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中钙调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芮碧宇 邱勇 +1 位作者 夏才伟 朱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684-688,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椎旁肌钙调蛋白的表达及其对肌浆网钙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AIS患者共30例,Cobb角40°~100°,其中Cobb角≥50°者15例(A组),Cobb角<50°者15例(B组);对照组(C组)5例患者均...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椎旁肌钙调蛋白的表达及其对肌浆网钙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AIS患者共30例,Cobb角40°~100°,其中Cobb角≥50°者15例(A组),Cobb角<50°者15例(B组);对照组(C组)5例患者均为非脊柱侧凸病例。于手术中取A、B组患者顶椎区两侧椎旁肌、取C组患者非病变部位两侧椎旁肌作为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采用RT-PCR方法检测所有标本钙调蛋白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的mRNA表达量。结果:A、B组患者椎旁肌钙调蛋白mRNA的表达比C组高(P<0.05),并且A组患者凸侧椎旁肌钙调蛋白mRNA显著高于凹侧(P<0.05),而B组患者其凹凸侧钙调蛋白mRNA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的表达比A组患者高(P<0.05),A组患者凸侧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显著低于凹侧(P<0.05),而B组患者其凹凸侧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钙调蛋白mRNA在AIS患者椎旁肌中的表达较无脊柱侧凸者高,而且其表达随着侧凸程度的加重而增高;AIS患者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表达有异常,钙调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导致了钙离子通道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椎旁肌 钙调蛋白 肌浆网钙离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人工桡骨头置换术治疗Essex-Lopresti损伤 被引量:8
2
作者 芮碧宇 夏荣刚 +5 位作者 吴佳俊 丁坚 章暐 李晓林 张长青 曾炳芳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3年第3期213-216,共4页
目的随访并报告金属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Essex-Lopresti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间共有11例Essex-Lopresti损伤患者(Edwards-Jupiter分型Ⅰ型2例,Ⅱ型9例)在伤后3~7 d(平均4.5 d)接受金属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术后随... 目的随访并报告金属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Essex-Lopresti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间共有11例Essex-Lopresti损伤患者(Edwards-Jupiter分型Ⅰ型2例,Ⅱ型9例)在伤后3~7 d(平均4.5 d)接受金属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术后随访内容包括影像学检查、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1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9个月(12~37个月)。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平均82分(55~100分),其中优4例(36.4%),良5例(45.5%),可1例(9.1%),差1例(9.1%),优良率为81.8%;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为平均92分(65~100分),其中优6例(54.5%),良4例(36.4%),可1例(9.1%),没有差的病例,优良率为91.0%。本组未见神经损伤、假体排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金属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Essex-Lopresti损伤的临床效果满意,但手术设计和操作要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SEX-LOPRESTI损伤 桡骨头 假体置换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脊柱T_(5~12)节段性血管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芮碧宇 邱勇 +2 位作者 朱亚文 费剑 朱锋 《解剖与临床》 2007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观察脊柱T5~12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解剖组共10例正常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测量T5~12各节段左侧或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 目的:观察脊柱T5~12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解剖组共10例正常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测量T5~12各节段左侧或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记为SL和SR,并计算SR/SL值。影像组共30例正常脊柱患者T5~12的CT平扫片,测量T5~12各节段左侧或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与椎体表面垂线相切的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记为SL和SR,并计算SR/SL值。结果:从T5~12,两组的SR/SL比值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解剖组各节段SR/SL平均值与影像组CT片各节段SR/SL平均值相比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片可测两侧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并可作为前路手术处理该血管的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段性血管 胸椎 解剖学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骨极远端骨折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芮碧宇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2年第1期8-11,共4页
桡骨远端骨折的骨折线累及桡骨远端“分水岭”远侧时就演变为桡骨极远端骨折,传统的低切迹桡骨钢板往往不能有效固定其边缘骨折块,导致骨折移位甚至腕关节掌侧半脱位。桡骨极远端骨折的解剖学基础是桡骨月骨窝凸起,骨折后形成三角形骨... 桡骨远端骨折的骨折线累及桡骨远端“分水岭”远侧时就演变为桡骨极远端骨折,传统的低切迹桡骨钢板往往不能有效固定其边缘骨折块,导致骨折移位甚至腕关节掌侧半脱位。桡骨极远端骨折的解剖学基础是桡骨月骨窝凸起,骨折后形成三角形骨块。在此类骨折患者中,可用于固定的月骨窝骨片长度不足15 mm或月骨最初下沉超过5 mm均是骨折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桡骨极远端骨折治疗的核心是使用特异性钢板为极远端骨折块提供有效可靠的固定,以便患者术后能早期活动而不用担心固定丢失、骨折移位或腕关节半脱位。近年来新型设计内植物的临床应用效果已初步显现,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需要进一步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桡骨极远端骨折的规范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不稳定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锁定钢板与AO-PHILOS钢板固定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章伟 芮碧宇 +5 位作者 潘垚 傅士平 张明 张云龙 薛培璘 陈云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8-555,共8页
目的比较分别使用新型锁定钢板固定和AO-PHILOS钢板固定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生物力学表现。方法建立肩关节、肱骨近端四部分及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两种骨折内固定模型在肩关节4种外展不同功能位置时应力、... 目的比较分别使用新型锁定钢板固定和AO-PHILOS钢板固定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生物力学表现。方法建立肩关节、肱骨近端四部分及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两种骨折内固定模型在肩关节4种外展不同功能位置时应力、位移分布情况。结果肩关节外展0°、30°、60°、90°时,新型锁定钢板的最大位移分别为6.644、7.079、5.850、3.005 mm,而AO-PHILOS钢板的最大位移分别为6.293、6.826、5.774、3.023 mm。两种内固定的最大位移在变化中接近,表明在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别。肩关节外展0°、30°、60°、90°时,新型锁定钢板的最大Von Misses应力分别为1 033.0、904.1、888.1、1 062.0 MPa,而AO-PHILOS钢板的最大Von Misses应力分别为743.1、692.4、486.4、393.5 MPa。在不同肩关节外展位过程中,两者总体应力都在逐渐减小,但新型锁定钢板应力减小的范围较大,相对来说,应力分散传递明显。结论新型锁定钢板和AO-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时,应力分布差异不明显,都表现出稳定的固定效果。但对于有骨质疏松且同时合并大、小结节的肱骨近端骨折时,新型锁定钢板独特的解剖设计及固定效果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内固定 锁定钢板 AO—PHILOS钢板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Gamma钉结合Cable环扎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9
6
作者 王磊 沈龙祥 +2 位作者 芮碧宇 丁坚 陈云丰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4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长Gamma钉结合Cable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3年7月共收治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2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1.6岁。术前按Seinsheimer分类:IIIA型12例,IIIB... 目的探讨长Gamma钉结合Cable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3年7月共收治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2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1.6岁。术前按Seinsheimer分类:IIIA型12例,IIIB型3例,IV型6例,V型2例。手术均采用牵引床初步复位,骨折端有限切开后点式复位钳钳夹或环抱,透视下复位满意后用Zimmer公司Cable13根环扎固定,最后经大转子打入Stryker公司长Gamma钉。部分严重粉碎性骨折,牵引后骨折块间分离仍明显,可先打入长Gamma钉,然后用多根cable环扎将碎骨块围绕主钉复位固定。临床疗效评定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 5例失访,其余18例患者术后随访11-24个月,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4.4%。结论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可采用近端撬拨维持或远端控制牵引来初步复位,进一步切开复位并用Cable环扎固定。骨块间的接触,尤其是内侧皮质的接触和支撑非常重要,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可以在髓内钉插入后再用Cable复位固定。结合微创理念和相关的器械,长Gamma钉结合Cable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可望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下骨折 长Gamma钉 Cable环扎 切开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汉族人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邱旭升 邱勇 +4 位作者 孙旭 夏财伟 王渭君 芮碧宇 王守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5-151,共7页
为了解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多态性在江苏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通过多重PCR及PCR-RFLP的方法对269例江苏地区正常汉族人进行GHR基因3个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并与文献中报道的其它种族和地区的人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地区汉族正常人群... 为了解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多态性在江苏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通过多重PCR及PCR-RFLP的方法对269例江苏地区正常汉族人进行GHR基因3个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并与文献中报道的其它种族和地区的人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地区汉族正常人群中GHR基因型以fl/fl、I/L、P/P发生频率最高,这种分布在男女之间没有差异,与其它地区汉族人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与日本人差异也不明显,而与法国、俄罗斯人差异明显.研究表明,GHR基因3个位点多态性在不同种族之间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有可能是导致不同种族间人体测量学差异及对一些疾病的易感性及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激素受体 基因多态性 汉族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刺激参数对SD大鼠肌肉收缩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琦 曾炳芳 +2 位作者 王金武 郭尚春 芮碧宇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0年第4期277-281,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电刺激参数对SD大鼠肌肉收缩的影响,为临床应用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低频脉冲发射器对SD大鼠的颈项部肌群进行局部电刺激。刺激时改变频率、脉宽、电压及占空比等参数,观察参数变化对肌肉收缩及动物行... 目的研究不同电刺激参数对SD大鼠肌肉收缩的影响,为临床应用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低频脉冲发射器对SD大鼠的颈项部肌群进行局部电刺激。刺激时改变频率、脉宽、电压及占空比等参数,观察参数变化对肌肉收缩及动物行为的影响。同时记录受刺激肌肉的肌电图。结果 8只SD大鼠在10~60Hz的频率范围内,随频率增加肌肉收缩率逐步增强。肌电图结果显示在刺激频率不变的前提下,随脉宽的增加(50~200μs),肌电幅值显著上升,且肌电幅值的变化与大鼠行为改变成正相关。结论不同的刺激参数可影响肌肉的收缩状态与强度,选择合适的参数可使失神经支配肌肉发生有节律地收缩,防止肌萎缩,并有助于建立局部肌痉挛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参数 肌肉收缩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单层培养和三维培养的两步法培养软骨细胞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尚春 袁霆 +4 位作者 芮碧宇 陈欣 孙辉 张长青 曾炳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70-974,共5页
目的联合单层培养和三维培养方法,探讨软骨细胞培养的理想方法。方法第一步先将软骨细胞进行常规单层培养扩增,第二步再将单层培养第4代软骨细胞包裹于海藻酸钠水凝胶中进行三维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定期观察软骨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锥... 目的联合单层培养和三维培养方法,探讨软骨细胞培养的理想方法。方法第一步先将软骨细胞进行常规单层培养扩增,第二步再将单层培养第4代软骨细胞包裹于海藻酸钠水凝胶中进行三维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定期观察软骨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锥虫蓝染色和LIVE/DEAD○RKit试剂盒检测软骨细胞的活力和细胞增殖;通过组织化学甲苯胺蓝特异性染色检测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变化。结果单层培养3代之前软骨细胞能保持正常的组织学形态,三维培养能使去分化的4代软骨细胞逐渐恢复并持续维持正常的软骨组织表型。单层培养的软骨细胞的4代以前的细胞活力保持在90%左右,第4代以后开始下降;三维培养的软骨细胞活力都保持在90%以上。在细胞增殖率方面,单层培养6代软骨细胞(28d)总的倍增率是同期三维培养的44倍。单层培养的软骨细胞4代之后,其细胞外基质平均染色强度降低(P<0.05);三维培养21d和28d后的软骨细胞外基质表达强度与7d时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通过单层培养使软骨细胞适宜扩增,然后将其转入水凝胶中三维培养恢复退变的软骨组织表型,可达到既扩增自体软骨细胞数目同时又保持正常组织表型的目的,两步培养法是一种较理想的软骨细胞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细胞培养 表型 细胞增殖 海藻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中神经营养素3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嵘 邱勇 +3 位作者 芮碧宇 顾香芳 夏才伟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32-534,共3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椎旁肌组织中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在核酸水平(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随机选择19例IS患者,年龄12~19岁,平均14.3岁,Cobb角42°~80°(平均54°)。手术中取顶椎(T7~T10)凸侧... 目的: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椎旁肌组织中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在核酸水平(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随机选择19例IS患者,年龄12~19岁,平均14.3岁,Cobb角42°~80°(平均54°)。手术中取顶椎(T7~T10)凸侧、凹侧椎旁肌肉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NT-3 mRNA表达水平。取4例相同年龄段的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切口头端非病变部位椎旁肌肉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椎旁肌中NT-3的mRNA表达阳性率50%,相对表达量为0.0237±0.0158,IS组患者椎旁肌中表达阳性率63.16%,相对表达量为0.1213±0.0939,较对照组表达量增加(P=0.051)。9例Cobb角>50°的IS患者表达阳性率为44.44%,相对表达量0.0431±0.0359,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10例Cobb角≤50°的IS患者中表达阳性率为80%,相对表达量为0.1604±0.0895,与对照组和Cobb角>50°的IS患者比较有明显增加(P<0.01)。结论:正常椎旁肌组织中NT-3在核酸水平微量表达,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组织中NT-3 mRNA表达增加,尤其在小角度IS患者中增加明显,提示IS患者中存在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椎旁肌 神经营养素3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刺激参数致颈神经椎孔外卡压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金武 李琦 +5 位作者 芮碧宇 郭尚春 陈欣 田健 刘晓琳 范存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4663-4667,共5页
背景:研究证实,电刺激可诱发局部肌肉痉挛,从而产生周围神经压迫的过程,能较好地模拟临床患者发病的实际情况。目的:观察不同电刺激参数对大鼠肌肉收缩的影响,以及局部电刺激致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的可能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 背景:研究证实,电刺激可诱发局部肌肉痉挛,从而产生周围神经压迫的过程,能较好地模拟临床患者发病的实际情况。目的:观察不同电刺激参数对大鼠肌肉收缩的影响,以及局部电刺激致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的可能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9/2007-04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及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68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选择8只作为刺激参数的选择,其余60只分为实验组(n=40)、假手术组(n=10)、植入导线组(n=10),以大鼠右侧为实验侧,同时行自身对侧对照。方法:切开大鼠颈后正中表皮,显露脊神经后支皮支及其所支配的颈部后外侧肌群,使用低频脉冲发射器对上述肌肉进行电刺激,发射器的输出范围为:电压0~40V,频率1~111Hz,脉宽0~1000ms。观察局部及全身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同时记录局部肌电变化,确立建立周围神经卡压模型的合适刺激参数。显露大鼠右侧颈后、外侧肌群及颈神经后肢支配区域,将两个电极末端裸露导线部分固定于肌群中,电极缝合于肌肉上,实验组将设定合适刺激参数的电刺激器植入大鼠腹部皮下,电极导线经颈背部皮下隧道连接至颈部,假手术组不植入刺激器,植入导线组植入包有硅胶套管的电极导线。主要观察指标:植入后2,3,4,5周观察动物神经电生理及组织学改变。结果:动物局部及全身反应强度随电刺激脉宽的增加而增加,当脉宽固定时,动物的全身或局部表现随频率变化不明显。肌电幅值随脉宽增加显著上升,而当脉宽固定时,肌电幅值随频率增加,并无升高。结合电刺激时大鼠局部肌肉收缩强度与肌电图测定结果发现,肌电幅值与收缩强度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初步确定了建立动物模型的合适刺激参数为:50Hz、200μs、刺激间隔时间1/3s、20V。对大鼠电刺激2周后,神经电生理检测可发现失神经电位,此后变化程度随时间增加而逐步加重;组织学检测发现,局部中性细胞聚集,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增生,肌细胞萎缩,间隙增大,间质肉芽组织再生等神经卡压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其中肌纤维横断面经慢性电刺激后逐渐缩小,局部肌萎缩加重。结论:不同的刺激参数可影响肌肉的收缩状态与强度,在一定的刺激参数作用下,可诱发肌肉进行有效的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颈肩痛 电刺激 刺激参数 椎孔外颈神经卡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端角度变化对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云龙 陈云丰 +3 位作者 陈圣宝 芮碧宇 张明 薛培璘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5年第4期304-308,共5页
目的探讨肱骨后倾角、颈干角变化对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治疗5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38例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并评估患... 目的探讨肱骨后倾角、颈干角变化对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治疗5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38例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并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所有患者术后3 d内行双侧肱骨全长CT检查,在三维CT重建图像上测量双侧肱骨后倾角及颈干角。比较患侧与健侧肱骨后倾角和颈干角并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为后倾角增加组、后倾角减小组及颈干角增大组、颈干角减小组。结果患侧与健侧肱骨后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患侧肱骨颈干角显著大于健侧。末次随访时,肱骨颈干角增加组与减小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肱骨后倾角减小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后倾角增大组,而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后倾角增大组。结论与健侧相比,患侧肱骨颈干角改变对锁定钢板内固定患者预后影响不大,但肱骨后倾角较健侧增大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内固定 后倾角 颈干角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金武 芮碧宇 +1 位作者 李琦 郭尚春 《世界科学》 2009年第7期33-34,共2页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是使用低频电流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神经、肌肉及其他靶器官,达到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神经再生、缓解疼痛、改善器官及肢体功能的方法;而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系统的基础研究,将有助于因脊髓损伤导致的瘫痪、周期性偏头痛...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是使用低频电流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神经、肌肉及其他靶器官,达到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神经再生、缓解疼痛、改善器官及肢体功能的方法;而植入式神经电刺激系统的基础研究,将有助于因脊髓损伤导致的瘫痪、周期性偏头痛等疑难杂症的治疗,造福于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控制 电刺激 植入式 系统 应用 肌肉萎缩 电流刺激 刺激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跟骨闭合性骨折术后愈合和皮瓣坏死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季科 王素春 +3 位作者 李丹勇 徐世平 芮碧宇 张洪涛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4期309-311,共3页
目的分析导致跟骨闭合性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缓慢和皮瓣坏死的风险因素,为跟骨闭合性骨折术后软组织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02例跟骨闭合性骨折患者,按照... 目的分析导致跟骨闭合性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缓慢和皮瓣坏死的风险因素,为跟骨闭合性骨折术后软组织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02例跟骨闭合性骨折患者,按照其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组,计算患者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导致跟骨闭合性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缓慢和皮瓣坏死的风险因素。结果患者发生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为12.4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钢板内固定是导致跟骨闭合性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缓慢和皮瓣坏死的风险因素,动态牵拉、自体髂骨植骨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跟骨闭合性骨折术后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状态、手术操作方案均具有密切关联,应重视患者血糖水平的调节及术中操作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闭合性骨折 切口愈合缓慢 皮瓣坏死 软组织并发症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亚学科轮转对本科实习效果影响的初步探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秋柯 邹剑 +2 位作者 谢雪涛 芮碧宇 陈云丰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7年第10期83-84,共2页
目的:探究骨科亚学科轮转对本科实习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本科实习生随机分成2组,第1组学生进入骨科亚学科实习,第2组学生进入骨科综合病房实习。实习结束后评价实习效果及实习满意度。结果:第2组学生实习效果及实习满意度方面均明显好于... 目的:探究骨科亚学科轮转对本科实习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本科实习生随机分成2组,第1组学生进入骨科亚学科实习,第2组学生进入骨科综合病房实习。实习结束后评价实习效果及实习满意度。结果:第2组学生实习效果及实习满意度方面均明显好于第1组学生。结论:建议对医学本科骨科实习的实习点安排在综合病房而不是亚学科病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学科 实习 本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手术机器人故障分析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勋 芮碧宇 +2 位作者 张维军 郁红漪 贾英杰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1149-1154,共6页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巨大突破,骨科手术机器人这一新型医疗器械得以快速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前,拥有极高的可靠性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手术质量至关重要,故在研发和临床应用阶段均需对器械的故障类型及其风险...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巨大突破,骨科手术机器人这一新型医疗器械得以快速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前,拥有极高的可靠性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手术质量至关重要,故在研发和临床应用阶段均需对器械的故障类型及其风险有深入认识。本文从研发企业和临床使用者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故障类型及其发生风险,并针对高风险故障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为骨科手术机器人器械研发及其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助力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机器人 失效风险分析 风险优先指数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螺钉穿出肱骨头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明 陈云丰 +6 位作者 胡海 陈圣宝 王磊 芮碧宇 李琦 章伟 张云龙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2-286,共5页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螺钉穿出肱骨头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和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8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78例,女109例;年龄18~88岁,平均55.9岁.根据患者随访期...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螺钉穿出肱骨头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和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8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78例,女109例;年龄18~88岁,平均55.9岁.根据患者随访期间X线片判断是否存在螺钉穿出肱骨头,并以此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Neer骨折分型、内侧柱粉碎、骨密度、受伤至手术时间、植骨、复位程度、肱骨头螺钉数目、内侧柱支撑作为自变量,先行各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然后对P <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18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7.8个月(10~45个月),共有27例发生螺钉穿出肱骨头,发生率为14.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eer骨折类型、内侧柱粉碎、植骨、复位程度、肱骨头螺钉数目、内侧柱支撑、内侧柱粉碎&#215;内侧柱支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Neer三部分/二部分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OR =4.406,95% CI(1.176 ~ 16.515)],Neer四部分/二部分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OR=7.799,95% CI(1.924 ~31.620)]内侧柱粉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OR=0.287,95% CI(0.114~0.718)]. 结论 影响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螺钉穿出肱骨头的主要预后因素是骨折类型和内侧柱粉碎,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最优的方案,减少螺钉穿出肱骨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胸椎侧凸胸腔镜下和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术椎间融合面积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邱勇 王斌 +3 位作者 王渭君 芮碧宇 朱锋 朱泽章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8-253,共6页
目的 比较特发性胸椎侧凸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术与胸腔镜辅助下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术的椎间植骨和融合效果。方法 将34例特发性胸椎右侧凸患者分为两组,A组10例患者接受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路矫形术,平均年龄14.4岁,平均Cobb角52.9... 目的 比较特发性胸椎侧凸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术与胸腔镜辅助下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术的椎间植骨和融合效果。方法 将34例特发性胸椎右侧凸患者分为两组,A组10例患者接受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路矫形术,平均年龄14.4岁,平均Cobb角52.9°。B组24例患者接受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手术,平均年龄14.5岁,平均Cobb角45.4°。两组患者均采用自体肋骨作为移植骨。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固定节段的CT扫描并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通过测量术后CT片以及不同随访时间的X线片,对两组病例的椎间植骨面积百分比、矫形效果以及矫正丢失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侧凸柔软性和固定节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前胸弯大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平均椎间植骨面积百分比均超过40%,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早期矫正丢失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术后6个月后均无明显矫正丢失。结论 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路矫形手术能够获得与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手术同样满意的椎间植骨和融合效果,前者早期矫正丢失明显可能与固定的棒较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胸腔镜检查 脊柱融合术 椎间融合面积
原文传递
2007年美国第23届创伤骨科年会简介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金武 朱伟 +2 位作者 芮碧宇 周宁峰 曾炳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187-1188,共2页
美国创伤骨科学会(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ation,OTA)于1984年成立,是一个有关骨创伤的科学与教育组织,其宗旨为“致力于研究与传播骨骼肌肉组织损伤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的知识与信息”。第23届美国创伤骨科年会于2007年10月17... 美国创伤骨科学会(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ation,OTA)于1984年成立,是一个有关骨创伤的科学与教育组织,其宗旨为“致力于研究与传播骨骼肌肉组织损伤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的知识与信息”。第23届美国创伤骨科年会于2007年10月17—20日在美国东部美丽的港口城市波士顿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骨科 美国 年会 TRAUMA 组织损伤 骨骼肌肉 骨创伤 波士顿
原文传递
胸椎椎体侧后方滋养动脉孔对于螺钉内固定的定位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邱勇 芮碧宇 +1 位作者 朱泽章 朱锋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105-1107,共3页
目的观察胸椎椎体侧后方滋养动脉孔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取20例正常干燥成人胸椎骨标本(T_5-T_(12)节段),观察胸椎椎体侧后方滋养动脉孔(以直径≥1.0 mm 为判定界限)的分布情况以及与上肋凹的相互关系,测量各节段椎体最大... 目的观察胸椎椎体侧后方滋养动脉孔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取20例正常干燥成人胸椎骨标本(T_5-T_(12)节段),观察胸椎椎体侧后方滋养动脉孔(以直径≥1.0 mm 为判定界限)的分布情况以及与上肋凹的相互关系,测量各节段椎体最大滋养动脉孔的直径(d)、最大滋养动脉孔至椎体上终板的距离(A)、最大滋养动脉孔至椎体后缘的距离(B)、双侧滋养动脉孔连线至椎管前壁的垂直距离(C)、双侧上肋凹前缘连线至椎管前壁的垂直距离(D)、滋养动脉孔平面椎体横径(a)和上肋凹前缘平面椎体横径(b)。结果从 T_5至T_(12)椎体侧后方滋养动脉孔均位于椎体上肋凹的下方,且紧贴上肋凹的下缘,椎体侧后方滋养动脉孔各指标左右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各椎体的侧后方滋养动脉孔 d 值和 B 值从 T_5至 T_(12)无明显变化趋势,而 A 值则逐渐增大,从 T_5至 T_(10)各节段同一椎体 C 值与 D 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椎体侧后方滋养动脉孔位置固定,并且对椎体置钉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解剖学 滋养动脉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