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MSC成骨分化相关lncRNA的筛选和初步鉴定 被引量:10
1
作者 罗嘉全 黄路 +3 位作者 刘会文 韩智敏 邹学农 曹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0-236,共7页
【目的】筛选和初步鉴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成骨分化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方法】利用Refseq,UCSC knowngenes,Ensembl,H-invDB 7.0,RNAdb 2.0,NRED生物软件分析成骨基因相关的lncRNA,综合获得可能的成骨相关lncRNA;3... 【目的】筛选和初步鉴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成骨分化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方法】利用Refseq,UCSC knowngenes,Ensembl,H-invDB 7.0,RNAdb 2.0,NRED生物软件分析成骨基因相关的lncRNA,综合获得可能的成骨相关lncRNA;3例骨髓标本来源于行腰椎手术患者,密度梯度法分离扩增hMSC后,分成骨诱导组和对照组,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诱导hMSC成骨分化,通过ALP测定及钙结节茜素红染色进行成骨诱导鉴定;qRT-PCR验证hMSC成骨分化前、后差异表达的lncRNA,以及成骨分化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BMP1、MSX1、Runx2、Smurf-1、ALP。【结果】通过上述生物软件综合分析发现3个成骨基因MSX1、BMP1和Smurf1周围存在相关lncRNA。4个lncRNA(AK129811、AK024937、AK096529、uc003ups)与成骨基因Smurf-1相关;2个lncRNA(AF289591和uc003xbe)与成骨基因BMP1相关;1个lncRNA(AK056311)与成骨基因MSX1相关。ALP检测示: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成骨诱导组细胞1周ALP值最高,达到(16.82±1.64)nmol/min,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ALP值逐渐降低,3周降至(8.37±1.01)nmol/min。钙结节染色显示hMSC成骨诱导分化2周后胞外开始出现少量钙结节,随着诱导时间延长钙结节数量逐渐增加,成骨诱导至第3周钙结节最多,定量测定钙质量浓度达(716±49)mg/mL。RT-qPCR结果显示绝大部分lncRNA在hMSC成骨分化过程中表达均下调,其中2个与Smurf-1相关lncRNA(AK096529和uc003ups)与成骨诱导前相比,存在显著性下调。1个与MSX1相关的lncRNA(AK056311)与成骨诱导前相比,也存在显著性下调。同时,成骨分化基因Runx2、ALP表达显著性上调,MSX1、Smurf-1表达显著性下调。【结论】结合既往研究结果分析:AK096529和uc003ups可能通过正向调控Smurf1,促使Smurf1下调,减少Runx2的降解,继而促进hMSC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长链非编码RNA Smurf-1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肖毅辉 罗嘉全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1期1731-1738,共8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患者也日益增多,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显著影响。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方法虽然有效,但往往伴随较大的创伤和恢复期,限制了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患者也日益增多,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显著影响。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方法虽然有效,但往往伴随较大的创伤和恢复期,限制了其在广泛人群中的应用,并且绝大多数患者更倾向于通过微创技术解决问题。近年来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 PELD)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作为一种微创外科手术手段,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和疼痛少等优点,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尽管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良好的前景,但仍存在适应症选择、手术技术熟练度、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旨在综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分析其适应症、手术技术、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管理等关键内容,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social and economic level and the ag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number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atients with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is also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is rising year by year, significantly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lthough traditional open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s are effective, they often come with considerable trauma and recovery time, limiting their application in a wide population, and most patients prefer to solve problems through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In recent years,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 (PELD) has become one of the effective surgical methods for treating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As a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approach, it has gained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due to its advantages of minimal trauma, quick recovery, and less pain. Despite the promising prospects of this technology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there are still issues regarding the selection of indications, surgical skill proficiency, clinical outcomes,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This article aims to review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 technology in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analyzing key aspects such as indications, surgical techniques, clinical outcomes,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微创手术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进行双节段以上椎间融合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傅宇 傅云根 +3 位作者 罗嘉全 曹盛生 李俊宁 徐文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6期4797-4803,共7页
背景: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被认为是颈椎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和融合的标准治疗,但是,颈前路植入钢板有着很多金属植入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目的:分析和比较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进行颈椎前... 背景: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被认为是颈椎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和融合的标准治疗,但是,颈前路植入钢板有着很多金属植入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目的:分析和比较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进行颈椎前路2节段以上椎间融合的有效性。方法:纳入54例2节段以上颈椎间盘突出接受颈椎前路减压和融合治疗的患者,分别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进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n=30)和Cage椎间融合器与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系统进行椎间融合(n=24)。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量表系统评价临床结果,椎间融合后3,6个月依据X射线检查评价颈椎前凸角、椎体间高度和颈椎融合状态。结果与结论:对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5个月。桥形连接融合器组平均JOA评分由治疗前(7.4±0.4)分,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14.3±0.5)分,治疗后6个月(14.5±0.8)分,Cage椎间融合器组平均JOA评分由治疗前(7.6±0.7)分,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13.9±0.4)分,治疗后6个月(14.0±0.6)分,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颈椎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说明该植入体植入后能有效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避免出现螺钉钢板固定并发症,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颈椎 桥形连接融合器 前路减压和融合 多节段颈椎椎间盘切除 钢板内固定 颈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M矿化蛋白1促进成骨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会文 罗嘉全 +1 位作者 韩智敏 曹凯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1年第4期334-337,共4页
目的 LIM矿化蛋白1(LIM mineralization protein-1,LMP-1)是一种细胞内非分泌蛋白,通过调节BMPs信号通路而促进成骨分化。近年来,研究表明LMP-1作为成骨信号途径的上游信号分子级联放大下游成骨信号,增加成骨细胞对BMPs的敏感性,招募众... 目的 LIM矿化蛋白1(LIM mineralization protein-1,LMP-1)是一种细胞内非分泌蛋白,通过调节BMPs信号通路而促进成骨分化。近年来,研究表明LMP-1作为成骨信号途径的上游信号分子级联放大下游成骨信号,增加成骨细胞对BMPs的敏感性,招募众多的成骨因子共同参与成骨,最终促进细胞成骨分化和诱导骨形成。本文就LMP-1的结构特点、诱导成骨机制、LMP-1用于基因治疗的种子细胞及载体的选择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矿化蛋白1 种子细胞 载体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文肉瘤EWS-FLI1融合蛋白B淋巴细胞表位的预测及鉴定
5
作者 黄路 罗嘉全 +7 位作者 刘会文 张战民 廖翔 邓高荣 曹凯 安洪 舒勇 韩智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70-1074,共5页
目的:预测及鉴定尤文肉瘤EWS-FLI1融合蛋白的B淋巴细胞表位。方法:采用综合法预测EWS-FLI1蛋白的二级结构及B淋巴细胞表位,运用标准Fmoc方案合成预测的表位肽,HPLC和MS进行表位肽的纯度分析及分子量鉴定,ELISA法检测表位肽的抗原性,并... 目的:预测及鉴定尤文肉瘤EWS-FLI1融合蛋白的B淋巴细胞表位。方法:采用综合法预测EWS-FLI1蛋白的二级结构及B淋巴细胞表位,运用标准Fmoc方案合成预测的表位肽,HPLC和MS进行表位肽的纯度分析及分子量鉴定,ELISA法检测表位肽的抗原性,并测定表位肽特异性免疫血清效价,Western blot鉴定免疫血清与EWS-FLI1蛋白亲合力。结果:通过综合法预测得到3个高分值的B淋巴细胞表位,HPLC分析合成的表位肽纯度>85%,MS鉴定表位肽的分子量无误,ELISA法检测证实3个B淋巴细胞表位肽均可获得强的抗原抗体反应,其中表位肽P2的抗原性最强,在1∶40时A450=2.46,达到最高,1∶10 240稀释后抗原抗体反应仍呈阳性;用这3个B淋巴细胞表位肽免疫新西兰兔也能获得理想的抗体效价,其中表位肽P2获得的抗体效价最高,1∶512 000稀释时A450=1.11;Western blot鉴定表位肽P1、P2免疫血清能够结合EWS-FLI1蛋白。结论:尤文肉瘤EWS-FLI1蛋白的B淋巴细胞表位肽P1、P2具有潜在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文肉瘤 EWS-FLI1蛋白 融合蛋白 嵌合蛋白 B淋巴细胞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LMP-1基因腺病毒重组体的构建及其在骨肉瘤细胞U2OS中的表达
6
作者 刘会文 黄路 +5 位作者 韩智敏 罗嘉全 杨东 詹平 戴闽 曹凯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89-594,共6页
目的:构建表达人LIM矿化蛋白-1(LIM mineralization protein-1,LMP-1)基因的腺病毒重组体,体外感染骨肉瘤(Osteosarcoma,OS)细胞系U2OS,并鉴定LMP-1基因在U2OS中的表达。方法:以K562细胞的cDNA为文库,采用PCR方法对LMP-1进行扩增,通过T... 目的:构建表达人LIM矿化蛋白-1(LIM mineralization protein-1,LMP-1)基因的腺病毒重组体,体外感染骨肉瘤(Osteosarcoma,OS)细胞系U2OS,并鉴定LMP-1基因在U2OS中的表达。方法:以K562细胞的cDNA为文库,采用PCR方法对LMP-1进行扩增,通过TA克隆与pGEM-T载体连接并DNA测序。双酶切后并将目的基因插入至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对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LMP-1行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并通过荧光显微镜、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Adtrack-CMV-LMP-1在HEK-293T细胞中的表达。线性化pAdtrack-CMV-LMP-1,在BJ5183菌内完成与骨架质粒pAdeasy-1的同源重组,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Ad-LMP-1。通过脂质体介导,在HEK-293A细胞内包装出复制缺陷的重组腺病毒Ad-LMP-1,大量扩增、纯化并测定滴度。用Ad-LMP-1感染OS细胞系U2OS,通过荧光显微镜、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MP-1在U2OS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穿梭质粒pAdtrack-CMV-LMP-1构建成功,荧光显微镜证实转染了pAdtrack-CMV-LMP-1质粒的HEK-293T细胞内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了LMP-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扩增、纯化,Ad-LMP-1滴度达到1.5×109pfu/ml。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重组腺病毒感染的U2OS内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重组腺病毒感染U2OS后,LMP-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成功构建了人LMP-1基因腺病毒重组体,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矿化蛋白-1 重组腺病毒载体 表达载体构建 骨肉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3H10T1/2成软骨分化过程中miR-19a与CCND1的表达及调控
7
作者 龚铭 周治宇 +5 位作者 代学俊 高蔓蔓 罗嘉全 黄胜 李亮平 邹学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77,共7页
【目的】在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软骨分化过程中,探讨mi R-19a与细胞周期基因CCND1之间的关系,为揭示mi R-19a参与调控成软骨分化的可能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选取小鼠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为研究对象,运用离心沉淀法进行pellet细胞微... 【目的】在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软骨分化过程中,探讨mi R-19a与细胞周期基因CCND1之间的关系,为揭示mi R-19a参与调控成软骨分化的可能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选取小鼠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为研究对象,运用离心沉淀法进行pellet细胞微球培养,用含有TGF-β3及2%FBS的高糖DMEM进行成软骨诱导并作为实验组,用含2%FBS的高糖DMEM培养(替换)导作为对照组。分别在1、2、3周进行定量PCR检测成软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以及在第3周进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功能基因Bax与Klf-4表达均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软骨分化关键启动因子SOX-9及相关基因aggrecan,collagen II,Collagen Xa1的表达均在2周时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互联网生物信息学预测CCND1可能是mi R-19a的靶基因;在成软骨分化过程中,mi R-19a表达逐渐上升(P<0.05),而CCND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逐渐下降(P<0.05)。甲苯胺蓝染色pellet细胞微球呈蓝紫色,细胞核呈深蓝色,诱导组中细胞外基质含量明显增多。【结论】在C3H10T1/2成软骨分化过程中,mi R-19a参与维持细胞干性及增殖基因表达降低,分化能力得到增强;且mi R-19a参与该分化调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coRNA 间充质干细胞 成软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梨醇增加糖尿病患者腰椎管狭窄症炎性反应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焯 曾昭勋 +4 位作者 罗嘉全 潘志敏 陈江伟 韩智敏 曹凯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7年第3期300-306,共7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腰椎管狭窄患者黄韧带增生肥厚的发生机制。方法 24例糖尿病和20例非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患者列为研究对象,观测黄韧带标本结构,D-Sorbitol/Xylitol试剂盒检测山梨醇水平。体外实验中使用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系,用W... 目的探讨糖尿病腰椎管狭窄患者黄韧带增生肥厚的发生机制。方法 24例糖尿病和20例非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患者列为研究对象,观测黄韧带标本结构,D-Sorbitol/Xylitol试剂盒检测山梨醇水平。体外实验中使用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系,用Western blot及q PCR分别检测高糖培养条件及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依帕司他(EP)作用对细胞炎性反应因子及TGF-β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的山梨醇水平更高、黄韧带平均厚度更大、标本弹力纤维降解、胶原纤维增生更为显著、免疫组化CD68阳性染色率更高(P<0.01);体外实验中,NIH3T3细胞系在高糖培养与正常糖浓度培养相比山梨醇、促炎性细胞因子和TGF-β表达水平更高,而山梨醇、促炎性细胞因子和TGF-β增高的表达水平可被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所抑制并且呈剂量依赖(P<0.05)。结论糖尿病腰椎管狭窄患者黄韧带中山梨醇水平显著增高,进而促进炎性反应因子及纤维化相关因子TGF-β表达增加,使得黄韧带炎性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梨醇 糖尿病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腰椎管狭窄 黄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多糖诱导THP-1细胞固有免疫相关miRNAs表达的研究
9
作者 余婷 邹学农 +6 位作者 罗嘉全 黄胜 李亮平 高蔓蔓 龚铭 周治宇 陈孝 《今日药学》 CAS 2015年第5期313-316,320,共5页
目的检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THP-1巨噬细胞固有免疫反应不同时间点(4、8、12、24、48 h)差异表达的microRNAs(miRNAs)及预测的靶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骨修复材料移植早期的宿主免疫炎症反应调控机制。方法 LPS处理由佛... 目的检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THP-1巨噬细胞固有免疫反应不同时间点(4、8、12、24、48 h)差异表达的microRNAs(miRNAs)及预测的靶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骨修复材料移植早期的宿主免疫炎症反应调控机制。方法 LPS处理由佛波醇PMA诱导分化的THP-1细胞,分别在刺激4、8、12、24、48 h之后提取总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croRNAs表达。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0b靶基因是SCARB2并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 miR-10b、let-7家族以及miR-181c与芯片结果相符。SCARB2预测为miR-10b的靶基因,且蛋白表达上升。结论 miR-10b可能通过靶基因SCARB2参与调控炎症免疫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固有免疫 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lta大通道椎板间镜技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罗嘉全 曾庆慎 +5 位作者 肖春林 钟艳春 尹文超 叶勇军 黄为民 刘午阳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0期1011-1014,共4页
目的:探讨Delta大通道椎板间镜技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我科采用Delta大通道椎板间镜技术治疗的15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 目的:探讨Delta大通道椎板间镜技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我科采用Delta大通道椎板间镜技术治疗的15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70~102 min,平均(69.04±19.36)min;术中出血量25~55 mL,平均(36±6.21)mL;住院时间5~9天,平均(7.2±2.18)天。伤口愈合均良好,无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脊髓神经功能恶化、神经损伤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均获3个月随访。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8.63±1.31)分提升至术后1周的(12.81±1.18)分,改善率为(23.55±3.62)%,3个月随访为(15.63±1.31)分,改善率为(40.85±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5例恢复情况:优1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6.67%。结论:Delta大通道椎板间镜技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疗效显著,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是临床上值得探索与研究的、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黄韧带骨化 胸椎管狭窄症 DELTA 椎板间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致肱骨棕色瘤诊治经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春柏 刘午阳 +3 位作者 黄为民 叶勇军 罗嘉全 黄世桥 《江西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420-1424,共5页
目的报道2例肱骨棕色瘤病例及探讨棕色瘤的诊断思维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我院确诊棕色瘤2例,均为男性,1例为多发,以肱骨下段病理性骨折就诊,另1例为单发,因左侧肩关节疼痛2个月,发现肱骨头肿块3d就诊。2例棕色瘤患者入院后实验室检查均... 目的报道2例肱骨棕色瘤病例及探讨棕色瘤的诊断思维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我院确诊棕色瘤2例,均为男性,1例为多发,以肱骨下段病理性骨折就诊,另1例为单发,因左侧肩关节疼痛2个月,发现肱骨头肿块3d就诊。2例棕色瘤患者入院后实验室检查均有高钙血症,低磷血症,甲状旁腺素(PTH),碱性磷酸酶(AKP)均明显升高,我院X-线检查均提示溶骨性骨质破坏,骨质破坏呈现囊样透明区。2例患者甲状旁腺B超均提示甲状旁腺占位,2例患者都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2例患者术后病理均确诊为甲状旁腺腺瘤,免疫组化提示瘤细胞CgA呈阳性,Ki-67增殖指数<5%。术后血钙、血磷下降;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均恢复正常。1例行肱骨病理性骨折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效果满意。另1例先行肱骨病灶刮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确诊后再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结论棕色瘤是一种持续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骨骼疾病,起病隐匿,在临床上很少见,确诊前有较长时间的漏诊误诊,文献报道误诊率40.3%-100%[1,2],容易与骨转移瘤、骨巨细胞瘤混淆。对于不明原因的肢体疼痛及骨质破坏患者,钙磷代谢异常有重要意义,应高度警惕棕色瘤。结合甲状旁腺素及影像超声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方向。棕色瘤属于代谢性疾病,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可考虑双磷酸盐治疗[3],但需更多证据支持。后期手术治疗为主,以切除甲状旁腺腺瘤为重点,腺瘤切除后,骨病可进入康复期,该病在骨科主要在于处理病理性骨折或预防病理性骨折,且必须在明确诊断后进行[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瘤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病理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器选择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春柏 刘午阳 +3 位作者 黄为民 叶勇军 罗嘉全 黄世桥 《江西医药》 CAS 2021年第12期2107-2110,2115,共5页
在全球老龄化的加剧下,以腰痛和腰椎支撑功能下降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退行性病变已经成为脊柱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腰椎融合术(LIF)是目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和材料学的迅速发展,各种融合材料已广泛应用于临... 在全球老龄化的加剧下,以腰痛和腰椎支撑功能下降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退行性病变已经成为脊柱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腰椎融合术(LIF)是目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和材料学的迅速发展,各种融合材料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主要包括金属类和非金属类。金属融合器包括钽金属融合器、钛网融合器等;非金属类融合器较多,主要有生物型(自体骨融合器)、复合材料型(如碳纤维、聚醚醚酮)、同种异体骨、可吸收性融合器等。因此,在临床上脊柱外科医生如何选择融合器已经成为讨论的焦点。本文目的是阐述腰椎椎间融合器的发展历程及通过全面回顾目前临床上广泛运用的几种融合器现有文献,对其进行全面综述,以判断各种腰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价值,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间融合器 骨小梁钽金属 同种异体骨 可吸收性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6-甲基腺苷甲基化修饰在多种肿瘤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旭华 陈兆元 +2 位作者 周华强 刘午阳 罗嘉全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20-127,共8页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ine,m6A)甲基化修饰是最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失调的m6A甲基化修饰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并和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m6A甲基化修饰由甲基化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甲基化识别蛋白动态...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ine,m6A)甲基化修饰是最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失调的m6A甲基化修饰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并和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m6A甲基化修饰由甲基化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甲基化识别蛋白动态调节。本文主要对近年来m6A甲基化修饰在肿瘤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m6A甲基化领域的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同时也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N6-甲基腺苷 甲基化修饰 甲基化转移酶 去甲基化酶 甲基化识别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文华 罗嘉全 《江西医药》 CAS 2013年第4期328-330,共3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评价。方法应用AO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76例,其中男41例,女35例。根据Neer分型,其中Ⅱ型骨折28例,Ⅲ型骨折32例,Ⅳ型骨折16例。结果 76例获随访,骨折均愈合。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评价。方法应用AO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76例,其中男41例,女35例。根据Neer分型,其中Ⅱ型骨折28例,Ⅲ型骨折32例,Ⅳ型骨折16例。结果 76例获随访,骨折均愈合。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56例,良14例,可6例。优良率92.1%。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近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宏波 刘世学 +3 位作者 汪代东 罗嘉全 张震 彭军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探讨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82例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传统跨伤椎固定41例(跨伤椎组)与... 目的探讨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82例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传统跨伤椎固定41例(跨伤椎组)与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41例(经伤椎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伤椎相对高度、伤椎相邻椎Cobb角、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伤椎相对高度、伤椎相邻椎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经伤椎组伤椎复位率及Cobb角矫正度显著优于跨伤椎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相比于术前均显著降低。而相比跨伤椎组,经伤椎组患者上述评分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治疗效果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 跨伤椎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4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和临床特征关系的Meta分析
16
作者 王旭华 陈兆元 +2 位作者 周华强 刘午阳 罗嘉全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5期1642-1645,1675,共5页
目的 系统评价沉默信息调节因子4(SIRT4)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通过计算机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检索有关肿瘤患者中SIRT4表达情况及预后的临床试验。应用Review Manager 5.... 目的 系统评价沉默信息调节因子4(SIRT4)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通过计算机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检索有关肿瘤患者中SIRT4表达情况及预后的临床试验。应用Review Manager 5.4.1和STATA 11.0软件对纳入文献中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汇总的风险比(HR)和比值比(OR)及相应95%置信区间(CI),评估SIRT4表达情况与肿瘤患者总生存期(OS)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122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SIRT4高表达肿瘤患者的OS优于SIRT4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66,95%CI:0.52~0.85,P﹤0.01)。SIRT4低表达肿瘤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SIRT4高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1,95%CI:0.31~0.85,P﹤0.01)。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的结果表明,SIRT4低表达预示着更短的OS。结论 SIRT4低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肿瘤患者的预后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4 肿瘤 META分析 预后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活化RAW264.7巨噬细胞对MC3T3-E1成骨细胞迁移、增殖及成骨基因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彭建强 易志新 +7 位作者 武明鑫 黄爱军 林昆 靳松 李亮平 黄胜 罗嘉全 邹学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46-1152,共7页
目的探索氧化应激活化RAW264.7巨噬细胞对MC3T3-E1成骨细胞迁移、增殖及成骨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MC3T3-E1细胞系及RAW264.7细胞系,分别培养传至第7代进行实验。利用不同浓度(0、25、50、100μmol/L)H_2O_2刺激RAW264.7细胞,MTS检测培... 目的探索氧化应激活化RAW264.7巨噬细胞对MC3T3-E1成骨细胞迁移、增殖及成骨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MC3T3-E1细胞系及RAW264.7细胞系,分别培养传至第7代进行实验。利用不同浓度(0、25、50、100μmol/L)H_2O_2刺激RAW264.7细胞,MTS检测培养1、3、6 h后细胞增殖率,采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检测试剂盒检测培养1 h时细胞内SOD含量,筛选H2O2引起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的最佳浓度和作用时间,并对应收集RAW264.7细胞(加或不加H_2O_2处理)24 h上清液。取第7代MC3T3-E1细胞,分别以100μL无血清DMEM培养基(A组)、未氧化应激RAW264.7细胞上清液(B组)、氧化应激RAW264.7细胞上清液(C组)培养,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另取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以完全培养基培养;阳性对照组,以含50μg/m L维生素C及10 nmol/L的β甘油磷酸钠的完全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培养;正常对照组,以含50μg/m L维生素C及10 nmol/L的β甘油磷酸钠的完全培养基及未氧化应激RAW264.7细胞上清液培养;实验组,以含50μg/m L维生素C及10 nmol/L的β甘油磷酸钠的完全培养基及氧化应激RAW264.7细胞上清液培养。培养3、7、14 d,RT-PCR检测细胞内成骨相关基因ALP、Runx2、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Ⅰ,COL-Ⅰ)、骨钙素(osteocalcin,OC)、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表达水平。结果 MTS和SOD检测结果显示:25μmol/L H_2O_2刺激1 h为构建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模型最佳浓度和作用时间。细胞生长检测显示:1、2、3 d B、C组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低于B组,其中2、3 d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实验显示12 h时B、C组MC3T3-E1细胞迁移显著快于A组,C组快于B组,细胞迁移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时B、C组划痕已被细胞爬满。除3 d外,实验组各时间点ALP、Runx2、OC、BSP m RNA相对表达量均较阳性对照组明显降低,OPN、COL-Ⅰm RNA相对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_2O_2构建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最佳浓度为25μmol/L、作用时间为1 h。氧化应激活化RAW264.7巨噬细胞上清液能促进MC3T3-E1成骨细胞迁移、抑制其增殖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H2O2 MC3T3-E1细胞 RAW264.7细胞 成骨分化
原文传递
体质量指数对后路360°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胜 罗嘉全 +5 位作者 李亮平 漆启华 刘少喻 万勇 彭新生 邹学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7-201,共5页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后路360°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302例行后路360°融合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根...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后路360°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302例行后路360°融合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BMI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正常体重组(BMI<24kg/m^2),105例;B组为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108例;C组为肥胖组(BMI≥28 kg/m^2),89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类型、病变节段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3、6、24个月采用腰椎JOA评分及ODI评价患者腰椎功能情况。结果 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多于A、B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获2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24~45个月。各组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3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88,P=0.193)。其中C组切口相关并发症(切口感染和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漏、假关节形成及翻修等并发症发生率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BMI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360°融合术均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但BMI≥28 kg/m^2患者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更多、术后住院时间更长,且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失稳症 360°融合术 体质量指数
原文传递
微小RNA-34a基因沉默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新华 王敏 +3 位作者 刘超 张瑗 罗嘉全 邹学农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13-1415,共3页
目的 观察早期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中微小RNA(miRNA)-34a以及凋亡细胞的变化,并应用miRNA-34a的抑制剂锁核苷酸(LNA-miRNA-34a)观察miRNA-34a沉默对软骨细胞miRNA-34a的表达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6周兔早期OA模型,并分别获得... 目的 观察早期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中微小RNA(miRNA)-34a以及凋亡细胞的变化,并应用miRNA-34a的抑制剂锁核苷酸(LNA-miRNA-34a)观察miRNA-34a沉默对软骨细胞miRNA-34a的表达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6周兔早期OA模型,并分别获得正常(A组)、3周(B组)和6周(C组)软骨细胞,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分析软骨细胞中miRNA-34a以及Ⅱ型胶原(Col2a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及其规律,同时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染色法(TUNEL)观察细胞凋亡。转染LNA-miRNA-34a后再用同样方法获得上述各项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组和C组软骨细胞中miRNA-34a的表达水平分别是A组的2.70倍和3.05倍,在转染LNA-miRNA-34a后,B组和C组miRNA-34a的表达降低了2.07倍和3.03倍。转染前,B组和C组iNOS的表达与A组比较分别增加了13.50倍和16.70倍,转染后B组和C组中iNOS表达与转染前比较分别降低了41.00%和37.00%,转染前B组和C组Col2a1的表达水平和A组比较,分别降低了46.80%和30.00%,转染后,Col2a1的表达和转染前比较,B组增加了2.00倍,而C组增加2.95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转染后B组和C组Col2a1阳性细胞增多,阳性染色增强,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显示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结论 早期OA软骨细胞miRNA-34a表达增加,LNA-miRNA-34a沉默miRNA-34a基因可以显著减少早期OA软骨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34a LNA-miRNA-34a 骨关节炎 凋亡
原文传递
低氧诱导因子1α及2α在人BMSCs成软骨分化中的表达规律 被引量:3
20
作者 龚铭 黄胜 +6 位作者 罗嘉全 黄保丁 周治宇 代学俊 高蔓蔓 李亮平 邹学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57-862,共6页
目的通过诱导人BMSCs(human BMSCs,hBMSCs)成软骨分化,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HIF-2α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趋势,为阐明HIF参与调控成软骨分化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对已消化的悬浮hBMSCs进行离心沉淀... 目的通过诱导人BMSCs(human BMSCs,hBMSCs)成软骨分化,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HIF-2α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趋势,为阐明HIF参与调控成软骨分化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对已消化的悬浮hBMSCs进行离心沉淀,形成细胞微球。将细胞微球分为2组,对照组加入含2%FBS的H-DMEM培养基,成软骨诱导组加入软骨诱导液,于低氧(2%O2)条件下培养。培养3周后行甲苯胺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培养1周行Western blot检测HIF-1α、HIF-2α蛋白表达,培养1、2、3周行实时定量PCR检测成软骨分化关键转录因子及相关标志基因表达。结果甲苯胺蓝染色示,对照组染色细胞核整体分布稀疏,而成软骨诱导组分布致密;成软骨诱导组细胞外基质染色明显较对照组深。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质内;与成软骨诱导组相比,对照组细胞核分布较稀疏且着色浅。Western blot检测示,培养1周成软骨诱导组HIF-1α和HIF-2α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8.345,P=0.001;t=7.683,P=0.002)。实时定量PCR检测示,与对照组比较,成软骨诱导组HIF-1αmRNA相对表达量在培养1周时降低、2周时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软骨诱导组培养各时间点HIF-2α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ox-9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过程中,Ⅱ型胶原及Ⅹ型胶原表达呈逐渐增加趋势,第2、3周时两者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成软骨诱导组多聚蛋白聚糖mRNA相对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IF-1α参与诱导hBMSCs成软骨分化过程,但HIF-2α表达在该分化过程中受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 人BMSCs 成软骨分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