛 师凌昊 孙鼎 薄剑 王全顺 高晓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42-747,共6页
目的:分析热带地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3年4月至2018年11月期间行allo-HSCT的12例患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例。3例... 目的:分析热带地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3年4月至2018年11月期间行allo-HSCT的12例患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例。3例接受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8例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接受非血缘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9例接受改良的BU/CY+ATG预处理方案,3例接受BU/CY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均采用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短程甲氨蝶呤方案。通过观察移植后患者的造血重建、GVHD、感染、复发及生存情况,分析热带地区allo-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粒系重建和巨核系重建,粒系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1.5(6-14)d,巨核系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2.5(10-22)d。移植后100 d内,8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其中Ⅱ-Ⅳ度急性GVHD 6例,Ⅲ-Ⅳ度急性GVHD 2例。11例患者移植后存活超过100 d,1例发生慢性GVHD,为轻度局限型。7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6例发生巨细胞病毒血症,6例发生EB病毒血症,5例发生出血性膀胱炎。2例患者复发并最终死亡,其余10例病人截止到随访日期均无病存活,中位随访时间为4(1-68)个月,83.3%(10/12)无病存活,16.7%(2/12)复发。结论:allo-HSCT是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方法,白血病患者应在取得缓解状态后尽早进行HSCT,热带地区的移植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加强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复发 真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地区急性白血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文帅 管立勋 +5 位作者 王绅宇 狐亚磊 彭博 薄剑 王全顺 高晓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9-106,共8页
目的:分析热带地区急性白血病(AL)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2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68例A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L患者IFI发生的... 目的:分析热带地区急性白血病(AL)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2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68例A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L患者IFI发生的因素。结果:68例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4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4例;男性39例,女性29例,中位年龄41(13-75)岁。68例患者共接受242例次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其中初治或复发后诱导化疗73例次,HSCT 14例次,巩固化疗155例次,患者共接受抗真菌预防治疗152例次,包括初级预防77例次,再次预防75例次。最终发生IFI 31例次,包括临床诊断IFI 24例次,确诊IFI 7例次,IFI总发生率为12.8%(31/242),诱导化疗IFI发生率为24.66%(18/73),HSCT IFI发生率为28.57%(4/14),巩固化疗IFI发生率为5.80%(9/155)。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化疗或HSCT、粒缺时间≥7 d、危险度分层高危是热带地区AL患者治疗期间IF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热带地区AL患者治疗期间IFI发生率明显高于国内外其他地区,接受诱导化疗或HSCT、粒缺时间≥7 d和危险度分层为高危的AL患者发生IFI的风险高,应该进行抗真菌预防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粒细胞缺乏症 危险度分层 诱导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抗真菌预防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郑文帅 管立勋 +5 位作者 程龙灿 狐亚磊 彭博 薄剑 王全顺 高晓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51-1557,共7页
目的:探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总生存(OS)时间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2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4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结束后的总有效... 目的:探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总生存(OS)时间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2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4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结束后的总有效率(ORR),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生存曲线是否有差异。结果:14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1(26-75)岁,确诊为复发/难治前接受治疗的中位疗程数为7(4-13)。最终11例患者获得缓解,其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5例,中位ORR持续时间为2.5(0-51)个月。伊布替尼联合二线化疗组患者全部获得缓解(4/4),与高剂量化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DC-AHSCT)组相当(4/4),且显著高于其他二线方案组(3/6)。患者中位OS时间为17(6-76)个月,接受伊布替尼联合二线化疗和HDC-AHSCT患者的生存情况明显优于不接受伊布替尼联合二线化疗和HDC-AHSCT者,确诊为复发/难治时乳酸脱氢酶正常、IPI评分<3分及治疗后达CR/PR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结论:复发/难治DLBCL患者获得缓解的持续时间短、预后很差,确诊为R/R时乳酸脱氢酶增高、IPI评分≥3分及治疗后达SD/PD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伊布替尼联合二线化疗和HDC-AHSCT可以提高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疗效和改善患者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复发/难治 伊布替尼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三亚市汉族人群地中海贫血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媛媛 李猛 +5 位作者 管立勋 项松鹤 程龙灿 杨育卉 高晓宁 宁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2-236,共5页
目的:研究海南省三亚市汉族人群地中海贫血基因型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缺口PCR技术和反向斑点杂交法对572例三亚市汉族疑似地中海贫血携带者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检测和分析。结果:在572例三亚市汉族人群中,共检出271例地中海贫血,其中... 目的:研究海南省三亚市汉族人群地中海贫血基因型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缺口PCR技术和反向斑点杂交法对572例三亚市汉族疑似地中海贫血携带者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检测和分析。结果:在572例三亚市汉族人群中,共检出271例地中海贫血,其中有161例α地中海贫血患者,共9种基因型,按检出率从高至低依次为--^(SEA)/αα,-α^(3.7)/αα,-α^(4.2)/αα,--^(SEA)/-α^(3.7),--^(SEA)/-α^(4.2),-α^(4.2)/-α^(4.2),-α^(3.7)/-α^(4.2),-α^(3.7)/-α^(3.7),--^(SEA)/--^(SEA)。其中,东南亚缺失型(--^(SEA)/αα)最常见,为66例。检出99例β地中海贫血患者,共7种基因型,均为杂合子,根据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为CD41-42/βN、IVS-II-654/βN、CD17/βN、CD71-72/βN、-28/βN、-29/βN、CD27-28/βN。其中,CD41-42/βN基因型检出最多,有51例。另外检出11例α和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患者,涉及5种基因型,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为-α^(3.7)/αα合并CD41-42/βN,--^(SEA)/αα合并IVS-II-654/βN,-α^(4.2)/-α^(4.2)合并CD41-42/βN,-α^(4.2)/αα合并-29/βN,--^(SEA)/-α^(4.2)合并CD41-42/βN。结论:海南省三亚市汉族人群为地中海贫血的高发人群,基因型特点有别于我国其他地中海贫血高发区,α地中海贫血以东南亚缺失型(--^(SEA)/αα)为主,β地中海贫血以CD41-42杂合子突变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市 汉族 地中海贫血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rhG-CSF刺激对健康人外周血CD4^+T细胞黏附和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莎莎 谷振阳 +5 位作者 李猛 赵小利 罗澜 管立勋 王莉莉 高春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02-1706,共5页
T淋巴细胞黏附和极化过程的完成需要依赖细胞表面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与其配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结合。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对健康人外周血CD4+T细胞的黏附和极化的影响。采集1... T淋巴细胞黏附和极化过程的完成需要依赖细胞表面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与其配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结合。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对健康人外周血CD4+T细胞的黏附和极化的影响。采集12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使用免疫磁珠分选法纯化CD4+T细胞,加入rh G-CSF体外培养24 h,检测CD4+T细胞接受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和ICAM-1信号刺激后细胞的黏附和极化的能力。结果显示,实验组(体外rh G-CSF作用后的健康志愿者)CD4+T细胞的黏附比例为(61.9±5.9)%,对照组(健康志愿者)为(68.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体外rh G-CSF作用后的健康志愿者)CD4+T细胞的极化比例为(24.3±4.3)%,对照组(健康志愿者)为(47.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rh G-CSF能抑制健康者外周血CD4+T细胞黏附和极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G-CSF CD4^+T细胞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1 细胞黏附 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